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理解中如何掌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语文阅读理解中如何掌握人物的思想感情,第1张

一、做语文阅读理解题的一些基本规矩

二、关于做题的步骤

关于做题的步骤历来有多种方法,我们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先整体感知文章(在这一步也可以看题,不过看题的目的是为了读懂文章)──然后看题,在文中找答案。

(一)读懂读透文章(整体感知文章)

怎样才算读懂读透文章,那就是把“三么”(“为什么写”是最终目标)读懂读透。

“三么”分别是: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整体感知应运作于动手答题之前。多数阅读的第一题就是提问整体感知中的写作内容或写作意图,感知题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所以多数信息应从文中来。针对标题的设问往往也是整体感知。因为标题或限定话题,或限定内容,或表达中心思想,或抒发感情。

最重要的是,后面的每道题都是在围绕“三么”来命题的,特别是在围绕第二么(文章的主旨)来设置题的

(二)审懂:识别出命题者命题意图(考查的考点等),拿出相应的解题技巧。

1、首先是审题

这步非常重要,一定要搞清楚这题命题的意图,要知道命题者想考我们那个考点,要知道这是考点中的哪种题型,然后在自己的大脑调出相应的解题技巧。

2、定位(就是确定这道题答案的范围)3、

(三)写“懂”答案(组织答案)

锁定范围 筛选整合 归纳概括 规范表述

三、必须掌握的技巧

在整体感知中如何抓住文章的主旨(就是第二么、主题、写作目的、中心)

怎样归纳文章的中心

准确归纳中心意思的前提条件是通读(可以是浏览)全文(全段),熟悉内容,对文章中写的材料作出分析,理清文章(或文段)写了哪些材料,材料与材料之间有什么关系,写这些材料的意义何在。在此基础上,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分析文章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它,可以窥见文章的中心。有的文章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透过它,不难探寻其中心思想;有的题目巧妙地暗示中心,分析其喻意,便可归纳出中心;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至于那些题目仅仅表明记叙的对象、范围或线索的,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入手。

2).研究文章的开头结尾(特别是结尾)。"开篇点题"与"画龙点睛"是写文章常用的手法。前者多半是采用议论抒情为主的表达方法,抓住这些带有概括性的关键语句,有助于分析归纳中心。后者是抓住结尾处具有深刻含意的句子,是归纳中心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一般地说,记叙文中插入议论抒情是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因此。抓住文中画龙点睛的议论抒情句,可以很顺利地找到全文的中心。如果我们找出文中的议论抒情句,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明白地显示出来了。

4).分析文章层次与人物事件。有些文章的中心意思隐合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进行综合归纳,才能准确把握中心。

5).分析文章中的详写点,研究作者处理详略的意图,探寻文章的中心。文章的详略安排总是服从于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的。一般地说。能表现中心的材料,作者是要用笔墨详加叙写的。所以,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分析作者详写的部分发现并归纳文章的中心。但是,还有一种情况,详写仅仅是作者为表达中心而用的侧笔,而作者对真正要表现的中心却用墨甚少,这就要求我们研究作者详写此人此事的意图,发现了这一意图也就找到了文章的中心。

6).分析文章的背景材料。分析归纳文章的中心,有时还须了解、分析有关的时代背景,了解文中的事件、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活动的。

关于“关键句”这个考点

1)什么样的句子是关键句?

2)关键句有哪些?

关键句大致说来有结构关键句和主旨关键句,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晦的难懂的句子。

  (2)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3)关键句的考试题型

(1)关键句的含义(如:你是如何理解……)

(2)关键句的作用

(3)赏析关键句

(4)为什么说“关键句”

4)关键句的答题格式答案=A+B+C+D(请大家再想一想,A、B、C、D分别代表什么)

  附: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的注意事项。

  首先,关于句子的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三注意、三想到):

  “三注意”是指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

  “三想到”,一些句子的含义有时比较深奥,需要想到其特殊性,即“三想到”:“一想到”是其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如果是比喻,则应该找到本句中的本体,是说明生动形象的本体的什么特点呢,还是化抽象为具体来说明什么道理;如果是象征,则应先找出其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其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二想到”是其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三想到”是一些文中的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其次,关于句子的作用,应该注意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思考:思想内容上与结构上。

  第一个方面:思想内容上:①联系本句的含义。②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③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④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例如:

 (1)比喻: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2)拟人: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3)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之分)

  (4)对比用什么与什么相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5)反复:“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所重复的内容,表达作者什么感情,升华主题。

 (6)象征: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达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被象征对象的什么特点。

 (7)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重彩浓墨的描写,以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8)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时间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什么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9)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加深或者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时间预作暗示。作用是前后(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密,中心更加突出。

 (10)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或者人物命运急切期待,从而引起下文。

关于“人物形象”这个考点

1)理解清楚人物形象的作用

2)有哪些题型(1)直接让你归纳某个人物形象

(2)根据某句话让你写出某人的性格或心理

(3)与中心结合起来考,因为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与中心基本上是一致的。

3)如何归纳人物形象

小说(包括写人叙事类)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即文章的中心)。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

(1)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

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

它的作用不只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特征,而是为了以“形”来传“神”,因此分析人物外貌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

人物行动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

心理描写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有时描写了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孔乙己买洒时“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动作,正反映了他在短衣帮面前炫耀的心理。

(2)从侧面描写人物。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3)如果知道了文章的主旨,直接采用王老师的“顺瓜摸藤”法

词语的含义和作用考点

  一般情况下,试题中测试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所给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里的“具体”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指示代词的含义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②能辨析文中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③能够把握词语在本文的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④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时,“在文中”即语境是关键所在,词不离句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找出的含义一定要代入语境中进行检验。

  所谓语境,它包括“内部语境”与“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是指词语本身所在的句子,它对词语的含义起着限制或解释作用。而“外部语境”,即时间、地点、对象以及作者的思想、性格、处境、语言风格等主观因素。

  具体来说

  关于①:对于具有“指代”特点的词语的理解,应该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一般应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然后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看是否恰当。

  关于②:,则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辨析它们之间的区别。具体来说,即“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关于③:要注意词语本身具有的含义,要能准确理解。同时要注意词语的特殊性:即运用了该词语的比喻义(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本体)、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找出之后,一定要代入原文中进行检验。

关于④: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注意“四联系”,即联系本词(对本词语的含义进行解说)、联系本句或者上下文(突出了本句或者上下文的什么内容)、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与作者的态度感情、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

另外考查词语的作用考点时,要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加点词语是写人时,应怎样回答;加点词语是写景时,应怎样回答;加点词语是托物言志的“物”时,应怎样回答;加点词语是说明文时,应怎样回答;加点词语是议论文中的词语时时,又应怎样回答。

关于“环境描写”这个考点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或交代)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某种气氛;4、烘托或衬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或处境等); 5、突出、深化主题;或暗示人物的命运等6、刻画人物形象

关于“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要求:全面、准确、简洁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段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等等。

直接考中心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对于借景抒情的文章,经常会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赏析题

1)、主要是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有自己的心得,必须对文章的“三么”有很深的理解

2)、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要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有创意。疑问必须理解正确,实事求是,不要故意唱反调。

3)、赏析中涉及写作特色则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找出文章在这几个方面里最突出的一、二个方面并要具体举例加以分析说明:①、分析中心:看中心是否鲜明、集中、深刻。②、分析选材:看材料是否典型、新颖,详略是否恰当等。③、分析结构:看头尾是否照应,过渡是否自然,层次是否清晰。④、分析表达方式:主要是五种表达方式在以某种为主的情况其他表达方式的合理运用和搭配

4)、分析语言:⑴从语言的基本要求看:是否朴素、准确、精练等。如优秀的说明文大多是语言准确的

⑵从修辞角度看:主要是运用什么修辞起到什么作用。

⑶从语言的感情色彩看:是幽默还是讽刺还是庄重沉郁、是冷漠、悲凉还是欢乐喜悦……

⑷分析人物是否个性化:即人物语言是否具有鲜明的个性。

开放性试题

(一)语言赏析题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道2006年江苏南通市的中考真题:

19.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请从画线的三个句子(句子附后)中任选一句作赏析。(可从语言特点、表现手法、表达作用等方面作答)(3分)

选(),赏析:

附:文句摘录

A湛蓝湛蓝的天幕之下,那片坦荡无垠的玫瑰红,红得那么娇艳,那么剔透,那么珠光闪烁。

B我也曾仔细地观察过这纤细的小草,它的根扎得并不很深,但须根极多,密密麻麻地紧紧抓住海滩的泥土,这样,大海无论是惊涛拍岸还是轻柔的摩挲,它都会紧贴在那里,待海潮退去后,继续从容娴静地显露出它的殷红。

C这一望无际的空旷之中没有花香,没有鸟语,只有点缀其间的簇簇芦苇在秋风之中诉说着它们苍凉的妩媚,就连不时掠空飞过的鸥鸟也是静静的,不出声响。

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从以下四步入手分析,即:(1)怎样写的;(2)写得怎样;(3)写出了什么;(4)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例如,句A的赏析可以分解为(1)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2)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美;(3)写出了在湛蓝的背景下,红海滩的色彩之美;(4)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要将这四点组合成句,就能使自己的回答趋于完美,如:这个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语势,写出了在湛蓝的背景下红海滩的色彩之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等)。

依照此法,B句可作如下回答:

B句: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碱蓬草的从容和生命力的顽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它的喜爱和敬意。

C句:以侧面描写的手法,烘托(或突出)了红海滩周围环境的宁静,极具感染力。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怎样写的”我们应该选取合适的角度,这些角度包括:人称、修辞、表达方式、文章结构、表现手法等等。比如,我们可以根据以上四个步骤为文中的C句作如下解答:运用侧面描写的方式(表达方式——描写的分类角度)烘托或突出了(写得怎样)红海滩周围环境的宁静(写出了什么),极具感染力(给读者的感受或表达的效果)。

四步法回答表达方式的题目是建立在对文章及语句本身初步(甚至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这里为你完整地回答问题提供了操作性较强的经验,真诚希望同学们在阅读时能做到笔随心动,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步法适合散文任何一种文体,他们的解题方法都是一样的,四步法。其他文体也可以参考此方法。

(二)谈感受题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

① 对描写对象;②对人物情感;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④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a、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即中心);b、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c、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最好能显示出你的作文基本功。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三)仿写题

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

答题要点: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例句的基本思维模式是:XXX对象在XXX条件下,XXX怎么样。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就是这个公式的叠加使用,我们可以考虑: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4)答题的语言要有讲究

文章是作者情感观点态度的载体,阅读就是读者同作者情感态度碰撞的过程作者的情感态度是作品的核心也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抓住了文章的思想情感,才能到达和作者情感的共鸣;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从文章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观点历来是现代文阅读的重点考查项目,属于深层阅读有时候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等同文章的主旨或中心思想,但有时候所分析的内容只是作者就文中的某一点、某一事表达的情感或看法一般说来,议论性说明性的文章这些内容往往都是显性的,直接表现的;记叙类文章则比较含蓄,是间接的,需要经过一番揣摩,才可以领悟到作者的情感感受和人生见解

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所融入的的思想情感倾向,如爱憎、好恶、赞扬与批评等体现个体情感价值的作者的观点,就是作者对事物或事例所持的看法主张以及所蕴含的道理等;作者的态度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的肯定与否定、褒与贬等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文体考查时体现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对于记叙类文章而言重在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态度的理解认识,对于说明类文章和议论性文章来说重在考查对作者观点和见解的把握

这类题的考查常见的角度有:直接考查,如理解文中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感情(或观点、态度是什么);间接考查,如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或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等主要考查内容是正确归纳表述作者的情感、态度、观点,或者是能对体现人物观点、情感和态度的相关文字分析理解

真题解析:

例1(2011年佛山《大自然之歌》)纵观本文,作者在文中书写了什么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答此题,首先要正确把握作者所描述的对象,进而通过描写对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为作者的好恶、爱憎,是寄寓在描述对象中的同样2011年内江市《那树》(选文前5段描写了“那树”的哪三个方面表达了作者对“那树”怎样的感情)也是如此这样的考题必须在对描写对象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归纳本文中作者描述的对象是森林森林在作者笔下充满诗意和灵气,散发着诱人的魅力由此,我们可以体味到作者对森林的多种美好感受但我们不能停留在作者“热爱森林”这一感情层面上,而应当将其拓展、升华联系全文来看,作者笔下的森林,实际上是一种美好环境的象征,它寄托了作者向往美好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怀,并且在这种向往中抒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循环回复、生生不息,是永恒的自然法则

例2(2011年湖州市《最好的圣诞礼物》) 阅读全文,说说“我”对“老人”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解析 此题也是考查对情感态度的理解能力,但文中情感态度是发生了多次的改变做这类题要在阅读全文、疏通文意的前提下,首先要把表示情感态度的词语和语句提取出来,然后捕捉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转折点,从而理清情感态度发展变化的脉络本文开头“古怪”“令人讨厌”“老家伙”等词语表明我和丈夫对老人的反感和厌恶;后文中“我背过脸”“不想闻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味道”“紧紧抓着埃里克的小手,生怕谁会把他抢走一样”等语句,又进一步表达了“我”的厌恶之情,表明“我”对老人的躲避态度;当写到儿子投进老人怀里,“祖孙俩”相依相偎时,“我”情感发展变化——由厌恶、躲避转变为感动最后是儿子对老人的完全信任,老人对儿子温柔的爱抚使我由感动转变为自责、内疚情感态度得到了升华

例3(2011年上海《龙眼与伞》)第③-⑤段中“我”的心理状态经历了从“亢奋”→“ ”→“ ”的变化过程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而人物的心理体现的就是人物情感态度,抓住人物情感态度的转变就不难找到答案做题方法和例2相似,抓住人物变化的转折点和体现心理变化的词语句子即可例如“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可得知人物由“亢奋”转为“不快”,“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就会发现自己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认识到自己做错了,感到“羞愧”

例4 (2011年衡州《弱种子也要发芽》)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一一”、“只”可以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怎样的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根据词语理解人物态度此类题分析时要抓住句子中的两个词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探究,分析词语中蕴含了人物怎样的情感态度但解题时仍然要结合全文去分析,从文章后部分那个农民对自己的残疾儿子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对同类事物的态度是厌弃冷漠,所以在播种庄稼时对瘪种子也是弃之不用毫不怜惜“一一”表现出他对瘪种子的漠视而“只”字则表现了农民对饱满种子的由衷喜爱

例5 (2011年内江市《那树》) 日本福岛核泄露引发全球核电安全大讨论,结合《那树》一文所表达的观点,你认为人类在对付现代文明造成的灾害时,该有怎样的态度

解析此题表面看是谈考生自己的态度,但如果这时考生不假思索只是一味谈出自己的观点态度就有可能出现错误因为它隐含了前提条件,就是必须结合《那树》中作者的观点加以理解所以做此题先要掌握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然后利用作者的观点谈出自己的见解,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答案对现代文明应持肯定态度,但要防止文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方法提炼:

(一)根据考查的形式内容的不同,做题时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1阐述作品中作者所持的情感态度观点,应该贴近文本内容实际,把握与人物相关的故事情节,梳理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全文的主旨的基础上进行

有时考查的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态度观点,通常情况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寄托了作者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态度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

2分析关键词语、句子所含的情感态度观点,应结合该词语、句子所在上下文进行,关注句子所在的位置、句子内部的语序、句型修辞等特点借助上下文分析特定词语、句子,理解遣词造句中流露的情感倾向观点态度

3把握散文中作者的情感态度,散文中作者的情感态度往往蕴藏在具体物象中,要抓住描写的物象特点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4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应注意抓住文本的线索(感情线索),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从作者情感变化的各阶段中去概括

(二)掌握作者情感态度观点的方法

1联系文章主旨进行分析

作品的主旨,是作品的灵魂因为它既是作者构思行文的重心,又是情感态度的凝聚点

所以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往往可以借助或联系主旨来理解

2抓住景物特征,人物的语言,体会情感态度

“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对文中景物描写的分析,可以帮我们辨析其情感态度,要善于根据文中景物描写的特征看出作者的好恶和褒贬人物的对话往往流露了作者情感态度,所以,我们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不可忽视对文中人物语言的体味,通过人物的语言看作者情感态度

3注意整体上把握文章思路脉络

散文类文章的阅读,整体上把握好文章脉络是进行文章情感态度观点分析概括的基础借助对作者行文思路一步步的梳理,摸清作者的情感走向整体的基调把握准了,我们在分析概括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时就能抓准相关的核心语言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提取整合

4注意文章题目和记叙段中议论、抒情的句子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很多内容通过题目可得到启示,如记叙文的题目可能就体现着作者的感情;说明文的题目可能就告诉了说明的对象和特征;议论文的题目就可能包含着作者的观点看法等

5从作品的文体特征入手来分析记叙文的主旨和态度,往往是通过议论、抒情来画龙点晴的,以作者对主要人物的情感态度来表现;议论文的主旨和态度,往往在议论中点明(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在结论中重申;说明文的主旨和态度,在于所介绍的主要对象及对象的属性和内容因此,根据文体特点抓好这些语句,就能快速把握文章中作者情感态度观点

6掌握常用的概括表达文章作者情感态度观点的方法

摘引原文:对于文章表述直接明确的,这是最简捷的方法统观全文,找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如文前的点题、文中的抒情、文末的议论等)

改造原句:有时因为要求限制作答字数,或要点分散而需要整合,可采取压缩字数、改用词语、转换表述等方法将原句进行加工完成概括表达

自我表述:即用自己的语言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表述关键是要能准确全面理解把握内容要点,抓住本质,要能用恰当简洁的语词表达阅读理解常常可以通过抓文中关键语句重点词语作重新组合整理来完成

其实,在答题的时候,你需要揣摩的是出题者的意图。他以这篇文章为背景,出的所有的题,都是有个很明显的脉络主题,就是希望你能根据他的思路,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总结人物的思想之前,要先确定两点,既:

明确出题者对于整篇文章所赋予的使命,如他希望这篇文章反应主旋律、正能量,那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应该有意识的注意能表现这一主题的场景,因为人物的塑造总是需要场景环境的衬托;

在明确文章的使命之后,你需要搞明白的第二点就是人物身上各条故事线,总结出每条故事线的轻重,以及每条故事线里反映出人物的精神、态度是什么。总结故事线的轻重是让答题有中心、有侧重,总结精神,是为了迎合文章的使命;

当你明确这两点之后,只要根据以下三步,就可以轻松地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简单叙事,概括出人物故事的环境;

总结出的人物精神态度;

简单发散,呼应文章使命。

这个方法是我上学的时候自己经验的总结,前期用起来会比较费时间,而且容易答得过多,略显冗长,但是经过几次练习,就很接近标准答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53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