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月蹉跎,时光荏苒,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当你穿梭在掺杂的人世间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如此渺小,渺小到任何人都不会发现。当没有光芒,没有阳光照射的时候,自己却是那么的孤单。
2听一首歌,走一段路;听完了歌,路还在走。我多么想在转角遇到执手一生的人,可以纠纠缠缠朝朝暮暮。可时间总无缘相守,再美的风景,也不属于我,再繁花似锦的未来,也不曾拥有。
3爱情的变化,也许令人悔不当初。但只要不是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上,后悔第二次,都是得庆幸的事。
4经历就是人生的硎石,生命的锋芒在磨砺中闪光;经历就是人生的矿石,生命的活力在提炼中释放。经历就是体验,经历就是积淀。没有体验就没有生存的质量;没有积淀,就没有生存的智慧。人生的真谛在经历中探寻,人生的价值在经历中实现。
5一生守候不是一句简单苍白的山盟海誓,而是无数个平淡日子的同舟共济,相濡以沫。愿我们情人节开开心心
6保持一份自信,保住一份尊严,宁可高傲到发霉,也不要死缠到发疯。
7你只有爱上一个女人的时候,她才会伤害你。
8朋友,高官不如高知,高知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只求高兴,别的,管它呢
9回忆是你擎在掌心的一抔水,无论你如何虔诚,它总会在指缝中溜走,最后那些水渍也会被时间蒸发
10一个人只要不再想要,就什么都可以放下。
11回忆,我收藏了很久,只是偶尔翻出来看看,那个我无法共度一生的人。
12外界的一切环境没有改变我的一切,有日出日落,有朝花夕拾,有…可是没有,没有你的我,一个人还是好好的生活。伤心的时候可以听情歌,点燃一根烟,静静的一个人依在墙角,想着想着,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
13相信,落英缤纷是一个美丽的季节,那是因为,带泪的思念里还有一份深深的期待。五百年的轮回中,你依然是我曾经的最爱,这一季的花落,只为等待下一季的花开,若爱,我便会默默的守候一个漫长的未来,无论未来多长,多远,无论未来有没有方向。
14只要自然而然,刚强在女人身上,温柔在男人身上,也都不失为美。
15爱情只能简单地生长,不需要鲜花,蜡烛,香车宝马,它没有既定的模式,也没有捷径可循;它不止充斥着快乐和欢笑,也要承担痛苦与坚持;它既是有蚀骨销魂的缠绵。
16谁敢把幸福搁在姐身上赌,姐就敢拿命不让他输!
17受挫一次,对生活的理解加深一层;失误一次,对人生的醒悟增添一阶;不幸一次,对世间的认识成熟一级;磨难一次,对成功的内涵透彻一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想获得成功和幸福,要想过得快乐和欢欣,首先要把挫折失败不幸和痛苦读懂读透!
18不要为了不值得的一个人,否决掉真正爱你的那个人。
19思念是一种幸福的忧伤,是一种甜蜜的惆怅,是一种温馨的痛苦;思念是对昨天悠长的沉淀和对未来美好的向往。
20生命是美好的,当一个生命依恋另一个生命时,相依为命,结伴而行,会感觉到天空是那么的藏蓝,大地是那么的清纯,世界是多么的美好,生活是多么的幸福而快乐。
21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
诗人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是单纯、明朗、集中、强烈。它们又是丰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这四个意象把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乡愁”物化、具体化,通过“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些意象和“这”、“那”这两个简单的指示代词联接在一起,巧妙地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将愁绪的两端紧密融合。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给那些整日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阊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给人们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欢欣。诗歌以时间的次序为经,以两地的距离为纬,在平铺直舒中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们无限的哀愁和无尽的相嗯。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乡愁 余光中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中学生古诗词常见考点及答题模式
一、特定形象解读类
所谓形象,在古诗词中是指作者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既能充分寄托作者的主观情思,又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物象。包括诗歌的人物形象(作者自己的形象和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咏物诗中所描写的形象,如《石灰吟》中的“石灰”、《蝉》中的“蝉”等)。解读古诗的特定形象,要把握其内涵,也就是要分析判断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设问方式
这种类型题目的常见设问方式,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点明了鉴赏对象的,如“XX的寓意是什么”“诗中XX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认为XX图景在作者心中的含意是什么”等;另一种是未点明鉴赏对象的,如“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其情感”,“诗中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
万能公式
特定形象解读=指出形象+说明形象的具体特征+揭示形象内涵
(注:“点明了鉴赏对象”的题目,省略第一项。)
公式阐释
解答这一类型的题目,应包括三个要点:
1、阅读诗歌,根据题目所指定的范围,找出相关的诗歌形象。
2、结合诗歌内容,对这一形象的特点或具体细节做进一步的描写或说明,使之详细化。
3、揭示形象的内涵,即读懂作者借这一形象所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志向、阐明的道理等,或是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社会内涵、时代内涵等。
公式运用例析
二、诗歌意境鉴赏类
意境是作品描绘的自然景物、生活图景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谐统一、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问及“意境”的诗歌,必然是“景”“情”兼具的诗歌。
设问方式
这一类型的常见设问方式有:“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等等。
万能公式
诗歌意境鉴赏=描绘了什么样的客观形象图景+图景的特点+作者在其中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公式阐释
如果说意境是“面”,那么意象(形象)则是“点”,一个大的“面”是由一个个小的“点”组成,作者对意象(形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其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此,鉴赏意境,就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合理的想象,把表现意境之“景”充分描摹出来。解答此类题,应包括三个要点:
1、结合诗中的意象,展开适当的想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2、对这个图景画面做一个简要的总结,常见的写法有:自然清新、生机勃勃、恬静幽美、雄浑壮阔、雄奇壮丽、气势博大(磅礴)、孤寂冷清、苍凉(荒凉)萧瑟等等。
3、对上面的总结再进行外延的'拓展,从中分析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公式运用例析
三、情感提炼类
这种类型的题目,主要是要求考生通过理解诗歌的内容,来提炼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详细分析作者的情感,是此类题的关键点。
设问方式
常见的设问方式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该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等。
万能公式
根据题目的不同,有两种不同的表达公式:
第一种:情感提炼=抒发了什么情感+内容分析(先提炼情感,后结合事实分析) 第二种:情感提炼=描写什么+ 表达/寄寓/揭露什么(先分析事实,后提炼情感)
公式阐释
1、提炼情感的常用套语:“该诗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志向”等。
2、分析事实的方法: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阐述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
除此之外,考生需要熟记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
① 忧国忧民;
② 依依惜别;
③ 政治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
④ 表达高洁情操,追求建功立业;
⑤ 思乡之情;
⑥ 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⑦ 抒发个人忧愁、寂寞、苦闷、伤感、恬淡、闲适之情、
公式运用例析
四、表达技巧分析类
如果说前面三种类型是考查考生对诗歌“写什么”的理解,那么这一类型的题目,则是要求考生对诗歌“怎么写”的分析。重点要理解好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个层面的内容(下文会对此加以说明)。
设问方式
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未点明表现手法的。如:“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现技巧/修辞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2、点明了表现手法的。如: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等。
万能公式
表达技巧分析=说出表达技巧类型+结合内容分析说明+表达作用
公式阐释
首先要明确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的一些常见内涵: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五种。
表现手法:烘托(衬托)、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白描、用典等。
修辞方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双关、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顶针等。 了解这些背景之后,答题时要注意以下要点: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如是点明了诗歌采用了哪一种或哪几种手法(如“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这样的问法),此一要点则可省略。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说明,作者怎么运用这种手法来写作。
3、此手法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根据题目具体要求,有时可以省略)。
公式运用例析
五、语言文字推敲类
这一题型考查的是对古诗词“炼字(词)”艺术的鉴赏。一般要求找出诗歌中用得最好的一个字(词),说明其妙处;或直接要求说出某个字(词)的妙处;或提供两个字(词),要求说出哪个更好。主要是对动词、形容词进行赏析。
设问方式
有两种常见的设问方式:
1、未指定鉴赏字(词)。如:“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指定鉴赏字(词)。如:“×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赏析诗中×字的妙处”,“× 字和×字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型)”
万能公式
语言文字推敲=字(词)含义+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拟物)+字(词)的表达作用。
公式阐释
答题时应注意以下要点:
1、指明哪个字用得好;比较鉴赏型则指出哪个字用得更好。(“指定鉴赏字词类”可省略该步骤)
2、采用了比喻、拟人、拟物等手法的字(词),须指出采用的是哪一种表现手法,然后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并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加以描述。
3、说明在全诗中起到的特别的表达作用。如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公式运用例析
六、语言文字理解类
设问方式
1 如何理解××诗句
2 设问变式:(1)××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解释诗句的意思,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万能公式
语言文字理解=阐明语表义+表达作用+艺术效果
公式阐释
1、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2、分析诗句在描写或抒情方面的表达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3、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刘长卿冒着雨雪,半夜返回家中,听到了犬的叫声,随口吟出“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心中生起无限的温暖, 怎么就生出温暖了?是犬的叫声,传导出的信息,刺激了他的对于家的情感。
接着,假设他推开黑呼呼的房门,里边没有点灯,他似乎还在喊妻子的名字,他点亮了油灯,发现妻子不在房间里,因为床上是空的,发现桌上有一页纸鉴,看时,才知道妻子耐不住寂寞孤独离家出走了。
开始,他 傻在那,看着纸鉴一语皆无,呆如木鸡,他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也不相信这是真的,然后,混着恐惧、痛苦、愤怒和悲伤的浪潮席卷了他,他跌坐在地,大声骂着、大声喊着,尽管他努力地克制自己的感情,但咒骂还是变成了怪异的狂笑,一颗泪珠从他脸上滑落——。
一、发生了什么事?
1、他 接受 到一个 动机刺激 ;即那张妻子留下的纸鉴,它 指出刘长卿的生活状态发生了变化 ;
2、 事态 的 变化 —— 导致他心理状态发生变化 ;他的 情绪平衡和内心的温暖宁静被打破了 ,他本来归心似箭,极力控制的感情,在突如其来的变故和混乱面前挣脱了束缚;
3、 感觉表现出来了,变为看得见的反应 ;跌坐在地、大骂、大喊、狂笑、哭泣的落泪。
这就是情感模式,是一种在读者心中制造的感觉,然后,帮助读者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的机制。
注意!窍门在于,你写作时,呈现素材的顺序——严格按时间顺序、严格按发生的时间点,一个事件接着一个事件地出现来呈现你的素材。它们的顺序是这样:
A、 动机刺激。B、人物反应。(人物反应中包括:感觉、行动、语言)
二、 刺激的是谁?谁做出反应?
人物 , 通常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或者说你想表现的人物,这个人物必须是你故事中的关联人物,尤其是情感模式链条上的人物。
情感模式不难掌握,但需要牢记的重点是—— 刺激先于反应。如果反过来,反应先于刺激,那就麻烦了,要反复解释,读者会厌烦,说你写的思路混乱。
还说回到反应, 反应可以分成三部分:感觉、行动、语言。这三部分的顺序是固定的。
即 感觉在行动之前,而行动又在语言之前;感觉是为另外两个部分提供原动力、驱动力。
没有这种驱动力,没有这种内在的动力,就没有冲动的来源,你的人物的内心,就不会通过表面行动表现出来他是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友友问,感觉是思想吗?不是。感觉不同于思想。比如,一辆汽车朝你冲过来,你下意识就会跳着躲闪,心脏吓的崩崩直跳,这里不用思想,在这里只有 感觉 , 跳着躲闪就是行动 ,如果,你这时候想这想哪,就危险了。所以,感觉不是思想, 小说一般写的都是感觉、行动和语言。 危险过去了,你可能对着司机喊他怎么开的车。 先是感觉,后行动,再说话。
感觉是超越个人控制能力的。语言需要有意识的思考,行动需要的少一些,更接近本能。可以这样说吧, 人物受到的每一个刺激都需要立即采取行动,不要汇总,不要滞留,不要跑题。
三、 怎样写?
通常,作者可以通过细小的片段来写,能够增强现实感,就像魔术师变魔术要一气呵成,看来是以可思议的奇迹,慢了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来做,就变漏了成了娴熟技巧的演示。
所以,写作时要抓住现在时,不用过去式,就像手被烫了立即抽回手离开火炉一样,即便是没有什么可写,也不能等五分钟再来叙述这个事,两者之间不要有间隔。
故事是一连串的刺激——反应,这样一组单元;把它们链接在一起形成的链条,就是——情感模式。
我的经验是,多用动词,强化字根性,使语言有张力的表达、渗透力的挥洒、幽默风趣的口语、方言,都可以增强情感模式的量化和质感。
友友对这些认同的话,就在情感模式上用功,并结合到自己的创作当中,不断总结提炼情感模式的写作技巧,使人物在刺激之后,做出更有动感的行为,说出更有趣味的语言。
《乌篷船》是周作人一组文章中的第九篇,文章总题目是“苦雨斋尺牍”。周作人早就说过,他虽然生活在大革命前夕的动荡年代,内心深处却向往着雨天,喝口清茶,同友人谈闲话,以为“那是颇愉快的事”;但他又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苦”味,“心思散漫,好像是出了气的烧酒,一点味道都没有”。为了排遣,“聊以对付这雨天的气闷光阴”,他提笔写信,写给谁呢?给知己者川岛(《尺牍》之三)、钱玄同(《尺牍》之六)--二三人而已;实在没人可写了,就写给自己(如,《尺牍》之一及《乌篷船》),这封信的收信人就是写信人周作人本人。
《乌篷船》所表现的是寂寞的灵魂的内心对白。作者把自我的两个侧面外化为收信人“子荣”与写信人“岂明”,于是,就有了两个“自我”之间的撞击与交流。这是两个“实体”,有着不同的意趣与追求。
先看收信人“子荣”。由于书信体的限制,作者没有对“他”多作介绍,只能留下大量空白;不过,寥寥几笔,已显出轮廓,足以使读者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丰富与完整。于是,不知不觉间,也就参预了作品的再创造。“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可见“他”生活在一个开始有了现代物质文明、大概类似北京这样的现代城市里;“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像坐电车那样性急”,“骑驴或者于你不很相宜”--“他”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都开始追逐于现代城市的快节奏,而对传统的、缓慢的、近乎停滞的生活不相适应;“坐航船到西陵去,也特别有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传统生活所特有的“风趣”于“他”已开始隔膜。可见,收信人“子荣”正是现实生活中已经被现代文明改造了的“自我”。
而写信人“岂明”就是在内心深处顽强抵抗着的“自我”,在周作人看来,这也是更值得保存、更真实、更本色的“自我”。“他”是那样津津乐道于故乡的“船”:讲了白篷船,又讲乌篷船;讲了大船,再讲小船;介绍乌篷船时,单是“三明瓦”就费了一百三四十字,约占全文十分之一的篇幅;这还不够,还要讲船尾怎样,船头如何,船篷又有多高,多宽,4个人坐着都可以打马将(深恐你没有实感);小船呢,又是怎样的矮、窄,“遇着风浪,或者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简直唠叨得没个完,仿佛这不是那位平日沉默寡言、写起文章来惜墨如金的周作人,而是一位热心得有点过分的导游者。从这近乎反常的表现里可以感觉到,讲述者差不多每介绍到一处,都要重复使用“有趣”、“风趣”、“趣味”这样的词儿。这当然不是因为“词汇贫乏”,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讲述者的心思本不在“船”而在“船”中所蕴含的“趣味”、情感、心态、生活方式、人生态度,概括起来,就是传统文化的底蕴。
慢慢地读下去,我们就会像进入角色一样进入那样的“境界”(这正是周作人文章的“魔力”之所在):“黄昏”“夜间”“暮色苍然”“困倦的时候”--一种寂寥的,倦怠的,几分悲凉又几分肃穆的历史文化氛围迎面扑来;可以看见“山河乌柏红蓼白苹,渔舍桥”--面对宁静的、永恒的自然;可以听见“水声橹声招呼声犬吠鸡鸣”,更有那“庙戏”歌吹的悠扬,宛转,朦胧--应和着原始的传统的呼唤;心中感到自由,松弛--“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岂只是“行动”的“自如”。这一切,确实非常的“迷人”。而“他”--周作人内心深处的“自我”呢?“他”是怎样地“神往”于这“安闲而丰腴的生活”,怎样地追怀着那自由的、“行乐”的、“游山的态度”呵!他试图召回已经失去的传统文化的魅力,使被现代文明“异化”了的那个“自我”重新复归,使“自我”由分离达到统一。写信人“岂明”如此喋喋不休地劝说(以至引诱)收信人“子荣”去体味故乡行船的“真趣味”,其主旨正在于此。
但周作人却不能不面对无情的现实:自从“讲维新以来”,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力量不但扫荡了传统文化中最腐朽、丑陋的部分(这时的周作人对此仍然是持肯定态度的),而且导致了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宁静、安闲、和谐的美的丧失,与大自然直接沟通的人的自由人格的丧失,甚至传统的“演剧与迎会”,即紧张生活中难得的精神余裕,都被“禁止”,代之而起的是资产阶级“低能儿”的市侩文化。这种历史前进中得与失的矛盾,使周作人感到困惑,并产生了深刻的“惆怅”感。所谓“召回”、“复归”,尽管十分美妙,但不过是一场梦,一篇用从容、冲淡的笔调写出的“美文”,最后不能不落入沉重的忧郁,透骨的悲凉。这只能是一曲美的挽歌。淡淡的喜悦中搀杂着忧郁、惆怅的苦味,从容、冲淡中蕴含着悲凉,这些构成了周作人散文的美感特征。诚然,我们可以批评周作人的审美理想与社会理想有着浓重的“向后看”的保守色彩,他没有看到,西方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不但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低级的市侩文化,更会促发比传统文化更高层次的现代新文化的诞生、发展,而现代新文化是必然会创造出时代的新的美来的。周作人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他在作品中所表现的“召回”、“复归”等愿望,就不能不具有某种倒退的性质。但是,我们还必须承认,周作人如此精妙地记录了那消失中的传统文化的美,把与传统有着深刻联系的知识分子因这种美的丧失所感到的忧虑、困惑、惆怅,表达得如此真切,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历史前进的复杂性。他的作品也因此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应该看到,在每一个历史转折时期,历史前进中的得失问题都会一再提出来,并使人不断产生新的忧虑、困惑与惆怅,又在忧虑、困惑、惆怅中产生新的思索、新的追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