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送红军》分析

《十送红军》分析,第1张

《十送红军》作者到底是谁

《十送红军》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凭借着优美流畅的旋律、情真意切的歌词,它几十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随着电视剧《长征》的播出,一场关于这首歌究竟出自谁笔下的著作权诉讼浮出了水面。近日,作曲家王庸诉空政歌舞团作曲家朱正本、中央电视台、总政歌舞团作曲家王云之侵犯著作权纠纷案二审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开庭。

一审:王庸享有《送同志哥上北京》著作权

在此之前,此案已经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一审。上诉人王庸一审中曾诉称,其为歌曲《送同志哥上北京》(以下简称《送》曲)的著作权人,1960年朱正本根据《送》曲曲调进行改编,形成歌曲《十送红军》(以下简称《十》曲)。2001年6月,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连续剧《长征》中多次使用了《十》曲,王云之对该曲的部分内容改编增加了和声。在该剧的播出过程中,最初仅注明作者为王云之,后经朱正本提出,作者改为朱正本及案外人张士燮。对此王庸认为,朱正本隐瞒了《十》曲改编自《送》曲这一事实,王云之未经上诉人许可擅自对《十》进行修改并署名,中央电视台播放《长征》剧时大量使用了《十》曲,但并未注明改编自《送》曲且未支付报酬。据此,上述各方的行为均侵犯了上诉人的著作权,请求法院确认其为《送》曲的著作权人,并确认《十》曲改编自《送》曲,同时判令上述各方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10万元。一审判决确认了王庸对《送》曲的著作权,但驳回其他诉讼请求。王庸不服,提起上诉,请求法院支持一审诉讼请求。

对于一审认定王庸享有《送》曲的著作权,双方都无太大异议。《送》曲是王庸根据江西赣南民歌《长歌》改编而形成的改编音乐作品。原审法院认定,虽然《送》曲与《长歌》在节拍、旋律、调式、曲式等方面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主要是:结构和词曲结合有不同,表达感情不同,增加了两个小节,另有三个小节明显不同。正是这些差异体现了《送》曲的独创性,体现了上诉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从而使上诉人的作品得以区别于之前的作品,形成了不同的音乐风格和音乐形象。因此法院认为《送》曲达到了改编所要求的创造性程度,上诉人享有相应的著作权。同时,当时王庸虽然改编成了《送》曲,但并未署名。原审法院认为,《送》曲完成时我国尚未颁布《著作权法》,大家对著作权以及作者的署名方式等并不清楚,但不能因为当时署名的不当就永远剥夺了王庸作为改编者后来署名的权利,只要一个作品具有创造性,符合创作或者改编作品的要求,作者在日后就可以要求还原自己身份的真实。

二审:《十送红军》是否改编自《送同志哥上北京》

二审中,双方的分歧在于《十》曲改编的基础是《送》曲还是《长歌》。焦点问题集中在朱正本在创作《十》曲时是否接触过《送》曲和《十》曲使用了《送》曲具有独创性的8个小节还是4个小节这两点上。

王庸认为,朱正本是在实际接触《送》曲的基础上根据《送》曲改编形成《十》曲的。他说,1960年朱正本等人曾专门赴江西采风,应邀参加了在江西省九江市举办的江西省农村业余会演。在会演中听取了包括《送》曲在内的曲目演唱,并且拿到了江西省音乐家协会散发的节目材料,还应邀参加了《送》曲的演出单位——吉安代表队的座谈会,并记录了曲子和谱子。王庸表示,正是在应邀到会、听取《送》曲演唱并记录《送》曲曲谱的基础上,朱正本创作了《十》曲。这一事实有当时出版的书刊证实。

对此,朱正本反驳说,作为一名采风者去采风,必然会接触当地的一些民歌,并会着意搜集整理,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是,目前并无确凿的证据证明,当时自己就听过《送》曲并看过《送》曲曲谱。而即使自己确实接触了《送》曲,也不能认为其就是据此改编的,更不能由此认定侵权。因为当时自己收集了《长歌》的不同版本唱法,并听取了宣传员的演唱和演出节目。《送》曲与《十》曲同源于《长歌》这种民间歌曲的情况,会使二者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相同之处。另一方面,由于当时《送》曲未署名,即使接触了《送》曲也不会知道是王庸改编的,仅认为是《长歌》的不同唱法而已,不具有侵权的故意。他们同意原审的最后认定结论:最多只能认定《十》曲仅仅是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送》曲的相关部分。

王庸认为,“借鉴”,关键是使用的程度,如果是合理使用,那么就不构成侵权,如果是超出合理使用范围,那么就构成了侵权。怎样才会构成侵权,那么要看原审法院认定的“借鉴的相关部分”是什么内容?由此可见,“相关部分”达到什么程度是本案的关键。而据他们分析:首先,通过比对《十》曲A段和《送》曲,《十》曲A段与《送》曲24个小节中21个小节组成的旋律和过门完全相同,且《送》曲对于《长歌》的8个独创性小节完整地包含在《十》曲A段中,且成为其主旋律。其次,《十》曲A、B、C三段曲谱中的36小节的音符和音符排列与《送》曲一致,其巧合的可能性并不存在。基于此,他们认为,《十》曲与《送》曲部分内容相同是“抄袭”而不是自然的“偶合”,《十》曲是从《送》曲改编而来而不是仅仅“借鉴了《送》曲的相关部分”。

朱正本则认为,《长歌》有很多版本,王庸所谓的《送》曲改编的特殊之处其实在《长歌》的其他音乐素材和唱法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朱正本说,自己是从《长歌》的其他唱法中获得创作的营养和灵感。而从词曲结合的方式考察,《十》曲更接近于《长歌》,继承了一唱三叹的风格,而《送》曲过门上唱了词,与《长歌》过门不唱词明显不同,二者并存在表达感情和思想主题方面的不同,可见,从风格和表达感情的基调来说,《十》曲和《长歌》的距离更加接近,应认定《十》曲是以《长歌》作为改编的基本母体的。

另外,王庸还对朱正本侵权的故意性问题做了阐述。他认为,按照我国著作权法律及司法实践,著作权侵权实行无过错责任,侵权故意并不是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不能以没有故意而否定侵权行为的性质。

我爱唱红歌、更爱听红歌,特别是那些唱叙和歌颂红军时代的红歌曲。江西红歌《十送红军》就是一首令我百听不厌的红歌。

每当满屋响起那深情、悠扬和凄婉的歌声时,我的思绪就会不由自主地飞到电视剧《长征》中那一幕幕战火纷飞中,红军官兵们与善良淳朴的老百姓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情如鱼水的动人场景,我的泪水会夺眶而出、滚滚落下。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树树里格梧桐,叶落尽;愁绪里格万千压在心间。问一声亲人哪,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多么感人肺腑的歌声!曲调流畅凄婉,词句朴实通俗,极富口语化。歌词中夹杂着不少当地的俚语和方言,唱半句,停半句,婉转优美的旋律非常生动、传神地表达出红军转移时,苏区人民送别红军时的如泣如诉和难舍难分。使听者在的深深的沉浸中不由自主地感慨:军民情深似海,泪水同流的真挚情景。

79年前,红军开始长征。这是苏区百姓最后一次与红军的长相送、长离别!这一去,多少浩气与悲壮,多少壮士与烈士;这一去,多少鲜血与荣耀,多少情感与牺牲;这一去,红色苏区经历了多少腥风血雨!英勇朴实的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地坚信这支在毛主席的领导下,由中国最优秀的儿女组成的第一代***员们宣传的革命真理;认同它的目标和信仰;与它血肉相连,共同战斗。他们明知前途凶险,征程漫漫,依然义无反顾地坚持父母送儿女,妻子送丈夫上战场!直到15年后,万帆竞发,万轮滚滚,军民共同渡过长江,打到南京去,解放全中国。

中国老百姓对子弟兵最真诚,最质朴的情怀就浓缩在这首动人心弦的红歌《十送红军》里。就是这军民坚如磐石的共同信仰、团结一致和英勇战斗的精神成就了一个从雪山草地走来,衣衫褴褛,小米加步枪的工农革命队伍走进了江山殿堂的传奇!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靠得是什么?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人民用奶水、血汗的养育和舍生忘死的无私奉献。

多少年过去了,老百姓对毛主席领导的工农红军的一片深情从来就没有变过。看看有关的报道吧:拍电视剧《长征》时,在拍摄现场,那些扮演领袖的人物受到当地老百姓无限真挚的爱戴。老百姓把他们当成了真的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许多老人家饱含热泪紧紧握住他们的双手久久不肯松开。他们含着泪对眼前的领袖们述说他们曾经共同经历过的那段难忘的岁月和今天对那些老一辈革命家们的无限怀念。在拍摄一个红军撤离根据地的场景时,需要很多群众演员。那天正好下大雨,自愿前来的群众演员们站在大雨中,双泪长流,默默无语的看着红军队伍的离去。那发自内心的真情使摄制组的全体工作人员当场潸然泪下,泣不成声。

说什么都是多余的。在如此情真意切、动人心弦的词曲面前,所有的词语都显得那么苍白。什么叫触摸红军先辈和父老乡亲的血脉?什么叫震撼心灵的鱼水之情?什么叫把一生献给信仰追随的风骨境界?这首红歌里融进了人世间一切的最动人心魄的真善美。

当您听到歌曲中的那几句:“十万百姓泪汪汪, 恩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 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回乡” 时,我相信:您一定会有心悲、心痛、心酸、心颤,想流泪的感觉。

今天的***员们,***的高官们;今天的战士、军官们,你们也听红歌《十送红军》吗?如果听了,你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当你们看见倒在铲车下的老百姓惨死的情景时,你们会不会想到,他们曾经把鲜血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你们?当你们听见老百姓在黑社会的铁蹄下发出的痛苦呻吟时,你们会不会想到,他们曾经把生命无私地奉献给了你们?如果你们从来不听,就请你们摸着良心认真听,善待曾经牺牲了一切养育过你们的恩人,莫再做忘恩负义的坏事。

你好!第一首: 《容易受伤的女人》 王菲 黑夜里不敢点灯 是谁让我越陷越深 让我深爱过的人 越来越陌生 第二首: 《独角戏》 许茹芸 故事如果注定悲剧 何苦给我美丽 演出相聚和别离 第三首: 《哭砂 》 黄莺莺 风吹来的砂采纳一下,谢谢!

《十送红军+映山红》歌谱如下。

十送红军》是张士燮作词,朱正本作曲的一首红色歌曲,创作于1961年。

2009年,该曲入选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10部委推荐的“100首爱国歌曲” 。

歌曲《十送红军》的歌词以叙事为基础。

并借叙事来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成功的强烈期盼。

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

如“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上野鹿声声哀叫,树树梧桐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 。

"里格"是这个的意思,并不是什么语气词之类的,介支个是这里的意思,但是介支个中的个字是语气词!介支个有的地方会说介当子,都是这里的意思。

《十送红军》作为电视连续剧《长征》插曲、片尾曲,其悠扬而凄婉的歌声,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

扩展资料:

在2001年7月3日,剧中恢复了歌曲作者朱正本的署名。此歌很容易被认为是一首江西革命民歌,而事实上它却是一首编创歌曲。

1960年春,朱正本所在空政文工团几位创作人员到江西采风。走遍了吉安、永新、安福的山山水水,在当地了解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战斗频繁,每当红军上前线,各个村子的百姓经常到村头、河边、大道旁送别红军,有时一边送一边唱。

其中一首送别红军歌,歌词非常口语化,歌词中夹杂着不少俚语、方言,唱半句,停半句,旋律婉转优美:“送郎当红军,阶级要认清,豪绅啊,地主啊,剥削我穷人。送郎当红军,切莫想家庭,家中啊,事情啊,我郎莫挂心……”,给朱正本和空政文工团几位创作人员带来了不小的心灵震撼。

半年之后,空军司令刘亚楼和部队党委决定由空政文工团创编《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词作家编创了一首《十送红军》歌词给了朱正本,他立即想到那首江西的送别红军歌,并据此创作出著名的《十送红军》。

参考资料:

-十送红军

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缠绵绵,

山里野猫哀号叫,树树梧桐叶落完,

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

二送红军大道旁,红漆桌子两边放,

桌上摆着送行酒,酒儿里面掺蜜糖,

红军啊!思情似海不能忘。

三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

双手垃着长茧手,心象黄连脸在笑,

红军啊!万般忧愁怎能消。

四送红军过高山,山上包谷金灿灿,

包谷种子红军种,包谷棒子穷人搬。

红军啊!撒下种子红了天。

五送红军上了坡,鸿雁阵阵空中过,

鸿雁能捎书和信,飞到天涯和海角,

红军啊!捎信多把革命说。

六送红军兔儿崖,两只兔子哭哀哀,

禽兽也能知人性,血肉感情抛不开,

红军啊!山里红花永不败。

七送红军七里湾,湾湾上下一片田,

田里谷穗头低下,田里鲤鱼翻田坎,

红军啊!新米上市人去远。

八送红军八角山,两只八哥吐人言,

红军哥哥莫远走,走了财东要倒算,

红军啊!穷人的苦水吐不完。

九送红军到通江,通江河上船儿忙,

千军万马河边站,十万百姓泪汪汪,

红军啊!眼望江水断肝肠。

十送红军转回来,巴山顶上搭高台,

高台十丈白玉柱,雕龙绣凤放光彩,

红军啊!这台名叫望红台。

原词中涉及的地名“南山、兔儿岩、七里湾、八角山、通江河、巴山”等均属陕西镇巴县、四川通江县地名,全词意境也正符合当年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苏区时的时段和情景。所以,镇巴才是这首歌谣真正的母源地。这首歌谣最早在镇巴境内传唱,镇巴也最先将其搬上舞台,随后载入《县志》,并勒石以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苏区中的红色歌谣,是产生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陕南和川北大巴山区这个特定的环境,它有明显的时代背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由于风起云涌的的斗争生活,又为红色歌谣的产生提供了不尽的源泉,使这里的山歌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有了新的发展。

在陕南、川北的群众中,一方面剔除了山歌中渗入的某些不建康和落后的成分,一方面完美地吸取了新的题材,从而使那些以歌颂党和红军、歌颂翻身解放,积极参加红军,反映军民关系,支援反“围剿”战争。

红军走后又产生了怀念党和红军为内容的歌谣,增加了新的思想,焕发了新的艺术生命,使陕南川北地区的民间歌谣,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新的继承和发展。

镇巴县地处川陕交界,是“民歌之乡”、“红军之乡”,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年,在中国***和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下,建立了县苏维埃政权,宣传土地革命。

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南面支援红军前线战事,北面防御国民党的进攻,进行了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斗争,留下了可歌可泣、震撼人心,光照日月的事迹。

这些,必然要反映到劳动人民口头文学的创作里,特别是巴山人民热爱和熟悉的歌谣里。

参考资料来源:-十送红军

《十送红军》作为电视连续剧《长征》插曲·片尾曲,其悠扬而凄婉的歌声,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但直到2001年7月3日,剧中才恢复了歌作者朱正本的署名。此歌很容易被认为是一首江西革命民歌,而事实上它却是一首编创歌曲。在《长征》播出后,作者朱正本向媒体介绍了《十送红军》的创作经过。 “1960年春,我们空政文工团几位创作人员到江西采风。在当地我了解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战斗频繁。每当红军上前线,各个村子的百姓经常到村头、河边、大道旁送别红军,有时一边送一边唱。其中一首送别红军歌,曲调非常口语化,歌词中夹杂着不少俚语、方言,唱半句,停半句,旋律婉转优美。这首歌的曲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半年之后,空军司令刘亚楼和部队党委决定由空政文工团创编《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其中有一场送别红军北上长征的内容。词作家张士燮编创了一首《十送红军》歌词给了朱正本。朱正本接到歌词被深深打动,他立即想到那首江西的送别红军歌。他说:“我采用了回旋曲式手法重新创作,把六段歌词谱成每段不同人声、不同曲调,并多次变化,以求情真意切。谱曲时,我投入了全部情感,在谱到‘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时,我也流下了眼泪。整个曲子谱得相当顺畅,总共不到一个小时。”“由于当时刘亚楼司令为突出老区革命传统,要求我们必须注明是民歌,总团领导建议我们署上朱正本、张士燮收集整理。这样,《十送红军》就创作完成了。”

《十送红军》

谱曲:朱正本

编曲:张士燮、陈杰、姚学诚

演唱:宋祖英

歌词:

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扑面寒

树树梧桐叶落完,红军几时再回山

二送红军大路旁,红漆桌子路边放

桌上摆着送行酒,祝愿红军打胜仗

三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

双双拉着长茧手,心藏黄莲脸在笑

四送红军过高山,山山包谷金灿灿

包谷本是红军种,撒下种子红了天

五送红军澧水河,鸿雁阵阵空中过

鸿雁能捎书和信,捎信多把革命说

六送红军兔儿岩,两只兔儿哭哀哀

禽兽能知人心意,血肉深情分不开

七送红军七里湾,七里湾中一片田

凉风阵阵稻谷香,新米上市人走远

八送红军八角山,两只八哥吐人言

红军哥哥莫走远,财主回来要倒算

九送红军过大江,江水滔滔船儿忙

眼望江水肝肠断,穷苦百姓泪汪汪

十送红军转回来,武陵山巅搭高台

盼望红军打胜仗,盼望亲人早回来

扩展资料:

作为电视连续剧《长征》的插曲和结尾曲,《十送红军》的歌声悠扬悠扬,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但直到2001年7月3日,词曲作者朱正本的署名才得以恢复。这首歌可以说是一首江西革命民歌,但实际上是一首编曲歌曲。

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和军委决定,由空管文工团编撰《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其中包括红军北上长征的告别。作词人编了一首“十送红军”的抒情诗送给朱正本。朱正本被歌词深深打动。他立刻想起江西红军的告别歌。

他说:“我回旋曲式手法重新创作,把六首歌词的乐谱换成每段不同的声音和曲调,为了寻找真谛而多次变换。当我创作这首歌时,我把所有的情感都投入其中。在创作歌曲万“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我也流下了眼泪。整个过程相当顺利,总共不到一个小时。”

“为了突出老区革命传统,刘亚楼司令员要求我们把民歌具体化。总队领导建议签朱政、张世燮,收集整理。这样,“十派红军”就产生了。

百度百科-十送红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58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