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赏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赏析,第1张

出自唐代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几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阳。在唐代,洛阳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东都。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繁华喧闹了一天的洛阳城已经平静下来。李白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称,或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惟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如《旧唐书·乐志》载北朝流传的一首《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辞,也都是抒发离愁别绪的。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

扩展资料: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辞》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

《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春夜洛城闻笛

洛阳一26岁女孩出嫁,弟弟登台献祝福,会令现场亲朋泪目的原因就是:姐弟之间情深意浓的感情,让人感动,潸然泪下。

我的看法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姐弟之间深厚的感情,让现场亲朋感动颇深。在姐姐没结婚之前呢,姐姐一直都是照顾自己,照顾着弟弟,而弟弟也充当着保护姐姐的角色,而姐姐却要结婚了,这样的关系似乎再也不可能了,而保护姐姐的那个人,不再是自己,而是姐姐丈夫了,弟弟哭成泪人,所以,此情此景,弟弟哭成泪人,现场亲朋看到这一幕,现场亲朋的泪水也不经打湿了他们的眼眶!

第二点,弟弟对姐姐的不舍,让现场亲朋想到自己的姐姐出嫁时的情形,留下感动的泪水。看着姐姐就要出嫁,心中滋味必然是五味成杂的,因为人都是群居动物,习惯和姐姐相处的日常生活,而尽力这次结婚,姐姐就要从这个家住出去了,家中就只剩下弟弟一个人了,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活的变化,弟弟不知所措,心中想到这难免会留下眼泪,但是姐姐却能够幸福生活,作为弟弟却又感到非常开心,而作为男生,一般都不流泪,只因未到伤心处。此情此景,正是戳到了现场亲朋的泪点!

第三点,亲朋好友对这位弟弟能够看着姐姐找到幸福归属,从而欣慰的流下了泪水。作为姐姐的弟弟,当然希望自己的姐姐找一个比自己还要疼爱姐姐的人嫁了,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样,所以看着姐姐愿意嫁给这位男生,至少说明这位男生会替自己照顾好自己的姐姐,不会太差,想到这,弟弟登台献祝福,其中包含的情感就有替姐姐欣慰。看到这一幕,现场亲朋的感触也是如此,作为弟弟,最大的希望莫过于看着姐姐嫁给对的人,看着姐姐幸福一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小传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和唐朝大诗人李白合称“李杜”。

内容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韵译: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

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注释

1.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2.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3 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4.漫卷:胡乱卷起。5.白日:白天。6.青春:春天的景色。作者想象春季还乡,途中有宜人(妻子),和景色相伴。7.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长江三峡之一)。8.襄阳:今属湖北。9.妻子:妻子和儿女10.洛阳:今属河南。11.却看:回过头来看。12.纵酒:尽情的喝酒。13.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14.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15 喜欲狂:高兴的要发狂16 愁:忧愁。17 涕泪:流泪;流涕

解说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喜极而泣。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后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

赏析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泣。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后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吃食感情宣泄如奔流直下,语言明快爽朗,率性而写,不作妆饰,句句有喜色,被清人浦起龙称为老杜“生平第一快诗。”(《读杜心解》)

写作背景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杜甫家人 草案 杜甫的家人历史记载比较少,按《杜甫传》看来,他的妻子姓杨,是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 他有两个儿子宗文宗武。有一女名凤儿,安史之乱才出生。随后举家流离,均到过四川,后面到川东,最后流落湖南。杜甫死后,妻杨氏无奈何,变卖衣物,买了棺木,草草成殓,带了宗文、宗武,几个姨姑,把灵柩送到岳阳。又把坐的船卖掉,才在当地勉强殡葬。后来宗文、宗武虽然成长,但是进身无路,家道还是那么穷困。直到宗武的儿子嗣业长大,长年焦劳,费了不少事,求了许多人,才继续先人之志,把杜甫的灵柩送到洛阳惬师。这时杨氏已早病死,嗣业才得把祖父母的灵柩合葬在首阳山。离开杜甫的死已四十多年了。

       时间长脚,跑的飞快,一转眼又是一年辞旧迎新时,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过年自然少不了各种美食。我家是在河南洛阳,洛阳简称“洛”,别称洛邑、洛京,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历史上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洛阳不仅有诗与远方的历史文化,更有不可辜负的美食佳肴。《风起洛阳》剧中出现过的黑鱼、冰酪、羊肉汤、水席等洛阳美食令众多网友食指大动~下面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洛阳的年味美食。

油炸类

       洛阳人过年必不可少的油炸食品有很多,做洛阳水席必备的焦炸丸子,还有孩子们爱吃的炸咸食、炸果子等。

焦炸丸子

焦炸丸子是洛阳民间的一种百年小吃,其色红似樱,清香酥脆,是洛阳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传统风味食品,也是洛阳水席必备菜——焦炸丸子汤的主要食材。据说,乾隆皇帝品尝之后,赞其味美,御赐“樱桃肉”之名。

做焦炸丸子,首先把准备好的红薯面条用热水泡软,要到手指能掐断才算可以。泡好的红薯粉条捞出来沥干水分,用刀把粉条全部剁碎,放在盆里备用。把适量的生姜,大葱,蒜都切成碎末,加入剁碎的粉条中,再加上一点儿面粉,放入调味的五香粉、盐、鸡精。用筷子顺着一个方向搅拌,在搅拌的过程中,可以加点清水,要搅拌均匀,注意水不能加的太多,水加多了丸子就不能成型。

搅拌好就可以放油锅了,油热之后一边挤丸子,一边炸。左手挤丸子,右手拿一个汤勺刮断下锅。要注意丸子不要挤的太大,太大的话,就会比较软,不焦脆了;而且炸丸子要用中小火,火太大的话就会外面炸糊,里面还不熟。

焦炸丸子汤是洛阳水席上相当重要的一道菜,一碗刚炸好的丸子,倒入另一碗热腾腾的酸辣汤中,发出“滋啦~~~”的声音。吃这道菜的时候一定要快,才能吃出来丸子焦脆的口感。汤则酸爽滑口,解腻开胃。

炸咸食

炸咸食也是洛阳一道过年的传统美食,刚炸好的咸食色泽金黄,外焦里嫩,口感酥脆,让人垂涎欲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嚼着咸食,嘎巴作响、口留余香,令人回味生情。

做法也很简单,首先选新鲜的萝卜去皮切丝备用,然后将适量面粉、一两个鸡蛋加清水搅成面糊,加入盐、十三香等调味,也可加入少量姜末和葱末。锅中放油,油温五成时,用萝卜丝蘸上面糊放入锅中煎炸,咸食变色后捞出;之后提升油温至八成热,复炸至金**捞出控油即可。

以前的人生活并不富裕,很少吃油炸食品,所以每到过节才吃一次,于是成了习俗。如今,过年吃油炸食品寓意为家运兴旺,故此成为洛阳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硬菜之一。

小酥肉

作为洛阳人餐桌上的硬菜,小酥肉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小酥肉要选用新鲜的瘦肉,切条加姜末、盐、料酒、生抽等腌制入味,之后加红薯淀粉和鸡蛋抓匀,再经过油炸、笼蒸、高汤烩制,才能成为一碗嫩脆可口,香而不腻的小酥肉。

炸油饼 / 炸麻叶

不同区域的洛阳人对这个东西有着不同的叫法,但无论叫什么,都抵挡不住洛阳的姑娘小伙、大爷大妈、老头老太太们对它的喜爱。

主要是以面片加芝麻,扭个型划个口,下锅一炸。过年最常见的闲食就烹制而成了,香焦酥脆,咸口甜口总相宜。饭前茶后,电视机旁,你都能看见它的身影。在洛阳人的年里,麻叶是瓜子花生一般的存在。

蒸制类

枣花馍、包子、豆包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花馍”,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习俗,一般南方人打糕,北方人蒸花馍。蒸花馍对于北方人来说,已是年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看着热腾腾的年馍出锅,这个年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圆满。

还有许多家会蒸些包子,馒头、包子、豆包都是过年期间的主食。在过年的时候蒸豆包,也寓意在新的一年里生活红红火火,还有驱邪祈福的含义。

凉拌类

肉皮冻

肉皮冻做法不难,但要做好却不容易。而熬制肉皮冻的最大秘诀,就是“功夫”二字。功夫到了,美食即成。

熬制肉皮冻所用肉皮很有讲究,一定要选购猪背上的皮,皮厚胶足,熬出来的汤能够达到皮冻所需要的凝固度。食材关乎成败,必须在各个肉摊之间,反复询问、比对,从中“甄别”、挑选出最合意的肉皮。回家后将肉皮放入清水浸泡,至柔软,可随意折卷、挤压。去毛之后要用刀刃把猪皮的两面都刮净,里面刮油脂,外面刮污垢。刮光、洗净后,将猪皮切成细条,放入碱水泡洗、揉搓至颜色发白。之后将猪皮洗净,放入热水中烫煮,进一步去脂、去垢、去腥。煮至水开后捞出,将脏水倒掉。

新添适量热水,开始熬煮。放入大料粉、花椒粉、十三香粉,将猪皮煮到能用筷子夹断的时候捞出,上板剁成肉馅儿一般粗细,再放回锅中继续熬煮,直至肉皮被完全煮化。

之后加入适量老抽,使肉汤呈浅咖啡色。这中间,水跟肉皮的比例至关重要,水多则皮冻不凝,水少则皮冻过硬。最后,在肉汤中加入适量鸡精提鲜即可出锅,倒入适当容器,放置凉处,待其凝固后,用手指轻轻按一按,感觉柔软而有弹性,一道家常美味便大功告成。

猪皮肉冻做好放在盆里,想吃了就用刀切一点,用蒜泥、陈醋、香油凉拌,春节老吃油腻的鸡鸭鱼肉,来一口猪冻,爽滑利口。

银条 

银条、是洛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凉菜,春节下酒必备。每到过年,家家买上莲藕和银条,作为年夜饭的凉菜,深受喜爱。

银条的做法,其实很简单。银条买回家之后,用清水洗干净它身上的沙土,然后在一个搪瓷盆里倒一些自制的红薯醋,撒上适量的食盐和几粒花椒,切上一段儿葱白和几根姜丝,这些调料准备好之后,把常见的红萝卜切成短短的细条儿,和洗干净的银条一起放在开水锅里淖一下,淖的时候要把握好火候,不能淖太久,否则它就不脆了。

淖好之后用笊篱捞出来,直接放到调制好佐料的搪瓷盆里,端着搪瓷盆来回晃几下,这样,洁白的银条、稍微泛绿的葱白、**的姜丝,和红色的萝卜条儿混合在一起,就成了天然的绝配。

炒制类

炒扁垛

扁垛也叫焖子,选用优等红薯粉条为主料,剁碎后加入高汤等提香调料蒸制而成,因形似垛子而得名。一般家里逢年过节才做扁垛,或者以扁垛代替猪肉,正所谓“肉不够,扁垛凑”,足见扁垛在洛阳人的食谱中所占的位置与分量。蒸、炖、炒、烧皆能成美味;食用时若配以鲜蒜苗,色泽褐亮,醇香挂齿,风味更佳。

烩菜

过年家里零零散散准备的食材太多,而且这个要煮,那个要炸,大人不想费心做饭,就来一锅大炖菜,白菜、粉条、油炸豆腐、丸子等放在一起,再加上姜、葱、香菜以及其他调料熬出一大锅,看似不走心,却也是我们迷恋的家常味道。

锅贴

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街锅贴,凭借着焦黄酥脆的颜值和皮薄馅足的内涵,成功俘获了无数洛阳人的胃。

一份分量扎实的锅贴再搭配上胡辣汤,是不少洛阳人的早餐标配。新鲜出炉的热乎锅贴,油晃晃金灿灿的散发出诱人的魅力,微焦的外皮裹着丰富的馅料,一口咬下去,一半焦酥一半柔嫩,别提多香了~ 

甜点

牡丹银丝酥

牡丹银丝酥主要是由蜂蜜和藕粉等制成,质地洁白,具有绵酥化渣、香甜宜人等独特风味。只见制作者像变魔术一样,用手慢慢把糖抻开,不一会儿就被拉成数万根细如发丝的牡丹银丝,最后,将干牡丹花瓣、花生、芝麻等碎料撒到装入盒中的细丝上,一盒牡丹银丝酥才算完工。

银丝酥入口即化,还不粘牙,具有长期储存的特点,内裹馅料唇齿留香,尝上一口,回味无穷。在洛阳老城西大街随处可见制作牡丹银丝酥的小店,你可以边走边看,既欣赏了炫酷的技法,也品尝了可口的美味。

洛阳牡丹饼

都说洛阳牡丹甲天下,花开时节的洛阳牡丹,靠着雍容华贵的超高颜值,吸引了无数游客不远万里前来欣赏。但在洛阳,牡丹不仅可以观赏,还可以食用哦~牡丹饼就是牡丹花和食材融合之作的天花板。

洛阳牡丹饼以豆类粉为主料,和米捣碎,蒸制成糕。松软的面皮再配上豌豆、红小豆、红枣、蜂蜜、芝麻等,加上精心泡制的牡丹花瓣烘烤而成。

酥松绵软、香甜可口的牡丹饼,每一块都裹着淡淡的牡丹花香,闭上眼睛咬上一口,完全就是春天的味道~

特色美食

洛阳不翻汤

到了洛阳一定要接受汤的洗礼:牛肉汤、羊肉汤、丸子汤、豆腐汤、不翻汤……

不翻汤酸辣咸香,醒酒开胃,回味无穷,是一款颇具河南洛阳地方特色的民间小吃。洛阳人亦称其为“九府门不翻汤”,距今已有120余年的历史。在鏊子上烙成薄饼再佐以金针、粉丝、韭菜、海带、香菜、虾皮、木耳、紫菜等,加入精盐、味精、胡椒、香醋等调料制作而成。

在洛阳老城西大街,有多家卖“不翻汤”的饭店,刘记不翻汤、清香园高记不翻汤都是知名度极高的老店。

洛阳牛肉汤

 不喝牛肉汤,不算到洛阳,洛阳牛肉汤是用牛肉烹制的一道洛阳民间的著名小吃,也是最地道的豫西民俗美食之一。洛阳人喜欢喝“头锅汤”。老洛阳人常说七点钟喝汤(原味),八点钟喝油(加水多了,靠油出味),九点钟喝水,所以很多人往往鸡叫就守候在汤馆门口,为的就是能喝上“头三碗”。喝汤的时候要配上刚出炉的油璇,色泽金黄,内软外酥,葱香扑鼻。

洛阳的牛肉汤、羊肉汤、杂肝汤和外地汤的最大区别就是人们可以随便“添汤”。您一碗汤喝完了,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便添加,店家不会要钱。“添汤”风俗,体现了古都商人的古道热肠。龙鳞路第一家牛肉汤、兄弟俩老李家牛肉汤、马建国牛肉汤馆都是深受大家喜爱的汤馆。

洛阳水席

回到洛阳,怎能不吃水席,洛阳水席24道,8凉16热,除了燕菜、海参,还有甜汤、扣碗、奶汤肥肠等等,有酸辣、有香辣,汤汤水水不断,可谓道道有讲究。虽然食材看似简单,却极其考验厨师的功夫。

洛阳水席里边两道重头菜,就是“牡丹燕菜”和“洛阳海参”。“牡丹燕菜”虽是萝卜丝所做,却吃不出一丁点萝卜味儿。而“洛阳海参”里,这一条条形似海参的东西,主材竟是粉条。大酸大辣的燕菜和海参在“水席”头两道上来,可以刺激食欲,胃口大开。

“扣碗”是洛阳老百姓年节喜庆都离不开的一道菜。洛阳的条子肉,软烂至极的肉,咸鲜的味道,可谓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回洛阳吃水席,司马水席、杏花村水席楼、耀华水席店都是极好的选择。

洛阳浆面条

春节顿顿大鱼大肉也吃不消,一碗粉浆面条也许是最好的调剂,绿豆做的浆水经过发酵成了做粉浆面条的绝佳汤底,那股发酵的酸味也是无法复制的完美调味品。面条煮的软软的,再撒上清脆的韭菜、胡萝卜丝做些点缀,一出锅就是精品。

如果你不喜欢酸味,换一份糊汤面也能让你感到不虚此行。糊汤面的汤底用的是大骨汤,出锅后撒上芝麻,面条软浓,入口香醇。

胡辣汤

胡辣汤的配菜相当丰富,牛肉、海带、面筋、木耳、黄花菜散落在胡辣汤中,疏密有度,黏而不稠。对于胡辣汤,洛阳人有着特殊的情感。搭配几个水煎包,喝一碗下肚,只觉得一股暖流从胸腹直散到肌肤毛孔之末,汗也出得畅快淋漓。

洛阳是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在这里,你可以窥见神都洛阳的盛世气象,可以领略华夏文明的历程变迁,也可以感受中华文化的厚重包容。它不只是古都,夜游龙门、十字街夜市、应天门灯光秀…它还有很多新潮好玩的东西,从不缺乏生活的从容与闲适。在洛阳从来不用愁吃什么,走街串巷,在市井的烟火里自能寻觅到人生的本味。洛阳的美好之处,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一二。欢迎大家来洛阳旅游定居。

离过年越来越近了,

赶快对照看看你们家还有什么没准备的,

祝大家都能和想见的人在一起,

圆满地吃上年夜饭,

开心过年!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了诗人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诗句出自唐代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写的是诗人对辛渐的叮咛和托付之语。 意思是说:“你到达洛阳后,假如有亲戚朋友询问我遭贬后的近况,你可以告诉他们,我的人格高尚、品行光明磊落、为官清廉自守,如一洁美的冰心之储于玉壶,无可自惭处。

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418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