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被视为维也纳的灵魂,这是由于这个城市在音乐历史和文化上的重要地位。以下是一些原因:
1 悠久的历史传统:维也纳是世界音乐的重要中心,它的音乐传统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这座城市是许多伟大音乐家的故乡,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等。这些音乐家以及他们的音乐,为维也纳的音乐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独特的音乐风格:维也纳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而闻名,包括华尔兹、维也纳爱乐乐团和维也纳古典音乐等。这些音乐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欢迎和赞赏,使维也纳成为全球音乐爱好者的向往之地。
3 音乐教育的引领者:维也纳的音乐教育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著名的维也纳国立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是全球最优秀的音乐学府之一,为世界各地培养了大量的音乐人才。
4 丰富的音乐活动:在维也纳,每年都会举办大量的音乐活动,包括音乐会、歌剧、艺术节等。这些活动为维也纳的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的音乐体验,使这个城市成为全球音乐爱好者聚集的场所。
因此,音乐被认为是维也纳的灵魂,它深深地融入了这个城市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化、历史、教育和艺术。
迷恋《蓝色多瑙河》
人生的美丽应该怎样体现才最完美?在夜色里仔细倾听蓝色多瑙河的声音,沉稳、细腻却又令人不自觉陶醉其中。在那多瑙河边,在那条因为蓝色而美丽的多瑙河边,你是否想起了什么?静静地躺在多瑙河温暖的怀抱里,我感觉到了,蓝色多瑙河有一种最深沉的美丽,我欣赏这样的一种蓝色的美丽,于是我想起了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
我爱湛蓝的天空,爱她的晴朗,爱她的明快;我也爱蔚蓝的海洋,爱她的广阔、爱她的深沉;我更爱那条常在我心中奔腾流淌的蓝色的多瑙河。那还是几年前,我曾告诉过一位同学,我喜欢蓝色,他当时便警告我说,蓝色代表着忧伤,你可得当心点,我还没来得及当心,忧伤便找到了我。高考揭榜,打破我最甜美的梦,难道温馨的梦就这样结束了,匆忙得连一个完美的句号都来不及画上?望着满天星斗的夜空我哭了,尽管还是仲夏夜,可我却感到透心地凉。没有了蝉鸣,没有了喧嚣,夜静得让人压抑,让人感到窒息。
远处隐约地传来了约翰·施特劳斯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是它,是这首曾在心中荡起层层波澜的乐曲,使我的眼前又呈现出一片蓝色,继而化成一条蓝色的河。我抬头仰望长空,发现有很美的月光,轻柔的乐曲伴着静静的夜,可以让人遐想得很远、很远。这本是一个让人心酸的夜,却又让人心醉,我依然爱着蓝色,爱着那条蓝色的多瑙河。
以后,每当我感到孤寂和失意的时候,我就会倾听多瑙河的诉说,去寻找约翰·施特劳斯那颗与我同样年轻的心。呵,我听到了多瑙河讲的动人的故事,我感觉到了有颗炽热的心在和我一起跳动。我真想告诉约翰·施特劳斯,多瑙河本身并不是奇迹,但从他心里流出的《蓝色多瑙河》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当残冬寒风喘完最后一口气,潺潺而来的多瑙河水便欣喜地告诉我春天来了,春天来了。仲夏夜,我头枕着多瑙河的碧波入睡,重新编织着一个又一个蓝色的梦,就连秋风细雨的凄凉也不再使我悲哀,因为,我又找到了蓝色世界。(古月雪)
永远的《蓝色多瑙河》
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的2005年新年音乐会上,《蓝色多瑙河》那美妙的旋律又一次响起。蓝色的背景,使人联想到《蓝色多瑙河》的旋律。那流畅曼妙的浪漫,带给人们的是那无尽的幸福回忆。
19世纪中叶,音乐之都维也纳出了一位举世闻名的圆舞曲之王,这就是约翰·施特劳斯。1866年,约翰·施特劳斯应邀写了一首歌唱多瑙河的合唱曲,演出后反响平平。可当他将其改写为管弦乐曲《蓝色多瑙河》,并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演奏后,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共鸣,倾倒了无数音乐听众,还惊动了小仲马、屠格涅夫等社会名流,并纷纷以与他交友为荣。从此,《蓝色多瑙河》美妙的旋律,翩翩然飘向了世界各地。《蓝色多瑙河》那充满激情和浪漫的旋律令人一直在苦苦琢磨,多瑙河这个激起无数艺术家灵感、孕育了欧洲深厚文明的河流有着怎样神奇的色彩?走过沿河那些充满浪漫情调的民族地域,看过那些历经沧桑风雨的名城,我们找到的或许只是美丽多瑙河那稍纵即逝的侧影,听到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那浪漫的乐声。
《蓝色多瑙河》的引子,犹如朦胧晨曦,美丽的大自然、多瑙河渐渐从睡梦中苏醒,顿时大地一片灿烂。接下来的5支圆舞曲,时而如鳞光闪烁,清秀绮丽;时而似水声潺潺,晶莹剔透;时而像碧波荡漾,明彻沁心;时而如浪花飞溅,欢腾雀跃;时而又似怒涛拍岸,雄浑壮阔。啊,这条欧洲的母亲河流淌在人们心间。它幽蓝、清澈、舒缓、温婉、激越,轻轻地抚慰着人们的心灵,激发着人们亲近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像多瑙河一样永远奔流不息。正因如此,《蓝色多瑙河》也成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必奏的曲目。(佚名)
奥地利作曲家、小提琴家兼指挥家约翰·施特劳斯,在1825年10月25日生于维也纳一个音乐家的家庭里。他是维也纳著名音乐作曲家之一,被誉为“圆舞曲之王”,6岁即写成一首圆舞曲。1844年约翰·施特劳斯组成自己的乐队,演奏本人和父亲的作品。1849年,老约翰去世后,小约翰便负责领导他父亲的乐队,自此,他不断地创作乐曲、拉小提琴以及指挥自己的乐队,接受国内外无数次的定期邀请,到处巡回演出。1855年至1865年,约翰·施特劳斯应邀在圣彼得堡指挥夏季音乐会达10年。1863年至1870年,他又担任皇室宫廷舞会指挥。1867年,巴黎举办万国博览会时,他曾受到当时在巴黎的一些著名文学艺术家,包括福楼拜、托玛、戈蒂耶、小仲马和屠格涅夫等人的热诚欢迎,但是他演出活动的最高潮,却是1872年到美国的访问。
1899年6月3日,约翰·施特劳斯因患肺炎在维也纳逝世,时年74岁。维也纳人民为他举行了据说有10万人参加的盛大葬礼。他的遗体被安放在维也纳公墓里,勃拉姆斯墓的旁边,舒伯特墓的对面。
我看过冯骥才的《维也纳情感》,是一本游记,介绍了奥地利的风俗和文化;
还有一本也是冯骥才的书,叫《巴黎,艺术至上》都很不错。英美文化的书确实没看过,不过对外汉语(本科段)有门必修课,叫做《西方文化与礼仪》。
维也纳人的骄傲与福气之一,是他们生活在层层叠叠的绿色包围之中。森林不单是维也纳人度假游玩的去处,平日黄昏人们也常常驱车到城市东北角的卡伦堡山上,敞开肺叶,张开嘴巴,大口吸吮林海散发出来的清新、湿润、凉意和充沛的氧气。
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树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维也纳人整天眼睛被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所以,维也纳人喜欢绿色。
绿色的家具、窗帘、墙壁、器皿都是常见的;盐溪湖一带专门烧制一种带有绿色条纹的陶瓷,是奥地利最富特色的民间工艺之一。这里的男人还爱穿绿色西服,打绿色领带,就像温暖的澳大利亚的男人们爱穿粉红色的衬衫一样。
世人只知道这片森林受益于施特劳斯的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而名扬天下,引来千千万万旅游者,为这座城市赢得外汇。哪里知道维也纳人与这片森林生命攸关,互惠互助,相依相存,因而才给了那位“圆舞曲之王”以创作的灵感、冲动和深情。
维也纳森林到底有多大,有人说面积四十平方公里,有人说方圆百里。其实这个被称做“森林王国”的奥地利,拥有370万公顷森林,整个国家土地的百分之四十四被森林所覆盖。处处森林相连,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一出城市,到处是这样的景象:向阳的山坡上,林色鲜翠;背阳的山坡上,森森然像一片埋伏在那里披甲戴盔的兵阵。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维也纳森林是指维也纳城市近郊一带,地势最高不过海拔四百米,很少针叶树,多为阔叶林。
榆槐桉桐等数十种树木,交相混杂,每逢春至,树上开花,小鸟欢叫,各种野生小动物奔跃其间。这感觉与南部蒂罗尔州那种高山峻岭,松柏参天,雪溪喷泻,全然两样。这里的森林清新柔和,温文尔雅,倒与维也纳这个城市的味道更相调和。
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呼吸舒畅,排除烦恼,它还神奇地调节着气温。在维也纳,无论太阳怎样灼热,只要钻到树荫里便立刻清爽宜人。这感觉异常分明。“太阳地”和“荫凉地”,好似两个季节;中午与早晚,温差非常分明。
即使炎夏时节,日落之后,空气会很快凉爽下来,维也纳人在夏天夜里也要盖被子睡觉,特别是一场雨后,天气如秋;气候多变,穿衣常跟不上变化。有时风起雨过,那些等候公共汽车的人群,可谓千奇百怪。
有的依然穿背心光膀子,有的已经穿上毛衣和皮茄克。此种奇观,很像中国北方的“二八月乱穿衣”,但这里却是“五六月乱穿衣”了。我在游览维也纳郊外一座皇家猎宫时,骤然风雷交加,大雨疾降,忽见大片草地冒起浓浓白烟,林间更是烟雾飞扬,很是壮观。
这种景象以前很少见到。导游告诉我,这因为森林和草地吸收阳光的热量,冷雨一浇,顿成烟雾。我才深知森林与草地作用的非凡。维也纳人明白,宜人的气候不只是上帝的恩赐,更由于祖祖辈辈对这种恩赐倍加珍爱。早在1852年奥地利就颁布了《森林法》,一百余年,沿用至今。
这实际上就是严格的森林保护法,科学性与应用性结合得很完美。比如采伐,伐掉的那一片林木的空地,正是需要阳光射入,促使森林更好生长之处。所以,奥地利人从来不缺乏木材,也不缺乏绿色。如果留心观察,还会发现维也纳人对房前屋后的草地就像对居室内的地毯一样爱惜。
你很难发现一小块枯草。他们甚至不肯使用汽车里的空调,担心废气污染草木与空气。在这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里,无论何处,张目一看,总有鲜艳的花木在视野之内。放眼望去,空气透明,视线无阻,只要目力所及,那些远远站在楼顶上的一座座雕像的面孔,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绝无尘烟障目……这样,各种各样的鸟儿就像在维也纳森林里一样,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千楼万宇中间。一天黄昏,我在城市公园正兴致勃勃欣赏露天音乐会,忽然大厅顶上发出声声异样鸣叫,音调似猫,其声宏大。扭头望去,原来是一只大孔雀站在上面。
孔雀是逞强好胜的飞禽,她要与乐队一比高低。这引得欣赏音乐的人们都笑起来,但没有人驱赶孔雀,乐队更起劲地演奏,随后便是乐队与孔雀边奏边唱,奇妙之极。还有比这表达大自然与人类和谐与亲密关系的更美好的颂歌吗?
扩展资料:
音乐之都—维也纳
维也纳森林从市西部向南绵延达数十公里,因斯特劳斯谱写《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乐曲而名闻全球。森林中有许多美丽而幽静的小村,几个世纪以来,众多的音乐家、诗人、画家在此度过漫长的时光,创作了不少扬名世界的传世之作。
被誉为“华尔兹之王”的斯特劳斯的名曲《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就是在这幽静的丛林中找到灵感的。森林中布吕尔小村边的磨坊、水井、雕花和彩绘的木头房子,酒馆门前挂的小灯,无疑在告诉人们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姑娘》就诞生在此。
维也纳森林属阿尔卑斯山的前沿高地,山毛榉挺拔秀丽,苍翠欲滴,微风袭过,松涛阵阵,鸟儿的啼鸣,泉水的呜咽,微风的低吟,空气的芬芳,使人流连忘返。
冯骥才,男,1942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其大力推动了很多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
在一个叫海利根施塔特小村子的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里,有一间贝多芬晚年时的住所。这时已患了神经性耳聋症的贝多芬就在这里写下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书》(又称圣城遗嘱),表达了他对人世和命运的不平和抗争。
维也纳森林位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市,是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森林是一片保持原始风貌的天然林,主要由混合林和丘陵草地组成,共1250平方公里,一部分伸入维也纳市。维也纳森林旁倚美伦河谷,水清林碧,给这座古城增添了无比的妩媚。
几个世纪以来,许多音乐家、诗人、画家在此度过漫长时光,产生不少扬名之作。被誉为华尔兹之王的约翰·施特劳斯的名曲《蓝色的多瑙河》和《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就在这多端河畔重楼叠翠的幽境中触景而生。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