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诗《读书》表达作者内心深处对黎民百姓的牵挂,也显示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情。
《读书》虽以读书为题材,但诗人的眼光早已离开书斋这个狭小的空间,他将目光投向于整个人民,所以他所有的读书诗包括《读书》,仍然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仍然流露着对生命的感慨,仍然是活色生香,精力充沛,是文学意味十分浓厚的好诗。
同时他的读书诗既有现实主义的精神,使他的诗内容充实,热情横溢,显得既沉郁悲壮,又恢宏雄放。从平凡细微当中觅得诗情,写成活泼生动的好诗,一切都取决于诗人是否有灵心慧性。
原诗:
《读书》宋代: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释义:
归老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灯下读书,眼神已不比从前,却还是规定自己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扩展资料:
《读书》一诗作于陆游晚年退居家乡后,夜晚读书,眼神不如以前。却依然心系黎民。于是写下了《读书》。
“脱巾莫叹发成丝,六十年间万首诗。(释义:自年青时十七八岁学作诗,至今六十年,得万篇)”这是陆游诗《小饮梅花下作》的前两句。他说自己十七八岁学作诗,至今六十年得万篇,那一年他77岁。
这首《读书》七绝,如同诗人的学习体会,既反映了诗人在年老时仍坚持苦学的情况,又表明了他学习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可贵精神。一二两句,确是议论。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释义: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确是可贵。
三四句是写实,尽管明白如话,浅显平淡,但仔细琢磨,却浅中有深,平中有奇。“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释义:灯下读书,眼神已不比从前,却还是规定自己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把诗人在孤灯之下,老眼昏花地阅读蝇头小字的场景,维妙维肖地刻划出来了。既对自己生活描写,更是对后人告诫,怎么能不说它寓意深远呢!
陆游是我国的长寿诗人,长寿而目力不衰,特别在他年过耄耋之后,还能够“孤灯对细字”(释义:在微弱的油灯下看细小的文字)确为奇迹。究其原因,主要就是读书养生。他生活中的最主要活动就是读书,读书给他带来莫大的快乐与慰藉,自己藏书很多,住屋中有“书巢”之称,还要向友借书,丹黄圈点。
67岁时写的《冬夜读书》有句:老勤犹欲与书鏖(释义:老来依旧想着与诗书鏖战),将读书比之于鏖战,老人壮志豪情,跃然纸上。
——读书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诗词)
突然或持久而强烈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正常范围,会导致人体气机逆乱,脏腑气血失调,最终形成疾病,通常称为情志致病。中医认为七情的情志表现无不与脏腑功能息息相关。《黄帝内经》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不同的情志变化伤及不同的脏腑。
怒伤肝,指大怒导致肝气上逆,血随气而上溢,故伤肝。常见的症状包括面赤、气逆,头痛、眩晕,甚则吐血或昏厥卒倒等。因此导致诸多严重的突发疾病,如高血压病危象、脑卒中、脑出血等,甚则危及生命。
喜伤心,指喜乐过极而损伤心神。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正常的喜乐使精神愉悦,心气舒畅;若狂喜极乐,会使心气弛缓,精神涣散,产生喜笑不休、心悸、失眠等症。
恐伤肾,指大恐则损伤于肾,可出现骨痿、精滑、小便失禁等。肾为气之主,主藏精,是人体阳气的原动力。损及肾脏,肾精亏耗,肾阳温煦作用下降,导致其他脏腑功能衰减,脏腑阴阳失调。
思伤脾,指思虑过度,脾气郁结,久则伤正,运化失常,出现食少纳呆、胸脘痞满、腹胀便溏等症。后天水谷之精为脾胃所化生,因此脾胃又被称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气机运动的枢纽。如果脾胃损伤了,气血生化乏源,人体的机能就逐渐衰退了。
忧伤肺,指过度忧虑易损伤肺脏。人在悲伤忧愁时,可使肺气抑郁,耗散气阴,出现感冒、咳嗽、哮喘及其他慢性肺系疾病。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可表现为某些精神因素所致的皮肤病,如荨麻疹、斑秃、牛皮癣等。
中医情志 养生 思想重视心神的调养与道德的修养。在此介绍情志 养生 四法,为我们的身体 健康 保驾护航。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强调了情志 养生 对于生命与 健康 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古人认为要 健康 长寿、颐养天年,必须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告诫人们要安于平淡的生活,要随遇而安,心安理得,才能知足常乐,情志舒畅,并达到较高的道德修养,达到身体 健康 长寿。
每一种情绪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对应着我们对某种情境的身心反应。当需求得到了满足或实现了目标时就会感到高兴;当目的或愿望不能达到时就会产生愤怒;当有价值的东西丧失或破灭时就会感到悲伤。当一种情绪出现时,我们没有必要去压制它、逃避它或者急于摆脱它。我们应该善待它,学着接纳,试着解读,看它给自己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这样就能准确的把握情绪,和缓地对待它。在情绪来之前尝试去做一些其他事情,比如深呼吸、闭眼睛、离开事发现场、听音乐、看书、冲澡、跑步等。这样逐渐化解不良情绪,使自己的心情达到最佳水平。
七情是对 情感 活动的总结。七情调和,则身心 健康 ;七情太过,乃致病之源。《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孙思邈《千金翼方•养性》记载:“老子曰:人生大限百年,节护者可至千岁。如膏用小炷之与大炷,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繁而我小记,众人悖暴而我不怒。”把人体精、气、神比喻为灯油,若灯芯粗大,则油易尽;注重修心养性,淡泊处世,生命自可延长。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传统情志 养生 之法博大庞杂,并且相互影响交织,形成饱含着中华民族生命和文化的智慧。每个人生活工作环境不同,千差万别,时刻变化,愿每个人结合自己的处境,走出独特的 养生 之路。
(文/贾苑凝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收藏
举报
在《庄子》一书中,有一篇专门论述 养生 的文章,阐述了庄子对于 养生 之道的观点,此文名为《 养生 主》,是《庄子》内篇中的第四篇。
在全文开篇的第一句,庄子就提出了一个让很多人都会诧异的观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什么意思呢?我们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用我们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必然会伤体乏神,既然知道会这样还要去做,岂不是是件危险的事情嘛!此句看似有些不可思议,其实正是反映了庄子对于 养生 的看法:其他任何外在的东西,都不会比生命更重要。
接下来,庄子在整体上阐述了自己对于 养生 的观点“缘督以为经”,意思是: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什么是自然的中正之路?庄子在文中认为: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这就是自然的中正之路,自然的中正之路就是做完全顺应自然的事情,顺应自然地做事也就不会去贪图名声和遭受刑戮,而且所谓的善事和恶事都是世人的区分。另外,庄子认为只要能够用“缘督以为经”的方法做事,就可以护卫自身、保全天性,也不会给父母留下忧患,也可以终享天年。
随后,庄子用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 养生 要顺应自然:厨师给文惠君宰杀牛牲时动作纯熟,发出的声音像演奏的音乐,文惠君对其啧啧称奇。厨师放下刀后说:“我依照牛体自然的生理结构,用刀沿着肌肉骨骼间大的缝隙去解剖,从不曾碰撞经络结聚的部位和骨肉紧密接连的地方,更何况是大骨头呢!优秀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这是因为他们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这是因为他们在用刀砍骨头。其实牛的骨节和其它各个部分之间都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又没有什么厚度,我可以做到‘游刃有余’,所以我的刀使用十九年了,但刀锋还像刚磨过一样。每当遇上筋腱、骨节聚结交错的地方,我会格外谨慎不敢大意,目光专注,动作迟缓,动刀轻微。”
在这一故事中,厨师能够十九年不换刀,是因为他在宰杀牛时顺着牛体的天然结构去解剖,庄子借此来说明 养生 的关键也正是要顺应自然规律,切不可人为干预而破坏了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像优秀的厨师和普通的厨师手中的刀一样难以长久。另外,在厨师遇到难以解剖的地方时,会谨慎专注,动作迟缓轻微,这也说明了 养生 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静下心来走一条顺应自然的中正之路。
再接着,庄子举了一个天生只有一只脚的右师的例子,以此说明人的外观是上天所赋予,不在于后天的人为。又举了一个天生在沼泽边生活的野鸡被关在樊笼里的例子,即使不愁吃、精力也旺盛,但终究是不快乐的,以此说明在后天人为的改变下,即使物质条件提高了,也终究会影响到先天的精神本性。通过这两个例子阐述了人最初是顺应自然而生,那么理应随后的人生也要顺应自然,追求外在的名利是没有意义的,反而会有损自己的本性。
最后,庄子以老聃死后,他的朋友秦失前来吊丧的故事说明 养生 除了顺应自然,还要忘却 情感 的主旨。老聃的朋友秦失前来吊丧,哭了几声便离开了。老聃的弟子对此很不解,问道:“你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秦失回答:“是的。”弟子们又问:“那你这样吊唁朋友行吗?”秦失说:“行。”并解释道:“刚才在灵房看到年老的人在哭他像父母哭孩子,年轻人在哭他像子女哭父母。这样喜生恶死是背弃常理和违反真情的事情,他们都忘掉了人是秉承于自然、受命于上天的道理,古人将这种行为称为背离自然的过失。你们的老师应时而生、顺依而死,这是顺应自然之理,内心不必有哀伤和欢乐,古人称这样做就叫自然的解脱。”在这个故事中,庄子阐述了人之生死在于顺应自然,没必要在生与死上有哀伤和欢乐之感,忘却 情感 顺应自然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
文末,庄子以取光照物的烛薪终会燃尽,而火种却传续下来永远不会熄灭的例子,说明人的肉体终会消逝,而唯有遵循自然的本性会长久存在下去。
综上来看,庄子在文首阐述了全文的主旨, 养生 之道重在顺应自然的中正之路,而后文的庖丁解牛、独脚右师、樊笼野鸡、秦失吊丧等故事都是在详细论述这一观点。在庄子看来,所谓的 养生 其实养的就是自己的自然本性,忘却 情感 、不为外物所滞,这样即使肉体消逝,自然的本性也会长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