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萧灯笼文章结尾是怎样升华到家园情怀的?

吴伯萧灯笼文章结尾是怎样升华到家园情怀的?,第1张

灯笼”见真情,写的都是真情。鲜明的有挑着灯笼迎回祖父的温暖亲情,有上下灯学母亲接灯笼的珍贵母爱,有乡俗还愿挂在村头给孤行客安慰的红灯,有元宵时节跟着龙灯跑半夜枕着小灯入梦的回忆,有族姐远嫁,官衔灯映照褪色朱门的遗憾……这些情感真挚深沉,随着作者的叙述有如一副副唯美画卷,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想想看吧,处处是灯笼,有日常生活所用的,有艺术表演需求的,还有年节特殊景象的展示,何其普通又何其令人回味无穷!

“灯笼”表文化。灯笼不仅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还体现着历史文化。且不说艺术戏曲故事,单是元宵张灯、朱红描字、宫灯想象,就把人的思绪拉到无限远的曾经,岁月沧桑伴随着文化流淌,这是我们民族的积淀!

“灯笼”言志向。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无论历史风云变幻,总有一批铮铮铁骨撑起国家的脊梁。沙场点兵射天狼是将军的誓言,挑灯看剑燕然勒功是战士的追求。此时的灯笼已经不是一种景象,更是一种豪情,一种志向。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好男儿壮志万丈!但,灯笼也太朦胧了,还是火把、探照灯、燎原烈火的气势足!这是担当,是誓言!

随着作者的笔触,我们走古仿今,听故事赏戏曲探军营,由个人款款深情到激越悲壮的家国情怀,我们的情感也在颤抖中升华。

厚重的文章,隽永的文字。

  《灯笼》 是著名散文家吴伯箫在20世纪30年代写的一篇散文,文章以“灯笼”和“情感变化”为线索,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亲人故乡的怀念,最后,表明自己要做“抗日马前卒”的誓言。

  文章怎么把这些“事”和“情”组织在一起写?首先要理清思路,划分层次。文章共十二段,概括每段内容,教参划分层次:第一段做为开篇谈“火”,为下文说“灯笼”做铺垫,;第二段至第十一段谈的是“灯笼”,全文主体;第十二段是结尾说“火”,“灯笼”不足以言其志,火把、探海灯和燎原烈火方能寄其情,卒章显志。

    二、三部分的划分,我认为值得商榷。对此,我有不同意见,认为应该把第十一和第十二段合起来做为结尾部分。理由如下:

      文章本身就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为“灯笼”,暗线为“情感变化”,它们互相交织,串联各种材料,而情感是文章的主旨。

    此文由一家一村延及天下,由个人延及社会现实,最后抒壮烈之情,卒章显志。但是,这种豪情壮志、铮铮誓言,在十一段就已提及,“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借古喻今抒宏愿。十二段在此基础上,把作者的豪情显得更为高昂,“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这两段的内容紧密相连,拥有抵御外辱的坚定信念,充满爱国情怀。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点拙见,仅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灯笼》这篇文章结构严谨,使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大量使用方言,地方色彩浓郁,感情丰富,是我们学习散文的典范之作。

文章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

写作特色

(1)多方面选材,突出中心。

作者围绕灯笼,从不同方面叙述了灯笼的重要意义,如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接回祖父,长幼情笃;上下灯学,悉心照顾,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了半夜,伴着小灯笼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小小灯笼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寄寓着作者赤诚的情感。

(2)以散文笔法行文,自由随意。

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写来,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人文,意绪纷繁。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进而表达自己的报国志愿。由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

《灯笼》文中表达我强烈惜感的句子是哪一句: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表达了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 敌,打击日寇,也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灯笼》文章后面部分由灯笼联想到唐明皇时的灯楼,古时候官宦人家门前的官衔灯,汉献帝冷清境遇时的孤灯,辛弃疾挑灯看剑时的明灯……文章结尾写到:愿做那灯前的马前卒……这些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由于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写历史名人一方面表达对我国悠久历史的喜爱,另一方面借爱国词人辛弃疾挑灯看剑的典故托出作者愿为国家奉献自己的理想。

《灯笼》回忆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层面及个人情感层面表达了灯笼对于“我”乃至对于民族的重要意义,表达了“我”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作者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流露着爱国主义的情感。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一个民族的一种神圣美好的心理情感,蕴藏于每个公民的感情世界之中。

这种情感集中表现为:对养育自己成长的祖国山河、文化、历史的热爱;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精神等。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一个爱国的人。

扩展资料

《灯笼》是吴伯箫写作的一篇散文,出自其作品《吴伯箫散文集》,并入选部编版(人教新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第4课。

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67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