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郭沫若、郁达夫等作家的创作,简述创造社“为艺术”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主要有哪些主要表现。

结合郭沫若、郁达夫等作家的创作,简述创造社“为艺术”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主要有哪些主要表现。,第1张

互动百科:

创造社在前期被认为是尊重天才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注重自我表现的文学团体。前期作家们的创作侧重主观内心世界的刻画,具有浓重的抒情色彩。他们的文学主张、创作以及所介绍的外国作品形成了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强调文学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前期创造社文艺思想的核心。创造社的这种艺术倾向,在打破封建文学“文以载道”的旧传统方面,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而且郭沫若的诗作、郁达夫的小说,以及创造社其他成员的创作,思想内容上大都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色彩,所介绍和翻译的欧洲18世纪启蒙主义、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表达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个性解放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与民主革命的要求相一致。虽然在浪漫主义文学中有的作者也感染了欧洲“世纪末”文学种种现代流派的影响,但总的说来创造社的浪漫主义倾向,对“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郁达夫(1896~1945),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896年12月7日生。父郁士贤曾为塾师兼中医,后在富阳县衙当小职员。郁达夫3岁丧父,家道衰贫。7岁开始在家乡受启蒙教育,继到嘉兴、杭州等地求学。1913年即随长兄郁华赴日本学习,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郁达夫从少年时代起就爱读小说、戏曲,对中国古典诗文和小说戏曲有浓厚兴趣,在日本留学期间又广泛涉猎了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从而促使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21年,他和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时创作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1923年又完成第2本小说集《茑萝集》。两部小说的出版,震惊了国内文坛。在此期间,他参加了《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的编辑工作,并先后在安庆政法学校、北京大学任教。1925年又到武昌师范大学文科教课。1926年3月,同郭沫若赴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同年12月回上海编辑《洪水》半月刊和《创造月刊》,并主持创造社出版部事务。这时郁达夫的思想比较激进。1927年 1月,他在《洪水》半月刊上发表《广州事情》一文,揭露广州政府的窳败。3月,又发表《在方向转换的途中》一文,认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全民众的要求解放运动","是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的实现",并敏锐地感到隐藏在革命阵营内部的叛卖革命的危机,指出"足以破坏我们目下革命运动的最大危险",是"封建时代遗下来的英雄主义"。由于《广州事情》一文的发表,引起创造社内部的不同意见,复因整顿创造社出版部事务所产生的纠纷,郁达夫于1927年 8月脱离创造社。同年秋,参加革命政论性刊物《民众》的编辑工作。1928年 6月,郁达夫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又主编《大众文艺》,并与钱杏□一起为中国革命济难会编辑文艺性半月刊《白华》。1930年2月,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郁达夫是发起人之一;3月,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初又加入宋庆龄、蔡元培主持的民权保障同盟。在蒋介石政府白色恐怖威慑下,同年4月他举家由上海移居杭州,过着流连山水的隐居生活,政治上一度表现消沉。1936年 2月,就任福建省参议兼公报室主任。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郁达夫又振作起来,重新投入时代的洪流,1936年冬应日本各社团及学校之聘去东京讲学,向日本朝野人士力陈侵华之非计;并专程探望亡命日本已近10年的郭沫若。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郁达夫奔赴武汉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末,由于国内政治气氛的逐渐逆转及家庭发生变故,客居南洋,在新加坡任《星州日报》副刊编辑,并任《华侨周报》主编,在海外坚持进行抗战宣传工作。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参加华侨文化界的抗日工作。日军逼近新加坡后,撤退到荷属小岛石叻班让,后又辗转到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在该地以办酒厂为掩护,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为占领印尼的日军胁迫,到武吉丁宜日本宪兵部当翻译约达7、8个月之久。在此期间,他暗中帮助和营救了不少印尼人民和华侨,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宣告投降后,在9月17日被日本宪兵部秘密杀害于武吉丁宜近郊荒野中。  郁达夫一生为新文学的发展和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早期作品反映了中国留日学生身在异乡的屈辱生活,以及回国后又遭到社会歧视,为个人生计备受颠沛流离之苦的境遇,深刻描写了当时青年处于军阀统治下在黑暗现实中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心理。《沉沦》、《茫茫夜》、《茑萝行》以及《采石矶》等小说问世后,引起广大青年读者的强烈共鸣。这些创作虽然充满感伤情调和变态性心理的描写,当时被认为有"颓废派"的倾向,但总的说来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色彩,反映了一定的历史真实。他在思想上、创作上受到卢梭、赫尔岑、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日本作家葛西善藏、谷崎润一郎和佐藤春夫等影响,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表现自我的真挚感情。在倾诉对旧社会的反抗情绪以及反映青春期的苦闷心理方面,充满大胆的自我暴露手法和浓厚的抒情色彩,使他在小说创作上成为前期创造社浪漫主义倾向的突出代表,并且为一些后起的作家所仿效,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影响,在20年代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抒情笔调写小说的艺术流派。1923到1927年间,他还写了《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和《微雪的早晨》等自己认为"多少带有一点社会主义的色彩"的小说。但在参加进步的文学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仍然在1927年写了《过去》、《迷羊》等刻画病态心理的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1932年发表了《她是一个弱女子》(后改名《饶了她》),小说反映了从"五四"经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到1931年日军在上海发动淞沪战争期间,在社会大变动中的三个女性知识分子的分化和遭遇,并控诉了日军侵华的罪行;同年末又发表了在思想上艺术上最具有他晚期创作特色的小说《迟桂花》。以后,除在1935年发表最后一篇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为背景的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小说《出奔》外,他主要以写作游记、随笔等散文小品为主,如《钓台的春昼》、《移家琐记》及《寂寞的春潮》等,以闲适的笔调寄托自己感时忧国的心情。和小说一样,他的散文表现出直抒胸臆的率真,行文跌宕多姿,宛如行云流水,很有艺术魅力。晚年则主要写旧体诗抒发爱国的情感,其中《毁家诗纪》、《离乱杂诗》曾被海内外文坛传诵。在新文学作家中,他是以擅长写作旧体诗著称的。  郁达夫文如其人,他的充满浪漫主义感伤色彩的小说、散文和诗歌,既反映了他本人坎坷的生活道路和曲折的创作历程,也表现出"五四"以来一个复杂而不平常的现代作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以一种单纯的抒情方式在作品中解剖自己、分析自己、鞭挞自己,使这些作品对读者充满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郭沫若曾指出:"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百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又同意李初梨所说,"达夫是摩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教徒",并把郁达夫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品质概括为"卑以自牧"(《论郁达夫》、《再谈郁达夫》)。  郁达夫才华洋溢,具有浓厚的诗人气质。虽身为"五四"新文学健将,思想上属于激进的民主主义,但在文学创作上接受了不少19世纪末欧洲文学的影响,本人又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深深沾染了中国古代士大夫如阮籍、刘伶等竹林七贤那种"放浪形骸之外"的处世态度。他的生活和创作都因此包含着深刻的矛盾。他的全部著作反映了在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曲折性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一个富有才能、力求进步的知识分子艰苦的思想历程,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普遍的苦闷心理和关于人性解放的强烈的呼声。胡愈之曾对他作了这样的评价:"他的伟大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天才的诗人,一个人文主义者,也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郁达夫的流亡和失踪》)  1928年起,郁达夫曾陆续自编《达夫全集》出版。《全集》包括《寒灰集》、《鸡肋集》、《过去集》、《奇零集》、《敝帚集》、《薇蕨集》、《断线集》,加上《忏余集》共 8卷。还有《日记九种》、《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达夫自选集》、《达夫所译短篇集》、《徒然草》(所译日本兼好法师的随笔集之片断)、《屐痕处处》、《达夫日记》、《达夫游记》及《闲书》等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和他的长兄郁华(在日军占领上海时期为日伪杀害)均被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事业殉难的烈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1981年起广州花城出版社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联合编辑出版了《郁达夫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则出版了他在国内外大部分尚未公开发表过的《郁达夫诗词抄》。1982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郁达夫研究资料》2卷。在日本,则出版了有关郁达夫的资料性专著《郁达夫集》(上、下)等。

郁达夫

郁文(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近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1 生平

11 早年

12 留日

13 归国后的文艺与教学活动

14 抗战时期

15 遇害

2 家庭

3 文学

31 小说

32 散文

33 日记

34 旧诗

35 翻译

4 参考文献

生平

早年

七岁入私塾。九岁便能赋诗。曾先后就读于富阳县立高等小学、杭府中学(与徐志摩同学)。

留日

1913年赴日本留学。1919年11月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至1922年毕业回国。

他虽然修读的是经济,但文学活动不绝,在留学期间阅读了不少外国小说,以俄国、德国小说居多。1921年,与同为留日学生的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组织文学团体“创造社”。同年开始写作小说。该年10月15日,首部短篇小说集《沉沦》出版,内容畅述留学日本时迷恋日本女人的故事,故事也刻画了主角因孤独、性压抑及对中国的矛盾情结所产生的复杂心理结构,内容香艳豪放,轰动国内文坛。

郁达夫在二十多岁时患了肺结核。

归国后的文艺与教学活动

1922年回国后,先在安庆法政专校教英语,翌年辞职。

1923年,任北京大学讲师,讲授统计学。1924年,转赴国立武昌师范大学任教,也只任职一年。

1925年起编辑《洪水》杂志。1926年与郭沫若一同任教于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年底辞职。

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为创始会员,但不久即退出。同年任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仅任教四个月。

1933年由上海移居杭州。1934年任浙江省政府参议。

1935年,担任《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之主编。

1936年应老友、福建省主席陈仪之邀,任福建省政府参议兼公报室主任。同年11月13日赴日本访问。12月17日离日回国途中,访问台湾,会见杨云萍、黄得时等文化界人士。

抗战时期

抗战初期,郁达夫曾担任《福建民报》副刊主编。1938年携眷至武汉,任政治部设计委员、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曾赴徐州劳军,在各前线参访。同年底,又携眷前往南洋,宣传抗战。

1938年12月,郁达夫抵新加坡,任《星洲日报》文艺副刊《晨星》、《星洲晚报》文艺副刊《繁星》和《星光画报》文艺版的主编。郁达夫热心文化艺术事业,曾和当时旅居新加坡的画家徐悲鸿、刘海粟,音乐家任光经常来往。

郁达夫在星洲日报前后三年,共发表400多篇抗日政论,后经台湾学者秦贤次整理为《郁达夫南洋随笔》、《郁达夫抗战文录》二书(台北:洪范书店,1978)。

1940年郁达夫成为新加坡南洋学会创建人之一。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星华文化界战时工作团”团长和华侨抗敌动员委员会执行委员,组织“星洲华侨义勇军”抗日。新加坡失守后,郁达夫避难至苏门答腊。

遇害

1942年6月初郁达夫逃至苏门答腊西部市镇巴爷公务,化名赵廉,居于当地华侨蔡承达的房屋,并在当地人协助之下开设酒厂维生。

附近地区的日本宪兵队得悉赵廉是当地唯一懂日语的华侨,希望他当翻译。郁达夫不收日军薪金,但当时其自愿充当日军翻译一事仍然引起当地人的许多误解和不满。

1944年,日军已发现他的真正身分。日本投降后不久的某个晚上,郁达夫突然神秘失踪,其失踪原因至今仍然是一个谜,怀疑他被日本宪兵杀人灭口或被当地抗日民众作为汉奸秘密惩办的都有。虽然有日本学者铃木正夫经过研究得出了郁达夫是被日本宪兵下令杀害的结论(写成专书《苏门答腊的郁达夫》),但由于铃木拒绝公布据说私下承认参与此事之日本宪兵的具体个人资料,所以学术界还并不能把这种说法当成定论。郁达夫享年五十岁。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 1983年6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革命烈士证书。

家庭

郁达夫跟王映霞的合照

1917年8月28日,奉母命与孙荃(1897年10月16日—1978年3月29日,原名孙兰坡,小字潜媞,浙江富阳人。大约在1917年10月16日之后,改名孙荃,字兰坡。郁达夫有七言绝句题为《为某改字曰兰坡名曰荃》)订婚,之后郁达夫前往日本留学。1920年正式结婚。

1927年1月14日,他认识了下一位妻子——杭州人王映霞(1908年1月25日—2000年2月5日,本姓金,小名金锁,学名金宝琴,大约在13岁时过继给外祖父做孙女,改名王旭,号映霞,后来以映霞为名)。不足半年后的6月5日,郁王两人订婚,孙荃和郁达夫分居。大约在翌年的3月中旬在上海结婚。

1938年7月4日,王映霞出走,郁达夫找到情书三封,证明她早已和浙江省官员许绍棣私通。翌年两人正式离婚。

郁达夫曾作诗《下堂妾王氏改嫁前之遗留品》一首:

凤去台空夜渐长,挑灯时展嫁衣裳;

愁教晓日穿金缕,故锈重帏护玉堂。

碧落有星烂昂宿,残宵无梦到横塘;

武昌旧是伤心地,望阻侯门更断肠。

及词《贺新郎》一首:

忧患余生矣,纵齐倾钱塘潮水,奇羞难洗。欲返江东无面目,曳尾涂中当死。耻说与,冲门墙茨。亲见桑中遗芍药,假作痴聋耳。姑忍辱,毋多事。

匈奴未灭家何恃?且由他,莺莺燕燕,私欢弥子。留取吴钩拼大敌,宝剑岂能轻试?歼小丑,自然容易。别有戴天仇恨在,国倘亡,妻妾宁非妓?先逐寇,再驱雉。

忍辱负重,以国家为要,足见其气度和爱国之心。郁达夫在《毁家诗纪》详细记载了此事。

现在杭州仍保留有郁达夫故居,地址在杭州大学路场官弄63号,是1933年4月郁达夫为暂避国民党的政治迫害,从上海举家移居杭州时购置的寓所。

郁达夫与王映霞育有四子一女:飞(小名阳春,1928年-)、静子(1929年11月-1931年?)、云(小名殿春,1931年3月17日-)、亮(小名耀春,1933年5月-1934年?)、荀(小名建春,1936年9月?-)。

郁达夫到苏门答腊后,于1943年9月15日与当地华侨女子何丽有结婚,生有一子一女。

文学

小说

郁达夫的小说带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

《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短篇小说,亦是他最有名的作品,当初出版时震撼了当时的文坛。他讲述了一个日本留学生的性苦闷以及对国家懦弱的悲哀。该小说以郁达夫自身为蓝本,带有日本私小说风格。

著名小说:

《银灰色的死》

《沉沦》

《南迁》

《茑萝行》

《春风沉醉的晚上》

《离散之前》

《薄奠》

《迟桂花》

散文

郁达夫亦写游记、散文、政论、文学评论等,其中以游记与写景散文最为著名。

著名散文篇章:

《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光慈的晚年》

《杭州的八月》

《故都的秋》

《寂寞的春朝》

《春愁》

《江南的冬景》

《记风雨茅庐》

《怀四十岁的志摩》

《怀鲁迅》

著名游记:

《钓台的春昼》

《西溪的晴雨》

《超山的梅花》

《马六甲游记》

日记

郁达夫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位在世时就已出版日记的作家,作品包括:

《日记九种》

《芜城日记》

《回程日记》

《沧州日记》(1932年10月6日—10月13日)

《水明楼日记》(1932年10月14日—11月10日)

《梅雨日记》(1935年6月24日—7月27日)

《秋霖日记》(1935年9月1日—9月20日)

《冬余日记》

旧诗

郁达夫自1910年起便作旧体诗,亦颇有声名。与王映霞失和后,将事情经过写成组诗《毁家诗记》,有诗十九首、词一阙。

台湾作家刘心皇编有《郁达夫诗词汇编全集》(台北:台湾商务,1982)。

翻译

郁达夫精通英、德、日三种外语,故亦有不少翻译作品。

参考文献

秦贤次:〈郁达夫其人其文〉

郁达夫选集,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

郁飞:《郁达夫的星洲三年》

郁风:《一个真正的文人-三叔达夫》

郁达夫一生的婚恋,选自《燃烧的倾诉——郁达夫真情告白》(学林出版社)

鲁迅、郁达夫日记比较阅读,谢泳

王映霞:《我与郁达夫》,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ISBN 7-5435-1502-4/I·136

郁嘉玲:《我的爷爷郁达夫》,昆仑出版社,2001年。ISBN 7-80040-589-3/I·447

中国前文联主席夏衍: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政务活动家胡愈之: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李欧梵:与郭沫若所代表的叛逆、反抗、英雄式的“普罗米修斯型”浪漫主义者相比,郁达夫可说是消极感伤的“维特型”的代表,《沉沦》中的主人公,可以说正好符合这一类型人物的特质——“多情和神经质”、“忧郁成疾和宿命论者”。

郁达夫儿子郁飞:我的父亲是一位有明显优点,也有明显缺点的人,他很爱国家,对朋友也很热心,但做人处世过于冲动,以至家庭与生活都搞得很不愉快。他不是什么圣人,只是一名文人,不要刻意美化他,也不要把他丑化。

郁达夫的好友、艺术大师刘海粟:达夫感情饱满细腻,观察深切,才思敏捷,古典文学、西洋文学根基都雄厚。从气质上来讲,他是个杰出的抒情诗人,散文和小说不过是诗歌的扩散。他的一生是一首风云变幻而又荡气回肠的长诗。这样的诗人,近代诗史上是屈指可数的。在新文艺作家的队伍中,鲁迅、田汉而外,抗衡者寥寥。

中国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郁达夫清新的笔调,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象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中国作家沈从文:郁达夫的名字,“成为一切年青人最熟悉的名字了。人人皆觉得郁达夫是个可怜的人,是个朋友,因为人人皆可以从他作品中,发现自己的模样”。

五四新文学的出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五四新文学时期被很多学者认为是中国式的“启蒙主义文学”的开端,判断五四新文学时期有没有浪漫主义文学,其实是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五四期间,大量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涌入中国文坛,而恰恰那个时期,中国文坛的作家大多秉承着启蒙主义文学的路线走,也就是现实主义之路,鲁迅,巴金以及茅盾等等文学先辈就是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家。但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家及其作品也有一些,郭沫若,郁达夫,徐志摩等等 则偏向于浪漫主义。那个时候,文学研究会的实质倡导者和主持者,沈雁冰为了倡导现实主义文学,而创办《小说月报》,但自由来稿中描写恋爱关系的居然占到了百分之九十八,可以说,爱情是浪漫主义文学重要的母题。后来,《小说月报》慢慢的形成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代表社团!

郁达夫的小说中散发着一种天生的的伤感气质,如同他的人一样,但那并不是灰色而颓废的,因为文章的主题都是积极向上、健康明朗的,他的小说多有性描写,在封建的中国引起了很大争议,深受当时青年一代的喜爱,作品多受到中国古代文学和日本私小说的影响,文字唯美,思想大胆暴露,写出了青年一代灵肉遭受的双重压抑,代表作《沉沦》是其中的佳篇。

郁达夫小说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和忧郁、苦闷以及颓废的思想感情。他通过露骨的性的描写和自我感情的大胆抒发,加之对作品的悲剧化处理,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非纯理性的思考。使其形成了以感情凄凉,语言自然率真、注重自我真实挖掘的,颇具诗意化,散文化的文本特征。

(一 )人生历程构筑的颓丧感伤的内心情感

(二)注重自我体验,真实的主观感情的抒发,以及对人生颇具理性的认识。

(三)散文化、诗意化的语言特色

郁达夫的小说具有明显的散文化特色,他注重写人、写情、写一己之体验,不追求复杂的故事情节。其谋篇布局自然简洁,故事进行当中穿插一些景物描写或抒情议论,然而读来却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特别是人物的鲜明性格和强烈感情,自始至终贯穿全篇,把作品呵成一个整体。笔者试就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性特征展开讨论,并努力寻找郁达夫小说中抒情性特征的艺术思想渊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441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