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穆旦表达了作者怎样得感情?

《春》穆旦表达了作者怎样得感情?,第1张

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中的新生和强力冲动的迷恋与等待。

这首诗的主题为“春”,却“截然不同于千百首一般伤春咏怀之类的作品。春苹蓬勃摇荡,被诗人幻化为绿色的火焰,这不仅是形似,更主要的是春草顽强的生命力与火焰的野性有着内在精神上的联系。春天万物苏醒,一切都汹涌着难以抑制的激情,春草被注入了诗人的激情,它的摇曳就成为一种渴求。

扩展资料

这首诗的主题为“春”,却“截然不同于千百首一般伤春咏怀之类的作品。它要强烈得多,真实得多,同时形式上又是那样完整”(《穆旦:由来与归宿》)。其中没有陈旧的“风花雪月”的意象,也没有浪漫而模糊的意境,有的是诗人敏锐的直觉,这种直觉铸进了复杂玄奥的思辨理性。

春苹蓬勃摇荡,被诗人幻化为绿色的火焰,这不仅是形似,更主要的是春草顽强的生命力与火焰的野性有着内在精神上的联系。春天万物苏醒,一切都汹涌着难以抑制的激情,春草被注入了诗人的激情,它的摇曳就成为一种渴求。

一种原欲的喷薄,它是在呼唤花朵。花朵也是强悍的,受着春的召唤,它“反抗着土地”,露出自己的芽苞和蓓蕾,像一只只冲动的喇叭。“反抗”二字,准确而深刻地展开了春天的性质,它使我们联想到更广远的东西,冬天土地的寒冷僵硬、花朵在黑泥巴中不屈的抗争……

这样,绿草是野火冲腾,花朵是反抗者,一个充满生机和竞争的春天就被诗人表现出来了。草和花不是现象,而是精神,是本质;是诗人穿透表面秩序看到隐蔽秩序的精神能力的体现,有着深层的理性特征。

在第一节的末尾,使用了“欲望”这一富有生命意味的词来总结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图像,把第二节的大部分笔墨用来写生命的压抑。

第二节诗人从春天巧妙地过渡到青春,又以许多感性形象来比喻青春的渴望和焦虑、幸福与痛苦。二十岁的灵与肉,在这充满欲望和创造活力的春天,更加躁动不安。那“永远的谜”就是生命内部的冲突,青年人为它所“蛊惑”,他们要宣泄要创造,因为他们的生命也燃着“绿色的火焰”,开着反抗的花朵。

但人的生命意志并不能如自然那般恣肆,他还被“禁闭”着,像一只泥土做成的鸟,那歌声那翅膀是无望的。徒有冲动,“却无处归依”,他们被春天“点燃”,但只能“卷曲又卷曲”。这里,自然的春和人类的青春构成反差,人受到压抑,他在内部激烈地斗争着,积累着打破压抑的内在力量。

这是20世纪40年代初,有理想有气节的青年知识分子普遍感受到的一种心态。他们有欲望,但无处施展:有力量,又”无处归依”,就这样置身于彷徨、苦闷而又坚韧不屈的氛围中。

这首诗,以自然充分释放的力来对比人被压抑的力,最后得出的结论却并不悲观。

参考资料:

-春 (穆旦诗歌)

「现当代文学」穆旦的诗歌创作特征

一往文学考研

2019年07月23日 · 教育领域创作者

知识点概论

1 穆旦作为九叶诗派的重要诗人,其创作的诗歌作品多集中于抗日战争时期,对现实、生命以及玄学都进行过了深切的思考。

2 穆旦的诗歌从主体、艺术特色以及意象方面都具有较为独特的个性。

3 穆旦的诗歌创作,体现着九叶诗派的总体特征。

结合作品分析

1 穆旦诗歌创作的主体:

a、 表现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在《合唱》中表达了对民族赞扬与忧虑

b、 表现丰富与丰富的痛苦:《五月》《从空虚到充实》既表现了现实与历史的统一,同时也表现了现代知识分子敏感多思的矛盾心理。

c、 残缺的自我:在《我》中,表现了一个封闭的自我,渴望由分离走向整体,表现了现代人寻求自我存在以及自我价值的普遍的精神困惑。

2 从艺术特色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各方面:

a、 在谬误、悖论中寻求一种“张力之美”,在《五月》中开篇以仿古歌谣进行创作,而后急转诗风,形成了两种诗风,两个精神世界,以及两个时代“猝然的相悖”。

b、 感觉与知觉相结合,如在《城市的舞》《诗八首》中都将沉郁与激烈的内在情感以一种冷静的理性思维特征表现出来。

c、 以非诗意的方式表现对传统诗歌的反叛,诗中多口语化的语言,不做过多的“诗意”的设计,却以“理”取胜,以较强的逻辑性融入诗中,耐人寻味,具有智性化特征。

3 从诗歌选取的意象来看,选取多种意象表达深切的含义,其含义主要围绕现实、生命、神魔展开:

a、 现实:选入了古墙、旷野等意象,如在《在旷野上》表现了诗人对于血与火的民族复兴的期盼,《古墙》中及回忆了昔日的荣光,同时也表现了现实的苦难,是中华民族精神与灵魂的深层次写照。同时也选取了太阳、电灯、蜡烛等意象,《停电以后》表现了中华民族在现实中经历磨难的现实对政治乌托邦和世界物化沉沦的深切的反思。

b、 生命:通过一组诗的方式,将春夏秋冬的世界呈现出来,表现诗人对于生命与人生的哲理性反思。

c、 神魔:想象的神性的表现,如在诗歌《神魔之手》中以神魔作为主要意象,具有诗剧形式和玄学的意味。

加深印象

从宏观的角度而言,九叶诗派的总体特征也是穆旦的创作特征,(以大替小),因此,九叶诗派的总体特征可以视作穆旦创作的宏观特征。

九叶诗派的创作特征如下:

1、 从写作角视角方面,深入挖掘社会现实与人的内心状态,既继承了郭沫若昂扬的情绪,也继承了中国诗歌会中群众性、大众性诗歌传统,具有历史性,现实性与斗争性;着力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并试图通过人的内心世界表现社会现实;将思想直觉化表现出来,学习借鉴了艾略特的诗歌理论,运用“陌生化”的手法将诗歌内在情感化为外在理性,在抽象的基础上实现感知觉的内在统一;新诗戏剧化,继承并发展了新月派所提倡的新诗戏剧化,实现形式上的创新。

2、 从创作方式上,突破了格律诗、转而创作跨行诗,注重韵律与节奏,表现诗歌内在的美,并以通感的方式将感觉知觉化。

用四月天为喻可以突出你的温暖多情,芳香美好,生机勃勃。

《你是人间的四月答天》是民国时期诗人林徽因于1934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此诗首先是写出“四月天”这一意象,以春风轻灵、春光明媚、春色多变等四月天的季候特征;

第二节至第四节则分别以四月天中各种不同的具象来比喻生活中的各种画面;最后诗人直抒情意,概言“你”就是“爱”,就是“暖”,就是“希望”。

扩展资料:

                           

诗人给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明丽、温润丰美的人间四月天图景。和煦的微风在春光里飞舞,黄昏的云烟弥漫,繁星在夜空闪烁,细雨洒落花瓣;百花润泽鲜艳、婀娜多姿,夜夜的月光皎洁明净,草是鹅黄、芽是嫩绿、莲是洁白,繁花一树树绽放,春燕一双双呢喃,这些景和物都给人一种温馨柔媚的感觉。

音乐之美:本诗韵脚工整,格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意象之美:选取大量四月天的景物入诗,色彩柔和,动静相宜,昼夜雨雪都写得极其纯净美好,营造出一个优美的意境;句式之美:“黄昏吹着风的软”“细雨点洒在花前”“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以异于寻常的倒装句式带来一种新奇的阅读美感;情感之美:本诗所抒发的情感,是母爱也好,爱情也好,都不失为一份轻柔、纯美、真挚的动人情感。

成熟的年代

——穆旦《诗八首》解读

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

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

唉,那燃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

你底,我底。我们相隔如重山!

——穆旦《诗八首》

诗可以解读吗?在我看来,诗的解读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诗是最近乎元语言的东西,我们对诗的解读,不是去接近诗,而仅仅是解释诗歌被阅读后的种种观念。我们的诗歌批评也只是这种阅读和解释经验的集合。显然,这都不是诗。

所以,只有当诗歌批评成为某种接近诗的向度,此时,诗之本原的呈现才有可能。诗不是结论,但依然是一种言。此言非形而上学之言,而是一种语言的引诱。故我的这一篇诗歌批评,不在于提供某种结论,而旨在探索穆旦《诗八首》的种种意味。愿此意味可以与您共同分享。

一 基本路向

首先,我需要区分两种不同的批评,文本解释和文学批评。

文本解释,或者说是文本批评,乃是根植于所要批评的文本,以作者的写作痕迹和批评者的阅读感受为线索,以文本的意味为内容,主要意图是要求阅读经验的沟通交流。而文学批评则是发轫于文学理论,强调文本与理论之间的关系,辅助以文本社会处境的考察,更多是理性的,历史的看。

之所以提出这些,是因为穆旦的《诗八首》非常独特,她既不是私属于个人感受的情爱之诗,或者独白、祈祷,也不是面向公众的呼告、战斗檄文,而是以认信上帝为基底,借情爱的表达为形式,言说属灵经验之诗。这样以来,我就不能忽视穆旦的属灵经验,而用形而上学之言来框定;也不能只分享其神学意味,而忽视这首诗生成的社会原因。

此决定了我这篇批评的基本路向,就是神学阐释和历史境遇考察的结合。

二 若干问题

让我们从诗本身开始。

第一个问题是:《诗八首》是爱情诗吗?

应该说,《诗八首》是一首爱情诗,因为诗的主题是描述爱的经验。但她并不是一首简单的爱情诗,描述的不仅仅是恋人之爱。而是通过对语言的体验,在诗中使人子对人子的爱分享了人子对上帝的爱。

为什么这么说呢?里尔克在《杜伊诺哀歌》中写到:“哪一颗心不是艰难地面临它。恋人会轻松一些?啊,他们不过相互掩蔽他们的命运。”里尔克诗要说的不仅是人子要面对上帝时的艰难,更要说,如果恋人之爱只是逃避孤独,相互取悦,那么向上帝的道路就不会展现。要区分恋人之爱与上帝之爱,关键要看这爱是不是有苦的,苦在何处。上帝之爱是有苦的,苦在人言相对于上帝言永远是不足的。言说上帝是困难的,而言说恋人是容易的。只有意识到这种困难,并以对人子的爱追随上帝,此时才能使人子对人子的爱分享人子对上帝的爱。

“静静地,我们拥抱在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而那未形成的黑暗是可怕的,那可能的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此句表明人子之爱在语言之中,语言是我们的爱的所在。为什么人言不能到那“未形成的黑暗”中呢?为什么“那可能的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呢?这恰恰是人言与上帝言关系的一个体现。如果语言不是为了使人爱上帝,那她存在又有何意义?

正是诗人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诗八首》就不是一首恋人之诗,而是爱之诗,爱上帝之诗。这样,《诗八首》就是以爱为主题而不仅仅是以男女之爱为主题的。此分享决定了本文批评的视角。

第二个问题是:《诗八首》是言上帝之诗还是言绝对者之诗?

要回应这个问题,首先要区别上帝和绝对者。上帝是道成肉身的上帝,亚伯拉罕的上帝,是爱我们的天父;而绝对者是哲学家的绝对者,是他们认为通过理性可以抵达的终极,或者说,绝对者就是虚无。①

当“我思故我在”的怀疑论开始了近代哲学,②一个巨大的逐神运动就开始了。我们周围所围浸的上帝之爱,无穷的奥义也就消失了。语言一步步失去她的启示性,而变成了一种传意的工具。我们所面临的后果是语言的荒芜。

在这里,我不能展开论述,而只能提供一个大致的背景。回到诗中。穆旦写到:“风暴,远路,寂寞的夜晚,丢失,记忆,永续的时间,所有科学不能祛除的恐惧,让我在你底怀里得到安憩”。为什么这个恐惧是“所有科学不能祛除的”呢?如果这个恐惧不是诗人对上帝的敬畏又是什么呢?而那古老的格言说:敬畏上帝乃智慧之始。

反过来说,如果穆旦言的是绝对者,那么他有什么可以恐惧的呢?因为这个绝对者终究会完全在理性的掌握之中,人可以心安理得的面对,自然是于恐惧无缘的。

当我们领会《诗八首》是言上帝之诗的时候,就可以开始领会诗人的深刻意味了。

第三个问题是:穆旦为什么要言上帝?他如何言上帝?他的上帝是什么样子的呢?

要回应这两个问题,必须从诗人所处的时代来了解。这首诗写于1942年,那个时代,正是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关于这个变化,各种说法已经太多了,我想提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在那个时代的处境。更确切的说,是儒教在五四启蒙后的处境。大家可以明白,一个巨大的断裂出现了。这个断裂,是指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失去了他的根基。这个根基,有精神的,从“天人合一”到理性科学;有文化的,从封建文化到半殖民地文化;有体制的,废科举使儒教与社会政治经济体系的姻亲关系被解除。这样,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发问,我们的根基在哪里?

穆旦是一位诗人,并且在美国接受了大学教育,受过西方文化的熏陶。他对于“我们的根基在哪里?”这个问题的回应是必然的。但是他只能以此诗的形式,以一种近乎隐晦的语言表达。这在于基督教在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基督教神学在汉语境的言述经验十分不足,更不要说以诗的形式了。

另外一个方面,作为对中国诗人造成深远影响的里尔克,其神学思路是与上帝的相遇发生在原始启示和基本启示里,语言必须恢复其神性起源和对上帝奥秘的揭示。③这种观念在中国诗人尤其是“九叶”诗人身上的反映更加明确。

在《诗八首》中,穆旦如何言上帝?我们知道,如何言说上帝是一个基本的神学问题,正如如何言说诗是一个基本的诗学问题一样。与诗不同的是,上帝是不在场的,上帝之言乃是神迹,是只可被记载而不可被言说的。而诗则是语言与未知的接口,诗只有在掘弃其形式及表象的前提下才可以进入其本身。而诗意同样是语言的神性在我们内心的围浸。

穆旦的言说,乃是对爱的言说,乃是通过对人子之爱的体验来追随对上帝之爱的体验。诗人写到:“那形成了树木和屹立的岩石的, 将使我此时的渴望永存,一切在它底过程中流露的美,教我爱你的方法,教我变更。”谁是“那形成了树木和屹立的岩石的”?他又如何“教我爱你的方法”?此句使我们全然听到了,诗人追随上帝的脚步声。

这已经进入了本文的关键,也就是:一个诗人是如何回应“我们的根基在哪里”?对于穆旦,这根基就是爱,是对上帝的追随。

三 成熟的年代

在诗的第一节,为什么诗人写到:“唉,那燃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为什么不用“年龄” 或者“ 年纪”?那诗人为之点燃的“火灾”是什么?此意味深长。

使用了“年代”,就揭示了这首诗的时代处境和诗人的观念。那个年代有着如火如荼的革命,而诗人的革命激情是毋庸质疑的。④这“火灾”正是这革命的激情。但这革命的激情从何而来?因为年代成熟了。为什么说年代成熟了?这是因为以儒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已经发展到了他倾覆的时刻。这个成熟,必然带来火灾。这也是中国革命的必然性。

但如何革命?革命之后又如何?这个革命的依据是什么?这些问题必然是一个诗人要考虑的。如果这个革命,把某种精神当做燃料,烧完了就没有了,那这个革命是不彻底的革命,甚至是饮鸩止渴的革命。因为我们民族的精神之根已经在革命后不复存在了。

如果革命不仅仅是破坏,而是包括了精神之根的生长,那这个民族才有新生的可能。

让我们把目光投到西方。黑格尔是古典哲学的最高成就者,到了尼采,古典哲学那个年代就成熟了。成熟的先兆是启蒙思想与其哲学带来了工具理性和人的异化。此成熟,意味着西方神义本体论的破产,上帝之于人子的父权关系的结束。技术时代的到来,使世界迅速进入冥暗之中。海德格尔深入研究了尼采,更把目光投向荷尔德林和里尔克。他认为,世界的拯救必须由语言的拯救开始。而只有诗人是爱语言的,在这个贫困的时代,诗人开始了新的言。⑤

而在中国,并不是因为大多数地区是贫困的,经济欠发达的,中国人就没有思考这个问题:现代人的根基在哪里?其实,诗人在其代表作《被围者》中已经充分表现了这种思索。⑥现代性的困境,早在我们真正进入现代化以前诗人就思考过。

当我们回到诗中,就发现诗人到底在回应什么?

他回应了“成熟的年代”,回应了上帝的召唤,回应了对精神之根的探寻。诗人的回应是独特的。首先不是一种宣讲,更不是一种强制的教条;也不是独白,使言说进入个体的狭小空间。此回应是吟唱和赞叹,是面向心中的上帝陈述自己的属灵经验。

这个回应,乃是以爱,追随上帝。

1

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

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

唉,那燃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

你底,我底。我们相隔如重山!

从这自然底蜕变底程序里,

我却爱了一个暂时的你。

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

姑娘,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

[评]爱在逐渐走向的成熟季节中,在尚属于初恋的时候,一方爱的热烈与另一方感情的冷静之间所形成的矛盾。

“我”所爱的“你”,和“我”一样,都应该有爱的成熟的年代时那种情感的渴望,但是同时,又有由于被爱的少女在理性控制之下情绪的冷静,这样就造成两个人之间情感的陌生。这样,虽然“我为你点燃”了我的爱,可是它在尚未达到同样境地的“你”的眼睛里,这“爱”,却是那么的可怕:“你”就如同看见这是一场“火灾”,而“你”却看不见一个真实的“我”的爱的真诚的“燃烧”。而这“燃烧”,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它不过是一个成熟的年代的情侣们必然所有的,不管是属于“你底”,还是属于“我底”。只是因为“你”还将这“成熟”的自然感情视为一种可怕的东西,那么,两个人感情的距离就远了:“我们相隔如重山!”

2

水流山石间沉淀下你我,

而我们成长,在死底子宫里。

在无数的可能里一个变形的生命

永远不能完成他自己。

我和你谈话,相信你,爱你,

这时候就听见我底主暗笑,

不断地他添来另外的你我

使我们丰富而且危险。

[评]我和你谈话,相信你,爱你,/这时候就听见我的主暗笑”,这是说,在爱的发展中,“你我”的理性的因素仍然在起作用,以致使“主”暗笑,“主”也就是造物者——人类生命本能,包括爱的创造者——自然,他也在暗笑,现在的“你我”太理智了,所以,就“不断地添来另外的你我,/使我们丰富而且危险。”这个“另外的你我”,就是对于现在的过分理智的“你我”的一种超越,添加之后的“丰富而且危险”,是对于爱的热烈感情的一种抽象性的暗示。“主”的“添来另外的你我”,实际上是说自身感情的自然强烈化,或者说生命潜在本能的能动的发扬。

3

你底年龄里的小小野兽,

它和春草一样的呼吸,

它带来你底颜色,芳香,丰满,

它要你疯狂在温暖的黑暗里。

我越过你大理石的理智殿堂,

而为它埋藏的生命珍惜;

你我底手底接触是一片草场,

那里有它底固执,我底惊喜。

[评]“你的年龄里的小小的野兽,/它和青草一样的呼吸”,这里说的“小小的野兽”,是暗示“你”的爱中萌生的狂热之情,或者说是潜意识中产生的一种爱的冲动,“和青草一样的呼吸”,是说这种狂热与冲动之情的发展的表现。“青草”的“呼吸”,也有青春,蔓延,生机勃勃,不可遏止的生长等意思包含在内,同时也是女性表示爱的一种方式的象征。在此前,穆旦写的一首诗《春》里,有这样的诗句:“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这诗是写对于大时代的“春天”的期待的;而此处是对于少女爱的热烈的比喻。了解了这一点具象而陌生的暗示性的意象之意义,也就懂得了后两句诗的含义了。“它带来你底颜色,芳香丰满,/它要你疯狂在温暖的黑暗里。”这是讲,“你”摆脱了理性的制约,理解了真正的爱之欢乐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年青人的热烈与“疯狂”。穆旦在另一首诗中,曾这样写道:“因为青草和花朵还在你心里,/开放着人间仅有的春天”。(《一个战士需要温柔的时候》),意思相近,抄在这里,可帮助我们的理解。

4

静静地,我们拥抱在

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

而那未成形的黑暗是可怕的,

那可能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

那窒息着我们的

是甜蜜的未生即死的言语,

它底幽灵笼罩,使我们游离,

游进混乱的爱底自由和美丽。

[评]这里诗人是在说,“我”终于越过了你那“大理石”般的“理智的殿堂”,且为这“理智的殿堂”中所“埋藏的生命”,感到一种格外的爱的“珍惜”。“大理石”是一个给人以非常冷静感觉的意象。用在这里来形容“理智的殿堂”,就更强化了这个“理智”的印象。两个人的耳鬓丝磨,拥抱接吻,作者没有直接地写出来,而是使用了一个“远取譬”的比喻:“你我底手底接触是一片草场”。这样,既与前面的“青草”相呼应,而本身又给读者一种蓬勃生春,辽阔无边,情意绵绵的感觉和想象。这句诗写得是非常漂亮的。最后一句:“那里有它底固执,我底惊喜。”这里的“它”仍然指的“小小的野兽”。可以想象的是,在爱的接触中,女方仍然有她的羞怯,婉拒,和执著,这里用一个抽象的“固执”的词来暗示这些复杂的感情。但是,在这场恋爱中,“我”一开始就是主动的,而对方并没有完全理解,甚至感到惊惧,所以,当双方都超越一种界线而进入热恋的时候,作为“我”所感觉到的,当然会是一种爱的获得者所应有的态度:“我的惊喜”。

第四首,是进一步讲,两个人进入真正的热恋之后,在一片宁静的爱的氛围中,所产生的种种复杂的情感的表现。这是爱的“沉迷”,也是爱的深化。

5

夕阳西下,一阵微风吹拂着田野,

是多么久的原因在这里积累。

那移动了的景物移动我底心

从最古老的开端流向你,安睡。

那形成了树木和屹立的岩石的,

将使我此时的渴望永存,

一切在它底过程中流露的美

教我爱你的方法,教我变更。

[评]一首爱情的交响乐章,在这里,进入了转折之前的宁静部分的抒情。热烈的爱过后,进入宁静的“安睡”,进入对于这美的时刻“永存”的渴望。

“夕阳西下,一阵微风吹拂着田野,/是多么久的原因在这里积累。”这是一个美丽而宁静的时刻,这初恋的爱的爆发,是“你我”的爱的感情长久的“积累”。长久的感情,说成“多么久的原因”,又是穆旦常用的把具象的东西抽象化的方法。下面讲,我的心在随着时间的移动而移动,在这个时间里,我回味刚刚过去的这个美好的时刻。这就是“那移动了景物的移动了我的心”这句诗的意思。“移动了景物的”一语,暗指时间。而热恋中的你呢,这时候,“从最古老的开端流向你的,安睡。”“最古老的”,暗指人类的爱情。在整个人类生命的存在中,爱情,这是一个最古老的,也是一个永恒常新的主题。这句诗的意思是:从爱的热烈的结束之后,“流向”你的,是宁静的“安睡”。

下面四行诗,整体上是在讲爱情的热潮过后“我”的内心的凝想。

“那形成了树木和屹立的岩石的,/将使我此时的渴望永存”,造化与时间是永恒的生命的创造者,它们创造了田野上的高大的树木,创造了屹立着的坚硬的岩石,它们的存在,使我此时强烈地感到一种希望:对于爱的“渴望”永存。诗人在大自然的永恒中,寻找自身爱情永存的力量的象征。

下面两句诗,是说自己在体味这“永存”的意味。诗句中的“它”,可以指爱,也可以指造物者对于人类爱的创造;一切在这个过程中“流露的美”,是永远难忘的,“教我爱你的方法,教我变更。”这里又来了一句穆旦式的感情抽象化的词句:“教我变更”,实际上就是教我成熟,教我更懂得,更忠实于“你我”的爱情的意思。爱,使人在投入中也改变了自己。“我”也由于爱的纯洁美丽而变得更为理智了。

这两句诗,上一句讲的是爱的在时间中的永恒,下一句讲的是爱的在空间里的坚贞。这两句诗,实际上是与前面相联系,以树的不断生长和岩石的坚硬为暗喻的。前后的两句诗相呼应,四行诗形成为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

6

相同和相同溶为怠倦,

在差别间又凝固着陌生;

是一条多么危险的窄路里,

我制造自己在那上面旅行。

他存在,听从我底指使,

他保护,而把我留在孤独里,

他底痛苦是不断的寻求

你底秩序,求得了又必须背离。

7

风暴,远路,寂寞的夜晚,

丢失,记忆,永续的时间,

所有科学不能祛除的恐惧

让我在你底怀里得到安憩——

呵,在你底不能自主的心上,

你底随有随无的美丽的形象,

那里,我看见你孤独的爱情

笔立着,和我底平行着生长!

8

再没有更近的接近,

所有的偶然在我们间定型;

只有阳光透过缤纷的枝叶

分在两片情愿的心上,相同。

等季候一到就要各自飘落,

而赐生我们的巨树永青,

它对我们的不仁的嘲弄

(和哭泣)在合一的老根里化为平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94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