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名人传的写作特点是什么,第1张

  1、写作特色

  ①《名人传》洋溢着一股旺盛的激情。每一个阅读《名人传》的读者首先都会强烈地感受到作品中无法抑制的热情,都会为罗曼˙罗兰那极富感召力的语言而怦然心动。罗曼˙罗兰喜爱在客观叙述传主生平活动之前或结束之后进行抒情性的评论与赞美,这些评论、赞美或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或者是紧接客观叙述的自然生发,有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传主,并增加了传记本身的情感强度。

  ②为了保证传记的真实性,罗曼˙罗兰在写作中采用了大量的引文。读者都会经常地读到传主的书信、日记、诗文等第一手的资料。对于不熟悉传记文体的年轻读者来说,这样的写作风格可能会引起反感,因为它似乎妨碍了行文的流畅和统一。应该说,罗曼˙罗兰的写作特点是由传记这一特殊的文类所规定的。

  2、原著简介

  《名人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1866~1944年)创作的人物传记作品,它包括《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基罗传(或译作米开朗琪罗)》(1906)、《托尔斯泰传》(1911)三部传记。被称为“三大英雄传记”,也称“巨人三传”。

  3、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镇克拉姆西。人道主义家,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他从小爱好音乐,醉心于托尔斯泰和雨果的作品,形成了非暴力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也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人道主义作家。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的原则,并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的一种叙事性文体,真实性和文学性是它的突出特点,它所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创作时不允许随意虚构,同时,它又具有文学性,其中倾注了作者对传主的爱憎情感作为实用类文本的一种,传记的观点和倾向来源于作者、传主和他人三个方面,解答“评价传记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这类试题时,必须对传记中作者、传主和他人的观点进行认真梳理,找出支撑其观点的对应材料,然后再对其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

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他们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经苦难而不改初衷的心历路程,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

《名人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1866~1944年)创作的人物传记作品,它包括《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基罗传(或译作米开朗琪罗)》(1906)、《托尔斯泰传》(1911)三部传记。被称为“三大英雄传记”,也称“巨人三传”。现已被选中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名著阅读。

播出时间:2014年2月5日(正月初六)

  播出频道:中央八台

  42集电视剧《魔幻手机之傻妞归来》将于2014年2月5日(正月初六),登陆央八黄金档播出。1月22日下午,制片人李功达、导演余明生、编剧九年携主演舒畅、李滨、曹骏、马文忠、谢宁等在京出席开播发布会。剧中继续出演手机机器人傻妞的舒畅,自曝生活中也经常犯迷糊是个傻妞,“我前几天还把衣服放在洗衣机里忘记拿出来。”

  《魔幻手机之傻妞归来》讲述未来世界的傻妞回到现在,“寻母”并与邪恶的“魔术师”斗争,拯救地球和人类的故事,剧中除了绚丽的魔幻场面和武打场面,“科技与人类的终极关系”等热点话题也会在故事中被讨论,这既是一部天马行空的幻想作品,又是一部“贴地气”的日常情感生活传记。李彧在剧中饰演反派张贺,将成为傻妞(舒畅饰演)最大的克星,将上演一段“魔幻”故事。虽然是一部打打闹闹的喜剧,但剧中穿插的父子情、母子情、兄弟情、恋人情,却也让该剧真情涌动。2008年,《魔幻手机》在央视首次播出后,就以独特的想象和大胆的表现形式,在电视界引起了不小的讨论,也拥有了一批青少年拥趸,每到寒暑假都成为热门回放剧目。

#课件# 导语好的课件可以创造出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及学习的兴趣,进而为语文教学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迅速的走进预设的教学氛围境界。一堂成功的课往往得力于一个生动的课件,这是因为学生对每一篇新课文都有一种新鲜的感觉,都怀着新的兴趣和期待。下面是 考 网整理分享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美丽的颜色》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和提取镭的过程,感受居里夫人的艰辛与快乐。

 2.分析居里夫人的性格特点。

 3.体会文中多处引用居里夫人的话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热爱之情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一、导入新课前段时间,

 我们学习了一篇消息,题目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诺贝尔奖是科学界的荣誉。那么,大家知不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是谁?对,她就是的居里夫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美丽的颜色》,了解居里夫人提炼出镭的过程,感受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默读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提问1:默读课文,勾画出描写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的语句,概括环境的特点。明确: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是娄蒙路的棚屋,这里夏天燥热,冬天寒冷,下雨漏水,下霜可以把人冻僵。她大部分工作,要在院子的露天地里完成。由此可以看出,居里夫人工作环

 —1—

 境简陋、艰苦。

 提问2:居里夫妇提炼镭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他们是怎样分工的?明确:第一年里,他们共同从事镭和钋的化学离析工作;之后,他们进行了分工,提炼镭的工作由居里夫人一个人来完成。

 提问3:居里夫人是怎样工作的?明确:她做的是壮工的工作,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在烟的刺激下,用铁条连续几小时搅动沸腾着的材料。长年累月的工作,一个人搬运容器,移注溶液。提问4:怎样理解比埃尔说的“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明确:“它”指放射性物质镭,从“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可以体会到他们对科学的向往,对实验前景充满信心和希望。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提问5:细读课文,分析居里夫人的形象特点。明确:居里夫人是一个热爱科学的人,“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迷住”一词突出表现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痴迷和挚爱。“她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的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她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前

 —2—

 倾”“热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居里夫人对镭的迷恋。居里夫人是一个不怕困难的人,“最困难的,或者说几乎不可能的,乃是离析这极小含量的物质,使它从与它密切混合着的杂质中分离出来。”居里夫人选择最困难的工作,付出艰苦的劳动。居里夫人是一个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居里夫人终于提炼出了镭。

 提问6:“美丽的颜色”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一是指文中居里夫人提炼的镭略带蓝色荧光的美丽;二是指居里夫人热爱科学、不懈追求、淡泊名利的态度和精神。目标导学三:品读赏析,体会引用作用

 提问7:课文大量引用居里夫人的话,找出来读一读,思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这样写,补充了历史细节,展示出传主的心理感受,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使文章的叙述节奏有所变化,使行文更加生动。

 小练笔:学习本文引用传主的话的写法,为自己的同桌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传。可取之处

 本文先从诺贝尔奖来引导学生认识居里夫人,再通过反复研读课文,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使得居里夫人这一人物形象由抽象

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和提取镭的过程,感受居里夫人的艰辛与快乐;学习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热爱之情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2、通过默读、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分析居里夫人的性格特点;

 3、体会文中多处引用居里夫人的话的作用及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玛丽•居里(1867—1934)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波兰科学家。1867年出生在波兰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因嫁给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故称居里夫人。1898年在和丈夫共同努力下,发现了新元素钋,同年又发现了镭。1903年居里夫妇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06年,皮埃尔•居里遭遇车祸不幸身亡,居里夫人接替丈夫的职位,成为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和法国科学院第一个女院士。1911年,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由于长时间接触放射性物质,1934年7月4日,这位充满了艰辛和荣誉的居里夫人最终因恶性贫血而去世。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和他的丈夫是在哪里,用了多长时间,在如何艰难的环境里提取镭的,你了解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美丽的颜色》一探究竟吧!

 二、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简陋(lòu)咽喉(yān)溶液(yè)触目(chù)踱步(duó)

 沸腾(fèi)炽热(chì)猝至(cù)窒息(zhì)吹嘘(xū)

 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炽热:温度高,极热。

 窒息:因缺氧或呼吸系统障碍,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吹嘘:夸张地宣扬。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和颜悦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小心翼翼: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本文记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里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

 2、速读课文,居里夫妇是在哪儿发现镭的?他们工作的环境怎样?

 居里夫妇是在娄蒙路的棚屋里发现镭的。工作的环境非常艰苦,因为这是一个残破的小屋,棚顶是玻璃的,夏天燥热得像温室;冬天下雨的时候雨会落在地上,工作台上,下霜的时候,把人都冻僵了,同时还要习惯忍受室外的严寒;另外炼制沥青铀矿的设备又极其简陋,没有排有害气体的“通风罩”等。

 3、在从事镭和钋的化学离析工作中,居里夫人主要分工是什么?你觉得她的工作怎么样?

 居里夫人继续炼制,提取纯镭盐。

 我认为她的工作非常辛苦。表现在①有时候一整天用差不多同等身高的铁条搅动沸腾的东西,到了晚上,累得筋疲力尽;②在院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凌乱,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③做的是壮工的工作;一次炼制20公斤材料,要搬运容器,移注溶液,连续几小时搅动沸腾的材料,是极累人的工作。

 四、品味语言重点探究:

 1、第一自然段中“这是一种奇异的新的开始,这种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两次都挑选了最简陋的布景。”此句中的“艰苦”和“快乐”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艰苦”是指居里夫妇工作的环境极其恶劣,夏天燥热,冬天严寒;设备极其简陋,没有排放有害气体的“通风罩”;工作极其繁重,辛苦,使人“筋疲力尽”。而“快乐”是指居里夫妇对自己所从事的科学事业的热爱,在科学研究中如痴如醉的心态,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使他们乐此不疲,所以两者并不矛盾。

 2、第十二自然段中“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镭”以人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了。生动幽默地表现了“镭”的难以提取,“镭”的发现是一个极其艰辛的过程。

 五、精读课文,把握主旨:

 1、本文在叙事的同时,还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话:比如“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然而我们生活中最美好而且最快乐的几年……”“感谢这种意外的发现……”等等。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文章在叙事的同时,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话,补充了历史细节。展示出传主的心理感受,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变换了文章的叙述节奏,使行文更加生动灵活,跌宕生姿。

 2、再次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

 这篇文章记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作者像一个摄影师。充满感情地将一个个镜头展示出来。我们仿佛置身于那残破的棚屋。看到居里夫妇辛苦忙碌的身影,感受到科学发现的艰辛,也领略到科学家的坚守与乐观。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会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她从事科学工作所拥有的坚定信念上。学习本文后,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我受到的启发是居里夫人为了科学研究而过着艰苦的家庭生活,却能够以苦为乐,这使我想到了同学们喜欢盲目攀比。不是比学习成绩谁,而是比谁的家庭条件好,吃得好,穿的好,从而造成了学习时间的浪费,我们应该学习居里夫人这种精神。

 七、布置作业:

 阅读《居里夫人传》。

 板书设计:

 美丽的颜色

 一(1-7)介绍居里夫妇研究工作的环境。

 二(8-18)居里夫妇在科学研究中的艰辛与快乐。

 三(19-25)居里夫妇提炼出来的“镭”闪射着迷人的光芒。

篇三

 教材分析

 《美丽的颜色》节选自《居里夫人传》,作者是居里夫人的女儿艾芙•居里,它是新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传记,单元导读中要求培养学生阅读传记的能力。关于传记,我们需要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读传记,因为传记不像小说可以虚构,具有真实性;为什么喜欢读传记,因为传记不仅真实,而且很生动。

 如果我们把关注的点放在“传记的特点及写法”上,也就意味着我们选择了一种“知识系统课程观”,反之,如果我们把关注点放“传主的生平及思想”上,我们其实也就在有意无意中选择了一种现在比较流行的“主题核心课程观”,在现行的人教版初中教材就是以一个个的核心主题来组建单元的。在这种课程观下,《美丽的颜色》主要的学习目的不在这一文章中所体现出的传记的特点及其写法,而是感受人类历一颗为科学执着的探索之心。

 仔细阅读《美丽的颜色》,我发现这篇传记能体现真实性特点的地方很多,比如传记作者的事迹介绍、别人评价、具体场景的逼真描写等等,这些特点一般传记也有,要把握这篇课文的真实性似乎还不够。再细读就发现,作为居里夫人的女儿,大量引用了母亲日记中的文字,让传记对象自己站出来说话,这种真实的感染力是其他传记所没有的。这种引用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却消失了,代之于生动的描写、叙述和抒情。因此,本篇文章在本单元中重点是要把握传记也能刻画灵活生动上。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传记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阅读较复杂的传记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教学目标

 接下来谈谈我的教学处理想法,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教学大纲,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对人物描写及环境描写的语句的品读和具体事例的分析来概括人物形象教学重点

 2通过默读、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中多处引用居里夫人的话的作用。教学难点

 3学习居里夫人锲而不舍、刻苦钻研、坚忍不拔的献身科学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书写自己的阅读心得。

 文章的写作特色是生动细致的描写叙述,如对残破的顶阁小屋的描写。从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和简陋的设备进行细致的描写,从而反映出条件的艰苦,衬出人物热爱科学、沉醉痴迷科学,甚至献身科学的精神。再如对人物深入细致的描写。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做深入细致的描写,从而反映出人物的伟大性格。故通过对人物描写及环境描写的语句的品读来概括人物形象并感受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魅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法分析

 根据我班学生情况以及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讨论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2、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通过语言的体会,解决本文重点;

 3、同时采用朗读、讨论、质疑、等方式使学生思考,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效率,采用多媒体。

 学法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学法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2)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3)“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点学生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出示幻灯片——居里夫人肖像,刺激学生的视觉,猜猜我是谁!

 并用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爱因斯坦的评价“••••••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来引出居里夫人

 是谁得到了如此高的赞誉?——她就是获诺贝尔奖中占百分之二女性中的第一人,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永远不朽的名字——居里夫人。

 从这段叙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居里夫人有着伟大的人格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名人,探寻是什么原因让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如此钦佩。

 (导入新课,既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对文章的阅读兴趣。)

 二、检——用词美

 检查预习情况。

 (常言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好习惯需要下真功夫。每一篇文章学生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扫除阅读障碍。)

 三、画——语句美

 画出环境描写的人物描写句子

 (设计此问题的理论依据,本着不将散文肢解成几个碎片,维护散文完整美的原则,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层次不同,我由浅入深设计有梯度的思考题,学生与课文之间存在着审美沟通过程,把自己阅读到的句子画出来。)

 四、析——人格美

 通过对人物描写或环境描写的语句的品读和的分析来概括人物形象

 (设计此问题的理论依据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通过对文本中词语、句子的理解、咀嚼和品味”来理解美丽的颜色含义。进一步深入文本,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主观感情移入到课文中产生共鸣,体现为感性化的艺术教学境界,以达到“归真”心理过程体现教学重点。)

 五、演——情感美

 演绎居里夫人的具体事例情景以及朗诵引用居里夫人的话语,感受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设计此问题的理论依据,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和教材情感流动的过程,教学过程的优化就是这三位一体的情感共鸣,师生的感情随作者的感情波动而波动,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我根据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了分角色朗读、情境朗读和集体朗读的朗读形式,体会居里夫妇对镭如对孩子般的深切情感,并对传记语言的生动性特点有了切身体验。)

 六、辩——选择美

 居里夫人的艰苦与快乐,矛盾吗?

 (教设计此问题的理论依据,学生在前两个问题中认识到本文的情感美、语言美、此时思考辨析居里夫人的艰苦与快乐就提升到了文本的思辩美,以达到从“归真”到“求美”的审美心理过程。)

 七、总结

 悟——收获美

 感悟文章的美,美丽的颜色能换成“伟大的发现”么?书写自己的阅读心得。

 (设计说明:“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关注当前焦点、热点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时代的精神,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写一点文字。)

 八、作业:

 1仿写:写一篇《美丽的颜色》关于老师传记的作为教师节礼物送给老师!(设计说明: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时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2推荐阅读:《我的信念》

 板书设计美丽的颜色

 镭蓝色荧光

 居里夫人精神

读后有感

  1

  阅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深有感触。罗曼•罗兰是20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是人们强大的精神支柱。《名人传》写的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故事,他们经历了各种的磨难却没有向命运屈服,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挠的抗争着,最终成为了伟人。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艰难和挫折是对命运和人生的最好锤炼!

  在这三位伟人当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贝多芬。他对音乐有火一般的热情,先后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的作品深邃而辉煌壮观,充满了幻想。但灾难还是无情的降临到了他的头上,在1802年,他意识到自己的听力障碍已经无法治愈,并且会很快恶化。那意味着他可能再也不能进行创作了!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但他却能顽强的和命运抗争,这也许是他后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作品的原因吧。这种对生活对命运永不妥协的精神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这伟大不屈的灵魂让黑暗的世界有了光芒,让生活有了希望。

  读了贝多芬的故事,让我联想到了海伦凯勒——一个同样有着坚强毅力的人。她的生活同样是很不幸的,儿时的一场大病,让她变成了一位又盲又聋又哑的小女孩。在她的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命运的不公没有让她失去希望,她渴望了解一切,于是她加倍的努力,最终成为十九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

  贝多芬和海伦凯勒在生活中遭遇着不同的磨难,但他们却有着同样的精神——永不向命运屈服!这不仅让我敬佩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作为21世纪的一名中学生,社会的竞争更加的激烈,我们的功课越来越多,学习上的困难也随之增多,面对重重的困难与压力,我们是不是也需要这种精神呢?是!在遇到难题时,在学习成绩下降时,让我们“借着贝多芬的光芒,再一次擦亮我们的眼睛。”用坚定的信念去面对挫折,用顽强的毅力去实现理想

  2

  《名人传》是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最后一个是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

  在这本《名人传》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一个劲儿的培训他,有时甚至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进一个屋子里关起来,一关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学音乐。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这些不幸一起压到了贝多芬的头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也因此导致他的脾气暴躁而古怪。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最后,我希望全世界人都能够记住贝多芬,并像贝多芬那样活着。

  3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做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

  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名人传》就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译成中文,一流的传主、一流的作者加上一流的译者,使这部作品很快即成为经典名著,时至今日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二十世纪的前半期是人类历史上风云激荡也苦难深重的时期,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傅雷先生翻译《名人传》,都是有感而为,是要从这些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傅雷先生说,“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的时候”,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那么,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在是金石之言。 当今社会上的人们,还能理解吗?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4

  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叛真理。”——贝多芬

  “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让我喜欢。”——米开朗琪罗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托尔斯泰

  《名人传》描述了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他们是19世纪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文坛巨子托尔斯泰,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英雄的伟大人格,感受他们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义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令我们启示更多,获得更多。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展开恢复20世纪文学崇高德人道主义传统,恢复其丰富多彩的人物性格。贝多芬从刹那光辉享受的名誉鼎盛到人生谷底的贫苦交加,从童年时悲惨到老年时对欢乐的追求的曲折人生,正如罗曼.罗兰形容的“他整个一生都像是一个雷雨天”。从中,我体会到了贝多芬一直都在与命运抗争,与思想斗争,尽管他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然而他内心的一份脆弱,一份坚强,是不了解他的人无法挖掘的。对于创作完美歌曲的热情,对于寻觅欢乐的执著,对于完美的邂逅,促使他的生命成为了“大自然的一股力;一股原始的力与大自然其余成分之间的那种交战,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景象”,他以自己的苦难在铸就欢乐,“用苦痛换来欢乐”就足以浓缩了他的人生。米开朗琪罗又何尝不是呢?“他有力量,他有幸生来就是为了奋斗,为了征服的,而且他也征服了——他不要胜利。那不是他所企望的。”他是精神贵族,是天才,然而他被天才所困扰,连他的精神与心灵也无能为力。这种疯狂的激发存在于一个过于柔弱的躯体和心灵中无法控制它的可怕的生命。从中我看出,他的一生是神圣痛苦的,但是他相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沦,那么就一定会冲破精神上的束缚,他在斗争和舍弃中,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创造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托尔斯泰,这位大地上火光闪亮的俄罗斯的伟大灵魂,在十九世纪末那阴霾浓重的日暮黄昏时抚慰人的星辰,他用他强而有力的笔杆写出一部部能让我们一步一步地紧跟着托尔斯泰那冒险生涯的矛盾经历的作品。这些作品的描写除了当时社会的阴暗,对神的信仰是他坚持不懈地用笔尖向人间播撒爱的种子。我深深地体会到,他为真理和正义坚持信念,为真理和正义谱写人生。

  英雄在我的心中总是那样的高大,而又可望不可及。今日当我手捧一本《名人传》细品其精华之时,才领悟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贝多芬伴着失聪的双耳谱写出了千百名曲;米开朗琪罗在6岁丧母的悲痛下雕琢百千佳作,终逝世于工作室中;托尔斯泰在战争的烈火中释放满心怒火;他们的巨大痛苦和孤独磨炼了他们坚强的意志。成为“心灵”伟大的英雄。

  是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都是世界的征服者。我们享受着他们的天才创作出来的作品,同享受我们先辈的伟绩一样,不再去想听他们流出的鲜血,这无疑是使我们尴尬的事情,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不是的,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们将在那里获得更大的启示。《名人传》就犹如向我们谱写了一首“英雄交响曲”。我们从中得到的启发是:每个人的身上都会降临苦难与灾害,我们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奋斗,与其羡慕伟人,不如学习伟人人格的伟大,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与其靠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不如坚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义,让自己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

  只要我们体会到《名人传》给我们心灵崇高的升华,使英雄的鲜血呈现在我们面前,英雄的红旗在我们的头顶上飘扬,我们就慢慢地感受到,在这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我们的灵魂也被所升华为一种崇高。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做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

  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名人传》就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译成中文,一流的传主、一流的作者加上一流的译者,使这部作品很快即成为经典名著,时至今日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二十世纪的前半期是人类历史上风云激荡也苦难深重的时期,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傅雷先生翻译《名人传》,都是有感而为,是要从这些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傅雷先生说,“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的时候”,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那么,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在是金石之言。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5

  本来,只想写下自己读后的感想,可是千头万绪,没有简洁的语言可以表达我的感受。

  于是又重新翻看着这本传记,自觉而然地写下了这篇浓缩了的文字。知道许多人都了解贝多

  芬的身世,我知道的或许很浅显,但我知道,我是用心去读这本传记的,我至始至终也被贝

  多芬伟大的人格所感动着。我为贝多芬最后的陨落而悲痛,我不禁也仰天问道:“为何这么

  伟大而杰出的音乐家,却是这样悲烈的命运?”是只有痛苦才能造就伟人吗?

  贝多芬一生为人类创作了那么多可歌可泣的不朽的音乐作品,而他却是这般孤独,当人

  们为他的乐曲赞赏、狂欢激昂时,他们是否真的明白、懂得了贝多芬那颗对大自然满腔的热

  爱之心呢?那些得益于大自然的声音而从贝多芬心灵深处流泄出来的音乐,如果人们懂得的

  话,为什么他们就没有如爱自然、爱他的音乐那样,去热爱贝多芬这位伟人呢?贝多芬又何

  至于屡屡陷入生活的困境而步履维艰呢?

  也许,也许贝多芬正是在这种艰难的困境中,才写出那么汹涌澎湃、大气豪迈的作品。

  是的,他的作品的确也激励着人们有勇气去战胜生活的艰难险阻。无疑,贝多芬的人格也是

  伟大、卓越的,从他的身上,我们的确得到了许多做人的启示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他对

  人类的贡献也是无以比拟的。

  然而,从中不是也看到了另一种利益与金钱的关系么?那些表面为贝多芬的音乐叫好,

  实则并没有领会贝多芬的音乐,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哀伤!为什么贝多芬的音乐就没能感动这

  样一群人呢?如若是这样,岂不辜负了贝多芬耗费一生心血和辛劳写就的音乐巨作吗?

  也许我的言辞有些激进,然而我也是心痛呀!一句话吧,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贝多芬那

  样,扼住命运的咽喉,敢于和命运博斗,做一个生活的勇者!

  6

  终于把名人传看完了,难得现在有一本书花去我这么多的时间,而且想要看懂它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一开始最大的感触就是两个字:变态,因为我从来也没有细想过名人的生活,我很想当然的认为他们一定是比我们要幸福的,然而幸福在什么方面,也许就是很有成就感但我发现我错了,由于他们走在时代的前端,他们的心灵要比常人承受更多的痛苦,他们所有的常人看来不一般的品质,很可能就是拖累他们一生幸福的罪魁祸首,就像米开朗琪罗,他的家人不断的榨取他的钱,他很恨他们,但有无比的爱他们,爱这个家族,他爱他的神圣般的工作,但他又为此所累贝多芬是渴望着幸福的,但是他又不得不被他的命运所摆布,他就是不断在抗争着,讴歌着那份不属于他的快乐,用痛苦换来快乐而托尔斯泰,他有着与生俱来的批判精神,那是他作品进步的不竭动力,他感到谎言无刻不在,他信仰上帝,但是他又会感到迷惘,就像是一个迷路的人,到处瞎撞,不能停下,明知道每走一步,就会越陷越深名人的痛苦对于我们这种普通人来说,也许是不能完全理解的,而且我对于西方的那种所谓信仰,也是了解的很少,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他们都在不断的战胜自己,以一种他们自己也许都意识不到的品质,尽可能完美地走完他们的人生

  7

  《名人传》是由20世纪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写的。描述了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他们是19世纪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杰出雕塑家米开朗基罗、俄国文坛巨匠托尔斯泰。他们经历了各种磨难却没有向命运屈服,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挠的抗争着,最终成为了伟人。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困难和挫折是对命运和人生的最好锤炼!

  在这三位伟人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贝多芬。他对音乐有火一般的热情,先后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的音乐深邃而辉煌壮观,充满了幻想。

  在他童年时期,父亲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于是就用暴力去逼贝多芬学习音乐。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从此变成了挥霍的酒鬼。这些不幸一起压到了贝多芬的头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也因此导致他的脾气暴躁而古怪。而又在1802年,他意识到自己的听力障碍已经无法治愈,并且处于逐渐恶化的趋势中。对于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命的大音乐家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打击。贝多芬有着心酸的一生。上帝没有眷顾他,没有给他公平的待遇。但他却能顽强地和命运抗争,用他坚强的意志去嘲笑命运,创作了那么多不朽的作品。贝多芬一直都在与命运作斗争,与思想斗争,尽管他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然而他内心的一份脆弱,一份坚强,是不了解他的人所无法挖掘的。是他那伟大不屈的灵魂让黑暗的世界有了光芒,让生活有了希望。

  贝多芬的经历使我想起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的保尔柯察金。同样作为不幸的人,却因“不幸”而 “幸运”。“不幸”的是他们的命运,而“幸运”的是他们因此而学会了如何坚强地面对不幸的命运。他们锲而不舍、不屈不挠的精神,会永远被世人传颂。

  梗概

  《名人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著《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的合称。本书的三位传主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有着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与颠踬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凸现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传记里的三人,虽然一是音乐家,一是雕塑家兼画家,一是小说家,各有自己的园地,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

005《骆驼祥子》 (老舍,舒庆春)

一、内容精要:

祥子老家在乡间,十八岁时,父母去世,他便跑到北平来赚钱谋生。带着乡间小伙子的健壮、木讷、勤快与诚实,卖力气换饭吃的事做过不少,最后他认定,拉车是件最好挣钱的活儿。当他拉着租来的新车,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攒钱买一辆自己的车。

祥子省吃俭用,不吸烟,不喝酒,不赌钱,终于在三年中间凑足一百块血汗钱,买了一辆新车。样子感到生活充满了希望,拉车也拉得越来越起劲儿。但好景不长,北平城外军阀混战,大兵到处抓人抓车。有一天,祥子为了多挣两块钱,抱着侥幸心理拉客出城。不料走到半路,连人带车被十来个兵捉去。他在兵营里只好每天给大兵们扛行李,挑水烧水喂牲口。他心疼那辆自己用血汗挣来的车。后来大兵们吃了败仗,祥子乘黑从兵营里偷跑回来,还顺手拉了三匹大兵撤退时落下的骆驼,把它们卖了三十五块钱,从此他就有了“骆驼祥子”的外号。

祥子没有家,他就住在刘四爷老板的车厂里。刘四爷开的车厂有六十多辆车,女儿虎妞协助他管理。虎妞是个三十七八岁的老姑娘,长得虎头虎脑,像个男人一样。刘四爷管外,虎妞管内,父女俩把人和车厂治理得铁桶一般。样子对车有一种特殊的喜好,平时也不愿闲着,擦车、打气、晒雨布、抹油……干得高高兴兴。因此有时祥子虽然不拉刘四爷的车,刘四爷仍允许他一直住在厂里。一天晚上,虎妞诱使他喝酒,然后和祥子睡了一夜。祥子清醒后十分憋闷,并开始竭力躲避她,恰逢老主顾曹先生要他拉包月,祥子便欢天喜地地搬到曹宅住。

不料,虎妞在裤腰里塞了个枕头,挺着肚子说是已怀了祥子的孩子,威胁祥子和她结婚。祥子只好听从她的摆布。

曹先生的社会主义言论引起侦探特务的注意,他只得远走避难。他让祥子回家送信,结果,祥子被孙侦探敲诈去了他的全部积蓄,买车的计划又一次破产了。祥子没有别的路,只好又回到车厂。刘四不能容忍自己的女儿和臭拉车的勾搭,迫使女儿作出抉择。虎妞坚持选择祥子,刘四就立即与虎妞闹翻,并把祥子撵出门去。虎妞要祥子向刘四告软服输,他不肯。于是虎妞索性自己租房子、雇花轿,嫁给了祥子。她用私房钱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

不久虎妞真的怀孕了。样子拼命拉车干活赚钱,劳累病倒,把虎妞的积蓄也用光了。二强子的女儿小福子也帮忙做点家务。虎妞由于难产死去了,为了置办虎妞丧事,祥子卖掉了车。小福子对祥子有情有意,祥子也很喜欢她,可负不起养她两个弟弟和一个醉爸爸的责任。他对小福子说:“等我混好了,一定娶你。”他又找了一个车厂,拉车去了。曹先生避难回来,要祥子再来拉包月,还答应他把小福子接来同住。但小福子却已经被卖进妓院,后来自尽了。祥子在街上失魂落魄,终于完全堕落。他吃、喝、嫖、赌,还染上淋病,而且变得又懒惰又滑头,还做出卖朋友的事。他没有回到曹先生家,最后靠给做红白喜事的人打杂来维持生计,祥子走到了自己的末日。

二、小说特点:

① 独特的北京市民文化的表现者与批判者。

② 善于描写老北京风土习俗、民情世俗。

③ 语言俗白凝练 ④独特的讽刺艺术。

三、人物及特征:

①祥子:勤劳正直、诚实善良、纯洁憨厚、坚强健壮的车夫,狭隘孤立的个人奋斗思想和残酷腐败的黑暗社会使他堕落为吃喝嫖赌、懒惰狡猾、肮脏猥琐、自私麻木的行尸走兽。

②虎妞:具有二重性,一是有着自己追求幸福的愿望,对祥子有真诚的一面,另一是剥削者的意识已渗透她的灵魂之中,她想控制祥子,是家中的占有者、支配者。

四、部分情节:

① 怒辞杨宅(第五节) ②曹家遇险(第十节)

③晦暗的地狱(第十六节)

④最后的绝望(第二十二、二十三节)

006《繁星•春水》 冰心

一、诗歌内容:

① 以歌咏自然、赞美母爱和抒发哲理的诗为最多。

②有许多诗托物言志,以鲜明的形象来比喻或暗示某种人生哲理。 ③有的揭露学生时代的黑暗,同情涂炭的生灵,讴歌探索前进道路的先驱者。

二、诗歌特点:

①抒写生活真实,表现率直的个性。

②诗风清新明丽,俊秀含蓄,富有诗情画意,格调自然柔和。

③抒情和哲理的完美融合。

三、注---歌颂大自然,歌颂童心,歌颂母爱,“爱的哲学”,成为冰心终生创作的永恒主题和主旋律。

013《格列佛游记》

乔纳森•斯威夫特 (英国)

一、内容精要:

1699年,外科医生格列佛随“羚羊号”出航南太平洋。不幸中途遇险,格列佛死里逃生,漂到利立浦特(小人国),被小人捆住。利立浦特人用专车把体积巨大的格列佛运到京城献给国王,他的出现几乎吸引了小人国所有的人。格列佛温顺的表现逐渐赢得了国王和人民对他的好感,他也渐渐熟悉了小人国的风俗习惯。当时,另一小人国不来夫斯古帝国准备从海上入侵利立浦特帝国,格列佛涉过海峡,把50艘最大的敌舰拖回利立浦特国的港口,立了大功。但是格列佛不愿灭掉不末夫斯古帝国,使皇帝很不高兴。这时,皇后寝宫失火,格列佛情急生智,撒了一泡尿把火扑灭,谁知却让皇后大为恼火。于是,小人国君臣沆瀣一气准备除掉格列佛。格列佛听到风声,赶快逃到不来夫斯古帝国,后来平安回到英国。

格列佛回家不久,就随“冒险号”再次出海,不幸又遇上风暴,船被刮到布罗卜丁内格(大人国)。格列佛被一位高达20米的农民捉住。农民带格列佛到全国各大城市展览,最后来到首都。这个农民发财心切,每天要格列佛表演10场,把他累得奄奄一息。当这个农民眼看无利可图时,便把格列佛卖给了皇后。由于小巧伶俐,格列佛在宫廷中非常得宠,但是也常常遭到老鼠、小鸟等动物的侵袭。面对国王,格列佛沾沾自喜地介绍了英国各方面的情况及近百年来的历史,但被国王一一否定。

格列佛在该国的第三年,陪同国王巡视边疆。由于思乡心切,他假装生病,来到海边呼吸新鲜空气。天空中的鹰错把他住的箱子当成乌龟叼了起来。几只鹰在空中争夺,箱子掉进海里,被路过的一艘船发现,格列佛获救后,乘船回到英国。

在家呆了一段时间,格列佛又随“好望号”出海。这一次,格列佛所乘的船遭贼船劫持,格列佛侥幸逃脱,被一座叫“勒皮他”的飞岛救起。这些人的相貌异常、衣饰古怪,整天沉思默想。国王和贵族都住在飞岛上,老百姓则住在巴尔尼巴比等三座海岛上。格列佛离开飞岛后,来到巴尔尼巴比进行访问,并参观了岛上的“拉格多科学院”。这所科学院研究的部是些荒诞不经的课题,结果造成全国遍地荒凉,房屋坍塌,人民无衣无食。

接着,格列佛来到巫人岛。岛上的总督精通魔法,能随意召唤任何鬼魂,格列佛因此会见了古代的许多名人,结果发现史书上的记载很多不符合史实,甚至是非颠倒。尔后,格列佛又游览了拉格耐格王国,见到一种长生不老人“斯特鲁布鲁格”。离开该国后,格列佛来到日本,然后乘船回到英国。

格列佛回家后五个月,受聘为“冒险家号”船长,再次乘船出海。途中水手叛变,把他囚禁了几个月,然后被放逐到“慧驷国”。在这里,格列佛遭到一种形状像人的名为“耶胡”的畜生的围攻。幸亏一匹具有智慧的马——“慧驷”来给他解了围。原来马是该国有理性的居民和统治者,而“耶胡”则是马所豢养和役使的畜生。格列佛的举止言谈在“慧驷”国的马民看来是一只有理性的“耶胡”,因此引起了他们的兴趣。格列佛很快学会了该国语言,应主人的邀请,他谈到在世界其他地方马是畜生,而像他那样的“耶胡”则具有理性,并且是马的主人。这使“慧驷”感到很震惊。

在“慧驷”各种美德的感化下,格列佛一心想留在“慧驷”国。然而“慧驷”国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要消灭那里的耶胡。所以格列佛的愿望无法实现。无奈之下,格列佛只好乘小船离开该国打道回府。格列佛怀着对“慧驷国”的向往,一辈子与马为友。

二、内容分析:

全书共四个部分,写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骃国的旅行经历,讽刺了英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君主政体、两党制以及政治、法律、财政、教育、文化、艺术等个方面,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的社会现实。

这本小说一共分为四部,每部独立成章。

第一部是“厘丽浦之游”,俗称“小人国”,颇具童话色彩,但实际上是作者所处时代英国的一个精缩版,里面讥讽的可笑政治腐败、荒唐政党斗争和因信仰而引起的战争等等直至21世纪的今天仍在世界各地流行。

第二部是“勃罗廷奈之游”,俗称“大人国”,这是作者在用放大镜观察国家和社会,虽侧重点仍在宫廷和国王身上,但视野已扩大到社会和一般平民,尤其是出现了格利佛的小保姆格鲁达绮这样一个人物,不但渲染出人情味,而且进一步增加了童话色彩。主人公在这里似乎找到了一个虽然体格庞大但却心地善良和思想高尚的贤主,并借他之嘴批评英国的政治和法律弊端和表明他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良心。

第三部是“龙扑塔、巴尼拔、拉格纳、巫伯德利堡与日本之游”,俗称“飞岛”。这一部游记涉及好几个地点,内中有真有假,出现的人物有的虽然很奇怪,但体型跟我们一样,算不上是童话。

第四部是“咴儿咴儿国游记”,又译“慧駰国”,俗称“智马国”。这一部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升华,他站到造物主的立场上把人当成一种劣质物种去与别的优越物种加以比较,具体说就是马,这样一来他评点的就是全人类了。初读这一部游记很让人感到别扭,活生生的一个人怎能跟马说起话来,原来这是寓言。既然是寓言, 我们首先应当搞清楚其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象征着什么。一个是“咴儿咴儿”,即马,一个是“雅虎”,即人;前者象征着作者心目中的“理性”和“美德”,后者象征着作者笔伐的“野性”和“邪恶”。小说的语言。行文简洁,用词精确;暗讽明喻,运用自如;推理严谨,一气呵成。其次是它的趣味性。那么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奇异的故事,奇异的人物,不仅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儿童,即使是这些儿童几十年后变成了成年人和长者也忍不住想再看一看这位作家怎么这神能把根本不可能的事写得如此真切。第三是它的独特性。这本小说究竟属于哪一类别,有人说是童话,有人说是寓言,有人说是离奇故事,有人说是幻想加科幻,有人说是政治讽刺小说,最后学术界似乎取得了共识,笼统地称其为讽刺小说,第四是它的人民性。最后是它的思辨性。一部小说如果没有作者本人的鲜明思想,它绝不会变成名著。览遍全书,思想火花处处闪现,睿言警句比比皆是。

三、文章特点(推荐理由):

①将虚构情节、幻想故事和对现实的揭露巧妙结合。②点面结合,对照写作,四部游记一正一反地排列。③绝妙的想象,生动的细节。

四、部分情节:

① 游小人国时对“高跟”、“低跟”党的斗争

②游大人国时和国王的谈话

③游飞岛国时参观“拉格多科学院”

④游慧骃国时和马的对话

014《童年》 高尔基 (苏联)

一、内容精要:

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外祖父家住在尼日尼——诺弗哥罗德城。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纤夫,后来开染坊,成了小业主。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仇恨之雾,连小孩也为这种气氛所毒害。阿廖沙一进外祖父家就不喜欢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里含着敌意。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从此,阿廖沙就开始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周围的人们,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难以忍受。他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但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还有另外一种人,另外一种生活。这里有乐观、纯朴的茨冈人,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里。每逢节日的晚上,雅科夫就会弹吉他,奏出动人心弦的曲调。外祖母跳着民间舞,犹如恢复了青春。这一切使阿廖沙既感到欢乐又感到忧愁。在这些人当中,外祖母给阿廖沙的影响是最深的。外祖母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她知道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那些故事都是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她信仰的上帝也是可亲可爱,与人为善的。而外祖父的上帝则与之相反,它不爱人,总是寻找人的罪恶,惩罚人。

后来,外祖父迁居到卡那特街,招了两个房客。一个是进步的知识分子,绰号叫“好事情”,他是阿廖沙所遇到的第一个优秀人物,他给阿廖沙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另一个是抢劫教堂后伪装成车夫的彼得,他的残忍和奴隶习气引起了阿廖沙的反感。

母亲在一天早晨突然回来了,她的变化使阿廖沙心里感到十分沉痛。开始,她教阿廖沙认字读书,但是,生活的折磨使她渐渐地变得漫不经心,经常发脾气,愁眉不展。后来母亲的再婚,使得阿廖沙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竭力避开大人,想一个人单独生活。就这样经过了一个夏天思考之后,他终于增强了力量和信心。

母亲婚后生活是不幸福的,她经常挨后父打。贫困和疾病,吞蚀着她的美丽。由于她心境不好对阿廖沙常常表现出冷酷和不公平。

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在学校也受歧视和刁难。因此,在阿廖沙的心灵中,“爱”的情感渐渐被对一切的恨所代替。由于和后父不合,阿廖沙又回到外祖父家中,这时外祖父已经全面破产!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困苦。为了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邻居的孩子们合伙拣破烂卖。同时,也感受到了友谊和同情。但这也招致学校的非难。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

这时候阿廖沙母亲逝世,他埋葬了母亲以后,不久便到“人间”去谋生……

二、人物和特征:

①阿辽沙:阿辽莎是全书的中心人物,他从小心地善良,特别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颗善恶分明、是非分明、能爱能恨的灵魂。他勤于学习,刻苦耐劳,严峻的生活使他锻炼成长为一个意志刚强、有理想有作为的新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生活的困苦并没有使他退却,他坚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将会一片光明。阿辽莎这个形象是俄罗斯一代新人的代表,他的成长道路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之路。

②外祖父卡希林:家长制手工业者的形象,凶恶残暴,没有亲情,惟利是图,寡情薄义。

③外祖母伊凡诺夫娜:勤劳、善良、乐观、智慧,体现了劳人民的优秀品质。

三、小说特点:

①交替运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描写的多视角描写方法。②语言生动活泼,描写栩栩如生。 ③选材独特,取材于作家的经历。

四、部分情节:

①与外祖父等人联欢(第三章)②雅柯夫和奇奇打架(第二章) ③外祖父打外祖母(第十章) ④报复老师(第十二章)

015《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 (苏联)

一、内容精要:

保尔从小在苦水中长大,早年丧父,母亲替人洗衣、做饭,哥哥是工人。保尔12岁时,母亲把他送到车站食堂当杂役,他在食堂里干了两年,受尽了凌辱。

十月革命爆发后,保尔的家乡乌克兰谢别托夫卡镇也和苏联其他地方一样,遭受了外国武装干涉者和国内反动派的践踏。红军解放了谢别托夫卡镇,但很快就撤走了,只留下老布尔什维克朱赫莱在镇上做地下工作。朱赫莱在保尔家里住了几天,给保尔讲了关于革命、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许多道理:“现在全世界都着火了,奴隶们起义了,他们要把旧世界推翻,但是,为了这个,需要的是一伙勇敢的、能够坚决斗争的弟兄。”朱赫莱的启发和教育对保尔的思想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突然,朱赫莱被匪徒抓去了。保尔急着四处打听。一天,在匪兵押送朱赫莱的时候,保尔出其不意地猛扑过去,把匪兵打到壕沟里,与朱赫莱一起逃跑了。但是由于波兰贵族李斯真斯基的儿子维克多的告密,保尔被投进了监牢。从监狱出来后,保尔拼命地跑,他怕重新落入魔掌,不敢回家,便不自觉地来到冬妮亚的花园门前。他纵身一跳,进了花园。冬妮亚喜欢保尔的“热情和倔强”的性格,保尔也觉得冬妮亚“跟别的富家女孩不一样”。后来他们又有几次见面,慢慢地产生了爱情。保尔为了避难,便答应了冬妮亚的请求,住了下来。几天后冬妮亚找到了保尔的哥哥阿尔青,他把弟弟送到喀查丁参加了红军。

在一次激战中,保尔头部受了重伤。但他以惊人的顽强毅力战胜了死亡。出院后,他已不宜于重返前线,便参加恢复和建设国家的工作。在这里他同样以工人阶级主人翁的姿态,紧张地投入各项艰苦的工作。他做团的工作、肃反工作,并直接参加艰苦的体力劳动。在兴建窄轨铁路中,保尔表现了高度的政治热忱和忘我的劳动精神。

保尔自从在冬妮亚家里与她告别后,只见过她两次面。第一次是他伤愈出院后,最后一次是在铁路工地上,保尔发现,随着革命的深入,他们之间的思想差距越来越大了,他们已经完全没有共同语言了,于是便分道扬镳。

在筑路工程快要结束时,保尔得了伤寒。病愈后他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他参加了工业建设和边防战线的斗争,并且入了党。但是,由于保尔在战争中受过多次重伤和暗伤,后来又生过几次重病,加之他忘我的工作和劳动,平时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体质越来越坏了。1927年,他几乎完全瘫痪了,接着又双目失明。严重的疾病终于把这个满怀革命热情的年轻人束缚在病榻上。但保尔在肉体和精神上都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的情况下,重新找到了“归队”的力量。他给自己提出了两项任务:一方面决心帮助自己的妻子达雅进步;另一方面决定开始文学创作工作。这样,“保尔又拿起了新的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

二、人物及特征:

①保尔:个性倔强,充满青春活力,不畏困难,勇敢坚强,意志坚定。对共产主义事业抱着坚定不移的信念,的在革命斗争中锻炼和党的教育下成长的共产主义战士。

②冬尼娅:天真、纯朴,醉心于爱情,最后由小资产阶级**完全变成时代落伍者和寄生虫。

三、小说特点:

①以真人真事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

② 写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群众的英雄业绩。

③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加强了艺术感染力,如格言警句、内心独白、日记、回忆等。

四、部分情节:

① 苏联红军与彼得留拉匪徒开战(第一部分第七章)

②熔铸“钢铁”的过程(第二部分第二章)

③打消自杀念头(第三部分第八章)

016《名人传》 罗曼 •罗兰 (法)

由“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分组成

人物:①贝多芬:世界著名音乐大师,对音乐孜孜追求,在双耳失聪、疾病缠身的情况下,创造了音乐史上辉煌的篇章。 ②米开朗琪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伟大的雕刻家、画家、建筑家,自幼丧母,勤奋好学,有艺术创作,制作了《酒神》、《哀悼基督》等雕像。 ③托尔斯泰:俄国伟大的文学家,用6年时间完成《战争与和平》,之后又推出了《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本书的三位传主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罗曼•罗兰紧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有着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与颠踬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凸现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从而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

特点:①语言饱合深情,富有诗意。

②从大处落笔。 ③风格多变。

017《爱的教育》

德•亚米契斯 (意大利)

一、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描写少年生活的特写集。通过描写四年级小学生恩里科身边发生的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反映了意大利中下层人民穷困的生活和淳厚、朴直、友爱的品德,提倡爱国、善良、勇敢、宽大、无私和博爱等精神。

二、推荐理由:

爱的教育其实就是素质教育,是启蒙孩子如何为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爱的教育》采用日记的形式,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笔触来写孩子的生活和思想,读来写得真实,富有亲切感,因此也更容易被孩子们所接受。

018《鲁滨逊漂流记》

丹尼儿•笛福 (英国)

一、内容简介:

英国青年鲁滨逊从小喜欢航海,可是这一次整条船在太平洋上不幸罹难,船上的人都葬身海底,惟有他一人得以奇迹般地活下来,并只身来到一座荒无人烟岛上。 他在孤岛上劳作生息,开拓荒地,圈养牲畜,生产水稻和小麦,年复一年与孤独为伴,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他曾与野兽斗智,也曾与吃人肉的野人斗勇。后来他搭救了一个土人,称他为“星期五”,把他收作仆人。性格坚强的鲁滨逊在岛上独立生活了28年。一直到一艘英国船来到该岛附近,鲁滨逊帮助船长制服了叛乱的水手,才返回英国。这时他父母双亡,鲁滨逊收回他巴西庄园的全部受益,并把一部分赠给那些帮助过他的人们。

二、小说特点(推荐理由):

①描写具体逼真,用人物行动具体表现人物性格。 ②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注重表现性格的变化和发展。 ③常常穿插一些人物的议论来补充、突出人物性格。(非常值得一读)

三、人物:

①鲁滨逊:是一个要求个性自由、勇敢冒险、艰苦创业、追求财富的具有积极进去精神的新兴资产者的英雄形象。

②星期五:鲁滨孙救起的白人俘虏,是鲁滨孙忠实的仆人和朋友。

四、情节:

①挖独木桥 ②制作瓦罐

③开导“星期五” ④自封总督

五、妙语佳句:

◎世界上一切好东西对于我们,除了拿来使用之外,没有别的好处。

◎一个人只是呆呆地坐着,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这个绝对的真理,使我重新振作起来。

◎一个人在明白事理以后,就会觉得,被上帝从罪恶中救出来,比被上帝从患难中救出来,幸福更大。

021《汤姆•索亚历险记》

马克•吐温 (美国)

一、内容精要: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美国西部的圣彼得堡镇,有个少年叫汤姆索亚。他淘气贪玩,向往绿林豪杰的生活,一有机会就逃学,到外面游水或打闹。

有一天半夜,他和好朋友哈克溜到坟场,想试验一下死猫能不能治好瘊子,不料在暗中目击了一场惨案:坏蛋伊江为报私仇,杀死了鲁宾逊医生,却又嫁祸于同伴老波特。第二天,责难以忍受,又加上与小女友贝奇“失恋”的痛苦,他下决心要到天南地北去流落逃脱家庭和学校里死板板的生活,永远不回来。

很快,坟声谋杀案在法庭开审了。汤姆终于忍受不住良心的谴责,出庭作证,揭发了伊江的罪行。伊江吓得从窗户跳了出去跑得无影无踪。汤姆又一次成为金光闪闪的英雄。

不久,汤姆的心中涌起一股炽热的欲望,想到什么时候地方去挖掘埋藏的财宝。他和哈克先到小河对岸一棵老枯树下挖,没有挖到。然后,他们决定到小河上面一所闹鬼的老房子里去挖。正当他们俩在这所房子的楼上时,楼下进来了两个大人,其中一个就是伊江!伊江在楼下角落里挖土埋钱时,意外地挖到了一箱金钱。伊江和同伙立即决定把所有的金钱带回窝里去伊江突然疑心楼上是否有人,便顺着楼梯上楼察看。在这危急时分,腐朽的楼梯塌了。救了汤姆和哈克两条小命。

二、作品赏析:

1876年《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出版,标志着马克吐温的现实主义创作有了进一步发展。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理,并以其与小市民庸俗保守的生活加以对照,突出了那种生活的枯燥与沉闷。汤姆天真,富于幻想有正义感,为了摆脱现实的种种束缚,充分享受自由的乐趣,打算外出去冒险。所有这一切都与资本主义的生活环境相抵触,为世俗的道德和教会的戒律所不容。总的来说,揭露美国地方生活的停滞庸俗及宗教的伪善小说的主要思想内容。

从写作方面看:小说情节紧凑,而且含义深刻。小说通过汤姆生活中一系列情节,批判了资产阶级儿童教育的清规戒律;小说的时代虽在南北战争前,写的虽是圣彼得堡小镇,但该镇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当时美国社会的缩影。小说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深刻讽刺了小市民的庸俗、保守、贪婪以及资产阶级道德和宗教的虚伪。小说的心理描写细致生动。

三、人物提要:

汤姆索亚——是一个弧苦伶仃的少年,他厌恶家庭、学校乃至教会的呆板枯燥的生活,幻想干一番雄豪的事业。一天他与好友哈克在坟场里玩,发现了盗窃犯伊江乔为次墓杀死了同谋的秘密,他经过思想斗争,终于去法庭揭露了伊江的罪恶,吓得伊江跳江窗逃跑。后来汤姆又与哈克外出,在山洞中遇到逃犯伊江,伊江企图杀死汤姆,结果失足坠入深谷而死。汤姆与哈克发现了伊江埋藏的一箱金钱,两人平分,都成为定翁。

哈克——汤姆的好朋友,俩人一起历险,后得到一笔钱,被道格拉斯收为养子,后又出逃历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315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