收压岁钱有什么寓意?

收压岁钱有什么寓意?,第1张

以前的压祟钱,主要的作用就是驱除“祟”,但是现在的压岁钱,却已经多了更多的含义,比如喜迎新年、祝福孩子平安健康、旧年烦恼统统去、新年气运多多来等等。所以,压岁钱带有更多的美好祝福与含义,它不仅仅是驱除邪祟的含义了。

而按照压岁钱去旧迎新的说法来看,其实还是适合初一早上给的,因为这代表着新一年的开始,正所谓新年红包嘛。

压岁钱重含义而不重金额,所以数额的寓意一定要吉祥。在给孩子压岁钱的时候,建议使用2、6、8这些吉祥的数字,2意味着好事成双,6意味着诸事顺利,8意味着生财有道。

不建议使用单数,以及4、13、250等不吉利的数字,不然的话,很可能会闹笑话,弄不好还可能会影响亲戚之间的关系。

给压岁钱,有几个细节也要注意:

给新不给旧:压岁钱的币面要新,不能够破损残缺,因为新币代表阖家团圆,但是残破币在有些地方被认为是“家破人散”,有不好的寓意。

红包封要适宜:压岁钱就用压岁钱红包,别乱用红包,比如不要用祝寿红包、婚庆红包等。

红包不要封口:红包封口意为“封财”,有些人会非常介意,所以红包一般都是不封口的。

压岁钱是中国传统的春节风俗,通常是长辈向晚辈赠送的一种钱财礼物,象征着长辈对晚辈的祝福和关爱。在古代,人们认为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而给孩子压岁钱则可以驱邪避祸,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因此,压岁钱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被视为一种表达情感和祝福的方式。

至于是否应该收压岁钱,这是一个因人而异的问题。对于一些孩子和家庭来说,收到压岁钱可能是一种表达关爱和祝福的方式,同时也能给孩子带来一些经济支持。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过分强调压岁钱的金额和数量会让孩子变得物质主义,而忽视了压岁钱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因此,父母应该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和价值观来决定是否赠送压岁钱,以及赠送的金额和方式。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以及传递关爱和祝福的意义。

关于压岁钱的由来,有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种身体黑、手掌白的小妖“祟”,常在除夕拍孩子脑袋,使其被吓哭并发高烧。于是,人们便在当晚“守祟”,还给孩子“压祟钱”用来打发遭遇的小妖,久而久之就形成守岁和发压岁钱的风俗。

  压岁钱同“压胜钱”也有关系。早在汉代,我国就出现“压胜钱”,亦称“厌胜钱”“花钱”,民间用作吉利品或辟邪物。“厌胜钱”铸成钱币形式,正面除可见一般钱币上的文字外,还有多种吉祥语,如“去殃除凶”“天下太平”“千秋万岁”等;背面则分布各类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刀剑、星斗等。

  在唐代,宫内春日散钱之俗盛行。当时春节为“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王建的《宫词》称:“妃子院中初降诞,内人争乞洗儿钱。”《资治通鉴》也记述: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洗儿钱”虽含志喜之意,但主要是为给新生儿辟邪。

  宋元以后,春日散钱的习惯传入民间,逐渐与“压胜钱”融合,无论北方还是江南都风行以红绳串钱币作为压岁钱。到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张春华《沪城岁事衢歌》:“年前选青铜钱,轮廓肉好者,贯以红绳,与幼辈十二三以内者,名压岁钱。”吴曼云的《压岁钱》诗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饧(糖)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当时的少年儿童主要用它购买爆竹、糖果和玩具。

幼儿园古诗元日说课稿(精选3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幼儿园古诗元日说课稿(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儿园古诗元日说课稿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诗中“爆”“屠”“符”三个生字,知道“爆竹、屠苏、曈曈、桃符”等词语的意思,进而了解整首诗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入情入境地诵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所描述的画面和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在学习古诗的同时感受祖国风俗美。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课件出示春节喜庆画面,问:这些画面一般是在什么节日里出现?生答:春节。

 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盛大、最富有特色的节日了,大家回想一下:我国在过春节时有哪些习俗?生自由述说。师交流总结:放鞭炮、贴窗花、挂灯笼等都是我国在过春节时的习俗,当然也是现代人过春节的习俗了,那在距今一千多年的宋代,人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呢?大家想知道吗?

 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古诗《元日》,就知道答案了。

 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想法?

 对于王安石,你们了解什么?

 2、学习古诗五步骤大家还记得吗?这既是学习古诗的目标也学

 习古诗的方法。

 3、按照这个方法学习古诗大家有信心没有?

 二、民主导学

 (一)任务一:明诗意、诵诗文

 1、同学们,王安石在诗中描绘了大年初一什么情景?打开书,自由读诗,边读边圈难懂或不懂的词语,想办法解决。

 2、生自主学习。

 3、检查初读:

 (1)出示诗,指生读,读准字音即可;

 (2)诗中生字加红点,再指生读,问识记方法;

 (3)诗读通了,也读顺了,但是诗是有节奏的,七言诗怎么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读第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找出韵脚,读出韵味,指名读,齐读。

 (5)释疑:爆竹、岁、除、屠苏、曈曈、总、桃符

 (6)尝试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7)再读诗。

 (二)任务二:赏诗画、悟诗情

 1、再读古诗,发挥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古人过春节的哪些画面?分别出自哪句诗?

 2、生自主学习

 3、展示交流

 预设一:放爆竹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

 (1)读诗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春节那天大家什么时候放鞭炮?谁来说说为什么放鞭炮?

 (3)感受“热闹”,读诗。

 (4)感受“快乐”再读诗。

 预设二:饮屠苏画面“春风送暖入屠苏”

 (1)读诗后想象:人们在喝酒时会说什么?

 (2)诗中哪个字写出了人们饮屠苏酒时的感觉?(暖)

 说说你的理解。

 A:品味身体之暖。读诗。

 B:品味内心之暖:年轻人想到……,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到“……”

 老年人想到……,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到“……”

 孩子们想到……,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到“……”

 (3)小结: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温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再读诗!

 预设三:瞳瞳日画面“千门万户曈曈日”

 (1)读诗后仿佛看到了什么?

 (2)哪个词语带给你这样的感觉?(曈曈)

 (3)古诗的词语追求精炼,这里却舍得笔墨,两个叠词的使用,是为了强调什么?

 (4)出示王安石的简介,想一想这句话的背后隐含了王安石什么样的情感?

 (5)是啊,新年的一轮暖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多么温暖!一切都充满着希望,正如王安石的希望一样!齐读这句。

 预设四:换桃符画面“总把新桃换旧符”

 (1)出示插图的春联,师引导读,表达了哪方面的祝愿呢?

 (2)我们都知道春联的来历以及它的特点和作用,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几幅春联,请同学们读一读,看看适合送给谁?

 (3)把旧的春联换下新的春联,把美好的祝愿进行表达,

 让我们再看看王安石的简介。“旧”指什么?“新”指什么?

 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内心的想法?为什么?读诗;

 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除旧布新的决心?为什么?读诗;

 哪个词最能表达诗人的雄心壮志?为什么?读后两句诗。

 哪些词最能代表诗人的希望?为什么?读完整的诗。

 (4)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王安石?

 三、检测导结

 1、从古至今,写春节的诗数不胜数,咱们一起来积累。课件出示。

 我们发现诗中春节里人们都会()、()、()等

 2、师生共同完成。

 3、新年新气象,王安石用几个画面、几句诗寥寥数语给我们勾勒出了人们欢度春节的喜庆场面,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除旧布新的决心,不管成功与否这份心系百姓的情怀让我们感动!直至今日,人们每到辞旧迎新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王安石的《元日》

 让我们一起背诵!

幼儿园古诗元日说课稿2

  第一部分说教材解读和教学价值

 《元日》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的最后一课中的一首古诗,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叙事与写景结合,表现了欢乐祥和、万象更新的新年气象,呈现了“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的春节传统行为文化。同时,《元日》是王安石拜相实施变革、推进新法之初写的,是诗人借新年新气象来表达自己对变革充满喜悦和自信。这首诗历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我想,人们传诵的是一种美好生活,春节过大年的欢乐祥和的美好生活;传诵的是一种民俗文化,中华民族过年的种种行为文化;传诵的是一种人生追求,王安石为国为民实施改革的人生追求。

 根据王荣生先生的“定篇”概念,作为古诗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传承优秀文化上。因此,我把感受欢乐氛围,理解节日文化,体会诗人内心作为《元日》的核心教学价值。

  第二部分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把课文等同于教学内容。有了以上对教材的解读,我把本诗教学设定为“三个一”:一首古诗,一种文化,一个诗人。即,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节文化,体会诗人情感。

 与“三个一”的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古诗,能说出诗句的意思。能感情朗读、背诵古诗,能读出古诗的味儿。

 2、读写互动,能感受春节文化。

 3、适度拓展,体会诗人内心。

  第三部分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坚持“读悟结合、读写互动”的教学理念。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诗意,感悟文化,体会诗情,并朗读出古诗不同的味儿;以写为训练,把“写”挤进课堂,丰满文本,丰厚文化。

  第四部分说教学特色和教学创新

 教学模式的创新:实施“三段式古诗教学模式”,即基础板块——核心板块——发展板块。这是我的古诗教学课题研究的一大显著成果,也是教学的最大特色。

 感情朗读的创新:以读为线,三个板块的感情朗读的味道不同,要求不同,方式不同,分别读出古诗的欢快味、文化味和诗人的自信味,并分别把这种味道读到脸上、头上和手上。

 二次理解的创新:在介绍诗人王安石及写作背景后,将王安石的变法改革融入到古诗理解之中,并创造性地说出古诗的意思。

  第五部分说教学过程和教学意图

 一、基础板块——解题导入,朗读背诵,理解诗句

 (一)理解“元”字,导入解题

 1、理解“元”字:每年的1月1日叫元旦,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元:第一,开始。旦:字形告诉我们是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就是公历一月一日。)你还能想到“元×”吗?(元年、元月、元宵、元日)这里的“元”都是第一的意思。

 2、导入解题: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就叫《元日》。题目意思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节。如果你用这个题目来写作文,你会写什么?(写春节做什么,写出春节的快乐。)

 [教学意图:导入要与生活相结合,要有语文味,要简洁明快。]

 (二)朗读背诵,理解诗句

 1、背诵古诗:预习过了,短短的4句28个字,能背下来吗?

 2、理解字词:预习过了,哪些字词的意思你懂了?哪些字词的意思还不懂?(“一岁除”、“入屠苏”、“瞳瞳日”可能要引导学生理解)

 3、说说句意:能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吗?(只要学生理解,

 说通就行,但要做到字字落实。)

 在爆竹声中,除去了旧的一年,迎来了新的一年。春风送了温暖,人们欢快地喝着屠苏酒。旭日的光辉普照千门万户。人们总是把新桃符换去旧桃符。

 4、感情朗读:

 (1)读出节奏味:古诗朗读讲究节奏、重音,一般七言绝句朗读的停顿、重音有规律,停在第四字后,重音落在第五字上。我们来试试,读出节奏和重音。

 (2)读出欢快味:这首诗的基调是欢快,要读出欢快味,把欢快味读到你的脸上。

 [教学意图:有了课前预习的基础,加上古诗简短,古诗教学就不应该是零起点,教学完全可以从直接背诵开始。有了课前预习的基础,教师只要适当追问、指点,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有了理解古诗的基础,让学生运用古诗节奏、重音规律,把握基调进行感情朗读。]

 二、核心板块——读写互动,感受文化,体会诗境

 1、过渡圈画:春节,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从诗句中就能知道春节做些什么,请圈画出有关词语。(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

 2、感受文化:能说说这样做的起源、目的,以及发展到现在的做法、意愿吗?(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概括板书)

 放爆竹:开始古人燃放爆竹是用来驱除邪鬼,后来人们改用放鞭炮,现在还放烟花,由单纯的驱鬼求平安,变成了一种欢快。

 喝屠苏:正月初一这天,古人要饮屠苏酒,祈求健康。现在亲人团圆、亲朋聚会都要喝些酒,是健康的需要,也是一种庆贺。

 换桃符:古人用桃木板写上神的名字,或者画上神的图像,悬挂在门上来驱赶邪鬼。到现在改用了贴春联,是一种喜庆。

 小结:春节,是一个祈求平安的节日,是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是一个充满浓浓文化味的节日。

 3、形象描述:王安石用诗句呈现了一幅欢乐祥和的节日画面,读读诗句,看看插图,想想生活,用你的笔来具体描述其中一个画面。(引导学生先说后写,灵动生成。以下是学生交流写话情况

 的预设)

 画面一:过年,放鞭炮可是孩子们的最爱。你看,几个孩子在放“轰天雷”呢,小女孩们捂着耳朵围在那儿不敢上前,只有那个小男孩蹲着身子,伸长手臂,捏着引火,一点一点向前移。“滋——”,引线着了,随即腾空而起,“碰——啪”炸开了花。孩子们也乐开了花。

 画面二:亲朋相聚,喝酒是必不可少的。大家纷纷端起酒杯敬酒祝贺,这个说祝你身体健康、合家欢乐,那个说祝你事业兴旺、恭喜发财。真是人人妙语连珠,个个喜气洋洋。

 画面三:年还未到,家家户户就忙着贴春联。这家写着“梅花春烂漫,竹报岁平安”,那家写着“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都是那么红火,都是那么喜庆。

 (三段话都是训练总分结构,但又有所侧重,三个画面分别侧重于人物动作、人物语言和看到的对联内容。)

 4、感情朗读:现在要读出文化味,应该读好哪些词语?(爆竹、屠苏、新桃、旧符)读时可以摇头晃脑,把文化味读到你的头上。

 [教学意图:关注、理解、传承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对话交流、读写互动中,引领学生把握春节文化符号,感受民俗文化气息,丰厚春节文化生活。]

 三、发展板块——拓展探究,走进诗人,体会诗情

 (一)简介诗人,体会感情

 1、过渡激疑:我们理解了古诗,感受到了春节的欢乐气氛,春节的万象更新,春节的文化传统。难道王安石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些吗?这还要联系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来体会。

 2、简介诗人: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改革家。他两度出任宰相,为了国家富强,百姓富裕,他实施变革,推行新法。

 3、体会诗情:这首诗就是在王安石变法之初写的,是为了表达自己变法成功的喜悦和自信。

 (1)诗句中处处都能看出来,我们先来关注一些重点词语。(教师可以先示范,再由学生交流)

 爆竹:是在庆祝实施改革、推行新法的爆竹。

 春风:是改革的春风。

 瞳瞳日:是改革的阳光。

 新桃:是推行的新法。

 (2)有了这些新的发现,我们可以把每句诗的意思用上“改革或新法”来说说。

 在爆竹声中,废除了旧法,推行了新法。改革的春风送了温暖,人们幸福地喝着屠苏酒。改革的阳光普照千门万户。人们改革总是要实施新法换去旧法。

 (3)小结:由此可见,王安石是借新年万象更新的气象来寄托自己实施变法的自信。因此,这首诗不但表现了春节万象更新的景象,还表达了诗人对实施改革的自信。

 4、感情朗读:现在我们应该读出诗人的自信味,要读好哪些词语?(爆竹、春风、瞳瞳日、新桃)读时可以加上动作,把自信味读到你的手上。

 三次感情朗读味道不同,要求不同,方式也不同。可见,感情朗读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读。

 [教学意图:诗人简介要儿童化,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古诗内涵,体会诗人感情。让学生用上“改革或新法”来说说诗句意思,更是为了使体会诗情儿童化。这样,品读这首诗,就是在品读王安石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

 (二)课后拓展,表达文化

 1、改写古诗:课后,把课堂中交流的三部分合起来,加上头尾,就是一篇古诗的改写文。

 2、拓展古诗:我们熟知的王安石的诗还有《梅花》《泊船瓜洲》,都与王安石实施变革有关。课后可以与人合作,查阅资料,学习探究这两首古诗,你会更加理解、敬佩王安石的。

 [教学意图:有了课内的片段说写基础,课后的改写古诗更丰厚了文化。有了课内本诗的学习基础,课后的探究学习更丰厚了诗人。这样,就将古诗教学的触角伸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幼儿园古诗元日说课稿3

  一、说教材(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元日》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首诗,作者王安石在诗中通过“爆竹声”、“屠苏酒”“换桃符”以及开始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春节的欢快情景和万象更新的情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王安石既是诗人,又是政治家,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这首诗就是通过新年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融,洋溢着节日的欢快气氛。教材在出示古诗的同时,还精心绘制了一幅人们欢快过年的图画。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就会被图画中的热闹场景所吸引。四年级学生仍旧对显性的画面比较感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在读诗时会将诗中的画面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理解,从而能够感受到诗中洋溢着的欢快气氛,也能够体会一系列春节传统习俗背后蕴含着人们对幸福美好来的期盼之情。而对于王安石的执政理想,四年级的学生是无法理解的。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2、朗读课文,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在交流中学习古诗,并以读悟情。

 3、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自学古诗的能力。

 其中教学目标2是本课重点,教学目标1、3是难点。

 本课的教学1课时完成,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准备课件及写有古诗的小黑板。

 下面我就说一下本课的设计思路。

  二、说设计理念

 在新基础的背景下,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如何有效地让学生走进诗的天地呢?我尝试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在教学中用多层次的吟诵、多层次的问、拎出一条主线等方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的生活世界融入文本世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并收集其他诗句,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立足古诗文校本课程的大背景,让学生课上品析、课后创作,从中提升学生的古诗文素养。整堂课以问为针,以读为线,力求创建语感共生的课堂,诗意的课堂。在这样的设计思路下,我们将通过以下教学环节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一)“聊”出“年景”

 “未有曲调先有情”,要让学生走进诗的情境,就要调动他的生活体验,唤醒他的情感积累。为此,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再过一个多月,我们将迎来中国最热闹、最盛大、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知道是什么节吗?春节到啦,过年啦!哦,大家脸上都露出了笑容,为什么这么开心呀?”紧接着,学生就会说到在春节里令自己开心的事情,而这些快乐的事是由过年时那丰富多彩的习俗带来的。老师在评价时也要运用多种方式营造快乐的氛围,令学生感受到春节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节日。如让学生模拟爆竹声、引导学生想象使用压岁钱的情景等。这里,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聊出春节的特色,春节的气氛,既有利于激发学习情趣,又能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做好心理铺垫。随后揭示课题,这就进入了第二个环节。

 (二)初读有“韵”

 古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转承合辙的韵律,遵循这一文体的特点,我首先让学生带着字音、节奏两方面的要求——字正腔圆和有板有眼自由朗读古诗,接着在反馈时注意运用激励性评价和划分节奏符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并落实这两个层次的朗读要求,扎扎实实读好诗。由“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的初读要求使学生明白诗所特有的节奏魅力,并掌握了读出韵味的基本方法——划分停顿符号。经过四年古诗文大环境的熏陶,大多数学生都明白读诗仅字正腔圆板有眼是不够的,还要读得有感情,这就向学生提出了朗读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接着就进入了第三个环节。

 (三)巧问促“悟”

 首先让学生轻声地读这首诗,读的时候结合插图和有关注释,想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并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在读和想的过程中学生同时也在看注释、看插图,是对他们运用资料自学古诗能力的培养。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理解诗意、感悟情境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一直是学生的弱项,有些学生甚至产生惧怕心理。因此,随后在交流古诗意思的过程中,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说,而是提出了两个大问题。

 第一问:“在这一岁之首的元日,有哪些换了?”并要求学生用“在一岁之首的元日,——换成了——”的句式说一说。学生很自然地会说到旧符换成了新桃、寒风换成了春风、旧岁换成了新年这些辞旧迎新的景象,接着引导学生快说辞旧迎新的心情,进而让学生带着那样的心情齐读《元日》,通过这第一问完成了感悟性朗读上的第一次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当学生交流到寒风换成了春风时,要引导学生理解“曈曈日”,可以这样问学生:“春风吹拂在我上暖洋洋的,你从诗中的哪里还可以感受到这股暖意呢?”学生接着便会提到“曈曈日”的意思,从而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之一。

 第二问:“冬尽春来,万物更新,人们心中都充满着辞旧迎新的喜悦,那么人们又是用什么方式来辞旧迎新的呢?”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他们很快就会说到燃爆竹、换桃符、喝屠苏酒这些方式。这时陡然一转,以一个追问“咦,人们怎么都选择这些方式来辞旧迎新呢?”激发学生再次运用注释、探索文本的热情。学生便会发现燃爆竹、换桃符、喝屠苏酒这些春节习俗中所传达出的人们期盼新的一年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紧接着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人们还会期盼些什么呢?”在想象说话的环节中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说话注意完整性的同时捕捉学生回答中的亮点(如用得好的四字词语)进行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的说话逐步有质量上的提升。随后引导学生读出企盼、读出祝愿就水到渠成了。通过第二问又进行了朗读的第二次提升。

 最后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倾听、想象,并结合整首诗说一说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通过这最后一问引导学生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在前面两个问题的铺垫下,学生说的难度降低了。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评价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说、带着感情说。随后就分别从把祝福送给诗中的人们,送给现在身边的每一个人及自己和送给全世界的人这三个角度朗读《元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提供适当的帮助,通过有层次的问吸引学生注意力,适当降低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让他们很自然地进入诗的情境中去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以问串起一条主线,打破了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增强了讨论交流的有效性;让学生依靠想象走进诗境,增强了体验的有效性。一首《元日》,仅仅是学习春节诗篇的开始,这就进入了第四个环节。

 (四)走向延伸

 投影出示描绘春节场景的其他诗句(3句),要求学生按照初读《元日》的要求先自由朗读这些诗句,读到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再交流从这些诗句中分别可以看到怎样的情景。可以让学生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随后引导学生课后也试着写一写关于过年的诗句或诗篇。拓展阅读让学生触类旁通,感悟更深,课后让学生尝试创作,使学生“我口写我心”,写出积累的情感体验,萌发一种我是“诗国人”的自豪感!

;

一分二分

一元两元

一百二百

一千两千

岁月的演变

时代的变迁

美好的生活享受

带来人们物质的欲念

日子在压岁钱里年年辗过

年岁在压岁钱里一天天成长

其他关于压岁钱的诗词:

1、《压岁钱》

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

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2、《除夕书怀》    

酒脯今宵列绮筵,祭诗醉灶不遑眠。

亲朋索写宜春帖,儿女争求压岁钱。

痛饮每贻邻里笑,浪吟偏惹姓名传。

回头顿觉前非悟,明日吾生又一年!

3、《井臼 其二》

惯坐愁城日似年,一寒至此倩谁怜。

无台避债追呼急,儿女犹争压岁钱。

主要内容是爷爷每次给孙子压岁钱的时候,都没有直白地说出来,而是藏在鸡窝里,藏在菜园里藏在“我”的衣袋里,试用一种更朴实的方式引导孙子去明白其中的道理。

其中心思想是:感受爷爷对后辈的关爱和寄予的希望,体会爷爷与“我”之间真挚的亲情,培养珍重亲情、珍惜生活、珍爱人生的美好品德。

扩展资料:

《爷爷的压岁钱》的写作特点如下:

1、“总—分—总”的布局,使文章整体结构整齐,层次清晰。

2、选取幼年时爷爷给压岁钱的三件典型事例,按时间顺序进行层次分明的叙述。明线为年龄的增长,暗线为心灵的成熟和对压岁钱感悟的逐步加深,使蕴涵在压岁钱中的情感更加深沉而有震力。

3、人物描写生动传神,情感表达深沉凝重,语言运用质朴平实,读来感觉意犹未尽。前后呼应,突出主题

5、爷爷对后辈的关爱和寄予的希望,体会爷爷与“我”之间真挚的亲情,培养珍重亲情、珍惜生活、珍爱人生的美好品德。爷爷说的话的深刻含意,从爷爷的话语中感受对“我”的关爱和深切希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82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