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对高中生爱情审美的影响

《氓》对高中生爱情审美的影响,第1张

       

爱情作为人类永恒的话题,千百年来一直被吟咏、传诵,但也有些文学作品却反其道而行之,对爱情持怀疑态度,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的《氓》就是如此。《氓》是对天下女子的爱情告诫,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她从恋爱到婚后遭遇男子虐待和背叛的痛苦。我们在教学时大多从高考情景默写的目的出发,去理解本诗的内容,分析女主人公的婚变,情感以及比兴手法的运用,却没有去挖掘诗歌本身对高中生爱情审美的影响。而我恰恰认为,《氓》对高中生爱情审美的影响应该是我们最重要的教学目的。

     

高一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和生活,渐渐熟悉起来,男女生之间的交往也频繁了,彼此的好感也慢慢建立了。在这个时候,语文课本的《氓》及时给同学们上了一堂关于爱情审美的课,让他们警醒、反思,为未来的幸福生活上了生动的一课。2017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关于必修课程学习有这样的要求:多读多想,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增进语文积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学生学业质量水平的标准也做了如下要求:在文学鉴赏和语言表达中,能对作品的艺术形象及价值有独到的感情理解,追求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基于这两个要求,我认为《氓》对于高中生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对高中生爱情审美的影响。

      本诗是以女子的口吻来叙事的,因此对高中女同学的告诫最为诚恳。那么,女生可以从中受到哪些爱情审美影响呢?

        首先,不要被男子的外表所迷惑。“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将来要认清和你交往的对象的真实人格,不要像女主人公一样,没有擦亮眼睛,未发现“蚩蚩”的男子的真实意图并不是来“贸丝”,而是来和我商量婚事的虚伪行为;也未看清貌似忠厚的男子其实是易怒的,凶恶的,对爱情极其不忠的。

        其次,要坚持自己交异性朋友的原则。不要为了讨好一个人而失去了自己做人的原则,既然“子无良媒”,婚期就不能草率决定。婚姻中的“良媒”合情合理,合乎当时社会的礼仪规范,为什么不坚持,而要做出退让——“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为后来的幸福生活埋下祸根呢?“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先是变心;“三岁为妇,靡有朝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再是凶恶;“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在婚姻里女主人公并没有过错,却遭遇不幸。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正是女子没有坚持自己的原则,才会使男子变本加厉,肆无忌惮,不懂珍惜,弃爱情如草芥!

        再次,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和主导,不要全身心无条件地投入。诗中女子用血泪的教训告诫天下女子:“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男子沉溺于爱情能很快脱身,而女子沉溺于爱情却不易脱身。大家熟知的文学作品中,从《孔雀东南飞》里为爱而先行殉情的刘兰芝,到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跳江身亡,再到《红楼梦》中林黛玉泣血而亡,哪一个不是因一味沉溺爱情不能脱身而殉情?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沉溺于爱情不能自拔的女子比比皆是,很多人也重蹈殉情的旧辙!而以身殉情的爱情审美观是扭曲的、变态的!因此,女孩子不要等到沉下去不能自拔了再去后悔,而要从现在起,提升我们的爱情审美品位和人生境界,完善自我的人格。

      再有,我们永远不要自夸自己的青春和容颜,要提升内在的气质和品位。所有的青春之美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一去不复返,附着在青春和容颜上的一切也会随时变质、消逝。“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的青春之美,终究会“其黄而陨”;女子的爱情和婚姻也随之变色、陨落。因此女孩子要提升审美品味,“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且,用内在不变的美赢得的爱情也会伴随我们一生。

        最后,当我们认清了事实,清醒了头脑时,一定要当机立断,毅然决然地抽身而退。当女子清醒认识到“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时,宁愿忍受至亲之人“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的不理解,也要断然回头,不去委屈自己,丧失尊严地苟活。“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在怕人笑话的背叛婚姻里,无尊严的苟活连她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决绝地一刀两断,是因为男子无原则的背叛。“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对女子来说,不忠诚的爱情,无原则的爱情,不被体谅的爱情,不被珍惜的爱情,是不值得我们去维护和留恋的。女子的这种刚烈和决绝是最难能可贵的,是最值得我们去体会和学习的。

        当然,这篇课文对于高中男生来说,也足以影响其爱情审美。在爱情里,男孩永远不要虚伪,要坦诚以对;更不要以外在的美去评判爱情,而是要内修品质,忠贞不渝,否则我们没有资格拥有真正高贵的爱情。爱情是纯洁的、神圣的,我们要用正确的爱情价值观去衡量,用成熟的修养去赢得;而不要轻易伸手,随便亵渎。只有这样,作为青年的高中生才能在不久的将来收获幸福的生活!

   

《卫风•氓》是诗经中弃妇诗的代表作,是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它叙写了一位劳动妇女在婚姻上的不幸遭遇。她善良多情,追求幸福的婚姻,不料却受到一个虚情假意的男子的欺骗,最后遭虐待遗弃,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折磨和痛苦。她悔恨交加,义正词严地控诉了男子的忘恩负义,表现了她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全诗反映了男权社会下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对社会礼教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这首叙事诗情节完整,层次分明:

第一章写定婚,第二章写结婚,第三章写所得教训,第四章写被遗弃,第五章写受虐待,第

六章写与男子决绝。 全诗大体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采取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把女主人公恨与悔的感情熔融于叙事、议论之中,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加强了情感表达的形象性。其中,有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在笑载言”,这表明“我”作为一个纯真、热情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婚后,“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作为人妻,却遭遗弃,既后悔又令人伤心。当初的渴望变成了失望,对比强烈。也有“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对人一副笑嘻嘻的样子。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妻子施暴了。婚前婚后,判若两人。也有“我”与“氓”对爱情态度的对比:“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些对比,鲜明生动,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最开始氓是蚩蚩的,很殷勤,然后我就喜欢上他了。每天盼着他过来娶我。后来氓娶了她,但等到她年老色衰的时候,氓有了二心,要娶别的女人。

这里女主人公缺乏防范意识,容易被事物表面欺骗。

所以①我们洁身自好,保护好自己,不被事物表面蒙骗,要看别人的人品。

②女性要独立意识,自给自足 。

耽情遭弃,伤痛透彻:《诗经》最美弃妇诗《氓》解读

@铁山青士(笑独行)[编注]

@[春秋·卫]无名氏[诗]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铁山青士注:氓,外来平民男子,音蒙。蚩蚩,通“嗤嗤”,憨笑貌。抱布贸丝,布,有学者以为实乃“布币”,即有货币功能之布帛,可信;贸,即易,交易也。匪,通“非”,音仍为绯。即,近也。谋,图也,音眉。淇,淇水也,源出河南林县,东经淇县流入卫河。顿丘,今河南濮阳清丰,丘上古音欺。愆,失也,耽误也,音谦。将,愿也,望也,音腔。无,通“毋”,犹今言不要。)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铁山青士注:乘,登也。垝垣:颓墙也;垝,毁也,音诡;垣,矮墙也。复关,古今学者一向释为关口地名,或谓乃“氓”之居处地,今有学者以为实乃返回通告即回话之媒人,我意颇可信。载笑载言,即且笑且言;载为语助词,如“载歌载舞”之用,音在。尔卜尔筮,即乃卜乃筮;古今学者多训“尔”为“你”,我意当为语助词;卜筮即占卜,筮音释。体无咎言,谓卦象无灾祸之征兆(无灾祸不等于无不吉);咎,灾也。以尔车来,以,用也,犹遣也;来,还也,还归也。以我贿迁,以,犹使;贿,财也,指嫁妆;迁,移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铁山青士注:落,凋零枯落也。沃若,沃然,润泽貌。于,吁也,音如之。鸠,即斑鸠,女主人公自喻,上古以为斑鸠多食桑葚可醉而致伤其性。无,莫也,别也。耽,沉迷也,音丹。说,脱也,音如之。)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铁山青士注:陨,落也。徂尔,徂,往也,读作粗之阳平声;尔,我意不可训作“你”,当通“迩”,近也。三岁,非实指,犹言多年。贫,乏也。汤汤,水势浩大貌;汤,音伤。渐,渍也,湿也,音兼。帷裳,车旁帷幔。也,语助词。爽,差也,过失也。贰,古今学者多释为不一;或有学者以为乃“貣”字之误,“貣”即“忒”,音特,我意颇可取;清王引之《经义述闻》谓:“贰当为黄之讹。黄音他得反,即‘忒’之借字也。”堪称殊途同归;《广雅·释诂四》云:“忒,差也。”罔,无也,音仍为惘。行,或借读作航。极,常也,定也。)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铁山青士注:靡室劳,犹言尽室劳;靡,披靡,使动用法。夙兴夜寐,犹言起早贪黑;夙,早也,音诉;兴,起也。靡有朝,犹言非一日如此;靡,非也。言,语助词。既遂,心愿既遂也。咥,哂笑貌,音细。躬,身也。悼,哀也,伤也。静言思之,犹静以思之;言,语助词。)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铁山青士注:及尔偕老,拟女主人公丈夫婚前所誓之语。隰,湿地也,音习。泮,畔也,音如之。总角,孩童时代也,古时未成年人束发以成两髻,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称;总,聚束也。宴,欢乐也。晏晏,温融貌。不思其反,反,返也,回归也。反是,反此也,背此也。亦已焉哉,犹言“那就算了吧”,因为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哉,上古音滋;除了“已”字为实词外,其余三字皆为虚词)

铁山青士解题

该诗出自《诗经·国风·卫风》,乃是《诗经》弃妇诗中最富特色、最具魅力的代表作,同时也是《诗经》中篇幅第二大的长篇叙事诗(篇幅最大的是《国风·豳风·七月》)。全诗分六个段落,每段十句,合计二百四十字。

而六个段落又大致分三个部分:第一、二段记婚嫁过程,多铺叙之辞,埋伏笔;第三、四段述婚变苦痛(耽情遭弃),皆悔伤之辞,饶意趣;第五、六段抒遣返情怀,皆怨叹之辞,掀高潮。

该诗在修辞方面的特色主要集中在第五、六段。第五段整段五个联句极尽铺张之能事,末字皆以“矣”为语助词而毫无累赘拖沓之感,反而使得诉说更显激越无尽,倍增伤痛透彻之感;而第六段末句四字之中除了“已”字为实词外,其余三字皆为虚词,用法也堪称奇特出彩。

作为以婚恋为主题的长篇叙事诗,或有学者评议该诗称,就婚恋故事而言,其叙述还不够完备细密。我意该诗之所以以弃妇诗著称,即因为全诗皆为女主人公自述耽情遭弃之辞。虽然就婚恋叙事之完备细密而言,该诗或稍逊于后来的汉乐府同类诗代表作《古诗·上山采蘼芜》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但该诗在情感抒发上的激越透彻和淋漓尽致也是后二者无法比拟的。

孔子谓“郑声吟”,而《礼记·乐记》则将郑卫并举,称“郑卫之音”,以卫音之吟靡亦如郑声也。故自汉至清,道学家对该诗内容都是不谩骂痛扁不痛快,朱熹甚至直接诬斥女主人公为“吟妇”,直到清方玉润才将该诗主题标注为“为弃妇而作”,并将它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作比较(见《诗经原始》卷四)。

更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该诗中因“氓”之“始乱终弃”而受害的女主人公,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的评议也堪称客观且到位:“女殆痴情者,未免一误再误,至于不可说,转欲援情自戒,则其情愈可知矣。”

铁山青士诗解

古诗·《氓》主体凑韵会意

@铁山青士(笑独行)[改编]

桑其叶盛颜滋润,

嗟叹斑鸠食桑葚。

何昧女兮因士耽,

士其情脱女遭嫌。

桑其叶败黄将陨,

我嫁三年生且困。

淇水浩兮车幔渐,

士其行差女将淹。

三年为妇尽劬劳,

早起迟眠非一朝。

暴以遂心亲见讥,

我唯躬悼默深思。

誓言偕老终成怨,

隰畔回头望淇岸。

忽忆温融总角情,

人无信义我何争?

铁山青士附注:该古诗系根据《氓》原诗第三至六段改编而成,用近体句式,每二句一韵,凡十六句八韵。(2019年4月1日)

该诗学人评议二则

《氓》将个人意识、修辞手法、叙事结构等方面结合得很好,并且都做到很突出。

《氓》从未婚到遭受抛弃的整个过程叙述层次非常分明,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很强,而在同类题材的《谷风》中,我们就很难找到这样类似的逻辑关系。

《谷风》中一会“及尔同死”一会“遑恤我后”,一会回想起“行道迟迟”一会又念及“宴尔新昏,不我屑矣”,章节之间的叙述层次远不及《氓》清晰(篇章结构之繁乱正如弃妇内心之烦乱)。

可以说,在整部《诗经》当中,能做到如《氓》这样有明晰的叙事结构的寥寥无几。

同时,《氓》的情感抒发也非常强烈,无论是“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的痴情还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决绝,都非常有力度。而“桑之未落”、“桑之落矣”的比兴也体现出了《诗经》最大的艺术特点,整体文学性非常高。

——铁山青士摘编自知乎问答《<氓>在<诗经>中有何独特之处?》之张不达(浮生所欠只一死)的回答(发布于 2017-02-24 22:40)

在《氓》短短六节240字的诗中,女子对男子的称呼几易其名,这种变化与女子情感的跌宕有着微妙的联系,非常值得玩味。

本诗中称谓的变化笔触细腻,不能不让人感叹先民观察的细致、体验的入微。称呼的转换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女子情感跌宕的脉络,也是我们解读这段起承转合的感情的线索。

——铁山青士摘自河南信阳市第二高级中学语文教师赵琳霞所撰《<诗经·氓>中称谓变化的情感蕴涵》一文(原载《中学语文》2017年第9期)

(2015年7月简注第三至六段,2019年3月详注全诗并解题)

《氓》是《诗经·卫风》中的一篇,描写了一个女子对氓的背叛行为,并通过女子的叙述和感慨,展现了她的感情变化和心理状态。在诗歌中,女主人公的抒情特征可以归纳为“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以下是具体表现:

1 表达自我感受,表达爱情与背叛的痛苦:在诗歌中,女主人公叙述了自己的恋爱经历和被氓背叛的痛苦,她并没有直接对氓进行责备或谩骂,而是通过表达自己的感受来传达内心的怨恨和悲哀。

2 采用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内心痛苦:女主人公在诗歌中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痛苦,如用桑树、斑鸠等形象来比喻自己的处境和感情,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等形象来比喻自己的苦闷和无法解脱。

3 表现出一定的理智和坚强:女主人公在叙述自己的遭遇时,虽然表达了怨恨和悲哀,但也表现出一定的理智和坚强。她没有沉溺于愤怒和悲伤之中,而是在反思自己的过去和未来,思考如何走出困境。

4 语言平实自然,情感真挚:女主人公在诗歌中的语言平实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表达,情感真挚动人,让读者感受到她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情感变化。

综上所述,《氓》中的女主人公通过表达自我感受、采用比喻和象征手法、表现出一定的理智和坚强、以及平实自然的情感表达等方式,展现出了“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这种抒情特征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女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煎熬,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客观、理性的视角去思考和探讨诗歌中所反映的婚姻爱情问题。

《氓》是一首弃妇自诉悲剧婚姻的叙事诗。诗中女子未及成年即与“氓”结为夫妇,历尽数年困顿生活又被“氓”休弃,回首往事,不胜唏嘘。

诗篇从最初“氓”向女子求婚开始叙述。“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寥寥数言,将“氓”之外貌特征以及婚嫁开端交代清楚,也由言行举止传达出女子与“氓”之间相处模式以及“氓”的性格特征。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待议定婚期,女子望眼欲穿,以致泪流满面,见到“氓”即欢欣异常,见卜筮结果毫无不妥,连忙携嫁妆与“氓”迁居新宅。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婚后女子倍觉甜蜜,若斑鸠贪食桑葚,兀自陶然沉醉其间,不知危机已无声降临。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流年似水,当女子年纪渐长容色衰败,渐渐遭“氓”厌弃,纵然女子无畏生活艰辛、行无差迟,“氓”仍然毫无底线屡生事端。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面对凄怆结局,女子回忆数年婚姻生活。昼夜勤恳操劳从无懈怠,“氓”顺心遂意却日渐暴戾无常。女子由于被休弃无奈返回母家,眼见“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徒增孤独凄凉,黯然神伤“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往事如烟,女子每每回忆当初渴盼“及尔偕老”总难免悲伤“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女子烦恼悔恨却仿佛无穷无尽。脑际常常浮现昔日“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融洽情景恍如昨日,彼年“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如今却已落成“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沦为笑柄又无可奈何,思量无益,徒余悲恨。

《氓》通篇语言简洁,叙事清晰,情感真挚,极具表现力与感染力。

诗中女子悲剧从最初已见端倪——“氓”表面憨直忠厚,只想与女子结姻,然而婚前情绪急躁、备办潦草、礼节敷衍已显露本性,女子却被表象蒙蔽,不肯深思熟虑,匆忙缔结婚约,始乱终弃诚属必然。

古代女子地位远低于男子,礼法不仅具备规范作用,更为弱势者提供权益屏障。礼法形成规范与约束,规范与约束又引申出责任,唯独婚姻双方担当责任婚姻方能长久。

纵观《氓》中婚姻悲剧,大半是由不遵礼法以及鲁莽行事导致,作为始乱终弃警醒范本流传千古。太过执拗往往容易被表象蒙蔽,思虑不周莽撞行事常常导致凄凉结局。从古及今,“氓”式悲剧不断重演,哀若不鉴,亦将复哀。光阴流转,沧海桑田,诗文中前车之鉴仍作为教训提醒读者谨慎明断、勿复重蹈覆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101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