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与<<春望>>感情格调上有什么不同

<<望岳>>与<<春望>>感情格调上有什么不同,第1张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而诗人或许也钟情于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眼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这也从侧面体现了泰山的深远,巍峨。而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一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靡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也写出了诗人的伟大抱负和雄心壮志。

  (2)此诗描述眺望泰山的景色。前四句写它横跨古齐、鲁两国之地和两地山色光暗不同,表现了它的绵延广大。第五、六句,写眺望时的主观感受:层云荡胸,激荡着浩然正气;归鸟入目,顿觉眼界开阔。末两句,表现他望之不足,还要登上绝顶,俯望群山。这个结语,进一层从反面表现了泰山的雄伟高耸,也表现了作者的雄豪抱负。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思。此诗系作者早期作品,当时他考进士不中,漫游山东,心中还充满着雄心壮志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春望一诗中的对偶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杜甫陷贼中八个月,大约写了二十来首诗,论深沉含蓄,当以此诗为最,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很值得品味。

情调、情趣、情怀,是写作的三大情态。

一、情调

情调是人情感体验的方式,是人情感活动表现出来的基本倾向。没有情调的人,或许也能写出文章,但是很难写出有情调的文章,因为他(她)要么少了深入的情感体验,要么情感体验不够深入,进一步来说,没有表现出基本的特点与方向。

据说,冰心写作的案头,常年插一朵鲜艳的红玫瑰,为什么呢?或许是为了保持一种玫瑰般火热的激情或者永远年轻的心态,也是保持一种写作的积极情调。所以冰心散文总爱颂扬“母爱、童真与自然”,始终充满着对爱与美的礼赞、追求与思考。

情调表现在文章中就成为那些美的人、美的景、美的物、美的事所营构的文学世界中蕴含的情感特质。如温软平和就是冰心散文体现出来的“爱”的主情调。

文学中的情调是多样的,可以是自然,可以是浪漫,可以是伤感……不同地域,不同国土,养育着文学家不同的情调,如东方情调、西方情调;不同的情感内容,不同的情感表现手段,可以有不同的情调,如明清杂剧的幽默情调,又如三十年代前后左翼叙事文学的颓废情调,再如乡土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挽歌情调。

情调有高有低,但不可简单否定,因为一种情调意味着一种时代、一个地域、一个流派、一个作家情感倾向、情感特质、情感意义。

二、情趣

文章并非都是有意义(有意义的文章也往往有理趣)的,除了意义,还可以是有意思,从一这角度来,就涉及到情趣。

于人来说,情趣有高雅,低俗之分。文章也是如此。

写作之人,应该努力向名家学习,让所写诗文富有高雅情趣。

这里我们来学习一位名家,他是梁实秋先生。梁实秋因其“雅舍小品”,被推崇为华语世界散文的一代宗师。梁先生写自己曾经居住的“雅舍”,一方面极言其“孤另另”“单薄”“不能蔽风雨”,一方面表现其“风来则洞若凉亭”“雨来则渗如滴漏”的“个性”,颇有意味,幽默高雅,显得妙趣横生。

情趣,“情”是基础,“趣”是“情”的外化。梁先生的情趣不仅得力于他的散文表现技朽,还在于他生活的豁达平和。由此可见,情趣表现于文章,源自于我们的内心,源于我们对生活、生命、人生的态度。

宋人程颐曾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仿一下这句话,文章若“读之未见情趣,必不喜阅”。清代梁实秋先生曾说:“趣味丧掉,生活便无意义”,若仿这句话,文章“趣味丧掉,文学便无色彩与韵味”。

体现文章情趣当为写作者分内之事。情趣源于哪,一是生活感悟,一是经典阅读滋润,从中发现美,感受美,体味美,提高思想认识和审美感知力。

三、情怀

情怀是文章表现出的胸襟与境界。

作家三盅说,“凡书大悲悯写大情怀者,无不于唱尽沧桑声嘶处,摘一朵野花自珍。”

诗文要表现出大情怀是极不容易的事。不过从古至今,还是有不少的名家名作让我们感受到大情怀的存在。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出的大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出来的大情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表现出的大情怀……

情怀有大有小,都出自于内心,文章都可表现。面对一花一草,我们可表现自然情怀;面对人间不幸,我们可以表现悲天悯人的情怀;面对家乡,我们可抒发思家情怀;面对祖面,我们可表达爱国情怀……可以说人世间的人事景物,都可让我们一抒情怀。

情调、情趣、情怀都与情感相关联,伸向于文章格调、趣味、境界。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有责任向学生讲这三种写作情态,还需要引导学生不断追寻,努力表达。

生活有调调意思:生活有一定的情调或者格调,也就是很有品味。

关键词汇——情调:

1、基于一定的思想意识而表现出来的感情格调。

2、事物能引起人各种不同情感的性质和特点。

通常指感觉、知觉的情绪色调,即同感觉、知觉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如有些视觉、听觉、嗅觉和愉快兴奋相联系;另一些则和厌恶、沉闷相联系,和感觉知觉直接相联的情感的基本性质叫情调。

拼音:qíng diào

示例:但在今天,年轻人已不再满足于婚宴上的觥筹交错,不愿把原本极富浪漫情调的喜事,变成疲于操办穷于应酬的俗事。

扩展资料:

情调的近义词:格调、情趣

一、格调 [ gé diào ]

释义:

1、指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高雅。

2、指人的风格或品格。

引证:李健吾 《雨中登泰山》:“山势和水势在这里别是一种格调,变化而又和谐。”

二、情趣 [ qíng qù ]

释义:

1、性情志趣:二人~相投。

2、情调趣味:~正浓。这首诗写得很有~。

引证: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志愿军的行期,仍然是一天天地迫近了。朝鲜父老们,他们白天做活也淡淡没有情趣,夜里也不能安静睡眠。”

传统和客户沟通,坐下上来就会问客户喜好什么样的风格,其实风格来讲,不谈客户也许我们自己都不能弄得那么透彻,但是不管什么风格,最终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方式营造一定的空间情感,空间情感大致有8种,也就是空间八大格调,和大家分享一下8大格调。

——奢华

色彩稳重,以暖色调为主,也可以用冷色调,色调协调度较高,加金色、银色最能突出奢华的气势。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味和格调的象征。材质高反光的材质,沉稳大气的质感以及光华细腻的触觉。

——典雅

色彩雅致,含蓄,多见中性偏暖,纯度较低的色彩。强调知性美,提现家居的文化性和优雅气质。

——浪漫

有抒情的浪漫,有怀旧的浪漫。

最典型的就是明度都偏高,纯度相对低一些。白色,粉红,明亮的蓝色,浅紫等。

——纯净

单独统一,多以相同色调作为背景色以及主题色,协调统一。追求材质的高度协调。

——绚烂

没有或冷或暖的对比色彩倾向的限制,往往背景色与主体色行程对比,突出焦点。使用属性淡化,突出经典。

——温馨

暖色用来表达温馨是再好不过了,浓郁温暖的浅灰,暖棕,暗红等色形成空间色彩主体。强调舒适,不拘形式,甚至有些微的琐碎,但是不复杂,透露出朴素的精致。

——朴实

原木,藤制, 竹制,棉麻,砖墙 青石等本真的自然风貌,夹杂着不经雕琢的本味生活。

——个性

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添加一些个性的修饰或装饰的效果,大反差的黑白搭配,材质本身的自然甚至锈蚀成为色彩的元素。单一元素的不断重复,反常规的设计风格,以疏解压力下的厌倦情绪。

总之根据人物性格,一个空间可以融入两种至三种格调,每种风格基本都可以做出不同的格调,所以格调才是整个空间的灵魂。

我是李婷

一名有温度的室内设计师

格调是物本身具备的属性,可以简单拆解为风格和曲调,某某酒吧格调不错,某某装修是那种格调,格调本身应该是不具备褒贬意义的。

品味有指一个人的品质,趣味,情操,修养的意思。对生活不同的感受和态度体现出一个人品味的高低。品味高的人,他的生活优雅、精致、有情趣、有格调、有追求、有意义,品味低的人生活粗鲁低俗,愚昧无聊,但往往这种人还自以为是,丑态百出;

品位有泛指人或事的品质,水平的意思。品位是形象的展示,是内在气质的复出,是人生价值的体验,是道德修养的内涵,是各种知识的综合,是人生阅历的经典。既是儒雅的,又是崇高的。不同品位的形成是艺术家从不同的艺术观念出发把握生活的结果艺术家对待世界不同的态度、对艺术的不同追求、对审美趣味的特定偏好,由此也就形成了不同品位的艺术作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467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