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患有双相情感障碍,服用维思通,感觉思维展不开,智商下降,是怎么会事

我患有双相情感障碍,服用维思通,感觉思维展不开,智商下降,是怎么会事,第1张

1双相情感障碍的定义、分类、病因、发病机制及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

双相情感障碍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根据其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双相I型、双相II型、环性心境障碍和混合性发作。双相心境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和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的综合影响有关。国内外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治现并不令人满意,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识别率和治疗率都较低。根据欧美国家的统计资料,69%的双相障碍患者曾被误诊为单相抑郁、焦虑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和物质依赖等。误诊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不恰当的治疗,造成病情转相,循环周期缩短,使症状加重,病情恶化,严重者可有自杀危险。因此临床医师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家族史,根据患者症状的变化及时修正诊断,以提高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识别率和正确治疗率。

2双相情感障碍研究中的新观点

目前在双相情感障碍研究中有一些新的观点和认识,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客观、正确地理解双相情感障碍。

2.1 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患病率,我国以前报道的比较低。新的观点认为双相情感障碍的患病率比较高,约在1.3%~2.6%之间,其中II型的患病率是I型的5~7倍。最新报道显示,双相障碍与单相障碍的比例为1:1。

2.2 对双相障碍的抑郁发作,以往并不重视,其实双相抑郁是双相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抑郁发作中双相抑郁大概占到49.3%左右,其中,I型所占比例较少 (3.9%),而H型占绝大多数(45.4%)。双相抑郁如果治疗不当,很容易转成快速循环,或造成自杀。对双相抑郁难以早期做出诊断,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对于轻躁狂或躁狂,患者往往不认为是异常状态,一半以上患者是以抑郁发作作为第一次情感体验来主诉的。(2)临床上不典型的抑郁症状,如食欲增加、睡眠过多、明显疲劳、精神运动迟滞等,在双相抑郁中更常见,而这些常被忽视。(3)在双相II型或环性心境障碍中,躁狂相对短暂、轻微,患者常难以回忆或不认为异常。新观点认为,应缩短诊断标准中的躁狂期,如将原来的1周缩短为l~2天。

2.3 双相谱系障碍的概念扩大了原有双相障碍的概念。单相和双相是人为的诊断分类,其实单相和双相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二者之间是一个由弱转强的连续谱,这个连续谱称为双相谱系障碍,内容包括:如果有抑郁发作,伴有双相障碍家族史,或病前为情感旺盛性人格,或有抗抑郁剂诱发的躁狂,或有环性心境障碍,或有轻躁狂或躁狂发作,均归在双相谱系障碍中,治疗上可以按双相障碍处理。

2.4 对双相障碍混合发作目前也有新的认识,在混合发作中,典型的混合性发作并不多见,仅占混合发作的十分之一,临床更多见的混合发作为抑郁性混合发作,表现为在抑郁基础上出现类似轻躁狂的症状。

3抗精神病药物在双相情感障碍中的应用

部分抗精神病药物具有抗躁狂与抗抑郁的心境稳定作用,在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急性期,与心境稳定剂联合应用,能较快地控制症状。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氟哌啶醇等,由于其作用机制单一,主要作用于D2受体,对情感症状缺乏直接的作用,并且药物不良反应突出,主要是锥体外系反应,容易出现恶性综合征、癫痫样发作、认知损害等。另外,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对疾病本身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如容易诱发抑郁,或加速循环频率等。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与心境稳定剂合用还会增加前者对神经系统的毒性。因此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与心境稳定剂合用虽然疗效肯定,但负面作用明显,局限性很大。

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相比,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如维思通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更具有优势。新型抗精神病药物除对多巴胺受体有阻断作用外,还对5—HT受体也有阻断作用,这使药物本身就具有心境稳定剂的一些特性,在治疗中除能迅速控制急性躁狂症状外,还对情感症状有所改善,可以改善认知功能,而不像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一样损害认知功能。另外,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小,较少发生锥体外系反应,可以提高患者对维持治疗的依从性。在双相障碍治疗中,若需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宜选用新型抗精神病药物。

4维思通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急性躁狂发作的国内外研究

目前有关维思通治疗双相障碍急性躁狂发作的国内外研究很多,此处只介绍几个主要的研究。

2002年发表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的一项心境稳定剂合并维思通或氟哌啶醇与合并安慰剂治疗急性躁狂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的对照研究显示,维思通合并心境稳定剂治疗急性躁狂疗效明显优于安慰剂组,与氟哌啶醇组疗效相当。为了确定维思通通过直接治疗躁狂起作用还是通过治疗精神病性症状起作用,研究对伴或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唐,者分别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维思通在有精神病性症状组和无精神病性症状组治疗躁狂的疗效均优于安慰剂组,这说明维思通有直接的抗躁狂作用。在安全性方面,对于引起锥体外系症状的严重度,维思通组与安慰剂组相似,而氟哌啶醇组引起的严重度明显高于安慰剂组,另外氟哌啶醇组合用抗帕金森药物的比率是维思通组的2倍。

2001年发表在《临床精神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维思通治疗双相情感障碍和分裂情感障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为期6个月的多中心开放性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在双相障碍的躁狂相、抑郁相、混合相,还是在分裂情感障碍中,维思通合并心境稳定剂治疗6个月后的评分较基线值均明显下降,患者病情明显好转,且维思通耐受性极好,锥体外系量表评分明显下降,无一例迟发性运动障碍(TD)病例发生。

2004年《美国精神病学杂志》报道的维思通单药快速抗躁狂作用的一项为期3周、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显示,维思通平均4mg/日单药治疗急性躁狂发作,可明显改善躁狂症状,且起效迅速,在治疗第3天,YMRS评分即较安慰剂组明显降低,且可明显改善GAS评分治疗过程中不加重抑郁症状,不易导致抑郁发作。

近期在国内完成的维思通与氟哌啶醇治疗双相I型情感障碍急性躁狂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的非劣效性临床研究显示,维思通平均4.59mg/d与氟哌啶醇5. 48mg/d治疗急性躁狂的疗效相似,两组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与氟哌啶醇相比,维思通不易诱发抑郁,且可明显减轻抑郁症状。在安全性方面,维思通的耐受性更好,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氟哌啶醇。

大量研究均证实,维思通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急性躁狂发作无论是与心境稳定剂联用还是单药治疗,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它具有直接的抗躁狂作用,不易导致抑郁发作,且耐受性好。

你服用维思通出现的感觉和你的病情诊断、服药计量、服药时间等方面有直接的关系。

有的抑郁症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可能某天突然发现情绪开始好转,甚至活力四射、精力旺盛,以为抑郁症痊愈了。

殊不知,这种情绪异常的起伏波动未必是一个好的信号。

可能是你的 单相抑郁“转为”双相 了,其危险程度甚至更高。

双相全称为 双相情感障碍 ,也叫做躁郁症。除了具有抑郁发作期的明显特征以外,也会表现出躁狂特征。

两种状态呈周期性变化:

时而抑郁 ——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暴自弃

时而躁狂 ——自信心爆棚,行动力超强,透支生命力

这就导致双相患者抑郁时,求生能力相对更低,求死意愿也远高于抑郁症。

一项瑞典的大范围研究表明—— 9%的双相患者死于自杀,大部分非自然死亡发生在诊断的五年后,自杀未遂风险也远高于单相抑郁患者(42% vs 16%)。

有调查说明:双相的明确诊断周期长、存在一定的误诊可能性。

有60%的双相患者,最初被诊断为单纯的抑郁症, 而正确诊断的时间跨度可能长达十年。

另一个十年的随访评估发现: 大约10%单相抑郁的患者最后发展为双相。 还有百分之十的人,在十年间也有过轻躁狂发作。

临床工作中,每两位抑郁症患者中可能有一位会被识别出双相或呈现双相谱系障碍特征。

因此,每一位抑郁症患者都需要了解双相的相关知识,并且做到以下几点:

1首次发作遵医嘱进行足量足疗程的药物治疗

2周期性复诊

3重视心理治疗

当然,你也可以通过了解双相抑郁易感人群,为身心安全再加上一把锁。

符合下面特征的抑郁患者要注意及时自查、复诊。

一、心境障碍发作时未成年的患者

双相抑郁的起病年龄通常早于单相抑郁,所以家长在重视孩子心理健康时,除了重视抑郁症,也要对孩子是否表现出躁狂状态加以关注。

二、女性抑郁症患者

女性在双相障碍 I 型起病时的躁狂不容易被发现,所以更需要警惕。

三、首次抑郁发作时为秋天

季节对情绪的影响或许比我们想象大的多。

Sato等人发现,单相抑郁症患者首次抑郁发作多为春季,而双相的抑郁发作,多在秋季。

四、入睡困难的抑郁症患者

睡眠问题是心境障碍的常见表现,只不过单相抑郁更多表现为早醒,双相抑郁则更常出现 睡眠时相的延迟。

五、精神疾病史

如社交恐怖症、焦虑症患者更容易被二次诊断为双相障碍,双相患者共病酒精使用障碍及惊恐障碍的比例也更高。

六、经历过应激事件的人

童年期虐待、丧失亲友或家人、分居或离婚、重大生活变故都可能导致双相抑郁。

七、具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抑郁症患者

八、抗抑郁药物治疗不佳者

如果抗抑郁药的治疗反应不佳,很可能你患有的是双相障碍。请及时复诊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

双相抑郁的患者面临着诸多困境与考验,这需要家人更多的理解和帮助。

家人可以与其一起:

1 制定应对紧急事件(如突发应激事件)的预案。

2 共同讨论症状、疾病以及它对家庭的影响,沟通本质上也是一种家庭治疗。

3 家中确保足够的药物以及至少一位心理医生的联系电话。

4 最重要的是,家人要懂得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情绪。 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才能保证提供切实的帮助, 也能避免怨气滋生,这对精神心理疾病的在家庭中的康复极为关键。

最后, 在应该求助的时候,不要羞于求助, 患者、亲友、社会、尤其是专业的心理工作人员,所有人缔结成治疗联盟,才能共同度过这次挑战。

审核医生: 徐唯

责任编辑:海鱼

插画:李大姑娘

双相障碍(BipolarDisorderBP)也称双相情感障碍,一般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躁狂发作时,表现为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而抑郁发作时则出现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等症状。

病情严重者在发作高峰期还可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性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码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但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每次发作症状往往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躁狂发作持续1周以上,抑郁发作持续2周以上),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

在心境障碍的长期自然病程中,始终仅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者实为少见(约1%),且这些患者的家族史、病前人格、生物学特征、治疗原则及预后等与兼有抑郁发作的双相障碍相似。与抑郁障碍相比,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更复杂,治疗更困难,预后更差,自杀风险更大。

双相隐碍发病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倾向认为,遗传与环境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均有重要作用,而以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突出。这些因素可能通过影响中枢神经信息传递过程等,导致躁狂和抑郁等情感症状出现。

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70~80年代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障碍终生患病率为30%~34%,90年代则上升到55%~78%(Angst,1999)。Goodwin等(1990)报道双相I型患病率为1%,双相I型与Ⅱ型合并为3%,若再加上环性心境障碍则超过4%。双相障碍发病年龄高峰在15~19岁,首次多为抑郁发作,往往一至数次抑郁发作后再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

男女性别间患病率相近。25%~50%的双相障碍患者有过自杀行为,11%~19%自杀身亡。年轻患者首次诊断后的第一年内尤其容易发生自杀。有资料显示,本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病率较一般人群增加20%,约40%的患者同时合并有物质依赖。可见,双相障碍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心身健康的精神障碍。

目前,我国对双相障碍的流行病学问题还缺乏系统的调查。从现有资料看来,我国不同地区双相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得到的患病率相差悬殊。

如中国内地12个地区(1982)协作调查发现,双相障碍患病率仅为0042%(包括仅有躁狂发作者)。而台湾省(1982-1987年)在07%~16%,香港特区(1993年)男性为15%、女性为16%。同为华人地区,台湾与香港较接近,但较大陆高出约35 倍。

这种差别虽可能与经济和社会状况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学的差别。

以上就是关于双相情感障碍及其相关问题,如果您仍然有相关疑问,请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心理咨询是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的问题及其根源,挖掘自身潜能,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保持心理健康。

最后,选择一位合适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是心理咨询效果的重要保障,请谨慎选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388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