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简介

心理危机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引起危机的常见原因 3 心理危机的正常应对三阶段 4 心理危机的特征 5 心理危机的表现形式 6 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 7 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 8 常见心理危机及其干预 1 拼音

xīn lǐ wēi jī

心理危机,可以指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心理矛盾激烈冲突难以解决,也可以指精神面临崩溃或精神失常,还可以指发生心理障碍。

当一个人出现心理危机时,当事人可能及时察觉,也有可能“未知未觉”。一个自以为遵守某种习惯了的行为模式的人,也有可能潜在着心理危机。染有严重不良瘾癖的人,常常潜伏心理危机。当去戒除瘾癖时,心理危机便会暴露无遗。

2 引起危机的常见原因

常见原因有急性残废或急性严重疾病;恋爱关系破裂;突然失去亲人(如父母、配偶或子女)或朋友,如亲人或朋友突然死亡或关系破裂;失去爱物;破产或重大财产或住房损失;重要考试失败;晋升失败;严重自然灾害,如火灾、洪水、地震等。

3 心理危机的正常应对三阶段

每个人对严重事件都会有所反应,但不同的人对同一性质事件的反应强度及持续时间不同。一般的应对过程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立即反应),当事者表现麻木、否认或不相信;第二阶段(完全反应),感到激动、焦虑、痛苦和愤怒,也可有罪恶感、退缩或抑郁;第三阶段(消除阶段),接受事实并为将来作好计划。危机过程持续不会太久,如亲人或朋友突然死亡的居丧反应一般在6个月内消失,否则应视为病态。

4 心理危机的特征

(1)通常为自限性,多于1~6周内消失。

(2)在危机期,个人会发出需要帮助的信号,并更愿意接受外部的帮助或干预。

(3)预后取决于个人的素质、适应能力和主动作用,以及他人的帮助或干预。

5 心理危机的表现形式

心理危机的表现形式很多,现举下例加以说明。

(一)精神被物质所奴役

无论是物质生活疲乏还是富有,只要能使当事人心理感到空虚,精神受到折磨,这就是精神被物质所奴役了。家无隔顿粮的贫民,自然是愉快不起来的。他们看着甚至只是想象阔人们、“大款们”在丰盛的餐桌前大吃大喝,心中自然十分难熬,更有甚者会因此做出某种铤而走险的行为。与此相反,生活富裕而精神生活贫困、道德低劣的人,其内心同样十分空虚,同样可能存在着心理危机。

(二)爱动物胜过一切:豢养动物多出于喜爱的动机,但也有可能是精神空虚。此类爱动物者,以动物为生活的中心内容,一切活动围绕动物而进行,为此耗费大量时间金钱。我国目前的宠物热多为炫耀摆阔心理所驱使。

(三)出国所致精神问题:公干、旅游、探亲等短期出国者较少发生心理危机,留学、移民等长期居留国外者较易出现心理问题。国与国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和社会心理冲突多发生在少数人群身上,如旅游者、移民,但旅游者往往走马观花乘兴而归,而探亲者因有亲人接应,不会因语不通而产生孤独感,公干者多结伴而行并自带翻译。长期居留国外者的心理状态大多经历三个时期:第一是兴奋期,觉得终于实现了夙愿;第二是失望期,失望的原因一般是语言交流障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衣食住行上的差异;第三是思乡期,往往因为以往的技艺用不上,劲使不出,觉得怀才不遇。这三个时期一般需要三年,到第四年,适应能力提高,大多能走出心理危机期,安居乐业了。

(四)药物依赖:有病自然要吃药,可现在有很多人无病也要吃药,听信广告乱吃补药,心里不开心,就吃抗抑郁药,睡不着就吃安眠药,还有吸毒、酗酒……。药物依赖者的特征是迷信药物,其依据与肚子饿了要吃饭一样,生了病或觉得自己生了病,也总要拿点什么东西往嘴里送。药物依赖是药物滥用的结果,因此是心理危机的一种表现,虽然认识到这一点的人还不多。从精神医学角度来说,吸烟和酗酒都是心理问题的表现,精神分析学说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证。

6 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

(1)防止过激行为,如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等。

(2)促进交流,鼓励当事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励其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提供适当建议,促使问题解决。

(3)提供适当医疗帮助,处理昏厥、情感休克或激动状态。

7 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

(1)迅速确定要干预的问题,强调以目前的问题为主,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2)必须有其家人或朋友参加危机干预。

(3)鼓励自信,不要让当事者产生依赖心。

(4)把心理危机作为心理问题处理,而不要作为疾病进行处理。

8 常见心理危机及其干预

(1)躯体疾病时的心理反应:

①急性疾病时的心理反应如下:

一是焦虑,病人感到紧张、忧虑、不安。严重者感到大祸临头,伴发植物神经症状,如眩晕、心悸、多汗、震颤、恶心和大小便频繁等,并可有交感神经系统亢进的体征,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面色潮红或发白、多汗、皮肤发冷、面部及其他部位肌肉紧张等。

二是恐惧,病人对自身疾病,轻者感到担心和疑虑,重者惊恐不安。

三是抑郁,因心理压力可导致情绪低落、悲观绝望,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言语减少,不愿与人交往,不思饮食,严重者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

②慢性疾病时的心理反应:

一是抑郁,多数心情抑郁沮丧,尤其是性格内向的病人容易产生这类心理反应。可产生悲观厌世的想法,甚至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

二是性格改变,如总是责怪别人、责怪医生未精心治疗,埋怨家庭未尽心照料等,故意挑剔和常因小事勃然大怒。他们对躯体方面的微小变化颇为敏感,常提出过高的治疗或照顾要求,因此导致医患关系及家庭内人际关系紧张或恶化。干预原则为积极的支持性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以最大程度减轻其痛苦,选用药物时应考虑疾病的性质、所引起的问题,以及病人的抑郁、焦虑症状。以癌症为例,如疼痛可用吗啡,抑郁用抗抑郁药,焦虑用抗焦虑药处理。

(2)恋爱关系破裂:失恋可引起严重的痛苦和愤懑情绪,有的可能采取自杀行动,或者把爱变成恨,采取攻击行为,攻击恋爱对象或所谓的第三者。干预原则为与当事者充分交谈,指出恋爱和感情不能勉强,也不值得殉情,而且肯定还有机会找到自己心爱的人。同样,对拟采取攻击行为的当事者,应防止其攻击行为。指出这种行为的犯罪性质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既要防止当事者自杀,也要阻止其鲁莽攻击行为。一般持续时间不长,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劝告可使当事者顺利渡过危机期,危机期过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当事者可能认为对世界上的女人(或男人)都不可信,产生很坏的信念,但这不会严重影响其生活,而且随着时间的迁延会逐渐淡化。

(3)婚姻关系障碍:夫妻的感情破裂,结局多是离婚,如果双方都能接受,不会引起危机,否则可能引起危机。

①夫妻间暂时纠纷,如受当时情绪的影响使矛盾激化时,可能引发冲动行为,甚至凶杀。干预原则为暂时分居,等待双方冷静思考并接受适当的心理辅导后,帮助解决问题,防止以后类似问题的重演。

②夫妻间长期纠纷,其原因包括彼此不信任、一方有外遇、受虐待、财产或经济纠纷等。这可以使双方(尤其是女方)产生头痛、失眠、食欲和体重下降、疲乏、心烦、情绪低落等,严重者出现自杀企图或行为。干预原则为尽量调解双方矛盾,否则离婚是必然结局。对有自杀企图者应预防自杀,可给予适当药物改善睡眠、焦虑和抑郁情绪。

(4)亲人死亡的悲伤反应(居丧反应):与死者关系越密切的人,产生的悲伤反应也就越严重。亲人如果是猝死或是意外死亡,如突然死于交通事故或自然灾害,引起的悲伤反应最重。

①急性反应:在听噩耗后陷于极度痛苦。严重者情感麻木或昏厥,也可出现呼吸困难或窒息感,或痛不欲生呼天抢地地哭叫,或者处于极度的激动状态。干预原则为将昏厥者立即置于平卧位,如血压持续偏低,应静脉补液。处于情感麻木或严重激动不安者,应给予BZ使其进入睡眠。当居丧者醒后,应表示同情,营造支持性气氛,让居丧者采取符合逻辑的步骤,逐步减轻悲伤。

②悲伤反应:在居丧期出现焦虑、抑郁,或自己认为对待死者生前关心不够而感到自责或有罪,脑子里常浮现死者的形象或出现幻觉,难以坚持日常活动,甚至不能料理日常生活,常伴有疲乏、失眠、食欲降低和其他胃肠道症状。严重抑郁者可产生自杀企图或行为。干预原则为让居丧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用BZ改善睡眠,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对自杀企图者应有专人监护。

③病理性居丧反应:如悲伤或抑郁情绪持续6个月以上,明显的激动或迟钝性抑郁,自杀企图持续存在,存在幻觉、妄想、情感淡漠、惊恐发作,或活动过多而无悲伤情感,行为草率或不负责任等。干预原则为适当的心理治疗和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治疗。

(5)破产或重大经济损失:可使当事者极度悲伤和痛苦,感到万念俱灰而萌生自杀的想法,并进一步采取自杀行动。干预原则是与当事者进行充分交流,自杀并不能挽救已经发生的经济损失,通过再次努力有可能东山再起。如果通过语言交流不能使病人放弃自杀企图,应派专人监护,防止当事者采取自杀行动。渡过危机期后,当事者可能逐渐恢复信心,可能在一段较长的时间情绪低落、失眠、食欲降低或其他消化道症状,可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和抗抑郁药。

(6)重要考试失败: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的考试失败可引起痛苦的情感体验,通常表现为退缩、不愿与人接触,严重者也可能采取自杀行动。干预原则为对自杀企图者采取措施予以防止。发生这类情况的大多是年青人,可塑性大,危机过后大多能重新振作起来。

中年人的(情感)危机, 同时在本质上是中年人自我的迷失, 往往也是个人在自我身份和角色定位上的危机。

记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大陆作家谌容的小说《人到中年》 (后拍摄为同名**) 在中国唤起了中年人的强烈共鸣。小说描写了人到中年的知识分子在事业追求、工作压力、经济上的尴尬,上要照顾年迈父母,下要教养子女,还要处理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各种人际关系中的种种挣扎。从生理学心理学上来看,中年阶段也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值得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

其实, 那部小说/**, 只是对中年人阶段种种现象的表层解读, 但在当时起了令人深省的作用。

中年人的年龄划分是习惯性的。一般认为是从三十五岁至五十九岁,也有人认为三十岁以上可归为中年。中年人在人生的这个阶段上的主要任务:建立事业,奠定经济基础,教养孩子,建立发展各种社会关系,关照或赡养老年父母。

在生理上,一般来讲是人一生中精力最充沛期,身体健壮成熟,承担人生的各种任务和拚搏。但是从中年后期起,随着更年期的到来,一般身体状况开始下降。

在智力上,中年人的智力到了巅峰期,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事业也必须在这一阶段奠定。如果不是如此,一个人在人生游戏中就面临出局。

在心理上,这一阶段的特征是自我的整合。如果自我没有调节好,一个成人就像一个大孩子,或任性冲动,或焦躁易怒,或主观负面,或做人处事幼稚,或失望绝望,或焦虑忧郁。而心理和人格发展比较成熟的人,办事决断,处事明智、待人豁达、态度宽容、性格随和,看问题正面,心情愉快,遇上不顺心的事也能从容对待。

照理说,中年人在经历了青春期的骚动、成年人初期的热情、事业的拼打和生活的挫折以后,在情感上应该更成熟,稳重,深沉而又有内涵,充实而不浅薄,热诚而又不炫耀,难过而不迁怒于人,喜悦而又不自傲,得志不狂,失意不馁,对孩子关怀有加,对婚姻家庭忠诚不二。

然而,据我的观察,在大多数中年夫妻之间,与上述境界相差甚远。这就有了人们通常说的“中年危机”。这是一种心理危机,是一种情感危机,它往往可能导致中年人在行动判断上的失误, 在情感上的死结, 或走入挣扎甚至歧途。

心理危机类型的四种类型有:人际关系障碍,感到孤独,感情问题,就业压力。

1人际关系障碍

这一点可能是“90”后中更为广泛的一种心理问题。因为大部分为独生子女,自小在关怀中成长,加上如今大家广泛的沟通交流降低,使他们欠缺人际交往的能力。

但是日常相处总是会面临一系列的摩擦,而这种摩擦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妥善处理。有的人还存有一定的社交恐惧症,如担心和人触碰、担心在公共场所讲话等。

2感到孤独

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很容易感到孤独。刚来学校还要适应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他们远离了自己的朋友家人,重新建立起新的社交圈,在这种压力下会产生孤独感。

3感情问题

“90”后一代针对谈恋爱的问题显而易见更为开化,尽管他们的感情经历看上去更为丰富多彩,但并不代表他们不会再为情所伤。情感是其在这个时期内遭遇的一个大难题,一旦发生变化很可能会对其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4就业压力

现在的教育环境导致“人均大学生”,大学生已经不再稀缺,所以大学生们的就业率不容乐观,加上很多人的人生规划尚不确立,无形之中提升了学生就业压力。

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

危机出现是因为个体意识到某一事件和情景超过了自己的应付能力,而不是个体经历的事件本身。

心理是指人内在符号活动梳理的过程和结果。具体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心理的表现形式叫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516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