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摸盲文朗诵《黄河颂》,这一事件本身不稀奇,稀奇的是这个小女孩儿朗诵时的深情。
我在刷到这个小女孩儿的朗诵视频时,看到上面的配文说这个女孩儿情感充沛,本来挺不以为然的,我心想:这能有多牛?事实是,打脸来的太快。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点开了那则视频,仅是听了三四句,就被她的朗诵打动了。太感人了,通过她的朗诵,我真的体会到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个叫张慧玉的小女孩儿,在朗诵时,脸上始终挂着甜美的笑容。我在她的朗诵中读出了以下情感:
1、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这篇《黄河颂》本来就是歌颂祖国河山的,如果没有足够的热爱,是朗诵不出来这种直入人心的感觉的。她的朗诵带动着听者走入黄河那磅礴气势的情境中,引人入境,真的特别棒。
2、对光明的渴望。我想,张慧玉小妹妹是渴望光明的,她渴望能看见。但是没有办法,所以她就从这些字句中去想象,通过这些文字去看这个世界。因此,在朗诵的时候,她仿佛真真切切地看到了黄河,看到了那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场面,所以,她能够朗诵出如此深情的诗句。
3、不屈服的情感。我想,张慧玉小妹妹是不屈服于命运的,她虽然眼睛看不见,可她能通过学习盲文来获取知识,能通过声音来传达情感。正如这篇《黄河颂》一样,她的内心是充盈且强大的。看到她双手快速的摸着盲文,饱含深情地朗诵,我一度担心她的手速供应不上朗诵时所需的文字,最后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她朗诵时不仅没有断层、没有匆忙,而且每一句都是那么的从容、那么的饱含深情。真的厉害。
真是不得不佩服张慧玉小妹妹呀,这篇《黄河颂》朗诵的简直太绝了。
1、正确、深入的理解作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
2、真正走进作品,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使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性。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
3、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比如停顿、重音、语速、句调等。当然除了合理运用各种艺术手段之外,要使朗诵有声有色,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
男:艰苦卓绝的长征,成为人间奇迹,它跨越了中国的十四个省份,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还要大,他翻越了20多座大山,其中五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终年积雪。他跨过了30朵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险峻汹涌的峡谷大江,他走过了世界山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这片人迹罕至的湿地面积,几乎与法国国土的面积相等,在这次远征中,红军共进行战役战斗600余次,官兵日行军五十公里以上。一开始参加长征的红军有近三十万人,长征结束时只剩下三万人,平均每走三百米,就有一个人牺牲,国际友人索尔兹伯里,在在《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这是用热血和勇气谱写的史诗,这是一次充满了集体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和希望的举世无双的行动。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回顾一年来战胜无数的艰难险阻,他满怀战斗豪情创作了一下这首诗,七律长征
合: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滂沱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当年长征路上的红军战士们,他们告别家乡,经受了战斗、饥饿、寒冷各种各样的生死考验,最后用自己的双腿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2:两万五千里啊,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了大半个中国。如果我们以每天走八千步来计算,那将要整整走上七年才能够走完。
3:虽然已经时隔八十年的光阴,但是长征精神依然在激励着我们,长征永远在路上,没有红军战士的奉献和付出,又何来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
4:毛主席曾在在一九四九年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谆谆告诫全党: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5: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6:今天,再次回顾伟人的话语。深深感受到长征精神惊天地你、泣鬼神、万古流芳
A
1: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走好我们的长征路。因为长征精神给予了我们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力量。
2:现今九十九岁的老红军胡正先在长征过程中曾经历了身边背靠背的战友被敌军击中牺牲,
突围时吞吃密码本,只为保护部队机密,雪山上挨饿受冻四十八天不曾进食。
3:而如今的我们无不是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在父母的溺爱中成长。不懂得粒粒皆辛苦的来之不易,只会去无尽的挥霍互相攀比,长征精神是我们身边最好的教员。
B
1:长征精神给予了我们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力量
2:贺炳炎将军曾在征程中别敌人的子弹打碎了右臂,可他却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据下了手臂并举着他据下的骨片对战士们说,这是贺炳炎的骨头,这是红军的硬骨头。
3:红军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表现出的远大革命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不正是我们身边最好的教材,有了这些我们才能不被困难击倒奋发有为,为社会奉献我们青春力量
C
1:长征精神给予了我们无私奉献,紧密团结的力量
2:在艰苦的长途跋涉中,为了防止野菜中毒,战友都争着去尝那陌生野菜,为了让战友活着,将仅有的食物让给别人,自己却忍饥挨饿,每到生死关头,战士们总是毫不犹豫的把希望让给别人,危险留给自己
3:一位外国学者曾经赞叹:长征赋予了中华民族许多世纪以来所谓曾见过得团结和非凡气概,回望历史,反思自我,是否又继承和发扬了团结友爱,乐观向上的长征精神。
旁白:追忆先烈足迹,缅怀英雄伟迹,感受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正是我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才有辉煌的过去; 正是我们高瞻远瞩、胸怀大局,才有美好的未来。长征精神已成为我们意志与品格的注脚,长征精神已成为我能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
1:回首风雨来时路,漫漫征程,说不完的艰难困苦;
2:聆听铿锵旧时音,大河呜咽,道不尽的苦辣辛酸。
3:而此时,有一种力量,正从你的指尖悄悄袭来,你感觉到了吗?
4:有一种关怀正从你的眼中轻轻放出,你看到了吗?
5:那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让我们抖擞精神,
6: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它就是
文艺作品里有太多关于“流泪”的描写。《红楼梦》里第一回就有“用一生所有的眼泪去还他”的说法,而今天当我们回望这些与眼泪有关的经典作品时,会不由自主地唤起内心的共鸣。原来,生命的体验是如此接近,感觉直接表达着我们的内心与心路历程。睹物思人,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情人之间难免会“执手相看泪眼”,“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成了对故土家园最深沉的告白。眼泪,就像一条永不干涸的河流,滋润着我们的生活。
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第六期以 “眼泪” 为主题词,邀请到著名演员斯琴高娃、导演陆川、冻土科学家张鲁新、粉红丝带志愿服务队创始人张家敏、丁一舟夫妇等嘉宾,感受可贵的真心和美好的情感。
第六期《朗读者》完整视频
斯琴高娃为母亲深情朗读
斯琴高娃14岁登台,纵横影坛50多年。从雍容大气的西北老太太、底层小人物的党员二楞妈到康熙皇帝背后贤德的孝庄皇后,无数身份地位迥异的母亲角色被斯琴高娃演绎出“一人千面”的境界。完美的荧屏形象与淋漓尽致的演技征服一批又一批的观众,无不让人看后拍手称赞。
其实在她的心中,母亲对她的人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戏中我演了这么多母亲的眼泪,其实都来源于戏外我母亲的眼泪,所以我演绎的很多人物身上都有我妈妈的影子。”斯琴高娃说道。
在《朗读者》现场,斯琴高娃将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献给挚爱的母亲。究竟是怎样的至深爱意打动主持人董卿,使她潸然泪下
陆川不相信眼泪?
2004年,导演陆川代表作《可可西里》上映,引起轰动,同年他凭借这部影片获得东京国际**节评委会大奖。虽然可可西里的名字美丽,但在那里发生的事情却现实而残忍。陆川曾经说过,“《可可西里》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我找到了拍一辈子**的方法。”
当陆川在《朗读者》回忆当时拍摄的情景时,对于本期的主题“眼泪”有着独到的见解,“我希望这个片子冷峻一些,看整个**的时候觉得可可西里不相信眼泪。”究竟为什么对于眼泪的故事,陆川会如此的不同
赖敏 丁一舟:做自己生命的英雄
赖敏患有家族遗传性的“小脑共济失调症”,2015年赖敏在男友丁一舟的陪伴下以梦为马、以爱为舟,用一个三轮车、一只狗,把家筑在了行走的万里路上,在全国的版图上书写他们爱的印记。他们如何将泪水化作坚强,做自己生命的英雄呢
几个月前,妻子赖敏怀孕了,这个令大多人兴奋的事情,到了丁一舟身上,却变成了一个困扰。由于赖敏的坚持,二人决定将这个小生命留下,并为他取名丁路遥。现场,赖敏将朗读三毛的《你是我不及的梦》,献给丈夫。
张鲁新:我是“不哭的男人”
冻土科学家张鲁新把毕生的精力和汗水献给了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被称为功臣的张鲁新一直默默无闻奉献着自己的热情、心血,甚至差点付出生命。他说自己是个“不哭的男人”,但是在青藏铁路上他留下过眼泪,是什么样的情况让这个坚强的男人忍不住落泪呢
张家敏:投身“粉红丝带”,坚持抗癌23年
55岁那年,张家敏第一次罹患乳腺癌,意志坚强的她积极抗癌23年,她公开了家里的座机,23年来接病友电话过万次,帮助乳腺癌患者树立抗癌信心。2012年张家敏发起粉红丝带志愿服务队,至今,服务队探访患者超过8000人次。
如今78岁的张家敏一直行进在乳腺癌防治宣传的道路上。这次,张家敏与她的姐妹们将共同朗读泰戈尔的《生如夏花》,献给所有患病的姐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