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情感的特点

幼儿情感的特点,第1张

幼儿情感的特点有不稳定性、外露性、冲动性、道德性、理智性。

一、不稳定性:

到了幼儿期,幼儿情绪和情感的稳定性虽然比婴儿期稍有提高,但仍是经常变化和不稳定的,甚至喜怒、哀乐两种对立的情绪也常常在很短的时间为互相转换。

比如,当幼儿由于大人不给他买衣服而哭时,如果给他一个玩具,他就立刻会破涕为笑。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情绪和情感逐渐趋向于稳定,受一般人的感染较少,但受老师的感染仍然很大。

二、外露性:

幼儿初期,幼儿的情感完全表露于外,几乎不加控制或掩盖。比如初上幼儿园的幼儿,由于离开了熟悉的家庭环境而大哭大闹起来,几乎不顾及周围是否有人看见自己的行为。

三、冲动性:

幼儿的情感非常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冲动,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这种现象在幼儿初期尤为突出。当幼儿处于非常激动的情绪状态时,他们完全不能控制自己,而且在短时间内不能平静下来。幼儿晚期,他们的情绪冲动性逐渐减少,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逐渐发展。

四、道德性:

道德感是幼儿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是在掌握道德标准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于幼儿来说,掌握道德标准不是件易事,形成道德感更是比较复杂的过程。

幼儿的道德情感是在成人的道德评价和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影响下形成的。它是从初步认识到好与坏的标准开始的。到幼儿中晚期,学前儿童的道德感逐渐发展起来。

五、理智性:

理智感是与幼儿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解决问题、探求真理等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内心体验。幼儿会说话之后,其求知欲开始日益发展,好奇心更为明显地表现出来,求知欲的扩展和加深是幼儿理智感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

婴幼儿的情绪、情感特点主要有以下3点:

1、易变性

俗话说:“宝贝的脸,像6月的天”。他们的性情极不稳定,常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当宝贝情绪不好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诱导他们把目标转移到感爱好的事物上,使他们的情绪变得愉快起来。

2、易感性

宝贝的情绪很轻易受到四周人的感染,他们会不明原因地跟着别人兴奋,也会莫名其妙地随着别人大哭。因此,家长就要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愉快情绪,并以此去感染宝贝。

3、冲动性

宝贝还不会很好地调节情绪,所以,他会随时发泄不满,冲动后也不易立即平静下来。所以,了解到这些,家长就不宜采取严厉的方式来对待宝贝,而是应诱导宝贝,并使他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

无戒学堂IP营打卡第12天,2497字,累计19500字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及依恋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和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

这个时期婴儿对人反应最大的特点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这个时候婴儿还未对任何人(包括母亲)有偏爱。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这时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人的反应有所选择,对母亲更为偏爱。对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及陌生人的反应是不同的。此时婴儿还不怯生。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到2岁)

从6个月起,婴儿对母亲的存在更加关切,特别愿意与母亲一起,与她在一起时特别高兴,而当她离开时则哭喊,不让离开,别人还不能替代母亲使婴儿快活。

婴儿对陌生人的态度变化很大,见到陌生人,大多不再微笑,而是紧张、恐惧,甚至哭泣、大喊大叫。

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2岁后,婴儿能认识并理解母亲的情感、需要、愿望,知道她爱自己,不会抛弃自己,并知道交往时应该考虑她的需要和兴趣,据此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安全型依恋:

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操作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触母亲,更多的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地交谈。

这类婴儿占65%~70%。

回避型依恋:

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也往往不予理会,自己玩自己的。

这类婴儿对母亲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情感联结。这类婴儿占20%。

反抗型依恋:

这类婴儿在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对于母亲的离开表现出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他们的大喊大叫。

当母亲回来时,他们对母亲的态度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比如对于母亲的拥抱,会生气地拒绝、推开。

这种依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焦虑型依恋”。这类婴儿占10%~15%。

婴儿对母亲的依恋类型既具有明显的稳定性,但在家庭环境经历较大变化、母亲与婴儿的交往发生较大转折时,也可能发生变化。

不少婴儿在12~19个月改变了依恋的类型,有些在7个月前属于不安全型依恋的婴儿,19个月时转变未安全型依恋,也有约三分之一的婴儿在1岁时属于安全型依恋,7个月后转变未不安全型依恋。

婴儿依恋的性质取决于与婴儿有关的母亲的行为。如果母亲能非常关心婴儿所处的状态,注意听取婴儿的信号,并能正确地理解,做出及时、恰当的反应,婴儿就能发展对母亲的信任和亲近,形成安全型依恋。

因而在头3年里,虽然主要与其父母交往,但事实上也已开始了同伴间的交往,并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表现出自己与同伴在社交方式和社会接受性方面的差异。

研究表明,婴儿从出生后的后半年起即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同伴社交行为。

婴儿早期同伴交往包括以下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以客体为中心的阶段,婴儿的交往更多集中在玩具或物品上,而不是对方;二是简单交往阶段,婴儿已能同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经常企图去控制另一个婴儿的行为;三是互补性交往阶段,婴儿同伴间的行为区域互补,出现了更多、更复杂的社交行为,相互间模仿已较普遍,婴儿不仅能较好的控制自己的行动,而且还可以与同伴开展需要合作的游戏。

以客体为中心的阶段:

研究发现,婴儿大部分社交行为是单方面发起的,一个婴儿的社交行为往往不能引发另一个婴儿的反应。

简单交往阶段:

婴儿的行为有了应答的性质。婴儿在这个阶段,就是通过这种社交指向行为而积极的寻找自己的同伴的同时,也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

(“社交指向行为”指婴儿意在指向同伴的各种具体行为,婴儿在发出这些行为时,总是伴随着对同伴的注意,也总能得到同伴的反应。)

互补性交往阶段:

婴儿之间相互影响的持续时间更长,其内容和形式也更为复杂,出现了婴儿之间合作的游戏、互补或互惠的行为。比如你需要有伴时,我和你一起玩;你跑我追;你躲我找;两个人在一起搭一个东西。这个阶段婴儿交往最主要的特征是同伴之间社会性游戏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长。16~18个月是婴儿交往能力发展的转折点,之后,婴儿的社交性游戏迅速增长。2岁左右时,婴儿的社会性游戏在数量上绝对超过单独游戏,而其社会伙伴则更经常是同伴,与母亲的交往表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

研究也发现,从社会技能发展的角度,把婴儿早期同伴交往划分为简单社交行为、社会性相互影响、同伴游戏和早期友谊四个阶段。

在婴儿时期,自我的发展主要涉及自我知觉、自我认知方面的发展。

哈特提出了一个婴儿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发展模式,将婴儿自我认知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前三个阶段为主体我的发展,后两个阶段为客体我的发展。

(1)5~8个月。 婴儿显示对镜像的兴趣,他们注视它,接近它,抚摸它,对它微笑。但他们对自己的镜像与对其他婴儿形象的反应没有区别,说明他们并未认识到镜像是自己的像,自己与他人有差别,以及自己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因而,婴儿还没有萌生自我认知。

(2)9~12个月。 婴儿表现出了对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识,表现为他们以自己的动作引起镜像中的动作。他们主动地引起自身动作与镜像动作相匹配,表明婴儿认识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体。这个阶段婴儿产生了初步的主体我。

(3)12~15个月。 婴儿已能区分自己做的动作和他人做的动作,对自己的镜像与自己的动作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有了清楚的觉知,说明婴儿能够把自己与他人分开。主体我有了明确的发展。

(4)15~18个月。 婴儿干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认识到客体特征来自主体特征,对主体某些特征有了稳定的认识。这反映了客体我的发展。

(5)18~24个月。 婴儿已具有了用语言标示自我的能力,如使用代词(“我”“你”)标示自我与他人。婴儿在此年龄阶段已经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特特征,能从客体中认识自己,用语言标示自己,表明婴儿已具有明确的客体我。

刘凌对婴儿自我认知的发生发展做了深入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

自我认知能力在婴儿15~24个月时发生发展,视觉自我认知一般在婴儿17个月时发生;言语自我认知一般在婴儿21个月时发生,经历了从用名字表述自己到使用第一人称表述自己的发展。

别以为小婴儿只要吃饱喝足这么简单,其实小宝宝来到人间,就有著作为人的种种心理活动,他们也需要充分的温暖和满满的安全感。事实上,小宝宝的大脑里控制感情的部分可不是那么简单,它比单纯的随意反应复杂得多。作为父母的你,真的懂得宝宝的心事吗?

1、婴儿的感情发展就像一个难解的谜

宝宝有时候会突然大哭起来,你抱抱他,他就又乖乖安静下来;看到妈妈的脸,宝宝露出纯真的笑脸,小手小脚空中乱舞,高兴不已。婴儿的感情发展就像一个难解的谜,他好像随时能够自娱自乐,又随时地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来。你能够看到一个四个月的小宝宝自己翻了个身,你也能听到几个月的宝宝开始咿呀学语了,但 是,你能看到或听到宝贝的害怕、生气或爱吗?

只要多给宝宝一些必需的关注,你就能看到他的高兴或恐惧。其实当小宝宝出生时,他们大脑中用以表达感情的部分一半已经建立起来。小婴儿已经可以识别其他人的面部表情,例如当你对小宝宝笑时,他就会知道“妈妈看着我很高兴。”

伴随着婴儿的成长,他的感情也日益复杂,并且他可以用更加复杂的方式把这种感情表示出来。婴儿的这种感情发展同他所说的第一个“字”同样重要。那是因为,一个孩子健康感情发展是行为和智力发育的重要基础。

2、0-4个月:渴望与你接触

每次小宝宝被妈妈抱在胸前,他都会紧紧地贴著妈妈。这时,小宝宝会满足地蜷起身体,或许那表示他很轻松,或许是小宝宝在表达他纯粹的感情,“我喜欢妈妈,我爱妈妈。”0-4个月的小宝宝渴望着与爸爸妈妈亲密接触,温柔的抚摸,轻轻的吻,都能让宝宝高兴得手舞足蹈。

对孩子轻柔的爱抚,不仅仅是皮肤间的接触,更是一种爱的传递。早期抚触就是在婴儿脑发育的关键期给脑细胞和神经系统以适宜的 ,促进婴儿神经系统发育,从而促进生长及智慧发育。

爸妈你可以:这个阶段的小宝宝有着亲密接触的心理需求,那么家长就注意不要冷落了他,或者让他自己一个人在小床上自娱自乐。你可以多抱抱他,或者握住他的小 脚给他做做健身操,轻轻地抚摸他的背,亲吻他的额头。你的热切关注和满满的爱都能通过这些亲密接触传送给宝宝,宝宝甜甜的微笑正是跟你们在说“爸爸妈妈我 爱你”呢!

妈妈可以有意识地每天给婴儿 ,每次抚触十五分钟即可,一般每天进行三次抚触。要根据婴儿的需要,一旦感觉婴儿满足了即应停止。妈妈还可以选择一些温和的婴儿油,选择安静、清洁的房间,放一些柔和的音乐作背景。这样的抚摸运动能让宝宝感到放松,促进大脑发育很有好处呢!

3、0-6个月:渴望你的微笑

虽然初生婴儿对于外部世界还是一片懵懂,但是爸妈亲切的笑容却是宝宝最初的温暖与快乐来源。笑容似乎是人的天性使然,宝宝感到愉快的时候会无意识地展露笑脸。

0-6个月的宝宝渴望看到你们的微笑。爸爸妈妈亲切的笑容能让宝宝感到亲切和欢快的情绪体验,虽然他不知道笑容是什么一回事。如果爸妈面对宝宝大多是面目表情,宝宝感受不到心灵上的爱抚,长大后宝宝的性格可能会变得冷漠、消极。

爸妈你可以:当宝宝这样对你笑时,别忘了给他一个回应,因为如果父母在此时能给他一个轻松的微笑做回应,他就会更乐意这样做,并且开始知道了他的行为会有反应。能够感受到别人的回应,比他自己的感觉更重要。

家长不妨多在婴儿清醒的时候向宝宝展露笑脸,让宝宝时刻能够感受到爸妈的关注和爱。日常多抱抱宝宝或者给他最温柔的抚摸,配以微笑与亲吻,宝宝能够感受到爸妈浓浓的爱,宝宝的性格也会变得积极温和。

4、6-12个月:最害怕你离开他

从6个月开始,你会发现宝宝对陌生人总是抱有一种紧张感。即使到了游乐场看到他最喜欢的米奇老鼠,他都会紧紧地抓住你的手,时不时地看着你,希望你能保证他 是安全的。直到那个卡通人离开,你才感觉到他变得轻松起来。这是小宝宝的一种很正常的反应:怕生。这个年龄的孩子害怕他们生活的秩序被打破,因为他们对世 界的认识和理解更复杂了。

妈妈离开一段时间,宝宝变得焦虑起来,甚至开始满屋子跑去找妈妈。他开始强烈地感受到分离的恐惧,因而变得极度不安,甚至声嘶力竭地哭闹,希望得到爸妈的关注和安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193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