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爱情观上的差异:
琼瑶的爱情是唯美的。在爱情中的爱、恋、痴、迷、妒、恨都不掺杂其它社会杂质,即使阻力来自外界,也不能左右主人公的内心选择“爱”是既定便无可更改的,即使这段“爱”最终没有得到幸福完满的结局,也是外界客观强力的压制而绝非是在这客观面前主观情感有了任何变化。在琼瑶的作品中,爱情是生活不可或缺而且也占据着主导地位的一个成分,甚至“生”与“死”这样的人生至要在“爱情”面前也退居其后。琼瑶对“爱情”的讴歌态度是
不言而喻的。
而亦舒对“爱情”的态度则是矛盾的。
一方面,她确认世界上有“爱情”的存在,而且它是不拘背景、身份,发诸内心无法设计的一种至纯至美的感情。她曾指出说:“中国人讲究‘恩爱情义’。爱情涉及恩与义,其中责任大于一切。中国人不懂得爱情最美丽之处,是在乎任性,来去自若,不受礼俗常规所拘,拒绝其他因素的影响。”但亦舒心中也感到这种至纯至美的“爱情”很难在现实世界凡俗生活中存在,因而凡是表现这种超凡脱俗的情感的作品,大多带有强烈的传奇色彩,甚至干脆就采用科幻或神话的外壳。
(二)
对“城市”的表现不同:
虽然都是生活在现代都市,而且作品也大多是以现代都市为故事发生的背景,但“城市”在亦舒和琼瑶笔下的份量显然不同。
琼瑶的小说往往淡化社会、时代背景,她的主人公很少真正融入现代都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而作者也很少将描写的笔触伸向这个角度。这些人物在思想中较少受商业化社会金钱、名利观的影响,在作品中他们主要的“事业”就是用寻觅爱情、享受爱情并且为爱情而烦恼。相比之下,都市生活不过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背景,因此,当琼瑶把小说的背景改放到古代社会的时候(如已经被改编成电视剧的《梅花三弄》),读者并未觉得有何变异之处。
三
两者适应的时代背景与读者层次不同:
香港文学界认为大陆的流行节奏一般比港台要晚一二十年,当大陆处于“琼瑶热”之时,香港早已在提亦舒了。这种说法是客观的,这种现象,与这两位作家各自适应一定的时代背景有关。
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读者会产生不同的接受倾向。就琼瑶和亦舒来说,传统文化环境中,一般人缺乏在现实生活中过多抉择的余地,日常经验平淡乏味,琼瑶的理想主义情爱模式在这时完成了普通人织梦的愿望,因而大受人们欢迎;而亦舒却只有在商业经济开始发达,普通人,尤其是女性,开始追求精神独立并充分接触纷繁的社会环境,开始产生种种困扰之感的时候,才会被人所理解。因而在八十年代初期、中期大陆流行琼瑶,而时至九十年代中期,可以预计,亦舒将会在大陆流行起来。
四
对婚变和离异的态度截然不同。
在琼瑶看来,情爱的理想归宿是家庭;男恩女爱,夫唱妇随是家庭的理想模式;后代和事业对家庭幸福起保证作用。而离异婚变在她看来是不道德不光彩的,所以往往当作偶然的现象来加以描述,当作极端的不幸加以渲染,并且不惜编织假离异和破镜重圆的节目,进行东方式婚姻道德说教。即使写了真的婚姻危机,也要从传统的伦理观念中找出足够的根据。可见她的情爱道德观是守旧性的,有较多的世袭成分。
如上一点分析的那样,亦舒根本不相信自由竞争的社会能培植公道纯真的情爱。故此她视婚姻危机为社会危机的必然并加以揭示。在她的笔下,大多是描写“平和的离婚”、“无怨的分手”。她认为,现代人面对婚姻的失败不必困扰于负疚的感情窠臼,而应以冷静及至庆幸的态度处之,因为物欲横流的社会,“不求永久,只求辉煌”已成为婚姻家庭的基本守则。但同时亦舒也揭示了破碎家庭造成的负面影响老人和孩子的创痛,如《绑票》及《我的前半生》中对单亲家庭中儿童彷徨处境的描写。
五
艺术表现上的差别:
虽然同是言情小说的作家,但亦舒与琼瑶的作品在艺术表现方式上却有极大的差别。简单地说,是“一个传统一个现代,一中一西”。
琼瑶成长于注重国学的台湾,从小喜欢国文课,因此有较深厚的中国文学的底子,她的作品大多采用传统的循徐渐进的叙述线索,语言则典雅、婉约,崇尚诗情画意,甚至人物对白也经常采用书面语,显得不太自然。几乎每部琼瑶的小说都有一首象征主题的诗或词,并使之在作品中反复出现,甚至就以之为作品的名字(如《碧云天》、《几度夕阳红》、《在水一方》等)。可以说,琼瑶的小说从语言到形式都是纯中国式的,因此,她可以在中国赢得大量的读者与观众。
亦舒的作品则是中西结合,自成一格。倪匡曾说“亦舒自小在香港长大,她的小说,和香港人的脉搏频率相同,是地道的香港文学。她的小说不矫揉造作,有着香港人的性格。”
总体看,亦舒的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与其它流行小说一样,以情节取胜,故事往往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结局受欧·亨利的影响,常常出乎意料,富有传奇色彩(如《开到荼糜》中人物之间扑朔迷离的关系及凶杀案式的结局;《蔷薇泡沫》中主人公与王子之间的奇异爱情)。在语言形式上,亦舒小说都是以一、两句话为一个段落:跳跃性大,节奏感强,这各香港惜时如金的紧张生活很吻合。此外,亦舒小说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泼辣、尖刻、逼真,常以三言两语切中时弊,鞭辟入理。在她的作品中,依稀可以看到她所喜爱的鲁迅的尖锐犀利和张爱玲对待生活的冷静客观及敏捷的语言应对特点。
前面说过,亦舒小说的结局很少真正地花好月圆,主人公的精神生活中往往并不顺利。然而在亦舒的笔下,这些人物虽然在生活中并不得意,但她们却大多能够用一种苦中作乐的姿态对待生活,在与人交往中表现出乐观、幽默,并善于自嘲(如中年离异的子君、身患绝症的香雪海等),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并不觉得压抑而是感到到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愉悦。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亦舒的长篇比短篇故事性强得多,而且理想主义色彩相对较浓,较具传奇性。而许多短篇则显得色彩黯淡,主人公往往陷于失败、无奈、孤独、寂寞的情绪中,有些作品甚至缺少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人生中的一个片断的记述,但相对来说,这类作品更深刻地体现出作者对社会弊病的敏锐感觉和批判性的揭示
呵呵~可能会很罗嗦,但是这也是节选出来的经典,
希望你能满意!
“可否一直同你跳?”
“不,一定要转舞伴。”
“为什么?”
“这支舞的跳法如此。”
“是吗?”
“它是圆舞,无论转到哪一方,只要跳下去,你终归会得遇见我。”
我们年轻的时候总在希冀着一个信念,好像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就有了等待的勇气和期盼。直到有一天发现,对于人生对于彼此最可怕的从来都是得到亦或得不到,而是等待。等待是那么神奇,让人在当下得不到的答案可以在很多时日后得到,却也那么可怕,因为当你终于得到你想要的答案之时,才可悲的发现一切都回不去了。
我们会以为我们想等待的是一个结果,但最后才发现我们最想要等待的不过是已经过去的却无数次想要重回的美好时光。
“命运旅途中,每个人演出的时间是规定的,冥冥中注定,该离场的时候,多不舍得,也得离开。”
如果要概括《圆舞》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一个7岁女孩在被父母双双抛弃之后被一个叔叔收养所产生了微妙万千的感情的故事,而他们在各自成长变老的路上也出现了各自的玩伴及伴侣,可是他们却依然相信,这是一场叫圆舞的游戏,直至最后才发现原来命运比信念更强大。
“有没有计划?”“没有,我的生命没有计划。”
“我即使有也没有用,因有一样事叫命运。”
这样的故事,光看简述,很难不让人觉得像是青春文学里少女的妄想,对于“父爱”以及华丽生活的妄想,这样的故事也实在不是少数,可为什么唯独是亦舒的文字却在这样的故事结构里脱颖而出,闪闪发光。
也许是因为在她看起来淡雅平静的文字下却有着温柔细腻的情感以及戳中人心的共鸣,那样的一句话可以让城墙瞬间垮塌,掉入心里最隐秘的深渊。
又或许因为,无论多么平常的剧情,多么一样的女主,都掩盖不了那些用力去爱,勇敢去活的灵魂。
读书有多么神秘,就有多么色彩缤纷。而作者亦是个危险的行业,要将心里的那些秘密世界袒露,于是各种各样的小说才有了灵魂。
也许结局注定了无法圆满,就像在这场圆舞里,不知你累了,还是我倦了,就会提早离场。那些徘徊在危险与伦理边缘的情感,才如**般让人难以启齿,却又欲罢不能。
“多年来,我与他的感情像是一本尚未打开的书,内容不为人知,如今好不容易已翻开扉页,又何必心急,已经等了这么些年。”
二十一年,等来的拥抱,到最后也只有拥抱。那样的近乡情怯,不知如何是好的感觉。亦舒给着他们袒露心声的机会,却又近乎变态的追求着完美,于是付于心要等承钰长大,于是太爱她的付于心不敢在她没有看到过世界之前挽留她,却依然在身后保护着她;而承钰,身边无论经历了什么,她都相信她的等待始终能让她回去,但是有一天她的不完美不完整,让她再也回不去了,太爱一个人时候,只想把最美好的东西留给他,但世界上也许从没有最美好的事物。
“朝旅馆走去的时候,我一直想,一定是音乐不对,我与傅于琛,却会错了意,空在舞池中,逗留那么些时候,最后说再见的时候,没找到地方。”
子君是一个家庭独立女性
女主角罗子君离婚后,从一个养尊处优的家庭主妇变成了一个被生活所迫的全能独立女性。家里所有的事都是关于子君的,比如装修房子,安排家庭旅行,孩子上学,父母生日聚会等等。如果涓生需要她陪她应酬,她也穿着得体,举止优雅,英语说得很流利,也是一个标准的妻子。但即便如此,涓生还是改变了主意。
子君是一个聪明的笨女人
《我的前半生》中的子君并不是荧幕上罗子君那种庸俗无知的家庭主妇形象。她确实有软弱幼稚的一面,但她始终保持着些许清醒。面对婚变,她没有哭,拼命纠缠,起不来。相反,她一直在反思自己,“十几年来,我住在一个安逸的小窝里,人家给什么,我啄什么。”唐静说,你显然是个聪明的女人。为什么在涓生面前表现得像个不懂事的小女人,尤其是这几年。子君说:“做老婆不容易。你不相信。在老板面前,我们没让他圆,也没让他压平。我丈夫想让我变笨,所以我必须变笨。”
子君是一个爱好广泛的知性女人
子君发展了许多爱好。比如她爱上了读书。起初,唐静看到她的痛苦就推荐她读书,但她总是不情愿。没想到,后来她把读书当成了自己的爱好,尤其是红楼梦,甚至对剧情了如指掌。除了读书,她还迷上了艺术,参加了一所大学的校外课程的陶艺班,成为导师的得意门生。后来她辞职了,和导师成了搭档,开始了新的事业。
其实女人真正的美好,不是在家陪老公孩子,也不是围着柴米油盐转,而是你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你的物质独立。无论命运如何对待你,你依然可以保持最年轻的状态,面对生活。拥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会让你的生活越来越好,也会让你越来越年轻。
亦舒《玫瑰的故事》影视化,原著让你意难平:
1、这部电视所要表达的是兄妹两人的爱情,从小到大哥哥作为陪伴在身边,对妹妹的呵护,但是这份感情随着她的长大却没有改变。长大之后的玫瑰想要找一个像哥哥一样呵护她的人,可是却一直没有找到。再加上爱情的打击,使她明白了真正所爱的是什么,但却一直没办法实现,这就是影视当中所要表现的意难平。
2、之后选择离开过一段属于自己的生活,但这段生活并不是那么的完美,反而使他失去了所有。一点活着的痕迹并不能让他找到当中的爱情。直到他一次又一次的回忆到相同的脸庞,这就是他们无法终结的爱情。所以说这是一部比较牵强的爱情故事,因为兄妹之间的感情是不被认可的。而且哥哥对妹妹的感情最多的是亲情,而不是其他的感情,把感情和亲情混为一谈,所以说这部电视剧比较牵强。
3、虽然玫瑰是美丽的,但是让人读起来极端的不现实。玫瑰的一生都在体验爱情当中,品味爱情带来的快乐和痛苦。一段感情的结束,又有另一段感情的开始。在他的心目中只有爱情,没有事业,也没有其他的东西。面对爱情,他追求的是一种极致。
可以为了爱情放弃女儿的抚养权,像故事情节当中最为引人的就是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刻画太过于极端。因为极端让我感受到不现实。美丽毕竟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而亦舒笔下美丽也征服了所有的男性和女性。爱情故事总是让人向往的,当爱情故事与现实生活相左的时候,爱情故事就会破灭。而这种破灭也让我们看清了现实生活中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爱情。
01
不是每一段感情都能有完美的结局,有的时候,爱与不爱,会不会在一起,能不能结婚,是完全不同的三件事情。
这偌大的人世间,哪有那么多的两情相悦天作之合,其实,爱而不能,求而不得,才是人生的常态。
只要过程是相爱的,那么即使最后没有在一起,又有什么关系呢?
人这一生,活在当下,才是最好的,不念过往,不惧将来,才是爱一个人的最好方式。
就像圆舞一样,起跳是开始,中间我们会不停的换不同的舞伴,但只要跳下去,最后一定会回到彼此的身边。
有一种感情是注定有缘无分的,命运让两个人相遇,却没有给两人足够的缘分,最后只能各自天涯。
亦舒的《圆舞》里,周承钰和傅于琛,就是这么一对爱而不得的苦命鸳鸯。
年龄的鸿沟,让傅于琛无法直视自己的内心,他不敢勇敢去爱那个小女孩,尽管他自始至终,心里都只有她。
02
傅于琛是周承钰母亲的朋友,两人在周承钰母亲的婚礼上结识,彼时的周承钰,还是个七岁的小女孩,但这种上天注定的爱情,就这样离奇的发生了。
即使时隔多年,周承钰再次见到傅于琛的时候,仍然能够一眼认出他来,并将他的名字刻在自己的心中千万遍,明明只有一面之缘,却像是前世的情人一般。
傅于琛将周承钰认作干女儿,收养了这个没有人愿意收养的小女孩,他知道自己对她绝对不仅仅是出于慈爱,但她还太小,他不能将她看做正常的成年女子。
从小经历许多事情的周承钰,情感上比同龄的女生成熟,她很清楚自己对傅于琛的感情就是男女之间的爱情,她对自己的感情很坦然,她大声的告诉傅于琛说自己要嫁给他。
但傅于琛只当她的话是小孩子的玩笑,虽然是玩笑,但足以让他安心,于是他耐心等待她长大,将她培养的同其他上流女子一般气质优雅。
但随着外界的流言蜚语,众人纷纷猜测周承钰与他之间的真实关系,这让他对自己产生的龌龊想法感到羞耻,他不敢相信自己对周承钰的感情。
迫于压力,他找到了借口,很快他交往了一个女朋友,在打定主意要结婚的时候带回了家给周承钰认识。
但周承钰的嫉妒之心让她口不择言,告诉了那个女人,自己喜欢傅于琛,而傅于琛也喜欢自己,她认为这只是一个游戏,只要她耐心等待,傅于琛身边的人最后一定会是自己。
03
闹这么一出,让傅于琛十分恼怒,但却也无可奈何。
因为她说的都是真的,无法面对这些的傅于琛,慢慢减少自己与周承钰的接触,将她送去外国念书,渐渐淡出了她的生活。
但真心相爱的人,怎么会就这样分别,一听到周承钰受伤的消息,他还是第一个赶到了医院,但这次他带来了自己的第二个未婚妻。
其实,明明两个人可以在一起,但傅于琛对自己的爱明白得太晚,周承钰一直在等待,她一直在这段感情中努力,想要向他靠近一点,但年龄的差距是永远无法追上的。
真正的爱情,从来和年龄无关,爱一个人只因为是他,无关年龄,甚至无关性别,傅于琛将自己束缚在小小的圈子里,也将自己的爱隔绝在了外面。
即便后来,终于当他鼓起勇气去找周承钰的时候,却发现一切都晚了,周承钰已经找到了自己宁静的幸福,而他过了这么多年,才发现自己错过了什么。
04
故事的最后,傅于琛又领养了一个小女孩,和当初的周承钰十分相似,但他爱的注定只是周承钰的影子。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来”,这种造化弄人的悲哀,贯穿了一整本小说。
周承钰的对傅于琛的执着,傅于琛的逃避,周承钰的爱而不能,就是《圆舞》这部小说的基调。
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的结局。
杜拉斯的《情人》,同样讲述了这样一段让人绝望的爱恋。
但与《情人》不同的是,《圆舞》里的傅于琛,一直都克己复礼,并未逾矩半分。
他的理智一直都在自我拉扯,一边是世俗之见,一边是内心深处放不下的依恋,想要豁出去一切去爱,最后却舍不得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
说到底,还是不够勇敢。
其实,真正的爱情,是能够跨越年龄界限的,只要相爱,何必在乎那么多呢?
徐志摩有一首诗道:“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然而,没有多少人,能够坦然的面对生命中所有的得到与失去。
遇见傅于琛,是周承钰生命中逃不开的劫,他注定是她的爱而不得。
故事的最后,周承钰放下了,可她的放下,付出了太大太大的代价。
05
其实,在一段感情中,只要努力过、付出过,那么即使结局不是在一起,也能够说一句“此生无憾”。
很多人在感情中总是担心害怕,怕自己付出了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怕自己爱了,但对方却对自己毫无感觉。
爱就是爱了,你要是非要等到有回应才去大胆追寻,那么岁月早已蹉跎不在,趁着年轻就大胆的去爱,哪怕没有结果。
如果你不勇敢,你怎么知道对方是否对你也有意思,如果你不努力付出,你怎么知道你们本来是天生一对?
仅仅凭借外貌或者年龄就将对方否决在外是片面的,真爱降临在身边的时候是没有征兆的。
谁也不知道你的正缘是谁,年龄不妨碍对方有一颗爱你的心,而外貌也不能够将他的才华所掩埋。
爱情出现的时候大胆的去面对,去迎接爱情,如果这段感情你尽力了,却还是得不到一个好的结果,那么请拿得起放得下。
感情重要的是经历,你们在一起过,也一起体会过生命的美好,陪伴过彼此生命的一段旅途,即使最后没有在一起也要笑着说再见,没有人能够陪自己走完一辈子。
因为各种原因错过了彼此,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要好好的过好自己的生活,即使天各一方,只要能够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曾经出现在自己的生命里,温暖了整个青春。
爱的时候,就好好爱,用力爱,爱而不得时,就坦然放下吧,唯有如此,结局才会美丽。
八哥
最近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很火,八哥周围很多小伙伴都在追这部剧,八哥看到网上很多网友都在表示对婚姻的抨击亦或是吐槽,再联想到亦舒关于婚姻爱情恋爱等的诸多至理金句,觉得有很多想法,分享一二。
曾经的“我养你”,到最后毅然决然的离婚了,也许现实比这电视情节还要悲惨,是性格变了还是心境不同了!?有多少情侣婚前恩恩爱爱,花前月下,也是曾经信誓旦旦,可是真到了婚姻,一部分人退却了,一部分人进入了婚姻的殿堂,享受了众人的祝福,开启了平淡生活的序幕,太平淡这时候一方有点按捺不住,平行线就变成了抛物线或者是双曲线。亦舒说的是真正的爱情是“你很好,我也不差,你不会感觉痛苦,我也不会患得患失”。八哥越来越认为就现今社会的现实,两个人走到一起一定是门当户对的结果,这个门当户对有这么几层意思:
第一两人的家境着实差不多,确实男才女貌,强强联合,这在上层和中上层社会比较普遍,这是一个高素质的阶层,眼光看得远,通常都提前了很久计划准备,充满了智慧和系统性;
第二双方的阶层从经济角度上分析差的有点远,但是另一方条件稍差的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让自己某方面的能力特别突出,然后在条件好的那一方父母看来确实有潜力,以后也很有可能跻身中上阶层,加之男女双方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相似,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会相似呢,八哥认为条件好的一方对于小孩的培养欠缺了不少了,因为条件好所以给自己的孩纸最好的优待,不让他去拼去吃苦,让他比较自由的发展,通常见于中层或者是社会的中下层,而另一方条件稍差的,带着强烈的进取心与对自己命运的不甘,悉心观察,不断完善自我,潜移默化中智商和情商的确可以得到改变,渐渐地也就相似了。这个第二层囊括了绝大部分的群体,是正态分布的主体,这部分的兄弟姐妹们有远瞻性的都在拼命往第一层级钻,这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和牺牲。
第三双方的阶层相差巨大,可能是硬件或者是软件方面相差巨大,可能两个人看对眼了,坚持在一起,通常优越阶层的一方父母会强烈反对,这个时候小概率事件他们俩成了,但通常幸福的结局还是比较少的,大概率是成不了的,除非条件稍差的一方毅力惊为天人,完全通过自己的努力逆袭,从此走上巅峰,迎娶白富美或者嫁给高富帅,但这样的几率得有多大才能是我们这样的平凡人所能蜕变的。
此三层并不可能包括所有,肯定会有极其特别的例子,在此不在讨论范围。
所以八哥认为何必去追寻很难得到的,先完善自己,让自己的价值得到彰显,并使这种价值真的越来越值钱,那时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与其在那慨叹未来,年华,抱怨职场情场,不如从现在想想自己的路可以怎么走,自己内心真正追求的是什么,无论情感或者人生目标。
扯远了,还是回归的情感上。亦舒说“如此深情,却难以启齿。原来你若真爱一个人,内心酸涩,反而会说不出话来,甜言蜜语,多数说给不相干的人听。”八哥自己也曾经历过这样的爱情,情到深处,很多话语都在眉宇之间,真的爱了,很多话都是从眼神中散发出来的,就是想深深的看着对方,好像另一半在时间也就永恒了。
亦舒说“结婚与恋爱毫无关系,人们老以为恋爱成熟后便自然而然的结婚,却不知结婚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人可以结婚,简单的很。而爱情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很多人在一起只是为了父母之命,只是年龄到了,做该做的事,可是却依旧没有找到那个真正爱的,也就将就了,婚姻可以将就,爱情真的能将就嘛!?
亦舒说“嘴里说说就有用?过年过节送一打花?真正的男人,是保护女人的男人,一切以她为重,全心全力照顾她心灵与生活上的需要。”这句话亦舒是在为女人伸张正义,八哥作为男人,也觉得此话有理,男人就应该保护女人,从心灵和生活上全面呵护,因为爱,所以义无反顾,是用心去体会她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眨眨眼睛就能体会她的一个意图,嘟嘟嘴就能领悟她的一个小情绪,这些都是用心观察相处得来的,不是为了将就,而是真的把她当做了自己人。
亦舒说“那种难得的朋友。我成功,她不嫉妒。我萎靡,她不轻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世界那么大,每个人都会与很多人擦肩而过,凭什么就认识了,还这么对我,这都是知己的真谛,倘若我们漂流异乡,远离父母,当我们最干涸的时候真的有这样一位朋友在身旁,朋友我给你说,你赚翻了。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能把一些可能的朋友发展成这样一辈子的知己和挚友,八哥喜欢永恒,这样对你我而言都算永恒呢。八哥也庆幸身边有这样的朋友,但是不多,也还在巩固中。
亦舒说“能够说出的委屈,便不算委屈;能够抢走的爱人,便不算爱人。”社会太残酷,有时候有很多的委屈只能自己吞下去,不能跟父母说,不能跟陌生朋友讲,太亲近的朋友也要思虑一下再说,但真的说出来了,也就是我们释放的时候了,而吞下去的就是成长的基石;八哥相信缘分,缘分这东西很神奇,它可以使原本不关联的两个人很快的走到一起,又可以使很熟的两个人因为一两件小事走的分开,然后又会使这两人莫名的挂念着对方,并逐渐生根发芽,最后的最后,就看缘分到位不,缘分强大,即时中途经历许多波折,也会在一起,期间的所有小插曲都将是今后生活的润滑剂,缘分不够,那么错过了就真的错过了,抢走了也就真的抢走了,因为爱,所以我们相信缘分,我们坚信会逐渐靠拢。倘若人间有真爱,为何不是你我。
亦舒说“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件事,那么就算障碍重重,你也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办到它。但若是你不是真心的想要去完成一件事情,那么纵使前方道路平坦,你也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止自己向前。”职场上,我们通常会遇到很多的阻碍,但是目标是既定的,倘若我们真正热爱这份工作那就应该去把它全力以赴的做好,并超出boss的期望,倘若我们不爱现在这份工作,那么至少应该把工作做到位,然后去追寻那些我们内心想做的事,毕竟我们只有在做我们最想做最擅长的事上才会全神贯注不计回报,但最好这件事是可以创造价值进而创造财富的,那么八哥告诉你你可以做自己的boss了;情感上,世界很喧嚣,遇到一个可爱并且能够相爱的人不容易,因为爱,所以会义无反顾,因为爱所以会越过千山万水,他所的每一句话都记得,他为自己做的每一件事心里都暖暖的,因为爱,所以不计后果,只想为他付出,当然也会希望有好的回报,我们这个时代完全愿意牺牲自我的人估计很少,都变的物质现实了,所以在自己能够承受的压力和范围下去追寻自己的幸福,去放飞自己的理想,去塑造自己健康的体魄,去尽情的拼搏,挥洒汗水,去勇敢的调整,我们还年轻,why not!?
亦舒说了很多,网络上不是有句话吗,“大多数人听过了太多的道理,却终究过不好这一生。那是因为别人的话若只是听一听,不会让你真正的去成长。”这些话得过过我们自己的脑子,结合自己的生活,每天都要去发现不一样的自己,你知我知他知,岂不妙哉!
最后亦舒的这句话不能错过
“如何优雅老去?”“勤力洗洁护理肉身,不烟不酒勿沾毒药,睡眠充足,还有,不可吃饱,常带三分饥。”“恋爱呢?”“多享受异性陪伴,勿奢望对方仆心仆命。”
看到这里的朋友是真爱八哥了,如果你觉得八哥文笔还行,行文是你的菜,就关注下,也帮忙推广下,嘿嘿,八哥不会让你失望的!
1、《我的前半生》
《我的前半生》讲述了家庭主妇子君被丈夫抛弃后重新工作,一步步找回自我收获自己的幸福的故事,体现了现代女性意识,这部剧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由袁泉、马伊琍主演。
2、《玫瑰的故事》
《玫瑰的故事》讲述了不同性格的男女对情爱的处理态度,被称为一部“情爱宝鉴”,亦舒是十大情感女作家之一,是著名香港小说及散文女作家。
3、《喜宝》
《喜宝》讲述了剑桥圣三一学院的法学高材生姜喜宝,决定做富商情妇的故事,后来由郭采洁主演**,褒贬不一,是亦舒十大经典小说排行榜中的第三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