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的诗《墓床》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顾城的诗《墓床》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1张

诗人把本来畏惧的死写成令人感到平和的事情。

墓床是顾城20世纪90年代以后最优秀的诗篇,整首诗安详、平静,仿佛一个看透世事的老人在喃喃低语,然而这更像无情的谶语,揭示出了诗人内心的厌倦以及因厌倦而招致的结果。

多年以来,我向大量朋友介绍过这首作品,并认为它是顾城20世纪90年代以后最优秀的诗篇。2003年1月,在一篇关于张枣的诗歌印象的文章中,我再次提起了《墓床》:“读张枣的诗歌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顾城,那个绝代天才,他对文字有着天生的敏感,他的诗就像用手指轻拂丝绸,总能让你产生一种难以言说的舒适,即使他的本意是要表现并不‘舒适’的诗意,最典型的代表是八行短诗《墓床》……”把最不舒适的诗意用最舒适的语言表达出来,当代诗坛,除了顾城,还有几人能够做到?

《墓床》无疑首先是以其文学价值而存在的,但因为字里行间隐约可见的作者心路历程以及作者的最终结局,它足以成为研究者的重点关注对象,即它兼具了文学和文学史的价值。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想法。我知道,更多的顾城诗歌爱好者的目光不会在这首诗上停留,或者他们根本就没在意过这八行文字。他们喜欢《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简短、响亮,所蕴涵的“道理”得来全不费功夫。

顾城,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 1956年生于诗人之家,父亲是著名诗人顾工。顾城17岁开始写作生涯,给各个报社杂志投稿。1987年开始游历欧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隐居新西兰激流岛,过自给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谢烨随后不治身亡。《一代人》是朦胧派诗人顾城于1979年在北京所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流传较广。它抒发了一代人的心声,也寄托了一代人的理想与志向——历经“黑夜”后对“光明”的顽强的渴望与执着的追求。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也充分地体现了顾城诗歌的艺术特色,在意象的营构上匠心独具。诗人采用了与生活中生命感受密切相关的意象,用出人意料的组合表达了他对世界、生活、生命的新鲜体验。他还尽量使用明确、简单的词汇和句子来表达心中的感受,避免诗歌的语言受到晦涩难懂等流弊的污染。

这首诗在审美原则上是全新的。它避开了情感的直抒,弃置了景象的实叙,它没有着意建构完整的意境,只是用意象、用隐喻,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觉醒的象征),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从乌云的缝隙中射出一束白光。

短短的两句诗,概括出了一代人的心理历程,表达出对黑暗政治的否定、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这首诗有力地证明了诗是精粹的艺术。它的思想内容的高度凝炼和艺术表现上的高度提纯,使它具有小说、散文等文体所不能有的力度和容量。

  顾城诗《安慰》

青青的野葡萄

淡黄的小月亮

妈妈发愁了

怎么做果酱

我说:

别加糖

在早晨的篱笆上

有一枚甜甜的

红太阳

顾城是中国现代几近唯一的“童话诗人”。他的诗简约明洁,自然纯净,充满童稚和梦幻。诗人曾专门对童话的“童”作过解释。他强调,这个“童”是《童心说》(明·李贽)中的“童”,是指未被污染的本心,而不是指儿童幼稚的心。

《安慰》是首童话短诗,作于1980年10月。全诗分二节,共九行。第一节从孩子的角度,以诗人特有的童稚的想象力描绘了成人世界的现实生活,只有“青青的野葡萄/淡黄的小月亮”,母亲在在为生计发愁,怎么做甜美的果酱?诗人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孩子眼中“冷月映青果,寒灯照愁颜”的清冷画面,而暖色调的甜果酱只是母亲遥不可及的奢望。第二节是这个懂事而又充满想象力的孩子安慰母亲的话,“我说:/别加糖/在早晨的篱笆上/有一枚甜甜的/红太阳”,充满了温暖的色调。尽管生活清苦、艰辛,可明天一切都会变好。不用发愁,不要烦恼,明天会有一枚红红的太阳,会有一个甜甜的希望。当时正是顾城人生出现转机的时候,他开始“把自己的心交给世界”,在全国刊物上陆续发表他的诗作,并引起强烈反响。他从此“带着自己的小诗,走进了一个新的领域。”对于顾城,一切刚刚开始,新的生活充满希望,而“最美的永远是明天”。顾城在同年的散文《少年时代的阳光》中写道:我要“使人们相信美,相信明天的存在,相信东方会像太阳般光辉,相信一切美好的理想,最终都会实现。”诗人的这句话是对这首小诗完美的诠解。

在音韵上,九行诗共押韵五次,即第一节的“月亮、果酱”和第二节的“加糖、篱笆上、太阳”,皆为仄韵。全诗读起来轻松自然,节奏流畅。在色调上,二节诗形成了冷(青葡萄,黄月亮,发愁)和暖(糖果酱,甜甜,红太阳)的鲜明对比。这是现实和希望的对比,是生活与梦幻的对比。整首诗明洁唯美,即便是成人世界中油盐酱醋的烦恼,无米下锅的窘迫,在诗人笔下也变成了一个“青青的野葡萄/淡黄的小月亮”的唯美的童话世界。这是对尘世生活的纯美的净化。顾城“酷爱一种纯净的美,新生的美”。“他是那么远离喧闹,他干净得像一条无人知晓的小溪,仅仅流淌在他自己远离尘世的深山里。”(文昕《最后的顾城》)正是源于那颗未被生活污染的童心,诗人才得以创作出这首色彩明洁、意象纯美的童话诗。

   表明经历文革的人虽然历经欺骗和愚弄,墙就比喻成丑恶势力或者威权,小巷表明人正在走的道路,钥匙表明一种希望,梁小斌是有一首<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但是顾城没有丧失希望,仍然在顽固寻找,寻找人生的家园

   诗题是“小巷”,由此,我们不妨做这样的猜测:这条深深弯进诗人生命里的小巷,肯定发生过什么。对于一贯唯美的顾城来说,小巷里发生的,肯定是一个美丽而伤感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致使诗人,多年后,还魂牵梦绕,难以忘怀。 然而,这是一条“没有门/没有窗”的小巷。 有门,诗人可以用钥匙打开。有窗,诗人可以破窗而入。但是,随着时光的流失,这些对于诗人来说,已经是不可能的了。绝望的情绪,首次流露。 但是,诗人并没有死心,仍然在绝望中抱有一丝渴望。于是,“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本来,用钥匙敲墙,就有驴唇不对马嘴之嫌,属于一个人绝望之际的愚蠢之举,何况还是一把“旧钥匙”呢?短短两行,就将诗人伤感绝望的情绪推向极至,不愧为大家之作。 顾城多短诗,但大多小诗不小:灵气,节制,层次感强,张力十足。《小巷》同样体现了他的这一艺术特色

星月的由来

——顾城

树枝想去撕裂天空

但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

它透出了天外的光亮

人们把它叫作月亮和星星

星星和月亮是我们太常见的事物了,我们已经习惯了它们的存在。它们从哪儿来的?我们已经忽略。但诗人以它永远好奇而敏感的心去感受世界,体悟生活,创造一个真善美的世界。顾城的这首儿童诗,用清澈透明、亲近自然的语句,表达他奇异的想象,给我们一个神奇而纯粹的世界,因此,读来让人感到纯净、透明,充满孩子的童趣与好奇。现在,我们的世界,我们孩子的世界,还有这么美丽吗?

这首诗写于1968年,顾城当时是12岁,他的妈妈在牛棚里。

顾城是一位童话诗人,他希望自己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童话般的理想国,正因为此,他所看到的世界并不是光明的。

月亮和星星,是为了“撕裂天空”而产生的,光亮,只在天外。这样的诗,出自一个12岁孩子之手,难道不是悲哀么?所以,顾城童年的世界并不美丽,他生活在黑暗中,所以才要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156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