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写的白鹭里面的恩惠指的是白鹭的存在使乡村充满画意,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如在画中的感觉,相关原文如下: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变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白鹭》作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第二阶段,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郭沫若当时是中国***党员,任国民党政府语言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以双重身份进行抗日。他说:“中国目前是最为文学的时代,善恶对立、忠奸对立异常鲜明,人性美发展到极点,人性恶也发展到极点。”
所以他这个时期的杂文以爱国反奸为中心内容,赞颂爱国者的忠义揭露卖国者的奸恶。《白鹭》以真诚的笔触描绘了白鹭的生态特征,赞扬了寻常的事物中蕴含着内在美,隐晦地借孤独而优美的白鹭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追求。
文/涅阳三水
这一单元一共四篇课文,在写作方面,有这样的几个特点:
有的借物抒情,有的借物喻人,有的寄情于事。
总体来说,就是借助具体的事物,抒发作者的感情。
这类写作方法,在散文的表达上,比较常见。
那么,第一篇文章《白鹭》,最重要的抒情手法,就是借物抒情。
所谓借物抒情,就是通过对某种事物具体的描写,来寄托某种情感,志趣,观点。
借物是手段,抒情才是目的。
这篇文章就是通过对白鹭的描写,来抒发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作者又是怎么样来具体描写的呢?
。。
首先,就是描写白鹭精巧的外形。
外形精巧,最突出的就是,身段恰到好处: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会适宜。
抓住了颜色和身段的适宜,直接说出来是一方面,重点是又用了具体的文字进行阐释: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这些文字不难看出,是仿照战国时期辞赋家宋玉的文字演化而来的,就是为了说明白鹭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每一种颜色都是恰到好处,是大自然中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
白鹭的外形是安静的,接下来又描写白鹭的生活。
白鹭在清水田里钓鱼,那种情形就好像是一位垂钓高手一样,整个水田就是这个高手存在的背景,两下合起来,就形成了一幅绝妙的风景画,看起来美轮美奂。
晴天的时候,白鹭在树顶“望哨”。“望哨”是人类给它的说法,那么它究竟是在干什么呢?
小树的顶端,晃晃悠悠的,白鹭看起来很悠然很恬静,更多的,应该是在享受那种晃晃悠悠的感觉吧!
黄昏的时候,白鹭在空中低飞,乡村是白鹭生活的环境,那绝美的身姿在黄昏的乡村里边儿飞翔,是对乡居人家更为直接的回馈吧。
在白鹭这活动的场面当中,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跃然纸上,溢于言表。
。。
在人们的根深蒂固的印象当中,所有的鸟儿都是会唱歌的。
不会唱歌的白鹭,让人感到美中不足吗?
在作者眼里,白鹭本身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
作者对白鹭的描绘,胜过了所有优美的歌,它像诗一样,没有铿锵的曲调,却是韵味悠长,富有音乐之美。
所以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发自内心的感叹道,白鹭实在是一首诗,这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
我们已经明白,作者是怎么样来借物抒情的,接下来,要从中学习,在运用借物抒情这一写作方法的时候,要注意几点。
借物抒情,首先就是要立意明确。
把握好“物”与“情”之间的对应点,抓住描写物的特征,通过联想、想象由物及人,由物及情,从而抒发自己的感情。
借物抒情,其次是描写要具体。
要把物的特征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要求我们在语言上具体、生动,那就离不开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借物抒情,最后是把描写的重点放在与主题思想联系紧密的物的特征上,这也要求我们,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描写的感染力。
描绘了白鹭的生态特征,赞扬了寻常的事物中蕴含着内在美,隐晦地借孤独而优美的白鹭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追求。
作者开篇把白鹭比作一首诗,优美而有富有意境,而且是一首精巧的诗。由此,这已经在读者心中播下了一颗美的种子,等着它发芽,成长,开出美丽的花来。作者仅仅对白鹭寥寥数笔的描绘,就揭示了它平常的美。
扩展资料:
白鹭课文: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白鹭是部编版五上的第一篇课文,是郭沫若写的一篇寓情于物的散文,文章通过描写白鹭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表达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初读此文,我内心对它没什么别样的感觉,只是觉得很美。但是研读教材、细品静赏、上完此课后,我觉得这个文章写的真是好,这种爱真是炽烈。字字珠玑,句句言情!
作者起笔就言“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把它比作一首诗,我们知道诗歌是美的,语言美,形式美,节奏美,意境美,情感美……它短小精悍、意蕴无穷!那作者为什么把它比作一首精巧的诗呢,全文都在回答这个问题,2到8段都在具体写它的美,其中可以分为2层,2到5段是第一层在写它的外形美,6到8段是第二层写白鹭在不同场景中的美,很显然在作者的眼里他很喜欢白鹭,觉得它像诗一样美,像诗一样精巧。
所以在第二段他说,“色素的搭配,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什么是美?美就是合适,就是得体,恰当。为了进一步说明,作者在第三段把它和白鹤、朱鹭、苍鹭作了对比,衬托白鹭的大小合适,精巧,突显他对白鹭的偏爱,说“白鹤太大有些生硬,朱鹭苍鹭有点大,太不寻常。”接下来详细具体写了白鹭的色素与身段的适宜。说“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说白鹭的体型再大一点就太大了,再小点就嫌小了。白鹭的颜色再白一点就太白了,再稍微黑一点就有点黑了。意思是在他的眼里白鹭是最美的,颜色、大小刚刚合适,美得恰到好处。这句是引用宋玉在《登徒子好色》中对东家之子的描写,说“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个故事讲的是登徒子在楚襄王跟前诋毁宋玉,说他长得俊美,还好色,宋玉反驳说全世界的美女,楚国最多,楚国的美女属我家乡的最多,在我家乡要数我邻居家的这个女子最美,这个女子美到什么程度,说她的个子再高一点有点高,再低一点有点低,身材刚好,说她的皮肤,搽点粉太白了,抹点胭脂太红了,也就是天生丽质,无需脂粉。这样的美女想和我交往,我都不动心,你怎么说我好色?……作者引用此句,来写白鹭,可见其美,可见其喜爱。
紧接着,6到8段写白鹭在不同场景中的美,用语之美,造境之妙更是如诗如画。第六段就是写白鹭觅食,可作者不是这么写,这样写未免太俗,他说“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讲这一段时,我问孩子们你的脑海此刻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孩子说,我仿佛看到白鹭在水田里站着在钓鱼……你能再展开,描述的再具体些吗?一块块的水田清澈明净,像一幅画,白鹭站在其中,更是点睛之笔,它很悠闲,在等着鱼儿上钩……请你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孩子说“白鹭钓鱼图”,“钓鱼”?不够美、不太悠然,能再换个词吗?孩子马上说“白鹭垂钓图”,还有的孩子说“水田钓鱼”并说明了自己的理由。
在第7段中,作者写到“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孩子开始想象画面,并起名,什么“孤鹭栖息图”“白鹭望哨图”“绝顶站立图”等等,并说了自己的理由,你们觉得哪个好?“白鹭望哨图”你觉得它在望哨吗?望哨什么意思?放哨,在巡视,守卫村庄……有的同学说,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此时的白鹭孤独地站在树的最高端,好像在看着远方的风景,有的说它好像在等待自己的朋友归来,有的说它在思念自己的亲人,在思考自己飞向何处……我说,它孤立于小树的绝顶,很悠然,并把它当做嗜好!鸟类都喜欢群居,这只白鹭和别的鸟一样吗?很显然,它是孤绝的,优雅矜持,高雅脱俗的,这是也是作者喜欢它的原因。
第八段中作者说“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有个孩子说他仿佛看到夕阳西下,一只白鹭在田野低飞,落日的余晖打在它的身上,给这个村庄添了一份色彩,带来一份活力,带来一种享受,所以是乡居生活的一种恩惠。那为什么是清澄的形象化呢?清澄什么意思?清澈、清明。这里是说它的清纯美丽,给人一种纯洁、恬静的感觉。
为了更深地表达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作者在最后说:“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这个写法更高明,先否定别人认为白鹭“美中不足”的观点,接着又否定自己的夸奖,“歌”还不足以说明白鹭的美,铿锵给人的感觉太喧嚣了,把它比作诗更合适,因为它像诗一样精致,有韵味。所以作者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照应开头,肯定自己的感受,用“实在”一词,强烈地表达出自己对白鹭的挚爱之情。
整篇文章围绕“白鹭是一首诗”展开, 用对比、拟人、引用、排比等手法写白鹭的外形美,然后诗一样的语言,写出白鹭不同情境中的美,最后再做强调,进一步升华自己的情感!
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课堂上只用两个大问题贯穿,第一个问题,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个问题就是整体感知白鹭的美以及作者对它的喜爱,第二个问题“6-8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为每幅画起个名字”这个问题背后,就是了解不同情境下白鹭的姿态,以及它带给人的享受,如诗一样美。这个问题很好,因为就是写白鹭觅食、栖息、飞行,但作者把它描述的像诗一样美,给我们创设了三种不同的情景,让我们产生一种丰富的联想,使白鹭的形象更加神化,带给人的想象是无穷的,也更表明作者的欣赏之情,说明他对白鹭观察的很细致,了解它在不同时刻的不同情态,足见其情深!
《白鹭》是郭沫若的一篇散文,其写作背景正值白色恐怖时期,作家隐讳地借孤独而优美的白鹭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追求。在作家的笔下,“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白鹭》这篇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虽没有华丽迷人的词藻,也没有浓妆艳抹的渲染,显得那么朴素无华。但是,它正是运用了如白鹭一般朴素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平常事物中蕴含的美。
此文以真诚的笔触描绘了白鹭的生态特征,赞扬了寻常的事物中蕴含着内在美,隐晦地借孤独而优美的白鹭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追求。全文语言优雅,蕴含深意,用词准确,语言质朴,没有一句直接抒情,却句句含情。
扩展资料:
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够让人提心吊胆了,可白却处之泰然,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读到这儿,才发现郭沫若表面是写白鹭,其实是在写人。
这实在是想告诉大家,做人就算做普普通通的人,也要勇于进取,于攀登,永远给自己一个坚强的笑。这自然也是郭沫若的自我写照。因为,他在革命的激流漩涡中,却永葆白鹭的一身清白,更有处之泰然的风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