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出自《诗经》。《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中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赋运用得十分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是很常见的。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诗经·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诗经·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小雅》中的《采薇》、《杕杜》、《何草不黄》,《豳风》中的《破斧》、《东山》,《邶风》中的《击鼓》,《卫风》中的《伯兮》等,都是这方面的名作。与叙述武功的史诗不同,这些诗歌大都从普通士兵的角度来表现他们的遭遇和想法,着重歌唱对于战争的厌倦和对于家乡的思念,读来倍感亲切。其中《东山》写出征多年的士兵在回家路上的复杂感情,在每章的开头,他都唱道:“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他去东山已经很久了,现 在走在回家路上,天上飘着细雨,衬托出他的忧伤感情。他一会儿想起了恢复平民生活的可喜,一会儿又想起了老家可能已经荒芜,迎接自己的也许是一派破败景象:“果赢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但是,即使是这样,他也觉得还是老家好:“不可畏也,伊可怀也!”一会儿又想起了正在等待自己归来的妻子:“鹳鸣于垤,妇叹于室。……自我不见,于今三年。”然后又想起妻子刚嫁给自己时那么漂亮,三年不见,不知现 在如何了:“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全诗通篇都是这位士兵在归家途中的心理描写,写得生动真实,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怀念和向往。这首诗对于后来的诗歌也有一定影响。如汉乐府民歌中的《十五从军征》,写一个老兵从军队里归来,却见到老家已经破败,亲人已经去世,其构思可能曾受到此诗的启发。
《诗经·小雅》的《采薇》,表现了参加周王朝对玁狁战争的士兵的苦恼,他不能回家,不能休息:“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整天想的就是早日回家。但眼看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回家之事却毫无指望,因而独自黯然神伤,“曰归曰归,岁亦暮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最后终于盼到了回家的那一天,他走在回乡途中,天空飘着纷纷扬扬的雪花,身体又饥又渴,心里充满悲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他去当兵的时候正是春天,杨柳迎风摇曳,似乎在为他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他回到家乡的时候正是冬天,雪花霜霏飘洒,似乎在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这四句,一直受到后代文人的高度评价,如晋代谢玄就认为这是《诗经》中最好的诗句(见《世说新语·文学》)。后世诗歌中所表现的以折柳赠远行之人的风习,似乎最早就是渊源于此诗,因为此诗最早将杨柳与远行组合到了一起,使人产生了杨柳留人的印象。
应该说明:《诗经·小雅》中这一类作品,不能简单地称之为“反战诗”。因为诗中虽然表达了对于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留恋,却并不直接表示反对战争,指斥那些把自己召去服役的人。诗中的情绪也是以忧伤为主,几乎没有愤怒。这是因为,从集体的立场来看,从军出征乃是个人必须履行的义务,即使这妨害了士兵个人的幸福,也是无可奈何。这一特点,在《卫风·伯兮》中看得更清楚:伯兮齃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乐,首如飞逢。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这首诗是以女子口吻写的。她既为自己的丈夫感到骄傲,因为他是“邦之桀(杰)”,能“为王前驱”,又因丈夫的远出、家庭生活的破坏而痛苦不堪。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既是克制的,又是真实的。
《我的前半生》里面的凌玲是一个人人喊打的小三角色。但她又和传统观念里的妖艳贱货不同。
“我什么都不要”“都是我的错”“我们不要再见面了"
标准的以退为进,让陈俊生觉得她一心为自己考虑,受了很多委屈,牺牲了很多,是真爱。
于是,陈俊生马不停蹄的和老婆摊牌,找律师,迫不及待投入了凌玲的温柔乡里。
凌玲真伟大到什么都不要吗?刚离婚不久,凌玲就啪啪自动打脸了。她为了让罗子君快点腾出大房子,把搬家的箱子都快递了过去。由此可见,她是多么急不可耐。当她知道罗子君要陈俊生两年内给她50万的费用时,她又暴跳如雷。陈俊生说她,吃相不要太难看。
看看,这就是那个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在乎的白莲花女人。没过多久,就原形毕露。以后陈俊生的日子一定是不好过的。
我相信,陈俊生是一定后悔的。他后悔离婚,后悔出轨,更后悔的是轻信了凌玲的那句“我什么都不要”。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可买。
一个女人爱上已婚男人,起初一定是可怜楚楚的对他说:我不要名分,也不会破坏你的家庭,我只要能和你在一起就好。然而,事情真的能止于此吗?
小雅是一名婚庆公司的顾问。三十五岁,漂亮能干,至今没有男朋友。她总是说她要等到那个能让她心动的男人。
王伟经营着一家规模不大的公司,算是成熟睿智,有钱有颜的中年帅大叔。这样的男人,一般年轻小姑娘是无法抗拒的。没想到,小雅也被他的幽默和风度所吸引。因为业务的往来,俩人在一起的时间很多,一来二去,小雅觉得自己爱上他了。
而男人面对小雅那样的女人也是无法抗拒的。小雅为了感谢王伟给她的订单,她请他吃饭。酒总是能让人意乱情迷,也能给人壮胆。多少暧昧的床地之欢都是始于饭局。小雅和王伟也不例外。
有了第一次之后,俩人便欲罢不能。开房频率越来越高。每次完事后,王伟都会闪过一丝内疚感。他很清楚他和老婆还是有感情的,他不爱小雅。小雅很爱王伟,但是她也不想破坏他的家庭,她躺在王伟怀里说:我不会破坏你家庭的,只要能和你在一起我就知足了。
也曾有那么一瞬间,王伟脑海中闪过一个想法,那就是如果娶小雅做老婆,他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子。但是很快被他的理智自动推翻了。女人终归是情感胜过理智的。慢慢的,小雅不再满足于她们偶尔的宾馆之约,她对王伟有了越多的要求,她希望他更多的陪伴,她希望他留下来过夜。而她的改变也让王伟有了负担,他开始重新考量和她的关系,并且开始了疏远。
陷入爱情里的女人是疯狂的。小雅甚至好几次和王伟提离婚的事,还说要让他老婆知道。王伟觉得这个女人是疯了,他害怕了。王伟郁闷至极,当初她不是说的好好的,不要名分嘛……
人都是贪婪的。感情的发展也都是不受控制的。所以,当一个女人对你说,我不要名分,我只要你的爱时,千万别信。
当然,最最最重要的是,对爱人忠诚,对婚姻忠诚。
现在的人们总是抱怨婚后幸福感指数越来越低。男人嫌弃女人唠叨不体贴,女人抱怨男人自私不顾家。于是,外面稍微有点诱惑,没有自控力和责任感的人便会蠢蠢欲动。然而,真的是换个枕边人就能换来幸福吗?
蒙田说过:美满姻缘是生活中甜蜜的联合,充满坚贞、忠诚,以及难以计数的有益和牢靠的帮助及相互间的义务。
深以为然。
长久的幸福的婚姻其实就是一份契约,它需要女人的坚贞,更需要男人的忠诚。
任何一方毁约,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小雅·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是一首戎卒返乡诗。
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诗歌的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豪迈和悲凉的交织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全诗六节,模仿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第六节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