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书籍推荐如下:
一、以下这些书籍比较易读理解:《读孩子如读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和孩子划清界限》。
二、以下书籍理论性较强,推荐阅读标绿的,较生活比较贴切点。
《儿童心理学》 皮亚杰等著 商务印书馆。
《儿童的道德判断》 皮亚杰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意识的把握》 皮亚杰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儿童与青少年情感健康》 马春华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儿童发展心理学》 李丹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儿童心理治疗技术》 高桦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小学生心理健康》 杨忠健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生发展心理学》(极好) 詹姆斯O卢格著 陈德民等译 学林出版社。
《发展心理学与你》 朱莉娅贝里曼等著 陈萍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自我的发展》 简卢文格著 韦子木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发展的自我》 罗伯特凯根著 韦子木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 沙利文著 韦子木等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儿童发展心理学》 刘金花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婴儿心理学》 孟昭兰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好) 林文正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父母柔道:少年行为纠错》 约翰罗斯蒙特著 邓磊等译 北方文艺出版社。
《学习的烦恼》 林薇编著 北京出版社。
《EQ之门》 劳伦斯沙皮罗著 施美华译 经济曰报出版社。
《人生的阶段》 勃纳德利维古德 新华出版社。
《自我论》 科恩著 文化生活译丛。
在教育问题上,几乎所有家长的出发点都是爱孩子,想对孩子好,但是往往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为了帮助家长更好的教育孩子,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家长教育孩子要看的书籍,希望可以帮到你!
家长教育孩子要看的书籍
1、《野兽国》
作者:莫里斯·桑达克
绘本讲述了一个顽皮、和妈妈斗嘴的小男孩,通过自己的想象,在野兽国里找到了发泄野性、释放情绪的机会,最终情绪平和的又回到了现实世界。作者通过这一人物的刻画告诉我们:孩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愉快幸福、那么脆弱,他们也有恐惧、害怕、不满、愤怒等消极情绪,这些情感普遍存在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面对这些情感,他们没有别的办法,只有通过想象的方式来释放。举一例子,孩子上医院打针害怕医生,于是他会把这种情感转移到自己的游戏中,通过想象自己是医生给布娃娃打针来疏解消极情绪。
孩子的身上有着属于他们的天性:好奇、活力、野性……但是从大人的角度来看,变成了破坏、制造麻烦、打乱秩序。前段时间听到一妈妈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知道做一个小孩子有多难。这句话当时让我很震撼,心想这个妈妈是懂孩子的。这句话没有责备、没有鼓励,只传达了最简单的理解和共鸣。最后想告诉所有的父母,孩子们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在想象的世界里,他们所苦恼的那些情感会慢慢得到疏解,并使他们得到满足,就像《野兽国》里的马克斯一样。
2、《最厉害的妖怪》、《比利得到三颗星》、《小宝贝呢》
作者:佩特·哈金斯
这是关于“比利”的系列书,他的一系列行为让所有成人大跌眼镜。比如他之所以会得到“坏宝宝”比赛的冠军,是因为他咬了评审员的脚;奶奶来他家拜访,却不见他人影,大家循着比利的脚印来到厨房,却发现妈妈拌好的巧克力蛋糕原料被打翻了,往前走发现爸爸的工作室被油漆弄得惨不忍睹……可是让所有人惊讶的是,在这当中没有责骂,奶奶还以欣赏的角度,夸奖比利是在帮忙家务、学画画、练习使用剪刀……
这是一类站在孩子角度描写的书,孩子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跟随着比利的种种行为得到了满足和释放,因此也特别受到广大孩子的欢迎。有的父母担心这类书会让孩子有样学样,其实不然,观看比利的种种行为,是让现实中受到压制的孩子带来野性的释放、获得满足。对于大人来说,能够意识到破坏和创造、秩序与限制,往往就是一念之间,从而更理解孩子的世界、反思自己的行为,调整自己与孩子的关系。
3《爱德华—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
作者:约翰·伯宁罕
这本书前半段讲述了一个普通的男孩爱德华,如何在成人的指责下,变本加厉,成了大人眼中最恐怖的男孩。后半段,还是那个爱德华,却因为大人的肯定和欣赏,他开始有了转变,虽然他还是偶尔有点乱、有点捣乱、有点邋遢……但,他真的是世界上最可爱的男孩。
这本书通过前后的对比告诉我们:孩子的天性就是如此,他们爱折腾、不按常理出牌、贪玩等等,促使一个孩子成长的是我们成人如何看待他们的天性,如果成人能够变换一下角度,看到的将是一个不一样的孩子。举一例子,孩子把新买的小汽车拆了,有的家长会认为孩子故意搞破坏,懂孩子的家长则会觉得这是孩子在探索汽车的内部构造。所以说,观念不同,方式则不同。
家长教育孩子的建议
1、确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饮食,不仅让孩子身体健康,也能让孩子的情绪较稳定。不论是正餐或点心,尽量遵循健康原则,例如:低脂、低糖、新鲜、均衡的饮食。
2、激发他内在的艺术天份
虽然科学家已证实没有所谓的莫札特效应,但是多让孩子接触音乐、美术、舞蹈等活动,依然可以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专家发现,当孩子随音乐舞动、或是拿着画笔鸦,其实都是孩子在抒发他内在世界、表达情感的法。孩子喜欢画画、跳舞或弹奏音乐,也会对自己感到比较满意。
3、常常拥抱
轻轻一个拥抱,传达的是无限的关怀,是无声的我爱你。研究发现温柔的抚触拥抱,可以让早产儿变得较健康、较活泼,情绪也较稳定。对于大人而言,拥抱也能让人减轻压力,抚平不安的情绪。
4、用心聆听
没有什么比用心聆听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想要当个更好的倾听者吗不要只用一只耳朵听,当孩子对你说话时,尽量停下你手边正在做的事情,专心听他讲话。要耐心听孩子说完话,不要中途打断、急着帮他表达或是要他快快把话说完,即使他所说的内容你已经听过许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学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觉时,是最佳的倾听时刻。
5、放弃完美主义
我们都期望孩子展现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时候太过急切纠正或改善他们的表现例如,嫌弃他们没把桌子擦干净,干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纠正他们一定要把东西摆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会减弱孩子的自信心与不怕犯错的勇气。下次当你忍不住想要参一脚,急着帮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时,不妨先想想看: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关吗想像10年之后,这件事还有这么严重吗如果是No,那么就放手让孩子去做吧。
家长教育孩子的注意事项
自由度
爱和溺爱是两件相反的事
很多家长听到“自由”这个观念时会大吃一惊:给自由,那孩子不就无法无天了对“爱”的恐惧就是对自由的恐惧,直接的反应就是对儿童自由意志的剥夺,典型方式是包办、控制和严厉管制。“溺爱”不是“太多的爱”,而是“太多的打着爱的旗号的控制和包办。”
爱和溺爱不是一个事情程度上的深浅,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和欣赏,而溺爱的本质则是管制、包办和批评。
溺爱不是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剥夺孩子的独立性,其背后的心理基础是恐惧和不信任。
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需要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怕孩子犯错误,凡事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做,孩子一旦失败就大加指责,这样的家长,就是强权家长,他们对孩子“关心和付出”越多,对其自由意志的剥夺就越多。
“溺爱”是一种“反爱”,它会剥夺孩子亲身体验生活的权利,迫使孩子失去了很多生活能力,这就是为什么被“溺爱”的孩子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没主见、窝里横等。
爱则是给孩子自由,培养其独立性,基础和前提是信任孩子。自由的人才能拥有独立的思想和品格,才能在生活中拥有安身立命的资本,所以父母想要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培养快乐幸福的孩子,就要懂得把自由和宽容还给孩子。
“放手”的原则就是,在每一件具体事务面前,不要控制,要引导;不要太有痕迹,尽量无痕;不要怀疑,要相信;不要插手,要接纳。
尊重感
“慢点”、“小心点”是糟糕的口头禅
孩子吃饭洒了一点汤,走路摔了跤,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杯子,喝水呛了一下,或者鞋子穿反了,关门声音大了点,乃至于作业写错了一道题,考试丢了几分……凡是一个孩子生活中的内容,几乎都伴随着“慢点”“注意点”“小心点”之类的提醒。
我们的习俗是过度表达关心,否则会被认为是冷漠。但请诚实地想一想,当我们提醒别人“慢点”或“小心”时,是针对认为对方需要提醒,还是更多地为了表示我们在关心对方难道一个人呛了一下还不懂得小心,还会呛第二口上台阶绊了一下还会绊第二下
最高的礼貌和善意不是一定要说点什么和做点什么,而是得体和有分寸,以让对方感觉有用或舒服为原则。
孩子吃东西不小心呛了,其实只需要咳嗽一小会儿就没事了,根本不需要大家关注,更不需要大家提醒。一伙成年人只顾表达自己的关心,你一句我一句的,给孩子添多少堵,制造多少尴尬!
当孩子觉得自己丢了面子、显得很傻时,有的孩子会用发火的方式企图找回面子,而一个特别敏感内向的孩子,什么也不说,默默承受了这些憋屈,才更可怜。
爱孩子离不开对他心理的体贴。向孩子表达过度关心,造成孩子尴尬,继而会引发孩子的不愉快情绪。所以,无所谓的小事,视而不见,不让孩子难为情。
金钱观
内心丰盈的孩子不会对乱花钱上瘾
孩子将来会不会乱花钱,关键在两点:一是家长的榜样做得如何;二是他内心有没有物质上的匮乏感。心理健康的孩子总会得体地处理一切生活问题,内心丰盈的孩子不会对乱花钱上瘾。
人活着就是谋求快乐和幸福,不要把钱看得太重。钱是为生活而服务的,不要把节俭当成生活的首要原则。
过度节约实质上就是过度看重钱,这是一种内在匮乏感的表现,是对生活终极目标的迷失。如果家长过度节俭,恐怕孩子将来会形成吝啬的毛病,或者因为从小形成匮乏感,对物质反而有很大的贪欲。
父母对待金钱的态度会耳濡目染地传递给孩子。如果家长在生活中没有表现出对金钱的崇拜和追逐,而仅仅是当作生活的一种工具,那么孩子也会学着家长的样子去处理与金钱的关系。
让孩子内心拥有丰足感,他才会拥有更多的幸福和安全感,更有利于形成健康的金钱观。
人可以赋予财富以某种善恶性质,但财富本身并不会改变人的善恶。比如,让孩子来支配压岁钱“钜款”并不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钱是“死”的,真正能影响孩子的是“活”的人,尤其是家长自身。
父母和孩子,是生命中最亲密的一种关系。现在大家已基本形成共识:给孩子好的教育就等于给孩子最可靠的财富。但到底给孩子的“教育”是什么,家长之间差别巨大。这个差别,主要不是理念、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别,而是教育手段的差别。这些会决定你给孩子的到底是银碗、金马车还是良弓。
无论都市或乡村,贫穷或富有,高官或平民,你都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给孩子——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亲自做出良好的表率——这是每位父母都有能力送给孩子的财富,也是孩子生命中得到的最美馈赠。
1家庭教育的励志书籍推荐
2优秀家长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3家长关于教育孩子心得体会有哪些
4家长教育孩子需要看的书
5家庭教育孩子的书籍推荐有哪些
正能量书籍推荐10本
有时候,你得停一下脚步,等一等心灵,让心情平和,想一想自己生活中拥有的所有美好的东西。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10本正能量书籍,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八分满的幸福学
作 者:何大平
出 版 社: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用十分的努力收获八分的希望,不过满、不极端、不偏执,让自己的心慢下来,行动才能快起来。这是生活沉淀出的智慧,也是让人生幸福舒适的诀窍。
勇敢地面对谎言-少有人走的路
作 者:[美]M·斯科特·派克
出 版 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勇敢地面对谎言,就是要让我们勇敢地面对真相,不逃避自己的问题,承受应该承受的痛苦,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唯有如此,我们的心灵才会成长,心智才能成熟。
呼吸的力量
作 者:[英]杰克·安杰洛
出 版 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呼吸的力量不仅仅停留在生理层面,通过正确的`呼吸,人类的精神力量、幸福、自控能力、清明的内心、道德,甚至心灵成长都会因此得到提升。
一个人的时候
作 者:木木
出 版 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本书关注了现代都市中人的寂寞情感,并努力寻求更好的舒解方式。人可以不甘心寂寞,但必须学会忍耐寂寞。书中的小故事温馨而感人,能够渗入你的灵魂成为你不竭的养料。
淡定的人生不纠结
作 者:朔木
出 版 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保持淡定的个性,在生命的艰涩旅途中,时常让自己的心放空一下,尽情地享受人生,不为外物所烦恼和纠结。
相处心理学,拿来就用
作 者: [日]齐藤勇
出 版 社:江苏文艺
人无法一个人生存。每个人都会面临一对一的交往,在集团中要寻找自己的定位,在社会中要求得生存,与大众还会发生相互作用。可以说,“相处心理学”是与我们每个人密切相关的知识。掌握了它,有利于建立好关系,让我们和他人的相处更舒心。
要敢于舍得-当下的修行
作 者:马银文
出 版 社:中国纺织
舍得,顾名思义,有舍才有得,要想得,就必须先舍。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舍得,是一种人生智慧和态度。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作 者:杨承清
出 版 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本书用从容而舒缓的语言,提醒世间所有热爱生命、热爱美好生活的人们,要用微笑来经营生活,用真诚来经营情感,用宽容来经营人际,用淡定来经营心灵。如果你爱生命,如果你相信自己,就请绽放自己,引徐徐清风,留岁月无痕。
冥想
作 者:李胜杰
出 版 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冥想是一种通过放松自己而实现目的的能量创造冥想,可以唤醒我们内心中沉睡的强大力量,从而恢复我们的精神面貌,并且以放松、愉悦的状态进入到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去
一本书读懂孩子心理
作 者:伊莎
出 版 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孩子在想什么,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想孩子出现问题,父母该怎么办为什么他们会和你有那么深的代沟只有走进孩子的心里,你才能在应对孩子的问题时游刃有余,才能教育好你的孩子。
二十几岁比别人幸运就靠这9个好习惯
作 者:冯晓
出 版 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9个好习惯,让你每天都进步一点;9个好习惯,让你比别人成长得更快一点;9个好习惯,让你工作更顺利一点。这样,你就会比别人幸运一点!
;我看过最好的是《有吸收力的心灵》。此书是蒙台梭利女士的封笔之作,是集蒙台梭利思想和方法大成之作。我们成为成人已经太久,以至于我们早就忘记了我们曾是儿童的事实。童真时的心理我们早已遗忘,儿童成长的规律我们还来不及探寻。所以一直以来,儿童教育都充满了错乱、误解与无知。伟大的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玛丽亚·蒙台梭利始创的蒙氏教育法,对过去错误的儿童教育方法进行了颠覆式的革命与创新,取得了奇迹般的教育成果。
蒙台梭利(1870年8月31日-1952年5月6日),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她所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为西方工业化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几代优秀的人才基础。《西方教育史》称她是二十世纪赢得欧洲和世界承认的最伟大的科学与进步的教育家。
笔者认为,看过了《有吸收力的心灵》一书,就无需再看蒙台梭利的其余作品,因为这本书是她最知名、最系统、全面的体现她教育思想的一部作品。一直以来,儿童都被认为是尚未长大的成人,童年的意义在于尽早长大。蒙台梭利首创式的提出了儿童呈现的是一个与成年人截然不同的精神世界,人在出生后最初的三年里,学到的知识最多且最密集。是儿童成就了成人,我们追溯成人行为的背后,都离不开他在童年时期的经历和所受教育。一如作者在书中所言,“这便是教育,为生命提供帮助”、“儿童跟随着自己内心的指引,踏上一场深邃、深刻而神秘的精神之旅”。
而今风行中国当代的许多亲子教育专家,其思想根源都来源自蒙台梭利,蒙台梭利通过她创立的“儿童之家”多年的幼儿教育实践经验,发现了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的成长规律及敏感期,提出了0-6岁是人一生最重要的阶段,人的智力和心理都在这一阶段发展乃至定型,并给出了儿童不同时间段的成长窗口期,比如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就在童年,成人以后学到的任何语言都不能与母语相提并论,她把儿童这种强大的从环境中吸收信息,获取成长的心理类型称为“有吸收力的心灵”。孩子自身有其强大的内生力量,成人要做的,无非只是顺应孩子的内生力量,为其成长成熟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而不是干扰孩子成长。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必须以环境为工具才能影响儿童,因为儿童能对他所处的环境进行吸收,而后对自己进行创造。“所有婴儿在出生之时都是相似的,并且都以同样的规律成长。”所以,无论是语言能力还是思维能力,无论是观察能力还是动手能力,只要在孩子各项能力发展的敏感期,为孩子提供顺利成长发展的环境,孩子就能像海绵一样的吸收,并表现出成人望尘莫及的提升和进步。在书中,作者对儿童的语言发展、想象力、四肢运动、五官感觉、手脑协调发展、性格及社会意识发展等各个层面的成长,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告诉读者如何面对正处在不同能力敏感期的孩子,该如何提供好的环境帮助孩子成长,读者完全可以对号入座。只有明白了孩子成长的需要,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真正适合他成长的环境,进而帮助孩子成长。
由于时代与文化原因,本书读来也许有些枯燥。但真正经典的作品,正是因其内涵的丰富、思想的深刻,让人无法如读畅销书一般简单易读,而需要深入的思考与仔细的体会。试着耐心些,平心静气的潜入经典内涵深处,一定会给你的心灵与思想带来不可磨灭的印记与焕然一新的变化,并让你的教育价值观和品味都有明显提升。也许,你还会恍然大悟,原来当代无数教育类书籍,都是在拾蒙台梭利之牙慧,不愿亲近经典的读者,一次次的错过了原著最极致的智慧,却在重复与转述的文字泡沫里打转,在思想的影子与模型间来回求索,苦心探寻它的本来面目。如此行为,岂不可惜?
此外推荐几本:
《一岁就上常青藤》
本书作者薛涌,著名旅美学者,曾被《南方人物》评为“影响中国的五十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一岁就上常青藤》,是作者从自己养育女儿的点滴成长经历入手,提出如何从孩子1岁开始,就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给孩子灌输常青藤理念,实施常青藤教育的一本教育心得和手记。
本书所倡导的常青藤原则,是从美国大学的常青藤盟校的教育中总结出来的。它强调教育的对话性和互动性,要求父母或老师尽可能把自己摆在和孩子或学生平等的位置上,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品格和社会能力;帮助他们吸收知识,让他们自发地提高理解力、分析力、感受力和表达力。
作者认为,常青藤原则作为一种优秀的品格和素质,并不仅仅是常青藤盟校所独有,也不是进入常青藤盟校就一定能获得。常青藤原则的培养需要从小做起,如果孩子从小就具备常青藤原则的优秀品质,即使不上常青藤大学也一样足够优秀;如果不具备常青藤原则的优秀品质,即使进入了常青藤盟校,未来一样难有作为。说白了个人本身的素质优秀与否才是根本,是否拥有一个名校标签并不是最重要的。
美国曾有位企业领袖说: 你就是让那些哈佛的新生不上学、随便干点什么,等20年后他们还会比别人成功。关键不在于哈佛教了他们什么,更在于哈佛选了什么样的人。正如作者所言,要使孩子到时候具有这种常青藤素质 ,就必须从孩子出生开始用常青藤的哲学、原则和方法对之进行教育。这样,即使你的孩子在现实中没有机会进常青藤,也会具有常青藤素质。常青藤教育要从小开始,这也是本书的标题《一岁就上常青藤》的来历。
如何获得常青藤素养中包含的一切内涵呢?薛涌综合了许多常青藤圈子中的经验。这包括常青藤出身的父母、常青藤学生的家长以及作者自己的育子经验,在书中给出了答案与具体操作细则。从如何应对孩子的啼哭,到用古典音乐帮助孩子入睡;从有机识字法,到如何发展孩子的团队协作能力与领导才能;从让孩子早早打工,到华尔街如何培养孩子;从少儿总裁班,到怎样培养金融家。其中既有颠覆传统、耳目一新的教育理念;也有汲取美国常青藤教育精髓后,举重若轻、具体简单的教育方法。本书既是作者生养教育孩子的亲子日记,又是作者对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思考感悟的总结归纳。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全面详细的揭示了美国教育的真相,还原了竞争无处不在,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不分中外的真相,告诉了国人不要盲目选择留学,因为要接受良好的精英教育,不管在哪里都必须拥有最精英的能力,付出最极端努力。所谓外国孩子比中国孩子轻松的现象,不过是存在于教育资源匮乏的公立学校。不少美国高知阶层的母亲,为了孩子能上一个好高中,甚至不惜辞去高薪工作陪读。这对我们过去对西方教育的认识无疑是具有颠覆性的启发,也让我们更加全面真实的认识到美国精英教育的本质。
无论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无论一个社会还是一个家庭,他们的未来都取决于孩子,而孩子的未来又取决于他们所受到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只有父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教育原则方法,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父母,才能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与其花大价钱让孩子出国留学,不如掌握常青藤原则要领,让孩子在家庭教育中领略常青藤教育的魅力,获得常青藤人格魅力与素养,成就更为幸福充实的人生。
作者的劝诫犹如一声当头棒喝,这份醍醐灌顶、拨云见日的提醒与指引,无疑是当前盲目留学热潮下一针智慧的清醒剂,也让行有不得却又百思不得其解的中国家长,获得了一面反求诸己、指导实践,在家领略常青藤教育的魅力的指南针。我想这也是此书的最大价值与意义所在吧。
《周国平论教育》
周国平先生的《周国平论教育》一书,从哲学与人生的角度,给我们传递了不一样的声音,帮助我们换一种眼光看教育。
说到周国平先生,想必许多读者并不陌生。他是一位思想者,《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思考《人与永恒》;他是一位朝圣者,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测量《守望的距离》;他是一位诗人,在《宋人弦歌》里咏叹《忧伤的情欲》。他还是一位父亲,为女儿所写的《妞妞》一书荣曾获首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他这本《周国平论教育》。
作为一名思想者,周国平先生对教育的理解,比一般的教育工作者多了一份直指本质的深刻和返璞归真的智慧。他认为,所有教育的问题,都和人生的问题是相通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学到的东西。他告诉那些急功近利、恐慌焦虑的家长,孩子就如同土壤里的种子,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孩子自由生长,只有天性得到充分生长的人,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个人的优秀,归根到底是人性的优秀;守候人性的珍宝,是教育的终极使命。他呼唤,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只有死记硬背的知识,和升学就业的压力,这样的教育,早已远离其本质。
作为一名诗人,周国平先生对教育的感悟,有着诗人一般的理想与超然,也正是诗人的理想主义气质,让他更有一双慧眼来观察孩子,倾听孩子,理解孩子。这本书里有大量的篇幅是谈论儿童教育的,其中甚至还特别谈到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们与儿童之间的对话。周国平先生特别看重孩子的单纯、好奇心和求知欲,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最有慧根,我们所要做的是保护和发展孩子的慧根,千万别让孩子的智慧随着岁月的渐长而慢慢枯萎,他说,智慧是和童心相连的,智慧其实就是日渐成熟但却不会轻易失去的童心,一定要留住孩子“心智觉醒的时刻”。大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吧。
作为一名朝圣者,周国平先生对教育的认识,比普通大众多了一份冷眼旁观的理性和淡泊宁静的平和。在无数家长挤破脑袋追逐名校时,他却告诉家长要结束恐慌,最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就在于父母的引导与陪伴,与其追求名校,不如让自己做一个智慧的父母。在普通教育者还在争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时,他却冷静而关切的告诉我们,生命教育与灵魂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分量。成功的真谛在与优秀与高贵,生命中有太多不可错过的美好需要我们去珍惜,去好好体验,这远比单纯的功利性教育重要得多。
作为一名父亲,周国平先生对教育的期望,与其他千千万万个家长一样,都对儿童给予了无限关注;不过,与一般家长不同的是,对于儿童教育,他有着属于自己独到而智慧的理念。他认为,对于孩子而言,阅读就是最好的素质教育。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孩子形成阅读的习惯,养成阅读的爱好,读经典的书,读永恒的书,才能提高精神境界与品位,进而提高人的综合修养与素质。谈到读书,他说出了一个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到道理: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成长,基本得益于自己阅读的那些与考试无关的书籍,相比之下,课堂上的收获除了应付考试外,实在微不足道。相信许多人也一样有此感触。
周国平先生说,凡大哲学家都十分重视教育,他们致力于人性和人类精神的提升,而唯有凭借正确的教育,这个事业才有成功的希望。我想此书最大的价值,就是用哲学的眼光,滤去了功利的杂质,终止了短视的惶恐,平息了焦虑与浮躁,用更为深邃的目光看到了不一样的教育,给予读者了直指本质,拨云见日的启迪,告诉我们教育该如何回归常识,回归人性。
《来吧,孩子》
世界上有一种爱,最是没道理可讲,这边是母爱。女作家池莉《来吧,孩子》一书开篇就开宗明义的强调了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可是,爱的能力虽然与生俱来,爱的方式却千差万别,如何让父母之爱和子女同频共振,共奏出一曲和谐动听的交响乐,这就需要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了。池莉的这本《来吧,孩子》,就是作者以我手写我心,记录了自己和孩子亦池的点滴生活经历,告诉读者如何让孩子在简单生活中体验最好的教育。
池莉,当代著名女作家,湖北仙桃人,曾荣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诸多奖项。本书是作者陪同孩子从出生到18岁的一本亲子成长经历与心路历程的记录。通过女儿亦池的亲子教育经历,作者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向读者展现了家庭教育里的那些共同的基本规律。作者以平常心态,采取平常手段,在急功近利的教育大背景下,取得了不平常的收获,这正是教育领域里大道至简的最好证明。
全书的最大特点,就是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不似其他谈论亲子教育类的书籍,以强大的专业性、知识性和教育性来说服人,而是作者从一位母亲、一位家庭主妇的角度着手,写出了作者在家庭生活里亲子教育的的点点滴滴。在作者眼里,无论是客厅书房,厨房走廊,亦或是大院围墙·····哪里都是孩子成长的场地,哪里都有孩子教育的机缘。
书中,池莉提出了“育儿三项基本原则”。一是让孩子尽情的与小朋友玩耍。因为与人相处的能力,是人一辈子的功课,通过玩耍让孩子从小就获得广泛的识人和阅世机会。二是让孩子在最欢喜最开放中接受自然的启蒙。作者和孩子一起养花、养蚕,游园、爬山。所有的自然风光都让孩子一一领略。让孩子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懂得并学会愉悦、敬畏、怜悯。三是给孩子讲故事和阅读。选择好适合孩子的读物,不光是为教育孩子而讲故事和阅读,更是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成长,为孩子营造一个坐拥书城的书香家庭氛围。
家庭教育就是要贴近生活,让孩子学会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了无痕迹的获得教育和成长。书中甚至还特别提到了“厨房教育:”作者不但让孩子烹饪和洗碗做饭。还以饮食作为缘由,上下五千年、天南海北、文学诗歌地给女儿讲故事。作者说,吃饭也是一门学问,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尊严和体面,一旦学好了,它会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会给孩子带来难以估价的自信。这些教育方式其实都很简单,在日常生活当中每个人都能捕捉得到。在看似柴米油盐、玩耍逗乐、不务正业之间,就这样完成了正襟危坐所无法达到的教育效果。
当然,无论怎样超然的教育,都无法回避升学考试这一沉重命题。作者从小升初母女如何同心背水一战,到讲述孩子如何战胜恐怖的中考,再到跨国求学的经历。其中都有无数值得反思、借鉴和回味的人生经历与教育方法。一路走来,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的生活点滴里,蕴藏着孩子成长路上最宝贵的经历,而那些经由生活检验和实践探索而来的教育心得与感触,也在不经意间蓦然回首,呈现眼前。
作者平实而真诚的笔触下,没有兜售成功经验的居高临下、自鸣得意。有的只是一味平凡母亲的平凡生活,在养育孩子的平凡经历中,记录的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成长片段经历。因为真实与平凡,远离了那些图书市场被过度包装炒作而裹挟的急功近利,也还原给读者一份最简单真实的家庭教育样板,为读者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最大限度与可能。
12本经典的儿童教育心理学书籍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下面我为大家带来12本经典的儿童教育心理学书籍,希望大家喜欢!
1、《亲昵》:
幼儿时期的儿童是非常喜欢温馨的亲昵举动的,亲一下妈妈,和小伙伴们拍拍手,抱着自己喜欢的玩具等都是亲昵举动的表现。一起来感受亲昵带来的彼此的亲密和信赖吧。
2、《宝宝的出生》:
宝宝可能经常会好奇自己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么就用这本书读给他,关于自己降生的那个美丽故事。
3、《家庭》:
世界上60多亿人,大约存在着十亿个家庭,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但是有很多复杂的家庭关系我们是不知道的,所以就需要通过书去了解自己家族的族谱并且找到自己的位置。
4、《伤心》:
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可能会非常伤心,不想玩,不想笑,会流泪,会破坏。本书和幼儿一起面对生气时的心理活动和状况,指导他们正确疏导伤心的情绪。
5、《害怕》:
各种各样的人有着各种各样的害怕。但是害怕这种感觉总是让人不好受,本书从幼儿害怕的的各种生活方面出发,鼓励他们去勇敢面对和克服害怕。
6、《生气》:
其实对生气的人来说,充满怒气也是很痛苦的,但生气也有着有助更加理解的正面作用,本书带领幼儿学会正确对待生气和平息怒火。
7、《羞耻》:
羞耻,一个经常让孩子不理解的词语,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感受到那种不好的情绪,但并不知道它就是羞耻的感觉,本书讲了羞耻产生的各种状态和感觉并且提供幼儿摆脱那种感觉的指引和方法。
8、《粗口》:
我们在日常交际中常用到的是礼貌用词,但有时也会碰到粗口这样的话,幼儿面对它们往往产生不同的反应和影响,本书通过平和的口吻举例和分析巧妙地引导幼儿如何采取正确方式对待粗口。
9、《暴力会伤害人》: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暴力行为,虽然通常不是故意的,幼儿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暴力的行为,本书以富有指导性的建议让幼儿学会正确认识暴力。
10、《说“不”》:
成长过程中,幼儿慢慢长大的同时渐渐会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这时候他们可能就会对大人们说出:“不”!这是成长中必经的一步,所以爸爸妈妈更需要倾听宝宝的心声帮助他们更加顺利健康成长。
11《公平不公平》:
世界上存在着很多不公平的事情,每个人对公平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本书教幼儿正确认识公平,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公平。
12、《死亡》:
所有的生物都会死亡,死亡是一件正常而神秘的事。本书让幼儿了解关于死亡的理念以及如何正确对待死亡的心态。
这系列绘本用科学的语言、亲切的口吻,形象生动描述宝宝的日常生活和经历,诠释和解读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状态和情绪特点,阐述了与宝宝心理成长密切相关的主题,引导妈妈了解宝宝,也帮助宝宝建立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被权威机构评价为“幼儿早期良好心理教育的经典”。
13、其他优秀儿童心理学书籍推荐:
1《不一样的孩子心理学》
推荐理由:本书的作者王佳不仅是一位细心聪慧的职业妈妈,更是一位有着多年家庭教育研究及咨询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她通过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通过与孩子亲身相处的点点滴滴,以“轻松说道理、明确讲做法”的独特风格,用真实而细腻的文字告诉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每位家长都应努力探索一些“心理规律”,每天懂点教子心理学,每天改变自己一点点,孩子就会每天优秀一点点。本书涉及的品格心理学、习惯心理学、沟通心理学、成长心理学、社交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学习心理学七大主题框架,将帮助你洞察孩子的心理,有的放矢地给予切实有效的教子指导,全书不仅有独到的教育观念,更有可行的教育智慧,最重要的还有无所不在的爱。
2《读懂孩子:心理学家实用教子宝典(6-12岁)》
推荐理由:本书作者边玉芳是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该书全面介绍6至12岁孩子各方面的成长特点、发展规律与相应的教子策略,书中涵盖了家长最关心、渴望了解的问题。例如,如何理解儿童期的孩子,如何帮助孩子在青春期快乐成长,如何做好亲子沟通,如何促进孩子高效学习等。
3《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很多人了解阿德勒是通过他那本非常著名的《自卑与超越》,但他的这本关于儿童人格形成的书,更值得关心孩子人格形成的父母亲关注。
阿德勒37岁出版《人的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提出人的生理缺陷会带来自卑感,自卑感如果无法补偿,就会产生精神疾病。在此基础上,他创建了个体心理学。
每位父母在养育孩子时都会遇到种种问题,孩子害羞、孤僻、厌学、多动、爱闹事……这些问题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必然使父母亲感到困扰。阿德勒在这本书中对这些问题做出了详细的心理分析。阿德勒认为,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亲必须明确地认识到,培养孩子独立、自信、不畏困难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是最为重要的。学习知识远不如学习如何生存更重要,而学习生存则应该以完善孩子的健全人格为核心。
阿德勒认为,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才是儿童教育的首要目的,积累知识提高智商是儿童教育的细枝末节。而想要合理地引导孩子的个人健全发育,需要了解儿童人格发展的特点。究竟孩子的天性、遗传在儿童成长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幼儿时期,儿童的人格是否就已经开始形成,这些内容,阿德勒在这本书中都给出了答案。每个关心自己孩子人格健全的父母,都应该从阿德勒的这本书中获得足够的经验与智慧。
4《童年的秘密》
作者:[意] 玛丽亚·蒙台梭利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在中国大地上已经被广泛接受,很多家长把蒙氏教育法奉为圭臬。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蒙氏教育精神指引下,获得良好的教育和自由的成长环境。那么,这些父母亲们也就非常有必要读一读蒙台梭利关于儿童成长的名著《童年的秘密》。
蒙氏教育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应该把孩子视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倡导以生活训练入手,培养孩子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完善的人格;强调把握儿童成长的敏感期,借助敏感期的儿童心理特点,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蒙台梭利认为,培养儿童的人格是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儿童成长中,最大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正常而普通的孩子。
蒙台梭利的这些观点和主张,不仅是依靠逻辑推演,更多是建立在对儿童内心成长的观察与研究基础之上的。《童年的秘密》是她的研究心得。
翻开这本书,就是尝试打开孩子童年秘密的宝库。蒙台梭利告诉父母亲,儿童成长有着内在驱动力和规律,儿童的成长不应该是以父母为主导的不断规训,而是需要引导孩子依靠自己独立的探索,自主成长。
成人为了引导孩子成长,为他们提供的最重要的应该是充满爱的安全的环境,尊重并理解孩子的日常行为,对孩子的行动尽量少做限制和指导,让孩子自主成长,自我教育。
为了说服更多父母认同这个理念,蒙台梭利在书中详细分析了儿童成长的特点和奥秘。因为精通医学、哲学、教育学、实验心理学和人类学,她得以获得多方面的理论和知识资源,全面深入地了解儿童成长的奥秘。
儿童的内心到此藏着多少秘密,他们天赋的本能究竟有哪些,他们心理成长的敏感期经历着那些心理变化,孩子的智力发展和内心世界的建立到底有怎样的特点。蒙台梭利告诉父母亲,成人对孩子的教养如果没有足够的自我认识,很可能会成为儿童成长的阻碍,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儿童行为的约束可能会潜在影响儿童的成长。
如何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人格,需要认真了解孩子在不同人生阶段成长的特性是怎样的,然后给他们空间和信任,更重要的是,父母亲需要向孩子学习,蒙台梭利在书中提出一个富有哲理性但似乎很矛盾的观点:“儿童是成人之父”。她用这个观点不断提醒为人父母者,我们需要在与孩子的关系中,为自己找到更合适的定位,给孩子足够的信任和成长空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