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样看待皮影戏的?

你是怎样看待皮影戏的?,第1张

   影戏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皮影戏是我们老一辈人的智慧结晶,在现代化的社会中,皮影戏却渐渐的没落,皮影戏的灵魂要存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皮影戏以它简单的外表呈现在人们面前,它用自己简单的身躯支撑着这个巨大的文化,皮影戏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欢笑更是我们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这些值得我们纪念的东西。皮影戏起源于南方,南方人性格细腻,所以做出来的皮影戏也是独具匠心,非常的有魅力,零碎的皮影部件构成了皮影的身躯,一个简单的皮影造型,在后台一个慈祥的老人,这出皮影戏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皮影戏的好坏还在于后台的老人唱腔,一出皮影戏要走下来需要集中精力的表演,对于演员来说,皮影就是他们的命根子。要做好一出皮影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准备,例如组装皮影的形态和衣着,这些必须充分展现着这台戏的主题。

    当我们真正从内心里去聆听这台皮影戏的时候你就会知道皮影真正的内涵和意义,一台皮影戏会花费演员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而我们观众对它的评价是他们最关心的,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欣慰。皮影戏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它的每一个形态都展现了演员们的心态和这部戏的主题。  

    皮影戏已经成为我们中国非物质文化之一,我们要去欣赏和爱护皮影戏,不让皮影戏在不久的将来灭亡。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皮影戏

“一口唱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皮影可是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娱乐形式,是比莎士比亚更早的戏剧,比卢米埃尔更早的**,比猫王更摇滚的音乐。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皮猴戏”,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我国民间一种古老而奇特的戏曲艺术。皮影的产生与原始巫术、宗教和民俗有关。古人对影有神秘感,认为影子就是自己的灵魂,因此形成对影子的巫术信仰与禁忌。之后,道士方士的“弄影还魂术”,配以说、唱、乐的形式,渐渐发展成皮影戏。到了唐宋时期,皮影戏已经相当普及,到清代盛极一时。

皮影戏的题材主要以历史、神话故事为主,伴奏的乐器共有“5件”:木琴、套锣、笛子、鼓和撞铃。演出时,表演者站在白布屏幕下,把影人贴到屏幕上,靠强烈的灯光将影子投射到白布上供人观看。表演者通过控制影人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处的两根耍杆来使皮影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通常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和唱腔。皮影戏中,打场是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常;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声情并茂,动人心弦。著名的皮影传统剧目有《包公赔情》、《济公活佛》、《猪八戒背媳妇》、《三打白骨精》、《祭塔》等。

皮影戏流传的地域极为广阔,最北到黑龙江省,最南到广东省,西部到青海省,都有皮影戏。各地的皮影戏都有独特风格,影人的大小、造型也各具特点,因此产生了各种流派。这其中有中原地区陕西的牛皮娃娃影,江浙的羊皮影,山西的纸窗影等。皮影戏吸收地方戏曲与音乐的元素,因此具有多种唱腔,其中以甘肃吼塌窑的道情唱腔和陕西的碗碗腔最为著名。

皮影人和背景的亭台楼阁都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其中以牛皮和驴皮最受到推崇,因为这两种皮质做出的影人和背景更加坚固,更加透明。现在,也有用树脂和玻璃钢制成的新型材料皮影。皮影的制作非常讲究,首先是制皮。把新剥的皮子用清水浸泡数日,取出后将皮的亮面反复刮制到薄得透明,然后搭在木框上绷紧阴干。皮料制好后,用硬木推板打磨光,再用钢针描绘图样,描好图样的皮料,要垫在木板或蜡板上进行镂刻,然后再压平上色。皮影的上色一般选用红、黄、青、绿、黑五种纯色,这让皮影拥有了独特的美感。然后将人物的头、上身、下身、两腿、两臂、两手各部分用线连接组成,皮影人就大功告成了。

“一张皮子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扮尽贤恶忠奸。”由于影人在幕后只能做上下、前后的运动,所以除了仙佛形象是全脸正面外,其他的生、旦、净、末、丑等角色都是半边脸的造型。正是这一具具侧脸在影幕上创造了奇妙的艺术效果,故有“单眼人感动双眼人”的说法。

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

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

扩展资料:

皮影戏通过艺人制作的道具、影人来表现作品内容,这同古代傀儡戏一样。其他各地的戏曲通过脸谱、唱腔和剧本来展现内容。在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过程中,皮影戏与各种地方戏曲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影人的脸谱造型除了受宗教壁画和雕塑的影响之外,和地方戏曲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皮影戏中的角色也分生旦净丑诸行,不同谱式和纹样根据不同角色的身份、年龄、性格描绘样式。由于影人受表演形式的影响,只能显示一面在屏幕上,但正是由于侧面描绘的局限,反而带给它更具特色的美感,具有自身的特点,使形象更概括,更独特,凭借独有的形式美深深吸引了观众。

从民间艺人传承下来的影人我们可以发现,皮影的脸谱中可以找到许多在戏曲里已经失传的东西。如果从皮影出发来研究传统戏曲,会从不同方面发现其深刻价值。

参考资料:

-皮影戏

皮影戏是我国华夏传承上千年的传统工艺,也是一种民间戏曲,会受人们喜爱,当这一项戏曲被传到国外,是同样也深受外国人的喜爱,甚至惊呼居然有这么有意思的玩意。

皮影戏特色有哪些?

所谓皮影戏就是指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操控,引人配合,击打的乐器中,用戏腔还原当代流行的民间故事。而这种皮影戏深受人们的喜爱,同时它不仅可以向人们展示出我国的民间故事,同时也可以让人们了解到古人的文化以及魅力。但同时它也伴随着三大特点,第1点是流行范围广泛,第2点是种类繁多,第3点是表演道具是影窗。

1流行范围广泛。其实皮影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区,而且会融入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平语系的特点。如陕西的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皮影戏、阿宫腔皮影戏等。所以最终形成每一个地区都会有每一个地区的皮影特色。

2种类繁多。皮影戏当中除了声腔和剧目方面的不同,甚至连皮影戏当中的人物以及动物之间也会有所差异,因为其中材料可能会有所差异。

3表演道具的问题。皮影戏的道具主要为影窗, 一般的高度是3尺,宽度为5尺,高度最高不会超过4尺,宽度不会超过6尺,而这样的尺寸更适合人们在后面进行操作,同时也可以将皮影人物以及表演的动作更加生动。

皮影戏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

对于皮影戏本身就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早期从老北京开始蔓延出来,所以人们叫皮影戏为驴皮影。据相关史书记载,皮影戏其实是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而在元代时期传至西亚以及欧洲,所以说可谓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是我国出现的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戏中“影人”是根据剧中角色和衬景的设计,用驴皮或牛皮、羊皮经刮制、描样、雕镂、着色、烫平、上油、订缀而成。

人物脸谱和服饰造型生动形象,或纯朴粗犷,或细腻浪漫,或夸张幽默。再加上流畅的雕镂,艳丽的着色,达到了通体透剔、四肢灵活的艺术效果。

影人” 在艺人的操纵下,靠灯光透射映到白色布幕上,随着乐器伴奏合唱腔配合,便成为“一口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艺术形象。

辽宁的皮影戏是在明代万历年间由陕西赴辽东戍边的士兵带入的。清代的《滦州影戏小史》记述:明末时期,皮影戏在“长白黑水间颇盛行焉,满洲人尤悦之”。清代嘉庆年间,河北唐山地区的滦州皮影和山东的登州皮影也传入东北,于是东北的皮影戏开始形成了东北影(本地影)、滦州影和登州影(南口影)三个流派。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能人倍出。无论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也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泰山皮影戏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皮影戏又称人子戏、挑影子,因其影人、道具是用驴皮制成,故又通称驴皮影,听其唱,观其形,无一不透着泰山文化的深厚、古朴。据长辈的长辈讲,皮影戏在泰山已经唱了400多年了,是谁第一个把皮影戏传到泰山已无从考究。

泰山皮影戏的演出方式是立设影幕,俗称影窗,演员在窗内操纵影人做各种形象逼真的表演,同时有配音的演唱以及灯光、布景、音乐等的烘托。乍一看,皮影与杂耍无异,不过几个镂空的皮人儿被人比划。可你不要小瞧了这几个小人儿,唱起整本的大戏来三天三夜都不含糊,啥热闹唱啥。在早时泰山脚下的皮影戏班有十几个,活跃在泰安城的大街小巷,非常受欢迎。

我是比较喜欢皮影戏的,首先是因为皮影戏是我们中国的一种文化传承,其次是感觉这个皮影戏是比较有趣的,也是比较好玩的。

皮影戏是需要特别高的技术含量的,一般是需要一个人或者是两个人进行合作的,一般是准备一个幕布,然后操纵者在幕布的后面,然后用自己的双手进行操纵皮影的人物,然后通过双手的控制,能够将皮影的人物,动起来,给观众们表演出来,观众们看到后,会感觉到非常的神奇,是比较震撼的。

皮影戏在以前的时代,就已经存在了,受到了很多民众和当时官员的喜欢,有经济基础的官员,会选择将这个皮影戏的班子,请到自己的家中,然后让他们给自己的家人表演,也就是所谓的唱堂会,就是专场的意思,还有就是皇宫里面也曾经邀请过他们,给很多的朝廷官员和皇上进行表演,通过皮影戏的表演,可以让人们了解当下的社会文化和社会风貌,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听,也喜欢看,通过观看皮影戏,大家还能知道关于情感方面的一些知识。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皮影戏已经被应用到宣传我们中国***的方面了,通过给当地民众们表演皮影戏,能够让当地的民众们知道,***给我们老百姓做的事情,能够知道***为了我们普通老百姓能够过上美好的生活,曾经付出了多么艰辛的事情。所以说皮影戏能够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好好的爱护它们。

我的建议是,应该专门成立一个皮影戏协会,让一些爱好或者是喜欢皮影戏的人,然后聚在一起,就可以实现大家的爱好,还能在一起交流,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最佳答案皮影戏概述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发祥于中国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顾名思义,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更加特别的是,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的发明和现代**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如今,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争相收藏,同时也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由此可见,皮影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编辑本段皮影戏历史

  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始祖”。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据说,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从世界范围看,18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名人,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高度的评价。可以说皮影戏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无论是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然而,中国皮影艺术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它曾历经风雨劫难起落兴衰。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jué)不振。

  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从此元气大伤。

  编辑本段皮影戏起源

  中国皮影戏起源于何时,因文献不足,无法确知。可确定的是最迟在北宋时,中国影戏已极成熟,在中国传统戏曲表演尚未发展成熟之际,宋代的影戏已能表演完整、生动的三国故事,一些记载宋人生活的著作如《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都述及宋代(主要是南宋)影戏的盛况,除了一些有名的艺人,南宋杭州甚至有「绘革社」的影戏组织出现。宋代以后至明清,影戏一直盛行,受到宫廷和民间的喜爱,普及全国各地,与各地曲艺、语言、习俗结合,发展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影戏艺术。

  编辑本段皮影戏材质

  由于皮影戏是民间艺术的缘故,各方面的情况都因地方不同而有所差异,制作材料也根据当地的使用兽皮的情况而定。在中国,较多使用牛皮、羊皮、驴皮等等。

  编辑本段表演形式

  皮影戏是中国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中国西北部甘肃的陇东皮影主要分布于平凉、庆阳各县,较为集中的为东临陕西、宁夏的三角地带。陇东皮影戏大约在明清(14世纪-19世纪)时就已经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轮廓挺拔概括;镌刻精细流畅。陇东皮影制作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这种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牛皮刮干净、晾至净亮透明时即可制作。先将样稿轻画在牛皮上,然后用各种型号的刀具或刻或凿。之后用透明水色着色,颜色一般不调和,故而纯正绚丽、对比强烈。刻凿、着色完毕后“出水”即熨平,这是其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关。出水后再晾干,装订组合即可上台表演。

  皮影戏对表演的技艺也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要练就过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师傅言传身教,更加需要勤学苦练,积累大量的实际表演经验,由此可见,要培养表演人才,甚至最终能组成一个皮影剧团,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也正因为这样,全中国目前仅存的皮影剧团屈指可数,而且都集中在文化生活较为贫乏的山区及农村。这样的表演方式及传播渠道显然无法让皮影戏走入城市,乃至走向世界。

  而相比之下,数字化的皮影动画却能克服上述种种的局限性。它不仅真实地再现了皮影戏的原理,制作也相当的方便,可以根据观众的需要随意的进行修改。我们可以打破皮影戏作为传统艺术的沉重,而给它赋予大量现代的流行元素。我们可以在动画中应用**中各种长镜、短镜以及蒙太奇手法,可以用皮影戏的方法来演绎现代的故事。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现代网络的技术,让皮影戏(而不仅仅是皮影本身)在世界各地流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一切都不需要制作者有多少雕刻、表演手艺,只需要有足够的热情,足够的创意即可。这正是我们今天要把皮影戏制作成数字动画的初衷,我们也相信这样的表现手法能够赋予传统皮影戏新的生命及活力。

  演皮影戏的设备非常轻便,所以戏班流动演出的优势很强。不论在剧场里还是在大厅、广场、庭院以至普通室内,架起影窗布幕和灯箱就能开戏。一个戏班六、七个人和一箱影人就能演四、五十出戏。演出完毕,全部行头装箱就走,辗转十分便捷,所以皮影戏自古就是随军的一种娱乐形式,也是广泛流传、普及于民间的原因之一。

  演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经师父心传口授和长期勤学苦练而成的。在演出时,艺人们都有操纵影人、乐器伴凑合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武打场面是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常。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由于皮影戏中的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现,还能配以各种皮影特技操作和声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话剧的奇幻场面之绝,在百戏中非皮影戏莫属。

  皮影戏的演出,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时装现代戏等等,无所不有。折子戏、单本戏和连本戏的剧目繁多,数不胜数。常见的传统剧目有白蛇传、拾玉镯、西厢记、秦香莲、牛郎织女、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等。从革命战争年代起到解放后,新发展出的时装戏、现代戏和童话寓言剧,常见的剧目有兄妹开荒、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小女婿、林海雪原、红灯记、龟与鹤、两朋友、东郭先生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61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