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也是国家的,应该给母亲三年产假,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正确的依恋关系;
在孩子初生的前三年,除了吃喝拉撒、翻身需要成年人帮助以外,孩子还要经常看到“人脸”,听到“人声”;
不想养个“熊孩子”,在孩子6岁前,家长要学会对他说“不”……
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理念,都来源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玫瑾。
近日,在2019年上海市家庭高峰讲坛活动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玫瑾,发表了一席演讲,其中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念,或许能给你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带来一些启发。
01、孩子3岁前,是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
“应该给母亲3年产假,利于培养婴幼儿正确的依恋关系。”李玫瑾教授不止一次这样公开呼吁。她认为,孩子3岁以前,是与家人建立一对一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这种依恋会不断积累,直至12岁。
所谓依恋,是在幼儿和特定个体之间形成的一种正性情绪联结。当幼儿与某人形成依恋关系后,与依恋对象在一起时他会感到愉悦安慰。婴儿期依恋的质量会影响成年人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对儿童的成长发育至关重要。
许多父母常常在孩子青春期发现,自己孩子对自己有一脖子的仇视,为此他们感到恐惧、不解,似乎孩子没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长大。
还有很多父母告诉我说:孩子出生后,就把孩子交给老人带,等孩子到了上学年龄我们再把他接管回来。可他跟我们就是不亲,而且根本不听话……
原因何在?答案很简单,青春期出现隔阂的原因在于依恋形成期。这样的孩子大多在12岁以前不是由父母养育长大,情感联系并未形成。
在《妈妈是超人2》里,包文婧在节目开始前,就说自己从没有照顾过饺子,包括做饭、洗澡、换尿布、陪孩子睡觉。
在她单独陪伴孩子的第一天晚上,她使尽了好好哄、摔东西、扔娃娃、情绪爆发等各种办法,可饺子就是不想睡觉,到最后,她和饺子两个人一起崩溃大哭。
因为一直是姥姥带孩子,所以在2岁的饺子心里,姥姥是她最亲密的人,而妈妈是那个可有可无的人。
儿童心理学家鲍尔比说:“错过孩子建立依恋对象期,如果推迟到2岁半以后,再好的母亲抚养都没有用了。”
此外,一些错误养育理念的盛行,也会阻碍婴儿形成良性依恋。比如源于美国的“哭声免疫法”,曾一度让年轻的中国父母追捧不已——孩子哭闹时不能马上抱起,这样有利于提升孩子免疫力,培养孩子独立睡觉的好习惯。
而在李玫瑾教授看来,这样的理论根本站不住脚,因为“一岁以内孩子的哭闹完全是生理性哭闹,也就是说,哭闹是孩子痛苦时向家长发出的信号,此时应该立刻抱起孩子进行安抚。”
反之,长期哭闹得不到安抚的孩子,他们内脏的自主神经系统会形成过度紧张的记忆,影响孩子的脾气秉性。比如,生活中有不少“路怒族”或“键盘侠”,殊不知,他们这“一点就着”的火爆脾气,恰恰源于一岁以内的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02、成年人的性格,大多源于家庭的养育方式
一次,李玫瑾在电梯里偶遇一个5岁小男孩。还没等李玫瑾站定,孩子开口便提醒她说:阿姨,你还没按几层呢!“不用问,这个孩子一定是在多个成年人抚养的环境中长大的,是个小话痨。”李玫瑾笑言。
在孩子初生的前三年,除了吃喝拉撒、翻身需要成年人的帮助以外,孩子还需要经常看到“人脸”,听到“人声”,尤其耳边要有不断地爱的唠叨。
事实上,“爱”的抚养一定是“唠叨”的。只有真心爱孩子的人才会边陪伴孩子边唠叨,即使宝贝拉了很臭的粑粑,抚养人也是在爱意浓浓、唠叨之中换尿布和清洗。
这种唠叨,尽管宝宝当时听了没什么反应……但不可小看这种唠叨,它可以让孩子早早地冒出话语,因为所有的“说”都是在“听”之后,听得多才能说得多。
最近,抖音上有一个叫翔宝的3岁小朋友火了,他不仅词汇量很大,还经常“语出惊人”,是一个妥妥的小暖男。
在擦拭伤口时,他会强忍泪水忍着痛说“我是男子汉大丈夫,不怕痛,妈妈你别心疼”;
为了想吃到雪糕,翔宝跟妈妈说“吃雪糕可以降火呀”,还一本正经地说“爱就像爸爸妈妈生你气,从来不讲道理”;
在爸爸犯错时,翔宝会嘟着嘴指出爸爸的错误,妈妈则会在一旁引导孩子“你认为这件事应该怎么处理更合适呢?”
很多网友看完后又羡慕又好奇,孩子才3岁啊,爸爸妈妈到底是怎么教的?
小翔宝的妈妈表示,他们每天都会给孩子讲绘本故事,生活中也很喜欢跟孩子沟通,经常询问孩子的意见,久而久之,孩子的词汇量越来越大,语言表达能力也越来越强,性格也越来越外向、开朗。
反观很多农村的留守儿童,他们大多都是跟着爷爷奶奶、或者其他的亲戚生活,长期没有父母的陪伴。
当其他的孩子想吃糖可以找家长要,想哭、想分享的时候,都有可以倾诉的对象,而那些留守的孩子呢?他们该向谁说呢?
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就会变得内向、不自信,不善言辞,进入青春期还会变得十分叛逆。
更有调查发现,儿时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更容易缺爱,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自卑、敏感、社交恐惧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也更容易走向极端。
所以,在家庭养育的环境中,父母不妨给孩子耳边多一点的声音,多与孩子交流互动,因为父母亲自抚养的过程,就是孩子复制抚养观念与性格的过程。一般而言,成年人的性格,大多源于父母的养育方式。
03、在孩子6岁前,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有的孩子在父母看来一直挺老实的,怎么有一天就让警察找到家里说“他参与抢劫了”?有的父母觉得自己对孩子那么好,可是有一天他怎么就因为说他几句居然自杀了?
记得有一位母亲就曾发出这样的疑问:“前两天过马路时他还拉着我的手,怎么到学校后就出走了呢?我真搞不清……”
为什么那么爱他们,他们还会这样呢?因为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爱的本质、爱的艺术、爱的表达可不仅仅是给予,不仅仅是满足,更不是百般的迁就,让孩子永远只感受到快乐。
人生中的快乐与痛苦,从来都是成双成对地出现,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经历“成对”的教育,需要让他经历心理上的一种痛苦、克制、忍耐。
这种养育起始于孩子3岁上下,在他能够说出自己的要求时,就要开始对他说“不行”,结果可能是让他痛哭一番的经历。
父母若在6岁之前(最晚别超过10岁)对孩子说“不”,他尽管会因为你的拒绝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严重些也就是哭得在地上滚来滚去。
可你若等他到青春期后,再开始对TA说“不”,他不会再哭闹,也不再打滚,而是会离家出走、服毒自杀,或以跳楼方式威胁父母,因为那时候的TA已经有对付你的各种能力和选择。
曾有人问我:为什么那么小年纪的孩子会自杀?
那是因为孩子只知道你爱他,他在利用你的爱威胁你,他并不知道死的真正含义。所以,父母的养育之爱要有知性,不要给孩子一种误读的可能。
如果说,父母在孩子3岁前主要实施情感抚养,那么3-6岁主要是实施性格抚养,因为“孩子从3岁开始,逐渐具有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给孩子“立规矩”的关键时期。”
对孩子说“不”,哭不能解决问题
比如生活中,很多孩子会因为得不到心仪的玩具满地打滚,在商场里哭闹。此时家长的做法应该是:把孩子抱回家,与孩子单独待在卧室里,面带微笑地看着孩子哭闹。
直到孩子哭累了,家长可以起身离开去拿一个热毛巾给孩子擦擦脸。待孩子情绪稳定下来,再心平气和地讲道理:“以后有什么样的需求,应该好好跟爸爸或者妈妈说话,哭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李玫瑾提醒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做到“四不要”原则:不要骂孩子、不要打孩子、不要跟哭闹中的孩子讲道理、不要离开孩子。
因为对于哭闹中的孩子而言,家长的大道理仿佛噪音,根本听不进去;同样的,若把孩子单独留在房间里反思,相当于关禁闭,没有丝毫的教育意义。
有计划地给孩子买玩具,学会等待
选择一个轻松的周末,父母可以带孩子到商场里去挑选玩具。
孩子挑好后,家长可以说:“哎呀,你这个玩具要120元,但是按照妈妈的预算计划,我们只能买100元的玩具。”
然后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妈妈爸爸工作赚钱很辛苦,家里的生活要有计划,“如果妈妈这个礼拜辛苦工作加加班,下周末就可以把这个玩具买回家了!”
正如前段时间,朱丹在主持亲子类节目《童言有计》时提到给一岁的女儿买钢琴,应采儿却表示,儿子Jasper也曾对她说“妈妈我很想要一架钢琴”,不过她却对儿子说:“太贵了,家里还没有办法给你买,如果你真的要的话,你就要好好学,如果学得好的话,在生日的时候可以送给你这样一个礼物。”
应采儿在表面上吊足了儿子的“胃口”,而Jasper在听到妈妈这样的话后,也特别用功的去学琴,同时会非常期待,特别珍惜这个礼物。
因为此时的延时满足,不仅会让孩子懂得感恩,还会让孩子学会等待和忍耐。
巧克力的诱惑:让孩子懂得自律
孩子从三岁起,自律能力也应该逐渐养成。这时候,家长还可以适当利用诱惑训练,来帮助孩子形成这样的能力。
准备一份孩子最喜欢的零食,比如巧克力。把巧克力分成三份,拿出其中的两份对孩子说:“宝宝,这两份巧克力都给你,你可以自主管理。如果你能做到今天吃一份,明天吃另外一份,那么明天妈妈再额外奖励你一份。”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首次掌握决定权,一定会把两份巧克力一次吃掉,自然也就拿不到第三份巧克力的奖励。
这时候家长不要问不要看,找个事走开。然后第二天拿着那份奖励找到他,说:“对不起,不是我不给你,是你自己不想要。”他最多不高兴而已。
而当我们第二次做类似的选择实验时,孩子就会吸取教训,按照计划品尝巧克力。而当你给他奖励时,一定要说这是妈妈对你的考验,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让孩子知道,你长大了,以后有些东西要慢慢拿,不要急。这样就能培养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作为父母,不仅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陪伴,还要在爱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规则,然后坚定地遵守。
爱与规则并行,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这个世界上,没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错误的教育方式和缺位的父母。不要让孩子成年后,为你的缺位买单;更不要让你的骄纵,毁了孩子一生。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成为一道光,照亮孩子的成长之路。
作为父母,我们都有同感的是,当孩子懂事的时候,怎么看都觉得自家孩子是最可爱的小天使;当孩子胡闹起来,“小天使”立刻变成“小恶魔”,让人气得牙根发痒。那么,当孩子犯错时候,父母到底该不该打呢?
李玫瑾教授说过: 6岁之前出现这几种情况,如果家长不打,长大孩子会恨你。
为什么一定要是6岁前呢?
孩子在六岁之前有两个阶段,0到3岁是第一个阶段叫 情感 抚养,3到6岁是第二个阶段叫性格培养。这两个阶段会作为孩子一生的基垫影响他的未来。一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遇到事情,通常会出现很大的情绪波动。所以 6岁前是小孩子性格成熟的关键时期 ,也是明辨是非的关键时期,需要父母在 保护孩子的童心不受伤害的同时,引导他们树立规则意识。
1、得不到就撒泼打滚
带孩子外出时,常看到有些孩子因为自己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在地上撒泼打滚的,好多父母只要孩子不哭,就一味地妥协让步,时间长了,孩子会举得这种方法是有效的,觉得“爸爸妈妈怕我”,以后只会变本加厉。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爸爸妈妈可以适当动手,一定要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2、 任意发泄自己的情绪
孩子小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情况,有时候哭闹停不下来,一言不合就摔东西或者打人。父母一定要正确引导,先试着让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帮助孩子学会控制和调节情绪。俗话说“气大伤身”,“冲动误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 健康 平安,心境平和,性格平稳才是 健康 长寿的秘籍,也是孩子将来步入 社会 能与人友好相处的必备条件。
3、 没有规则意识
我们经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当父母和孩子做好约定以后,有些孩子不懂得尊重规则或是出尔反尔,对此,父母不应一味放纵,养成孩子没有原则的习惯,将来孩子长大走向 社会 往往因为缺少规则意识,容易闯出大祸或者受到 社会 的排斥。
4、对长辈不尊敬
现在 社会 的现状年轻人生活压力巨大,所以有很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家里老人帮着带。而老人普遍存在“隔代亲”的现象,更加容易溺爱孩子。对孩子几乎有求必应,听不得孩子哭闹。长时间下去,孩子容易变得骄纵任性,容易向大人动手,做出不尊重大人的行为。这种情况如果第一次出现,一定严加批评教育,但如果再次出现,那么家长不要手软,把他这种习惯扼杀在“摇篮”中。
其实“打”也是有智慧的,是一种对严格教育的泛指。家长只有在孩子小时候严加管教,才能保证孩子长大以后不会无法管教。
这里是教育小帮手z, 每次都会给身为父母的您分享关于孩子成长期间的小知识, 能让孩子们在成长中获得更多的快乐, 也会更加优秀, 如果您感兴趣, 请关注我吧。
哈佛大学李玫瑾教授经过长时间研究得出结论:孩子在成长时期要把握好四个阶段, 掌握这个关于孩子的成长密码, 让您的孩子上哈佛也一定不难!要重视孩子的成长, 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才是最重要的, 教育重要性低于养育孩子的重要性。
第一个黄金期:0-3岁情感抚养
孩子出生后的前3年, 他们缺乏对外界的信任感, 所以孩子会处于一个焦虑的状态, 尤其在习陌生环境下, 心情更烦躁, 甚至他们习惯用哭闹引起家长的注意。
像平时我们在做的喂奶、换尿布、哄睡, 这些日常的喂养, 其实都是孩子情感需求的满足, 这些无微不至的照料, 都会一定程度上缓解孩子的不安,
父母对孩子做的一切, 对于孩子来说他的大脑会有潜意识记忆的。
所以李玫瑾教授认为, 3岁之前家长最好给予孩子充足的爱与陪伴, 如果0到3岁, 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情感关怀, 孩子会对家长存在陌生感, 这种陌生感很可能会持续一辈子。
另外在养育的过程中需要稳定的一对一的关系,
这种稳定关系也是孩子的依恋关系, 也就是所谓的谁养和谁亲。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如果是长辈抚养长大的, 即使以后父母怎么补救, 总感觉孩子跟自己的父母不会太亲近。
另外如果在3岁前没有形成好的依恋关系,
他对周围的一切缺乏信任, 从小心理就会有一定的问题, 成年之后往往更容易出现焦虑紧张, 甚至精神问题, 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不幸的童年用一生去治愈。 第二个黄金期:3-6岁性格培养李玫瑾教授说, 孩子的性格培养越早越好家长如果错过6岁之前的性格教育, 孩子的性格已经定型了, 你想要在给孩子扭过来是非常难的。
性格的培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
1, 对孩子学会说「不」
家长对孩子树立规矩要趁早, 只要孩子做出了超出底线、违反道德、行为规范的事情, 家长一定要及时地制止或者惩罚孩子, 不要因为孩子哭而妥协。
这个时期的孩子并不能明确地分清对或错, 如果他犯了一件事情, 家长超过3次没制止, 那么就会觉得没事, 然后就会养成不好的习惯, 以后很难改正。
2, 把孩子脸皮练厚一点
现在社会无论是学习中, 孩子以后成年后竞争都是非常激烈的, 要想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好, 记得多练练孩子的脸皮, 厚脸皮的孩子人员关系都不错, 而且以后也能混的开。
3, 父母要有威严
李玫瑾教授研究未成年犯罪时发现, 这些孩子才十几岁根本不听父母的话。 这些孩子处于青春期的叛逆孩子, 只要走入了歧途, 无论你怎么威逼利诱, 都挽回不了他已经定型的心。
所以六岁之前趁孩子不怎么会反抗时,该打一定要舍得打,该惩罚孩子的时候也一定让他明白他的错误,这样的让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有所忌惮,知道什么敢做什么不敢做,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在这个时期的性格培养,父母要多陪孩子,及时发现孩子出现的行为问题。「性格决定命运」,家长要抓住3到6岁的关键时期,及时对孩子进行性格教育。
第三个黄金期:6-12岁能力培养李玫瑾教授说6到12岁,家长培养孩子习惯最好时期,只要在这个时候帮养成好习惯,那么孩子一生都受益。稻盛和夫也曾说习惯大于聪明。
很多家长想要孩子有好成绩,但是发现孩子无论怎么努力,成绩总是原地踏步,最后觉得是孩子没有学习的天赋,也就认了,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那么在学习上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呢?
从6岁开始孩子已经正式成为小学生了,培养孩子的上课听课、思考、互动等好习惯。
回到家中培养孩子及时预习、复习、自己做作业等好习惯,还可以趁机让孩子养成自律、阅读、运动等生活好习惯。
比如,他学习状况怎样,学习习惯如何?
他擅长什么科目,喜欢什么科目,有什么学习困难,作为家长我们要及时发现与调整,想办法给他从学习中建立自信。
这个阶段的孩子,我们作为家长要做个细致的观察者,多了解孩子的各方面情况,当发现孩子在学习不占优势的时候,就要善于发现他有没有其他方面的优势和特长,并帮助他扩大优势,帮他找到自我的价值。
「天生我才必有用」,这个阶段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学习不好,又没有给孩子找好优势定位,孩子很有可能就废了,在到青春叛逆期,家长根本就管不了,反而如果把握好这个阶段,孩子即使学习不好,他本身的特长优势也会成为他以后职业的定位。
第四个黄金期:12-18岁尊重理解从12岁开始,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渴望自由,渴望成长为大人,但是又缺乏实战经验,变得比较毛躁,当家长越唠叨,越管教他们反而更容易变得叛逆,只为了逃离家长。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李玫瑾教授建议,对孩子进行尊重教育。
首先要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如果遇到意见不同时,要学会对孩子表达理解,适当的学会接纳孩子,放心并适当的给孩子一些决定权。
另外双方都要有底线,作为家长我们不要窥探孩子的隐私,这个对于孩子来说是他们这个时期后的底线,在私人上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
同时也要给孩子树立规矩,禁止孩子踩底线,比如:抽烟,喝酒这些不良嗜好,父母是绝对不允许的,把你的底线也告诉孩子,孩子也会有所忌惮。
写在最后,在18岁之前,孩子的成长分为4个阶段,前面是要对于孩子有足够的宽容和爱,让孩子度过幸福无虑的童年,后面对孩子重要的是引导而非管教!和孩子做成朋友理解他们的想法。
z希望您和孩子可以成为好朋友,您的孩子也一定能为优秀的人。我是z,每天致力于帮您分享教育小妙招,让您教育孩子可以更轻松。
所以六岁之前趁孩子不怎么会反抗时,该打一定要舍得打,该惩罚孩子的时候也一定让他明白他的错误,这样的让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有所忌惮,知道什么敢做什么不敢做,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在这个时期的性格培养,父母要多陪孩子,及时发现孩子出现的行为问题。「性格决定命运」,家长要抓住3到6岁的关键时期,及时对孩子进行性格教育。
第三个黄金期:6-12岁能力培养李玫瑾教授说6到12岁,家长培养孩子习惯最好时期,只要在这个时候帮养成好习惯,那么孩子一生都受益。稻盛和夫也曾说习惯大于聪明。
很多家长想要孩子有好成绩,但是发现孩子无论怎么努力,成绩总是原地踏步,最后觉得是孩子没有学习的天赋,也就认了,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那么在学习上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呢?
从6岁开始孩子已经正式成为小学生了,培养孩子的上课听课、思考、互动等好习惯。
回到家中培养孩子及时预习、复习、自己做作业等好习惯,还可以趁机让孩子养成自律、阅读、运动等生活好习惯。
比如,他学习状况怎样,学习习惯如何?
他擅长什么科目,喜欢什么科目,有什么学习困难,作为家长我们要及时发现与调整,想办法给他从学习中建立自信。
这个阶段的孩子,我们作为家长要做个细致的观察者,多了解孩子的各方面情况,当发现孩子在学习不占优势的时候,就要善于发现他有没有其他方面的优势和特长,并帮助他扩大优势,帮他找到自我的价值。
「天生我才必有用」,这个阶段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学习不好,又没有给孩子找好优势定位,孩子很有可能就废了,在到青春叛逆期,家长根本就管不了,反而如果把握好这个阶段,孩子即使学习不好,他本身的特长优势也会成为他以后职业的定位。
第四个黄金期:12-18岁尊重理解从12岁开始,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渴望自由,渴望成长为大人,但是又缺乏实战经验,变得比较毛躁,当家长越唠叨,越管教他们反而更容易变得叛逆,只为了逃离家长。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李玫瑾教授建议,对孩子进行尊重教育。
首先要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如果遇到意见不同时,要学会对孩子表达理解,适当的学会接纳孩子,放心并适当的给孩子一些决定权。
另外双方都要有底线,作为家长我们不要窥探孩子的隐私,这个对于孩子来说是他们这个时期后的底线,在私人上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
同时也要给孩子树立规矩,禁止孩子踩底线,比如:抽烟,喝酒这些不良嗜好,父母是绝对不允许的,把你的底线也告诉孩子,孩子也会有所忌惮。
写在最后,在18岁之前,孩子的成长分为4个阶段,前面是要对于孩子有足够的宽容和爱,让孩子度过幸福无虑的童年,后面对孩子重要的是引导而非管教!和孩子做成朋友理解他们的想法。
z希望您和孩子可以成为好朋友,您的孩子也一定能为优秀的人。我是z,每天致力于帮您分享教育小妙招,让您教育孩子可以更轻松。
李玫瑾经典育儿语录20条
李玫瑾经典育儿语录20条。现在的家长们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十分的重视,李玫瑾是一个深受家长们追捧的心理学专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要学习的很多,下面分享李玫瑾经典育儿语录20条。
李玫瑾经典育儿语录20条11、孩子6岁前要管好,不然以后就管不了了。孩子4岁时你拒绝他,他最多在地上打滚,等他14岁拒绝他的时候,他就会离家出走,服毒自杀了。从哪几个方面管呢?例如克制任性,防止压力,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学会挫折等6个方面。
2、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他的承受力越好。尤其是家有儿子的,千万不要百依百顺,很多逆子都是宠出来的。
3、人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位置。不管考不考得上大学,不要紧,如果你想开店,我就给你启动资本,千万不要做一个无所事事的人。
4、挫折忍耐力跟意志力有关,而意志力的培养不是靠智力,而是靠体力,在孩子小的时候,多做些体力上的活,有好处。
5、二胎家庭两个孩子发生矛盾怎么办?不要把精力放在护着小的上面,而是放在大的上面。
6、孩子在1岁前,甚至是3岁以前,最好是由母亲抚养。人在生命早期是很无助的,认人是最早的情感依恋,父母才能给孩子安全感。
7、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成的。孩子的每种行为和心理,一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系。
8、心理发展有关键期,12岁以前称为依恋期,12-18岁成为青春期;依恋期需要家庭教育,青春期需要社会的参与。
9、孩子的心理阳光成长比智力重要。我宁愿我的孩子是个普通的快乐少年,也不愿他成为心理压抑的学习机器。
10、一个人如果在小时候没有被善待过,就别指望他成年后会善待这个社会。
11、4、5岁是人格教育的关键期,所以家庭教育要重视人格教育。
12、一个脾气暴躁、容易激动的人,其早年的抚养一定是亏欠的;一个平和大度的人,其早年的抚养一定是到位的。
13、关注孩子最好的朋友。孩子最好的朋友往往是他最容易倾诉的对象,了解孩子最好朋友的行为,也是了解孩子的过程;如果最好朋友不太好,就问问孩子他的优缺点,表达你的意见就好。
14、让孩子参与家中大事。不管他学习什么状态,让他参与家中大事总是没有坏处的,起码表明你把他当大人对待了,他就会担起他的那一部分责任。
15、从孩子的态度中发现自己教育方式的问题。有的时候你用什么方式对待他,他就会用什么方式回敬你;你尊重他,他才会尊重你,你不尊重他,他自然不会尊重你。
16、真正的养育过程一定是唠叨的,这叫做有亲情抚养。
17、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遵循四个原则。不要打,不要骂,不要说教,不要走开。
18、未成年人的问题都是滞后的,当你发现孩子很难管的时候,其实问题早就出现了。
19、青春期的孩子,教育一定要有方法。有时候话说到了就可以,不一定非要逼孩子承认错误,写保证书,逼急了孩子反而会对你不恭敬,要让青春期的孩子承认错误很难得。
20、孩子的学习成绩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管孩子的成绩是老师的事,家长要关心的是孩子的心理发展,每天放学问他在学校过的好不好,有没有欺负你,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而不是只问成绩。
李玫瑾经典育儿语录20条2专家称,在一些刑事案件中,较多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与其幼年心理有密切关系。她建议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注重对子女的心理抚养,培养儿童健康心理。
一些人认为,子女最需要的是健全的家庭结构,北京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对此表示,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家庭抚养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子女的心理抚养。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专家介绍,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行为问题表现有滞后性。大部分成年人的极端行为都可以追溯到其某种早期心理经历,人的心理问题则与其6岁前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对于家庭教育,专家建议父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亲自抚养幼儿子女。0-12岁的孩子处于“依恋期”,父母与孩子长期、持续的亲密接触,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依恋”心理,给孩子带来生命初期的愉悦记忆,这是孩子形成心理自制力的基础和资本。父母亲自抚养,才有爱的言语滋润,才有父母与孩子的目光对视,而缺乏目光对视的孩子,往往伴有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
李玫瑾建议,父母在孩子3岁前主要实施情感抚养,4-6岁实施性格抚养,要学会在孩子6岁前对其说“不”。李玫瑾说,人的性格形成期是0-1岁,定型期是12-17岁。她说,在培养孩子性格的过程中,父母要克制其任性,防止其压抑,抵制其冲动,避免其自私和娇气。
人的心理发展路径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四个阶段首先是 情感 , 情感 是在孩子完全不能动的情况下,每一次的呼喊,你对孩子的照顾到不到位。当你照顾到位的时候,孩子会记住你的气味记住你的声音然后记住你的相貌。
当孩子从四个月到半岁开始,认人的现象出现,这个时候,“ 依恋 ”关系就形成。而这个,“ 依恋 ”就是 情感 最初的起点,也就是一对一对一个人的 情感 。当孩子的这个 情感 得到满足,Ta就对外界建立了信任,这个信任得到满足,Ta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扩展到亲情,到以后的伙伴情。
这实际上就是人性的核心问题。
3−6岁,性格是重点。
那么,什么是性格?性格是人的后天的行为方式建立的关键期。
人所有的 社会 行为都有第一次。比如,孩子想要一个东西必须是父母来满足,那么,怎么去要?当一个孩子以哭闹的方式父母给了满足,那这是一种性格方式。
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能够说话了,说出来,然后父母告诉孩子,我为什么能够满足为什么不能满足你的要求。3岁上下给孩子说“不”以及我们做一系列的性格培养,这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很多十五六岁的孩子,父母已经拿Ta们没有办法,用父亲的话讲“我说过Ta打过Ta骂过Ta,但是孩子都不听,我拿Ta没有办法”,这是为什么?因为父母没有在孩子6岁之前对Ta说“不行”。6岁之前对Ta说不行,Ta大不了在地上打滚,可是等12岁对孩子说不行,Ta可以拔腿离家出走,Ta可以把一瓶农药喝下去,Ta可以站在楼顶告诉你你若不答应我就跳下去。
因此,性格培养越早越好。在孩子6岁之前,在Ta反抗能力非常小的情况下给孩子建立行为模式。
在给孩子建立行为模式的过程中要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那么观念也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形成。
观念也是一种“养育”的心理现象,它不是“教育”的心理现象。
“ 教育 ”是说我们教给孩子很多知识,它需要一个过程。
但是观念不是,观念是就一件事,这件事你的反应得当,孩子就会形成这件事行还是不行,是对还是不对的观念。但是如果孩子的错误行为父母没有制止,一旦这个行为出现重复,重复三次之后,就会形成定势。
心理学上定势有“知觉定势”、“思维定势”、“行为定势”。比如“自私”就是一种 社会 行为的定势,只不过变成了思维定势。
所以3岁之前的“养”“育”,我们 随势而就 的指正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父母的陪伴,孩子在早年父母的陪伴,极为重要。
6岁开始,孩子上学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家庭把前两个阶段的事情做好,而且父母对孩子有心理影响力,那么后面对孩子的教育会轻松许多。
人是有个性的,而个性当中最最重要的是有一部分来自遗传,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后天。
其中智力的相当一部分是取决于遗传,而技能方面的东西才是后天。所以,智力是天生的,当父母发现孩子学习不占优势的时候,就要去研究孩子有没有其他方面的优势, 天生我材必有用! 现在很多家长陷入一个误区,常常对孩子讲“别人为什么能考100分你却不能,别人为什么能学的那么好你却学不好”。这就涉及到孩子的能力问题。
对于孩子的能力问题,恰恰是需要甄别他的个性的。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帮助孩子找到Ta的能力的特长。帮孩子找到能力的特长实际上就是帮孩子找到了自我价值,这个价值就是孩子今后在 社会 中的一个定位。
当孩子的前三个阶段做好,18岁之后孩子的基本认知也成熟了,Ta可以通过认知来调整了。
“ 修养 ”很多是需要靠自己来修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也是一种在 社会 活动中对自我的修养。
人成长的四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养育”和“教育”的关系,其中前两个阶段是在“养”的过程中“育”,而后两个阶段才是“教”,包括自我的实现。
结语:
养育是父母辛苦的付出,是积累教育资本的过程;
养育需要稳定的一对一关系、形成依恋亲子关系;
养育是人性被唤醒的过程,是 情感 发展的起点;
养=育,其中孩子,3岁前的陪伴极为重要。
一个人如果很不幸,Ta小的时候没有被人疼过,没有被人爱过,没有被人善待过,那么就不要指望Ta成年后善待这个 社会 。
所以父母一定要在孩子的早年,把Ta的抚养过程尤其 情感 性格培养做到位。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