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木兰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第1张

  1、中心思想: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2、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 通: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贴 通:帖;惊忙 一作:惶)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赏析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此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解:《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中心思想:全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转战沙场、胜利归来的故事,朔造出一个勤劳,淳朴、勇敢、刚毅、轻视功名利禄、热爱家乡的女英雄形象,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品德和愿望艺术感染力。

人们素来认为,《木兰诗》的中心思想是“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这一看法,似乎经不住推敲。

诗中什么地方表现了“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全诗仅“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一句直关劳动,其它地方便只字未提劳动。但这句故事情节之外的话,用意在于反衬“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从而加强木兰停机叹息的悬念效应,进而揭示主人公左右为难的内心矛盾和无可奈何的难言苦衷,以表现其深明大义的精神品质,而不在于表现她不舍织作,不在于表现她“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是不是由于向往和平劳动也不是。其中的“儿”字充分反映其深切的思亲之情,“愿驰千里足”则表现其急求与亲人团聚的似箭归心,没有向往和平劳动的意味。其余文字则更与向往和平劳动风马牛不相及,可见把表现“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作为该诗中心思想的一部分,没有什么根据。木兰为何叹息不已不可否认,木兰是很勇敢的,也的确有爱国精神。但如果认为《木兰诗》的中心思想是颂扬勇敢的爱国精神,不免使人疑窦丛生。大写无可奈何,用意何在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在这种君命不可违抗、老父不能从命而又无长兄可代父应征的严峻情况下,木兰处于严重的两难境地:不替父从军吗,军令如山,君命莫违,责无旁贷;要代父出征吗,又有说不尽的苦衷。内心矛盾强烈,必然愁苦不堪而叹息不已。可见其决心替父从军,出于无可奈何。我们还可以设想,如果木兰之父可以应征,她还会替父从军吗不会;如果可汗谅免他父亲,她还会女扮男装冒昧入伍也不会;如果有长兄代父出征,她还可能随兄从军看来更不可能。从作者重墨描出的叹息声中,我们清楚地听出,木兰女扮男妆替父从军,并非自发,也非完全自觉,的的确确出于迫不得已,不奈其何。这虽无损于其爱国精神,但作者为什么要着力突出主人公从军的迫不得己这是重在表现“勇敢的爱国精神”吗如此行文的用意,很可能另有重心。诗章渲染黯然销魂,效应如何“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真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后文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情氛,笔调同样是肃穆、凄恻、冷清的。作者为什么要极力描写主人公出征之后思恋爷娘、惦记亲人的惨切凄戚的离情别绪为什么要着力渲染这种若有忘、黯然销魂的踯躅的离梦、颤扬的别魂为什么要用这般凄苦的情调笼罩故事的主体部分这样的笔调,这样的意境,能说明作者的用意重在表现“勇敢的爱国精神”吗所能证明的恐怕倒是作者的用意很可能另有重心。后截的泼墨,意图又是什么 “归来见天子”一段,应属于故事的高潮;欢欣团聚部分,属于结局:以兔设喻一段是尾声。这三部分文字合占全部文字的45%。这几近一半的文字,竟然与“勇敢的爱国精神”几无联系。如果诗歌的中心思想是颂扬勇敢的爱国精神,这部分文字岂不离题万里 全诗的繁简岂不严重失当《木兰诗》还算得上什么千古名篇 岂不连中学生的中等习作都不如综观全诗笔调与繁简,《木兰诗》的中心思想似乎不大可能仅是颂扬勇敢的爱国精神。虽然主人公不无这种精神,但作品的中心思想, 应当另有天地。

要把握写人叙事的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首要的是全面准确地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的主要特征。木兰的性格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她直面千难万险,毅然冒死替父从军;应征途中和战斗之余,思母而肠结,忆父而销魂;立下卓著战功后,唯双亲是念,归心似箭,拒爵还乡,与亲人团聚,孝奉双亲。她是亲亲、爱亲、思亲、孝敬双亲的典型。她苦衷满怀,服从君命,痛离双亲,奔赴疆场,夜不解甲,舍生忘死,效命君王,献身国家。她是忠君爱国舶模范。她孝里饱含忠,忠里充满孝,是忠孝两全的光辉榜样。她深明大义,洞察利弊,勇敢果决;她女扮男装置身军旅,竟十二年不露蛛丝马迹,直至回到家中换装之后才神奇地显现真相,足见其智慧出类,胆识拔萃。她十年酷战,功勋卓著可见武艺超群。她正当春情横溢的青春年华,孑孑女身,杂身青壮男子丛林,十二年不露一丝春情,抑欲克已,贞洁廉正,品行超群绝伦;功成身退,清心寡欲,志超脱俗。总之,作者以热情而高妙的手笔所塑造出来的是这么一个忠孝智勇,高艺卓功,清廉贞洁的理想的巾帼英杰。她固然具有勇敢的爱国精神,但如果把勇敢的爱国精神作为她的主要精神甚至唯一精神,如果把《木兰诗》的中心思想仅仅概括为颂扬勇敢的爱国精神,显然大失于片面。

作者为什么故意让她父亲不能出征而又特地构设她没有代父出征的长兄为什么特地以一个巾帼人物为主人公为什么专以一个青春女郎女扮男装代父出征为题材为什么渲染女儿家特有的离情别绪为什么又以开阁、坐床、脱袍、著装、理云鬓、贴花黄等细节动作的描写在“女”字上大作文章为什么要以伙伴的惊诧和双兔的比喻在性别上泼撒笔墨 这充分说明,男性不在作者立意的视野之中,诗歌的主题是在女性身上。事实上,作者所刻划出来的,正是一个完美的巾帼英杰形象。应该说,这充分地表现了他的女性人格形象的理想标准:忠、孝、智、勇、能、贞。再则,作者为什么特意地反复把女主人公与男子比照着描写呢 这些比较性地描写和感叹应该是该诗的点睛之笔。构设木兰无长兄而让其替父从军,显然为了表明姑娘的价值本不低于男儿;突出木兰战功卓著使她在千军万马中鹤立群鸡,无疑是强调女性可以胜过男性;“出门见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明明是在向世人发问:“女子究竟那里不如男子”“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难道不是在呐喊:巾帼不逊冠带,红颜不亚须眉!总而言之,笔者认为,《木兰诗》的中心思想应该这样概括:通过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完美的巾帼英杰形象,表现了作者的理想的女性人格标准和女子不逊于男子,红颇不亚于须眉,不应重男轻女的进步思想。

望采纳。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原文: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白话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

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

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皆在北方,则其产生之地域在北朝。诗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语。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去黄河不远。

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据此,《木兰诗》中之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立国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间,与北魏 、东魏及北齐曾发生过多次战争。而最主要之战场,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带。 

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北史·蠕蠕传》,蠕蠕即柔然。)至唐代已广为传诵,可以为证。因此,学者们大都认为,民歌《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后期。

参考资料:

-木兰诗

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铺排,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91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