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汽车内饰情感化设计?

什么是汽车内饰情感化设计?,第1张

汽车内饰的情感设计是一门浪漫的大学问

情感设计的由来要聊到情感设计的由来,就不得不提60年代欧洲盛行的“波普文化”设计运动。随着现代主义设计于19世纪20年代在包豪斯设计学院诞生后,现代主义设计经历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长足发展,并对整个工业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随着二战后经济的复苏,深受波普文化影响、追求时尚潮流、叛逆的年轻一代逐渐厌倦了现代主义设计缺乏个性和人情味,强调“形式追随功能”的风格。他们更加希望在设计中寻求诸如美感、情感以及个性等方面的体验,重视精神与物质的双重需求,强调设计要表达更多层面的含义,设计不应该只是冰冷的功能体验,还应该带来感官上的享受。

| 衡量汽车内饰设计优劣的行业标准

在汽车诞生后的很长时间内,汽车厂商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在汽车外观上,内饰则是作为一个附属品而存在。随着汽车工业逐渐成熟,消费者对内饰的需求也进一步提高,不同于外形设计以视觉设计为重的方式,内饰设计则更加注重汽车和用户之间的情感互动。

简单说来,一个成功的汽车内饰,不仅要考虑功能性、美观性、安全性,更要上升一步,确保基于这些需求下的内饰产品能够满足用户的心里诉求,或者能够引导用户的情感表达。随着汽车文化不断发展,兼顾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内饰设计已然成为了衡量汽车内饰设计优劣的行业标准。

| 情感设计不仅仅是人机工程

有些朋友可能会将情感设计和人机工程混淆,其实情感设计所包含的范畴更广,注重人、机器、环境三者间协调共处的人机工程设计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

汽车内饰情感化设计一方面包括了内饰的造型设计以及内饰布局、色彩以及材料质感的设计,另一方面则是内饰的使用以及人机交互设计,前者强调给人直观的本能感受,希望借此调动用户的情感体验,而后者则强调内饰与人之间的沟通,和谐、完备、人性化的体验是不断追求的目标。

至于说设计中的情感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各个设计元素组合在一起后,能够诠释出特定的感受,比如舒适的、运动的、协调的、时尚的、亲切的,这些感受就是我们所说的设计中的情感。

| 将情感量化的分析方法

情感作为一种感官感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找到具体的量化方法,将情感尺度进行图表化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在建立图表之前我们需要选定好情感的维度,关于这个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奥斯古德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

他提出了评价、力量、活性是情感量尺所必须涵盖的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几乎涵盖了语义空间(形容词在表达不同语义间存在着细微的差异,在产品心理学中成为语义空间)中的大多数信息。

评价评价是指对产品的价值进行评定的维度,比如我们会评价内饰是昂贵的还是低廉的,这就属于评价维度;

力量力量是对产品的某种属性维度进行描述,比如说很硬的和很软的,就属于力量维度;

活性活性是指产品所表现出的参与程度,比如说积极地或消极的就属于这一类。确定了维度后,我们会分别在各维度选择一对意义相对的形容词,分别放在量表的两端,中间划分为5个甚至更多连续的等级。

受访者被要求根据他们对被测对象的看法评价每个属性,在合适的等级位置上做标记,由于功能的多样性,语义差异量表被广泛地用于市场研究。

非常贵 很贵 较贵 有点贵 正常 有点廉价 较廉价 很廉价 非常廉价

非常硬 很硬 较硬 有点硬 正常 有点软 较软 很软 非常软

非常积极 很积极 较积极 有点积极 正常 有点消极 较消极 很消极 非常消极

当然了,作为用户我们可能很难找到具体的列表方法,而且三维图表复杂性较大,在某些时候也可以采用降维的方法,获得更为直观的二维图表。

总之,内饰设计中具体的、可感知的外在表现,而情感则是抽象化的理念,它依附于有形的产品而存在,但却并不止步于此。

汽车内饰的情感设计正逐渐受到各大厂家的关注,虽还在发展阶段,但在一些优秀的车型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苗头,它告诉我们,厂家正在不断努力地延伸产品本身的意义,希望能够给用户带来更多美好的驾驶体验。

引言

01:朋友圈的文字机制

很多人都曾经有过发朋友圈的经历,当初的你一定也考虑过一个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朋友圈只能发送呢却不能单独发送文字呢?微信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一种限制?(QQ的说说却可以单独发送文字)

按照张小龙的解释:人们在单独编辑一段文字的时候,是比较困难的,很少有谁的文字是美的,但是一个应景的,搭配上几句感言,就可以很好的解决掉你当时的一种生活或者说是情感的状态,无论是想要宣泄还是炫耀。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对于观看朋友圈的人呢?人们进入朋友圈进行浏览多少也带有一丝八卦的小心思,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谁也不想朋友圈里面呈现出满屏幕的文字,相反,那种图文结合的呈现结构反而看起来更加惬意~

02:为什么要设置共同好友机制

看到心爱的对方发了一条朋友圈,结果没有人点赞?你的内心一定非常充满欣喜,追他(她)的人不多,我的机会是不是更大?

打住打住,以上只是一个引子,我们这里真正想要讨论的是,微信当中只有共同好友才能看到对方的点赞以及评论,那么微信为什么不设置自己可以看到对方所有朋友的点赞以及评论呢?

与QQ不同,QQ里面就有一个功能,叫做可能认识的人,在网络当中,有一种社交理论,叫做六度分割,简单来说,就是两个陌生人之间,通过一系列的中间人关系就可以变成为“认识的人”,这个中间人一般都不会超过六个人。

但是微信并没有这么做,有人说,微信一直都非常克制,但是这并不妨碍微信成为拥有10亿DAU的超级App,为什么微信不通过这种六度分割理论引发用户裂变,反而更加的克制?

还记得微信的启动页面么?一个人,站在地球上。

没错,就是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与另一个人建立起来的联系,也应该是点对点之间的联系,如果与一个人建立起了联系还要捎带着认识更多的人,或者给对方点个赞,结果让对方亲近的人看到了,试问还有谁敢发朋友圈呢?这无形当中就会增加发朋友圈人的社交压力,这一点和微博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当然了,从更大的方面去分析,微信是一个生态,要保持整个生态的良好发展,也是需要考虑安全的因素在其中。

03:群聊上限机制

之前,知乎上面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如果要是把全中国所有的人都拉进一个群里,不知将要会看到一种怎么样的景象?

单从技术上,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但是实际上,无论从信息的发送量、电信运营商还是从自身手机硬件角度以及社交角度来说都是有很多问题的,而设置500人的上限,似乎刚刚好。

为什么一个微信群会设置有上限?而且是500个人,现在明白了么?

然后有些做微商的人就开始吐槽了,我是做生意的,可不可以为我去单独设置一种群聊机制,使得群里面的人数增加到5000人?

呃,给你个眼神寄几体会吧~

04:语音文字机制

之前曾看到过一篇文章,吐槽说给某某人交流,对方总是发语音,而且一发就是两三条,每一条都是50多秒,有些听不明白的地方,还需要听两遍甚至是三遍,我简直是生无可恋啦!

作为一种情感化交流方式,语音在与亲密的人之间进行交流的话,效果会很好,毕竟能够听听对方的声音还是可以聊以相思之苦的,但是在职场当中,我还是建议,算了吧,若可以,也算是一种幸福,小心对方拿着平底锅过来打爆你的小脑袋!

依照上瘾当中提到的福格理论,任何一种产品都是有使用场景的,如果你是处在一个非常嘈杂的环境当中,比如说地铁上或者是商场上,对方给你发了一条,呃,暧昧的信息,然后你又不好意思放大了声音,但是声音小了又听不见,又迫不及待想要知道对方说了什么,这个时候是不是可以使用语音转文字的功能呢?

05:朋友圈三天可见机制的设置

曾看到不少的文章都提到过这样一种现象,现在发朋友圈的人数越来越少了,并且有超过一亿人都设置了三天可见,如果站在人性的角度,这种现象究竟应该如何去进行解释呢?

有人说,朋友圈反应了一个人生活中的反面,其实朋友圈当中发送的内容,一般都是在生活当中不曾拥有的美好事物。

QQ空间里有同学,微信里面有亲人朋友,微博里面则基本都是陌生人,但是中国又是一个非常讲究人情的社会,情理法,情往往是第一要考虑的因素。

所以有的人一般就会将开心的事情留在QQ上,生活中的繁杂琐碎记录至朋友圈,而悲伤难过的事情留在了不为熟人所知的微博里,希望在那个陌生的世界当中,寻至一丝安慰。

朋友圈是了解一个人很好的一种方式,这也是很多人设置成三天可见的原因吧,因为这会减少很多的社交方面的压力,不至于将自己的以往展现在一个刚认识不久的陌生人眼前。

但是很多亲密的好朋友之间就不愿意了,为什么要对自己设置三天可见呢?这不公平!

不过我在这里想要说的是,一个人是否设置三天可见,完全是一个人的自由,我们不必因对方设置三天可见而悔恨,也不必因对方没有设置而心存宽慰。

因为,这,也只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而已。

暮光微晓破倾城

北京·百合湾

「情感化设计 Emotional Design」一词由唐纳德・诺曼提出。而在 《Designing for Emotion》 一书中,作者 Aarron Walter 将情感化设计与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联系了起来。

设计的三个层次分为:本能层次的设计、行为层次的设计、反思层次的设计。

本能层次的设计:源于人类的天生本性,关注点更多涉及到外型、色彩、声音、材质气味等多个感官层面,是我们第一眼看到的时候的感受;

行为层次的设计:关注的是功能和实现,包含功能性、易理解性、易用性、感受这四个要素,好的行为设计应该是以人为本,专注于了解和满足真正使用产品的人;

反思层次的设计:涵盖了更多的领域,它与信息、文化以及产品的含义和用途都紧密相关。同一个产品能够激起一个人的回忆,对另一个人却不起作用;在一个文化里面会产生共鸣,在另一个文化系统则不会。

“产品具有好的功能是重要的;产品让人易学会用也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个产品要能使人感到愉悦。”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Donald Norman在2002年提出产品设计的”情感化“理念,随着“体验经济时代”来临,“情感化”业已成为当前互联网产品主要的设计趋势之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情感是人格的核心,产品真正的价值在于满足人们情感需求,带给人们内心愉悦的审美体验。我们应从“功能控“思维怪圈中出逃,将注意力转移到用户的情感化需求,将情感化设计融入到产品中,达到美感和可用性的统一,使”有魅力的物品更好用“。 那我们在设计时该如何进行情感化设计本文从情感化设计认知模型出发,解析引发愉悦情感化设计的元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14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