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巩俐抢了女一、二婚被亿万富豪追求,56岁史可的不幸与幸运你怎么看?

曾被巩俐抢了女一、二婚被亿万富豪追求,56岁史可的不幸与幸运你怎么看?,第1张

现在,史可的大儿子17岁,小儿子也10岁了。过得很幸福,很“岁月静好”。在《鲁豫有约》中,史可表示:35岁之前过得十分的动荡,不过这样,才可能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内涵。

现在的史可,虽然并不出名,但却活得很幸福。而相较而言,巩俐离婚后一直单身,也没有亲生子女,看来上帝是公平的,有得必有失呀。不过,希望她们都得到了她们希冀的幸福与满足!

1988年,张艺谋执导的**《红高粱》上映

一举拿下了第38届柏林国际**节金熊奖,这既是首部荣获此奖的亚洲**,也是首部走出国门、拿下国际A类**节大奖的影片,一时轰动世界影坛,张艺谋从此正式由摄影师转为导演,巩俐也凭借这部影片走红。

据悉,当年拍摄《红高粱》时,“我奶奶”一角最初找的是中戏五朵金花之一的史可,但后来却换成了另一朵金花巩俐,这部**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错失机会的史可虽然也在演艺圈打拼,却一直不温不火,而巩俐则由此逐渐成了国际巨星。

史可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了当年换角的内幕

史可表示,当年《红高粱》要刘小宁和我演,因为我对他不了解,不知道他为什么不使劲地来争取这个角色,他说有别的戏。姜文非常聪明,听说了这个剧本,他觉得这是他的戏,就跑来中戏找我跟我聊,他想来演“我爷爷”,而刘小宁则根本就没搭理这事。

把我的形象和刘小宁配起来,爷爷和奶奶形象是般配的,如果是换成姜文,我们两个的形象就不是那么搭了。因为姜文读书的时候脸特别小,所以我跟姜文在一起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协调,没演成《红高粱》跟这个很大的关系。

据悉,导演在跟史可接触了两个月之后,才说换成了巩俐,这个换角最后是由顾长卫定的,而当时张艺谋看中的是史可。后来张艺谋还给史可留了一封信,说,“我们定的爷爷是姜文,我们看了一下搭配,巩俐可能和他更合适,我们还有机会再合作。”

二婚被亿万富豪追求

史可在事业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出道多年来一直也没有大红大火,而她的感情生活也并不是非常的顺利,她曾有过两段婚姻,她的第一任丈夫黄小茂,曾经是国内著名的音乐人,但是两人最终还是因为在一起的额时间太短而离婚,之后,就连著名导演张艺谋曾经都追她,帮她介绍各种戏,对她的事业也是非常的照顾,但是最后也被史可狠心的拒绝了。

直到一次旅途中,史可遇见了她现在的丈夫克里斯蒂昂,是一位妥妥的富豪,他的工作是金融分析师,身价更是上亿,两人在一起多年之后便选择结婚了,婚后史可还为他生了两个个儿子,而史可也慢慢的退出了娱乐圈,如今两人结婚19年可以说是非常的幸福,他们一家4口也经常的去各个地方旅游。

史可确实是一个有演技的演员了,而且在演戏这方面也是非常的有实力的

毕竟有着很多的自己的作品,可是她现在年纪越来越大了,感觉性格也是越来越开放了,跟男演员合影的时候都直接是面贴面了,这看起来未免显得有点太过于尴尬了一些吧,因为这样子就显得特别的亲密了。可是她年纪就这么大了,还做出这么亲密的动作的话,就会让人觉得有点不太能够接受了呀。

史可越老越不守规矩,跟男性演员贴面合营的看起来未免太过于亲密了吧,而且素颜就是那种干黄的,不过呢却不会显得特别憔悴,整体的状态其实倒还是挺不错的呀,很有精神了。

她穿着这样一件吊带的裙子也是非常的大的,现在的穿衣风格感觉还是有点性感的呀,虽然她年纪这么大了,但是在穿搭这方面一直都是非常的前卫的,看她穿的衣服就知道了呀。

继承人演员表如下:

郑昊扮演者:刘恺威

汤宁扮演者:蒋欣

钟克明扮演者:刘松仁

戴波扮演者:赵峥

汤立群扮演者:吴冕

周童扮演者:张译文

汤静扮演者:徐好

夏云扮演者:李颖

郑毅坚扮演者:王志华

王可扮演者:张墨锡

何雅音扮演者:朱亚英

薛寒志扮演者:吴国华

老柯扮演者:乔立生

李胜利扮演者:肖明

江杨扮演者:王紫垣

《继承人》是由阎建钢执导,刘恺威、蒋欣、刘松仁领衔主演的都市情感律政剧。该剧于2017年4月14日在东方卫视首播。2017年10月27日,荣获2017美国亚洲影视联盟“金橡树奖”优秀电视剧奖。

扩展资料:

剧情简介

喜欢整天叫嚣跳槽赚大钱的继承法精英律师郑昊(刘恺威饰),某天突然“被应聘”了一位助理汤宁(蒋欣饰)。汤宁在从美国留学归来后,却被姑妈以一张巨额存折要她放弃汤家的所有股权,而郑昊身上似乎有着整个事件的线索。

随着案件调查的深入,郑昊的神秘身世以及他重情重义的性格也给汤宁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二人也从互相怀疑变成了并肩作战的战友,更在这其中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我准备向他提出一个他不可能拒绝的条件。”这就是他的谈判技巧。他是一手拿马丁尼,一手拿屠刀的优雅绅士;是谈着肮脏买卖,穿着高贵西装的职业刽子手;他只需要一个手势,便可以让别人身家难保;也只需一个微笑便足以将干戈化成玉帛。他们是令人敬畏的角色,同时也是善舞的刺客,无论是政客还是殡葬馆老板,似乎永远都在等待聆听着他温文尔雅的召唤,只因他那高贵的承诺“总有一天——也许这一天永远也不会到来,我会让你为我做件事情。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请在我女儿的婚礼上接受正义,这也算是我送给你的一件礼物!”那么,是什么赋予了教父如此深邃的魔力?让他只是坐在那里,那间黑暗屋子的一角,就仿佛置身于宇宙黑洞的中央。人们尊敬他,爱他,也畏惧他,他是如此复杂,也如此深沉。教父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深知自己作为“地下皇帝”所肩负的责任: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所以他永远恪守着自己的信条,决不贩毒害人。为此他拒绝了毒枭素洛佐的要求,即使惹来杀身之祸。也正是如此,《教父》告诉了我们,只要你可以体面地面对这个世界,你也就可以体面地活着。所以,他可以漫不经心地与政界高层人物游刃有余的交往,从社会的最底层到最上层,他也可以编织出一张无形而繁杂的大网。于是,无论是家族利益的纷争还是手足相残的诡计,教父似乎永远拥有掌控一切的能力与气魄,孤立于芸芸众生之上,俯瞰苍穹。

  下面是我看到对《教父》中人物最精确、最通人性的解读:

原谅我在影片的结尾处想起这句话——人类的情感就像星光,它的美丽正是因为生命充满了悲剧的黑暗。

维多柯里昂,尽管故事的最后麦克取代了他的身份,继承了他的所有——包括地位与实力——但老柯里昂仍然是整部作品中最让人尊敬并叹服的角色,为他的智慧、他的善良以及那种绝无仅有的人性。老柯里昂身为黑手党家族中的首席BOSS,不仅仅在黑帮中叱咤风云,同时又为普通民众爱戴。内心的善良与温暖在众多细微的言辞中表露无遗,尽管动用暴力,然而暴力下的惩恶扬善却远远凌驾于那些在阳光下谋私的权力之上。我该怎样诉说对老柯里昂的敬意,当他在五大家族会议中说“事情为何会演变成这样,我不知道,那么的不幸,那么的没有必要…塔塔基里亚失去了一个儿子,我也是…事情该停止了”,可是,那你的悲伤呢?作为教父的你将自己的伤痛置于何处? 老柯里昂说“一切该停止了”,将丧子之痛深埋心底,将仇恨一笔勾销,不再提及他们是怎样对待你和你的家人,只为了换取你的儿孙未来的安乐以及…其他家族家长和他们家人的安乐。

影片的冷暖色调不断交错,红色的血与礼服的黑色是**《教父》中最凝重的基调。年迈的教父蹒跚着去路边的水果店买水果,那时的教父似乎只是一个年迈的老人,没有保镖,没有枪支,然而下一秒便是冲过街挡在车窗前为儿子挡住弹火的父亲。似乎就是不久之前,他还高高在上,作为五大家族之首运筹帷幄着一切,然而重伤之后醒来的他,仿佛突然意识到了生命与亲情的位置,于是他放下仇恨,甚至在会议上一再让步。他请求殡仪馆的主人为儿子妥善安葬,为他化好妆——“不要让他的母亲看到他现在的样子”。

老柯里昂将担子交给小儿子麦克,又协助麦克将属下的职位不动声色地调动。在家人的一切安排妥当后,年迈的柯里昂就像一个如释重负的老者,在一个阳光倾泻的午后,他与孙子在花园里玩儿着追赶着,也许终此一生只有过那么一次放下一切担子安享晚年,与孙子尽情地享受着天伦之乐。也就在这个心头没有任何阴霾的下午,你与孙子玩乐着倒了下去,并就此长眠。

所有的情感都一样:并不会因为生命的终结而随之消散。老柯里昂所留下的会伴随妻儿的一生。

至于山尼(桑尼)——教父的长子,如同所有的故事一样,山尼暴躁而外露的性格似乎已经决定了他悲惨的结局。尽管他冲动,甚至鲁莽,作为黑手党的一员,老柯里昂曾不止一次的提醒他不要将想法以及急躁的性格暴露于人前,可就是这样一个冲动善战的年轻人,面对毒品交易时甚至显露出急功近利的一个男人,在面对家人受到一丝一毫的伤害时,似乎悲痛千万倍地施加于他自己的身上。当父亲中枪卧床之时,他冲出门要去与四大家族火拼;当弟弟麦克要只身去新泽西复仇时,临别前他不断地嘱托与叮咛,“派一个稳妥的人去藏枪,我可不想我弟弟出来时手无寸铁”;当他发现妹妹康妮遭遇家暴时,他一面压抑着怒火抱着妹妹安慰她“我发誓不会让你的孩子成为遗腹子”,而另一面暴怒的他不顾一切去殴打卡洛。就是这样一个暴躁成性的男人,再次接到妹妹求救的电话时山尼又一次全然不顾地开车前去解救妹妹,然而却死在了前去的路上,死在妹妹与卡洛设计好的闹剧与四大家族杀手埋伏下。

对于山尼的死让人不禁扼腕,过于强烈的爱恨总是将人推向风口浪尖。那个吃饭时因卡洛对妹妹态度差而呵斥卡洛的山尼,那个麦克离开前紧紧拥抱他不舍离别的山尼,那个面对父亲的伤势几近疯狂的山尼,最终死在了妹妹与妹夫的编排下。世事大抵如此,我们在那些最在乎的人面前,往往最没价值。

康妮——一个完全悲剧化的女性角色。对于她我甚至不想多做评论,一个黑手党家族中恃宠而骄而又软弱无能的女性,对于丈夫的行为唯唯诺诺,在遭到家暴后转而为丈夫求情并要求哥哥找回卡洛,不断被殴打却为了丈夫不惜背叛家人。卡洛的死,对于任何人都可以说是罪有应得,然而她冲击麦克的办公室,歇斯底里地哭闹着,埋怨他们杀了卡洛,埋怨没有人顾忌到她的感受••••••

只能说,她是一个被家庭宠坏以至于完全沦丧自我却又极端自私的女人。然而每个故事的场景中,又务必会存在这样一个令人无可奈何的角色,也包括我们的生活中。

<图文无关>

最后说到麦克。毫无疑问,除了老柯里昂之外,他也是一个备受褒扬的角色。对于他的才智与勇气自不必赘述,麦克的角色就是在讲述一个大学生怎样成为黑帮老大的故事。的确,麦克他继承了父亲的优点、聪明、冷静、沉着与勇气,做事果断,是个狠角色,可对于人性——我不得不说——因为生扛下了他扛不起的家族、责任和使命,麦克无暇自顾迷失了自我,并没有继承到老柯里昂那份来自心底的温暖的人性光辉。麦克长大时眼里的黑帮已经是权利、权威的代名词,他不懂老教父创立黑帮的本意和起步时的艰难,所以他策划一场场血拼,维护家族的权威、权威、权威,完全不懂、也失掉了老教父为人排忧解难的人性本善。他扛下的,最终还是扛不起,然后岁月已经让他垂垂老矣,脱身不得,落得踽踽独行。在我眼里,麦克是一个悲剧角色,他渴望爱情,渴望被爱与理解,渴望远离血腥,所以他一生就在为洗清家族名誉而坚持不懈。但内心充满着矛盾,在洗清家族名誉的同时,又不得不策划一场场残忍的血拼。在他大学毕业,选择人生去向的重大时期,家族发生了一些出人意料的事。他的内心无疑处于极度的矛盾,父亲是他最爱的人,当他收到威胁时,他理应当不顾一切为父亲独当一面。他受过正统的大学教育,理智告诉他不应该用这种流血的方式解决。可父亲经营的是黑手党,不是慈善会,每行都有每行的规矩,而这行的规矩就是血债血偿,今天你不杀别人,明天别人就会杀你。法律在黑手党眼里远远没有子弹值钱。面对父亲的爱与自己理想的矛盾,内心焦虑,最终他还是选择了为父亲复仇,承担起家族的未来,同时,也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在接下来的生命里一直做着自己最不想做的事。

人性,他曾有过,年轻的他曾对凯说:“那是我的家族,不是我,我不会杀人”。那一刻我相信他是一个真正善良正直的年轻人,然而最终的麦克,除了责任和使命,已经完全丢失了他最初的善良与人性。人性的丢失,可能是在艾波洛尼亚在爆炸中死去的那一刻,也可能是在教父的葬礼上,面对至爱的相继被害,谁不会愤怒、动摇呢?然而无论如何,他不再是年轻时那个心地单纯的他。而他的第二任妻子,凯,我也无数次的想,也许麦克,在艾波洛尼亚身亡以后,再也没有爱过任何一个人,包括凯。他说过,“让我弥补过去的一切”,也许真的只是弥补而不是爱。至于那句“我需要你,我爱你 凯”,就如同片末时他否认自己杀了卡洛一样,那只是一个肩负着更多责任和使命的男人,他还会“爱”吗?对身边的女人说出的一句话,到底是发自本性的爱多一点,还是出自理性的责任胜一筹?

忽然想到一个细节,是Vito得知Satino的死讯时那种淡定,和Michael看见Mary死在自己怀里的悲痛欲绝,足以看出两代教父的不同——Michael做这些事不是出于本心。对麦克的总结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是什么让男人们如此迷恋《教父》?”《电子情书》里的梅格瑞恩疑惑不解地问。汤姆汉克斯诡秘地回答她:“它就是我们男人的圣经,那里面包含了所有的智慧。”

教父经典语录!

一、人生与处世

  1、生活是这样美丽。

  2、一个人只有一个命运。

  3、不要让别人知道你的想法。

  4、不要让人知道你伸手要抓什么。

  5、我们都是伪君子。

  6、当你说不时,你要使不听上去象是一样好听。

  7、我一生为家族服务,而不愿成为大人物手下的玩偶。

  8、如果历史教育了我们什么,如果生活教给我们什么,那就是我们可以杀任何人。

  9、我将给他一个他无法拒绝的理由。

  10、把意外当作对个人尊严侮辱的人永远不会再遭遇意外。

  11、不要让女人左右你的思维。

  12、如果一个人很慷慨,那他就必须把自己的慷慨表现得充满感情。

  13、我只可能被杀害,但永远不可能被捕。

  14、如果你认为我不知道其中的真相,那就是在侮辱我的智慧。

  15、最好的威胁是不采取行动,一旦采取了行动而没有收到效果,人们就不再怕威胁了。

  16、不要让外人知道家族内部的不同意见。

  17、女人和小孩可以无忧无虑,男人不行。

  18、伟大的人不是生下来就伟大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显示其伟大的。

  19、我相信友谊,并且愿意首先表示出我的友谊。

  20、友谊可以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21、我绝不会把友谊强加给不需要友谊——认为我无足轻重的人。

  22、让朋友低估你的优点,让敌人高估你的缺点。

  23、永远不要恨你的敌人 ,因为这会影响你的判断力。

  24、跟朋友要亲密,跟敌人要更亲密。

  25、第一个帮你敌人说话的兄弟是叛徒。

  26、痛苦不象死亡那样无可挽回!

  

  二、社会的真实

  1、巨大财富的背后,都隐藏着罪恶。

  2、政治和犯罪是一样的。

  3、金融就是手枪,政治就是知道何时扣动扳机。

  4、无法掌控权力的人将被权力毁灭。

  5、一个提着公文包的律师所抢到的钱比一千个拿着冲锋枪的抢到的钱还要多。

  6、世界上有什么事情能那么肯定?只有一个——复仇。

  

  三、家庭

  1、你是我的家人,我爱你。

  2、首先,你不能对你所热爱的人说不。

  3、爸爸在吃饭时从不谈生意。

  4、你花时间和你的家人在一起吗 不照顾家人的男人,根本算不上是个男人。

  5、如果你不和家人在一起,你就永远无法成为真正的男人。

  

  四、酷

  1、我不记得你上一次请我到你的家里喝咖啡是什么时候。

  2、你不该拒绝我的友谊。

  3、在找警察之前为什么不来找我。

  4、我是个迷信的人,若是他不幸发生意外,或被警察开枪打死,或在牢里上吊,或是他被闪电击中,那我会怪罪这个房间里的每一个人,到那时候我就不会再客气了。

  5、这张和约书上只会留下两样东西:或是你的名字,或是你的脑浆。

  6、如果下次再让我在这里碰见你,我就把你的xx挂在你的耳朵上。

梅花具有高潮孤傲、卓然不群的天性,同时又具有不畏强暴、倔强自强的品格。历代文人雅士多从不同侧面赞咏抒怀,取其意气所到。所谓“意气”,实质上就是指精神。明代陈继儒有言:“写梅取骨,写兰取姿,写竹直以气胜。”在这里,“骨、姿、气”都不是指自然生长形态,而是指精神与气质的表达。清代查礼也说:“不求形似间,但取神韵足”。“神韵足”是画家进行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标准与品评原则。画梅当不例外,只有将梅花的神韵充分地表达出来,才能达到艺术上的“意气所到”。“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但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笔狂墨舞由天性,愈是雪侵愈有神”。这些咏梅的佳句,对我们理解梅花的精神气质会一一定的启发。

梅花是在数九寒天、万木凋零的季节里,香飘万点,以千枝虬隽、万蕊绽颜之姿,奏响春天。特别是雪中红梅“不随群妍竞年芳,独自施朱对雪霜”,尽情展现春回大地的勃勃生机。而“巫岫龙柯雪养魂,千蚕万蕊抒精神。为教情操育事物,笔帚运来玉树春”,则昭示了白梅“素魂不为霜雪欺”的一片生意。在创作中表现梅花的这种“生气”,往往可以从布局取势、环境营造,以及笔墨协调中取得。有人认为繁花虬枝可表现“生气”,是有一定道理的。冰花累累、香雪满树本身就是一种旺盛的生命力的体现。明代陈录的《白玉图》、王谦的《墨梅图》、清代金农的《墨梅图》都是以繁花取质的。花团锦簇、生意盎然。但有时寥寥数花,区区几枝,也可给人以生的气息。明代陈继儒有一幅梅花图,淡出淡入的笔墨,虬曲的梅枝抽出两枝嫩条,几朵含苞的梅花,着墨不多,但生气亦然。

除花的简繁可以表现梅的“生气”外,梅枝的力度同样起了托势的作用。梅花的气势出来了,生气自然也就有了。梅花的枝条,其枝端总是屈而上仰,生生不息,在梅的根部或主干转结处,常常抽发几枝挺拔的气条,直冲云天,表现得得体,可以画面增添无限生机。明代陈录的《梅花图轴》,在“几”形构图的屈曲变化中,抽发几条嫩条,既丰富了画面运动的节奏变化,又增加了梅花生命力的体现。清代李方膺有诗云“最爱新枝长且直,不知屈曲向春风”,正表现出老柯新枝不畏严寒、不屈不挠的生机。

由此可见,对梅之“生气”的表现,关键在于作者对梅花生存状态的深入体察和对梅花精神气质的深刻理解。绘画作为一门艺术,它既要有审美经验的不断累积,艺术规律的反复实践,又需要一种执着探求的精神。许多画梅名家都是“梅痴”,乍暖还寒二月天,他们千里赴梅林,从蓓蕾初成到花开花落,仔细观察,认真研究,从访梅、观梅、忆梅、惜梅,到恋梅、悟梅、梦梅、寄梅,达到“我是梅花花是我”的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同时,学画也要经历一个“师古人”的阶段,在潜心临摹历代名家作品的过程中,不断归纳技法,提升立意,积累经验,启发文思。“得之目,寓诸心,而形于笔墨”。只有“神具心胸”,方可“生自指腕”。

古人云“牡丹得其富贵,海棠得其妖娆,梅得其清,杏得其闹

”,所谓梅得其清,实际上就是将“清气”作为理解梅之气质的一种概括。宋代杨补之开创了墨线圈花的画梅新体,疏枝苍劲,清气袭人,以后历代画家多有沿袭,意在表现梅之清韵。“冰其雪掠难损质,素心玉面水晶盘”,将梅花之清气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其香也清,其清也真,朴实其本,铁骨其魂,这实际上是基于画家本人理想与情操的一种特殊感受,不但要画出现实中梅花的物象特征,而且要表达出理想中梅花的精神本质,借梅之景抒已之情。

众所周知,梅是先花而后叶,因此,在梅花开放的时节,并无绿叶相衬,这倒愈发显得清闲。尤其是夜闲云静,月下水边,雪中这些环境的营造,则更显得玉洁冰清,心旷神怡。宋代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之所以成为千古咏唱,就因为它道出了梅花的清新韵致,并把这种美典型化、理想化。王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更将梅花那卓然不群的气质引入了千百年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诚然,梅得其清也寓含着旧文人的清高与孤傲,无奈但不入俗流。从陆游的咏梅词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与他人生经历遭遇有关,是他当时的心灵写照。今天,我们理解梅花的精神气质,也需要从积极的角度去思考,融入时代的脉搏,反映时代的气息。

纵观中国绘画史,就花鸟画而言,很少能有一种花木能充分地显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和尊严,这种大我之境界,独梅有之。梅花,无论从内在气质还是外在表征上,都体现着硬骨头的精神。梅花的老干,形如苍龙盘屈,藓苔斑驳,一副铁骨铮铮之势,更可贵的还是她不畏雪欺霜辱,不惧风餐冰虐,俨然“挺立风雪吐芬芳”,“万花敢向雪中出”的倔强与斗志,这才是梅花真正之“骨气”所在。

从“骨气”“生气”“清气”几方面来理解梅花的精神气质,对我们的创作会有很多帮助,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孤立的,而是统一的整体。“骨气”里蕴积着“生气”和“清气”,“生气”里同样透露着“清气”和“骨气”,只是根据作者构思立意的不同,画面境界的不同,有所侧重而已。

作为一个画家,有一点是不可动摇的:将自己的情感和情思融入梅花这一载体,表达民族的精神,展现时代的风采。这应该成为我们的信念。

法国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埃被聘请来作这个新省会的城市规划设计师和建筑设计师。他是印度总理尼赫鲁欣赏的建筑师。这次机会使他大显身手。他把整个城市划分为整齐的矩形的街区,形成一个棋盘式的道路系统,并明确地把各街区分为政治中心、商业中心、工业区、文化区和居住区等5个部分,功能分布非常明确。他还设计了政治中心的好几座主要建筑物,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祖师爷法国人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是一个激进的“彻底砸碎旧世界”(tabula rasa)分子。他早先曾提出一个规划方案,建议把巴黎市中心拆为平地,全部推倒重来,建设高楼林立的“光明之城”。我曾在一部纪录片中专门去巴黎蓬皮杜图书馆拍摄过勒柯布西埃的草图。幸亏这个迹近疯子的计划没有在巴黎付诸实施。

推荐关于他的一本书<a href="http://wwwdoubancom/subject/1889552/" target="_blank">http://wwwdoubancom/subject/1889552/</a>

<br>在建筑设计师中,关于现代美学谈论最多的是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1887-1969)。他的这些以立方体为基本居住单元的建筑设计是新材料(尤其是混凝土)与创造建筑标准模式的概念相结合的产物。在他的设计中,空间、光线和体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br>

<br>机器隐喻是柯布西埃全部作品的主要动力。他在《走向新建筑》的开头中写到:“一个伟大的时代已开始,它根植于一种新的精神,这种新精神孕育出大量的新作品,在工业产品中尤其如此。建筑由传统习俗决定它样式。建筑风格是一种谎言,样式是一个时期设计的所有作品的惯用原则的综合体现,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有自己独特的特征,我们的时代正在每天决定自己的样式。”

<br>

<br>这种理想的、诗意的观念使勒·柯布西埃的设计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并在他的作品生动地体现出来。他一直在寻找一种能表达他所想象的理想建筑的建筑语言,一种可以用“美好生活”来描述的理想建筑。对于勒·柯布西耶来说,美好生活的意味着欢乐、轻松、秩序、和谐、以及与时代同步,同时又具有永恒和稳定的价值。他所追寻的就是能够包含并表达所有这些特质的形式语言。

<br>

<br>勒·柯布西埃1887年生于瑞士一个制表业小镇拉绍德封,原名查尔斯·爱德华·让雷内,曾就读于当地一所美术学校学习雕刻技术,靠自学成为了一名建筑师。他游历过众多不同的国家,并从这些经历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来自这些地方的灵感带给了他丰富的建筑语言,这些建筑语言在他日后的一生中得到不断应用和发展。帕提农神庙给了他极大的震撼,他从中体会到了整体美和秩序感。他写到:“这是一个纯粹发明的问题,非常个性化,以至于可以说是完全个人的创造。菲迪亚斯设计了帕提农神庙……在任何时期都没有像它这样神奇的作品了……帕提农神庙的造型是绝对经典的,是难以逾越的……我们靠我们的感知去关注;我们以我们的头脑去凝思;我们触及到了和谐的真谛。没有宗教信仰问题的干扰;没有表示象征的内容;没有自然主义的陈述;在精确的关系中只有纯粹的形式。

<br>

<br>如果我们在表述上用柯布西埃的名字代替菲迪亚斯,那么我们将会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核心“纯粹”和“和谐”。柯布西埃在应用简单几何体及普遍性上与古典主义美学形式相似。尽管菲迪亚斯不懂得飞机、汽车和海轮,但他采用了自然的形式和它们的特质作为其灵感之源,而柯布西埃则利用机械化的产品来表达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特征。

<br>

<br>勒·柯布西埃埃早期的作品致力于解决住宅问题。1914年他提出了框架式结构体系,这是一种基于带有承重框架结构的立方体建筑的设想。它的基本单元用钢筋混凝土制作而成,采用了标准化的构件,这种基本单元成为了柯布西埃所有作品的原型,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纪20年代后期。在当初的设计构想中,这些建筑仅仅用于一些工人住宅或艺术家工作室,以及一些街区住宅的项目,后来也被用来设计较为复杂的别墅。

<br>

<br>在室内空间方面柯布西埃强调利用空间中共用的墙体或隔断进行分割空间,他认为住户应该可以划分自己的居住空间。他提出的这种灵活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框架结构具有适应性强、可随意修改和人性化的特点。柯布西埃这种基本的、具有多功能空间的设计构想正是他对当时德国理性建筑简朴风格的理解。他谴责那些缺乏建筑美学趣味的设计,在谈及营造和建筑的本质区别时,他写到:“营造的目的是把所有的东西组合在一块,而建筑的目的是要感动大家。当建筑合着我们所顺从、赞赏和尊重的宇宙规律的节拍产生共鸣的时候,这就产生了建筑的感情。”

<br>

<br>柯布西埃认为,人们与建筑的关系中,情感必须超越其功能。柯布西埃把情感因素归结为简洁、秩序和纯粹的形式。

<br>

<br>1917年柯布西埃移居巴黎后,他的“纯粹美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他与画家阿米蒂·奥泽方(Amedee Ozenfant)开始了他们的“新精神”运动。这场运动继承了立体派的衣钵,推崇诸如瓶子之类的机械制造的产品的形式。“新精神”强调产品中形式的纯粹,在大量的类似产品之间建立和谐统一时,它起着基本的作用。柯布西埃和奥泽方对这些抽象形式的反应有两种不同的层次理解:直觉和经验 。

<br>

<br>作为建筑师的柯布西埃认为这两方面是同等重要的。他的抽象作品可以同时在直接层次和间接较复杂层次上进行交流,在建筑语言上既针对普通公众又针对专业的人士。

<br>

<br>就好像在到巴黎的早年,让雷内改名为勒·柯布西埃∶“勒”是给人一个客观印象,“柯布西埃”是因为他的侧面像而取自法语中的乌鸦(corbeau)一词。他是个性格内向、常常独来独往的人,别人对他敬而远之,他是个严厉的人,并且他对每件事情都不妥协。

<br>

<br>柯布西埃在他20年代的建筑中开始将自己的许多在“新精神”中阐述的观点付诸于行动。Citrohan住宅是他单纯立方体概念的完美体现,这是他成名之作,他早年的别墅设计使他形成了屋顶花园的概念(直到现在屋顶花园仍被看作是替代自然的一种方法),底层架空使生活空间远离了交通车流和街市喧哗。这种结构对改变传统的地面上四周花园环绕的居住方式有一定贡献。

<br>

<br>1922年柯布西埃提出了 “现代城市”的构想,现代城市是由高层住宅区组成的中心城市,区与区之间由道路网连接。柯布西埃对集合式或经济式住宅的构想是以单独实体概念为基础组合而成的,这种模式提供了私人空间,中心服务区域、商店以及集中公共区域等。他1927年的魏森霍夫住宅(Weissenhof Building)和1946至1952年的马赛公寓大楼(Unite d'Habitation at Marseille)使他的想法成为可现实。

<br>

<br>1925年在巴黎举办的大型国际装饰艺术展览中柯布西埃的展馆是展区中的一个独立单元,很大程度上展示了开放的室内空间的想法。柯布西埃对自然的尊重促使他专门为一棵树预留一个孔用来生长,他也证明了由入口以及通过天井让光线射到他所有建筑当中的重要性。在勒·柯布西耶设计的结构中如果没有光线进入的可能则就不会有闭合的面积存在。在这个展馆中他使室内富有弹性,用阳台分割不同的平面。1925年勒·柯布西耶更加明确了他装修建筑的想法,这样写到:“在你的卧房、客厅和厨房需要空白的墙面,嵌入式家具取代价格昂贵的家具需要隐蔽或散射光源,需要一个真空吸尘器,只需买一些实用的家具而不是装饰性的。如果你想看看什么是低级的品味,去那些富人家里走走即可。墙上挂上一些纯粹的绘画作品,但要佳作。”

<br>

<br>对于室内装修方面勒·柯布西耶倾向简洁,甚至达到禁欲的地步。他提倡“高品味”和经济合理。他使用廉价的、混合材料的家具,尤其喜欢由索奈特(Thonet)公司的弯木椅,在任何地方尽可能使用嵌入式家具。

<br>

<br>19世纪20年代中期勒·柯布西耶使他的纯粹美学臻于完美,并就这种新建筑提出了 “五个特点”。它们是:

<br>

<br>(1)底层的独立支柱

<br>

<br>(2)屋顶花园

<br>

<br>(3)自由的平面

<br>

<br>(4)横向长窗(能最大限度地让光线射入)

<br>

<br>(5)自由的立面

<br>

<br>他用这些特点打动别人并表达建筑真实意义,对他来说这也是他对人类探索雕塑发展的贡献。20年代后期他为私人客户设计的别墅中有一个是在Garches为斯坦客户设计的,另一个是在巴黎城外Poissy的为萨伏伊女士设计的。

<br>

<br>其中后者选址是一块相当开阔中心略略高起的地方。勒·柯布西耶认为这是一个相当好的位置,建造了被认为是他最漂亮的建筑。通过汽车通道进入底层架空的空间内,底层空间是车库和仆役房间。此结构虽然是一个底层架空的立方体,但室内被分割成光线充足带有玻璃窗和阳台的开敞结构。立方体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白色混凝土雕塑体,每一处都是经过仔细考虑的,引导主人在静止的空间内从一个空间可以过渡到另一个空间。对角的倾斜斜坡打破了横向竖向结构,通过斜坡可以从底部到达屋顶花园。

<br>

<br>萨伏伊别墅是勒·柯布西耶纯粹美学的完美体现,展示了它是如何建立在一个仅仅能用特别方式复制和再生的抽象概念上的。勒·柯布西耶最大的问题是他的模仿者们只照搬他的形式而没有将他的精神实质所领会。

<br>

<br>

<br>现代主义设计大师、机械美学的代表人物勒·柯布西埃提出“房屋是居住的机器”。是经典的机械化和功能化的设计思想。

<br>勒·柯布西埃设计的印度昌迪加尔议会大厦和高等法院,就是成功地运用格栅遮阳的经典杰作。其粗犷的混凝土装饰面层、独特的造型与格栅遮阳完美结合在一起,独树一帜,在建筑发展史上影响深远 勒·柯布西埃2007-01-28 15:04南方都市报 书评 2007128 发

<br>历史将勒·柯布西埃从众人中凸显出来

<br>

<br>

<br>

<br>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1887-1965)恐怕是每个建筑系学生知道的第一位外国建筑大师。初进建筑系,大教室后面贴着我同学画的他的大幅水粉肖像,这个戴着黑边圆眼镜的瘦老头在墙上挂了一整年,硕大的红字写出他的名字——柯布西埃。各门课书单经常会出现他写的和写他的书,外国现代建筑史考卷从未能对他避而不谈。艳羡也敬畏,他高高在上却真的有两把刷子,没人能对他说上一句“这有什么”就抛之脑后。

<br>

<br>今年,是他诞辰120周年。

<br>

<br>他在世时开始,就不断有学者研究他和他的作品,有人说他是迄今为止最受关注的建筑师。以柯布西埃的成就,他是堪称“伟大”一词的,在思想上他总能出其不意,在建筑设计上具有其非同一般的独创见解。柯布西埃与其他三位建筑师——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将现代建筑变成与前不同的独立存在:形式与功能紧密相连,更变成了与社会生产力的实物体现。自从柯布西埃提出多米诺(Dom-ino)原型和“现代建筑五原则”之后,众多现代建筑设计变成了针对这“五原则”的创意剪辑,建筑师们不过在其上小修小补,附加上各种各样的哲学原理,替换各种不同材料,在材料改进的基础上扭转出各种形态,但在建筑最本质的形式与空间问题上,再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重大突破。

<br>

<br>于今天,从众多纷繁的读物中,回顾他,看到的是一个有思想的建筑师、规划师,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人。

<br>

<br>他的一生,都在“身为挑战者不断奋斗”,从柯布西埃20几岁坚定了以建筑师为终身职业以来,他宣传自己的思想,把原则变成口号,可这一步也使他被人以千百种方式曲解,简化永远不适用于阐释真理;他再解释,再斗争,再修改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再提出新的口号,于是再被误解,而在他毕生中,一次次波峰波谷高潮又低潮的漂移,引发了无数论战、误会,“于私,这事对柯布西埃的巨大损伤;于公,这是对整个现代建筑的巨大损伤”(马克思·比尔,1938)。

<br>

<br>在人格上,柯布西埃可能不够高尚,像很多处于动荡年代的建筑师那样,他表现得政治立场不坚定,甚至攀附权势,可他对权力的追逐却完全出自他的事业心:他过分急于将他的现代建筑和现代城市设计思想变为现实,执着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这只能令亲者痛,仇者快。敌人会说他是布尔什维克的特洛伊木马,说他的设计思想里充满法西斯式的霸权,可最后,他们不能不承认他现代建筑大师的地位,不得不认可他所阐述的现代精神,因为现代主义已经到来,被他说中了。

<br>

<br>柯布西埃现在仍对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有着很大启发,许多有益的突破仍会百转千回地追溯到他的理念上。可他的思想与观点,带有他生活奋斗的那个年代的历史特点,又由于他的性格和他要突出重围的迫切,多少包含着过激的成分,需要审慎的理解,而不能照单全收。毕竟他是一个生于120年前的人,他有他的局限,在他不得不停下之后,时间并未停止,时代进步了,变化了。

<br>

<br>

<br>

<br>

<br>

<br>难以抑制的表达

<br>《勒·柯布西埃 为了感动的建筑》

<br>

<br>

<br>

<br>许多年过去了,我读了不少他写的、写他的文章之后,对他崇敬平息之后,再来看《勒·柯布西埃:为了感动的建筑》依然能有新得,书中行文流畅、大气,几乎没有明显的翻译硬伤,可以看清他生活和事业起伏的脉络。

<br>

<br>1914年,年轻柯布为了方便快捷的建造出能够供人使用又外形多样的建筑,设计除了被命名为“多米诺Dom-ino拉丁文domus(房屋)和法语innovation(革新)”的新建造体系,这种住宅原型包括部分地基、六根柱子、两层楼板、一组楼梯,可以批量生产。人们很轻易的就能将不同部件相互连接起来,随意组合。从这时候开始,柯布逐渐从一个设计富裕阶层小别墅的乡村“工头”变成了一个有远见的建筑师,将他所说的“房屋是居住的机器”变为现实。

<br>

<br>十几年后,他综合前人的实践成果,发表了《新建筑的五个特点》——“1、支柱;2、自由平面;3、横向长条窗;4、自由立面;5、屋顶花园”。如今重新审视这五个特点,就会发现任何一个现代建筑或多或少都包含有这五个特点中的几项。柯布遵照自己的宣言在1931年建成了萨伏伊别墅,它像“悬浮在空中的盒子”,下层立着细细的支柱,内部空间布置灵活,看似手法简单,却使用了几乎所有设计手法,几何分割、直线、弧墙、坡道……,如同一部现代建筑的摘要。

<br>

<br>可是,他原来赞美直线,说“直线是现代建筑的财富,……应该将浪漫主义的蜘蛛从我们的精神中清理出去”,却在1950年设计建造了形态如比自由的隆香教堂,完成了他从“居住的机器”到“房屋应该是生命的瑰宝”的思想演变。

<br>

<br>另一方面,从1922年开始,柯布就构思了可供300万人共同生活的巨型城市规划,他做过很多城市规划方案,形式感很强,却被认为缺乏可操作性。此后,他参与组织了被称为CIAM(国际建协)的现代建筑会议,编写了有关人居环境重要文件《雅典宪章》,虽然受到了反对派的嘲笑,可其中所说的原则,仍然潜移默化的发挥了作用。1935年,他写就了《光辉之城》一书,献给了“当局”,却并未得到认同,之后,他把这本书寄给了莫索里尼、贝当以及斯大林,因为他们看起来似乎更容易接受那些“革命性”的建议,可他们最终选择了新古典主义。他还寄给了印度的尼赫鲁。多年以后,尼赫鲁考虑进行现代城市规划的时候,却没有来找柯布,而是找到了CIAM组织里的其他成员。他们又重新把柯布西埃推到了尼赫鲁面前,告诉他这才是合适的人选。可惜的是,柯布在印度的规划也未能全部实施,不足以校验他的理论到底是对还是错。

<br>

<br>这本书不八卦、不做作、不掩饰,有难以抑制的崇敬,却并未因此只选用正面的材料,而是基本忠实于柯布的一生,描写了他早年的默默无名,他所有的努力,他不可磨灭的成就与接二连三地失败,直至他“表达”的终结——突如其来的死亡,不忘提及那些给他以启发的导师,他的竞争对手,帮助过他的朋友,深深影响他的家人和爱人。

<br>

<br>从文中可以看出柯布的思想充满变化和反复,这恰恰体现了整个现代建筑和城市的发展过程,先是热衷于推翻以前的旧世界,而后又不断迂回来去,反思、改进。将建筑学推向现代建筑,建立现代城市的规划体系,有20世纪初工业与经济发展的原因,有战后重建的需要,这其中是复杂的“必然”;这种推动,也更是并非以柯布一人之力,但他在中间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更准确的说,是“历史将勒·柯布西埃从众人中凸显出来”(Siegfried Giedion语),甚至有人说,没有柯布西埃,现代建筑与城市将发展成什么样,很难想象。

<br>

<br>统观全书,作者没有局限于描述柯布的职业生涯,而是围绕他所有的“表达”来组织全书的内容,完整地呈现出他那一生都过于旺盛的表达欲。在我所知的建筑师、规划师身份之外,它告诉我,他是不能被简单定义的,他同时还是作家、艺术家。他精力充沛,不断通过口头、笔端播发他的思想,这不够,抽象的形式无法满足他,建筑、城市和绘画、雕塑一起,都变成了将他所理解的人类的未来、艺术的未来甚至所想的一切具象化实体化的重要手段。他留下50多个建成项目,40多本著作和大量重要的文章,难以尽数的素描、水彩画、油画、雕刻作品。

<br>

<br>有些人伟大,是因为他们总说一些对的话,做一些对的事;有的人不朽,是因为他们想别人所未曾想,做别人所未曾做,或许他们的言行后来都被逐渐证明是有些问题、未必全对的,他们却给人们推开了通向新世界的门,这其中又极少数人不仅是推开了门,硬是将所有人狠狠推上一把,逼人前行,走向另一个时代,柯布就是这样有“臂力”的人。

<br>

<br>

<br>

<br>

<br>20岁的旅行

<br>《东方游记》

<br>

<br>

<br>

<br>

<br>

<br>

<br>走向新建筑

<br>

<br>

<br> 1920年,夏尔-爱德华和他的两个朋友创办了一本叫《新精神》的杂志。除了请了一些当时的“前卫”建筑师和艺术家写零星文章,杂志上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他们自己写的,为了让作者显得更多,他们每个人都用多个笔名。这个时候,夏尔-爱德华开始正式用勒·柯布西埃这个笔名。

<br>

<br>5年间,他们的杂志出版了8期,像勒·柯布西埃在第二版序言中写的那样,为《新精神》写作的文章造成了这样一种状况——他“谈论建筑,喜欢谈论建筑,希望有能力谈论建筑”,逐渐蜕去了夏尔-爱德华那稚嫩的外壳。在一个羞涩的时代,他展现出了惊人的表达天赋,变成了语锋犀利、颇具煽动性的建筑思想家。

<br>

<br>1923年,勒·柯布西埃将他发表在这本杂志上的12篇文章收集整理出版,形成了他最富煽动性,影响最广的书——《走向新建筑》。这本书的法文原名为Vers Une Architecture,英文版才译成 Toward a New Architecture,法文版的书名没有任何表示“新”的字眼,反而显得更为确信,不可商量,表达出“这个时代的建筑就务必这样,这才是建筑”的意味。不难从书中看出柯布西埃当时的年轻气盛,他在向他的同行们向那个时代的人们发号施令:

<br>

<br>他说,建筑必须改变在古希腊建筑之后那种在构造做法和装饰上磨磨叽叽的发展方式,“伟大的,甚至是好的建筑,都不是这样诞生的”;

<br>

<br>他说,“工业像一条流向它的目的地的大河那样波浪滔天,它给我们带来了适合于这个被新精神激励着的新时代的新工具”,看看远洋轮船、飞机和汽车,那么,建筑为什么不能变成居住的机器;

<br>

<br>他说,“必须树立大批量生产的精神面貌:建造大批量生产的住宅的精神面貌,住进大批量生产的住宅的精神面貌,喜爱大批量生产的住宅的精神面貌”;

<br>

<br>他高叫着:“不搞(新)建筑就革命!”

<br>

<br>正像本书英译本译者说的,他的书是一部宣言,不是“现代建筑深思熟虑的清单”,“有些句子笨拙可笑,保留一些高卢主义”,可他的言语并不空洞,他确实指出了那代人,甚至现代人所面对的一些问题。这本书引领无数建筑系学生和建筑爱好者踏入了现代建筑之境,读者们很难不被他牵着鼻子走,从这些语句中逐渐体会到令人血脉喷张的躁热,引发出革命的冲动,直至想立刻动手做些什么彻底推翻压抑的旧世界。

<br>

<br>冷静地看这本书,结合建筑和城市的发展、人类的发展,勒·柯布西埃的某些观点确实是吓人的,如果真的听从了他的话,拆除旧建筑,建立起“居住的机器”,那世界将变得何其冷漠、凄凉。但也正像他倡导的那样,钢和钢筋混凝土变成了重要的建筑材料,大面积的平板玻璃、平屋顶果然成为了现代建筑的主打形式,我们的家虽不是“机器”却真的来源于标准的户型单元。遗憾的是,我们现今的建筑和城市,原有的多样性正在逐步流失,而被打着“现代建筑”旗号的懒惰设计侵蚀着,缺失了多样性之后,何其乏味,即便多样可能不意味着高效。

<br>

<br>柯布西埃的一生,都在不断的修正完善着他自己的思想体系,《走向新建筑》是这个体系中的起点,其中最深层的革命精神、那种“新精神”从未改变。他不断战斗,推翻旧的,树立新的、更好的,因为他也深知,建筑远不只是居住的机器,而应该是人类精神的瑰宝。他后来的很多作品正展现了人的想象力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它们是不可复制的,与自然和历史深深的融为一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335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