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中作者的感情变化是什么

《社戏》中作者的感情变化是什么,第1张

《社戏》中作者的感情变化:第一部分描写的内容及内心的感受,最后进一步强调对于都市京剧舞台的告别,小说的第二部分所描写的则是另一种迥然相异的环境气氛及人情人际关系。这里有美的自然环境,有美的生活情趣,有美的人际关系,有美的人情意味。

《社戏》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作品写到在北京看戏的时候,说那是“倒数上去二十年中”的事。从作品发表时算起,倒数上去二十年,便是辛亥革命前十年左右。

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如刚刚经过了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898年的戊戌变法,1900年的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者正在“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和帝国主义勾结起来,加紧奴役和盘剥中国人民。

鲁迅于1902年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留学于日本,1909年至1911年年底先后任教于杭州、绍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主义的清王朝,于1912年1日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对此,鲁迅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和支持,并应当时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赴南京教育部任部员,后随教育部迁北京。

此后接连发生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他说“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终于使他认识到,经过辛亥革命,中国的社会现状“招牌虽换,货色照旧”,没有什么改变。

十月革命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爱国运动暴发,使鲁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于是用笔起来无情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质,发出“救救孩子”和推翻封建“铁屋子”的号召。

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向敌人接连投去匕首和机枪,表现了鲜明的革命者的立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表了小说《社戏》。

鲁迅的小故事:

1、鲁迅对业师的故事

鲁迅少时,就读于绍兴东昌场口的“三味书屋”。有一天,寿镜吾先生出了个三字对:“独角兽”。有的学生对“两头蛇”,有的学生对“九头鸟”,还有的对“八脚虫”、“四眼狗”,等等。寿先生问鲁迅,鲁迅在《尔雅》中记起了“比目鱼”,便站起来对道:“比目鱼”。寿先生连连点头赞好。

独角兽的“独”字不是数量词,但有单、一的意思;比目鱼的“比”也不是数量词,但有双的意思。这两个字对得很准。同时,独角兽是麒麟,乃天上之祥物;而比目鱼是海中之品,意义相对应。况且词性平仄都很工整,是副好对。

2、弃文从医的故事

一天,在上课时,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到刀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两道威严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

他的心里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脑海闪过,鲁迅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

3、标点的稿费的故事

大家知道:标点符号虽然其貌不扬,但在文章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可当年的出版界对标点符号不重视,在支付稿费时,往往把它从字数中扣除,不给稿费。一次,鲁迅应约为某出版社撰写书稿,由于事先探知该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因此他的书稿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

编辑看了书稿后,以“难以断句”为由,回信要求鲁迅加上标点符号。鲁迅回复:“既要作者加标点符号分出段落、章节,可见标点还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标点也得算字数。”那家出版社没办法,只好采纳鲁迅的意见,标点符号也折算字数支付稿费了。

4、理发的故事

在厦门大学教书时,鲁迅先生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就一点也不认真。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反而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理发师大喜,脸上立刻堆满了笑。

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去理发,理发师见状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满脸写着谦恭,“慢工出细活”地理发。不料理毕,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

理发师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理发师听了大窘。

5、辣椒驱寒的故事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剪一段温暖的回忆,握着那些一路相随的问候,把那些点滴寄存在心底最深的角落,让眼泪和露珠一样晶莹,被温香的幸福填满,想着你嘴角泛起一丝浅浅的笑意,眼角闪着泪光,一半幸运,一半忧伤,幸运的是与你相恋,忧伤的是转眼与你挥别,我在心里执着的念,即使没结局,也要与你相爱。

------小说巜主角》读后感

                文/罗汉

        用一周的空暇时间看完了陈彦的长篇小说《主角》。 以前看过陈彦编剧的戏《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也看了小说《西京故事》、《装台》等。陈彦在陕西戏曲研究院工作多年,担任专业编剧、团长、院长等职,亲历了秦腔的盛衰变化。 对于秦腔这门古老的舞台艺术,陈彦的确是内行中的内行。他对梨园行的熟悉,是从内到外由表及里,一招一式唱念做打无所不通;对梨园人物的熟悉,也几乎信手拈来如数家珍,生旦净末丑文武两场一览无余。能写出这样以秦腔为主题的长篇巨著,也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写的这样专业自如。

    《主角》近80万字,以忆秦娥为中心人物,写的是梨园,更是40年来的世风世情,是秦腔以及与秦腔有关的人和事。读这本书时,我晃忽在读一部40年秦腔发展史和普及秦腔艺术的专业书籍,增长了不少专业知识。

        陈彦围绕着一个叫忆秦娥的秦腔主演,从11岁到51岁的生命历程和舞台生涯、成长经历及与之相伴的工作、生活、事业、家庭、亲情之间的爱恨情仇,从1976年写到2016年的40年间,时间跨度四十多年。这40年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基本相契合,企图想通过舞台生活的一角,窥探一个时代的生命涌流与脉动。

    《主角》以梨园为题材,注定了它的一波三折、风生水起。 主角名字经历了招弟、易青娥、忆秦娥的变迁。忆秦娥的命运很难用幸或不幸、好或不好来判断。作为演员,她成了“角儿”,成了台柱子,功成名就,个人价值得到实现,这是她的幸运。但是她成角儿的历程,又是苦难而不幸的。遭人妒忌、不幸的婚姻、不慎失去智障儿子,她付出了沉重代价,甚至几次想回到秦岭深处的九岩沟过上放羊的生活。因此,忆秦娥的命运有复杂的多面性和不确定性,这种复杂既与世风世情和人性、人的关系有关,也与时代嬗变密不可分。

    《主角》以小见大,视野开阔,以忆秦娥为主线,同时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与世情有关的其他人物。比如舅舅胡三元、演员胡彩香、司鼓郝大锤、“忠孝仁义”四个老戏人物以及“外县范儿”和“省秦派”的人物,他们不是天外来客,而是各有各的来路,各有各的脉络“血统”。这些有性情、有性格的人物一起将梨园和时代的世风世情演绎得风生水起、活色生香。特别是刘红兵这个人物,在忆秦娥的命运和小说结构上,起到很大作用。他的鲜活、生动以及令人无奈的性格,让人过目不忘。

      《主角》呈现的内容相当丰富。“忠孝仁义”四个老艺人对易青娥的举荐,是基于对传统老戏的尊重。对于老戏的传承与创新问题,现实中仍然各执一词。小说表现了“外县范儿”和“省秦派”的斗争,其实是戏剧界关于传统与改良不同观念的交锋。现实的戏剧界同样面临这个问题,甚至至今也没有终结。作者提出了秦腔如何创新发展的二难问题,小说的情节也示喻了作家的情感态度:老戏的改造并不意味着随意改造,在守住老戏的根底的前提下,要不要创新?如何创新,但并没有做明确回答,留待更多的人去思考。“忠孝仁义”四位老人的出现,特别是古存忠为老戏拼了老命的情节,是小说对传统的深情回望和致敬。此外,小说中业务干部和行政干部对待传统和人才的不同态度,于小细节处折射出来,并且透露出非常强烈的时代感。

        这是一部动人心魄的命运之书。作者以扎实细腻的笔触,尽态极妍地叙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起废沉浮,及其与秦腔及大历史的起起落落之间的复杂关联。其间各色人等于转型时代的命运遭际无不穷形尽相、跃然纸上,既发人深省,亦教人叹惋。丰富复杂的故事情节,鲜活生动的人物群像,方言口语的巧妙运用,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熟稔和叙事的精准与老道。在诗与戏、虚与实、事与情、喧扰与寂寞、欢乐与痛苦、尖锐与幽默、世俗与崇高的参差错落中,熔铸照亮了吾土吾民文化精神和生命境界。

        陈彦笔下的世界,不乏人世的苍凉及悲苦之音,却在其间升腾出永在的希望和精进的力量。他不仅写出了人情世态之歧,悲欢离合之致,而且超越了劝善惩恶、因果报应等陈陈相因的写作模式,在呈现摹写人情世态的同时,更将人物命运融汇于时代的风云际会和社会变革之中,满含对人世苦难的无奈及悲悯情怀。不遮掩伤疤,不回避现世。紧扣时代的变迁,从演旧戏的老艺人到文革时候的样板戏时变成看门做饭的废人,在拨乱反正后复排传统戏后复出后的短暂辉煌,再到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大潮下,现代歌舞、流行音乐的兴起,各个院团转型改制解体,戏剧所处的尴尬境地。茶园戏剧文化的百态以及对戏剧人的滋养,直到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复苏与回归。其间的分分合合,悲欢离合,起起落落,与小说中的人物命运紧紧相连。

    《主角》是一部秦腔人的心灵史,是一部让我眼含热泪,时哭时笑用心读完的书。合上这本作品,我似乎刚刚看完一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大戏,戏中人物栩栩如生,忆秦娥的形象在我脑海中挥之下去。

  豫园位于上海市老城厢的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上海老城隍庙毗邻,是江南古典园林,始建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占地三十余亩。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供大家欣赏。

:印象豫园

楼阁参差,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山石峥嵘,湖光潋灩,素有“奇秀甲江南”之誉的豫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它是上海老城厢仅存的一座明代园林,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豫园又叫“老城隍庙”,所处地区叫“老城厢”,它原是明朝一潘氏私人花园,园内有穗堂、铁狮子、快楼、得月楼、玉玲珑、积玉水廊、听涛阁、涵碧楼、内园静观大厅、古戏台等亭台楼阁以及假山、池塘四十余处古筑,楼群的建筑外型沿袭了明清两代南方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散发著浓郁的民族韵味,在别的地方是难于见到这样规模的,不愧是别在上海胸襟上一枚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一颗明珠。但是在古典包裹着的内部却是商铺鳞次栉比,游人穿梭如织,商品琳琅满目,保持着中国古老的城镇街市熙熙攘攘的景象,其“外古内洋”的特色,能够与原有的景观和谐统一,相映成辉,成为上海的一座集购物、旅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购物中心。

只是大多数游客更钟情于在湖心亭吃茶、在九曲桥上转一转。湖心亭在九曲桥上,夏天塘中会有许多荷花盛开。很多人之所以在九曲桥上走走,除了能够亲身领略一下江南园林的移步换景之妙,主要还是为了借它吉祥如意的寓意,因为九在阳数中最大,“九”与“久”谐音,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故此,传统和现实完美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有民谣唱道:“儿童走九曲,幸运久久久;学子走九曲、考分九十九;情侣走九曲,天长又地久;老翁走九曲,活到九十九。”有文章这样写道:“九曲桥上行人熙熙攘攘了几百年,拖着长辫的,穿着长衫的,打着领带的,他们鱼贯而入,并终将在另一个时空里消失!”、“人是喜欢扎堆的地方,这种喜好最初仅仅是因为生存,后来变成为了祭奠曾经的生存,这种由于生存的需要而构建起来的市俗文化,其坚韧往往超乎人的想象。”拥有四百年历史的江南园林“豫园”与周边那些仿古建筑以及外滩摩天大楼的对比,时尚浪漫的小资生活与弄堂里那些琐碎但却温馨的市井生活的对比,无不显示出这是一座美轮美奂、令人向往对比极致的城市。

“到上海不去城隍庙,等于没到过大上海。”上海老城隍庙与豫园毗邻,是上海道教正一派主要道观之一,又称上海邑庙,明朝永乐年间由知县张守约将金山神庙改建而成,包括大殿、中殿、寝宫、星宿殿、阎王殿、财神殿、文昌殿、许真君殿、玉清宫等许多殿堂组成的。大殿正门为四柱三门,飞檐牌楼上塑有八仙,门旁有石狮一对,翠瓦朱檐,峥嵘璀璨,香火极盛。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于是城隍庙便有了“一庙三城隍”的典故,其间供奉著西汉的轻徭薄赋时刻关注民生的霍光、明朝的为官清廉,恩威并重秦裕伯和清朝彪炳史册的民族英雄陈化成三位深受后人崇敬的先贤尊长。

  上海的古建筑不多,但是说起来都让人动容。城隍庙、静安寺、玉佛寺、龙华寺、文庙……香火常年旺盛,烟雾终年缭绕,这些都可以称为是上海各派宗教的经典标地了。其实到上海并不是为了排几个小时的长队登上东方明珠,也不是为了在南京路上清空积蓄附庸商家的玲琅满目,更不是为了沉迷于外滩的夜色阑珊,还要潜下心去点一柱香,沉下心境去漂洗一下灵魂,这才算真正是为了自己,而能满足这种心境的唯有城隍庙和庙里那些匾额上被游人有所忽略的文字了。这里有劝人为善的“善恶到头总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为善必昌,为恶必亡”、“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刻薄成家,难免子孙浪费;造孽,焉能妻女清贞”和“祸福分明,此地难通线索;善恶立判,须知天道无私”,有充满玄机的“世事何须多计较,神天自有大乘除”、“阳世之间积善作恩皆由你,阴曹地府古往今来放过谁”,有保民社稷的“泰世和时”、“牧化黎民”和“天道无私,做善降祥预知吉凶祸福;神明有应,修功解厄分辨邪正忠奸”及“威灵显赫,护国安邦扶社稷;圣道高明,降施甘露救生民。”城隍庙还有很多这样字字珠玑的对联,在劝诫人们多行善事。这里是“城市最初的回忆,哪怕在滴水穿石的时间面前,它也总是保持最执拗的姿态。”是上海这个城市成长发展的渊源之一,也是表达上海的前世今生的不二之选,如果说“上海是一碗浓汤,那么城隍就是浓汤里的底料。”

豫园,这极具人气特色的古建筑群,与众多遗迹不同,她承载了太多的经典和文化的品质,设计精巧、布局细腻,以清幽秀丽、玲珑剔透见长,独树一帜的构思,丰富的表现细节,各种古今风情和民族特色浑然一体,无时无刻地展现著思古怀旧的看点,这不仅是一种悠长的表述,也是内在传承的一种流露,时尚与典雅,品味与尊贵,精致与奢华,弥漫着贯通古今的凝重气息,蕴含着警世通言般的旷世经典,由此想来,豫园不仅是中国人民居安思危的豫园,也是世界人民寻找和谐友好的豫园。

:豫园的早春

豫园是上海唯一储存完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园林建筑,园内多假山、池塘,遍布各处的亭台楼阁,掩映在树木间,虽无大气之作,但设计精巧,布局细腻,则以清幽秀丽,玲珑剔透见长,颇具小中见大之特点,体现出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风格,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豫园地处老城西厢,历来是最热闹繁华之地,汇聚了各地的民间工艺品,地方美食香飘街巷,各种商品琳琅满目。附近的“城隍庙”、“沉香阁”更是香火旺盛,是与北京潘家园、琉璃厂、南京夫子庙齐名,是为外地游客必到之地。

豫园始建于1559年的嘉靖朝,距今已有450余年历史,最早同样是一座私人花园,是当年的刑部尚书潘恩之子潘允端购买建园的。由于潘允端出仕外地,无暇顾及建园,“垂二十年,屡作屡止,未有成绩。”至万历五年,潘允端自四川布政司解职回乡,便集中精力再度经营扩修此园,“每岁耕获,尽为营治之资”,并聘请园艺名家张南阳担任设计和叠山。此后,园逐渐修建扩大,精心布局,凿池植树,逾50年,耗尽家财,直至万历末年竣工。自此园内楼阁参差,山石峥嵘,湖光潋灩。曲径游廊相绕,奇峰异石兀立,池沼溪流与花树古木相掩映,景色旖旎。建有三穗堂、大假山、铁狮子、快楼、得月楼、玉玲珑、积玉水廊、听涛阁、涵碧楼、内园静观大厅、古戏台等亭台楼阁以及假山、池塘等四十余处景点。“陆具岭涧洞壑之胜,水极岛滩梁渡之趣”,其景色、布局、规模可与苏州拙政园、太仓弇山园媲美,素有“奇秀甲江南”之美誉。

那天正是临近春节,立春刚过时节,细雨霏霏的气候,风送雨丝拂面,阵阵凉意初透。可节日的浓重的气氛还是感觉有一种温暖漫遍全身,欢乐的人群成群结队的穿梭在街道商铺,整个豫园商城张灯结彩,各种喜庆的影象、吉祥物挂满了店堂和广场。大红灯笼高高挂,新年祝福处处唱。挤在人群里,目光游动在色彩斑斓的街坊,体验了从未有过的应接不暇。

随人群流动到了豫园门口,九曲的河道两岸挤满了人,几乎是推肩接踵而移动着脚步,弯曲的河堤,临水的曲桥上人群的目光都朝着河道里张望。细看之下原来是河道里搭满了“白蛇传”的传说故事。每一个场景惟妙惟肖,随着弯曲的河道铺叙著传说中的故事。以真人大小的道具,活动在特定的场景,演绎了发生在当时的故事情景。每一处布置都搭建的五彩缤纷,宛如仙境般的美丽,周围河水中莲花朵朵,荷叶摇摇,彩云飘飘,锦鲤跃水,仙鹤婷婷的立于水中。断桥边,白素贞带着小青站立船头初会许仙;洞房内,白娘子与许仙夫妻恩爱;端午节,白素贞露出原型吓晕许仙;昆仑山,为救许仙冒险盗仙草;金山寺,勇斗法海水漫金山;雷峰塔,白素贞被压塔下。如此之场景自然吸引大量的游客的围观,给新春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踱步到豫园门口,书写的“海上名园”巨石就立于豫园处。进入园内,首先呈现的是改建时重筑的三穗堂。其意“禾生三穗,乃丰收之征兆”。5间大厅,屋宇巨集敞,厅中间有“城市山林”和“灵台经始”匾额。匾额下方是潘伯鹰书写的潘允端撰文的《豫园记》,扇上雕刻着稻穗、黍稷、麦苗和瓜果。三穗堂南临大湖,堂前桧柏分植,“湖心有亭,渺然浮水上,东西筑石梁,九曲以达于岸。”三穗堂在清代时曾为豆米业公所议事、定标准斛之所,故又称“较斛厅”。 此处景观开阔,许多景点都在目中映现。

假山与亭子大多由叠石名家张南阳设计建造,大假山高达4丈,用数千吨武康黄石堆砌。峰峦起伏,磴道纡曲,涧壑深邃,清泉若注。山上花木葱茏,山下环抱一泓池水,登临颇有置身山岭之趣。“奇峰攒峙,重峦错叠,为西园胜观。其上绣以莹瓦,平坦如砥;左右磴道,行折盘旋曲赴,或石壁峭空,或石池下注,偶而洞口含岈,偶而坡陀突兀,陟其巅视及数里之外。循径而下又转一境,则垂柳千丝,平池十顷,横通略约,斜露亭台,取景清幽,恍似别有一天。于此觉城市而有山林之趣,尘障为之一空。”400多年来,豫园屡次兴废,而大假山仍保持旧观。山上建有二亭,一在山麓,名“挹秀亭”,意为登此可挹园内秀丽景色;一在山巅,称“望江亭”,意为立此亭中“视黄浦吴淞皆在足下。而风帆云树,则远及于数十里之外”。来此登高望远,若在那时可见浦江帆樯,历历在目。

位于三穗堂之后的仰山堂、卷雨楼,与大假山隔池相望。仰山堂共5楹,后有回廊,曲槛临池,可作停留小憩。望大假山景,池中倒影可鉴。卷雨楼为曲折楼台,取唐诗“珠帘暮卷西山雨”之意,雨中登楼,烟雾迷濛,山光隐约,那天正是细雨濛濛,犹如身入雨山水谷,疑在山野之中。在仰山堂东游廊口的一对铁狮,姿态生动,铸工精致。座上各有款识:“章德府安阳县铜山镇匠人赵璋”,“大元国至元廿九年岁次庚寅十月廿八日”。往前穿廊绕墙而入即是游廊,为入大假山之通道,跨于池上。廊间设方亭,有匾曰“渐入佳景”。匾下有一太湖石,状似美女柔腰顾盼,名“美人腰”。池水山景,近在咫尺,行走于此自有探寻幽趣之感。

萃秀堂位于大假山东北峭壁下,构造精粹,幽静峻洁。四周拦以围墙,堂前峰峦林立,花木阴翳。万花楼是花神阁遗址,改建后称“万花深处”,为园内胜景之一。鱼乐榭跨于溪流之上,傍山临水,凭栏可观赏水中游鱼。溪上筑一垛隔水花墙,墙上有漏窗,墙下处有半洞门,水从洞门流去。在鱼乐榭东有迂回复折长廊,俗称复廊。中间构筑方亭一座,匾额曰“会心不远”。此意出自《世说新语》:“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木,便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鱼乐榭南侧的一株老紫藤,树高42米,有300余年树龄,墙外设紫藤架,紫藤枝干盘绕,每逢春天,朵朵白色璎珞满架,深受游客喜爱。复廊墙上设窗洞,从窗洞左顾楼台掩映,右望溪流峰石,宛如小品图画。两宜轩则位于复廊南侧,面山对水,有古人“观山观水两相宜”的情趣。信步游走于此,自然胜景尽收眼中。

点春堂画栋雕梁,巨集丽精致,门窗的扇上雕刻戏曲人物,栩栩如生。堂名取宋代诗人苏东坡词“翠点春妍”之意。厅堂面对一座小戏台,镂金错彩,式样精巧,名“凤舞鸾吟”,俗称打唱台。台东南有小假山,水从假山下石窦中流出,汇成小池,戏台一半架在池中,非常幽雅。堂后有临水槛,可凭槛观鱼,有匾额“飞飞跃跃”,字型飘逸洒脱。围绕池水筑有多处景观,取名均是点题精到。和煦、学圃、古井亭、快楼、延爽阁、静宜轩、听鹂亭等,极有层次的坐落于各处,确可使人流连而忘返。

玉玲珑为江南三大名石之一,来自太湖,高约1丈余,玲珑剔透,周身多孔,具有皱漏瘦透之美,外型是由水侵蚀而成,为石中精品。古人谓之“以一炉香置石底,孔孔烟出;以一盂水灌石顶,孔孔泉流,”可见此石之精妙非凡。

积玉水廊倚于豫园东围墙,临曲池,积玉峰立于廊间。积玉峰玲珑剔透,池内流水潆洄,山石嵯峨,花木扶疏,植白玉兰、白皮松、翠竹,幽雅恬静。耸翠亭耸立于观涛楼东面假山上,双层亭阁,底层置石桌、石凳,周围林木青翠。亭内一匾“灵木披芳”

静观大厅亦称“晴雪堂”,是内园主要厅堂,雕栋画梁,轩昂高敞。厅前有两尊石狮,厅内有“静观”和“灵沼峙”两块贴金匾额。静观之名,取古语“静观万物皆自得”,“动观流水静观山”之意。大厅对面奇峰林立,堆叠多姿,或如三官献寿,或如白鹿望月,或如蝙蝠飞舞,或如九狮盘球。据说静静观之,能辨出百多种动物形象。石峰间有许多百年古树。静观东面一小院落,中有池水一泓,两侧曲廊回绕,树廕庇日,修竹潇洒挺拔,环境幽深。静观大厅前有一株白皮松,树高62米,冠幅72米,树龄已有200余年,每年花开繁盛,为园内一大景观。

得月楼位于玉华堂、玉玲珑西,两面临水。取“近水楼台先得月”之义而名。得月楼为二层楼房,建筑精致,画梁彩栋,修廊曲栏,华丽幽静。楼前有“皓月千里”匾额,皓月当空时,俯视湖心亭、九曲桥上月光,别有情趣。清代王萃龠禾有一副描写得月楼的联语“本地风光,旧时月色”,耐人寻味。绮藻堂位于得月楼下,以“水波如绮,藻彩纷披”而名。堂檐下有100个不同字型的木雕“寿”字,称为“百寿图”。堂前一天井,犹如方茶壶,内有匾额:“人境壶天”。左侧围墙上有清代“广寒宫”砖刻。

其余各处景点名下均有匾额书体,织亭的扇裙板上刻有“耕织图”。浣云假山有临流石径,依山脉迂回曲折而上。山洞内有清泉,登得月楼隐约可闻泉水声,题识“浣云”。 可以观北接“洞天福地”凤凰亭,南连“别有天”,墙上有《重修内园记》等石碑,记载着内园的历史。园内建筑十分精致,亭台楼阁、泥塑砖雕、名树古木、石峰小桥,布局紧凑而曲折幽深。

古戏台位于内园之南,建于清末。戏台正面狮子、凤凰、双龙戏珠、戏文人物等木雕图案,造型优美,栩栩如生。顶部藻井呈穹窿状,上有22层圈和20道弧线相交,四周28只金鸟展翅欲飞,中间是一面圆形明镜。戏台两侧石柱上镌有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云想衣裳花想容”,书法挺秀遒劲,为昆曲艺术大师俞振飞手笔。若游园巧合,会有沪剧或越剧等地方戏的表演,自然精彩纷呈,为戏曲爱好者所留恋之地。

豫园素有“城市山林”之誉,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能有这么的一处景色绝佳的园林实属不易,还能比较完整的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园艺建筑特色,是上海历史见证的象征,是上海人民的骄傲。正是临近春节,到处都是张灯结彩,一派喜气祥和的新年气象。上元观灯是中国的古俗,豫园元宵灯会历史悠长,规模更大,热闹非凡。在道光二十九年就到上海的清末思想家王韬在《瀛壖杂记》中写道:“城隍庙内园以及萃秀、点春诸胜处,……正月初旬以来,重门阔启。上元之夕,罗绮成群,管弦如沸,火树银花,异常璀璨。”豫园周围大街小巷也是群灯似海,一些大户人家出灯有多至二三百盏的。现在的灯会更是奇彩异常,所见者无不叹为观止。

今日的豫园占地仍有30多亩,有历史可查的景观大半恢复,园内亭台楼阁、假山水榭、古树名花,布局错落有致,疏密静动得当,应该比当年更具观赏价值。散布于豫园各处的许多砖雕、石雕、泥塑、木刻,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十分精致。《神仙图》、《八仙过海》、《广寒宫》、《郭子仪上寿图》、《梅妻鹤子》、《上京赶考》、《连中三元》等图案极具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镶嵌于壁廊、围墙上的名人书法石刻,是豫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从建园时即和书画结缘,明代著名书画家王稚登、董其昌、王世贞、莫是龙等就曾在豫园赋诗题额、挥毫作画,他们的墨迹还可在园内随处看到,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徘徊于此,贪婪的目光真不愿离开,只能以几张相片来留下这份难得的记忆了。

:豫园尖角

豫园属于上海,是江南园林中的一颗明珠,明珠那么美,我是去的。

走进去,热热闹闹,亭院楼台挨挨挤挤,花花草草摇曳多姿,深秋的景色,自然与金黄落叶有关。可是,豫园的尖角,却不在金黄落叶的范畴之中。豫园人群一拨又一拨,到哪里去寻觅一个安静的视角我停住了脚步,抬头仰望楼阁,有豫园尖角映入眼帘,那些尖角儿,都是细细的、弯弯的,有刚柔并济的美。

我想拍一张,举起相机的那一刻,很多豫园尖角被揽入镜头,它们一个个生龙活虎,翘起小尾巴的模样让人心动。说起豫园的尖角,其实也是园林亭院的瓦上风情,亭院四角的瓦上边缘,古人用心构思,便是飞檐翘角。

边走边看,也就得知了,豫园的尖角从明清而来,经历过风吹雨打,与园林一道,留下古香古色,让后来人欣赏。尖角是艺术的一支画笔,细长的,弯曲的,向上的,轮廓分明,有情有致,尖到极处,试与天公接轨。亭内的木质镂刻,与尖角朝夕相处,有时,尖角调皮地冲向园内的树枝,对接时喜气洋洋。嘿,建筑物尖角也是有情有意的。

行走在九曲桥上,抬头可见湖心亭。湖心亭,顾名思义,湖心之上,水上之亭,又有何意趣湖心亭也是尖角林立,枣红色的木式楼上,尖角处处可见。尖角簇拥的正中之上,有一细小仙鹤直立观望,真是天外有天,尖上有尖。也好,把尖角建在这秀水楼亭之间,人们走过九曲桥,来到湖心亭上观赏风光,先是被湖心亭的尖角之美而深深吸引的。

有点意思,我在举起相机选拍豫园尖角的那一刻,发现身旁有一位高大的金发勾鼻子男人,看起来,他也是在选拍豫园的尖角。外国人和我一样,用独特的眼光去观察周围景点的细微之处。我拍一张,他拍一张,然后,他指指亭院上方那些尖角,做了个翘大拇指的手势,示意为之赞扬。我心领神会,微笑地点点头。连老外都喜欢上了豫园的尖角,足以可见豫园尖角扣人心弦。

去万花楼,那里有莺莺燕燕、翠翠红红。万花楼乃是花神阁的旧址,改建西爸后便称为"万花深处"。此处环境,幽幽静静。万花楼两层,尽是精雕细镂,抬头看,那绝色的尖角,把万花楼点缀得无比壮观。这里的尖角不一样,宽宽长长的楼层上,看上去,远端尖角倒像是一艘大的渔船。

其实,在豫园尖角的别处,还矗立著许多古代人物的雕像,屋上风情异彩纷呈。这些严谨的精雕细琢,绝对经得起时光的打磨。连三穗堂门前的小尖角,也被打造得精精致致。与豫园尖角大有一比的是豫园的龙墙,我在沉香阁里徘徊,一眼望见了白色的围墙。围墙上有龙,以瓦片组成的鳞,被装饰成墙体,龙头仰头长啸,龙须直上,那才是小尖角的不尽魅力。龙墙看上去飞腾横空,与豫园里的那些大小尖角遥相呼应。

更喜欢快楼的尖角,因为这亭阁建在东南一朵云状的湖山假石上。快楼两层,上层为"快楼",下层为"延爽阁"。相比之下,快楼的尖角更细更弯更翘更迷人。

拨开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在品味着豫园的大假山、玉玲珑、点春堂、得月楼、内园不过,留在我记忆深处的,应该还是那些尖角。豫园的尖角,那是繁华都市的一方园林美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417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