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游子思乡情感的诗有哪些?

表达游子思乡情感的诗有哪些?,第1张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黄昏时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西风里踌躇而行。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能不愁肠寸断!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译文:

我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佳节。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游子吟》表达了诗人思念深挚的母爱,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的思想感情。

作品原文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白话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整体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故友人时称“平昌孟东野”。生性孤直,一生潦倒,友人私谥贞曜先生。诗名甚籍,尤长五古,愤世嫉俗,但情绪低沉,语多苦涩,苏轼将其与贾岛并称为“郊寒岛瘦”。有《孟东野诗集》。

 《游子吟》这首诗表达了一位母亲对即将远行的游子的深切爱意与担忧,也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感激及其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作品,诗中以“三春晖”来比喻母爱,表达了母爱的深厚与温暖。

 《游子吟》

 孟郊 〔唐代〕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像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通过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即“线”与“衣”,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全诗通过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游子吟

游子吟

作者:孟郊

年代:唐

体裁:乐府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解: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

阳光。

韵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评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

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

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

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

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作者孟郊(715~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幼年丧父。青年时隐居于河南嵩山。元和九年(814)64岁得暴疾去世。他写过一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更多的作品是在抒发自己的牢骚不平。其诗用语追求瘦硬,诗风属于韩愈的险怪一派。又以苦吟与贾岛齐名,被称为“郊寒岛瘦”。存诗四百多首。

这首诗作于诗人居官溧阳时。作品亲切而真诚地吟颂了伟大的母爱与儿子对母亲的依恋,从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诵。

对于孟郊这个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母爱给他最深的印象,便是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开头两句由人及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接下来两句写慈母的动作和意志。游子离家前的一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如此细密,是由于怕儿子迟迟难归,所以得把衣衫缝得结实一点。可慈母的心里当然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亲切感人。

这里有的不是言语和眼泪,只是一个普通常见的场景。而正是这真挚的爱,拨动了每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全天下儿女们深挚的忆念。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以及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

古诗《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同样有关于表达母爱情感的诗歌有:元代诗人杨维桢的《慈母爱》、唐代李商隐的《送母回乡》等。

1、《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此诗情感真挚自然,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2、《慈母爱》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於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

大致意思是说,赵光义当上皇帝以后,趋炎附势之徒日益多了起来,以“儿女未长大,夜静模糊”比喻朝政黑暗,又没有正人君子,直臣忠臣,作者是元末明初时人,所以此诗应当是对时局朝政的感概,“表达了对母亲的爱”这种诗意似乎没有多少,除了开头那一句

3、《送母回乡》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其特点这一首是五言律诗,叙事抒情,真挚感人,催人泪下。

情感表达了作者无法回报母亲,医治母亲的懊悔,内疚,悔恨,悲痛的情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292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