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钴姆潭记》译文
原文 钻鉧潭,在西山西。
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
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
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译文 钴姆潭,在西山的西面。
钴姆潭开始大概是冉水从南边奔流下来,碰到山石阻隔,曲折向东流去;钴姆潭的头尾水势峻急,更加激荡,侵蚀岸崖,所以边缘广阔而中部水深,最后遇有石头停下来;水流形成的旋涡像车轮翻滚以后,慢慢流去。清澈而平静的水面有十亩。
四周树木环绕,上有泉水流下。 山上有居住者,因我多次来游玩,刚一敲门就来告诉我:“官租私债越欠越多,(没办法),我想在山上锄草开荒,并愿意卖掉我潭上的田,暂时缓解一下债”。
我很高兴答应了他的话。我就加高台面,延伸栏杆,疏导高处的泉水使其坠落入潭中,发出了悦耳的声音。
特别是到了中秋时节赏月更为合宜,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视野更加辽远。是什么让我更喜欢住在这野旷而忘掉故土,莫非是这钴姆潭吗?。
2 钴鉧潭记全文翻译译文钴鉧潭,在西山的西面。
钴鉧潭水由冉水自南向北奔流如注,碰到山石阻隔,曲折向东流去;冉水的上游和下游水势峻急,撞击更加激荡,侵蚀钴鉧潭的潭岸边,潭边广阔而中间水深,水流冲荡到山石才停止。水流形成车轮般的漩涡,然后才缓缓而流。
潭水清澈而平缓,而且十亩有余,钴鉧潭四周有树木环绕,有瀑布垂悬而下。山上有居住者,因我多次来游玩,一天早晨敲门就来告诉我:“(我因为)无法负担越欠越多的官租私债,(没办法),想在山上锄草开荒,并愿意卖掉我潭上的田,暂时缓解一下债”。
我很高兴答应了他的话。我就加高台面,延伸栏杆,疏导高处的泉水使泉水坠落入潭中,发出了悦耳的声音。
特别是到了中秋时节赏月更为合适,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视野更加辽远。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夷人地区而忘掉故土?难道不是因为这钴鉧潭?扩展资料赏析这篇《钴鉧潭记》,是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的第二篇。
钴鉧潭是冉溪的一个深潭,冉溪是潇水的一条支流,也叫冉水,钴鉧潭的形状是圆的,好像一个钴鉧(圆形的熨斗),故取名为“钴鉧潭”,“记”是古代一种文体。该文是柳宗元“得西山后八日”所作。
《钴鉧潭记》以“钴鉧潭在西山西”开头,紧接《始得西山宴游记》,重点写潭。钴鉧潭是由冉水汇成的,因而先从冉水着笔:“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曲折东流。”
“奔注”二字描状冉水强悍的生命力,迅猛而来,大有一泻千里之势。但偏偏遇上山石屹立,挡住去路。
“奔注”之水抵石而下,但“抵”不过山石,只得“曲折东流”,似乎软弱了。然而不然,由于“颠委势峻”,故“荡激益暴”。
“荡激益暴”四字,不仅表现了水势因落差过大而迸发的巨大冲击力,而且进一步写出水的心情:遇阻之后,不甘屈服,反而更加暴烈,想在发泄它的满腔怨怒。怒气难平,进而“啮其涯”,狠命的啮完了水涯的沙土,水流冲荡到山石才停止,于是开拓出“旁广而中深”的水潭。
“流沫成轮”,乃是荡击的必然结果。不说“如轮”而说“成轮”,生动的画出了因水势冲击、回荡而形成的漩涡溅沫卷雪、旋转如飞的奇景。
冉水由“奔注”而遇阻,因“屈折”而“荡击”而“啮噬”,直至冲出个水潭,这才平静下来。“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这又是一种安宁疏朗、深婉幽美的恬静之境。这境界是幽寂、清冷的,从冉水的本性来看,难道它会安于这种处境吗?作者笔锋一转,写自己得潭的经过,由写景过渡到叙事。
钴鉧潭边上居住的一户人家,见作者多次去那里游玩,观赏,有一天便来敲门相告:因受不了官租私债的重重负担,要躲避到山里去开荒,情愿把潭上的田地卖给作者,以缓解当前的困境。作者“乐而如其言”,把田地买了下来,短短数语,揭示了当时统治者的苛捐杂税,也表现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买地后作者对钴鉧潭的风景进行了精心的改造,“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坠之潭,有声潨然”,加高了台面,延伸栏杆,疏导高处的泉水使泉水坠落入潭中,发出悦耳的水声。经过改造后的钴鉧潭环境更优美了,更宜于“中秋观月”,更宜于站在潭上见“天之高,气之迥”了,只有在这幽丽清爽的大自然中,在这天高气迥的境界中,他可以说是“乐此不疲”、“乐而忘返”啊!啮不动石岸的潭水,幽寂清冷,仿佛安于它的处境,抗不过恶势力的反扑而遭到贬谪的作者呢,与潭水结为知己,也仿佛安于他的处境。
写了潭,也写了人,再度抒发感慨,绾合两者,收束全篇。“孰使与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作者说因此潭而忘故土,但在这“乐”的背后,也流露出隐隐的哀愁。
这一切,既是自然景物的生动写照,又是他自己人格、情怀、处境的曲折反映。全篇描写,看来很客观。
直到结尾,前面绝妙的写景文字,顿时变成绝妙的抒情文字。徐幼铮说得很中肯:“结语哀怨之音,反用一‘乐’字托出。
在诸记中,尤令人泪随声下。”。
3 钴鉧潭记全文翻译白话译文
钴鉧潭,在西山的西面。它的源头大概是冉溪自南向北奔流如注,碰到山石阻隔,曲折向东流去;潭水的上游和下游水势湍急,撞击更加激荡,侵蚀钴鉧潭的潭岸边,潭边广阔而中间水深,水流冲荡到山石才停止。
水流形成车轮般的漩涡,然后才缓缓而流。潭水清澈而平缓,而且十亩有余,钴鉧潭四周有树木环绕,有瀑布垂悬而下。
山上有居住的人,因我多次来游玩,一天早晨敲门就来告诉我:“(我因为)无法负担越欠越多的官租私债,(没办法),想在山上锄草开荒,并愿意卖掉我潭上的田,暂时缓解一下债”。
我很高兴答应了他的话。我就加高台面,延伸栏杆,疏导高处的泉水使泉水坠落入潭中,发出了悦耳的声音。
特别是到了中秋时节赏月更为合适,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视野更加辽远。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夷人地区而忘掉故土?难道不是因为这钴鉧潭?
扩展资料:
《钴鉧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永州八记》的第二篇。
文中通过记叙钴鉧潭的由来、描绘水潭四周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够摈弃尘世烦扰、摆脱官场险恶,使身心获得放松,并使精神获得解脱的思想感情。
创作背景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
柳宗元在这漫长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这篇文章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
参考资料:
找得西山后的第八天,循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
离潭西二十五步,正当水深流急的地方是一道坝。坝顶上有一座小丘,上面长着竹子和树木。
小丘上的石头拔地而起曲折起伏,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嶒崚重叠相负而下的,好象牛马俯身在小溪里喝水;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好象熊罴在登山。
这小丘小得不足一亩,简直可以把它装在笼子里提走。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加不要的地方,想出售而没人买。”
问它的价钱,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它,就买了下来。
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以为是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就轮流拿起镰刀、锄头,铲去杂草,砍掉那些乱七八糟的树,点起一把大火把它们烧掉。
好看的树木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也呈现出来了。站在其中眺望,只见四面的高山,天上的浮云,潺潺的溪流,飞禽走兽的遨游,全都自然融洽地呈巧献技,表演在这小丘之下。
枕石席地而卧,清澈明净的溪水使我眼目舒适,潺潺的水声分外悦耳,那悠远寥廓恬静幽深的境界使人心旷神怡。不满十天就得到二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哩。
唉!凭着这小丘优美的景色,如果把它放到京都附近的沣、镐、鄠、杜等地,那么,喜欢游览观赏的人士争先恐后地来买它的,每天增加重价恐怕更加买不到。如今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瞧不上眼,售价只有四百文钱,一连几年也卖不出去。
而我和深源、克己独独为了得到它而高兴,这大概是它真的走运吧!我把这篇文章写在石碑上,用来祝贺这小丘的好运道。
5 《钴姆潭记》的译文 (谢了)我自从为罪人,居住这个州,长久地恐惧。空闲时,就漫步而行,任意而游,每天和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完曲折的溪流,幽远的泉水和怪异的山石,没有(因为)远而不到的。到就分开草而坐,倾尽酒壶(喝酒)而醉。醉了就进而互相枕着躺下,躺下就进入梦乡。心思所到之处,梦境也有同样的旨趣。睡醒就起来,起来就回去。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形态奇异的,都归我所有了,可却未尝知西山的奇怪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化寺西亭,望西山,才指点惊异它(的奇怪特别)。于是让手下的人过湘江,沿着染溪(走),砍伐杂树,焚烧野草,上到山顶才停止。抓扶而攀登,蹲坐而玩乐,那么凡是几个州的山川,都在坐席之下了。那高低的形势,幽深凹陷,像蚁堆蚁穴,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叠到一起,没。 都在坐席之下了,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叠到一起,任意而游,那么凡是几个州的山川,上到山顶才停止,幽深凹陷,都归我所有了,蹲坐而玩乐,不知太阳落山了。这年是元和四年,到看不见什么还不想回来,可却未尝知西山的奇怪特别,望西山,长久地恐惧,因为坐在法化寺西亭,外面和天相接,入深林。醉了就进而互相枕着躺下。那高低的形势。然后才知道这山的独立出众,焚烧野草我自从为罪人。于是让手下的人过湘江,走完曲折的溪流,而不知它的尽头,躺下就进入梦乡,颓然欲醉。所以写文章来记(这次游览)。苍茫暮色,不和小土丘为伍,聚集收拢,游从此开始,没有(因为)远而不到的。到就分开草而坐,然后知我从前没开始游,白云缭绕,没有什么可以逃出视野的,而不知它的边际。持杯满饮。悠悠然与天地之气一道,倾尽酒壶(喝酒)而醉,居住这个州,才指点惊异它(的奇怪特别),梦境也有同样的旨趣。心思所到之处。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形态奇异的,砍伐杂树,洋洋啊与造物者相处。抓扶而攀登,与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精神凝聚安定。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青山萦回,形体得到解脱。睡醒就起来,从远而近。空闲时,起来就回去,四下眺望都一样,像蚁堆蚁穴,每天和同伴上高山,沿着染溪(走),幽远的泉水和怪异的山石,就漫步而行
6 《钴姆潭西小丘记》译文寻到西山以后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探行二百步,又探得了钴铒潭。
潭西二十五步,正当流急水深处筑有垒土阻水,开缺张网的鱼梁。梁上有个小土丘,丘上生长着竹子树木,丘石或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破土而起,竞相形成奇奇怪怪形状的,几乎数都数不清;有的倾侧堆垒而趋下,就像牛马在溪边饮水;有的又猛然前突,似乎较量着争向上行,就像熊罴在山上攀登。
这小丘小得不足一亩,似乎可以装进袖子里去一般。我向小丘的主人打听情况,他回答说:“这是唐姓某家废弃的土地,标价出售却卖不出去。”
我又问地价多少,答道:“仅仅四百两银子。”我同情小丘的不遇而买下了它。
当时,李深源、元克己与我同游,都十分高兴,以为是意想不到的收获。 于是就又取来了一应用具,铲除败草,砍掉杂树,燃起了熊熊大火焚烧去一切荒秽。
(顿时),佳好的树木似乎挺立起来,秀美的竹林也因而浮露,奇峭的山石更分外显突。由竹木山石间望出去,只见远山高峙,云气飘浮,溪水流淙,鸟兽在自由自在地游玩;万物都和乐怡畅地运技献能,而呈现在这小丘之下。
铺席展枕躺在丘上,山水清凉明爽的景状来与双目相亲,瀯瀯的流水之声又传入耳际,悠远空阔的天空与精神相通。深沉至静的大道与心灵相合。
我不满十天中却得到了二处胜景,即使是古时喜嗜风景的人,也未必能有此幸运啊! 唉,凭着这小丘的美景,如果放到长安附近沣、镐、鄂、杜等地,那末爱好游乐的贵族人士竞相争购的,将逐日增价一千两,也愈来愈不能购得。现在弃置在这永州,农人渔夫相经过而看不起它,求价仅四百两,却多年卖不出去,而我与深源、克己偏偏喜爱并获得了它。
这难道是确实有所谓遭际遇合吗?我将得丘经过书写在石上,用来庆贺与小丘的遇合。
7 钴鉧潭记翻译一、译文:钴鉧潭,在西山的西面。
它的源头大概是冉溪自南向北奔流如注,碰到山石阻隔,曲折向东流去;潭水的上游和下游水势湍急,撞击更加激荡,侵蚀钴鉧潭的潭岸边,潭边广阔而中间水深,水流冲荡到山石才停止。水流形成车轮般的漩涡,然后才缓缓而流。
潭水清澈而平缓,而且十亩有余,钴鉧潭四周有树木环绕,有瀑布垂悬而下。 山上有居住的人,因我多次来游玩,一天早晨敲门就来告诉我:“(我因为)无法负担越欠越多的官租私债,(没办法),想在山上锄草开荒,并愿意卖掉我潭上的田,暂时缓解一下债”。
我很高兴答应了他的话。我就加高台面,延伸栏杆,疏导高处的泉水使泉水坠落入潭中,发出了悦耳的声音。
特别是到了中秋时节赏月更为合适,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视野更加辽远。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夷人地区而忘掉故土?难道不是因为这钴鉧潭? 二、原文:出自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钴鉧潭记 钴鉧潭在西山西。
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
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扩展资料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理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二、创作背景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
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
柳宗元在这漫长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这篇文章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
8 钴铄潭记 文言文翻译钻鉧潭,在西山的西面。
其开始大概是冉水从南边奔流下来,碰到山石阻隔,曲折向东流去;其头尾水势峻急,更加激荡,侵蚀岸崖,所以边缘广阔而中部水深,最后遇有石头停下来;水流形成的旋涡像车轮翻滚以后,慢慢流去。清澈而平静的水面有十亩。
四周树木环绕,上有泉水流下。 山上有居住者,因我多次来游玩,刚一敲门就来告诉我:“官租私债越欠越多,(没办法),我想在山上锄草开荒,并愿意卖掉我潭上的田,暂时缓解一下债”。
我很高兴答应了他的话。我就加高台面,延伸栏杆,疏导高处的泉水使其坠落入潭中,发出了悦耳的声音。
特别是到了中秋时节赏月更为合宜,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视野更加辽远。是什么让我更喜欢住在这野旷而忘掉故土,莫非是这钻鉧潭吗?。
9 钴鉧潭记 原文 翻译 赏析[编辑本段]『原文』
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译文
钴鉧潭,在西山的西面。其开始大概是冉水从南边奔流下来,碰到山石阻隔,曲折向东流去;其头尾水势峻急,更加激荡,侵蚀岸崖,所以边缘广阔而中部水深,最后遇有石头停下来;水流形成的旋涡像车轮翻滚以后,慢慢流去。清澈而平静的水面有十亩。四周树木环绕,上有泉水流下。
山上有居住者,因我多次来游玩,刚一敲门就来告诉我:“无法负担越欠越多的官租私债,(没办法),我想在山上锄草开荒,并愿意卖掉我潭上的田,暂时缓解一下债”。我很高兴答应了他的话。我就加高台面,延伸栏杆,疏导高处的泉水使其坠落入潭中,发出了悦耳的声音。特别是到了中秋时节赏月更为合宜,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视野更加辽远。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旷野而忘掉故土?莫非是这钴鉧潭 ?
这一段78个字,主要内容是发表议论,谈感想。这是一篇游记文,一篇好的游记文,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美的享受来源于作者所创造的美的艺术形象,离开了具体的艺术形象,读者也就无法感受美的存在了。而作为山水游记,塑造形象的唯一工具就是语言文字,柳宗元的这篇小丘记,在运用语言方面很有一些特色。全文271个字,每一个字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他选用的词语,看起来很平淡很质朴,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但细细研究一番,就不难发现,作者是经过精心构思,很下了一些功夫的。我们随便举两个例子来谈谈。如写石头‘负土而出’,这个‘出’字是非常平常的一个字,可是它用在这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跟石头一联系起来,就很不平常了。石头明明是耸立在山上,而作者却说它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不经过深入构思,作者能随意吐口而出吗?由于作者在构思中找到了‘出’这个动词,这篇文章也就跟着活起来了。文章的艺术效果也就很不一样了。另外,最后一句,“所以贺兹丘之遭也”,这个“贺”字也不要等闲视之。在这个‘贺’中,我们能体会到什么呢?我们不只是体会到一种喜悦的健康的思想情绪,也体会到作者对前途充满了自信心,作者很相信自己的才干。很相信自己的理想。正因为作者有这样的自信心,所以才能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的情况下,事先祝贺自己将会有好的遭遇。另外,作者很注意语言的音乐美。作者喜欢在散句中夹杂一些韵语,如“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这三个词组中的‘浮、流、游’都是同一个韵部的字,读起来很顺口。
10 钴姆潭记原文(上段翻译)原文 钻鉧潭,在西山西。
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
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
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译文 钻鉧潭,在西山的西面。
其开始大概是冉水从南边奔流下来,碰到山石阻隔,曲折向东流去;其头尾水势峻急,更加激荡,侵蚀岸崖,所以边缘广阔而中部水深,最后遇有石头停下来;水流形成的旋涡像车轮翻滚以后,慢慢流去。清澈而平静的水面有十亩。
四周树木环绕,上有泉水流下。 山上有居住者,因我多次来游玩,刚一敲门就来告诉我:“官租私债越欠越多,(没办法),我想在山上锄草开荒,并愿意卖掉我潭上的田,暂时缓解一下债”。
我很高兴答应了他的话。我就加高台面,延伸栏杆,疏导高处的泉水使其坠落入潭中,发出了悦耳的声音。
特别是到了中秋时节赏月更为合宜,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视野更加辽远。是什么让我更喜欢住在这野旷而忘掉故土,莫非是这钻鉧潭吗?。
解题思路: 通读全文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用比较简练的话概括大意,多积累,多记忆。如有不同意见,请在下面的继续讨论中留言,如果回复的晚些,请见谅。祝你:心情愉快
解题过程:
1、柳宗元笔下的永州山水是流动变幻、神秘瑰伟的,并且是有着强悍的生命力的锦绣画卷。这与作者顽强执着、自信自强的意愿相合,让其精神为之一振,作者长时间被压抑的内在不屈与傲岸的情绪得到了渲泄。
2、钴鉧潭记和小石潭记都出自于柳宗元的手笔,都是《永州八记》中的作品。前文着重写景,后文着重写心情,前文主要突出景物凄凉的特点,后文主要突出景物美丽的特点,前文抒发了作者抑郁的内心情感,后文透露了当地农民贫苦的生活境况。
1 求自己写景的文言文
写景的古文最好的是《水经注》! 如其中描写三峡的景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空缺之意)处。
重岩迭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
虽乘奔御风(乘奔马、驾长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山顶)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流冲)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鸣。属引(连续不断)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沾衣裳”。 还有《水经注·河水·孟门山》: 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杨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 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一宿体宁,两宿心怡,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佩琴筑声。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袁家渴记》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土娄)为类。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枕席而卧,则清冷冷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柳宗元《小石潭记》: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 王勃《藤王阁序》 范仲淹《岳阳楼记》 欧阳修《醉翁亭记》 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论》 晁补之《新城游北山记》: 于时九月,天高露请,山空月明,仰视星光皆光大,如适在人间。
苏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李孝光《雁山十记·观石梁记》: 月已没,白云西来如流水。风吹橡栗堕瓦上,转射岩下小屋,从领中出,击地上积叶,铿镗宛转,殆非世间金石音。
刘基《清风阁记》 唐顺之《竹溪记》 袁宏道《满井游记》 王质《游东林山水记》 徐霞客《游恒山日记》《游太华山日记》《游雁宕山日记》《游兰溪》 谭元春《再游乌龙潭记》 差不多了吧,个人认为古文写景还是《水经注》看的爽,表达清晰,语言干练,意境优美。苏轼曾说:“今我乐何深,水经亦屡读。”
2 求自己写景的文言文写景的古文最好的是《水经注》!
如其中描写三峡的景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空缺之意)处。重岩迭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正午、半夜),不见曦(阳光)月。至于夏水襄陵(水涨上山坡)。虽乘奔御风(乘奔马、驾长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山顶)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流冲)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鸣。属引(连续不断)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沾衣裳”。
还有《水经注·河水·孟门山》:
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杨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
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一宿体宁,两宿心怡,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佩琴筑声。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袁家渴记》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土娄)为类。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枕席而卧,则清冷冷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柳宗元《小石潭记》: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
王勃《藤王阁序》
范仲淹《岳阳楼记》
欧阳修《醉翁亭记》
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论》
晁补之《新城游北山记》:
于时九月,天高露请,山空月明,仰视星光皆光大,如适在人间。
苏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李孝光《雁山十记·观石梁记》:
月已没,白云西来如流水。风吹橡栗堕瓦上,转射岩下小屋,从领中出,击地上积叶,铿镗宛转,殆非世间金石音。
刘基《清风阁记》
唐顺之《竹溪记》
袁宏道《满井游记》
王质《游东林山水记》
徐霞客《游恒山日记》《游太华山日记》《游雁宕山日记》《游兰溪》
谭元春《再游乌龙潭记》
差不多了吧,个人认为古文写景还是《水经注》看的爽,表达清晰,语言干练,意境优美。苏轼曾说:“今我乐何深,水经亦屡读。”
3 怎样自拟写景文言文1、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好的写景作文,往往不取决于你在文章中罗列了多少个景物,也不在于你选择的景物是否每个都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而在于无论你写到多少处景物,有一处必定是文章的重点,可以用描绘性的语文对它进行具体描写,也可以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景物的特点,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写景作文最容易范的三个错误,一是将它写成“流水帐”,就像有的游记,看起来写了很多景点,却每个景点都是一笔带过,没有很好的选出其中一处,进行具体描写;二是写到的景物虽然也有背景介绍或细节描写,但显得有些如同蜻蜓点水,碰了一下又绕开了;三是文章详略安排不合理,开头起因部分介绍过细过长,而文章中间部分去没有很好地展开,六百字的文章写了三百字还没写到重点。
2、突出景物的具体特点或特征这是说的景物的特点与特征,也是指要写出该事物与其它与物的不同之处来。只有这样,才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但在这里还有个前提,那就是要在抓住景物的特点之后,再进行具体的描绘,不可一笔带过。
在描写过程序中,要充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准确、恰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有助于把景物写得更生动形象、真实感人。
3、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单一的景物描写,再美的景物也无法感染读者,给读者留下美好的心理享受,因此,作者在写景的同时,要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让读者在文章中不但能“看”到美好的景物,还能感受到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作者的思想。单一的为写景而写景的作文,是无法成为一篇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的好文章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写文章时,写到景物时,自然地将自己的情感融进去,借助于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身的情感。
4、在景物描写要写进人或动物的活动如果说写景作文中景物是“静”的话,那么一篇优秀的写景作文,也离不开“动”,这里的“动”包括与景物相对应的人物的活动、游玩、戏嬉、奔跑,动物的觅食、跳跃等等,当一篇写景作文将人和动物的活动,与景物的描写相结合起来的时候,才会给人一种亲切感,动静结合的美感。因此学生在描写景物时,可以适当地选择人和动物的活动,作为衬托,文章会变得更有可读性。
4 如何写一篇写景古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
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我们可以从中借鉴一些写景的技巧,本文着重以《满井游记》为示例分析。
一、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写景(时令)写景时要抓住景物特征去写,这句话平常我们听得很多,但其真正运用的范围当指自然景色的描写,如何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写作,主要是在写作前要有个定位,弄清楚自己要写的自然景色是何时之景?何处之景?有何特点?然后围绕这一特点进行写作,自然就抓住了景物特征。比如,《满井游记》的第二段,对满井初春的景色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其写作之时便能够很好地抓住“早春”这一时令特征,即“乍暖还寒”、“万物复苏”,其中,“土膏微润”中的一个“微润”,仔细想来,用得确实妙极,因在初春时节,地气上升,气温渐渐转暖,暮冬时节土壤中残存的一些“冰”也慢慢融化,这土膏自然便“微润”了,这一词语的运用便将初春时节的“乍暖还寒”的特点给表现了出来;再如,“冰皮始解”一句中,首先“冰皮”,这一词虽指结冰的表面,但作者用了“冰皮”一词,用“皮”来形容“冰”,也暗含了这冰结得并不厚,初春时节,夜晚温度较低,结冰无可厚非,但这冰定不能结得很厚,作者用 “皮”字来形容,准确之至,且也抓住了“乍暖还寒”的初春气候特点,再加上一个“始解”一词来修饰,更是很好地抓住这一特征,同时,这两句,“土膏微润”,“冰皮始解”本也体现了“万物复苏”的特征;再看作者写水的句子,“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这几句,在初春时节,冰面融解,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再现了水的复苏,加之冬季结水,水中的各种悬浮物开始沉淀,自初春冰面融解之时,这水自然也便“清澈见底”了;再看写柳条的句子,“将舒未舒”这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柳条刚发芽时的状态,而这一状态也是初春所独有的景象,还有“浅鬣寸许”,作者用“鬣”来比喻麦苗,将其形态写得逼真,着“寸许”一词,也体现了“早春”这一特征。
由此可见,我们在写自然景物时,先对所写景物的特征定位之后再进行写作,能够更好地抓住自然景物的特征去写,写作自然景物的时候,一方面,可以从时令方面去考虑,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特有的气候特征去写,比如“雨天”、“阳光”、“雪”、“风”……下的各种景物的状态,用它们的形态来体现这些特征。二、写景要注意顺序记事需要注意一定的顺序,写景亦然,写景的顺序如何确定,我们可以根据观察者的观察顺序来写作,这样既简单,也符合常人的思维,比较容易把握。
比如,在《满井游记》的第二段描写中,作者“至满井”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当然应该是作者能见到的满井全貌了,因此,作者在写作时,首先便用了“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几个字简单勾勒了下全貌,接下来的景物描写,是局部景物的特写,也遵循了一定的顺序,来到堤上,有堤自然见水,因此,作者从“冰面”始写,直至远眺,远处的水接着“山”,作者便又写到“山峦”,然而这“山峦”毕竟在远处,因此,作者仍然只能从整体上进行刻画,即便我们当时也跟着作者出游,看完山,自然将眼光收回身边,因此,作者又写到了身边的“柳条”、“麦田”,看到近处,自然也便能见其他游人。这些是一个很自然的观察过程,写作之时,遵循常人观察的逻辑来写,便能让读者读来清晰而不致零乱。
写自然景物时,一定要注意写作的顺序,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先将自己欲写之景在头脑中呈现出一幅幅画面,然后按观察的顺序来写,还有一点儿要注意的便是写作之时,远处的景物一定要从整体上来进行描绘,近处的景物可以作细致地描绘,这样才符合逻辑。三、将自然景色与人物活动联系起来写景几乎没有文章单纯地写自然景色,这样是为写景而写景,写景或为抒情,或为叙事烘托等等。
如果写景是为了抒情,写作时应与人物活动联系起来,单纯地自然景色描写,是不宜抒情的,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满井游记》第二段在对满井初春景色作了细致地描绘之后,写道“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虽只有数笔,却刻画了一个初春和谐的人物活动场面,令人感受到春和景明的温馨景象。
再如《醉翁亭记》中的描写就更加鲜明了,作者在第二段对山间之朝暮,山间之四时之景给完之后,紧接着在第三段进行了场面描写,这个场面围绕着“太守宴”展开,分别描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很好地体现了一派繁荣民生的景象,为下文写太守的“与民同乐”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写自然景色时与人物活动联系起来写,有利于抒情的展开,当然,有时可能我们也能看到写景佳作没有写人,比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便没有写人物活动的场面,但并不代表在写作时,他没提到人,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一句中便写到“无人”,这也是提到了人,只是因为无人,故而不加详写,而这也正是作者为了抒情的需要,正。
5 怎样自拟写景文言文1、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好的写景作文,往往不取决于你在文章中罗列了多少个景物,也不在于你选择的景物是否每个都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而在于无论你写到多少处景物,有一处必定是文章的重点,可以用描绘性的语文对它进行具体描写,也可以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景物的特点,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写景作文最容易范的三个错误,一是将它写成“流水帐”,就像有的游记,看起来写了很多景点,却每个景点都是一笔带过,没有很好的选出其中一处,进行具体描写;二是写到的景物虽然也有背景介绍或细节描写,但显得有些如同蜻蜓点水,碰了一下又绕开了;三是文章详略安排不合理,开头起因部分介绍过细过长,而文章中间部分去没有很好地展开,六百字的文章写了三百字还没写到重点。
2、突出景物的具体特点或特征
这是说的景物的特点与特征,也是指要写出该事物与其它与物的不同之处来。只有这样,才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但在这里还有个前提,那就是要在抓住景物的特点之后,再进行具体的描绘,不可一笔带过。在描写过程序中,要充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准确、恰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有助于把景物写得更生动形象、真实感人。
3、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单一的景物描写,再美的景物也无法感染读者,给读者留下美好的心理享受,因此,作者在写景的同时,要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让读者在文章中不但能“看”到美好的景物,还能感受到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作者的思想。单一的为写景而写景的作文,是无法成为一篇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的好文章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写文章时,写到景物时,自然地将自己的情感融进去,借助于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身的情感。
4、在景物描写要写进人或动物的活动
如果说写景作文中景物是“静”的话,那么一篇优秀的写景作文,也离不开“动”,这里的“动”包括与景物相对应的人物的活动、游玩、戏嬉、奔跑,动物的觅食、跳跃等等,当一篇写景作文将人和动物的活动,与景物的描写相结合起来的时候,才会给人一种亲切感,动静结合的美感。因此学生在描写景物时,可以适当地选择人和动物的活动,作为衬托,文章会变得更有可读性。
6 如何写一篇写景古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
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我们可以从中借鉴一些写景的技巧,本文着重以《满井游记》为示例分析。
一、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写景(时令) 写景时要抓住景物特征去写,这句话平常我们听得很多,但其真正运用的范围当指自然景色的描写,如何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写作,主要是在写作前要有个定位,弄清楚自己要写的自然景色是何时之景?何处之景?有何特点?然后围绕这一特点进行写作,自然就抓住了景物特征。比如,《满井游记》的第二段,对满井初春的景色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其写作之时便能够很好地抓住“早春”这一时令特征,即“乍暖还寒”、“万物复苏”,其中,“土膏微润”中的一个“微润”,仔细想来,用得确实妙极,因在初春时节,地气上升,气温渐渐转暖,暮冬时节土壤中残存的一些“冰”也慢慢融化,这土膏自然便“微润”了,这一词语的运用便将初春时节的“乍暖还寒”的特点给表现了出来;再如,“冰皮始解”一句中,首先“冰皮”,这一词虽指结冰的表面,但作者用了“冰皮”一词,用“皮”来形容“冰”,也暗含了这冰结得并不厚,初春时节,夜晚温度较低,结冰无可厚非,但这冰定不能结得很厚,作者用 “皮”字来形容,准确之至,且也抓住了“乍暖还寒”的初春气候特点,再加上一个“始解”一词来修饰,更是很好地抓住这一特征,同时,这两句,“土膏微润”,“冰皮始解”本也体现了“万物复苏”的特征;再看作者写水的句子,“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这几句,在初春时节,冰面融解,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再现了水的复苏,加之冬季结水,水中的各种悬浮物开始沉淀,自初春冰面融解之时,这水自然也便“清澈见底”了;再看写柳条的句子,“将舒未舒”这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柳条刚发芽时的状态,而这一状态也是初春所独有的景象,还有“浅鬣寸许”,作者用“鬣”来比喻麦苗,将其形态写得逼真,着“寸许”一词,也体现了“早春”这一特征。
由此可见,我们在写自然景物时,先对所写景物的特征定位之后再进行写作,能够更好地抓住自然景物的特征去写,写作自然景物的时候,一方面,可以从时令方面去考虑,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特有的气候特征去写,比如“雨天”、“阳光”、“雪”、“风”……下的各种景物的状态,用它们的形态来体现这些特征。二、写景要注意顺序 记事需要注意一定的顺序,写景亦然,写景的顺序如何确定,我们可以根据观察者的观察顺序来写作,这样既简单,也符合常人的思维,比较容易把握。
比如,在《满井游记》的第二段描写中,作者“至满井”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当然应该是作者能见到的满井全貌了,因此,作者在写作时,首先便用了“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几个字简单勾勒了下全貌,接下来的景物描写,是局部景物的特写,也遵循了一定的顺序,来到堤上,有堤自然见水,因此,作者从“冰面”始写,直至远眺,远处的水接着“山”,作者便又写到“山峦”,然而这“山峦”毕竟在远处,因此,作者仍然只能从整体上进行刻画,即便我们当时也跟着作者出游,看完山,自然将眼光收回身边,因此,作者又写到了身边的“柳条”、“麦田”,看到近处,自然也便能见其他游人。这些是一个很自然的观察过程,写作之时,遵循常人观察的逻辑来写,便能让读者读来清晰而不致零乱。
写自然景物时,一定要注意写作的顺序,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先将自己欲写之景在头脑中呈现出一幅幅画面,然后按观察的顺序来写,还有一点儿要注意的便是写作之时,远处的景物一定要从整体上来进行描绘,近处的景物可以作细致地描绘,这样才符合逻辑。三、将自然景色与人物活动联系起来写景 几乎没有文章单纯地写自然景色,这样是为写景而写景,写景或为抒情,或为叙事烘托等等。
如果写景是为了抒情,写作时应与人物活动联系起来,单纯地自然景色描写,是不宜抒情的,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满井游记》第二段在对满井初春景色作了细致地描绘之后,写道“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虽只有数笔,却刻画了一个初春和谐的人物活动场面,令人感受到春和景明的温馨景象。
再如《醉翁亭记》中的描写就更加鲜明了,作者在第二段对山间之朝暮,山间之四时之景给完之后,紧接着在第三段进行了场面描写,这个场面围绕着“太守宴”展开,分别描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很好地体现了一派繁荣民生的景象,为下文写太守的“与民同乐”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写自然景色时与人物活动联系起来写,有利于抒情的展开,当然,有时可能我们也能看到写景佳作没有写人,比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便没有写人物活动的场面,但并不代表在写作时,他没提到人,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一句中便写到“无人”,这也是提到了人,只是因为无人,故而不加详写,而这也正是作者为了抒情的需要,。
7 “以物喜”“以己悲”的句子一句景物描写加心理情感的古文句子“以你老师或教材对问题的字义本身理解有偏差大概是由范文正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名句演化来的,但文正公的意思是为仁由己的浩然正气不为物转移(《荀子·荣辱》)、不“与世俯仰(《宋史·米芾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说的是仁者不为外物系累牵绊物,不仅指实体的器物自然物,一切财富权势名誉地位皆是己,自己,指自己自艾自怜西人有个笑话,问三个砌墙的人在做什么,一答,累死了,干苦力,暗无天日,不知道什么时候出头;二答,造建筑,壮丽雄伟;三答:我们正在改变世界一者,已己悲也路开始已错,结局毕竟要错。
作者被贬后心情的句子:凄神寒骨,俏怆幽邃,不可久居
作者愉快感情的句子: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还有的是: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差(cēn cī)披拂。
自己的话:潭用整块石头作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形成水中的高地、小岛、不平的石头、岩石各种不同的地形。
岸上青葱的树枝,碧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写出了初见小潭时的欣喜之情;
“似与游者相乐”写出了鱼的神态美,游鱼的欢快感染了游者;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写出了作者因景致的“悄怆幽邃”而伤感顿至。
小石潭记,唐朝诗人柳宗元作品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小石潭记》中景语即情语,“悄怆幽邃,凄神寒骨”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小石潭记》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
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 《始得西山宴游记》与《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并称为《永州八记》
作者介绍
写景的古文最好的是《水经注》!
如其中描写三峡的景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空缺之意)处。重岩迭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正午、半夜),不见曦(阳光)月。至于夏水襄陵(水涨上山坡)。虽乘奔御风(乘奔马、驾长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山顶)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流冲)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鸣。属引(连续不断)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沾衣裳”。
还有《水经注·河水·孟门山》:
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杨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
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一宿体宁,两宿心怡,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佩琴筑声。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袁家渴记》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土娄)为类。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枕席而卧,则清冷冷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柳宗元《小石潭记》: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
王勃《藤王阁序》
范仲淹《岳阳楼记》
欧阳修《醉翁亭记》
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论》
晁补之《新城游北山记》:
于时九月,天高露请,山空月明,仰视星光皆光大,如适在人间。
苏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李孝光《雁山十记·观石梁记》:
月已没,白云西来如流水。风吹橡栗堕瓦上,转射岩下小屋,从领中出,击地上积叶,铿镗宛转,殆非世间金石音。
刘基《清风阁记》
唐顺之《竹溪记》
袁宏道《满井游记》
王质《游东林山水记》
徐霞客《游恒山日记》《游太华山日记》《游雁宕山日记》《游兰溪》
谭元春《再游乌龙潭记》
差不多了吧,个人认为古文写景还是《水经注》看的爽,表达清晰,语言干练,意境优美。苏轼曾说:“今我乐何深,水经亦屡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