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情感的国外人工情感研究

人工情感的国外人工情感研究,第1张

日本已经形成举国研究“感性工学”的高潮。1996年日本文部省就以国家重点基金的方式开始支持“情感信息的信息学、心理学研究”的重大研究课题,参加该项目的有十几个大学和研究单位,主要目的是把情感信息的研究从心理学角度过渡到心理学、信息科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每年都有日本感性工学全国大会召开。与此同时,一向注重经济利益的日本,在感性工学产业化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日本各大公司竞相开发、研究、生产了所谓的个人机器人(Personal Robot)产品系列。其中,以SONY公司的AIBO机器狗(已经生产6万只,获益近10亿美元)和QRIO型以及SDR-4X型情感机器人为典型代表。日本新开发的情感机器人取名“小IF”,可从对方的声音中发现感情的微妙变化,然后通过自己表情的变化在对话时表达喜怒哀乐,还能通过对话模仿对方的性格和癖好。

美国MIT展开了对“情感计算”的研究,IBM公司开始实施“蓝眼计划”和开发“情感鼠标”;2008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展示了他们最新开发出的情感机器人“Nexi”,该机器人不仅能理解人的语言,还能够对不同语言做出相应的喜怒哀乐反应,还能够通过转动和睁闭眼睛、皱眉、张嘴、打手势等形式表达其丰富的情感。这款机器人完全可以根据人面部表情的变化来做出相应的反应。它的眼睛中装备有CCD(电荷耦合器件)摄像机,这使得机器人在看到与它交流的人之后就会立即确定房间的亮度并观察与其交流者的表情变化。

欧洲国家也在积极地对情感信息处理技术(表情识别、情感信息测量、可穿戴计算等)进行研究。欧洲许多大学成立了情感与智能关系的研究小组。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日内瓦大学 Klaus Soberer领导的情绪研究实验室。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D Canamero领导的情绪机器人研究小组以及英国伯明翰大学的A Sloman领导的 Cognition and Affect Project。在市场应用方面,德国Mehrdad Jaladi-Soli等人在2001年提出了基于EMBASSI系统的多模型购物助手。EMBASSI是由德国教育及研究部(BMBF)资助并由20多个大学和公司共同参与的,以考虑消费者心理和环境需求为研究目标的网络型电子商务系统。英国科学家已研发出名为“灵犀机器人”(Heart Robot)的新型机器人,这是一种弹性塑胶玩偶,其左侧可以看到一个红色的“心”,而它的心脏跳动频率可以变化,通过程式设计的方式,让机器人可对声音、碰触与附近的移动产生反应。

传统的基于图像内容的

检索与图像底层特征

所反映出来的人类情感信息之间的关系

并从图像的颜色纹理形状等图像特征

和人类的心电脑电等生理信号出发

阐述了图像的情感识别问题

论述了脑波信号的采集特征提取和解析

讨论了从脑波中解析人类情感信息的方法

提出了基于脑电信号的图像情感检索模型

利用脑电信号所反映的特征信息

与图像的底层信息结合

利用机器来学习和推断联系

1、标题诠释法许多标题就是文、段的中心,结合文段的内容对标题的含义进行阐释

2、找中心句中心句有统领的作用文章的中心句多在开头和结尾,也有在中间的;段落的中心句多在段头,又叫首括句,也有在段尾、段中的;

3、摘要法文、段的意思总是多层次的,如果有主次之分,那就提取主要的省去次要的;如果是层层递进的,那就提取它最后归结的意思

4、联合法文章中段落、层次的意思如果是并列的,那就把它们联合起来,简要概述

5、词句整合法文、段、层的主要意思,通常是通过重要的语句或关键的词语表达出来的,我们把这些相关的语句或词语重新整合,就可概括出主要意思

6、概述法某部分的意思有时候很难从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那就要在分析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简要表述在答题的时候,有时候几种方法要交替使用或综合使用思路是组成文章结构的内因,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外显

      由于思路的灵活性,文章结构的形式也就有多样性;但是,基本的思路是容易认识的,基本的文章结构也是容易把握的灵活多变千姿百态的思路归结起来,不外三种基本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那么,在提炼作者思路或划分文、段结构层次的时候,一般采用:时间分析法,空间分析法,逻辑分析法所谓逻辑,就是指思维规律它包括以下思维顺序:因果、主次、先后、内外、表里……等等在记叙文中按事情发展变化或思想感情变化划分结构,在议论文中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格式划分结构,实际上使用的都是逻辑分析法,在说明文中按程序划分结构,实际上使用的是时间分析法段落层次关系在内容上通常体现为:并列关系(在内容上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共同表达一个意思),层进关系(不同段或层的内容的意思依次逐渐推进深化),总分关系(包括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特别要注意的是,划分结构要从全局着眼,抓住线索,整体思维

  一、《诗经》中《小雅、采薇》的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下雪之初,先下雪珠,有时降雪也伴随着降雨,所以有“雨雪霏霏”之句。  二、晋联句诗 谢太傅寒雪日集儿女讲论文义事,雪下大了,公曰:“大雪纷纷何所似”,兄子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便可以看作是韵同义贯的咏雪联句诗。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三、南朝梁吴均有一首《咏雪》五言诗,近于律体,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全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极有韵致,不论是写雪的动态美“如雾转”,还是写雪的静态美“似花积”,都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四、 (一) 唐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赏析] 燕山一带的雪花大得像席子一样,一片一片吹落在轩辕台上 这是李白描写雪花的名句。燕山在今河北蓟县东南,这里泛指我国北方。轩辕台遗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句中说“雪大如席”,这是高度的艺术夸张,但又不失其真实。正如鲁迅在《漫谈“漫画”》一文中所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  不知道你是哪个咏雪,就都找给你了

情绪情感功能在生活中的应用,情绪价值对于每个人的意义都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情绪的表达在我们生活中也是有很多情感的共鸣产生的,情绪和情感的功能很多,下面介绍情绪情感功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绪情感功能在生活中的应用1

  情绪对一个人的生活具有多项功能。

 首先,情绪是一个人向他人传递自身感受的途径,通过情绪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喜好和厌恶,以及这个人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

 其次,情绪与一个人的社会成功有关。能够表达和读懂情绪和能够解决问题同等重要。一个人能够在情绪的海洋里自如的遨游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第三,情绪和一个人的身心健康也存在着联系。那些过度悲哀和沮丧的人很有可能产生社会交往能力减弱的问题,甚至波及生理健康。

 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缺乏积极的情绪体验 那么他们应对压力和焦虑的能力就会存在困难。这种压力调节的困难以很高的皮质醇(一种压力反应的生物指标)水平反映出来,并进而导致生理问题。

  因此情绪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情绪能够使个体针对不同的刺激事件产生灵活自如的适应性反应,并调节或保持个体与环境间的关系。情绪之所以具有灵活性的特征,是因为情绪的机能不仅可以来源于个体全部的先天机能,而且还来源于学习及认知活动。许多种情绪都具有调控群体间的互动功能。

 譬如,羞怯感可以加强个体与社会习俗的一致性;当个体对他人造成伤害时,内疚感可激发社会公平重建。其他的情绪,诸如同情、喜欢、友爱等,也能起到构建和保持社会关系的作用。它们可以增强群体内的凝聚力,而且有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情绪伴随动机性行动产生,具有动机作用。

 积极的情绪对行为有促进作用;消极的情绪对行为有抑制作用。

 信号功能——情绪是人们社会交往中的一种心理表现形式。情绪的外部表现是表情,表情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属于一种非言语性交际。人们可以凭借一定的表情来传递情感信息和思想愿望。

 心理学家研究了英语使用者的交往现象后发现,在日常生活中,55%的信息是靠非言语表情传递的,38%的信息是靠言语表情传递的,只有7%的信息才是靠言语传递的。表情是比言语产生更早的心理现象,在婴儿不会说话之前,主要是靠表情来与他人交流的。表情比语言更具生动性、表现力、神秘性和敏感性。特别是在言语信息暧昧不清时,表情往往具有补充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表情准确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表情去辨认对方的态度和内心世界。所以,表情作为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它被视为人际关系的纽带。

 1、人的情绪或情感一旦和有关事物结合起来,人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该事物的、具有感情色彩的记忆映象;

 2、人一旦又了情绪、情感的记忆经验,不仅见到见到某类事物能够引起相应的情绪,而且再度遇到某些表情,也能领会它的含义,并对它作出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反应及行动上的趋避动作;

 3、个体对各种信息的意义性的鉴别经常是通过共鸣和移情作用进行的。

 情绪是人们社会交往中的一种心理表现形式。情绪的外部表现是表情,表情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属于一种非言语性交际。人们可以凭借一定的表情来传递情感信息和思想愿望。

 心理学家研究了英语使用者的交往现象后发现,在日常生活中,55%的信息是靠非言语表情传递的,38%的信息是靠言语表情传递的,只有7%的信息才是靠言语传递的。

情绪情感功能在生活中的应用2

 孕妇的情绪是否会影响胎儿呢对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做了一系列实验及调查。

 1950年美国心理学家汤普森曾做了一个母鼠试验。将5只雌性白鼠放在一只箱子中,按响蜂呜器的同时接通电流,让白鼠遭受电击。

 如此训练多次,然后让5只母鼠怀孕,自受孕后每天3次给母鼠放蜂鸣器,但不电击,直至小白鼠出生,结果发现实验组小白鼠行动呆板,且活动量小,胆小脆弱。

 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唐山大地震,不仅给唐山带来一场毁灭性的灾难,也使该市的孕妇遭受巨大的精神刺激。据华北煤炭医学院医生李玉蓉的调查研究,地震期间尚在母腹中的儿童,平均智商为84.43分,智商90分以上者占36.4%,而对照组平均智商为91.95分,90分以上者占50.7%,从对比中可以看出,这场地震的确影响了胎儿的智力发育,地震造成的亲人伤亡,财产损失,必然造成当时孕妇心理上的强烈创伤,从而间接地影响了胎儿的发育。

 孕妇的情绪与胎儿的发育有密切关系。我国古代就认为孕妇的七情变化影响着胎儿出生后的性格。

 《竹村妇科》中说:“欲生好子者”,应“无悲伤,无思虑惊动”,“无大哀,无号哭”。

 这并不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人的情绪变化与内分泌有关,在情绪紧张或应激状态下,体内一种叫乙酰胆碱的化学物质释放增加,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增多。

 在孕妇体内这种激素随着母体血液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而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胚胎有明显破坏作用,影响某些组织的联合。特别是前3个月,正是胎儿各器官形成的重要时期,如孕妇长期情绪波动,就可能造成胎儿畸形。

 据调查,在孕710周内,孕妇精神极度不安,胎儿唇裂或腭裂的发生率较高。同时,孕妇烦躁不安时,胎动次数要比平时增加数倍,胎儿长期的不安静,也使体力消耗过多,出生体重比一般婴儿轻。出生后容易发生神经功能紊乱,造成吐奶、哺乳困难、躁动不安、易哭闹等。

 科学已证明了孕妇心理情绪变化对胎儿的影响,准备做爸爸、妈妈的朋友们就应该为自己的小宝宝创造一个安定、舒适的环境,孕妇更应该注意心理保健,控制各种过激情绪,始终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情,做丈夫的也应该在精神上给妻子以安慰。

  摘 要: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了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落实情感教育的相关措施以及注意问题。  关键词:物理实验;情感教育;情感  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几年,从教育部颁布的《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高中物理课程的三维具体目标看,既强调“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也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体现人文维度的目标。

人类社会已进入高科技的的信息时代,时代的变革和发展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有高水平的知识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丰富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品质,因此,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在课堂教学不能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物理新课程标准》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描述有六点,诸如发展对自然界和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勇于探究,体验探索中的艰辛与喜悦,同时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分享的能力等,都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更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内容的展现。

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落实情感教育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实验教学这一阵地,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巧妙设计好课堂实验教学各环节,能对情感教育的真正落实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下面结合一些教学案例,谈谈笔者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是如何创设情感氛围的:

一、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现代著名学者胡适曾强调:“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凝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问题是促进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起点,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是以探究性为主的学习活动的重要特征。而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在教学中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物理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例如在《全反射现象》这一课例的引入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学生实验,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

在一个装有清水的烧杯里放入一根里面插有铅笔的试管,如图所示,把烧杯放在明亮的地方,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试管中的铅笔,学生发现,在某些角度观察水中的试管时,可看到试管壁好象镀了银一样明亮,但试管中的铅笔却看不见了。当从水中取出试管后,试管又是透明的,又可以看到铅笔。正当学生大惑不解之时,笔者巧妙地问:“笔为何消失了”?这一趣问把学生的求知欲推向高潮,学生迫不及待地期望答案,成为主动的探索者。此时笔者再提出问题: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它究竟是一种什么现象?这样自然而然把《全反射现象》这个课题引了出来。

再如在引入《向心力》一课时,笔者拿了一个装了水的杯子,问学生:“如果我把杯口朝下,水会不会流出来呢?” 听到这个问题,学生产生了疑问:水难道不会流出吗?此时笔者故作战战兢兢地给学生演示了“水流星”这个实验,学生好奇地发现,在做圆周运动到最高点的时候,尽管杯口是朝下的,但水却没半点洒出来,“到底是谁把水托住了呢?”这一故作深沉的提问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乐趣,从而快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这样用实验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并产生一种主动探究的愿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设计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团队协助精神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实验教学中设计分组实验,鼓励学生间彼此协调,互相支持,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同时达到培养团队协助精神的目标。

教师在设计分组实验中有几点要注意:

(一)合理分组,明确分工,增强合作者的责任感。

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合理组合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个人能力、个性特征等因素进行合理编组,并设定一个组织能力较强的小组长。教师还应指导各小组进行明确的分工,如确定组织者、各项目的操作者、记录者、成果分享发言人等,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当然各自角色并不一定是固定的,可以适当轮换,这样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的机会,以此来增强合作者的责任感。

(二)增加分组实验的次数,让学生有更多的合作机会。

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多创造分组实验的机会,如粤教版必修1《摩擦力》在新教材中并没有安排滑动摩擦力的探究实验,但笔者为增强学生合作机会,也设计了简便易行的随堂分组实验。此外有不少的演示实验,如果条件允许是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分组探究的。例如粤教版必修1中“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是要求演示的实验,但为了增加学生动手实验机会,在要求学生预习并对实验进行设计的基础上改成了学生分组实验。

(三)及时评价,让学生学会分享和交流。

教师要定期评价小组共同学习的情况,不仅仅针对实验数据的准确度这个指标来评价,要把小组各成员的参与程度、团结合作、完成任务等纳入评价的体系,以增加学生合作意识。教师在教学评价中更要关注和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互相评价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分享成果、交流经验和互相打分等活动,以便学生了解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让他们了解自己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

三、提倡运用随手取材的自制教具和低成本实验,培养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

新课标倡导加强实验教学,其中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就是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倡,在注意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的同时,更应提倡运用随手取材的自制教具和低成本实验,创设生动的实践情景,从而培养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其实能随手取材的教具和实验,对学生来说比较亲切,吸引力强,学生的参与感强;实验本身简单明了,易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富有创造性教育的因素;实验的成本低廉、易于推广。比如,笔者在上《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时,叫学生用左手拍右手,及用手掌压笔尖,感受反作用力;上《离心现象》时,用半个矿泉水瓶演示“水流星”及叫学生摇透明胶布,感受胶布粘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时产生的离心现象;上《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叫学生自己准备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时的硬币和同样大小的纸片;上《重力》时,有个演示实验,叫“用悬挂法测物体重心”,笔者就改为随堂学生实验,叫学生自备薄木板或厚纸片或直接就用书本,还有细绳,上课时分组实验……

四、巧妙设计随堂小实验,让学生体验成功与快乐

一直以来,学生实验是极其薄弱的环节,新课标提倡教师应该积极开发适合教学的实验项目,安排足够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思考,在探索中既锻炼受挫能力,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中除了落实和改进教材中所要求的实验外,还要多搜集资料,开动脑筋,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随堂小实验,创设一个有活力的课堂情景。

如《摩擦力》一课,笔者为学生安排的探究滑动摩擦力的这个实验,需要两块规格相同的方木块,实验室里只有几套这样的器材,如何找到规格相同,又能被拉动的物体呢?看着手上还算崭新的课本,笔者灵机一动,心里想:每个学生都有相同的书本,再加上一个小夹子,不就可以被拉动了吗?于是,笔者只需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个弹簧秤,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小夹子,再利用手头上的物理课本,这个实验就能轻松完成。在设计这个实验时,笔者巧妙地埋了一个伏笔,就是让学生在自己的课桌上做实验,而做实验的书本又大,故在用弹簧秤拉书本时,有学生把书本拉出了桌面,其中一些敏感的学生担心实验受影响,便把求救的信号发给教师,此时笔者适时提出了一个问题:“物体所受摩擦力与其接触面积有关吗?”并引导学生设计了实验记录表格:

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教师事前并没有提出,因此学生探究的劲头非常大,得出结论后的不可思议的感受和快乐,让整节课充满了感叹和欢笑,这样有意无意间把这节课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轻松解决了,即便这实验让他们少做了几道题,但换回的却是学习的快乐与学习的兴趣,这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是很重要的一个开端。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块土壤上。”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真实课堂大多是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按部就班”,“按方抓药”式的实验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手脚,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教得死板,学生学得痛苦,最终导致的恶果就是培养出高分低能、人格不完善的学生,这是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因此,我们应该充分挖掘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突出物理学科特点,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实现知识、技能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给力载体。

(作者单位:佛山市南海区九江职业技术学校)

责任编辑 朱守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114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