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二位都承旨
毫无疑问,张禧嫔在朝鲜 历史 上的名气,可谓是“人尽皆知”。这位早年不幸没入宫廷的女性,凭借着超凡运气和强烈野心,成为朝鲜王朝 历史 上首位以平人身份登鼎国母之位的王妃。但是,承旨本期所要讲述的人物并非张禧嫔,而是她一生的仇敌、仁显王后闵氏。
与张禧嫔一样,仁显王后闵氏的人生亦充满传奇色彩,时至今日仍为人津津乐道。如果说,张禧嫔的传奇在于阶级大跨越,那么闵氏的传奇则在于王妃宝座的失而复得。
据肃宗亲笔手书的《御制仁显王后明陵志》记载,仁显王后闵氏,本贯忠清道骊兴,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四月二十三日生于汉阳西部的盘松坊私第,父亲是时任集贤殿副提学(正三品)的闵维重,母亲是恩城府夫人宋氏(西人党领袖宋浚吉之女),她是闵维重与宋氏所生的第2个女儿。
闵氏的降生,跟朝鲜 历史 上那些著名人物一样,有着扑朔迷离的传说。朝鲜宫廷女性三大杰作之一的《仁显王后传》记载道, “闵氏出生之日,家门上方瑞气萦绕,产室内部香气袅袅。” 而《明陵志》里亦有 “日月生于两肩” 的记载。闵氏父母得知后,为了避免引火烧身,遂秘密嘱咐全家上下三缄其口,禁止对外声张。可见,闵氏一门的家风甚是严谨。
由于年代久远,现代人无法考证此类记载的真实性,但古人热衷为名人披上神话外衣的做法,倒颇有一番趣味。闵氏出生后,很快就表现出非同常人的气质。《明陵志》记载曰 :“自幼嬉戏,绝异凡儿,不与人较争,不言人过失,或有论人是非者,辄笑而不答。” 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幼童的作风,但正是这“笑而不答”的沉稳,成为闵氏日后能够重返宫廷的关键砝码。
在当时的朝鲜国内,骊兴闵氏属于名门大族,最早可以追溯至高丽时代。始祖闵称道受高丽王赏识,位居尚书奉御,自此骊兴闵氏开始崛起。截至闵维重一代,闵氏俨然盘踞朝堂之上,拥有相当分量的话语权,更何况闵维重还是“西人党”核心成员,地位不容小觑。当然,如果他们知道自己子孙里还出了一位大名鼎鼎的“明成皇后”,想必会更加得意。
按道理讲,闵氏的家庭背景如此庞大,应该尽享荣华富贵,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在小闵氏6岁那年,宋氏不幸病逝,丧母之痛令闵氏无法接受。失去母亲后,小闵氏旋即被鞠养于仲姑洪氏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然而,命运不会让闵氏太舒服,一场风波即将降临。
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八月十八日,在位15年的显宗大王李棩薨逝于昌德宫斋庐,享年34岁,葬于崇陵,王世子李焞即位于仁政门,是为肃宗大王,成为朝鲜王朝第19代国君。肃宗即位后,素与西人党有仇的南人党立刻发难。翌年,闵维重被冠以 “附丽时烈,主张邪论,坏乱朝纲” 的罪名,与闵鼎重、李䎘、李翊、李选等人一道罢官。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六月十四日,闵维重被流放庆尚道兴海,一去就是近一年。
父亲沦落荒野,年仅12岁的闵氏被迫跟随父亲及家族前往流放地。一路上,父女俩饱受折磨,也让闵氏品尝到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在兴海的日子里,闵氏放下两班大**的身段,尽心照顾父亲。每当餐食上桌,只要闵维重没动筷子,她也不动,如果有孩子争抢食用,她就会斥责对方。闵氏的端淑,令闵维重大感温馨,称赞她 “诸子女无能及者” 。
闵氏父女的命运,很快随着南人党的内讧得到转机。原来,在闵维重等人被判流放前夕,左尹南九万给肃宗上了封奏疏,爆出南人党领袖许积的庶子许坚殴打妾室,闹得整个汉阳满城风雨。同时,他还怒斥许坚 “掠人妻妾,奸骗狙诈” ,痛诉许积在“李东龟女被掠”一案中,利用权势打压民事诉讼,帮助儿子逃离牢狱之灾。消息一出,整个王廷为之侧目。
南九万的奏疏一石激起千层浪。果然,肃宗李焞勃然大怒,当即同意判义禁吴始寿的建议,命令义禁府捉拿许坚归案。随着审问的深入,越来越多猛料被挖出。同年四月九日,被刑具折磨得痛不欲生的许坚招供,除了陈诉自己掠人妻女的事实外,还爆出打算安排武士埋伏宫门外,趁夜杀掉自己父亲及其党羽,进而废黜肃宗,另立临城君李熀为王。
这下可好,“*乱”加“谋反”,许坚坐实了“国贼”罪名。三天后,许坚被凌迟处死于军器寺前路,还顺带拉上了福善君李柟。这位王子没能逃脱死亡,被肃宗强势绞死。许坚被杀,所造成的蝴蝶效应是巨大的,首当其冲便是他的父亲许积。
作为南人党的领袖,纵使肃宗对他保有 情感 ,但拗不过其子谋反事实,加上忌惮南人党势大的缘由,最后肃宗还是选择弃车保帅,将许积免职,相关人员遭到制裁,蹦跶不足一年的南人党轰然倒台。
南人党倒台,西人党无疑是最高兴的。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四月二十九日,在兴海漂泊的闵维重被赦免,重回权力中枢,担任工曹判书。翌月,改任户曹判书。闵维重复官,让闵氏摆脱了牢狱之灾,这场朝鲜 历史 上著名的庚申大黜陟,不仅对盘踞朝堂的势力进行新一轮洗牌,而且也为闵氏入宫创造了条件。
同年十月二十六日夜晚,仁敬王后金氏在庆德宫薨逝,享年21岁,葬于翼陵。金氏是肃宗李焞的原配,从王世子嫔到王妃,金氏陪伴了自己丈夫11年,期间还为肃宗产下2个女儿,但均因疾病早夭,此后没能留下子嗣。虽然金氏没能诞下嫡子,但肃宗还是很敬重妻子,对她多加照顾。
仁敬王后升遐,中宫之位空悬,宫廷内外暗潮涌动。到底谁家女子有幸续任国母?市井坊间谈论不休。见儿媳早逝,肃宗的母亲、明圣王后金氏忧心忡忡,而身为王室家长的庄烈王后赵氏(仁祖李倧的继妃,此时被尊为“慈懿大王大妃”)自然也倍感忧虑。于是,她当即颁布懿旨挑选淑女入宫。
《拣择令》一出,瞬间吸引了两班贵族的目光,这是壮大家族势力的天赐良机。清风府院君金佑明是已故显宗大王李棩的丈人,亦是当今明圣王后的父亲,他跟闵维重私交不错,又听闻其女德才兼备,遂上奏大妃举荐闵氏入宫。恰逢此时,闵维重的岳父宋浚吉也上疏肃宗,力保闵氏入宫。两位重量级人物出面,让庄烈王后欣喜不已,她旋即派人诏见闵维重,拟立闵氏为王妃。
承旨在前文谈到,闵维重的家风很严谨,尤其对政治话题很敏感。如今大王大妃拟立自己女儿为王妃,让闵维重有点手足无措,常年混迹官场的他太了解宫廷生存的险恶。所以,他领旨后百般推脱,先后推辞了3次,婉拒王室盛意。
肃宗是一个极好面子的人,闵维重和稀泥的行为,令他很不高兴,遂把他叫来臭骂了一顿。眼看无法浑水摸鱼,闵维重只好召集家人,当众宣布消息,让女儿跟随中使前往于义洞接受中宫教育。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五月二日,肃宗李焞与闵氏在仁政殿举行大婚,册封闵氏为朝鲜王妃,授予闵维重“骊阳府院君”爵号,并向宗主国清朝呈递国书。芳龄14岁的闵氏就这样步入宫廷,是为仁显王后,开启了充满传奇色彩的后半生。
仁显王后闵氏入宫后,很快发现宫廷生活跟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闵氏和肃宗大婚后整整7年,肚子一点变化都没有,这就引起宫廷内外的猜疑。尽管闵氏很用心服侍丈夫,甚至在肃宗感染天花时日夜不离地照顾,却没能换来嫡子的降生。在古代宫廷,无法生育的女人是很悲惨的,她们随时会被打入冷宫。闵氏深知此理却无能为力,肃宗似乎对她不感兴趣。
就在闵氏日夜苦恼之际,一个人的出现打乱了她的思绪,这个人就是张玉贞,亦是日后叱咤风云的张禧嫔。张玉贞出身译官世家,属于名门之后。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年初,张玉贞的父亲张炯因病逝世,年仅10岁的张玉贞被堂伯张炫抚养。然而,由于张炫错误弄权,被卷进三福之乱中,家族遭牵连,失去倚靠的张玉贞从此没入宫廷,尝尽了旁人的冷嘲热讽。
幸运的是,入宫后的张玉贞凭借过人姿色和灵活头脑,深得庄烈王后赵氏的喜爱。正值青春期的肃宗见到张玉贞后,自然也被对方美貌所吸引,两人关系迅速升温。肃宗偷偷宠幸内人的事情,无法避免被明圣王后金氏所知,这位素来手段强硬的女人,从张玉贞身上窥见了前朝废妃尹氏的影子,于是她在仁敬王后薨逝后,命令内官把张玉贞轰出宫门。
本以为流落街头的张玉贞会死心,结果对方阴差阳错地受到“崇善君李澄”妻子申氏的礼遇,顺理成章住进了宗亲府邸。当仁显王后闵氏入宫后,承受“无子”折磨的闵氏从他人口中得知此事,本性善良的她遂向明圣王后进言,希望让张玉贞回宫,毕竟她是目前唯一深得肃宗喜爱的女人,也是最有可能诞下子嗣的女人。不得不说,闵氏的格局确实大,她想到的是整个王廷和后宫的安定,而非一己私欲。
只是,明圣王后当场驳回了闵氏的请求,她指责对方“过于单纯”,完全没有顾及后果,还把张玉贞比作“国家之祸”。在她看来,张玉贞回宫势必会威胁到中宫权威,掀起不必要的争斗,届时宫廷将无宁日。帮她无异于自取其辱,厌恶之情表露无疑。
倘若仔细分析各自的立场,其实都有道理。闵氏站在宏观角度考虑,明圣王后站在现实角度考虑,一时间难分对错。所以,直至明圣王后薨逝,闵氏都不敢再提此事。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十二月五日,41岁的明圣王后金氏在昌庆宫储承殿的西别堂薨逝,葬于崇陵,限制张玉贞回宫的枷锁被打破。
明圣王后驾鹤仙去,闵氏再次向肃宗进言让张玉贞回宫。内心窃喜却犹豫不决的肃宗,为了维护正面形象,又假惺惺地跑去征求祖母的意见。宫里人都清楚,当年张玉贞就是庄烈王后所属侍女之一,她老人家肯定举双手赞成啦!就这样,曾遭到明圣王后打压的张玉贞重返宫廷,而作为张玉贞“贵人”的仁显王后闵氏,也为自己的“天真”付出了惨痛代价。
张玉贞回宫后,很快与肃宗缠绵在一起,骄纵之情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初明圣王后之所以把她赶出王宫,就是看出她品性不佳,如今正好验证先见之明。肃宗对张玉贞的日益宠幸,与冷清的中宫殿形成了强烈对比。忘恩负义的张玉贞为了试探闵氏的态度,当众跑到内殿(王妃居所)门前与肃宗打情骂俏。
自太祖大王李成桂开国以来,历代王妃哪有受过这般羞辱,被气得浑身颤抖的闵氏拼命压抑愤怒,从容地说道: “汝当奉承传教。” 就当你是在教我夫妻相处之道了。闵氏的隐忍,让张玉贞愈发狂妄,此后但凡王妃的旨意,她直接无视,甚至内官来喊都喊不动。
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忍无可忍的闵氏终于爆发,她下令把张玉贞抓来寝宫,让人把她狠狠打了一顿,以解心头只恨。二人遂成仇敌,形同水火。打完张玉贞后,闵氏意识到形势很严峻,倘若让她继续红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三月二十三日,她通过父亲闵维重的关系,支持青阳县监金昌国的女儿入宫,意图削弱肃宗对张玉贞的感情。只是,闵氏低估了肃宗的意志,金氏入宫后毫无作用,反倒成为张玉贞崛起的垫脚石。
同年十二月初,肃宗颁布册封张玉贞为淑媛的教旨,瞬时满朝诧异,这显然不符合内廷升迁制度。以正言韩圣佑为代表的朝鲜言官们,纷纷群起而攻之,指责肃宗宠幸张玉贞,无视朝纲朝纪,给肃宗扣上了“好色”的帽子。
言官们的口水,让肃宗恼羞成怒,见搪塞不得的他干脆撕破脸,把嘴多的大臣革职查办。翌年六月十三日,朝鲜国内暴雨如注,江襄道(后改称“江原道”)境内发大水,致使164户民居被冲毁,溺死流亡者不计其数。这场百年一遇的洪水,似乎预示着某种灾祸即将发生。朝鲜史官则在《肃宗实录》里称其为 “前史以大水为女宠之徵,是时张氏嬖宠方盛,是灾之作,非偶然矣” 。
大洪水爆发,并未促使肃宗反省。见君王死性不改,户曹判书李敏叙直接把张玉贞称为“妖人”,希望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谁知,肃宗面不改色,还进一步晋升张玉贞为昭仪。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十月二十七日,张玉贞诞下肃宗的庶长子李昀,他就是后来的景宗大王。喜获麟儿的肃宗龙心大悦,一年后再次晋升其为禧嫔。
此时此刻,仁显王后闵氏愈发后悔自己引狼入室的行为。为了维护己方利益,她只好向庄烈王后赵氏寻求帮助,期待能够制衡张玉贞。可惜的是,张玉贞早已羽翼丰满,加上庄烈王后垂垂老矣,又听信崇善君之妻申氏的谗言,闵氏的劝谏等于没说。
仗着自己是王世子的生母,肃宗和庄烈王后作为靠山,张玉贞与兄长张希载合谋,大肆培植党羽,与南人党昏夜聚会,开始谋求政治话语权。期间,张希载在贞明公主的家宴上公然调戏歌妓,事后还利用捕盗大将的职务掩护其逃走。贞明公主可是宣祖与仁穆王后的嫡女,王室辈分极高,张希载的行为已经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
事后,闵鼎重、李徵明、金昌协等一批重臣相继上疏,要求国君严惩此事。肃宗非但没认真对待,还以“传说之谬”为由把他们臭骂一顿,命令不准危言耸听,俨然一幅昏君模样。经历一系列挫折,闵氏犹如泄了气的皮球,特别是闵维重病逝后,失去靠山的她惶惶不知终日。见闵氏无计可施,嚣张的张玉贞终于把手伸向了王妃宝座。
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89年)新春刚过,王宫内刮起了“中宫陷害嫔妃”以及“废后”的谣言。霎时间,宫廷内外议论纷纷,大家都在七嘴八舌讨论着。四月二十四日,肃宗向承政院下达谚旨,打算废黜闵氏王妃之位。都承旨柳命坚惊恐万分,苦谏肃宗收回成命。
当日,六卿大臣云集朝堂,肃宗当众宣布废黜决定,群臣震惊不已。校理姜铣不满肃宗无故废妃,驳斥道: “中宫为一国之母,今将十年,未闻有失德。殿下何遽下此不忍闻之教耶?” 肃宗见状大声答复曰: “名为国母,而实无其德,尚可以国母待之乎?” 坚决要废黜闵氏和金氏。
五月二日,肃宗正式下达教旨。消息传来,明安公主(显宗小女儿)和大长公主大惊失色,连忙入宫拜见肃宗,不断诉说闵氏的贤淑德行和服侍大王大妃时衣不解带之情形。但肃宗面无表情,两公主见状只好叹息而出,前往内殿通知闵氏。
当闵氏听闻自己被废时,或许早就料到有今天,淡然脱下后服、摘下后冠、拔去凤钗,准备离开宫廷。旁边的宫女们伤心痛哭,为王妃鸣不平。这时,张玉贞派来一位宫女,企图搜身羞辱闵氏,谁知闵氏怒目而视,胆小的宫女惊吓而去。这场风波史称己巳换局,成为朝鲜王朝著名的 历史 事件。
闵氏回到本家禁宫后,命令封锁所有入口,并把奴婢和仆人全部赶出去,身边仅留下3名忠心的宫女。饮食方面,早前宫中会定期运来餐食,闵氏知道后果断拒绝(担心张玉贞下毒),只收干货。宗族见闵氏处境凄惨,不顾阻拦送了些松茸,帮助闵氏补充营养。
就这样,闵氏在荒野禁宫住了整整5年,窗户和四壁因缺乏修缮而破损,院子里杂草丛生,方圆数里不见人烟。虽然日子苦了点,但至少远离宫廷争斗。白天,闵氏会独自在院子里散步,有时还会把兄长闵正字的女儿喊到身边,教授她《小学》《烈女传》和纺织手艺,借此打发无聊的时光。
闵氏被废后,张玉贞顺理成章顶替上位,成为朝鲜王妃。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六月十六日,肃宗下诏册封3岁的李昀为王世子,标志着张玉贞权势达到顶峰,意气风发的张玉贞如同当年的废妃尹氏一样,认为掌控了一切,其实张氏集团的覆灭已进入倒计时阶段。
张玉贞成为国母后,愈发骄狂无比、专横跋扈、目中无人,大有当年废妃尹氏的风范。轻则打骂宫女,重则施以酷刑,把王宫搞得乌烟瘴气。同时,她在煽动党羽挑起党争之余,还疯狂搜刮民脂民膏,借此满足疯狂的欲望。随着时间推移,肃宗越来越厌恶张玉贞的骄纵,更忌惮支持她的南人党势力,害怕王权被夺,两人的感情出现隔阂。
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四月十二日,被张玉贞蒙蔽了11年之久的肃宗李焞逐渐清醒,认清张玉贞的真实面孔。于是,痛改前非的肃宗下旨恢复仁显王后闵氏、闵维重及3位夫人(李氏+宋氏+赵氏)的爵号,让中使带着自己亲笔书写的手札前往骊兴,迎接闵氏回宫。
当中使人马驻足禁宫门前,闵氏命宫女递出手信,坦言 “别宫移处之命,尤非贱臣所可祗承者” ,把对方晾在门外,中使屡次吃闭门羹。得知消息的肃宗清楚,闵氏心有怨恨,无法原谅自己的所作所为,但身为君王不可能低声下气去求一个女人,所以他派人传达旨意,严令闵氏开门。
见对方心意已决,再矫情下去恐生是非,闵氏这才打开大门。众人见院子里 “庭草蒙密,未有人迹” ,无不感伤落泪,很难想象在这种恶劣环境下,闵氏是怎样坚持下来的?中使当即派人召集坊民,一起动手清除杂草,随后走到正室门前,跪请王妃回宫。
此时的闵氏尚有怨念,依旧很不情愿,推脱没有合适的衣服。传旨内官来回跑了好几趟,待肃宗把东西都准备好后,闵氏才松口登上凤辇,夫妻俩在西宫景福堂见面。翌日,肃宗下旨降张玉贞为禧嫔,收缴、焚毁先前颁赐的王妃玺绶和玉册。
闵氏重登妃位,史称甲戌换局。张玉贞轰然倒台,南人党再次被逐出朝堂,张希载、闵黯等人遭罢职流放,西人党则恢复了元气,而闵氏则成为朝鲜王朝518年国祚中,唯一一位生前被废黜却重新恢复身份的王妃。
闵氏回宫,被肃宗打压的张玉贞又该如何应对呢?心气高傲的她当然咽不下这口气,屡屡找机会向肃宗抗议,儿子是王世子,自己也是天朝册封的正牌王妃,凭什么剥夺妃位?藐视天朝还是欺负孤儿寡母?肃宗不好发作,以免被人抓住把柄,只答以“国无二尊”,暗示张玉贞认清现实,则可保荣华富贵。
骄纵成性的张玉贞怎么可能放低身段?愈发痛恨仁显王后闵氏,开始失去理智,开始思索除掉仇敌的方法。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四月,原本就体弱多病的闵氏患病, “左右脉候洪大,胸膈烦闷,舌上有黄百苔,且有痞滞喘急之患” ,之后病情逐渐加重,以致 “脚部痛虚,受针为难” ,这个人形同枯槁,令人不忍直视。
得知闵氏病重,张玉贞十分喜悦。据《仁显王后传》记载,张玉贞曾散尽家财买通宫人,先是欲往中宫膳食里投毒;阴谋破产后,又利用王世子大婚契机,往新衣里散入符咒和毒药,想通过献纳新衣整死闵氏。由于闵氏戒心十足,婉拒张玉贞所献衣物,令其无法得逞。
《仁显王后传》是站在受害者角度所撰写的宫廷小说,作者已不可考,一说是仁显王后身边宫女,一说是朴泰辅后人或王后本家亲戚,对张玉贞的丑化难免会夸大,真实性有待商榷,内容仅作为参考,但它从侧面给予我们了解闵张之争的新途径。
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八月十四日,与病魔抗争了一年多的闵氏,带着对世间的遗憾和命运多舛的不满,在昌庆宫景春殿内薨逝,享年34岁,葬于明陵,一代传奇落下帷幕。临终前,闵氏向身旁的兄弟闵镇厚诉说张玉贞对她的不恭,感叹自己的人生艰辛。
仁显王后的薨逝,让肃宗很内疚,他亲自书写志文,依托对亡妻的思念。同年九月二十三日,淑嫔崔氏获知张玉贞在就善堂西侧私设祭坛,恶意诅咒王妃的事实,当即向肃宗汇报此事。恼羞成怒的肃宗于2天后的夜间下达备忘记,以 “罪已彰著,若不善处,则他日之虑” 为由,下达命张玉贞自尽的密旨。随后,在仁政门公开审理巫蛊一案参与者。
十月八日,肃宗正式对外宣布张玉贞自尽的消息,并下旨嘱咐后世子孙: “不得以嫔御登后妃” 。考虑到王世子的感受,肃宗没有继续深究,张玉贞自尽后遂草草了事。后来,即位的景宗追尊母亲为“玉山府大嫔”,设立大嫔宫祭祀,遗址留存至今。自此,仁显王后闵氏与张禧嫔之间的恩恩怨怨终于尘埃落定,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
参考文献
1《朝鲜王朝实录·肃宗元孝大王实录》
2《承政院日记·肃宗朝》
3《仁显王后传》(译本)——张龙妹/张彩虹/王艳丽
PS: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请尊重版权。
经典韩国**推荐(第十四期)
冰心和林徽因,同为福建籍,两位优秀女性都是诗人。
林徽因是林觉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侄女,林觉民就义后,其父把福州的房子卖给了谢家(冰心原名叫谢婉莹)),冰心因而在此居住。
福州三坊七巷地灵而人杰,这里一直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旭、冰心、林纾、郁达夫等大量对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皆出自于此。
想必11岁的冰心对小她4岁的前住户、小才女林徽因的聪慧必有耳闻。
二人的丈夫梁思成和吴文藻是清华住一个宿舍的同学,算是真正的同窗。
1925年暑期,已是恋人关系的冰心与吴文藻,到康奈尔大学补习法语,梁思成与林徽因也双双来到康奈尔大学访友。
于是两对恋人相会,林徽因与冰心还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生活照。
有人认为,这是林徽因与冰心“作为友情的纪录”,而回国之后两人再无来往。
在当时的文化圈,两人里都很有魅力,有许多共同的朋友,再加上两人的夫君吴文藻和梁思成还是清华的同窗,按理说,冰心和林徽因两人做到和睦相处应该不难。
让人料不到的是,两人却是有着芥蒂和积怨的。有圈内人曾说:
林徽因与冰心结怨几乎是必定的,除非她俩毫无交往、毫不相识。越是朋友、越是同乡,“结怨”的概率越高。她俩均为杰出女性,但属于性格、气质乃至处世态度、人生哲学都很不相同的两类,二人都看对方不顺眼,且又不把对方放在眼里,则是意料中的事。
冰心比林徽因大4岁,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
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 “春水体”。
1924年冰心的偶像、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但陪同的却是林徽因和徐志摩。
也许从这时起,冰心的心里开始了对林徽因的羡慕、嫉妒吧?
在傅斯年上书,请求政府接济战时陷于困境的梁思成家,其中提到林徽因时说:“其夫人,今之女学士,才学至少在谢冰心辈之上。”
林徽因读过原信,感慨万千,在致函傅斯年感谢时说:“尤其是关于我的地方,一言之誉可使我疚心疾首,夙夜愁痛。”看来,傅斯年的赞词或许正点中了林徽因的关键穴位。
冰心的性格,在民国女作家中是不太讨人喜欢的:张爱玲不喜欢冰心的文字,苏青看不上冰心的容貌。
张爱玲说: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
而苏青说:从前看冰心的诗和文章,觉得很美丽,后来看到她的照片,原来非常难看,又想到她在作品中常卖弄她的女性美,就没有兴趣再读她的文章了。
写文作诗是冰心的主业,于林徽因却是副业,有人认为林徽因的副业成就在冰心之上,冰心羡慕嫉妒之中,心里开始加上那么一点恨了吧。
冰心直接提到林徽因的文章,仅能在晚年的一篇中寻得零星几笔:
“1925年我在美国的绮色佳会见了林徽因,那时她是我的男朋友吴文藻的好友梁思成的未婚妻。”不过是男友的好友的未婚妻而已,关系交代得如此简单,不免显得口气冷淡。但冰心在介绍其他女作家时,却充溢着情感,不至于这般冷淡。
1931年11月25日,也就是徐志摩遇难的第6天,冰心在写给梁实秋的书信中,又讽刺林徽因说:
“人死了什么话都太晚,……谈到女人,究竟是"女人误他"还是"他误女人"也很难说。志摩是蝴蝶,而不是蜜蜂,女人的好处就得不着,女人的坏处就使他牺牲了。”
林徽因与冰心正式的明争暗斗应当是从1933年10月17日,冰心写的短篇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开始的。
梁思成和林徽因一家搬到北平总布胡同的四合院后,周围很快聚集了一批当时中国知识界的文化精英,如徐志摩、金岳霖、周培源、胡适、朱光潜、沈从文等。这些学者与文化精英聚集梁家,品茗坐论天下事,好不热闹。
据说当时林徽因在其中谈古论今,皆成学问。慢慢地,梁家便形成了20世纪30年代北平最有名的文化沙龙,时人称之为“太太的客厅”。
据说,冰心的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影射的就是梁家的“太太的客厅”。
冰心在小说中写道:“我们的太太自己虽是个女性,却并不喜欢女人。她觉得中国的女人特别的守旧,特别的琐碎,特别的小方。”
又说:“在我们太太那‘软艳’的客厅里,除了玉树临风的太太,还有一个被改为英文名字的中国佣人和女儿彬彬,另外则云集着科学家陶先生、哲学教授、文学教授,一个‘所谓艺术家’名叫柯露西的美国女人,还有一位‘白袷临风,天然瘦削’的诗人。此诗人头发光溜溜的两边平分着,白净的脸,高高的鼻子,薄薄的嘴唇,态度潇洒,顾盼含情,是天生的一个‘女人的男子’。”
冰心还在《我们太太的客厅》中写道:“这帮名流鸿儒在‘我们太太的客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尽情挥洒各自的情感之后星散而去。那位一直等到最后渴望与‘我们的太太’携手并肩外出看戏的白脸薄唇高鼻子诗人,随着太太那个满身疲惫、神情萎靡并有些窝囊的先生的归来与太太临阵退缩,诗人只好无趣地告别‘客厅’,悄然消失在门外逼人的夜色中”。
整个太太客厅的故事到此结束。
林徽因有一个学名叫再冰,小名叫冰冰的女儿,而小说中的女儿名曰“彬彬”。
小说用看似温婉和调侃的笔调娓娓道来,实则却是在进行讽刺和抨击,影射生活中的林徽因。因为每星期六下午,便有若干朋友以她为中心谈论种种现象和问题。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写的是谁。萧乾夫人文洁若后来在《林徽因印象》一文中说,“我上初中后,有一次大姐拿一本北新书局出版的冰心短篇小说集《冬儿姑娘》给我看,说书里那篇《我们太太的客厅》的女主人公和诗人是以林徽因和徐志摩为原型写的。”
林徽因读了小说后,满肚怨气。正好家中有一坛又陈又香的山西醋,是她由山西调查庙宇带回到北平的。她便托人给冰心送了过去,用以讽刺冰心“吃醋”。
著名作家李健吾后来对《我们太太的客厅》一文引发的那些事总结说:
林徽因与冰心之间“她们是朋友,同时又是仇敌”。导致这种情形的原因,则是:“她(林)缺乏妇女的幽娴的品德。她对于任何问题(都)感到兴趣,特别是文学和艺术,具有本能的、直接的感悟。生长富贵,命运坎坷,修养让她把热情藏在里面,热情却是她生活的支柱。喜好和人辩论――因为她热爱真理,但是孤独、寂寞、抑郁,永远用诗句表达她的哀愁”。
1938年之后,林徽因与冰心同在昆明住居了近三年,且早期的住处相隔很近,步行只需十几分钟。但从双方留下的文字和他人的耳闻口传中,从未发现二人有交往的经历。
林徽此后也对冰心应宋美龄之邀到重庆工作大加嘲讽。林徽因在1940年写给费正清、费慰梅夫妇的书信中写道:
“但是朋友"Icy Heart"(指冰心)却将飞往重庆去做官(再没有比这更无聊和无用的事了),她全家将乘飞机,家当将由一辆靠拉关系弄来的注册卡车全部运走,而时下成百有真正重要职务的人却因为汽油受限而不得旅行。她对我们国家一定是太有价值了!很抱歉,告诉你们这么一条没劲的消息!”
这封英文信后来由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翻译为中文,收入《林徽因文集》。
据相关资料,这件事正是指冰心在1940年受宋美龄邀请赴重庆出任妇女指导委员会的文化事业部部长一事。
1955年,51岁的林徽因乘鹤西去。
1999年,99岁的中国文坛祖母冰心,也撒手人寰。
逝者如斯,。
晚年冰心曾公开赞美林徽因,说她“文如其人”。但斯人已逝,是友是敌也许都早已不再重要,只希望她们的后人不要介意这些,再留遗憾。
就是战友情。
袍泽,袍指古代外衣,泽指古代内衣。袍泽指军中的同事。出自《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这首诗讲士兵出征的故事,歌颂战士们互相友爱,同心同德的品质。“袍”和“泽”(通襗)都是古代的衣物名称。后来,袍泽就成了“将士”、“战友”的代名称。
扩展资料:
出处:
全诗共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第一章,统一思想。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
“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写“同仇”、“偕作”,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
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层层递进地提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烽的古代军歌。
——袍泽
夫妻之间有哪几种表现,说明感情已经破灭了?
表现一,对自己的不会再激情,经常回绝你,敷衍你,夫妻之间的那些事儿,你就别想,别考虑到了,好像就是中小学生要写作业一样顺理成章,并不是用心地走心的那类。
表现二,对你的态度非常的不友善,性子会变得十分的崛起,常常会因为一点琐碎小事与你吵和你闹,吵完闹完以后还不理你,争吵如同家常饭一样,三天一小吵,二天一大吵,对于这种夫妇,也是醉了。
表现三,逐渐很在意在自己异性朋友眼里的形象容貌越来越忽然追求美丽,完美的爱打扮,甚至是在很有必要前提下,还会继续公布自身单身男女,或者说离婚,这种表现是什么?是怎么回事?是啥用意呢?这并不明显嘛,希望自己追求者能够追求完美自己吗?不就是这样吗?
表现四,夫妻之间已经没一致的个人爱好,共同的语言和话题讨论,两个人中间常常没有话说,唯一的话题讨论便是宝宝该开学了该上学了,要开学了,宝宝在今年的学费要多少?宝宝中间什么什么什么,夫妻之间唯一的话题讨论便是宝宝了,除开宝宝中间两个人没有话可以聊,没有话可以说了,你清楚吗?就是这样的状况。
表现五,因为不喜欢,由于反感,因此会跟对方争吵,跟对方闹矛盾,在吵架和矛盾以后,冷暴力另一方,冷暴力,另一方也就算了,连对方亲朋好友,都一样,都一视同仁,都一视同仁的,冷暴力,将自己封闭式下去,将自己独立下去。
表现六,本来恩爱的两个人如今已经变成了仇敌了一样,两个人互相污蔑,相爱相杀,相互之间提防,互相猜忌,一副诡计多端,下决心的要和他唱反调。
表现七,之前情感好时,下班了第一件事情便是回到家里陪另一方,可现在呢,不愿意跟对方过多共处,宁可在下班以后一个人散步,一个人轧马路,都不愿意回家了,都不愿意跟对方共处,有机会的话,宁可夜不归,都不愿意回到家里应对对方他的脸,这样的状况是有多么可怕呀,我的天呐。
表现八,两个人间的矛盾加重,愈来愈重,从夫妻之间的矛盾,夫妻之间的打打闹闹,更新演化变成家庭中的大吵大闹,家庭中的矛盾,例如婆媳之间,例如两个家庭间的争执,早已不单单是两个人间的矛盾和争执了。
男人说我们是男女关系
男人说我们是男女关系,提起男女之间的关系,人们一想就想到了一些不好的,所以方男人说两人是男女关系时,有很多女生都是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下面是男人说我们是男女关系意思。
男人说我们是男女关系1就是男朋友女朋友或者有身体更深一步的接触。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嘞…这个就要问你自己啦…也可能别人瞎猜的啊,但是应该你们两个走的比较近,经常聊天什么的,别人就会瞎猜。
男女关系中,男人一旦说出这3句话,就是想离开你了,真的很准!
1、你值得找一个比我更好的
男人一旦亲口对你说出这句话,那就证明他在你身上再也没有一点爱了,他希望你能够放弃他,去寻找其他人的怀抱。他这一句话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意思,他其实想说的是他并不是不好,而是你应该去找一个能给你带来更好物质条件的男人,。有很多对相爱的情侣都是这样,双方都做出过感动对方的事情,可是却又无力承担爱情所带来的折磨。爱情永远没有公平可言,也许只能怪他没能在最好的年纪遇到你,无论怎么努力,最后换来的也只是离别。
2、你是个好人,我不值得你的爱
你在我心目中确实有着非常良好的表现,可是我却不能因为你对我的好就接受你的一切,我的心不会说谎,无论你为我做过多少事情,我都不能和你走到最后。爱是没有办法欺骗的,我也不想让你伤心,也不想让你难过,最后我只能辜负你。这就是男人想说的话,男人就是一种这么奇怪的动物,你为他做过再多的事情,你最后也无法感动他,他不喜欢你就一直不会改变,甚至到最后分手的时候,他都不回头看你一眼,因为你在他心目中根本就不是什么重要的人。
3、我们分开一段时间,冷静一下
男人通常都想要两全其美的结果,他如果不爱你了,他会花很长的时间来思考怎么离开你的身边,然后又让你不受到伤害,通常他们都喜欢用这一句话平静而又委婉的和你说出分手。男人的心一般都难以改变,他们一旦爱上了一个女人,就不会轻易的离开对方,会想要拼尽全力的去为对方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带来更好的生活。可男人选择分手,那就说明他的心已经死了,无论你再怎么挽留,无论你再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弥补他,他都不会重新回到你的身边。
男人说我们是男女关系2关于男女关系,都有哪些经典定律?
第一,男人都想成为女人的第一个男人;女人都想成为男人的最后一个女人。
简单来理解,那就是男人在乎女人的过去,女人在乎男人的未来。说到底男人和女人还是不一样的,对于感情,好像男人更加有洁癖,不管再爱,一旦知道女朋友过去的经历复杂,那么在男人的心中,原本十成的爱,会瞬间下降到五成。
第二,女人最念念不忘的是让她哭的男人;男人最念念不忘的是让他笑的女人。
一个男人,让女人哭的次数越多,哭的越伤心,那么他在女人的心里地位就越高,越难被忘记,反之,如果一个女人经常让男人伤心,那么男人很快就会将她忘记,并且重新爱上一个经常能够让他笑的女人。关于男女关系,男人永远享受快感,女人永远沉浸伤感。
第三,女人喜欢自己崇拜的男人;男人喜欢崇拜他的女人。
正如张爱玲所说:一个女人绝不会爱上一个她认为楚楚可怜的男人。女人对于男人的爱,总得带点崇拜性。而男人,绝对不会爱上他所崇拜的'女人,因为在这样的女人面前,会严重打击到他的大男子主义,而只有在崇拜他的女人面前,他才显得更有自信。
第四,女人因爱生性;男人因性生爱。
女人想要和一个男人发生 关系,那么前提一定是真心爱上了这个男人,如果没有爱,那么一定不会轻易和一个男人发生 关系。男人不一样,不管他是不是真心喜欢上一个女人,他都可以和她发生 关系,正所谓女人先有爱后有性,男人可以先有性,后有爱。
第五,男人的爱会越来越随便;女人的爱会越来越认真。
关于男女关系,有这么一条经典定律:男女发生 关系以后,男人的爱会变得越来越随便,而女人的爱,则会变得越来越认真,越来越痴情,越来越离不开。所以男人在得到一个女人以后,多多少少都会变得无所谓。因为男人更注重身体快感,而女人更注重精神感受。
第六,女人得到爱情后不安;男人得不到时才会不安。
男人在追求一个女人的时候,恨不得去帮她做所有的事情,会胡思乱想,会患得患失,哪怕女人只是打个喷嚏,他都会为之猜想,这是不是一种暗示?女人不同,女人在得到爱情以后,变得特别不安,因为害怕失去,而男人,得到后就连吃醋都懒得吃了。
第七,男追女隔重山,女追男隔层纱。
说的直接一点,任何一个男人都不会拒绝一个有好感的女人,即使他有女朋友了。特别是在他没有女朋友的情况下,一个女人稍微表现的主动一点,他就已经欢声雀跃了,但还是会假装矜持,但绝对不会矜持太久。但是男人追求一个女人,那涉及的东西就多了去了,合不合适?喜不喜欢?等等!
第八,女人说一百次分手,可能没有一次是真的;男人每说一次分手,一定是真的想分手了。
张小娴说:女人敢走,是看准男人会回头。男人头也不回,是看准女人不敢走。女人之所以说分手,多数是为了得到男人在乎自己的态度,并不是真的想分手,而男人每一次说分手的时候,最起码当时的他,一定是真的产生了分手的冲动和念头。
男人说我们是男女关系3男女之间存在的6种关系,大多数人在第4种,第5种最不受欢迎
一、恋人
这种男女关系可以说是天下最美好的,使男女关系达到了一种和谐,双方都协调。在所有的感情中,爱情也是最让人着迷的。在我们一生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喜欢的人,都会拥有自己的恋人。恋人是伴随我们一生的伴侣,他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二、知己
知己应该是仅次于恋人的关系了,在某些时候,甚至会超过恋人。这是一种很神奇的关系,它不存在占据,不存在哄骗,无关乎富贵贫贱,只有明白、懂得,懂得别人所想所思。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阐明了知己的难得,很多人可以拥有恋人,但是拥有不了一个知己。
三、欢喜冤家
这种关系,就像是我们与隔壁的异性好友,从小打打闹闹,见面就像仇人,但是又彼此珍惜对方。除此之外,你们可能是因为兴趣爱好而走在了一起,你们可以在一起谈天说地,嬉笑打闹,看似和知己差不多,其实比起知己还是少了一点。知己并不是要经常在一起,只要彼此心意相通,在哪里都一样。
四、普通朋友
这就像我们的大多数同学了,我们彼此知道有这么一个人,说过话,相处过一段时间,可是后来就散了。也不会刻意去维持这种关系,也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离开而感到很悲痛。这样的关系在我们生活中占到大多数,正是因为最多,所以就不是很在意吧。
五、婚外情
这种关系就有点有违伦理了,现在的感情中,一不小心就受不住外界的诱惑,走上了这种关系。这种感情是最不受欢迎的,也是最经不起大风大浪的,这种拿不到桌面上的爱情,算不上真正的爱情,弄不好还会引火上身,影响几个家庭的幸福,影响孩子的生长。
六、仇敌
其实像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说到仇敌好像也没有那么严重,毕竟现在又没有什么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但是就像上面的那种情感一样,就会产生仇敌。还有一些恶性的事件等等,也会有仇敌,不过这种关系并不算多,我也希望这种关系越来越少。
我们每个人就像是一座座的独立的孤岛,但是孤岛也有海水相连,任何波澜都会影响到其他的岛屿。所以,不管是哪种关系,我们都要好好对待。对于婚外情与仇敌,自然是要减少,对于其他几种就要多一点,这样人与人相处才会更加和谐。
这恐怕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部小说了。
十二岁的时候我开始读它,到现在已经整整七年,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最终才发现,这本书是我永远也读不完的。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从《战争与和平》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既是主观的,同时又是客观的。说它主观,是因为他来源于托尔斯泰的思考与总结,很多地方都打上了“托氏烙印”;说它客观,则是因为他并不强加于人,而是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在“托化”的同时又逐渐凸显出自己的个性来。
另一方面,我又认为,以托尔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远,他未必会把人类的所谓政治放在眼里。从根本上讲,托尔斯泰所关心的,应该是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战争与和平》里面,托尔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尔、安德烈的大脑来探讨这个问题,探讨的最终结果,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也正是其客观之处。他似乎希望我们去独立思考,并找出答案来。然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所以,凡是读过《战争与和平》的人,都在心里构造了一部属于自己的《战争与和平》。
应该说,《战争与和平》这部书最大的成就在于其思想性,那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样不凡。
结构安排方面,要处理好这样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难的,托尔斯泰却能够凭借自己的艺术天才,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来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乱。而且,托尔斯泰似乎特别擅长描绘那种高难度的大场面,战争、舞会、宴席,他可以用极简短的话把每个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盘托出,却从无顾此失彼杂乱无章的感觉,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尘莫及的。
语言方面,《战争与和平》始终保持一种质朴大气且与众不同的风格,它并不旗帜鲜明,但内蕴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托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亚的雕章琢句来,要强出许多。
人物性格方面,《战争与和平》也有其高超过人之处。首先,书中几乎每一个人物,包括那些并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玛、小尼古拉等,都有他们自己的性格(要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其它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也有类似成就)。其次,书中许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断变化。如皮埃尔,从单身到结婚、从私生子到继承人、从海伦到娜塔莎、从雅各宾派到共济会、从战争前到战中到战后、从贵族老爷到俘虏再到释放、从初出道时的年轻气盛到后来的好学深思,他的性格一直处于一种无法停止的状态,每经历一件事情,他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身的转变。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经历过很多大的变故,从军、负伤、丧妻、对娜塔莎的爱情及娜塔莎的变心、还有死亡。相比皮埃尔而言,他的性格的变化是比较突然的,这与他所处的环境及自身特点有关。娜塔莎的变化最大,尤其是与皮埃尔结婚后,她由原来那个活泼、快乐、爱唱爱跳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位不修边幅、甚至有点吝啬的母亲,以至杰尼索夫再次见到她时,竟会大吃一惊。但,无论这些人物的变化多么不可思议,我们都会觉得它合情合理,提不出任何异议,似乎一切事情就应该这样。而且,无论他们怎样变化,皮埃尔还是皮埃尔、娜塔莎还是娜塔莎、安德烈还是安德烈,他们天生具有的根本性特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这就是托尔斯泰的高明之处,他总是能够站在一个客观的高度,从客观上描述并观察人物的性格,而不因为任何主观因素来刻意创造。表面上看,这种旁观者的白描手法似乎缺乏情感,太过冷峻,但如果往深处挖掘,你便会发现,托尔斯泰其实在他笔下的人物身上寄寓了很多东西,包括这个世界上最为深沉的感情和悲悯。也正是这种最深沉的感情,才使得托尔斯泰与他所热爱的东西始终保持着一定距离,他可以客观地评判,却很难一厢情愿地投入。记得高尔基在致契可夫的一封信中说:“您可知道,在您的戏中,我觉得您处理人物比魔鬼还要冷酷,您对待他们像雪,像风雪一样的冷。”可就是《万尼亚舅舅》这部戏却使高尔基感动得哭了。读《战争与和平》也让我有类似的感受。
《战争与和平》给了我许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人生的启发以及心灵上的慰籍。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皮埃尔这个人物,并在精神上把他当作一个知心朋友来对待。他随和、善良、落拓不羁、贪享受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亲切。娜塔莎很可爱,不过略显轻浮了些,所以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爱情。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时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快乐。安德烈则是另一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尔的那种宽容气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结局来安排他,毕竟在临死时他彻悟了。
《战争与和平》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们咀嚼回味,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的场景。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莎又考虑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后他向娜塔莎挥手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娜塔莎则好一阵子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尔露出亲切、快乐的微笑。
这一段特别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非常平淡,几乎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尔那句:“明天,不!再见,再见了。”更加可贵。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有人说,托尔斯泰那种僧侣式的不抵抗主义使得他像个可笑的懦夫;又有人说,托尔斯泰属于农民阶级,他所提倡的农民宗法制观点带有很大局限性。对此,我要说,我们这个世界所缺乏的正是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因为人类太好胜了,他们不但要超过自己的同胞,还想进一步征服那生养自己的大自然。很明显,人类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他们将为自己的好胜付出代价,酸雨、臭氧层空洞、大气变暖,这一系列的事实难道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至于所谓的农民阶级局限性,那是不值一哂的,如果拿阶级来划分托尔斯泰这样一个伟大而超前的人物,就好比用米尺丈量地球,可笑透顶。
不管怎么说,托尔斯泰都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所以,我们没有资格站在这么一个伟人面前指手画脚。尽管他不抵抗,偏向农民,但这毕竟是他自己的个性,像很多其他人的个性一样,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而且,我更认为,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个性,托尔斯泰才成其为托尔斯泰,否则他只是一介庸夫罢了。
《战争与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他说的是实话。孟子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语:“吾辞达而已矣。”辞能达意,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后人读《战争与和平》,往往呼为史诗,那样其实正好违背了托翁的意愿。真正读懂《战争与和平》的人,最终会发现,这是一部思想的结晶,却非文学。而小说的作者托尔斯泰,则纯然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了。
问题一:同仇敌忾意思是什么? 注音tóng chóu dí kài
释义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的痛恨敌人。
全释义指全体一致的痛恨打击别人。
用法作谓语、定语贰分句;指共同作战;多用作褒义。
结构并列式
近义词同心同德、戮力同心
反义词自相残杀
问题二:同仇敌恨是什么意思 释义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的痛恨敌人
全释义指全体一致的痛恨打击别人
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指共同作战;多用作褒义
结构并列式
近义词同心同德、戮力同心
反义词自相残杀
问题三:同仇敌的的意思 注音tóng chóu dí kài 释义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地仇恨敌人。 全释义指全体一致地痛恨打击别人。 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指共同作战;多用作褒义。 结构动宾结构
问题四:同仇敌忾的忾是什么意思 成语: 同仇敌忾 (拼音:tóng chóu dí kài)
出处: 《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
意思: 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问题五:同仇敌忾是什么意思 成语: 同仇敌忾
拼音: tóng chóu dí kài
解释: 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成语典故
出处: 《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
问题六:同仇敌忾是什么意思 成语名字同仇敌忾
汉语拼音tóng chóu dí kài
成语解释
“同仇”,一致对抗仇敌。语出《诗经.秦风.无衣》。“敌忾”,抵御怨恨的人。语本《左传.文公四年》。“同仇敌忾”指共同抵御仇敌。
成语典故
1、“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成语注解
1、同袍:战袍共同穿用。表示与民同欲。
2、同仇:一起征伐仇敌。表示与民同怨。
3、“敌忾”:《左传.文公四年》
卫宁武子来聘,公与之宴,为赋〈湛露〉及〈彤弓〉。不辞,又不赋。使行人私焉。对曰:“臣以为肄业及之也。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也。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王于是乎赐之彤弓一,彤矢百,弓矢千,以觉报宴。今陪臣来继旧好,君辱贶之,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
成语注解
1、敌王所忾:诸侯们一致抵御天子痛恨的人。忾,愤恨。
2、彤:赤红色。
3、以觉报宴:为表彰功劳而以宴乐酬赏。觉,表明。
成语出处
1、《平定金川方略.卷一四》:“上谕内阁曰:『朕自御极以来,大臣中第一受恩者,莫如讷亲。金川虽云小丑,而老师糜饷,克捷无期。凡在臣子,皆有同仇敌忾之念。』”
2、《平定台湾纪略.卷五六》:“林爽文籍隶漳州,竟至于诱集匪徒,肆行滋乱。究之涵濡德泽、同仇敌忾之义民,所在皆是。”
3、《诗义折中.卷四.伯兮》:“观〈伯兮〉之诗,一言『为王前驱』则义不旋踵。虽妇人、女子皆有同仇敌忾之心,所谓四国有王,于此见之矣。”
4、《万寿盛典初集.卷三三.恩赉》:“古未有不恤兵而能制胜禽敌者。……身家之念重,则营伍之恩薄,欲万人齐心,同仇敌忾,岂不难欤!”
5、清.赵翼〈阅邸抄贼至利川邑令尹英图约邻邑周景福纠集乡勇截杀数千大获全胜喜赋〉诗:“勒成部伍如军令,战死沙场亦鬼雄。都是国家培养出,同仇敌忾到儿童。”
6、清.梁章巨《归田琐记.卷五.讷亲》:“凡在臣子,皆有同仇敌忾之念。”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指共同抵御仇敌。
使用类别 用在“共同抗敌”的表述上。
同仇敌忾造句
1、将士们热血滔滔、同仇敌忾,这场战争必胜无疑。
2、如今大敌当前,全国同胞要同仇敌忾,奋战到底。
3、看到大家如此地同仇敌忾,他边喊着口号,边流下泪来。
4、能打赢这场战争,是因为全体军民们同仇敌忾,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5、知道对方公司如此不讲理后,同仁无不同仇敌忾,发誓一定要用业绩打垮对方。
反义词:自相残杀,同室操戈
问题七:同仇敌忾是什么意思啊! 同仇敌忾:同仇:共同对敌。敌忾:抵抗所怨恨的人(抵抗敌人)。意谓共同怀着无比的仇恨和愤怒,戮力同心抵抗敌人。
临危不惧:遇到危险也不害怕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前仆后继 仆:倒下;继:接着,跟上。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
力挽狂澜:金荔湾回顾大的波浪,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
中流砥柱:中流:河流中央;砥柱:黄河三门峡东的石山。就像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而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大意凛然 大义:正义、正气;海然:严肃使人敬畏的样子。形容为维护正义而显出严峻不可侵犯的样子。 豪情壮志:
豪迈的情感,远大的志向。
不屈不挠:
屈:屈服;挠:弯曲。比喻在压力和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披荆斩棘:
劈开丛生多刺的野生植物。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或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
奋发图强:
图:谋求。振作精神,以求强盛。
励精图治:
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众志成城:
万众一心,象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舍生取义:
舍:舍弃;生:生命;取:求取;义:正义。舍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任重道远:
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再接再厉:
接:接战;厉:磨快,引伸为奋勉,努力。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以前先磨一下嘴。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
是五年级语文书上七单元日积月累上的吧
问题八:同仇敌忾忾的意思是什么 同仇敌忾
拼音: tóng chóu dí kài 简拼: tcdk
近义词: 同仇敌慨 反义词:
用法: 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含褒义
解释: 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出处: 《诗经・秦风・无衣》:“与子同仇。”先秦・左丘明《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
例子: 因为读者大众的对于某一作者,是未必和“批评”或“批判”者~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五论“文人郸轻”―明术)
谒后语:
谜语:
成语故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