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把人的情绪分为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两大类,积极情绪对人有正向的、积极的作用,消极情绪则对人有负向的、消极的作用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尽力发展积极情绪,严格控制消极情绪,对你我来说,至关重要积极情绪产生积极心态,积极心态对工作效率的提升和良好工作氛围的营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工作顺利、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一、积极心理学的由来
"积极心理学"在1998年由当时的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赛里格曼首先提出。之所以提出这个名词,是因为赛里格曼意识到自二战以来,心理学对心理疾病的过分重视导致了一些弊端。大多数科学心理学忽略了对正常人群的研究,少了一些对美好生命的关注。心理学潜在的观念将人类的本质嵌入了疾病模式。人往往被看作是有瑕疵的、脆弱的,承受着残酷的环境或不良基因的残害,要么无法被救治,要么只能部分恢复。
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不仅要关注疾病,也要关注人的力量;不仅要修复损坏的地方,也要努力构筑生命中美好的东西;不仅要致力于治疗抑郁痛苦的创伤,也要帮助健康人实现人生价值。
二、积极心理学的三个主题
(1)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愉悦、感激、成就)
(2)积极的个人特质(个性力量、天分、兴趣、价值)
(3)积极的机构(家庭、学校、商业机构、社区和社会)
三、积极情绪和情感
我们的祖先所要面临的重要生存任务:饮食、配偶和养育后代。这些活动能够带来愉悦感绝非偶然,这使得我们的祖先作为单独的生命个体,以及作为整个人类物种得以存活和兴旺。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作用各不相同。消极情绪提醒我们注意环境的危险。当我们感受到消极情绪时,我们的反应选择会变得狭窄,会匆忙去躲避危险。相反,积极情绪代表着安全,我们对积极情绪采取的内在反应不是限制,而是扩大了我们的选择范围。积极情绪所起的进化性决定作用,不是表现在当前,而是表现在未来。体验积极的情绪,能指引我们更多参与到可以增强我们行为和认知能力的活动中。
四、积极情绪的作用
被带入实验室进行积极情绪体验研究的被试者们,表现出了在认知能力上的变化。比如注意力宽度更广,工作记忆力提高,语言表达更流畅,对知识的感受性增强。
积极情绪能消除消极情绪导致的生理学反应,减轻实验中产生的焦虑情绪。
五、积极情感的稳定性
调查证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能在数周、数月、数年甚至几十年都保持高度的稳定性。性情乖戾的老年男子以前可能曾经是暴躁的青年、任性的少年、爱哭的幼童,以及让父母头疼的婴儿。
独处时有好心情的人,跟别人在一起时,往往也有好心情,反之亦然。有意思的是,人们积极情感的平均水平,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保持着连续性和一致性,不仅如此,积极情感的变异度也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
有些人在发生好事时会有担心。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去享受还是去担心这件事,是一种习惯性倾向,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性格特点,这种特点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可靠测量出来:询问人们是否会经常期望未来有美好积极的事情发生,是否经常去品味目前的生活,是否经常回忆以往生活的美好。
与那些遇到积极事件往往心存担忧的人相比,那些习惯去品味生活美好的人,生活更幸福,对日常生活的满意度更高、更乐观、也更不容易出现抑郁情绪。
心理学的一级情绪二级情绪
心理学的一级情绪二级情绪。经济状况、身份地位、学识等,都可能会成为我们用来分级的标准。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解更多心理学的一级情绪二级情绪
心理学的一级情绪二级情绪1“情绪”(emotion)由评价、兴趣和表情构成。评价(uation)就是把事物判定为好的和坏的,表情(emotional expression_r)是把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表达出来,兴趣(interest)是对事物进行评价的根据和标准。兴趣(interest)还有一层含义是利益,也就是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的利害关系。
情绪首先分为愉快和不愉快两极,也称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愉快源于好的评价,不愉快源于不好的评价。
凡是好的东西,人们就会想得到;凡是不好的东西,人们就会想避开。因此,愉快和不愉快的情绪总是伴随着“趋”和“避”或接近和回避的行为。
评价的依据是兴趣。一个人如果兴趣广泛,好的评价就会比较多,愉快的时候也会比较多;如果兴趣狭窄,好的评价就会比较少,愉快的时候也会比较少。
愉快就是快乐和高兴,不愉快就是痛苦和不高兴,它们是第一级的情绪,常常被当作情绪的一个维度,即快感度。
人在快乐的时候情绪高涨、活动增多、思维敏捷、兴趣增强、自我感觉良好、充满活力,而在痛苦的时候情绪低落、活动减少、反应迟钝、兴趣减退、自我评价下降、失去活力。
在第一级情绪的基础上,人们根据自己的能力或对自身能力的主观评价,进一步把好的事物分为“可以得到的”和“得不到的”,把坏的事物分为“可以排除的”和“排除不了的”,从而产生四种第二级的情绪:快乐(joy)、悲哀(sorrow)、愤怒(anger)、恐惧(fear)。可以得到的好的事物令人快乐,得不到的好的事物令人悲哀,可以排除的坏的事物引起愤怒,排除不了的坏的事物引起恐惧。
可以得到意味着最终一定能够得到,得到心爱之物使人产生快乐,因此,快乐通常被定义为“愿望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得不到意味着即使暂时得到也会得而复失,因此,悲哀的传统定义是“失去心爱之物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愤怒的定义是“愿望得不到满足或行动受到挫折而产生的情绪”。愿望得不到满足和行动受到挫折是因为存在着某种阻碍,这种阻碍对个体来说是坏的,必须采取措施予以排除,常用的措施是攻击和破坏。恐惧是遭遇威胁或危险的事物而产生的情绪。危险是坏的东西,而且较难排除,所以只好采取逃跑和躲避等措施。总之,满足引起快乐,丧失引起悲哀,挫折引起愤怒,遭遇引起恐惧。
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常常被称为“基本情绪”或“原始情绪”(primary emotions),而“原始”的意思就是“第一级”。其实,愉快和不愉快才是第一级的(primary)情绪,而快乐、悲哀、愤怒、恐惧是第二级的(secondary)情绪。
严格地讲,快乐并不是第二级的情绪,而是第一级的情绪。快乐一般发生在活动结束之时,因此,悲哀、愤怒和恐惧都可以转化为快乐或痛苦。快乐也可以发生在个体能够预见到活动的结果时,这时候,快乐和痛苦就会渗透到悲哀、愤怒和恐惧中去。快乐之所以被许多人当作第二级的情绪,是因为快乐与“可以得到的好的事物”所引起的情绪在表面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称这种情绪为“决心”(determine),其实,“决心”不是一个用来表示情绪的词,正确的名称应该是“兴奋”(excitement)或“焦虑”(anxiety)。“可以得到”不等于立即就能得到,也许需要一番努力,这会给当事人造成精神压力,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悲哀和痛苦也是不容易区分的,在精神病理学中统称为“抑郁”(depression)。如上所述,丧失引起悲哀,表现为哭。达尔文认为,哭是一种求助行为。通过求助,人们可以得到别人的帮助,使失去的东西失而复得或得到其它方面的补偿。这说明,悲哀是一种“积极”的情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而痛苦是坏的事物或负性评价引起的,它使人逃避、退缩和压抑,产生绝望,从而放弃一切努力,而不是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
这就是说,四种基本情绪应该是焦虑、抑郁、愤怒、恐惧。压力引起焦虑,丧失引起抑郁,挫折引起愤怒,遭遇引起恐惧。压力和焦虑使人进取,丧失和抑郁(指悲哀)使人求助、被动接受或等待观望,挫折和愤怒引起的攻击和破坏行为有助于排除阻碍,遭遇和恐惧引起的逃跑和躲避行为使人远离危险。
情绪和本能关系密切。麦独孤认为,每一种本能都对应于一种情绪。
其实,本能和情绪并无对应关系。首先,本能作为行为的动力和内在原因是明细分化的,有多少种可以称为“行为”的东西就有多少种本能,而情绪分化不明显,基本上是类别性的。这就是说,情绪总是少于本能,一种情绪对应于多种本能。麦独孤把情绪和本能对号入座过于牵强附会,好奇、食欲、占有欲和创造欲根本不是情绪。
另外,本能和行为是“及物”的,它们总是作用于某个特定的对象并对这个对象产生实际的作用和影响,而情绪是不及物的,它没有实际的功用。换句话说,本能具有适应的功能,而情绪只是一种附加现象。
达尔文认为,情绪本来也有适应功能,后来退化成一种没有实际功能的残留活动。最原始的本能是“趋”和“避”,它的作用是使某些低级生物接近或避开有关的刺激物,在生物学中称为“向性”(tropism)。随着生物的进化,行为变得越来越复杂,“趋”分化为进取和求助,“避”分化为进攻和逃跑,产生了第二代的本能,“趋”和“避”的本能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而以没有功能的活动即情感(如快乐和痛苦)的形式残留下来。随着第二代本能的进一步分化,进取、求助、进攻和逃跑也不再是独立的本能,而变成了焦虑、抑郁、愤怒和恐惧等四种情绪。
快乐和痛苦分别由正性评价和负性评价引起,评价的根据是兴趣或利益(好和坏或喜欢和厌恶),相应的行为是活动增多(兴奋)和活动减少(抑制)。焦虑、抑郁、愤怒和恐惧分别由压力、丧失、挫折和遭遇引起,评价的根据是兴趣和能力的不同组合,即想得到并能得到、想得到但不能得到、想排除并能排除、想排除但不能排除,相应的行为是进取、求助、进攻和逃跑。我们把好和不好的评价称为“初级评价”,把能和不能的评价称为“次级评价”。初级评价产生第一级的情绪,次级评价产生第二级的情绪。
心理学的一级情绪二级情绪23个等级的情绪
一个人的性格,往往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关系共同决定的。
根据这三者关系的不同,一个人的自我意识高低,往往可以分为以下3个等级。
第一级:情绪型人格
情绪型人格的典型特点就是生活是围绕着自己的情绪展开的。生气时毫不犹豫就会反击,开心时会禁不住的狂喜,常常感觉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代表人物:古惑仔里的各种小混混。
特点:非常情绪化、缺乏自控力、享乐主义
以前谈过情绪管理的话题,有人在评论区里这么说道。
情绪来了怎么可能控制的住,能控制住的,就不会生气,也不会愤怒了。
事实上,留下这个评分的人,TA的自我意识很有可能就是处于这个层级。
情绪型的人格的生活信念往往是以“爽”字为核心的,做什么能够让自己感觉舒服,那么TA就会去执行怎样的行为。
比如有个人可能不小心冒犯到了TA,就会毫不犹豫的反击。TA很少会去思考对方的动机与处境,仅仅以自身的情绪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情绪型人格的本我很强,但自我和超我通常会相对较弱。因此他们的自控力也比较差,生活里也缺乏目标,“及时行乐”就是他们生活的座右铭。
第二级:目标型人格
目标型人格不会像情绪型人格那么情绪化。他们对于自己的行为通常有比较清晰的自我认知,能够根据自己的目标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代表人物:各种“内卷人”
特点:目的性非常强、有自制力、很现实
能够根据自己的目标来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是目标性人格的一个典型特点。
他们的心里往往拥有一个清晰的目标,达成自己内心的目标,往往就能够给他们带来充分的满足感。
处于这个层级的人,往往给人一种过分理性,甚至有些过分现实的感觉。
他们的世界观,是围绕着利益来建立的。他们的自我往往比较强大,能够去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能够为了实现目标,能够放弃眼前暂时的享乐。
无法达成目标是构成目标性人格的最大挫败感,失败给他们带来的痛苦,是非常强烈的,有时候还会因此崩溃。
第三极:体验型人格
体验型人格会把失败和成功都当成是一种体验,把生命用来感受与经历。他们更能欣赏抽象式的美感,有着更高的审美追求,让人生充满诗意。代表人物:艺术家
特点:感性、懂得欣赏美、过程导向、成长型心态
你是不是一个重视自己精神世界,会为美好的东西而感动的人?你是不是很珍惜自己的每一份经历,无论好的坏的,都把它们当成是自己生命的一种体验?你会受困于当下的失败,还是认为这是为未来累积的一种财富呢?这3个问题,可以基本确定你是否是一个处于体验层级的人。人生除了具体的目标,还有更多抽象的幸福与美的感受,在很多艺术家与成功人士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品质的体现。体验型人格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因此,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往往也更强,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能够积极的去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同时,他们对于美也有更加敏锐的感知,生活拥有更加多元的幸福感。一个人自我意识的高低,对于生活的幸福感与人生成就往往有着很大的`影响。在这三个层级的自我意识里,有的人可能处在一个明确的层级里,也有的人可能介于一些中间的模糊地带。提升自我意识,在现代心理学研究里,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一个人一生所能体验到的幸福感,不一定与拥有的财富成正比,但一定和一个人人格的成熟度成正比。
心理学的一级情绪二级情绪3怎样进行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就是善于掌握自我,善于调制合体调节情绪,对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应能适可而止的排解,能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趣及时地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
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不断学习解决生活、工作和人际活动能力的人,他们的压力少,情绪也比较稳定、成熟。
健康方面——愿意运动,注意饮食和生活。
人际方面——能包容、互相支持和关爱。
工作方面——不断求知和学习,不浪费时间,做有效的时间管理。
生活的情趣——情趣和乐观。
第一、体察自己的情绪。也就是,时时提醒自己注意:我现在的情绪是什么?有许多人认为:人不应该有情绪,所以不肯承认自己有负面的情绪。要知道,人一定会有情绪的,压抑情绪反而带来更不好的结果,学著体察自己的情绪,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
第二、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如何适当表达情绪,是一门艺术,需要用心的体会、揣摩,更重要的是,要确实用在生活中。
第三、以合宜的方式纾解情绪。纾解情绪的目的在于给自己一个理清想法的机会,让自己好过一点,也让自己更有能量去面对未来。如果纾解情绪的方式只是暂时逃避痛苦,尔后需承受更多的痛苦,这便不是一个合宜的方式。有了不舒服的感觉,要勇敢的面对,仔细想想,为什么这么难过、生气?我可以怎么做,将来才不会再重蹈覆彻?怎么做可以降低我的不愉快?这么做会不会带来更大的伤害?根据这几个角度去选择适合自己且能有效纾解情绪的方式,你就能够控制情绪,而不是让情绪来控制你!
“情绪管理”即是以最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绪,如同亚里士多德所言:“任何人都会生气,这没什么难的,但要能适时适所,以适当方式对适当的对象恰如其分地生气,可就难上加难。”据此,情绪管理指的是要适时适所,对适当对象恰如其分表达情绪。
位列全美畅销书排行榜的《情绪智慧》甚至将EQ与情绪管理划上等号。根据一些心理专家的观点,情绪智慧涵盖下列5种能力:
一、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
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是指了解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和心理倾向,以及自己所具有的直觉能力。 自我觉察,即当自己某种情绪刚一出现时便能够察觉,它是情绪智力的核心能力。一个人所具备的、能够监控自己的情绪以及对经常变化的情绪状态的直觉,是自我理解和心理领悟力的基础。如果一个人不具有这种对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或者说不认识自己的真实的情绪感受的话,就容易听凭自己的情绪任意摆布,以至于做出许多甚遗憾的事情来。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句“认识你自己”,其实道出了情绪智力的核心与实质。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发现,人们在处理自己的情绪与行为表现时风格各异,你可以对照一下,看看自己是哪种风格的人。
二、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
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是指控制自己的情绪活动以及抑制情绪冲动的能力。情绪的调控能力是建立在对情绪状态的自我觉知的基础上的,是指一个人如何有效地摆脱焦虑、沮丧、激动、愤怒或烦恼等因为失败或不顺利而产生的消极情绪的能力。这种能力的高低,会影响一个人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当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低下时,就会使自己总是处于痛苦的情绪旋涡中;反之,则可以从情感的挫折或失败中迅速调整、控制并且摆脱而重整旗鼓。
三、情绪的自我激励能力
情绪的自我激励能力是指引导或推动自己去达到预定目的的情绪倾向的能力,也就是一种自我指导能力。它是要求一个人为服从自己的某种目标而产生、调动与指挥自己情绪的能力。一个人做任何事情要成功的话,就要集中注意力,就要学会自我激励、自我把握,尽力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潜力,这就需要具备对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够对自己的需要延迟满足,能够压抑自己的某种情绪冲动。
四、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
这种觉察他人情绪的能力就是所谓同理心,亦即能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为别人设想。
你知道积极情绪会让你更聪明吗?
密歇根大学教授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在2000年发表的这篇作品《积极情绪的功能理论》中表示: 积极心理学不止让我们快乐,它还有远大的目标。
弗雷德里克森认为积极情绪在其进化过程中是有其目的的:它扩展了我们智力和社会的资源,增加我们在威胁来临时可动用的储备。这份论文获得了当年的坦普尔顿心理学奖。
简单解释就是当我们情绪积极时,社交会表现得更好,在情感和合作上更容易成功;我们在心情好的时候,更愿意接受新的想法和经验;同时扩展了我们的心智视野,增加了我们的包容性和创造力。
为支持这一理论,她进行了三项相关需要智力和创造力的实验,分两个实验组,一组开始任务前先被引发积极情绪,另外一组则不做情绪干涉。而实验结果符合这一理论:三项结果都显示,积极情绪体验更强的实验组比没有积极情绪体验的实验组表现得更好。
既然积极情绪对我们更有利, 那像恐惧、悲伤和愤怒等消极情绪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何不抛弃它?
事实上这个世界的生物都懂得趋吉避凶,这是进化使然。对一个人或一个物体的积极感受会使我们趋近对方,而消极感受则会使我们逃避。新鲜的空气让人神清气爽,而臭气扑鼻的垃圾桶会让我们靠边走。显然,消极情绪必定有它进化出来的道理。
恐惧、愤怒、悲伤这样的消极情绪是我们应对外界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它使我们进入战斗准备:悲伤表示你即将失落,你可能会因此丧失希望甚至放弃;愤怒是被侵犯的反应,你可能会被挑起战斗的欲望;恐惧则会让你害怕,想要逃走。
从进化的角度看,危险、侵犯都将影响到我们的生存,消极体验越强,那么生存危险的情势也越严重。根据达尔文物竞天择的理论,可以分析我们的祖先在生存挑战中,最先感受到威胁,并积极斗争的才能够生存下来。 因此,为了生存,遗传偏向消极情绪。
所有的情绪都有感情成分、感官成分、思考成分、行动成分。感情是可以进入我们的意识并改变意识的,愤怒和悲伤很多时候会打断我们的理性思维,变得冲动。
而情绪所引起的思考通常是专注的,不允许别的事物来分散注意力。所以消极情绪对生存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消极情绪会使我们警觉,去思考问题所在然后逃避或是解决。这无疑是辅助生存的一把利器。
既然消极情绪是生存进化的必需,那么消极情绪是否可有可无?
这是绝不可能的。开篇我们就讲到:积极情绪可以扩展我们的心智视野,扩展我们的包容性和创造力,使我们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而且还有许多证据显示: 积极情绪使人更长寿。
梅奥医学中心的研究显示:乐观的人比悲观的人活得更久。积极体验感强的人有较好的健康习惯,更低的血压和强健的免疫系统。积极情绪的功能强大着呢!
所以,消极和积极情绪都是进化后的必需,至于怎样合理地利用消极和积极情绪的功能?我将在下一篇中讲到,怎样让情绪与工作搭配起来,让这些情绪更有利于我们自身的工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