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的内容简介是什么?

《牛虻》的内容简介是什么?,第1张

  《牛虻》 爱尔兰 伏尼契

  英国青年亚瑟就读于一所意大利大学,他父母双亡,同父异母的两个哥哥掌握了家产,对他冷淡排斥,大嫂裘丽娅更是视他为眼中钉。惟一能给他以关心和安慰的只有青梅竹马的女伴琼玛和爱他如子的蒙太里尼神父

  任意大利比萨神学院院长的蒙太里尼神父是亚瑟家的旧交,学识渊博,品行高尚,亚瑟非常崇敬和信任他。在一个闷热的夏夜,亚瑟和蒙太里尼谈心时向他透漏了自己想参加大学里为反抗奥地利统治、解放意大利二成立的秘密团体“青年意大利”的打算。深知其危险性的蒙太里尼十分担心,劝说亚瑟和自己一起去阿尔卑斯山采集标本,好找机会说服亚瑟改变计划。然而,虽然他们渡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蒙太里尼的愿望并没有实现。

  不久,蒙太里尼被天主教会任命为阿平宁山区的主教,这意味着他将离开亚瑟,而新来的接替他的卡尔狄神父又让人难以信任。由于担心亚瑟的安危,蒙太里尼很不愿离开,他希望亚瑟挽留自己,但亚瑟不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反而劝他上任,他只好忧心忡忡的离开。

  琼玛与亚瑟在同一所大学读书,她也是“青年意大利”的积极拥护者,因此与这一团体的***之一波拉交往逐渐频繁。这使亚瑟心生妒忌,单纯的他在忏悔时受卡尔狄神父的欺骗,讲出了青年意大利党的一些活动情况,还说出了波拉的名字。不久,他和波拉便被奥地利军警逮捕。在狱中,亚瑟经受住了种种折磨,拒不招供,最后在哥哥的干预下被释放出狱。当他在狱吏口中得知是卡尔狄出卖了他时,心灵受到极大的刺激,对伪善的宗教产生了怀疑。前来迎接他出狱的琼玛误以为是亚瑟出卖了同志,打了他一个耳光后愤然离去。

  伤心绝望的亚瑟刚回到家里便又遭受了一次沉重的打击,企图将他赶出家门的嫂子告诉他一个隐藏已久的秘密:亚瑟是她母亲和蒙太里尼的私生子!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击碎了亚瑟对人世、对宗教的所有美好回忆,他砸碎了家里的耶稣神像,留下了一份遗书,最后藏身到一艘开往南美洲的船上,去了巴西。

  13年之后,新即位的教皇为了收买人心,对政治犯颁布了大赦令,自由主义热潮席卷了意大利。在南美已漂泊数年的亚瑟历尽磨难,在形体、外貌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的变化,唯有思想深处解放意大利、反对教会的信念没有改变。他在旅居法国期间化名为列瓦雷士,以“牛虻”为笔名,以笔墨为武器继续着与反动势力的斗争。这时他应几位意大利名流的邀请回到意大利,为他们写作讽刺时政的文章。在一个偶然的场合,琼玛见到了他,他的心情难以平静。因为从他身上,她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爱人亚瑟的影子。

  琼玛当年在看到亚瑟遗书时深受打击,认为是自己害了亚瑟,久久不能原谅自己。现在,她渴望牛虻就是亚瑟,并一次次的进行试探,但牛虻感于过去的痛苦,一直不愿开口承认。

  牛虻的讽刺文章犀利甚至刻毒,对敌人毫不留情。新任的红衣主教蒙太里尼以其谦和的风度和无可非议的德行赢得了许多人的好感,但牛虻仍然撰文无情的攻击他,这使很多人都不能理解。

  牛虻不愿只是做纸上谈兵的斗争,他一边写作,一边组织起义。喂准备起义,他到阿平宁山区去偷运军火,被密探发现。枪战中他本可以逃掉,却因蒙太里尼的突然出现而在一时犹豫中被捕。牛虻在狱中见到了蒙太里尼,与之相认,要求他做出选择:要么脱离教会,与自己共同战斗,要么继续做教会忠实的奴仆,看着自己走向死亡。蒙太里尼劝服不了牛虻,经过一番痛苦的思想煎熬,他最终选择了后者。

  牛虻坚强不屈的精神感动了狱吏,他们自愿带信给琼玛。在信中牛虻终于原谅了琼玛,承认自己就是亚瑟,并向他她表达了始终不渝的爱情。牛虻英勇赴死后,丧子之痛和深深的悔恨摧毁了蒙太里尼的意志,他在复活节作完疯狂的演讲之后,黯然辞别人世。

《牛虻》是一部经典的革命作品。在艺术创作方面,作者通过主人公牛虻、神父蒙泰尼里与教会三者之间复杂的“三角”关系,成功地塑造了人性“两难”的艺术张力。 (一)艺术特色1、人物形象分析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塑造了主人公牛虻在面对革命理想与骨肉人伦之间相冲突时的思想挣扎与斗争;蒙泰尼里——作为神父也作为父亲的他,在面临信仰与亲情之间难以选择的痛苦,使读者深刻感受到小说中强烈的情感冲突和震撼力,揭露基督教会对人们思想戕害罪行。(1)蒙泰尼里与上帝(教会)蒙泰尼里作为红衣教士,一直信仰上帝,信奉基督,对上帝有着一颗忠诚的心。面对上帝,他不折不扣惟命是从。即便是他的情人葛兰第斯或者儿子亚瑟的出现,也无法使他放弃基督教会。他一直统领履行他认为的庄严宗教仪式,维持着他的教士形象。作为一个教士,他有一段本不应该有的爱情;作为父亲,他有一个本不该属于他的孩子。如果他不是一个教士,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或者不是一个深受人们敬仰崇拜的教士,而是一个不起眼的教士,他大可放弃教会,为自己、为葛兰第斯、更为亚瑟而放弃教会,去过上凡人的生活。但是,深受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个即将成为主教的社会角色,一个即将深受万人爱戴和仰慕的角色,自己的信仰和一切的名利使他听从了上帝的指令,放弃了他的爱人葛兰第斯和他的亲生儿子亚瑟,收藏起那一颗尘世里驿动的心灵,继续服务他的基督教会,整个故事的悲剧根源就是在这里了。可是,面对着亚瑟,自己的亲生儿子,他又不可以完全置之不理。于是,他遵循当初的诺言,答应做亚瑟的老师,但是提出以不跟葛兰第斯见面为条件。这是作为一个教士的无奈,更是作为一个父亲的残忍。(2)亚瑟与上帝(教会)亚瑟因为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的生存空间充满了基督的文化空气。亚瑟12岁的时候就接受蒙泰尼里的教导,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打下基督教深深的烙印。在蒙泰尼里的指引下,亚瑟受到了基督教常常的影响和熏陶,于是在他最初的人格中,几乎具备了所有基督徒纯正的品行:纯洁、健康、善良、朴素、整洁、温柔、安静。亚瑟成为神学院的一位学生后,潜心研究教义,认真学习神学理论,虔诚地做祷告,可以说基督的精神已经融入到他生命的每一寸领域。从小就接受基督教思想教育的亚瑟一直都没有怀疑过上帝的是否存在,在他的脑海里,上帝是必然存在的,他信任上帝就如同他信任蒙泰尼里神父和他的母亲一样。年轻的亚瑟也是一个血气方刚,想干出一番大事业的政治青年,但是他不知道当时的政治革命和基督教会的矛盾冲突。对于革命究竟是政治还是宗教的问题,他始终不得而知,也必然认不清宗教与革命的不相容了。这为他的悲剧埋下了种子。当内心纯净如水的他发现他的忏悔教父出卖了他,他最疼爱的母亲和他最信任的神父欺骗了他,还有他心爱的女孩也离开他时,他崩溃了,想到以死亡来了结生命。他是如此纯真的一个基督徒,相信上帝的存在,相信上帝会赦免人们的所有错误。但是,眼前的一切使他发疯似地把十字架敲碎。他对宗教彻底绝望了,于是“抓起铁锤向耶酥十字架猛扑过去”。他把宗教描述成害人虫,写下了决绝的话给他的神父:“我信任你犹如信任上帝一样。上帝是泥土制造的东西,我一铁锤就可以把它砸烂;而你却以谎言欺骗了我。”这就是单纯的亚瑟,他以为上帝和革命两者可以兼得,可是到最后是两败俱伤。(3)无奈的“三角恋”这里所说的“三角恋”指的是亚瑟、蒙泰尼里和上帝(教会)三者之间复杂的感情纠纷。因为神父和母亲的欺骗,亚瑟流浪海外,经历着生不如死的流浪生活,残酷的现实彻底粉碎了他对上帝的幻想,对亲情的信任,而变成了一只激进的牛虻,利用犀利、尖锐、刻薄的语言与教会和反动势力做斗争。亚瑟的一切表现似乎都是为了革命的胜利而战斗,但是,这不是全部原因。我们认为,亚瑟的再次出现是为了革命,也是为了回来报复上帝,报复曾经欺骗过他的神父。小说一开始就说他最主要的矛头对准的就是蒙泰尼里神父,然后对他进行了几乎疯狂的抨击和讽刺。其实他表现出来的疯狂正是为了掩盖自己对蒙泰尼里深切的爱。牛虻对蒙泰尼里的真挚情感与对上帝的切齿痛恨,使他处于尖锐的道德两难冲突中。面对神父的痛苦,牛虻的决心发生了动摇,转瞬间暴露了自己的身份。而在这个时候,当蒙泰尼里知道亚瑟并没有死去时,在他的面前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选择:一个是放弃他信奉的上帝,和亚瑟远走高飞;另一个是放弃亚瑟,继续维护他的基督教会,服务他的上帝。亚瑟说:“如果你爱我,那您就从脖子上取下十字架然后跟我们一块走,如果您不能跟我们一块走,那我就不能接受教士的恩惠。我不会接受上帝的余唾,如果您是上帝的,您就不是我的。”而深受基督思想毒害的蒙泰尼里却说:“亚瑟,对我发点慈悲吧——”“当然,我要跟你的朋友们取得联系。但是,跟你们一起走,那不可能,我是一个教士。”“你要我做的事我办不到,但是我会做我能做到的事情。我可以安排你越狱,待你脱离危险,我可以在山里寻机死于非命,或者误服过量安眠药……”很显然,蒙泰尼里选择了后者。这一次,上帝真的给蒙泰尼里出了一道难题,以此来考验他对耶酥基督的忠诚,要他牺牲自己儿子的性命来解救人类的苦难,以效忠他已经信奉了一辈子的上帝。可是,他真的挽救了人类吗?他错了。原来,他期冀的可以救赎人类苦难的上帝,甚至连他自己的微小的灵魂都救赎不了。他后悔了,内心汹涌澎湃的激流使他在宗教仪式的最后时刻发出了呐喊。随着他“把那盛着圣体的龛子抓在手中,高高举过头顶,这时当啷一声掼到地板上”,他完成了他这苦痛的一生里最伟大的心灵抉择。他的言语和行为宣示了他对他一生信奉的上帝的否定和背叛。此刻,他也像他那年轻的儿子一样,拿起了“锤子敲碎了久久盘踞在他灵台之上的他的上帝”。故事的结局出乎人们的意料,谁也没有想到因为一个上帝,而断送了两条生命。但是,深受基督教会毒害的仅仅是他们两个人吗?可别忘了还有千千万万的意大利人民正深受其害!亚瑟他们反对奥地利统治者的战争尚未结束,上帝无情地残杀了两个作为信仰着他的基督徒,这能否引起人们的觉醒在这一场无声无血的战争里,在亚瑟、蒙太尼里还有上帝这三者中,虽然上帝(教会)胜利了,但我们看到了另一场暴风雨即将到来——为了自由和独立,意大利人民一定会再次起来反抗的。2、写作技巧(1)“谎言”被揭开的前后对比作品的写作思路主要是根据亚瑟身世的“谎言”被揭前后的对比展开,这一手法突出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变化方面。在人物形象描写方面,变化最大的莫过于故事主人公——亚瑟。偷渡前的他是一个纯洁、善良、安静、信仰基督同时又想干出一番事业的热血青年,但经过在南美洲漂泊流浪的非人生活之后,再次出现在人们眼前的亚瑟已经变成了相貌改变得连他当年的恋人和神父都无法辨认出来的牛虻,一个反对教会最激烈的革命者。同时,曾经他对蒙泰尼里的崇拜和爱慕转变为常人都无法理解的仇恨,而他在文章中抨击教会的时候,最大的攻击目标就是蒙泰尼里神父。(2)两条平行的感情线索作者在小说中为牛虻的情感生活安排了两条平行的情感线索,他们都是牛虻生命中深爱着两个人——琼玛和蒙泰里尼。由于琼玛一直以为是因为自己的一记耳光杀死了亚瑟,所以十几年中她的心灵一直背负了沉重的十字架,忍受着良心的谴责。作为一个基督徒出身的他,宽恕一切本来是它们的思想,因此牛虻也想原谅琼玛的无心之过,但是牛虻心中的上帝早在他流亡南美时就已死亡,所以他潜意识中抵御和基督教相关联的一切东西的同时,也拒绝了对琼玛的原谅。但是当他病情发作和感情受到伤害时,又控制不住、自然而然地在琼玛面前袒露出自己灵魂中最脆弱的一面。对蒙泰尼里的感情,突出地反映了他与蒙泰里尼既是父子又是仇敌的爱恨交织的关系。牛虻对于他此生最爱的蒙泰里尼,虽然他开始表现出对他无比的仇恨,但是他最渴望的还是希望能够宽恕这一切,只要蒙泰尼里愿意放弃教会,放弃他信仰的上帝。但是,作为一个以上帝为精神支柱的他,在儿子与上帝两者之间,他选择了后者,而甘愿亲手把自己的亲生儿子送上了“断头台”。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即便是亲情,也一样无法战胜。

如果心里或多或少放不下这段感情,我想,你想快点放下是没有可能的,哪怕在做更大的努力也是无济于事的。请给爱一点距离,但这距离应是如风,始终萦绕在你的周围,而不是从此流连在百花丛中,乐不思蜀。爱的时候,一定要为爱留点距离,能这样平平淡淡的爱着,其实就是最大的幸福,不必太贪心,不必太强求,不要有太多的奢望,也不要有太多的苛求,让它若池中芙蕖,自然的生长,散发出淡淡的美,高雅的香。如果你真想放弃,又何必对已过去的耿耿于怀那?无缘总是无缘,即使相逢也是枉然。人与人的相遇,是上天赐予的缘分,但这样的缘分在命运面前却变得过于浅薄,于是,无论人们有多大的不舍或不甘,有些相遇,注定是分离。如有缘,时间也会给你机会,多为对方想一想,多给彼此多点关心,既然相爱为何要吵架呢。学会谅解,学会宽容。祝你好运

《牛虻》,这么好的一本书居然让它搁在书架一年多时间,原来这里藏有一位激进分子与他精彩的人生。

“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

牛虻式,是指拥有热爱祖国的深情,顽强战斗的性格,坚贞不屈的精神,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民主敢于牺牲。

故事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情感,一条是潜藏的革命涌动。

主人翁亚瑟是一位年青革命人士,他从小就有一位非常敬爱的神父蒙泰尼里,他像信任上帝一样信任蒙泰尼里。但是他没有将自己的另一个角色为了祖国统一的革命人士告诉蒙泰尼里,蒙泰尼里冥冥中感觉亚瑟正在做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担心亚瑟的人身安全,带着亚瑟去周游,一路上他是想亚瑟能跟他说出心里话。但亚瑟没有告诉蒙泰尼里实情。

蒙泰尼里不得不去另一个地方担任主教,正当这个时候亚瑟他们革命团队被坏人告密,也是这个时候亚瑟得知自己居然是神父蒙泰尼里的私生子,这一消息顿时击垮了他的信念,他带着对神父的愤恨与绝望独自去往了远方。

十三年后一位毒舌且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出现在革命队伍中,他就是牛虻,他脸上有着刀疤还是一位跛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队伍逐渐壮大,他们秘密策划一次又一次的行动,有次行动本是可以成功,但就在紧要关头,神父蒙泰尼里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牛虻的枪口,牛虻一下呆住,以至于当场就被士兵抓住。

蒙泰尼里是人民爱戴的主教,他有着社会地位,他去牢中探望牛虻,后来牛虻向蒙泰尼里坦白了真相,当初他离开这块伤心地,在外历经了各种非常人的磨难,身体多处受到伤害,脸部也因伤疤毁容,还成了跛足。生活没有击垮他,与此同时身体及心灵在摧残中变得更加坚毅,将他炼狱成一名更加勇敢的革命人士。

亚瑟和蒙泰尼里相处的时间不长,他俩都在深深的牵挂着对方,父子之间的爱扣人心弦。虽最后两人结局都很悲壮,但那股浓烈的亲情很是让人感伤。当蒙泰尼里看到亚瑟死于乱枪,山崩地裂,摧毁他最后一根意志,

书中结尾没有写革命是否成功,但亚瑟与蒙泰尼里的死似乎给革命胜利迎来曙光。

透过这本书也发现那时社会之封建,人之愚钝。亚瑟母亲因与神父蒙泰尼里有了孩子,而被舆论包裹,亚瑟的母亲心中背着沉重的精神枷锁,任家人辱骂,自尊底到尘埃里。神父被派去中国,俩人不再见面。他们觉得这是一件世上最耻辱的事,卑微的活着。

同时也感觉能有自己的神父进行自我忏悔,从而进行反思,这是一种精神的灌溉,但神父有好也有坏。遇到坏神父确是很不幸的一件事,书中年轻时的亚瑟就是被另一位神父出卖,让他们被抓,当时还一直质疑,神父怎么会出卖一个向自己说心里话的人,还是一股恶势力笼罩着整个社会。

恶势力终归走向消亡,阳光会普照整个世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095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