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丁玲:曾为爱情“三人行”,被囚禁3年,为何在狱中生下女婴?

民国才女丁玲:曾为爱情“三人行”,被囚禁3年,为何在狱中生下女婴?,第1张

正如伍尔芙所说,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的。

仔细想想,好像还真有一个符合这个定义的女人,她就是丁玲。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丁玲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女作家,也是一位命途多舛的女革命者。

她的一生拥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无尽折腾的欲望,绝不是历史课本里我们印象深刻的那些有浓重乡村文学气息的无产阶级老革命家。

她是那个年代的文艺进步青年,经受过五四思想的洗礼,自由和解放的精神深深扎进她的灵魂。

很多至今在人们看来都是相当前卫的行径,像百合、柏拉图、三人行、姐弟恋,都是丁玲玩儿剩下的东西。

与命运抗争

丁玲,1904年10月12日,出生于湖南临澧,本名蒋伟,字冰之。

在她生长的那个年代,盛行的是那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但是丁玲却冲破枷锁考取了县里的师范学校,并且摆脱了包办婚姻的束缚,毅然解除了与表哥的婚约。

1923年,18岁的丁玲与好友王剑虹前往上海求学,开始了她的追梦生涯。

热情逆反的丁玲与温柔沉静的王剑虹,关系非常密切,甚至上海滩某小报还刊登过两个女孩的“百合”八卦,丁玲却丝毫不以为然。

后来女伴因为肺痨去世,她在悲痛中创作出《梦珂》、《韦护》等作品,在书中她毫不隐晦的表达着无关性别的爱,据后世的评论者说丁玲在描写与女性间细腻微妙的情感关系中,是最大胆,这也是她创作生涯中一次重大的突破。

1924年,丁玲在北京邂逅了青年诗人胡也频,同为思想进步青年的两人很快就成为好友。

起初,丁玲对胡也频并没有恋爱的想法,但是另一面的胡也频似乎从开始就对丁玲一见钟情,对她的爱意表露无遗。

丁玲因亲弟弟夭折而急忙赶回湖南老家,胡也频后脚就跟着出现,被感动的丁玲开始接受胡也频。

在这段感情里,丁玲感动多于爱恋,两人同居后,胡也频依旧沉浸在恋爱中,每天只有写诗和丁玲,感受自己的幸福,而丁玲却为现实的柴米油盐担忧,她后来在万年回忆道:

我先想要从恋爱中逃脱,但是胡也频把我抓太紧了,我不知道怎样一个逃法。

三人行

他们就这样在精神恋爱的世界里过着“客气”的日子,却被一个教日语的教师冯雪峰给打破了。

丁玲无可救药的爱上了这个称作文学天才的男子,并追到上海,胡也频随即也追去。

彷徨中,丁玲夹在两个男人之间无法做出选择,提出三人一起生活

“三人行”的方案被落实后,他们在西子湖畔租了一间屋子,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

丁玲开始在两个男人之间游走,今天与胡也频共诉家常,明天与冯雪峰看星星月亮聊人生理想,看似岁月静好。

但是,这样的日子必定长久不了,不到一个星期,胡也频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因为爱情总是自私的,胡也频逃离似的离开了这里。

而冯雪峰不久后也接受了组织的安排,主动结束了这段关系。

1931年,年仅28岁的胡也频在参加会议时,被国民党枪杀。

胡也频死后不久,丁玲又遇见了冯雪峰,即便两人依旧心存爱意,但是冯雪峰还是用责任战胜这段感情,因为冯雪峰已经结婚,他必须有所担当,直接拒绝了丁玲。

一连串的打击让丁玲难过了很久,直到他遇见了生命中的第三个男人:翻译冯达。

丁玲对冯达的温柔无力抗拒,此时的她更需要一个男人陪在自己身边,就像胡也频一样的爱人可以照顾她,于是,两人在一起度过了3年很平静的生活。

然而,上天总是喜欢跟丁玲开玩笑,注定她一生是极其坎坷与众不同。

冯达被认为是“嫌疑犯”的原因,两人一同入狱,在监狱中,冯达含泪对天发誓说“自己没有出卖丁玲”。

丁玲坚定的相信了她,爱情并未因此产生裂痕,随后在3年的光景中丁玲还怀上冯达的孩子,生下一个女婴。

但是在出狱后,两人就决定分手,此生再不相见。她在书中回忆道:

“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

姐弟恋

然而,丁玲的爱情故事并没有结束,反而延续了精彩。

出狱后的三年,38岁的丁玲在晚会上认识了比自己小13岁的男演员陈明。

陈明俊朗帅气的外形,青春活泼的样子,让丁玲心神荡漾,在心里久久挥之不去。

开始陈明并没有对丁玲有什么感觉,接触之下慢慢发现这个热情豪爽的大姐已深深走进他的心里。

一个年仅20出头的男子,和一个30多岁带着两个孩子的女人,这样的搭配肯定会受到周围人的热议和嘲讽。

年轻的陈明终于支撑不了这样的待遇,为了忘记丁玲,他选择火速女团员席平结婚。

但是,感情是不能欺骗人的,陈明始终忘不了对丁玲的爱意,最后在纠结中与丁玲出轨。

两人在“丁玲爱上了一个小丈夫“的嘲讽和挖苦声中结了婚,用后来44年的婚姻向世人证明自己过得很幸福。

在晚年之际,因为爱的滋润,丁玲在陈明的照顾下还写出了《魍魉世界》、《风雪人间》等100万字的作品。

多年后,75岁的丁玲还会把头靠在陈明的肩头,他们宛如一对年轻的恋人一般。

回想大女人丁玲的一生,丰富的感情经历至今是人们在茶余饭后可以侃侃而聊的谈资。

关注她感情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她也是一位优秀的社会活动家和革命家,她勇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还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体会是自己的想法,不应该是被人的想法,人应该要有主见,有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一味的去抄袭已有的答案,那样对自己是一点帮助也没有的,但并不是说不能到网上来参考一些自己不懂的答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再对照参考答案,写出自己的想法。

1 没有理想等于没有灵魂。

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段是一种可悲的心理。

-----培根

2 没有目的。个人完了,目的也就完了。

-------奥斯特罗夫斯基

3 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巴尔扎克

4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 罗兰

5 夫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6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王守仁

7 抱负是高尚行为成长的萌芽。

-------英格利希

回答者: zjugwyzl - 一级 2010-10-23 11:50

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就像一只没有翅膀的鸟。

有志者事竟成。1、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萧楚女

2、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吉鸿昌

3、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郭小川

4、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 列夫·托尔斯泰

5、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 爱因斯坦

6、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 —— 郭小川

7、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 —— 郭小川

8、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 雪莱

9、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 屠格涅夫

10、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 陶铸

11、常求有利别人,不求有利自己。 —— 谢觉哉

1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孔丘

1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陶渊明

14、志不强者智不达。 —— 墨翟

1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陈涉

16、志当存高远。 —— 诸葛亮

1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曹操

18、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 曹植

19、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王勃

20、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李白

2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轼

2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李清照

23、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 陆游

24、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 吕坤

25、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 张闻天

26、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 黑格尔

27、生命的全部的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 ——左拉

28、活着的时候,疑虑牵挂着死;死的时候,又眷眷恋栈着生。无怪乎有太多的人一生都活得不安然,活得好累。 ——杏林子

29、无论何时,只要可能,你都应该“模仿”你自己,成为你自己。 ——(美)莫尔兹

30、人活着总是有趣的,即便是烦恼也是有趣的。 ——(美)亨利·门肯

31、人生最困难的事情是认识自己。 ——特莱斯 。

32、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

33、理想如晨星,——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史立兹

34、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 ——汪国真 35、没有风浪,就不能显示帆的本色;没有曲折,就无法品味人生的乐趣。

36、落叶——树叶撒下的泪滴,既已落下,何须再弯腰拾起;与其肩负苦涩的回忆,不如走向明天,淋浴春雨。

37、人们似乎每天在接受命运的安排,实际上人们每天在安排着自己的命运。

3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39、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40、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荀况

41、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 ——海涅

42、做人不可有傲态,不可无傲骨。 ——(清)陆陇其

43、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 —— 林宽

44、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

45、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明)黄宗羲

46、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 保 罗

47、岁月可以赢去我们的生命,却赢不去我们一路留下的欢声笑语,我们的祝福,无尽的爱意。 ——杏林子

48、知了的吟唱为何使人厌烦?因为它只会重复自己的名字。

49、如果你曾经把失败当成清醒剂,就千万别让成功变成迷魂汤。

50、扭曲的身影,企望太阳光来赐予正直,那是徒劳的。

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事业也是这样,他的成就决不会超过自己的信念。——林肯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 罗兰

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泰戈尔

在荆棘道路上,惟有信念和忍耐能开辟出康庄大道。 ——松下幸之助

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具有更大的威力。——爱因斯坦

只要厄运打不垮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郑秀芳

信念篇名言

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玲中

人的强烈愿望一旦产生,就很快会转变成信念。

——爱·杨格英

一个人的信仰或许可以被查明,但不是从他的信条中,而是从他惯常行为所遵循的原则中。——萧伯纳英

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

——泰戈尔印

关于理想信念的教育名言

1十分重要的是,关于祖国的豪言壮语和崇高理想在我们学生的意识中不要变成响亮的然而是空洞的辞藻,不要使它们由于一再重复而变得黯然失色、平淡无奇。让孩子们不要去空谈崇高的理想,让这些理想存在于幼小心灵的热情激荡之中,存在于激奋的情感和行动之中,存在于爱和恨、忠诚和不妥协的精神之中。

——苏霍姆林斯基

2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当一个人还在少年时代的时候,就应该在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上给他展示整个世界、个人生活的前景。

——苏霍姆林斯基

3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人确立崇高的生活目的。……人每日好似向着未来阔步前进,时时刻刻想着未来,关注着未来。由理解社会理想到形成个人崇高的生活目的,这是教育,首先是情感教育的一条漫长的道路。

——苏霍姆林斯基

4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激情的大树。

——苏霍姆林斯基

5人类的精神与动物的本能区别在于,我们在繁衍后代的同时,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对于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

6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

——美国诗人惠特曼

7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孔明

8美的事物在人心中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的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喜悦。

——车尔尼雪夫斯基

9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爱因斯坦

10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

——列夫·托尔斯泰说

理想篇名言

理想是世界的主宰

————霍桑

美好的生活不花代价是得不到的

————斯大林

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能力,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

————塞涅卡

上天永不会帮助不动手去做的人

————索福克勒斯

不是事业为了思想,而是思想为了事业。

————伏尔泰

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伏尔泰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

————塞涅卡

一切都靠一张嘴来谈理想而丝毫不实干的人,是虚伪和假仁假义的。

————德漠克利特

毫无理想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

————培根

希望是很好的早饭,却是很糟的晚饭。

————培根

目标愈高,志向就愈可贵。

————塞万提斯

对于一只盲目航行的船来说,所有的风都是逆风。

————哈伯特

如果没有自信心的话,你永远也不会有快乐

————罗休夫柯

希望是永远达不到的,因此,人才有希望,追求希望。

————富兰克林

最贫的是无才,最贱的是无志

————约翰生

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果没有罗盘而航行。

————康德

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的徘徊的人走得快。

————莱辛

希望是在风雨之夜所现的晓霞。

————歌德

希望是不幸之人的第二灵魂。

————歌德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

————克雷洛夫

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

————司汤达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雪莱

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你也要坚定,要沉着!

————朗费罗

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

————屠格涅夫

理想是人生的太阳。

————德莱赛

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的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加里宁

只有为了伟大的目标,才能产生伟大的力量。

————斯大林

信心是命运的主宰。

————海伦·凯勒

抱负是高尚行为的萌芽。

————英格利希

立志没有所谓过迟。

————波多维斯

一个人只要知道上哪儿去全世界都会给他让路。

————斯塔尔

心头没有愿望,等于地上没有空气。

————科顿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志不立,则无航之舟,无勒之马。

————王守仁

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

————秋瑾

理想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

————无名氏

有理想而无行动的人,只能在梦中等到收获。

————谚语

即使希望的琴弦断了,也要用无声的歌去追求未来。

————谚语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

坚持你的主义,主义重于生命;宁愿生命消失,只要声誉能够留存。

————裴多菲

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雨果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罗曼·罗兰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长眠。

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

对自己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根本特征。

————契诃夫

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当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爱迪生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产生学会吃得起苦。

————屠格涅夫

最困难的职业就是怎样为人。

————荷塞·马蒂

智慧、勤劳和天才,高于显贵和富有

————贝多芬

理想是指路明星。

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列·托尔斯泰

伟大的目标形成伟大的人物

————埃蒙斯

志不立,天下可成之事

————王阳明

命为志存

————朱熹

壮志与热情是伟业的辅冀

————歌德

推动你的事业,不要让你的事业推动你。

————爱因斯坦

有志者事竟成也。

————刘秀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也;

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荀况

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

————列宁

人类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

————雨果

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

————泰戈尔

人生能有几次搏?

————容国团

志在顶峰的人,不会在半坡退却。

————无名氏

风帆,不挂上桅杆,是一块无用的布;

理想,不付诸行动,是虚无飘渺的雾。

————无名氏

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

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无名氏

聪明的人决不会等待机会,而是攫取机会,运用机会,征服机会,以机会为仆役。

————肖邦

要想成功,你必须自己制造机会,决不能愚蠢地坐在路边,等待有人经过,邀请你同跨到财富与权势之路。

————歌夫

命运并非机遇,而是一种选择;

我们不该期待命运的安排,必须凭自己的努力创造命运。

————布莱

向上看,不要向下看;

向前看,不要向后看。

————赫尔

理想并不是一种空虚的东西,也并不玄奇,它即非幻想,更非野心,而是一种追求真美的意识。

————莎菲德拉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哥白尼

当智慧和命运交战时,若智慧有胆识,敢作敢为,命运就没有机会动摇他。

————爱默生

对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偏僻的。在任何逆境中,她都能够充实和丰富自己。

————丁玲

伟大的毅力只为伟大的目的而产生。

————斯大林

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

————斯大林

理想篇名言

夫志当存高远。————(三国蜀汉)诸葛亮

士贵立志,志不立则无成。————(战国)孟子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

————(汉)马援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唐)李白

衰莫大于心死,愁莫大于无志。————(战国)庄子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曹操

垂头自惜千金骨,伏枥仍存万里心————(元)郝经

面歧路者有行迷之虑,仰高山者有飞天之志。————(西晋)付玄

志须预定自远到,世事岂得终无成?————(明)徐谦

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

————《吕氏春秋》

头虽长低气不屈。————(北宋)苏轼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南宋)陆游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北宋)张载

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南宋)刘过

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南宋)辛弃疾

玩物丧志。————《书》

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唐)杨炯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唐)刘禹锡

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唐)李世民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合,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春秋)老子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板桥

立志欲坚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宋)张孝祥

做第一等人,干第一等事,说第一等话,抱第一等识。————(明)吕坤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唐)李白

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明)王守仁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明)李时珍

壮志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南宋)陆游

千年精卫心平海,三日於虎气食牛————(南宋)陆游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鲁迅

革命理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灵魂。————吴运铎

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一定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一定是一个只做物质的主人而不做物质的奴隶的人。

————陶铸

人类的生活,必须时时刻刻拿最大的努力,向最高的理想扩张传衍,流传无穷,把那陈腐的组织、腐滞的机能一一的扫荡摧清,别开一种新局面。

————李大钊

每一个人要有做一代豪杰的雄心壮志!应当做个开创一代的人。

————周恩来

牺牲小我,成功大我。————杨开慧

白首壮志驯大海,青春浩气走千山。————林伯渠

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鲁迅

历史呵,孕育了人类真正的理想,时代啊,昭示着理想前进的方向……

————纪宇

英雄失去理想,锐作庸人,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身,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流沙河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平凡的人因理想而伟大;有理想就是一个“大写的人”。————流沙河

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草;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流沙河

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理想即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流沙河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航;但理想有时侯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及,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流沙河

理想使你微笑的观察生活;理想使你倔强的反抗着命运。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仍然天真。————流沙河

理想是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流沙河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流沙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航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流沙河

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李大钊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李大钊

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里,一个人的理想,是为了多数人的利益,为了社会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合乎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伟大的理想。————陶铸

从开始有人类社会以来,没有哪一个社会能与共产主义社会相比。什么理想也不能同共产主义这一更崇高更伟大的理想相比。

————陶铸

永远打不断的是脊梁

永远撕不碎的是信念

————汪国真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方志敏

希望在不断的寻找中失去

憧憬在不断的失去中再现

————汪国真

希望是人生之需要人如没有希望,何异江河干涸了流水!

————巴金

谚云:世界无难事,只畏有心人。有心之人,即立志之坚也,志坚则不畏事之不成。————任弼时

一个人的理想应该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应该是和人民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曲啸

一个没有远大理想和崇高生活的人,就像一只没有翅膀的鸟,一台没有马达的机器,一盏没有钨丝的灯炮。————张华

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偏僻的。在任何逆境中,她都能充实和丰富自已。————丁玲

理想必须要人们去实现它。这就不但需要决心和勇敢,而且需要知识。

————吴玉章

我们的斗争和劳动,就是为了不断地把先进的理想变为现实。

————周扬

人活着,总得有一个坚定的信仰,不光是为了自已的衣食住行,还要对社会有所贡献。————张志新

可以牺牲我的生命,决不可放弃我的信仰。————张志新

战士的歌声,可以休止一时,却永远不会沙哑;战士的眼睛,可以关闭一时,却永远不会昏瞎。————郭小川

我要用一生去实现

心中美好的愿望

即便那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

走向远方

又有远方

————汪国真

只是从来不想改变初衷

只是从来不想埋葬向往

我不在乎地老天荒

只要能够如愿以偿

————汪国真

尚未实现的目标,要比已经达到的渺小目的更珍贵。——(德)歌德

回答者: woshirenzha01 - 二级 2010-10-23 11:55

我来转发

分类上升达人排行榜

用户名 动态 上周上升

qsmm 3164

岁月不寒 1723

fengtly 1613

charlie254 900

lsfdlsfd 883

更多>>

订阅该问题

使用百度Hi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提问有新回答”“回答被采纳”“网友求助”的通知。查看详情

--------------------------------------------------------------------------------

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百度“知道”上的问答吗?来获取免费代码吧!

--------------------------------------------------------------------------------

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投诉吧反馈。

©2010 Baidu 开放平台

好友名片加载中

说丁玲是一枚多血质文艺女青年,她的情感之路堪称剽悍,她没有办法像抑郁质或粘液质的姑娘那样,过着波澜不惊清心寡欲的生活。

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在风景如画的西子湖畔,丁玲和两个男人同居了。西湖是浪漫多情的多发地点,传说中,许仙和法海就曾和一青一白两条蛇在此居住过,据说每个男人都盼望着生命中能有这两条蛇。李碧华则说,每个女人也希望生命中有两个男人:一个许仙,一个法海。

丁玲的生命中恰好就同时遇到了这样的两个男人,第一个是胡也频,他小她一岁,他就像李碧华笔下的许仙一样,是个美少年。那会丁玲最落魄的时候。她当时没有一点名气,独自漂流在北京,跟人学画画,想过做明星,未遂,想过当画家,又未遂,给文坛大咖鲁迅写信,不知为何,竟然杳无音信。望前路,四顾茫茫。胡也频对这位姐姐一见钟情,于是用纸盒装满**玫瑰,附上字条:你一个新弟弟所献。

胡对丁玲展开了激烈的追求,一直追回丁玲的常德老家。后来回到北京,他们同居了,据说当时关于他们的绯闻满天飞。

在北京的香山碧云寺下,他们的日子过得平静而又诗意。丁玲回忆起这段岁月说:我不否认,我是爱他的,不过我们开始,那是真的太小,我们像小孩子一样用爱情做游戏,我们非常高兴地就玩在一起了。

这样的过家家生活,丁玲并不满足,她需要的是更加强烈更加具有冲击力的爱情,所以冯雪峰的出现就顺理成章了,就像**里的歌唱的那样:“渴望一个笑容,期待一阵春风,你就刚刚好经过。”不是因为有了冯雪峰丁玲才会心猿意马,而是因为她早有期待才爱上了冯雪峰。

冯雪峰对于丁玲的意义还是很大的,他是个文学青年,梦想就是做中国的雪莱,正是在他的影响下,丁玲才开始写作。她的代表作《梦珂》与《莎菲女士的日记》正是这段时期写出来的,她在文坛一举成名,影响力很快超过了冰心。

冯雪峰有“湖畔诗人”之名他长相不好看,衣着打扮像个乡下人,第一印象丁玲并不喜欢他。但这个男人的博学和谈吐还是吸引了丁玲。

胡也频曾经用来融化丁玲的一腔热血,她转而用到了冯雪峰身上。冯雪峰和她纠缠了一段时间,抽身去了上海。丁玲就追到了上海。胡也不甘示弱,也跟着追到了上海。

丁玲放不下胡也频,又不愿意舍弃冯雪峰,于是提出了一个奇葩的要求:三个人可以一起生活吗更奇葩的是,胡也频和冯雪峰居然答应了,真是两枚奇男子啊!

于是,在美丽的西湖畔,丁玲终于实现了一个女人的终极梦想——她同时拥有了许仙和法海。当然,大被同眠是不可能的,而且据说丁玲还是只和胡也频过夜,和冯雪峰则保持着纯洁的柏拉图关系。

即便是这样,胡爷频也受不了,没过多久就离开杭州跑回了上海,向丁玲的好友沈从文倾诉,沈鼓励他不要轻易放弃心中所爱。打了鸡血的胡也频再次回到杭州,向丁玲表明了他坚定的立场。

情感上的三人行,必不能久。最后冯雪峰撑不住了,黯然神伤的选择了离开。

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丁玲在给冯雪峰写过的信中说:我常常想你,我要见你,只要一分钟就够了。总之,他们的这段故事翻篇了,之后尽管丁玲念念不忘,冯雪峰却再没有回头。

丁玲和胡也频的故事结束得更加惨烈。冯雪峰走了之后,他们过了一段相濡以沫的平静时光,一起投身于革命,期间丁玲还生了一个男孩。但这一切随着胡也频被 枪毙画上了句号,他当时年仅28岁。

这件事对丁玲的冲击不言而喻,后来有记者问过:对她影响的最大事件,她说是30年代,胡也频牺牲了,她坐牢了。

丁玲的这两个男人,对胡也频投入真情,对冯雪峰是无限遗憾。

不少女作家的一生,都是在粉丝的爱慕和追求中度过的,她们内心丰富,智力超群,文笔优美,对爱情的憧憬高于常人。

这些特点需要她们在现实面前更加理性和冷静,然而每个人的才智和敏感都在不同的侧面,于是,一系列的人间悲喜剧陆续上演,让我们看尽世间悲欢。正像一位简友所说,非凡之人必有非凡之事。现在,让我们看几个典型的超世俗之爱吧!

01

玛格丽特杜拉斯,这个以《情人》一书而闻名天下的小个子女人,一生都有倾慕者环绕,爱慕她的男人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在她身边依次拜倒,使她多少有些心烦意乱。

她最热衷的事就是写作,为此,她总是不修边幅,衣着随便,也不把男人的爱情当回事。让她自己没有想到的是,当她成为一个抽抽巴巴老太太的时候,以外地猎获了一个比她年轻38岁的情人,创下了世界名人爱情史上的奇迹。

那个最后的情人是个方脑袋,他倾其一生,陪她写出不朽的《情人》,而且一直陪到她告别人世。

1980年夏天,野花怒放,漫山遍野。这一年杜拉斯66岁,一个27岁的文质彬彬的大学生走进她的生活,祈求成为她的助手,司机和保姆,当然还兼着出气筒的角色,而且是赶不走的出气筒,他与杜拉斯共同编织了她一生中最神奇、最动人的爱情故事。​

安德烈最初因为阅读她的作品而惊喜入迷,因为惊喜入迷而开始忍不住给作家写信,他也是一个狂热的文学爱好者,信写得十分精彩,才华横溢。他知道作家每天都会收到很多来信,他如果写得不够出众,根本不会引起作家的注意。

果然,杜拉斯像对待其他来信者一样没有回信,她每天收到的信都会超过一麻袋,堆在地下室里,老鼠都嗑不过来。

可是有一天她心血来潮很随意地抽着读了几封,小伙子的才华和真挚感动了她。于是杜拉斯给他写了回信,信写得简单潦草,对他说“生活下去是多么困难并告诉他自己因喝酒喝得太多而住进了医院。”

她写信时并没有想到会发生什么,她只是在那个傍晚写作累了看到落日感到孤独,觉得需要有个人倾述一下而已。她是一个很真实的人,在人情世故方面,她六十六岁的情商刚好六岁,纯洁的宛如一张白纸,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一张陈年白纸,竟然横空出世深深地吸引了这年轻人的灵魂。

他们就这样通了两年的信,频繁往来的信件使两颗心渐渐靠拢,一股强烈的吸引力诞生了。后来安德烈战战兢兢地请求能否前来看她,得到允许后他兴奋地哆嗦了好几天,幸福的彷佛飞上了天。

他痛快地放弃了工作,毅然决然的离开了家乡,成为杜拉斯的写作助手和生活伴侣,开始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甜蜜生活。​

在他到来之前,作家每天结束写作,穿过空荡的客厅走向睡房,都会感觉到孤独和恐惧。

安德烈的到来使她的生活焕发了活力。精力过剩时,他俩像年轻的小两口那样吵架,但是每次吵架却增进了二人的感情,越争吵越如胶似漆,越无法分离。安德烈从不辩解,只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一次次出走,又一次次回来,直到后来不再出走,直到她在他温暖的怀里离开人世。

安德烈陪伴了她生命中最后的16年光阴,这十六年爱情的滋润使她的创作达到了顶峰。

作家在同他一起生活后的第三年里写出不朽名作《情人》。

02

丁玲,她一生经历过四次婚姻。每一个男人都是才貌双全,惊掉世人的眼镜。我们今天只挑选出其中的两段做一个简略的探讨。

为了解丁玲,我们看一下这段文字。

季羡林回忆说:“丁玲的衣着非常新潮。宛如飞来的金凤凰,她在没有见过世面的青年学生眼中,十分耀眼。丁玲那时喜穿高跟鞋,济南的马路坑坑洼洼,丁玲就遇上了‘行路难’的问题,要扶着胡先生才能迈步。我们看了这情景,觉得非常有趣,就窃窃私语,说胡先生成了丁玲的手杖。”

后面更加狗血的是,在与胡也频相亲相爱的同时,丁玲又爱上了文学天才冯雪峰。

冯雪峰当时在北大自修日语,丁玲第一次见到他时极度失望,他看上去像一个乡下小瘪三。

然而腹有诗书藏不住,随着二人谈文学的日渐深入,丁玲不知不觉地恋上了冯雪峰。这段婚内产生的爱慕他人的情感,引发出一段奇葩生活。

那个时候在中国,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一起生活十分平常,有妻有妾,慕煞众人。

当时,丁玲的智慧似乎被写作消耗殆尽,她像少女一样坦然地提出要和两个男人共同生活,他们真的就在西湖边共同生活了一些日子,结果是胡也频如坐针毡,第一个败下阵来返回上海。

丁玲以为,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却没想到剧情很快就发生了翻转。留下的冯雪峰心有余悸,遵循着先来后到的原则,他也果断地离开了丁玲。

胡也频不愧是大海上飞行的海燕,在乌云和大海之间,他选择了心如大海,很快就与丁玲和好如初了。

但是好景不长,1931年2月,胡也频等左联五烈士被枪决于上海,胡时年28岁,一代精英就这样陨落。

丁玲回忆说:“虽然我深深地爱着冯雪峰,但我同胡也频同居了很长一段时间,如果我离开胡也频,他就会自杀,于是我对冯雪峰说,虽然我们不能生活在一起,我们的思想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的爱情必须是‘柏拉图式’的。这个决定使他非常痛苦。”

胡也频遇害后,冯雪峰前来看望丁玲,爱情之火重新燃起,就像**青春之歌那样的激情和场景。

之后,丁玲给冯雪峰写了一封情意绵绵的信:“只愿意永远停留在沉思中,因为这里占据着你的影子……我只想能够再挨在你身边,不倦的谈话,像我们曾有过的一样,我的心远远飞走了,飞到那些有亮光的白云上,和你紧紧抱在一起,身子也为幸福浮着……”。

当时,冯雪峰已经结婚,他理智地对这份感情做了冷处理。

后来,陈明就出现了。

一场大型的文艺晚会中,一个节目非常抓人眼球,那是根据高尔基的小说《母亲》改编的话剧,陈明在剧中扮演男一号。

他英俊潇洒的扮相、精彩的表演和动人的歌声赢来观众热烈的掌声。坐在观众席中的丁玲,在陈明身上看见了胡也频的影子,她的心荡起了双桨。

当时在延安,中国革命面临着三座大山,挡在丁玲和陈明之间的就有两座,一座是两人的资历相差太远,另一座就是两个人的年龄之差,刚好和王菲谢霆锋相似。

丁玲一向不在乎世俗的东西,但陈明却感到压力山大。许多人前来规劝,搞得陈明心烦意乱,于是他和剧团里的一名女演员匆匆忙忙地办了婚事以为从此天下太平。

陈明的突然结婚把丁玲一棍子打懵了。什么?他竟然娶了张柏芝???

老天喜欢作弄人。婚后,陈明很快意识到自己依然深深思念着丁玲,她成了绕不过去的玉女峰。夜深人静时,陈明竟然无法安眠。

他觉得自己一个人去看望丁玲似乎不大好,便带着新婚的妻子一起去了,丁玲嘴上祝这对新人幸福,眼睛却是痛苦万分,她的痛苦全都写在了脸上。

唉!陈明这招和罗切斯特激怒简爱真是一毛一样,丁玲就差大义凌然地质问“你以为我比你老就没有感情?”丁玲把质问咽回到肚里,每个人都感觉难受,气氛十分尴尬。

敏感的陈明通过丁玲的眼睛看到了她的内心,那里痛苦的火苗正在燃烧,他瞬间领悟到自己做了件蠢事。

满园春色关不住,陈明的妻子也觉察到了,既然自己的老公停车坐爱枫林晚,干脆让他们霜叶红于二月花吧!于是她对陈明说:我们俩人都做了一件错事,我们来改正它吧。他们心平气和地结束了这短暂的婚姻。

1942年冬天,大雪纷飞,38岁的丁玲与25岁的陈明在一片不被看好的氛围中正式结婚。没有婚礼,没有请客,两个人手牵着手在延安的土路上散步,心中充满了幸福。

1949年建国之后,陈明与丁玲在北京度过了一段平静的岁月。1951年春天,他们搬进了多福巷一座小小的四合院内,这是结婚十年后第一个真正属于两人的小家庭,一个不受外部干扰的小天地。

或许是她的前半生太幸福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名气加爱情什么都不缺。她的后半生几乎经历了人间炼狱。很快一场政治风暴打破了这种幸福的平静。1955年,丁玲遭到批判,随即被流放到北大荒长达8年;之后又被投入北京秦城监狱,那个监狱现在挤满了腐败官员。

5年后她走出监狱,再次被送到山西的乡村劳动改造。历经种种磨难之后,75岁的丁玲才被平反回到北京。在这25年中,陈明一直陪伴着她,给予她全部的支持和温暖。

这段感情比杜拉斯和安德烈更加不易,更加崎岖,这25年的跌宕起伏,他们的爱情经受了最严酷的考验。 丁玲晚年说:“如果没有他,我是不可能活到今天的;如果没有他,我即使能活到今天,也是不可能继续写出作品来的。”

1986年3月,丁玲在弥留之际,向陈明要求:“你再亲亲我!”然后,女作家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人世。

丁玲不同于萧红,她有一种特别的能力,可以把她爱着的男人长久地吸引在她的石榴裙下。她的一生,没有辜负自己的感情和内心,激情浩荡,气吞山河,她来过,留下作品和爱情。

03

向田邦子,你所见过最不平等的爱情长什么样?

日本的美女作家向田邦子,被粉丝称为“昭和民族的张爱玲”。

一个有名的女作家,同时也是电视编剧界的女王,漂亮勤奋,气质优雅,穿衣潇洒,追求者无数,却活在黑暗的爱情角落里。

每天下午三四点,她来到恋人的住处。

她的恋人N先生是一个比她大十三岁的有妇之夫——分居而不能离婚,男人不帅,胖胖的,和她一样高,身体不好,没有工作,生活拮据。

女作家带来食材给恋人做了丰盛的料理,两人吃饭,然后聊天,这是他们每日从复的节目。她临走前,会为恋人准备好第二天的午餐,通常在晚上回到自己的家时,母亲和妹妹已经睡了,她就躲在玄关没有热气的地方写作,写到天亮。

女作家和恋人的爱情是从她少女时期开始的,之后的日子里这爱情犹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一直持续到中年,并贯穿了她的一生。

恋人是她20多岁时工作单位的同事,一个文化社的摄影师。

在她年轻时,摄影师偶尔闪烁过作为前辈的光芒,女作家不仅被亮瞎了双眼,也被这些瞬间的光芒勾走了魂魄。男人在后来的漫长岁月里都只是一个身体羸弱、经济单薄的中年人,被风华正茂漂亮聪明的女作家全方位照顾着。

难道世上的好男人都被抢光了?

在外人看来,这是最不平等的爱情。但是,外人不知道的是,这位先生是女作家的精神支柱,是她最亲密的知音。他们俩是互相给予的,一个给出自己的精神世界,一个奉献自己微薄的稿费。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幸福着你的幸福,哀伤着彼此的哀伤。

​35岁之前,不论工作多繁忙,不论经历了多大的感情风暴,向田邦子都没有离开那个气氛古怪、岌岌可危的家。即使晚上写作到很晚,第二天早晨,她还是会如期出现在饭桌上,目送父亲出门。即使家庭残破,她仍尽最大努力拼命维系着难以割裂的血脉亲情。

父亲出轨不仅改变了向田邦子的生活轨迹,更造成了她内心挥之不去的对感情与家庭的不信任,她一方面对此惶恐不安,另一方面又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坚强。也惟有这种勉强保持的坚强,才能让她在残忍的现实面前不至溃败。

这一切,直到N先生的出现才有所改观。只有面对这个比自己年长甚多的男人,向田邦子才会说出内心的累与怕。

第二天,女作家起来后,再为母亲和妹妹做好饭,整理琐事,工作,然后去恋人家……周而复始。

在与N先生的通信中,向田邦子向他倾诉对写作的不自信、对未来的不确定以及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

只有在N先生面前,向田邦子的世界才豁然打开了一个口子,那个独自领受一切的她才终于可以与这个世界对话。她的恋人并不占据她的一点点生活,也不能分担她任何辛苦和劳累。N先生的无能,反而成为一种馈赠。他每天的生活主题就是围绕着邦子,当一个最忠诚的粉丝,最幸福的时刻是两人在家吃晚饭时亲密的聊天。

邦子累了睡着了,他就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她,内心想着:赶快振作起来,迷途的羔羊,你这么有才华,这么美丽,怎么会一直粘着我这样一个废物?邦子不在的早上,他就听着她的广播,露出微笑,那微笑扑所迷离,有一种凄惨的美。最牢固的爱情,或许就是两个人的精神上有一支坚强的纽带。

N先生在向田邦子生命中的意义:她窘迫的生活重压中,拥有了一道温柔的目光。

这个男人最后自杀了。这是怎样的伤口撒盐,他走后,女作家封闭了自己的感情,直到飞机在台湾失事,她追随他去了。

三段爱情,三个故事。女作家们的爱情世界可谓五彩缤纷,令人唏嘘,引人思考。

在 写作秘笈杂货铺 里,我将慢慢写出一系列女作家精彩故事介绍给大家。

著名作家丁玲:两男人与她同居,为叛徒在狱中生子,嫁小13岁男友

民国时期是一个盛产文人墨客的辉煌时期。

我们熟悉的很多才子佳人都是在这个时代绽放着他们的光芒,比如张爱玲、徐志摩等。

在那个旧时代思想笼罩下,他们先知先觉,敢于从思想上突破禁锢。

尤其是对于感情有着由衷的癖好,在他们的作品中有的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我们这次说的是民国时期四大才女之一的丁玲。

她的名字或许对于很多人来说没有像张爱玲那般熟悉,但是她是人们心中“前卫女性”的代表。

她用自己的作品为女性呐喊,成为了关注女性,解放女性的先驱性人物。

在女性的人道主义道路上,她扛起了一面旗帜,呼吁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她不仅说到,而且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大家做出了表率,大胆追求爱情。

女性也应该解放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固步自封。

丁玲的一生在文学上的成就,为中国的现代文学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同样她的感情生活也是非常的绚烂多彩,也饱受很多人争议。

敢与时代格格不入

1904年丁玲在湖南出生,她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母亲一个人拉扯她长大,孤儿寡母的生活在我们认知里肯定不会好过。

但是丁玲的母亲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她把家产都变卖了偿还丁玲父之前的债务。

于是带着丁玲开始新的生活了。

丁玲的母亲对她的影响很大,母亲就是一个不会被生活困住的人。

带着女儿一边工作一边读书。

所以在母亲耳濡目染下,丁玲对于读书非常有兴趣。

一个人或许你视野的局限性能够通过读书帮你打开新的大门。

当你没有能力去走到外面看看世界的时候,读书就是你了解世界最快的捷径。

你的思想深度,你对生命认识的宽度都可以得到很大的开阔。

丁玲就是如此,通过读书她越来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要过什么样的人生。

独立自信的种子,在她的心里开始生根发芽。

她曾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大时代的背景推着她不断前进。

丁玲的心已经不甘心在小的地方安营扎寨了,于是为了看看的世界最终她从长沙来到了上海。

并在第二年来到了北平。此行开始了她不平凡的一生。

与胡也频相识

1924年,20岁的丁玲因偶然的一次机会认识了青年编辑胡也频。

同样的文学爱好,让两人之间有很多的共同语言,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加上那时候丁玲来到北平,人生地不熟,生活习惯和饮食等都不太适应。

虽心怀天下,可是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还是会经常油然而生。

他乡遇知己的欣喜让丁玲多了几分慰藉,她感到很高兴。

正值情窦初开,两个文艺青年心中浪漫的爱情的种子已经扎根了。

可是他们并不太喜欢那种直白的方式,而是享受这种隔着一层窗户纸的情感。

还没来得及捅破,丁玲的弟弟就去世了,她必须要赶回家中。

当她听到这个悲伤的消息,急急忙忙就赶回家了。

她不知道胡也频也听说了这件事情,一直跟着她来到了她的家乡。

至亲的离去,让丁玲遭受到特别大的打击,悲痛欲绝的她看到胡也频竟然出现在她面前。

在自己最伤心难过的时候,内心是非常脆弱的。

而胡也频的到来就像一盏灯一样照亮了她的心田,一直陪着她照顾她。

两人之间的关系才渐渐升温。

可是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就因另外一个人的出现而改变了。

同时爱上两个人,开始3人同居

人人都知道初恋是最美好的,因为它是最青涩懵懂。

那种甜蜜人的一生只能体味到一次。所以跟胡也频的甜蜜时光让丁玲仿佛得到全世界一样。

但是命运似乎总是特别爱开玩笑。

丁玲后来认识了冯雪峰。

刚开始两人并没有什么火花产生,因为丁玲觉得冯雪峰太普通了,没有吸引住她。

可是随着两人之间的深度接触,她才开始感受到冯雪峰的魅力。

他实在是太细心体贴了,又懂得照顾人,应该就是现在的暖男。

丁玲的心开始蠢蠢欲动了。她爱上了冯雪峰,可是她心中又不能放下胡也频。

同时爱上了两个男人除了林徽因,就是丁玲了吧。

虽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可是她又不愿意舍弃其中的任何一个。

于是就想出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3人在一起生活吧。

这个决定放到现代估计都不敢有人这么尝试,更别说在那个年代了。

可是丁玲的思想就很开放,而她的两个男友也愿意这样共同分享。

所以他们就在西湖边租了两间房子,胡也频和冯雪峰一人一间。

而丁玲就游走这两个男人之间。

就跟古代男人妻妾成群一样,丁玲也享受这样的待遇。

可是两个男人也会争风吃醋,便会产生放弃的念头。

胡也频心里非常郁闷,心中的苦无处可说,于是跟自己好友沈从文经常倒苦水。

每次胡也频想放弃这样的生活的时候,总会得到好友的鼓励,他便坚持了下去。

而丁玲也看的出来胡也频有点吃醋了,便对他多了几分亲热。

但是一碗水很难端平了,冯雪峰受不了丁玲这样对自己忽冷忽热。

对3个人一起生活的方式也接受不了了,于是他选择主动离开了。

人在的时候都是不懂得珍惜,冯雪峰离开后丁玲才知道自己是多么在乎他。

可是冯雪峰既然已经离开,只能好好珍惜眼前人。

她跟胡也频过上了2人生活,很快他们就有了自己的孩子。

本应是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生活,事情却没有按照预期的进行。

28岁的胡也频因为发表不当言论而被枪决了,孩子从小就失去了父亲。

这时的丁玲面临的压力很大,她还要养活孩子。

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她想到了昔日的恋人冯雪峰。

可是冯雪峰那时已经有自己的家庭了,并拒绝了丁玲的要求。

所以丁玲一个人开始了奔波的生活,在胡也频去世不到一年,她又开始了新的感情。

嫁叛徒,狱中生女

在一次接受采访的时候,丁玲认识了英文翻译冯达。

那时候她还不知道冯达是叛徒。

在认识冯达之情,丁玲一个的生活过的非常的凄凄惨惨戚戚。

心没有一处可以停泊的地方,很悲苦。

冯达的出现,对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让丁玲备受感动。

所以两人就在一起生活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便结婚了。

生活过的很平稳,但是很快这种日子就被打破了。

冯达被捕入狱,可是当时的丁玲也在家就一同抓进去了。

但是冯达说自己并未出卖丁玲。

虽然丁玲相信了他,可是还是决定用死来捍卫自己的尊严。

但是冯达不忍心看着她结束自己的生命,便把她救了下来。

两人在狱中开始了同床共枕的生活,丁玲在阴暗潮湿的狱中怀孕了。

并在那里生下了他们的女儿。

3年的时光过去了,他们也出狱了。

丁玲很坚决的离开了冯达,他们后来再也没有见过面了。

遇见小13岁男友,走完此生

虽然在追求爱的一路上丁玲磕磕碰碰,到头来还是自己一个人。

可是在她的心中从来没有放弃过寻找爱。因为相信爱,所以一定会遇到爱。

经过一路的颠沛流离,丁玲终于来到了延安。

在这里她认识了比自己小13岁的陈明,两人之间因为工作的原因接触很多。

频繁的接触让彼此之间产生了很多好感,而直率坦荡的丁玲开始发起了主动进攻。

果然是女追男隔层纱,两人很快就在一起了。

但是这段恋情却遭到很多人诟病,因为无论是年龄还是地位上。

陈明觉得苦不堪言,便选择跟丁玲分手,跟别人结婚了。

可是结婚后他才发现自己深深爱着丁玲。

于是他跟丁玲又力排众议在一起了,并选择跟自己的妻子离婚。

1942年他们不顾亲朋好友的反对,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两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在真爱面前一切的困难都不是困难。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两人之间就像初恋的少男少女一样,经常一起牵着手在街头散步。

虽然陈明比丁玲小13岁,可是却把丁玲照顾的头头是道。

两人也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诠释的淋漓尽致。

并且在特殊的年代,前前后后13年的时间,陈明一直对丁玲不离不弃。

经过了风雨的考验,他们紧握彼此的手前进。

在丁玲去世前,陈明都一直守护在丁玲的身边。

执手相伴多年,相濡以沫,相守到老。

结语

陈明知道丁玲一生对文学非常热爱,于是便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丁玲所有的作品集成一本作品出版。

对于丁玲我们无法单一的去评价她,事业上的成就惹人注目。

以及她的渴望自由,追求独立的女性精神是那个年代的先锋。

但是她一生的感情经历却遭受到很多议论纷纷。

但是丁玲的一生,完全是活出了自己,不为外界所羁绊。

人生短短数十载,谁又能不为人所议论。

但是当我们真正和这个世界告别的时候是否无悔此生,这才是人活着的最重要的意义吧。

丁玲是中国现代非常有名气的女作家,像是注定了文人都多情一样,丁玲的感情生活也异常的丰富。

1924年,丁玲认识了比她小一岁的编辑胡也频,当时的丁玲情绪低落,胡也频给了她很多的安慰。

她因为自身原因回了湖南老家,谁料胡也频竟一路跟来,并且在乡下对她是无微不至的照顾,她也慢慢对他产生了依赖。

两人回到北京后,虽然并未结婚,但开始了同居生活。

那段日子虽然过得清贫,却也是甜蜜自在。

只是这段平静的日子随着丁玲结识了冯雪峰,而最终被打破。

有段时间,丁玲想学日语,结果结识了正好在北大自修日语的诗人冯雪峰。

冯雪峰跟胡也频的现实感不同,他身上有很多的浪漫情怀,而这些东西,深深的打动了丁玲的心,她渐渐爱上了这个男人。

不过虽然如此,她却依然舍不下胡也频。

用她后来回忆的话道:虽然我深深地爱着另一个男人,但我同胡也频同居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彼此都有很深的感情依恋,如果我离开他,他就会自杀。

对于两个男人,她都割舍不下,无奈之下,她提出三人同居。

没想到的是,其它两个男人竟然同意了。

于是,三个人回到杭州,一起在西湖旁边共同生活了三年多,只是最后,因众多因素,她还是选择了胡也频,而冯雪峰默默离开了,并有了自己的新生活。

在延安的时候曾有人问丁玲:你最怀念的人是谁?

丁玲说:我最纪念的是也频,而最怀念的是雪峰。

两个男人,都在她的心底上留上了很深的烙印。

都说爱情是排他的,是独一无二的,可现实生中,一个女人真的可以同时爱上两个男人吗?

张小娴是知名的情感作家,她在《面包树上的女人》一书中,曾对这个问题有过回答。

书中的女主说,我们也许可以同时爱两个人,又被两个人所爱。遗憾的是,我们只能跟其中一个厮守到老。

这本书我看过很多年了,依稀记里面那个女主是一个孕妇,她一面怀是一个男人的孩子,一面却和另一个男人保持着秘密的约会。

当她的好友问她,你爱哪个男人时,她的回答是,两个都是真爱。

两个男人,给她的是不同的爱,而她,可以同时爱着她们两个。

人的心那么狭窄,我们真能做到同时爱两个人吗?

张爱玲曾说,男人一生会爱两个女人,一个红玫瑰,一个白玫瑰,一个多情,一个传统。那么女人呢,是否也能这样,同时爱两个男人,一个给她实际,一个给她浪漫。

或许,真的会有这样的情感纠结。

我记得很久很久之前在一个朋友的qq空间里曾看到一篇她的日记。那个时候,大家还都是二十不到的青春少男少女,自然把很多的心事写进了空间日记里。

她在里面非常纠结的叙述着,她喜欢上了两个男人,各有优点,各有所长,她不知道该如何取舍,她用A跟B来分别代表着两个人名,不论是选A还是选b,她都无法下定决心。

后来怎么样,我不得而知,也没有兴趣去探寻,但我发现,这样的情感纠结,这样的情思却是真实存在的。

只是,不论选择谁,在选择了之后还是应该专一的去爱。

因为爱的最终目标是长相厮守,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样的爱才是圆满的。

而一心二意的爱,是很难感受到这种相濡以沫的幸福。

人,不应该贪心,在这纷繁世上,能有一个人,真心真意的爱过你爱着你,此生便足够了。人心装得太满,最终将弄得疲惫不堪。

给自己的心留一个地方,能静能思能想能爱,简单而纯粹,别让那些纠结的爱情把心里全给占满了。最终,苦了自己一生。

一颗心,同时爱两个人,这样的情感经历,你有遇到过吗?

提出这个问题的,多半针对在两性交往中产生困惑的男人女人。要分清两者的界限,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爱情。友谊,《汉语词典》上解释为"朋友间的交情"。它是指有相同兴趣、爱好或者性格相似的人的一种彼此关心、相互帮助的友情,是在心理相容基础上形成的个人之间强烈而深沉的情绪依恋。它不分男女,也没有范围和年龄的限制。

胡也频在认识沈从文之后没几天,就把丁玲带到了沈从文的面前,他们三个人把爱情与友谊处理得非常好,尤其是沈从文与丁玲保持着长达60年的友谊。

那是青春的梦最为美丽的年纪,也是感情最为敏感和丰富的年纪。三个年纪相仿的年轻人,在中国社会最动荡的时代,在中国新文学最富活力的时候,相逢在北京。

胡也频刚刚认识丁玲,就一见钟情,热情地爱上了她。沈从文见到丁玲,两人一交谈,才知道他们同是湘西人,而且沈从文早在家乡时,就曾从一位哥哥那里,听他讲述过在丁玲的家乡安福县所经历的事情。沈的家乡凤凰和丁的家乡安福相距不远,与丁所出生和生长的常德,虽相距数百里,却有一条河水相连。现在,在远离湘西的北京,故乡人相逢,感到特别亲切。于是,两人第一次相见,就兴趣盎然地谈起共同熟悉的事情。沈从文后来在《记丁玲》一文中写道:"为同一的怀乡病原因,把我们的友谊弄密切了。"

像这样优美的男女友谊的故事是很多的。友谊的最显著特点是不排斥他人,可以是三五人或更多的人形成的朋友关系。这种友谊可以是短期的,也可能是长久的。友谊结束不对彼此造成心理伤害,因为友谊是多元化的。例如中学时代结束了,中学同学间的友谊可以结束,也可以持续。不少同学又有了大学时代情谊更深的朋友。而爱情则不同,它含有以下同个方面的内容:两性之间在体貌上互相吸引,在精神上产生共鸣,在文化层次、教养水平、人生目标、价值观及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具有相当的一致性。

爱一个人实际上意味着在对方身体上实现你本人在诸多方面的追求,比如审美追求、理想追求、生活目标追求,心理上的追求,物质上的追求(双方要具备一定的特质基础,为以后共同生活作准备),还包括性的内容。而且,爱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双方渴望通过婚姻的形式以求得合法的肉体结合并承诺终生相守。爱情具有排他性,要求相爱的双方感情执著、专一,同时与多人保持爱情关系则被视为不道德。实际上,与多人同时共有爱情的完整内容,也是不可能的。这样看来,友谊和爱情就是有界限的了。不可,青春期的男女在友谊之中,可能含有互相倾慕依恋的成份。但如果不理智地处理,不以高尚的道德精神来约束自己,就很有可能超越友谊的界限,发展为早恋。

当你和异性朋友常常出双入对、形影不离,不愿扩大交往的圈子时,当对方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你的心思时,当对方不在你身边,你就坐卧不安,大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感时,当你们的举动已超出了朋友间的亲密程度时,就很难以友谊来解释了。此时的你,就应该以冷静的头脑审视自己和异性朋友间的关系,否则,感情的洪流有可能冲毁理智的堤坝。

现在允许大学生谈恋爱结婚,但是当双方不懂得自己的恋爱有何目的,无法预测爱的结局,如果身不由己地陷入某种情结,连自己也不知该进还是退。这本身就是危险的。它可能转移你对学习工作的注意力,松懈你的意志,甚至在性情况下做出非理智的事情,从而给双方身心造成伤害。这就是为什么"毕后后我们一起失恋"的原因。所以要决心走出盲目感情的陷阱,把男女交往的距离控制好。

无可逆转的现实是,男女间交往的范围越来越大,频率越来越快。同在一个工作间里,朝夕相处,日久生情,容易影响婚姻的质量。"雷池"一步越不得,职场男女,须把握好以下几点:

1控制心理距离。常言道,同性相斥,异性相求。男女间要缩减心理上的相容性,增加排斥性。不能拿自己爱人的短处比对方的长处。

2控制情感距离。只将情感限定在"友谊"这一小圈子里,只作为一般朋友相处。不可让情感的滔滔洪水冲破理智的大堤。

3控制话语距离。将工作当作话语的主旋律,工作以外的话题只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可漫无边际,肆意扩大。尤其不能让对方帮你了断你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私事。

4控制偶像距离。千万不可将同一办公室里的他当作自己的偶像,加以崇拜。多想想对方的缺点和不足,切忌将对方完美化、神圣化。

控制好以上几种距离,当不会"这山还望那山高",使平静的夫妻生活,掀起意外的惊涛骇浪。如果对对方竟产生了类似于"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小女子式的依恋,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危险信号"了。需要你立即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

友情与爱情的区别是存在的。如果一定要把爱分出层次来,那么有这三种:

第一种是生理层次上的。它是建立在外在形象带来的感官刺激的基础上的,严格说来,它不是爱情,而是迷恋。

一见钟情式的爱情往往都是从迷恋开始的。迷恋上了一个人,那个人便成了心中的天使,脑袋上顶着个光环,不带一丝阴影。迷恋类似一种对偶像的崇拜,是迅速立即的欲望,不具有安全感,缺乏信赖,当它远离时,我们会怀疑它是否真正存在过,其最终结果是烦恼。

而爱是一种会滋长的情谊,有根基,是彼此的了解与接纳,是友谊的成熟,它可信,安全,有创造力,虽也带来烦恼,但更多的是两情相悦的快乐。

第二种是心理层次上的。它是建立在某一种或某几种心理特征基础上的。例如,有很多男孩欣赏温柔大方的女孩,温柔大方便是一种性格特征,而这些男孩喜欢的就是具备这种性格特征的一类人。如果不是这个温柔大方的她,就可能是另一个温柔大方的她。

因此严格说起来,这也不是爱,而是喜欢,它与爱在感受的深度及关怀的层次上不同。爱是对某一个人强烈温馨的长远感受,且具体表现在自己与对方心灵情感的互动上。喜欢却只是短暂的,一时情感的恣意驰骋。喜欢一个人也许是某一方面,而爱则是接受一个人的所有一切,包括他(她)的所爱与所不爱。喜欢给人一时的快感,爱却给人温暖,平安与安全感。

第三种是认知层次上的。它以真正的互相了解与接纳为基础,是具有高度特异性的,舍他(她)无谁。是我的眼里只有你,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只此一人,就是他(她)了。

你爱的就是一个人,包含着他(她)的一切优点与一切缺点的一个完整的人,而非仅仅是他(她)的可爱之处。这样的爱情才经得起考验,令人神往,可是它却并不容易达到,许多人还只停留在第二个甚至第一个层次,搞不清到底是迷恋还是喜欢,究竟是喜欢还是爱。其实,从迷恋到喜欢,从喜欢到爱,岂止一步之遥?

现在来说说爱的六种感应:

是不是爱上一个人了,下面有六种感应,可以供大家自我评估一番。

第一种感应:灵魂与肉体的双归属

只想对方是属于自己的,也有人说是占有欲。希望对方只对自己有所付出,有别于一般朋友的用心或形式,自己也愿意强烈回馈,同时只属于两人的。所以,才会有爱的誓言、盟约,才会吃醋、嫉妒等等反应。

第二种感应:浓浓的甜蜜

只要和对方在一起,就会觉得舒服、甜蜜、温馨、信任。就算原来自己觉得没兴趣的事,有对方一起做,感觉就统统不一样了。

第三种感应:分享的需要

什么话、什么心事、心情都不自主地都想向对方倾吐。自己高兴的时候,一定要对方知道,并和自己同样快乐;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希望对方和自己一起承担,帮自己解忧消愁。和知己不同的是,分享时,自己第一个想到的,是对方。

第四种感应:美化对方

即使别人都觉得他很丑,而你会真心觉得他美、他的可爱,是别人看不到。世上只有你了解他的好、他的帅、他的无可取代性。情人眼里出西施,是同样的反应。

第五种感应:性的互动

一般好友你不会常想和他拥抱、牵手、接吻,甚至是性爱的欲求,但对你爱的人,不自觉地,你就想、就爱、就会和对方拥抱、牵手、接吻及发生性关系。

第六种感应:自觉承担起责任

你会十分关心他的工作、前途、家庭,甚至为他分担。你会希望他快乐、幸福,你会为他着想,为他计划属于你们的未来的生活,这就是爱的责任。然后,进一步想与心爱的人组成家庭,那么也就到了婚姻的前奏了。

1980年,年已76岁的女作家丁玲竟在《诗刊》上发文炮轰自己昔日密友沈从文,文中,她指出,沈从文50年前创作的《记丁玲》、《记胡也频》都是瞎编乱造。

完了之后,她还毫不客气地大骂沈从文,说他是:“贪生怕死的胆小鬼,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市侩。”

事发后,沈从文并未公开与丁玲辩驳什么,但在他给好友徐迟的信里,他声讨了自己对丁玲指责的极大不满,他说:

随着这些言论的被刊发,沈从文与丁玲这对曾经亲如手足的密友便就此恩断义绝。

在他们未决裂的50多年前,即1925年,当丁玲、沈从文还只是普通北漂青年时,沈从文、胡也频、丁玲曾经长期共租一个公寓。

因为共同的文学爱好和共同的遭际,加上同是湘西老乡的缘故,丁玲与沈从文在相识不久后便成了极好的朋友。

而彼时,丁玲已是其好友胡也频的女友。

自古能成为好友者,自然免不了互相欣赏,丁玲觉得沈从文待人极为谦和,举手投足之间有一种从容淡然的风度。丁玲甚至觉得自己完全可以通过沈从文本人的文人气质及恬淡的性情,想象他笔下的风物。

而沈从文则也丁玲也很是欣赏,他在提及对她的初印象时说:

当时,三个年纪相仿的年轻人经常一起畅谈,谈话内容从文学诗歌到时事现状,几乎无所不谈。偶尔,丁玲和沈从文还会用湘西方言谈论,他们甚至经常说到停不下来。

相识不久后,三人经济窘迫的年轻人还索性合住在沙滩附近的汉园公寓。这是一个非常破烂的小公寓,但这在当时已经是他们的钱数能租到的最好住所了。

此后,从北京到上海,他们三人都住在一起,百无避忌,大被同眠。甚至被小报讽刺,他们也毫不理会。

胡也频和丁玲每次有争执时,年长他们几岁的沈从文总是跳出来当“和事佬”。有时候,两口子吵架后,沈从文和丁玲便用方言说个不停,因为听不懂,胡也频总急得抓耳挠腮,丁玲见了便忍不住大笑,如此,之前他们因争执而置的气便也瞬间烟消云散了。

合住的那段时日里,他们在顾生活的同时还要筹钱办刊物《红黑》,这种情境下,他们的生活自然会非常艰难。冬天时,他们的指头经常冻得提不起笔来。因为没钱买煤,他们竟为了取暖不得不烧旧书。

后来,他们甚至因为没钱缴房租,而沦落到只能整天在北京街上瞎逛胡走,直到夜深了,房东睡着了,他们才敢偷偷地溜回家。

那段时日里,苦难和共同奋斗的事业让三人非常团结,他们经常一起走路。从北京东城走到西城,从市中心走到郊外。有一阵子,他们因为厌倦北京的喧嚣和高房租,干脆搬到西山。此间,他们经常步行到城里,一趟就要好几个小时。

这些,都被完整记录在了沈从文的文字里。从他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对这段岁月满满都是怀念。而他对胡也频和丁玲的友谊,也可用“深厚”二字形容。

若非因为那段时日里他们情谊深厚,沈从文也不会在胡也频遇难后对他们倾力相助。

1931年1月17日,胡也频被捕。此时,正在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前身)执教的沈从文听说后,立马写信给胡适、蔡元培等好友请求援助。

为了不让丁玲母亲担心,沈从文还以胡也频的名义给丁玲母亲写信。为了救人,沈从文甚至特地赶到南京找一些国民党要员疏通。但因为局势紧张,沈从文的奔走最终无果。

1931年2月7日,胡也频遇害。此时,丁玲和胡也频的孩子才刚刚出生不久。此后,沈从文一直尽心照顾着丁玲母子。

得知丁玲已无力交付房租后,沈从文又把丁玲安置在了妹妹的住所。考虑到丁玲处境危险,沈从文又把他们母子安全护送到了湖南常德老家,并将孩子交给了他的外婆。

为了帮助他们一家,沈从文的教学工作暂时被搁置了。从此可见,他对丁玲等的感情之深厚,也足见他之重情重义。

1933年5月,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拘禁在南京。沈从文得知后再次倾力营救,可不久后,外界传来丁玲遇害的消息。得知消息后,沈从文等一度以为她已经遇害。正在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沈从文提笔写下了《记丁玲》、《记胡也频》。

沈从文写下这些文章,自然是为了表达对当局迫害胡也频、丁玲的不满,为其鸣不平。后来,国民党之迫于压力释放丁玲,多少也是因为这些文章所引发的巨大反响。

可谁也没想到,50多年后,看到这些作品的丁玲竟会因为沈从文的这些著作而对他产生极大反感,她甚至因此而不惜与沈从文彻底决裂。

根据后来陈漱渝的统计,丁玲在这本香港版的《记丁玲》一书中,共写下了眉批、旁注127条,其中大部分为反驳之辞。

丁玲这些反驳意见中,最突出的有两条,其一是:她不能忍受沈从文以旁观者角度对左翼革命者加以歪曲和嘲弄;其二是:她认为沈从文用自己的眼光和低级趣味来描述丑化她的人格形象和生活。

但实际上,第一条显然是她身为政治家的说辞,多少是出于“为找理由而找理由”。

丁玲对沈从文《记丁玲》之不满的最主要原因乃是第二条,后来,丁玲对后来的丈夫陈明也说了实话,她说:“我最讨厌他(沈从文)拿他的眼光和趣味看生活”。

具体,沈从文看生活是怎样用自己的眼光和趣味呢?这点,丁玲没有明说,但这些让丁玲不满的所谓“他的眼光和趣味”,很容易通过丁玲的批注被找寻到踪迹——

在《记丁玲》的第65页,沈从文有一段描述是这样的:

在这一段文字的空白处,丁玲的批注是:“沈从文常常把严肃的东西,按他的趣味去丑化。我很不喜欢他的这种风格。在他的眼睛里,总是趣味。”

而在《记丁玲》的83页,沈从文在讲到丁玲和胡也频同居时,则这样记叙道:

丁玲在这一段空白处的批注则是两个字:“混蛋!”

单纯从今天这个时代看过去,若一个男性这样去描述一个女子的私生活,定然也会招致女性的反感。因为,这样的描述,多少让人联想到单纯的肉欲。这样的描述彻底惹怒丁玲,她后来气愤地直接将它定义为“瞎编乱造”,似乎是情理之中。

陈漱渝在《干涸的清泉——丁玲与沈从文的分歧所在》里曾就此事做过评价,他说:“丁玲认为,沈从文按照自己的低级趣味,把她描述成了一个‘肉体与情魔’、与湘西土娼无二致的女人,把她和胡也频的结合写成单纯肉体结合,并有意无意地在她的私生活中蒙上一层粉红颜色。”

在做这些评价时,丁玲似乎忘了: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里,知识分子追求自由恋爱几成热潮,她的这种种行为恰是那个时代之先锋代表。如此,沈从文将这些用艺术的方式讲述出来,似乎无可厚非。

只是,沈从文当时并没有想到,50多年后,当时代更加往前发展时,中国却会突然进入一个对男女关系讳莫如深的年代。这个年代,正是丁玲看到这本《记丁玲》的八九十年代。

在这个年代里,婚姻之外的男女关系都被认为是不正当。就算你和异性在家里跳跳舞也可能遭到邻居的举报,你还很有可能会因此被判刑。80年代风靡的那首《铁窗泪》,正是一个因为流氓罪而被判刑的歌手迟志强的独白。

一句话:沈从文所记叙的那些,本没有什么,只是,时代终究不同了。

所以,当属于那个年代独有的“开放丁玲”被拿到80年代时,一切就都有了不同的意味。何况, 此时的丁玲已是全国最知名的女作家,彼时,她还刚刚被平反。

这点,沈从文的长子沈龙朱也深以为然,他曾在谈到父亲与丁玲恩怨时说:

沈龙朱认为,丁玲看了父亲写的《记丁玲》后有那样的反应,很可以理解。

极为耐人寻味的是,无论丁玲怎样否定沈从文《记丁玲》里的相关,世人都坚信沈从文所记叙的都是事实。而这种“坚信”,在很大程度上与丁玲一生的无数段情事是分不开的。

在与胡也频同居期间,丁玲一直与另一个名叫冯雪峰的男子暧昧不清,在丁玲与胡也频、冯雪峰同住期间,她便喜欢上了这个年轻的作家。

丁玲曾在写给冯雪峰却从未交给他的信中说:

这段感情,最终因冯雪峰的理性拒绝而终结。不久后,丁玲在胡也频牺牲后与翻译冯达确定了男女关系。1931年11月,也就是胡也频牺牲几个月后,他们便同居到了一起。

1933年,丁玲与冯达一同入狱,在浙江莫干山的监狱生涯中,丁玲在狱中怀上了冯达的孩子。

1934年9月生下了一个女婴,因为怀疑自己入狱是冯达出卖的缘故,丁玲在此后不久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冯达,从此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

入狱三年出狱后的1937年6月18日,在延安文艺界为纪念高尔基逝世一周年晚会上,丁玲认识了比自己小13岁的男演员陈明。

不久,丁玲主动追求了陈明,两人在不久后同居,而这段惊世骇俗的姐弟恋在当时也着实引发了很大的轰动。

可以说,丁玲一生的 情感 经历之丰富和惊世骇俗,在那个年代之绝无仅有。有这些客观事实存在,世人对沈从文《记丁玲》里所记载的一切坚信不疑,自然便是必然了。

世人越是毫不怀疑《记丁玲》的真实性,丁玲本人对沈从文的芥蒂便也越深。

其实,即便丁玲一辈子没有看到《记丁玲》一书,她和沈从文也绝不可能一直保持着亲密朋友的关系。因为,两人虽都是湖南凤凰人,虽都爱好文学,但两人的性格和立场却是完全不同。

沈从文内向,丁玲外向;沈从文一生的文学创作都和政治全无关系,他一生都在做纯粹的文学,而丁玲的创作总是和政治相关,比如她的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便是以1946年华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为背景。

人最难理解的,往往都是和自己相反的人,丁玲之不能理解沈从文,实是必然。在丁玲的世界里,文学创作应该有其价值,而这个价值的体现,丁玲将它归结为了实用。

实际上,丁玲的“以为”自有她的道理,比如她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就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出各个不同阶级不同的精神面状态,并展现了中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已经踏上的光明大道。这,就是其作品的价值所在。

在丁玲看来,沈从文的文学如《边城》等,则仅仅是文学而已,那些所谓“趣味”也多少是她所不屑的。

所以后来,当丁玲要沈从文参加革命遭拒绝时,丁玲也表示很不能理解。可沈从文的儿子沈龙朱却非常懂父亲,他在后来写作的《沈从文家事》里说:

可这些,一心革命的丁玲自然不能理解,于是,她以此认为沈从文是“懦弱、怕死”的。也因为有这个刻板印象在,所以后来的丁玲才在自己被捕后轻易相信了一些“不实言论”。

这里的“不实言论”,是两个传言,第一个传言系丁玲从两个文学青年处获知,她说:

丁玲听信的第二个传言是从冯雪峰处获得的,关于这段,丁玲曾公开说道:

真实的沈从文自然并非如此,在好友胡适等的眼里,他绝是一个重情重义的文人,因为他们都曾在丁玲被捕后,被沈从文求助过。胡适在被求助后曾在日记里不无遗憾地写道:“从文很着急,为之奔走设法营救,但我无法援助”。

因为政治立场的关系,丁玲与胡适等自然不会有来往,所以这些她都全不知情。实际,就算丁玲知道这些,她也未必会相信,因为她心里早已经认定:“沈从文胆小怕死”。

因为这些误解,丁玲出狱后一直与沈从文不冷不热。

1936年,沈从文护送妻子张兆和和儿子沈龙朱回苏州,这是沈从文新婚后第一次回丈人家。路过南京时,沈从文专门去苜蓿看望丁玲。半年后,沈从文去苏州接回张兆和母子时,又去南京看望了丁玲。

自此后,两人便没有了进一步往来。其原因,自然与丁玲对沈从文的冷淡有关。

再往后,两人之间的鸿沟便进一步拉大。1949年以后,丁玲成为文艺界领导,并成了斯大林文学奖获得者,而此时的沈从文却由于被郭沫若批判而处境艰难。

一个周身满是光环,一个却正落魄。

可在这种情况下,得知丁玲到了北京后,沈从文还是带着儿子沈龙朱前去拜访了她。此时,沈龙朱年15岁。这次拜访后,沈从文便再也未曾拜访过丁玲。关于原因,沈龙朱的一段话似乎说明了真相,他在回忆这次拜访时说:

小小的沈龙朱能察觉出的,敏感的沈从文自然更能敏锐觉察到了。这大概也是沈从文从此对丁玲退避三舍的原因了。

但从49年一直到80年,沈从文与丁玲也一直只是不冷不热的状态,真正进入反目成仇模式,则是从丁玲看完《记丁玲》后写文炮轰沈从文开始。

与丁玲公开结怨后,沈从文为了表达自己的抗议,竟在十二卷本《沈从文文集》中单单不收《记丁玲》和《记胡也频》。

沈从文的割舍,多少带着血泪。不难想象,往后余生记起与丁玲、胡也频一起的那段青春岁月时,他心里该是怎样的五味杂陈。

力,从来是相互作用。这场恩怨纠葛后,丁玲自己也并不好受。她逝世之前,还曾经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痛斥沈从文,可是,痛斥完了之后,她却突然笔锋一转,竟劝说自己试着原谅他。

回头看,沈从文与丁玲,他们的命运是多么相似啊,都曾历经政治磨难、斗争,也同样备受 社会 巨变的摧折,且同样多病。可命途如此相似的两个曾经如手足般的朋友,却最终互相怨怼了一生,以至于到死前最后一刻还在为那恩怨纠结痛苦。

颇为耐人寻味的是,沈从文曾在1926年写过一首名叫《呈小莎》的诗歌,很多人认为这里的“小莎”就是丁玲,在这首诗歌里,沈从文写到:“你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光明跟随在你身边:男人在你跟前默默无言,好像到上帝前虔诚一片——在你后边举十字架的那个人,默默看着十字架腐朽霉烂。”

今天的世人都愿意相信这诗句是沈从文写给丁玲,因为,这首诗里的一切太过于像两人之间持续半生的恩怨了:都一样地,剪不断理还乱,都一样地,美丽得使人忧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021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