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阴影真的会影响人的一生吗?

童年阴影真的会影响人的一生吗?,第1张

童年阴影真的会影响人的成长,甚至伴随一生。童年阴影或称心理创伤,有大有小,大的可能影响身心健康,对未来发展极为不利!

一、产生不信任感!

那些早年有过背叛和欺骗经历的人,可能在心里总会对关系有种天然的不安全感,成年后的ta可能会觉得人接近自己都是为了伤害和利用自己。

在亲密关系中,很多时候ta会盯着不是积极爱的一面,而是将注意力都盯在背叛和不爱的那一面,这样特别影响正常的亲密关系,所以很难建立对他人的信赖感。有些人在亲密关系中害怕被抛弃与背叛,所以会产生要离开的念头,因为先抛弃别人,就不会被别人抛弃了。

二、会回避亲人

明明自己非常想要亲密关系,但很多时候故意推开对方,因为在自己的深层信念中,ta们感觉自己注定无法拥有真爱。这是一种“假性疏离”,用表面的疏离感来表达自己对爱的渴求。

情感勒索由于早年没有被关注和爱,所以希望自己当下的关系可以时时刻刻关注着自己,当对方无法关注自己的时候,自己就像进入一个黑洞般无法安宁。

三、会产生羞耻感

羞耻感是总感觉自己是有缺陷,糟糕,无用的或者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而深陷罪恶感中,见不得别人。被这种感觉长期束缚的人,大多早年经历过被羞辱的经历,或者在小时候表达真实感受被人嘲笑甚至羞辱。

在亲密关系中经常会深陷“你是你,我是我”的陷阱中,对维护长期的亲密关系十分困难。今天就给大家先介绍这么多,之后有机会我抽空给大家介绍一些自我疗愈的方法。

“可怜天下父母心”,妈妈是因为爱你才管你。我实在太想骗你了,因为你现在对爱情的看法不够成熟,谈恋爱也就是谈谈,距离谈婚论嫁还有一定的距离,有点担心说出事情的真实情况后,你一味反抗母亲,忘了自我成长才是首要任务。

  不过,人总是在试错中成长,你先记住追问自己什么是爱情,为什么这样是爱情,了解父母爱你的模式之后,我相信你会在恋爱中成长、成熟起来。

  母亲爱你的模式是控制。她控制你的生活,你已经成年,有了自主行动的需要,而母亲把你当成未成年人管制,对于你结交朋友、出门游玩都有诸多限制。作为成年人,你需要有清晰的自我边界,自主决定和什么人来往、去哪里、做什么,母亲的行为把你和她绑在一起,处于不健康的共生状态。

  你对母亲的控制采取的回应是反抗,她说什么不行你就要做什么。她控制你谈恋爱,你用“不结婚”来反抗。你当然知道她说“不结才好”是气话,继续用不去相亲反抗。反抗是人们遭受控制时正常的表现,不过你反抗的方式——和她对着干,实际上还是受她控制和影响,为反对而反对,失去了自己的思考和立场。总结前两次谈恋爱的经验,初恋分手和两方家长反对有关,说明两个人那时缺少独立做出决定的能力。第二次谈恋爱因异地恋不了了之,说明距离远确实存在问题。妈妈两次反对你谈恋爱,其中的一些理由看起来都有点道理,最后你们分手也和妈妈指出的问题有关。所以,不必因为某个意见由妈妈提出就反抗。

  妈妈的问题在于她感到无力控制你的生活时,用情感勒索的方式威胁你断绝母女关系。她没有尊重你的选择。前面已经理清楚了,妈妈反对你的恋爱对象有一些道理,真正令你反感的应该是她表达意见和面对反抗时所采取的方式:控制和情感勒索。如果你觉得妈妈有沟通的余地,可以温和地告诉她:谢谢妈妈的关心,前两次恋爱你说得有道理。妈妈可不可以反对的时候不要说断绝关系?我听了很难受,我不喜欢这种方式,好言好语我更听得进去。信中对母亲的思维方式和行事作风讲得不是很细,如果你认为母亲不可理喻,完全无法沟通,那么,她说的话你姑妄听之,改变她一说话你就跳脚的行为反应模式。你拥有成熟的的人格和爱情观之后,才能在她的强势命令下保持自我不受影响。

  现在你已经交了男朋友,不适合一边交男朋友一边相亲,这对双方都是不尊重。你可以在回答了“什么是爱情”以后,对你和男朋友的关系做一个总结。如果你确定对方是你要维持长期亲密关系的人,那么你可以根据母亲的脾气、性格,选择适当的回应方式。万一不合适,那么母亲或者亲朋好友给你介绍对象,你不必因为“相亲”这个形式而拒绝,接受与拒绝只和你的爱情观、婚姻观有关。

1、心理扭曲的渣男

心理分为两种:过度自卑和自负,当他追求你的时候,你如果没有同意,他会认为你是因为他穷,根本不会从自身找原因,觉得全世界都对不起他,这样的男人,如果在一起后,很容易成为家暴男。

2、对你特别抠的渣男

这里说的抠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自己大方,可是对你却十分小气,自己花钱的时候,随心所欲,如果你要买东西的时候,他可能就会说不值得,第二种是对谁对小气,穷男生不一定小气,也许他只有十块钱,但是愿意给你花八块钱,这里说的小气,是他不管有多少钱都不愿意给你花。

3、见面只为了解决自己心理需求的渣男

这种人男生见面不是因为想念,只是要自私满足心理的情欲,需要你的时候怎么都行,不需要你的时候,恨不得你离的远远的。

4、脾气暴躁的渣男

这种渣男一喝酒就容易发脾气,说脏话,甚至动手打人,打了你,酒醒后,就想办法道歉,千方百计的请求你的原谅,原谅后,之后,又是喝醉酒,发脾气,道歉,周而重始,受苦的还是你自己……

5、一直贬低你的男生

他不会说你的优点,而一直强调你的缺点,把你塑造成离开他后自己一无所值,慢慢的磨灭掉你的自信,最后,就算你知道,他身边除了你,还有其她女人的时候,你还会傻到认为都是自己不好,他才会离开你,喜欢别人。

最后总结一下:什么是渣男?心里装着一个,怀里躺着一个,手机里暧昧的好几个,不愿意离开身边的,也不会放弃未来的

当我们的人生出现问题时,鲜少人会把自己成年后的经历和童年的家庭生活扯上关系。比如,没有办法恋爱,再婚的人依然让人失望,职场的人际关系很差,脾气暴躁,敏感,自卑。然而,《原生家庭》这本书会告诉我们,如果你的父母有毒,你很可能会有认为自己不值得被关心、难以信任他人、永远都不会成功。

有毒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这个体系并非你的父母所发明,而是从先辈那里继承的一整套逐渐累积而成的感受、规则、交流、观念。

书中举例说,戈登是一名成功的整形医生,因为他总是控制不住突然爆发坏脾气,时常尖酸刻薄的训斥妻子,导致他的妻子从家里搬了出去。戈登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些行为的根源其实是来自童年的经历。他小时候只要稍有疏忽,像忘了做家务,成绩没有达到父亲的要求,他的父亲就会用皮带抽他。他一直以来都认为父亲只不过想让他守规矩而已,是为他好。然而,通过心理治疗,戈登才意识到, 小时候对父亲积攒的愤怒,正是他坏脾气的根源, 而且一旦压力过大,他就会想妻子喷发。

作者苏珊把 家长持续、始终支配孩子生活的负面行为模式,称之为有毒,这样的家长也就是有毒的父母。 因为这些父母对孩子的情感伤害蔓延到了孩子的整个身心,并且痛苦不但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消散,反而会加剧。

比如,类似“你真蠢”“你真没用”“你怎么长这么丑”“什么事都做不好”等贬损、取笑、挖苦、指责的语言虐待,会让孩子从小就产生自卑心理,并且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消散。

正如书中所说, 对孩子来说,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如果你无所不知的父母认定你是个坏孩子,那你就一定是。如果母亲常说你真蠢,那你就是蠢的;如果父亲常常说你真没用,那你就一定没用。孩子们不会从其他角度审视这些评价并提出质疑。这些评价进入孩子的潜意识中,就是在内化负面评价,形成了自卑的基础。

在《原生家庭》这本书里,作者通过大量的真实素材,列举了常见的有毒父母类型有 不称职的父母,操控型父母、酗酒型父母、身体虐待型父母、言语虐待型父母、性虐待父母 。并分析了有毒父母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是孩子性格缺陷的元凶,更不幸的是它们还会持续影响孩子成年后的生活。然而,值得庆幸的是, 作者强调有毒父母的行为,可以被终止, 书里详细讲述了应该如何摆脱有毒家庭的影响,重新构建自信、界定自己的策略,帮助被毒子女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苏珊·福沃德是国际著名的心理治疗师,有18年心理治疗的临床经验,同时她也是一名作家,除了今天介绍的这本《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之外,还出版了《情感勒索》《依恋:为什么我们爱得如此卑微》《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等备受大众喜爱的作品。

下面,我们就来看下要如何摆脱有毒家庭的影响,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首先,要在认知层面上进行自我探索、感受、理解。

1进行自我探索。

这份问卷是帮助你 认清一些掩盖你感受和行为之下的观念, 如果有四条以上是你认为正确的,说明你仍然处于与父母纠缠的关系,这些观念都是错误的。

错误观念,会让你把父母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会你放弃自己的感受和自由选择权,会让你难以真正的独立,让你在和父母的分歧中退让、顺从,从而生出痛苦的感受。比如,当你认为“让父母高兴是你的责任”时,如果你和父母顶嘴,让父母不开心了,你就会有自责、内疚的心理感受。

也就是说,错误的观念,衍生出了规矩,内心的感受让我们遵守规矩,于是就产生了行为。那么想要改变行为,就要先从错误的观念、消极的感受着手。

2进行自我界定。

自我界定是为了不受他人的影响,拥有像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为的 选择权和质疑父母的自由 。把自己的需求和父母对你的要求区分开,做决定的时候,要以自己的愿望和需求为出发点。

策略1:少一些反应,多用非辩护性回应。

为的是不把自己的情感交到了别人手上,一旦你生气、道歉、解释或试图说服他们,就等于把控制权交到了对方手里。

策略2:表明立场。

可以从一些小事开始,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即便他们没有改变,我们自己也会变得强大。

其次,情感方面上认清责任方,不再自我惩罚。

不管父母是有意还是无意地对你造成的伤害,不管父母愿意承担责任还是不愿意承担责任,重要的是,你 要认识到这些都不是童年时你的错,不是你的责任,你要做的就是练习说出内心真实的、糟糕的感受,然后提醒成年的你,要关爱自己。

最后,与父母对峙。

前面的都是在为这点做准备,如果你已经认清了观念、感受和行为的关系,并且把非辩护性回应和表明立场的技巧熟练运用,那么接下来就是要与父母对峙,你要清楚和父母对峙为了彻底克服你内心的恐惧,直面他们,告诉他们真实的情况,并为你们以后的关系定位。

 

1考虑对峙的时机。

中毒的孩子做出对峙决定时,一般会经历,“我永远都不会那么做”,到“可能有一天我可以,但是现在不行”,再到“我能那样做”。

2对峙前,满足四个基本要求。

如图:

3具体操作

·开场白:我想对你说些以前从未说过的话

·内容架构:

·方式:写信是很好的方式,写完之后可以修改到满意为止。也可以面对面,要注意的是面对面对峙可能需要更大的勇气,地点的选择、提前多次的演练都会帮助你克服紧张。

4对峙后的结果

不管对峙时、对峙后对方的反应是什么样的,不管你的兄弟姐妹、亲戚朋友是持什么态度,做出什么样的行为,最重要的,你要记住, 你有勇气付诸行动,你已经胜利了。

在你变得越来越自主、独立时,有毒父母可能会非常抗拒你的变化, 你要相信自己的感受和认知。这时一个艰难而疲惫的过程, 你可能会感受到焦虑、内疚、恐惧,时常想回到旧有的相处模式中,这些都是无可避免的。不管怎样, 能否从有毒家庭里解脱出来,关键在你。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看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很受触动,书里那些案例的人,都是深受原生家庭之苦,又摆脱不了的人,他们是幸运的,遇到了作者这样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帮助,逐渐得到了解脱。我们也是幸运的,看这本书最起码能让自己思考与警醒,自己的行为是否和原生家庭有关。如果有,我建议不妨看看这本书,用书里提到的方法,一点点改善起来,并提醒自己不要做有毒的父母。

就像书里说的: 你身上本就具备改变子女命运的力量。当你自己从内疚、自我仇视和愤怒的家庭遗毒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你有解救了自己的子女。当你终止了旧有的家庭模式并打破循环时,也为你的孩子、你孩子的孩子以及以后的子子孙孙送上了一份无比珍贵的礼物。你是在塑造未来。

男朋友平常很好,但发脾气的时候性格比较极端怎么办?

问题描述:

男朋友是一个性格比较有原则性的人,平常都很好, 喜欢提醒别人该做的事情。

他妈妈有精神分裂症,虽然他回家也会照顾他妈,但是会埋怨他妈只会嘴上关心,连他工作在哪都不知道,他有的时候会说他妈妈就是自作孽,就是自己懒,极度不负责任,还不如死了不要拖累一家人。 

如果我惹到他了,他会发非常大的火,而且态度很极端,会重复说一样的话。 

感觉每次说到对他不利的地方,他就会拿别人的缺点出来说你做好自己的事堵住别人的嘴,但是他觉得这是在为对方好。 这种我该怎么办? 总感觉不到温暖,而且总觉得是有功利心的在一起,又不敢分手。

魏洪谦回复:

这位**姐你好,从你的叙述当中,我感觉你挺委屈,也挺矛盾的。

你在和男朋友的相处过程中,总是感觉不到温暖。

你欣赏他的优点,但是他也有一些行为态度让你很煎熬。

我反复读了你的描述,我猜测男友身上有4个方面让你很难受。

1,喜欢提醒别人该做的事情

这个描述,可以说是优点,也可以说是容易让人烦的做法。

喜欢提醒别人做事情。这其中隐含着两个假设。

一个是,他会把想当多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别人。给人的感觉有一种被监控,被一直盯着的压力。

如果我反复被提醒,我会感觉挺烦的。

每个人都有脑袋,凭什么我非得让你提醒我,该做什么事情呢?

我也是成年人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我自己说了算。

还有一个假设,这种方式是他在照顾别人。有可能,在家里,他就是这样提醒家人,用这种方式照顾妈妈的。

或者他这种提醒别人做事情的行为,正是继承自妈妈的教养方式。

我觉得行为本身没有完全的好或者坏,决定于他自己的动机与理解,也决定于对方的真实感觉。

他可能把这种提醒看做是照顾别人,那么这是很温暖的。

如果他是觉得别人很愚蠢,很笨需要劳烦自己随时提醒,这是在转嫁自己的焦虑情绪,是在实施情感勒索。

2,他有时候会说妈妈自己懒,自作孽,不如死了

他这种说法,是专门和你说的,还是直接和妈妈说的呢?

首先,这是他们母子之间的恩怨情仇。

亲人不光是爱,有时候是爱恨交织的。

恨,也是源自于爱。

总体来说,行动上他是照顾妈妈的,那些狠话也只是嘴上说说。

重点是,他这样说话,你有什么感觉?

你会担心你们结婚后,如果你病了,他也会这样一边照顾你,一边骂你自作孽吗?

这其中的害怕与担心,是值得探索的。

或者,你看到他这样为难,你没办法帮到他,你感觉无能为力,很尴尬,无地自容吗?

你看到他对妈妈这种复杂的态度,呢不知道怎么回应。这不是你做错了什么。

这是他们母子的事情,你帮多少,全凭你的个人意愿。

你可以只是倾听,不说什么。

3,你惹到他,他会发非常大的火,而且态度很极端,会重复说一样的话

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你已经找到他的愤怒开关了。你知道怎么做可以让他进入这种发火的极端状态。

我想知道,你是故意惹到他的,还是不知道怎么了就惹到他了?

你感觉他反应过度了吗?

面对他这种发火,一直重复一句话都的状态,你感觉压力很大。

这种情况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和自己父母相处的某些经历吗?

你所谓的惹到了他,可能是你故意的,可能是他强加到你头上的。

比如你只是想和他说说话,想让他给你一些关注,一些陪伴。他会把你这些举动定义为“故意惹他生气”,然后借机发火,转移情绪压力到你身上。

如果是他把自己发火归咎于你,那么你会感觉很委屈,感觉自己被冤枉。

但是暂时你没办法说清楚,你好像被堵住了。 这其中还有害怕情绪,你害怕说更多,他会变得更极端。

4,感觉每次说到对他不利的地方,他就会拿别人的缺点出来说你做好自己的事堵住别人的嘴,但是他觉得这是在为对方好。

这种感觉,让你觉得自己不被允许。

你不能表达对他的不满意,不能对他提出要求。

你感觉被堵住了,并且他还说这是为你好。

这是典型的情感勒索。

如果他是一个团队的领导,这个策略可以让他打压并且剥削自己的下属。

但是你们是平等的恋人关系。

或者我有一个猜测,你们是办公室恋情,你的男友同时是你的上级领导。

这样的话,就很容易产生角色混淆。

在工作中用恋人的角色提出要求,在家里和谈恋爱的时候用工作角色进行控制。

如果是这样的话,确实很遇到更多的沟通不畅。

并且,你如果提出分手的话,意味着在工作中也会遭到他的打击报复。

分手并且离职的话,你会难以承受。

以上都是我的理解和猜测,需要你的反馈。

我的建议是,你需要学会保护自己。

我们时常为对方考虑,给自己留下了很多委屈和愤怒情绪。

这样的关系是不可持续的,因为自己的委屈终究是会爆发的。

那么如何保护自己呢?

我分享两个方法。

一个是自由书写。

我看到你的文字表达很流畅,情感丰富饱满,叙事也很有调理。

这是你的天赋。

自由书写,是每天拿出15分钟的时间,写下当下头脑中的想法,身体感觉,情绪感受。自由书写的内容只给自己看,甚至可以写完就销毁。

这样你就可以彻底的释放被压抑的需要,情绪,和想不通的事情。

每天15分钟,不累,不花钱,也没有什么难度。坚持几个月之后,你会受益匪浅。

我的亲身体验,自由书写可以增强自信,培养稳定的基本安全感,看清楚很多人事之间的纠缠。

第二个方法就是正念冥想。

壹心理平台的“学院”里面,有一个冥想星球,里面有很多正念冥想练习。

我看了一下,我自己的正念练习时长已经积累3000多分钟了,这对我帮助很大。

在这里我介绍几个正念冥想练习给你,你可以尝试自己做情绪释放。

“建立人际边界”——可以帮助你建立个人边界,从而可以做到在关系中,既亲密,又独立,保持舒服的距离;

“接纳不完美”——帮你更加接纳自己,减少自我批评;

“祝福自己”——只有给了我们自己爱和关怀,我们才有能力打开内心,接收到别人的爱和关怀。

这只是其中一部分,你可以多尝试,和自己的感受连接,和自己的身体连接,会让你逐渐放松下来。

景休确实喜欢灵汐。

从原本人物的设定来看,景休和翎月才是一对,而灵汐又是翎月的孩子,他们的关系实在是太复杂了。宸汐缘剧情介绍,景休确实喜欢灵汐,那时灵汐下凡历劫的时候,在第二世碰到了景休,此时的他是最困难的时刻,从山灵国逃出来,身负重伤,眼睛也看不到了。

自然认不得她。此时的灵汐已经失去了记忆,并且被凡间的家人抛弃,所以和景休在山林的木屋里一起生活。

九宸得知这个情形之后,立马下凡前来阻止,后来景休得知灵汐的真实身份后,开始策划大事,在利益面前爱情显得微不足道。众所周知,灵汐和九宸才是官配,最后灵汐历劫成功,景休并没有和她在一起,灵汐只是他阴暗人生的一出亮点而已。

爱一个人本没有错,但爱得太过分,完全不顾虑对方的感受,为了控制对方,甚至做出伤害对方的事,那就成了情感勒索。

景休对灵汐的爱,就是这样。他跟九宸竞争,并不光明正大,阿默问景休九宸是什么人,他说九宸要杀了阿默才能换回灵汐。

这话本质上没有错,但他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阿默是灵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换句话说,没有灵汐就没有阿默,她们是同一个人。阿默是灵汐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人生,而不是整个人生状态。

但景休将阿默和灵汐硬生生地割裂开来,将灵汐推向阿默的对立面,导致阿默到死都无法接受,自己是灵汐的一部分。

《安全感》是一本由Paul G / 孙向东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312,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全感》读后感(一):人需要安全,更需要安全感

保罗G和孙向东的《安全感》一书,并不能算是一本很好的通俗心理学著作。因其不够通俗,逻辑性也不够强,但这点小缺点并不能掩盖该书的优点。作者的用心和洞察,如黑夜的明珠,完全可以照亮那些安全感不足的人们。

如果我以该书为蓝本来讲课,该书的框架完全是可以直接拿来用的。先讲什么是安全感,然后是安全感从哪里来,再是不安全感的结果,最后是如何获得安全感。

一、什么是安全感

有些人明明身处安全的环境,却有着较低的安全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这实在是个有趣的问题。

为了帮助读者了解自己的安全感状况,该书为读者们准备了《马斯洛安全量表》,有兴趣的可以自己买这本书回去给自己测量一下。

作者认为,安全感是一种感觉,因此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安全感。安全感不等同于安全,更不等同于钱包的厚度。安全感不等同于“我爸是李刚”,更不等同于“霸道总裁爱上我”。安全感不等同于“我的能力吊炸天”,不等同于“长生不老似神仙”,更不等同于“那个事情没有发生就好了”。安全感有其锚点,无论发生什么,安全感总会回归到锚点,只是时间的问题。

那究竟什么是安全感呢?作者认为,正是因为安全感是一种感觉,每个人都可以对其进行定义,你的定义对你自己而言才是最准确的。“安全感的反面是焦虑(对未来不可控的危险产生的负面情绪),抑郁(自责倾向、绝望感)和敌意(责他倾向);安全感的载体是重要他人,要恢复安全感就要找到新的重要他人,和他们建立连接,建立连接就是动情,无论亲情、爱情还是友情;安全感的投放部位是背部,最直接的疗愈方式是背后的拥抱,短期的非单独远行……”

二、安全感从哪里来?

既然安全感是一种感觉,而感觉常常是与过去的经历、记忆、潜意识挂钩,和我们对自我的建构有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明明见到的是毫无威胁的绳子,却一下子就焦虑害怕起来,那是因为,被蛇咬过的记忆一下子就被勾了出来。而有的人在看到绳子的时候,还会激动地“哭爹喊娘”,那是因为爹娘是其重要他人。

什么是重要他人呢?作者说,重要他人的一个标志是他是独一无二的,如果很多其他人和他的地位相等,可以用“朋友”一词指代,那么他就不是重要他人。我们仿佛转身即可期待的人,就是我们的重要他人。我们和重要他人之间有一条无形的连接,我们不仅会在第一时间闪回到那个或那些人,而且,他们本身就是“我”的组成部分,我们的言谈举止、思维方式、感受模式中都带着他们的影子。

为什么重要他人那么重要?那是因为“任何其他人,都只能影响我们的情绪——那些可以被时间冲淡和冲掉的情绪,而无法影响我们的情感和人格。只有重要他人可以扰动我们的人格……任何根深蒂固的问题,都是因为缺失重要他人,或重要他人给你的反馈不对;任何人格上的改变,都需要重新找到并确立一个重要他人,让他给你正确反馈。”

重要他人的数量不会太多,也就2-15个。为什么这么少?它是耗费资源的,每个重要他人都会耗费我们的资源。资源有限,重要他人的数量就是有限的。

父母是我们最最重要的重要他人,我们与父母的关系中最最重要的,是依恋关系。依恋关系决定了我们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我们将会有怎么样的安全感。而我们所处家庭的亲密度,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关注、认同、包容、反馈,又影响着我们的人际安全感。

写到这里我就想到我妈。我在外地工作,每次打电话回家,可以听得出来,她是想我回去的。可是每次她总能聊着聊着说一些伤人的话,例如“小时候你们要什么就给你们买,现在你们长大了却不见你们买什么给我”,而其实我每个月都有买营养品补品给我爸妈。她明明是爱我们的,却习惯于以拒绝来表达爱(先伤害别人总好过先被别人伤害)。我反思我现在与他人的互动模式,常常表示得不够主动(害怕被伤害),其实深受我和我爸妈的互动模式的影响。

三、不安全感的结果

孙向东说,人能享受兴奋、宁静、愉悦的生活,都是心底安全感的表现;人在成年后遭遇的所有问题,都是最初不安全感的变体、外化和泛化。简单理解,就是如果你有不安全感,你就难以享受幸福生活,难以被人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所以啊,不安全感的结果有很多啊,得不到父母的爱,就要寻找替代,要不怎么说来自单亲家庭(只有母亲)的女孩容易早婚呢。又或者寻求宗教的心灵寄托,又或者堕落成为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的人。

最可怜的,莫过于爱无能和被爱无能,变成一具冷漠的行尸走肉。从这一点来看,千万别在你的小孩尚在襁褓中时对其不管不顾,一切无爱的行为主义都有可能让你的小孩终身缺乏安全感。行为主义的大佬华生可是四个孩子养坏了三(一个自杀未遂,一个自杀成功,一个流浪街头)。

四、如何获得安全感?

什么最有效?不是某样东西,或者某种方法,最有效的,永远是人。我们的重要他人。当然,心理咨询师也算。

然后才是方法。

从自我觉知开始。你不搞清楚你不安全感的问题出在你自身的哪个地方,你如何获得安全感。而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就如一面清晰的镜子,能够帮助你更好地觉知自己。

和我们的重要他人建立情感连接,和我们的小伙伴开心地玩耍。

想象进入愉悦情绪的情景并停留其中。找到你的兴趣爱好,获得心流体验。

锻炼好你的身体。

……

我想,人需要安全,更需要安全感。而为了获得安全感,人总是要做点什么离开“安全”的事情才行。

《安全感》读后感(二):见自己

读书是为了见自己,见众生,用自己的方法,更好的成长。读这本书,带入自己的身份,对比自己的感受,因为对于小时候的记忆并没有深层次的唤起,所以对于已经缺失的我也不能确定是或否,认知主义的方法感觉不错,人挺复杂的,社会方面,动物方面,情感方面……但对于一件事的判断,完全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做出具有积极意义的选择。

我认为事件是没有好坏的,两面性也都是人们在不同情景下的对立,所以好坏都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认知主义认为,我们体验到的情绪,并非客观事件本身引起的情绪,而是内化语言对事件和机体状态的持续加工的结果。面对同一事件,到底该解读为什么情绪,由当事人自己决定。

通过打开心扉,让一些人代替父母成为重要他人,建立实质的连接,填补成长过程中的缺失,是疗愈的好方法。但是,这个过程可能会是痛苦的,因为打开心扉就意味着给重要他人伤害自己的机会,如果找错了重要他人,那么受伤就必定痛苦,可能会走进极端!(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纪伯伦)

人不是通过分离获得孤独能力的,孤独的能力,只是暂时分离的能力,物理上的暂时缺席,说明精神上的持久存在。所以说朋友还是老的好,想起了凡。

分享一句鸡汤,想要维系一份感情,期待越少越好,如果没有了期待,就可以无条件的爱了。

《安全感》读后感(三):活得更有温度 ——读保罗G,孙向东《安全感》

活得更有温度

——读保罗G,孙向东《安全感》

什么是安全感?踏实、稳重,自我为主导,这是我对安全感的第一定义。然而当你在读这本由保罗G和孙向东作品的《安全感》,你会发现,你所理解的安全感真是冰山一角。

作者保罗G,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向)、心理咨询师、著名畅销书作家。多年的学习和咨询经历,让他不仅获得理论体系的支持,还拥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同时善于把严谨、科学的心理学知识用简单的方式进行解读。而孙向东是保罗G的老师兼督导。

作为心理专家,作者更擅长以心理活动及所体现的行为来表现对于安全感的诠释。安全感看似触手可及,但仿佛又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什么是安全感?缺失安全感的表现?怎么让自己拥有安全感?以及安全感带来的结果。作者以图、文、表、引用等形式,辅以专业的知识更加细致生动客观的表达自己的看法。整书章节从“什么是安全感”,到“安全感从哪里来”,进而“不安全感的结果”,最终“修通:人格的再构成”。

一只站在树上的鸟,从来不会害怕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不惧万物,不畏于心!胸有沟壑,相信自我,这是安全感!但是身处这个世界,安全感已经不仅仅与自我有关,责任与义务并存,情绪与角色同行。当我们的责任和角色发生变化的时候,心态就会发生变化。保罗G在文中将各种心理带来的不同反应也归类写明,比如受挫, “遭遇重大挫折时,人还会倒退(regression),比如吮吸手指。”比如踏实,时间的强大,能让两个陌生人做到亲密无间,却也能让亲密无间的两个人变得陌生。重要的人能给你带来喜悦、开心,让心底变得踏实,也能大大提升安全感!比如孤独,“凡是有生命的有机体,保护自己免受外在 的骚扰,是一个比接收外在 更加重要的任务”。人是感性动物,情绪在受到环境、角色的反射,大起大落,内心变得起伏不定,仿若漂浮在海上的方舟,内心不再平静,继而大脑给人体做出的指令,引发处理事务的指令也各不相同。

认知安全感,它看起来并没有那么困难,拨开迷雾,我们这一生学会很多道理,也热爱和恐惧成长,但是正如作者所期望的,希望读者能学会“如何在不够好的世界里,活得更有温度”。

《安全感》读后感(四):安全感, 源于施而非受

实体经济不好, 很多生意人脱实入虚, 寄望在炒房或股市中实现资产增值, 然而亿万资金的流转, 反而让这些人更加焦虑 现代社会, 爱情婚姻的机缘稍纵即逝, 女孩们往往在不断的考验和要求中去求证对自己的爱

然而安全感, 永远来源于”施”的能力 商场上, 拥有足以自豪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摆脱同质竞争 职场上, 身仗一技之长, 才有信心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在感情上, 修行好自己, 以善解人意的温柔和优秀的素质, 才能让对方离不开你

安全感, 不是不停的”我要”-- 更大的杠杆以索取更多的财富, 娇嗔的责怪以求得更多的陪伴和爱 要得越多, 恐惧感越强, ---因为物质或爱情的求证永无止境 而施予的能力, 才是最好的心安

《安全感》读后感(五):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探索自我

想起knowyourself出了本书: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

不可否认原生家庭是人格塑造之中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只有更深刻的自我了解,对自己的情绪有合理的认知,才能热爱自己热爱世界热爱生活;

这本书虽然介绍了很多心理学的理论和主义,但却不枯燥教条主义,更多的是解释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也有很多实际案例和实验例证,解释了甚至有很多自己都没有想过的隐藏在回忆里的疼痛和伤口 ;譬如父亲这一角色的缺失对成长带来的影响,母亲的情感勒索,不单单是一个家庭的问题,推及到社会乃至时代,改革开放的年代导致人们对物质追求超过了精神交流,90后的我们在这一环境下成长,会在各种各样的方面感受到内心的不安;

笔记和感想:

”观自在“看到自己是这样一个存在,面对真实的自我不逃避

情商包括:情绪体验、情绪表达、情绪抑制

安全感是通过和重要他人建立连接获得的,他不受物理距离和时间的约束;

增加安全感的方式:回忆高峰体验,沉浸心流体验,建立仪式化习惯;’ 仪式的催眠也是为了增加虚假的掌控感和安全感,还需要有一定的反馈,强化得到条件反射(不强化会退化消失),所以自己很难自我反馈(可能会反而强化错误反馈)做出改变,直到遇到精神载体获得正确反馈;

独立自我不等于与世界隔离与外界孤立,有时候它可能只是一个自我抗拒融合拒绝亲密关系的借口;真正的独立是精神上的连接得到满足,有安全感;

认知主义:看世界的角度很重要,情绪=生理状态+认知标签,认知疗法可以治疗和降低不良的情绪体验(但不会改变安全感的锚点,只能使波动的情绪迅速恢复到锚点)

《安全感》读后感(六):父母和他们的家庭对我们做了什么?

父母和他们的家庭曾经是我们的宇宙。

而父母就是这个宇宙中两个主要的神。

虽然他们不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应,但对于孩子而言,他们掌控着孩子所需所求,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最初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和看法。

而这种感受和看法会形成生命的基色,形成大脑的基本感受、认知和行为结构和功能模式,无论以后在这个基色上涂再多再厚的颜料,都无法让这种基色黯然失色;无论以后大脑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如何扩展,都是在最初的模式的基础上的扩展。

到后来,虽然我们早已忘记这个基色,甚至都不知道它的存在,但它就是不断在影响每一天感受到的生活的色彩。

最主要的是,我们的父母其实不是神,他们是平凡的人。

平凡到犯错其实比不犯错的时候多。

平凡到在他们祖辈和文化的模式中充分祖辈和文化的范式,让人类整体的错误无知无觉地在自己孩子身上和心上任意、固执地一再实施,内心还充满了正义感、使命感和关爱感。

是的,我们的文化就是要去积极地干预生命的成长,极少去思考这种干预是否正确,是否带来适得其反的伤害,自然默认来自父母的一切干预都是正当的,用正当性默认正确性。

于是,我们孩子,我们的众多孩子,其实是受到伤害的。

他们感觉到不被父母认可,他们感觉到被世界拒绝,他们感觉到自己无法掌控什么,他们感到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他们感觉世界充满了危险,他们从小被培养了危险感,而不是安全感。

但生存的本能让他们还是要生存下去,他们还不具备自杀的能力,于是他们就扭曲地生存下去。

为其用扭曲的方式才能应对扭曲的世界。

于是他们活下来了,也长大了,可是也扭曲了。提着十二分的小心,用那种扭曲的固化模式——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处理一切事物,总觉得和这个世界不是一体的,总觉得和别人是相异的,总觉得哪里不对,总觉得需要做点什么让自己心安些。即使没有危险,也是如此;即使什么不用做就好了,享受就是,但是就是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总想做点什么。而极端的父母就会造成极端扭曲的孩子,就会出现极端的行为。

这种扭曲,将要用一生去纠正或者强化这种扭曲,因此痛苦终身。

人生就变成了痛苦的制造、改变和延续的过程。

当然,父母们本身就是受害者,作为孩子,我们终其一生很少了解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的内心,他们也是如此。“孩子终其一生,都在等父母给他说对不起;父母终其一生都在等孩子给他说谢谢你,但他们都得不到他们想要的。”最亲的人伤我最深,离我最远。

是的,孩子们最终过来也伤害了父母。

是的,父母们并不是想伤害他们的孩子,他们用整个生命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好,用力,即使用力过猛,就是要用力让自己的孩子好。

但因此的结果是伤害自己的孩子,也伤害了自己。

相亲成仇,相亲相杀。

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和孩子都没有安全感。

于是,你有没有觉得,从心里的深处,我们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民族?

原因就在这里,每一个父母和孩子都没有安全感,每一个家庭都没有安全感,这个民族哪里来的心理安全感?

没有安全感的民族和个人在行为上会怎样?我们都看到了。

极力地追求物质安全,想用物质的安全来获得安全感。

但即使权力和物质极大丰富,依然在扩大权力和物质,因为,心理缺乏安全感,再多的物质和有形的安全措施,都不会让一个人感觉到安全。

在这种心态下,我们一起用力过猛地追求安全感,就会造成更不安全、更没有安全感的个人和社会环境和氛围。

过度发展,过度攫取,环境污染,失去诚信,人人自危。

安全不等于安全感,获得安全感所需要的因素远远超过了安全所需要的所有因素。本书在精神分析学派视角下,阐述母亲-基础安全感/父亲-人际安全感,即来自母亲/父亲的关注、认同、需要、接受包容和反馈。否则,就会终身操作、摧毁、自残、分裂、爱/被爱无能、冷漠、攻击。修通或可改变。

虽然我本人对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持不接受的态度,但这个学派是所有心理学派最给人和心理学启发的学派,启发大于事实,这本书也是。

很多理论其实不是事实,只是解释,理论假设和解释而已,没有得到验证,但是,绝对启发心灵,让我们对我们的父母家庭有一个新的了解。

好像是我们的原生家庭被我们封存在一个箱子里面,我们都不知道那里面放了什么东西,我们原本打算就一直让它待在角落里落满灰尘,忘记它。

但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这个落满灰尘的箱子,并且我们用这本书打开了它,看到了里面装的什么,它们对我们的影响和意义。

嗯!就是这样。

虽然这本书和大师们的书和更专业的书比较起来,从精神上和科学性上都有极大的差距和问题。尤其在分析问题结束后,提出解决问题的部分,没有新点和亮点,拼凑了各个学派基本的方法,写得明显很没底,敷衍之感很强,蜻蜓点水,草草收场。让这本书在结构上失去平衡,头小脚轻,肚子大,孕妇感很强——知道自己怀孕了,但是,还是不知道怎么生孩子。

但这本书就是这本书,它已经做到了它能做到的,它有它的光,这个光可以照亮人。

这就是好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167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