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同伴交往行为,幼儿同伴交往行为是幼儿获得交往技能的最直接最主要的途径。,儿同伴交往行为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同伴交往是大量的且真实的,本文内容为大家详细介绍幼儿同伴交往行为。
幼儿同伴交往行为
1、受欢迎型幼儿
受欢迎的幼儿得到较多的正提名和较少的负提名。他们情绪稳定,反应敏捷,活动的强度和速度适中,在交往中积极主动。这些幼儿喜欢与人交往,而且善于交往,且经常表现出友好、积极的交往行为,因而受到大多数同伴的喜爱。受欢迎的幼儿是人们推崇的,他们良好的同伴关系为其自身的成长、成功铺平了道路,这些幼儿大都倾向于成为优秀的社会问题处理者、有效的协调者和对他人的支持者(毕晓平,2005)。
2、被拒绝型幼儿
被拒绝型幼儿得到较少的正提名,却有较多的负提名。这些幼儿情绪不稳定,爱冲动,其活动的强度大,速度较快,特别好动,较外向,注意力易分散,坚持性差。他们喜欢和小伙伴们交往,却不会交往。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活跃、主动,但经常采取不友好的交往方式,如抢玩具、随意改变游戏规则、推打小朋友等,因而常被同伴排斥、拒绝。被拒绝的幼儿容易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严重的适应问题,表现出更多的敌意、批评、攻击性,更容易活动过度和过分离群,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3、被忽视型幼儿
被忽视型幼儿只得到很少的正撮名和负提名。与其他幼儿不同的是,这些幼儿不大喜欢与他人交往,他们平时很安静,常常独处或独自活动,在交往中表现出退缩或畏缩,很少表现出主动、友好的行为,也很少表现出不友好、攻击性行为。因而既没有多少同伴喜欢他们,也没有什么同伴会很讨厌他们。这类幼儿通常比较听话\在平时生活与交往中暴露的问题不明显,不易引起教师和同伴的注意,往往也成为被教师忽视的群体。这些被同伴和教师忽视的幼儿缺乏与他人积极情感的交流,对他人反应冷漠,对班级活动也缺乏兴趣,行为也会变得愈加退缩。
4、矛盾型幼儿
矛盾型幼儿的正提名和负提名均较多。指的是那些被某些同伴喜爱,同时又被另一些同伴讨厌的幼儿,也称“有争议的幼儿”。这些幼儿一方面能力较强,性格较活跃,能领导大家进行游戏,在某个团体中有一定的权威地位;另一方面有时候会压制同伴,行为有时会具有破坏性,从而引起一些同伴的反感。
5、一般型幼儿
一般型幼儿得到平均的正提名与负提名,他们在同伴提名中没有获得极端的分数(最喜欢或最不喜欢)。这些幼儿在同伴群体中处于中间的位置,既不是特别主动、友好,也不是特别被动、惹人讨厌;同伴们大多不是特别喜爱、接纳他们,也不会特别拒绝、忽视他们。这类幼儿能够参与同伴交流、游戏,但表现不是很突出。
家长如何引导幼儿同伴交往行为1、通过系列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学习掌握与同伴交往的基本技能。
这是幼儿获得交往技能的最直接最主要的途径。课堂教学是对幼儿进行的形式,教师针对幼儿的发展情况,帮助其掌握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从而与同伴进行正常的基本的交往。如:语言活动中用故事《萝卜回来了》教育与同伴交往时,要互相关心帮助、心中有他人;并从中总结出正确的交往方法。《小老虎布布》活动让孩子认识到蛮横无理是错误的交往方式,是不会找到好朋友的,继而学会正确的交往方法。为培养幼儿的谦让行为,我们设计了《开汽车》、情景表演《怎么办》,我们用童话《牵牛花》培养幼儿学会简单的交往语言和可行的交往办法。我们还设计了《送笑笑脸给小班弟弟妹妹》、《元旦祝贺会》《送好朋友甜甜话》等活动,鼓励幼儿以良好的情绪与同伴交往,让幼儿体会到了在活动中与同伴进行交往、共同分享的乐趣。
2、组织各种形式的游戏,促进幼儿同伴之间的合作和交往。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游戏活动也是幼儿获得交往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幼儿的需要。在游戏中练习交往,用游戏的手段对幼儿进行教育既是最自然的,也是最受幼儿欢迎的。
歌表演“我们都是好朋友”中,幼儿边唱边与同伴拉拉手,笑一笑,抱一抱,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彼此的友爱,促进幼儿与同伴之间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音乐游戏“找朋友”中,幼儿边找朋友,边对朋友进行积极评价,使双方相互了解,增进友谊;体育游戏“刮大风”中,我们改进了游戏的玩法,让幼儿自由结伴拉起小手对付袭来的大风,(每一遍游戏寻找不同的伙伴)刚开始的时候幼儿只是寻找一个两个的同伴拉起小手,几遍游戏下来,孩子们逐渐变成了四五个同伴一起拉手,到最后我们全班的小朋友和老师自发的围成了一个大大的圆圈对付风爷爷,大家兴奋的不得了,情绪高涨,充分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在角色游戏和结构游戏中,让能力强的幼儿多带动能力弱的幼儿,让性格开朗的孩子多和内向的孩子接触,他们在交往中取长补短,互相影响,共同商定、友好合作,让他们感受到交往的乐趣。
3、重视日常环节,日常生活环节中蕴藏了大量的同伴交往机会。
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同伴交往是大量的、真实的、自然的。如:晨间谈话,洗手、喝水,就餐,散步,自由活动等。其间及时运用随机教育和个别教育,对幼儿进行正面的鼓励和引导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有一天晨间活动时,华夏带来一张和弟弟吹泡泡的照片,我马上拿给大家看。小朋友争相观看,向华夏问这问那,华夏也滔滔不绝地向小朋友介绍起照片上的人和那天发生的有趣的事……午班里的的孩子起床后穿衣、系鞋带、叠被子的时候,有的幼儿需要帮助,我就请他去找能力强的幼儿帮忙,并提示他运用适当的礼貌用语;穿衣服的时候鼓励幼儿互相帮助,并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散步或自由活动的时间提出一个幼儿比较喜欢的话题,或者鼓励小朋友之间谈谈来自幼儿园之外的消息。请大家和自己的好朋友说一说,聊一聊,这些都增加了幼儿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交往。
只有在实际情境中,幼儿通过交往技能的训练,才能真正积累交往的经验。为此,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幼儿的交往技能。
其次,家庭教育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手段,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长,家长要改变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交往环境。
1、家长应该创设宽松和谐亲密的家庭关系。如果孩子处在一个没有爱心的家庭,他们体验不到被爱的感觉,又怎么能去爱别人呢?父母粗暴、冷漠的态度会使孩子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及行为障碍,这样的孩子在交往中就很可能会产生障碍而导致失败。可见,拥有爱心才是交往的第一步。
2、家长应改变对孩子过分保护、溺爱的态度,给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快乐,学会分享与合作,并及时对孩子在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家长切不可把孩子间的一些争执等同于成人之间的矛盾,不要大惊小怪,要让孩子在争论中慢慢体会与人交往、和谐相处的一些基本道理。
3、家长还应给孩子作示范,做榜样。孩子最初通过与家长交往,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原则和方法。因此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体贴关爱;待人接物大方得体,与周围同事朋友交往乐观积极……这些积极的交往态度必定会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其正确的与同伴交往。
家园携起手,让我们的孩子在同伴交往中多一分勇敢,少一分怯懦;多一分合作,少一分霸道;多一分豁达,少一分孤独,在交往中展示自己的魅力,感受分享的快乐,健康幸福的成长!
同伴关系的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1、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促进其社会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面发展。
幼儿结识同伴,可以一起合作玩游戏。
2、同伴交往对幼儿情感起积极促进作用。
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经常表现出更多的、更明显的愉快、兴奋和无拘无束的交流,并且能更放松、更自主地投入各种活动。
3、学前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的观察学习和积极探索,有助于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在同伴交往中,不同的孩子带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他们在共同活动中也会做出各不相同的具体表现,即使面对同样的玩具,也能玩出不一样的花样。
同伴交往类型包括:
1、受欢迎型
受欢迎型幼儿喜欢与人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且常常表现出友好、积极的交往行为,因而受到大多数同伴的接纳、喜爱,在同伴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从同伴提名分上看,他们的正提名分很高而负提名分很低。
2、被拒绝型
被拒绝型幼儿和受欢迎型幼儿一样,喜欢交往,在交往中活跃、主动,但常常采取不友好的交往方式,如强行加入其他小朋友的活动、抢夺玩具、大声叫喊、推打小朋友等等,攻击性行为较多,友好行为较少,因而常常被多数幼儿所排斥、拒绝,在同伴中地位低,关系紧张。
3、被忽视型
这类幼儿不喜欢交往,他们常常独处或一人活动,在交往中表现得退缩或畏缩,他们既很少对同伴做出友好、合作的行为,也很少表现出不友好、侵犯性行为,因此既没有多少同伴主动喜欢他们,也没有多少同伴主动排斥他们,他们在同伴心目中似乎是不存在的,被大多数同伴所忽视和冷落。
4、一般型
这类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行为表现一般,既不是特别主动、友好,也不是特别不主动或不友好;同伴有的喜欢他们,有的不喜欢他们,他们既非为同伴所特别的喜爱、接纳,也非特别的忽视、拒绝,因而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一般。
合作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品质。一个懂得合作的幼儿会很快适应集体生活,与同伴友好相处,保障和提高个体生活质量。积极探索幼儿合作行为的指导策略,有利于幼儿“学会共同生活,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的人格基础。”
最近班级里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声音。图书角中“老师,xxx不给我们分享那本书,他不让我们看”小医院里因为谁为病人扎绷带而吵闹“老师,我爸爸说医院里是医生给病人扎绷带的,不是护士!”搭建区里“老师,xxx搞破坏,把我们搭的弄倒了······”娃娃家中活动结束时“老师,某某某没有收拾玩具就走了”
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纷争与告状的行为,其实都蕴含孩子们社会习性发展中如何处理矛盾、如何进行合理的分工或合作的问题。
首先要谈“合作”必须先明白其含义。庞丽娟等人认为,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或共同的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配合与协调(包括语言与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或共同利益,最终也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合作是自身的需要,自愿的行为。也就是说要调动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即共同完成目标的愿望,而不是教师单纯的说教“小朋友之间要学会合作。”这样这种“跳跃式”的、即时性的行为目标,缺乏思考的指导,难于持续、有效。可以说是以命令在压制幼儿,以教师的威严在震慑幼儿。幼儿活动区游戏中幼儿出现争执的现象是常有的、不足为奇的,教师应当发现活动中的幼儿合作学习与发展重要契机,将合作学习纳入教育计划中,通过用心设计、创设情景,精心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使合作目标在实施中实现,促进合作行为的学习与发展,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
根据帕顿游戏分类(在自由游戏中的社会交往关系和协同程度来看),合作行为发生在合作游戏阶段,大致出现在5-6岁。虽然合作出现在大班阶段,但它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不是说到了大班就自然会了,或者说到了大班教师再引导合作就可以。合作行为的出现,在大班之前也是去自我中心,亲社会行为的点滴铺垫。《指南》在“3-4 岁”阶段提出了“在成人指导下,不争抢、不独霸玩具”;“4-5 岁”阶段提出了“对大家都喜欢的东西能轮流 、分享”“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在他人帮助下和平解决”;“5-6岁”阶段提出了“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 教师要根据人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对幼儿合作行为的体现出渐进性的指导。只有重视和关注“小年龄”阶段的社会性学习与发展,才能使“大年龄”阶段的合作学习与发展得到顺利推进。
根据最近幼儿在活动区,总结几点可以促进幼儿合作行为的经验。
1、教会幼儿学会计划和分工。
如班级“消防局”中,有一次消防员出警到娃娃家灭火,到了娃娃家之后,根据情境消防员需要破门而入,但是消防员忘记拿斧头,又回去重新拿,之后灭火缺水,消防员又回去拿灭火器。再出发之前消防员就各自在干各自的事情,没有形成一个整体一个连续的情节,只是在摆弄消防器械。因此活动讲评的时候,就该问题进行讨论。“忘记拿东西这件事情说明什么?没有计划性,如何才能有计划性呢?写计划表,每天需要干什么事情,如没有火情的时候,第一件事整理好紧急情况是所需要的衣服、器具(消防栓、水袋、灭火器、面罩、斧头等)第二件事锻炼(仰卧起坐10个、俯卧撑10个、跳圈10次等) ,第三件事练习有人来参观时的介绍。这样幼儿在因为灭火这一共同的职责进行不同的分工和合作。如谁负责整理衣服,谁负责整理灭火器具,谁负责开车,这样不慌不乱,仰卧起坐孩间配合锻炼。如,小医院中,医生和护士的职责分别是干什么的?谁负责打针,谁负责开药,谁负责照顾病人。通过书籍和医生家长进课堂来和幼儿共同学习,引导幼儿之间的分工合作。因此,启发我可以积极利用某些需要分工、合作才能完成玩或任务的区域,并在活动之前引导幼儿思考:“怎么做,才能使任务完成得更好”,即引导幼儿先有个通盘计划,对小组人员进行分工合作;任务完成之后,让各组幼儿相互交流“刚才大家是怎么做的? ”“为什么能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 ”从中感受合作带来的好处,并逐渐地从无意识合作走向有意识的合作;从教师指导下的合作走向自行展开合作、完成共同的工作任务。
2、引导幼儿产生同理心,产生情感共鸣
有的小朋友,总是想玩一个活动区,或者是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从而与其他的孩子发生冲突,如搭建区有的孩子用了别人拿来的积木或者将别人搭的东西给弄坏了。这时就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如果你一直玩这个区,其他小朋友都没有机会玩了,想想如果其他小朋友一直玩这个区不让你来玩,你觉得怎么样?如果你搭的东西被其他小朋友毁掉了你感觉怎么样?在引导幼儿认识行为后果及他人的情感变化和具体情境中当事人的情绪感受。从而促使幼儿发出亲社会行为,促使幼儿更近一步的发展,为日后的合作行为的出现做铺垫。
3、及时表扬巩固
幼儿的合作行为并非一开始就是有意识的,它的形成是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渐进过程。不难看到幼儿游戏结束时,各区域的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地将玩具材料收好、放好。此时虽然他们没有明确的分工,但他们都明白本区域当前共同的任务是什么,各自应该怎么做。幼儿从无意识的合作转向有意识的合作,需要教师抓住一切可以引发合作的契机并给予指导、点拨,并在长此以往的关注和指导下,使之成为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进而成为一种优秀的品质。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指导中合作行为的指导渗透其中。 如,每次先吃完加餐的孩子会去帮忙搬被子(互相帮忙搬),然后铺自己的被子。有些幼儿吃饭特别慢,总是别人帮助他干,从来没有自己动手过。后来发现每次都是那么几个小朋友在积极的帮忙。教师可以及时表扬,“表扬xxx小朋友不仅自己抱被子、铺被子还帮助其他的小朋友。”表扬xxx和xxx小朋友,会合作自己抱不动的被子就一起抬过来。”如户外活动中搬玩具器械,有的小朋友搬不动时不想搬时,表扬我们班的大力士们,会合作,一起搬这么沉的玩具,加油!”
4、创设情境让幼儿一起。
《指南》指出“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与同伴一起克服。”“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们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幼儿合作行为的指导具有一定的情景性。合作产生于情境,也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出现,比如搭建区,如果幼儿是联合游戏的状态,那么,只需要教师创设一个故事情境,将所有幼儿的搭建连结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如有的孩子搭建医院,有的孩子在搭建游乐场,教师只需在医院和游乐场之间建立联系,就很有可能将联合行为发展为合作行为。
幼儿园大班社会《合作》教案范本1
活动目标:
1乐意主动和自己的伙伴商量、协商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感受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2在于合作伙伴共同寻找宝藏的过程中,体现完成任务的快乐。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重难点:
重点:乐意主动和自己的伙伴商量,感受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难点:协商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活动准备:
ppt 藏宝图、红色桃心袋、卡通
活动过程:
一、出示“藏宝图”引发幼儿兴趣
师:昨天老师收到了一个“神秘人”寄来的一封信,他是寄给我们全班小朋友的,我们来看看信里说了什么(出示信件)
二、集体分析、了解“藏宝图”的作用分析、了解“藏宝图”
师:原来,这封信是一张藏宝图,他能告诉我们宝物藏在哪里,你能看懂吗看懂了什么(出示课件:藏宝图)
引导幼儿说出藏宝图的内容
小结:藏宝图告诉我们宝物就藏在幼儿园里的这些地方。
三、幼儿寻找合作伙伴,共同去寻找宝物
1给每个幼儿发部分藏宝图,幼儿通过寻找另外几部分藏宝图,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
2幼儿和自己的伙伴商量共同根据藏宝图所指的地方在幼儿园内寻找宝物。
3全体幼儿共同说出在宝物的身上藏着四个字“合作快乐”(幼儿在寻找“藏宝图”和宝物时,教师随机指导)
小结: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找到了宝物,并且是和小伙伴一起互相合作才找到的。
四、与同伴分享情感,体验合作带来的快乐
1幼儿和宝物做游戏《合作快乐》
2小结:生活中离不开合作,因为合作给我们带来快乐,老师希望你们做事情的时候也能合作快乐,快乐合作。
幼儿园大班社会《合作》教案范本2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合作的意义,知道生活中处处有合作。
2能共同探索,尝试协商、分工,提高与同伴合作的能力。
3体验团结协作、战胜困难带来的快乐,增强进一步合作的意识。
活动准备:
1球、筐。
2四组操作材料。
3课件。
活动过程:
一、运球游戏,感知合作。
1教师出示球。
师:请一个小朋友把球从这里运到对面的筐里去。
幼儿第一次运球。
师:要求你们不用四肢,不借用任何工具,再把球放到对面的筐里。
幼儿第二次运球。
师:这次成功了吗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2教师小结:合作就是2个或2个以上的人,一起努力去完成一件事情。
二、讨论研究,了解合作
教师出示相应(一个人削苹果、一个人拼拼图、二胡独奏、一个人玩跷跷板、拔河、推车、音乐会、搬桌子)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请你们来看一看,这些里哪些是合作的
幼儿分辨交流。
三、游戏感悟,如何合作
师:究竟我们应该怎样来合作呢
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小游戏,请你们去玩一玩。
1介绍游戏规则。
第一个游戏:同心鞋。
第二个游戏:站孤岛。
第三个游戏:过河拆桥。
第四个游戏:搭小桥。
师:玩的时候请你们尝试合作着去完成,我只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哦,看看哪组能完成!
2幼儿第一次尝试。
师:你玩的哪个游戏你们成功了吗
幼儿交流合作的方法。
师:那现在你们还想不想再去尝试一下刚没成功的可以再去试一试,刚已经成功的可以去玩玩你感兴趣的游戏。
3幼儿第二次尝试。
师:这次你们成功了吗你们这次是怎么合作的
师小结:原来合作也是有一些小技巧的,只要我们互相谦让,相互协商,相互配合,合理分工,就能又快又好地完成一件事情。
四、联系生活,运用合作。
1师:在我们平时的生活、游戏中也会有很多事情需要合作,那你看到或遇到过什么合作的事情吗
2教师小结:看来,只要大家同心协力、互相合作,什么事都难不倒我们,希望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多合作、合作愉快!
3那现在就让我们众人划桨开大船吧!(播放音乐退场)
幼儿园大班社会《合作》教案范本3活动设计思路:
生活在集体当中的每个成员,我们都会常常为了完成某项共同的工作或任务,与他人合作然而,如何与他人合作,怎样才能使共同的工作完成得更好,这种能力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对于六、七岁的幼儿来说更是如此在工作中教师发现:幼儿在各种活动中,在遇到了困难的时候,不懂得与别人合作,更不知道如何去与他人合作。
因此,设计以"快乐合作"为教学活动内容, 让幼儿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在生活、学习中是怎样与人合作的。为了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再一次体验合作情感,在本活动中教师又设计了"同心鞋"这个游戏,通过游戏,更加印证了:合作才有力量!希望通过这个活动,使幼儿初步懂得什么是合作,并且认识到:有些事情光靠个人的努力是完不成的,需要大家的合作才能成功,使幼儿初步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理解“合作”的意义。
2、帮助幼儿在体验中懂得如何与他人合作,感受合作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场景设置、同心鞋、相关若干。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设置场景:活动室有许多“阳光小屋”的家具,请幼儿搬移。
教师提问:1、刚才你们是怎样整理家具的
2、如果只请一位小朋友做这件事情能完成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有许多事情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需要大家一起做才能完成,这就是——合作。
二、幼儿游戏,体验合作
1、小朋友都希望与别人合作,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同心鞋”的游戏。
(每两名幼儿自由编为一组。)
2、幼儿初步尝试,教师巡视
教师提问:1、“同心鞋”的游戏需要几个人一起走
2、两个人一起走和自己走有什么不同
3、穿上““同心鞋”走路,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3、教师设疑:穿上““同心鞋”走路,两个人怎样合作才能够成功
幼儿带着问题,再次尝试游戏。
教师提问:1、这一次,你们成功了吗是怎么走的
引导幼儿讨论:穿上“同心鞋”走路需要合作伙伴之间互相商量和体谅,注意步调一致。
引导幼儿小结:在“同心鞋”的游戏中,通过两个人的合作,大家都成功了。合作给我们带来了快乐!
三、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讨论自己能够理解的合作。
教师提问:游戏需要合作,那在我们平时的生活活动中、在幼儿园里还有哪些事也是需要合作的呢
引导幼儿小结:在平时的生活活动中,小朋友经常会与别人合作,把一件事做得又快又好。因为有了相互合作,再大的困难也能被克服,合作才有力量与别人合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只要大家同心协力、互相合作,什么事都难不倒我们。合作起来力量大。
幼儿园大班社会《合作》教案范本4活动目标:
1、体验合作的快乐,增强团队精神。
2、尝试分析故事,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3、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PPT课件、flash动画故事、“好玩的大鞋子”六双、背景音乐。理解合作的意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随音乐《众人划桨开大船》进入活动室,师幼交流。
“小朋友们好,看!今天来了这么多客人老师,我们先给客人老师打个招呼吧!“客人老师好!”
2、引入动画故事,课前猜想:
导语:“小朋友都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个好看的动画片,动画片里有一只猴子,一只鹿,小朋友说一说他们都有什么本领”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说得都很好,猴子和小鹿都有自己的本领,那到底发生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展开
1、带问题欣赏动画片《猴子和鹿》,初步理解合作的意义
(1)欣赏动画,提问:它们要比赛干什么小朋友们猜一猜谁会获胜为什么
(2)欣赏动画,提问:“小朋友们,谁获胜了
教师小结:原来爬树摘果子是猴子的强项,所以猴子轻而易举的获得了比赛的胜利。
(3)欣赏动画,提问:这一次它们比的什么谁获胜了
教师小结:比赛跑步梅花鹿获胜了,因为跑步是梅花鹿的强项,所以这次它获胜了。
(4)欣赏动画,提问:这一次它们又要比赛什么猜一猜这回谁会获得胜利
(5)欣赏动画,提问“猴子过不了河,梅花鹿够不到桃子,它们俩都在干着急,小朋友帮它们想个办法”
教师小结,小朋友想的办法真好,它们俩可以合作起来完成比赛,那它们是怎样合作的呢我们一起看一看。
(6)欣赏动画到最后提问:猴子和小鹿合作成功了吗它们是怎样合作的
教师小结,猴子和小鹿都有自己的本领,它们合作起来力量就更大。
2、出示PPT课件,让幼儿观察进一步加深对合作的理解
(1)出示赛艇(PPT)
提问:这是在干什么大家在电视里见过赛艇比赛吗赛艇运动员是怎样做的,我们一起学一学
教师小结:其实每个赛艇运动员的力量都很大,可是赛艇比赛不光需要力气大,更重要的是合作,他们要步调一致才能取得比赛的胜利。
(2)出示拔河(PPT)
提问:这是在干什么拔河需要合作吗怎么合作
(3)出示两个孩子玩跷跷板的(PPT)
提问:他们在干什么玩跷跷板需要合作吗为什么
(4)出示推小车游戏(PPT)
提问:这是在干什么和谁在合作
(5)出示桌子(实物),
提问:孩子们看这是什么如果把这张桌子搬到对面去,需要合作吗(请一个小朋友来试试,再请几个小朋友来试一试)
教师小结:刚才一个小朋友没有搬动大桌子,几个小朋友合作就把大桌子搬起来了,看来,合作的力量真大。
3、讨论:生活中的合作。
“其实我们的生活也离开合作。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平时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可以说给你旁边的小朋友听。(幼儿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4、游戏体验,进一步感受合作
游戏“好玩的大鞋子”
(1)让幼儿自由结合三人一组,每组一双大鞋子,自由探索练习。
(2)讨论:请成功和没成功的幼儿都讲一讲自己的感想。
(3)教师讲解方法,进一步强调合作,幼儿再自由练习。
(三)结束
幼儿园大班社会《合作》教案范本5活动目标
1、知道与人合作时,应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习协商解决问题的策略。
2、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3、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4、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地垫,体现合作的,幼儿绘画、手工、书写工具。
2、经验准备: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合作现象。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知道合作可以解决问题。
教师以小海龟救妈妈的故事提出问题:“有一天,海龟妈妈带小海龟去学游泳,游着游着,小海龟们饿了,妈妈去帮它们找海藻吃,一不小心,妈妈的身体被卡在了礁石缝里。”请幼儿猜猜小海龟是用什么方法救妈妈的
幼儿大胆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讲小海龟们合作救妈妈的结局,让幼儿体会合作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简单的小故事,直接导入合作的主题,帮助幼儿理解合作的重要,突出了活动目标。
二、游戏,体验合作的乐趣,学习合作的方法。
1、了解游戏规则,激发合作的愿望。
布置场景:教师在场地分散放置大块地垫(平均每4名幼儿用一块),并调动幼儿:“我来当海龟妈妈,你们愿意当小海龟来和我做一个合作的游戏吗”
交待游戏规则:以地垫当作大海里的安全岛,教师说儿歌“小海龟,本领高,潮水来了赶紧躲,牢牢站在安全岛,凶猛的潮水冲不到。”幼儿学小海龟随儿歌围着安全岛游泳,当教师说完:“凶猛的潮水冲不到”时,幼儿快速跑上地垫,保持身体的平衡,不能掉入“潮水”中。
简单的游戏材料很容易让幼儿进入情景,幼儿一定会急于游戏,教师此时交待规则的过程要中注重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
2、游戏“安全岛”,体验合作的快乐。组织幼儿游戏,初步尝试合作。
讨论:“怎样可以站得又快又稳”“为什么有的小海龟动作快却掉进了水里”
小结:只有互相合作才会让大家都安全。
有了速度与“安全”的要求,幼儿一定会有争先的意识,所以在快速跑上垫子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相互的影响,当幼儿出现不稳定或有合作的现象时,教师一定要关注,并通过对比启发幼儿对合作的思考。
3、增加游戏难度,学习合作的方法。
教师逐次减少地垫的数量,让更多的幼儿尝试合作。请幼儿互相观察,说说自己或同伴是怎样保证自己安全的让幼儿通过自己表述和与同伴交流,理解互相帮助、协商才能更好地合作。
这是游戏的高潮部分,也是最能体现教育价值的部分。垫子的数量可有效地控制幼儿之间的合作需求,当幼儿产生冲突时,正是幼儿需要互相协商的过程,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游戏情况,适当做出引导,可用方法:互相观察、讨论、协商等。
三、知道合作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愿意与人分工合作。
1、观察生活中人们合作的,发现合作的多种方式。拔河、抬花轿、划龙舟、搬东西。
2、观察分工合作的,感受分工合作的重要。篮球比赛、做手术。
3、观察叠罗汉表演与解放军救灾的,让幼儿知道在合作时要坚持、忍耐。
利用拓展幼儿的经验,体现社会教育是生活教育的特点。既能了解合作的多种方式,又能引导幼儿知道良好的合作品质,使幼儿的经验从游戏提升到生活中的社会行为。
四、延伸活动:学习用合作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以为解放军献爱心、做礼物为内容,组织幼儿讨论、协商分工。
2、请幼儿小组协商并选择制作材料。
3、幼儿合作制作礼物,体验分工合作的乐趣。
利用多种合作方式提升幼儿经验,使幼儿能在生活中使用倾听、协商、合作的策略,体现教育的现实意义以及社会教育的一贯性及反复性原则。
早期教育应是针对人类个体本性在个体发展中的早期所进行的适合个体发展水平的教育,也就是说,早期教育目标的建构应从人类个体本性出发,其教育的内容必须适合个体发展的实际水平,并注意充分挖掘儿童的潜在素质。从这一角度去审视我们的工作,不难发现,当前,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家庭,对幼儿交往能力与合作教育都是个薄弱环节。幼儿往往在体中以自我为中心,比较缺乏交往能力与合作意识,这严重阻碍了幼儿与他人合作与交往的机会。为此,近两年来,笔者所在幼儿园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一、加深对朋友幼儿交往能力的认识,提高教育的自觉性在幼儿园要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必须组织幼儿的交往活动而要达到活动的预期目标,首先要解决教师思想上的一些模糊认识。有人认为幼儿园范围小,天天见到的就是这几块地,几间和几十个十分熟悉的面孔,幼儿可交往的对象太少;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形式大都是集体活动,统一要求,统一内容,幼儿交往的机会太少;幼儿年龄小,直接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不多,交往的渠道太窄,等等,这些都是开展幼儿交往活动的思想障碍。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精神和有关理论,增进对提高幼儿交往能力重要意义的认识,不断提高教育的自觉性、积极性。我们认为,人是体生活的动物,具有明显的社会性,作为体生活中的一员,就必然有自我和他人之分,因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就必须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并能和谐地与人交往、合作,否则就不能适应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由此可见,提高幼儿的自我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理所当然被列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又告诉我们,幼儿自我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其个体在不断地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而这种相互作用的主体部分就是交往。幼儿在与同伴和成人的交往的同时,丰富知识,提高认识水平,发展社会情感,促进了心理活动的飞跃和心理水平的提高,从而加速幼儿远离自我中心,实现社会化的进程。因此,提高幼儿交往能力是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自觉地把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作为早期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开展幼儿合作教育符合幼儿身心特点合作是一种社会性行为。在对幼儿合作精神的培养过程中,幼儿每一个个体都要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必要的调整和控制,使那些任性、好强、固执等不利于合作的行为作出退让,才可能达到使合作各方协调一致、产生良好的合作效果的目的。这是合作教育对幼儿个体提出的主要要求。 另一方面,从身体发育情况看,三岁以后的幼儿大脑发育逐步成熟,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发展,动作日趋协调,并具有了初步的活动的能力。从心理发展的特点看,三岁以后的幼儿随着神经的加强和第二系统的展开,内部抑制机能发展加快,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平衡,从而使儿童的神经过程集中,各种心理活动进一步协调发展,并能更好地综合外界事物,控制、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些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使得对学前期幼儿开展合作教育具备了基础。再从学前期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看,三岁以后的幼儿自主意识有了较大发展。而随着自主意识的发展,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情感需求也不断发展,社会情感会变得越来越丰富深刻,并逐步不满足于自我。同时,三岁以后的幼儿与社会交往的内容和范围也日益扩大,并具有了合作的初步社会行为等。这时,有意识地加强这一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幼儿就能提高自己的交往的技能,体验到合作的愉悦,从而使幼儿的合作行为等社会性能力得到较好发展。 当然,幼儿早期合作教育并不在于使儿童能即刻生合作行为,而在于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为其以后社会化、个性化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早期合作教育不仅有利于儿童社会性发展,也关系到儿童未来人格的健康发展。三、拓宽幼儿交往与合作的渠道,展开早期合作教育活动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段内,幼儿的大环境是不会有大变化的,幼儿所在的成员也是不会有大的变化的。但是只要我们不断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促进幼儿社会化的目标意识,就能尽可能地拓宽幼儿交往的渠道,丰富交往活动的内容。因为环境是可以被人充分利用和创设的,体中的每个成员同时生活在不同的家庭里,其生活是多彩的,心理活动也是很丰富的,相信他们在相互交往中会有说不完的话、谈不完的事,关键在我们如何去设计,如何去组织。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教学为主体的教育活动中,最大限度地为幼儿提供交往合作的机会。我们针对不同学科教育活动的不同特点,努力安排各种类型的交往活动。如语言活动中相互讨论、表演故事;科学活动中的小组观察、合作实验;数学活动中的材料的交换使用;音乐活动中的对唱、合唱、结伴跳舞、集体舞;美术活动中的合作作画;社会活动中的情境表演、道德实践等等,都是很好的交往活动,幼儿在交往中,加深感受、强化体验、发展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地为幼儿创设交往的条件。如每天在晨间锻炼后,安排5——10分钟的交谈时间,幼儿相互可以通报昨天回家听到的新闻,或介绍自己感到最高兴的事情,或畅谈晨间活动的体会,还可以组织幼儿开展热点问题的讨论和有趣的动画片的讲述等等;值日生午餐时为大家分发碗,起床后分发洗脸毛巾、餐点等;如果某班开展活动需要向其他班级借用什么材料时,只要是小朋友拿得动的东西,老师应有意识地安排幼儿去完成。在这些交往中幼儿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愿望、提出请求或表示感谢等交往技能,并让幼儿相互分享快乐,同时发展口语表达能力。1.有目的利用幼儿喜爱的童话故事,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人物是如何进行合作的一及合作后的成功感和愉。幼儿模仿童话故事中的角色的行为,从而将童话中的情感语言移值到幼儿自己的生活中来。2.发挥教师作用,让幼儿分享、体验教师合作行为带来的愉快情感。幼儿获得社会化行为的一条重要途径,是通过认明榜样和模仿他们的行为。教师是幼儿心中的权威。是幼儿学习的榜样。教师通过让幼儿分享自己合作行为带来的愉快情感来发挥榜样作用,幼儿就会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模仿其行为,进而体验到其产生的情感,从而增强合作意识。例如,在幼儿面前表现出同班教师间的密切合作以及互相赞叹情景,为幼儿树立良好榜样;在班上开展“老师为什么高兴”主题活动,启发幼儿开动脑筋、观察老师的合作行为等,以使幼儿能分享、体验教师合作行为带来的愉快情感。 3增强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往活动。幼儿的情感是在交往中才发展起来的。教师可在一日活动中主动寻求与幼儿的合作,并对其合作性给予评价。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只要做有心人,教师随时都可捕捉到寻求与幼儿合作的机会。而且这些机会特别有利于那些个性强、不善于与他人合作的幼儿。即合作教育的重点对象。这对他们正好是极好的教育形式。同时,教师要创造条件,开辟空间,注意为大多数的幼儿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 4.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让幼儿直接感受到合作行为带来的愉快情感。如开展“找一个合作伙伴”的系列活动,要幼儿“发现一件同伴相互合作的好人好事”“做一件与同伴互相合作的事情”“做一件与同伴合作的游戏活动”等。此外,还可开展模仿生活角色,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竞赛活动等。让幼儿在这些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中,亲身体验到合作带来的成功感和愉,强化合作意识。有计划地组织各种以交往为主要手段的主题活动,并邀请社会上有关职业的先进人物和家长参加。如“三八”妇女节给妈妈、奶奶敬献礼物并说一句或一段祝贺的话语;“六一”儿童节举办家园联谊活动,由教师和幼儿共同支持并由小朋友担任接待员、讲解员和节目支持人等角色;组织幼儿和叔叔、交警叔叔、少先队员哥哥姐姐进行联欢,表演节目,并和成人交谈等。在这类交往活动中,幼儿可以直接接触到气质或性格有别、知识各异的不同职业的人,不仅可以增进对社会的认识,而且特别有助于学习和掌握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充分感受交往成功的无穷乐趣。内容丰富多彩的还是区域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和协作精神。交往能力和协作精神是人的社会性的核心。在幼儿阶段,这种社会性的培养,主要通过游戏活动实现的。由于幼儿的人格发展尚以自我为中心,这种交往能力和协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优化游戏环境与空间。以往,我园空间狭小,幼儿人数过多,活动中幼儿攻击性行为增多,社会交往行为减少,不主动参与活动比率升高。根据这一情况,我们首先想办法,充分利用一切空间规划活动区域,让幼儿在宽松、的氛围中游戏,让他们通过区域间和角色的扮演加强交往合作。其次形成良性师幼互动关系。教师的人际交往模式对幼儿的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直接的范导功能。经验证明,放任自流、专制的师幼关系对幼儿的社会性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我园教师在指导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十分重视儿童的人格尊严,努力满足幼儿的各种合理需要,在与幼儿交往中充分体现的作风。如:体谅和宽容幼儿的过失行为,对幼儿的表现认可、赞同和接纳,教师对幼儿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必然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再次,指导扮演社会性角色。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幼儿能否成功地扮演适应一定社会规范或要求为标尺的角色,扮演角色可帮助儿童设身处地地体验角色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地位、责任、义务、权利等等,并内化相应的社会性规范。我们在组织游戏活动时,十分重视幼儿的角色指导,并帮助他们理解角色间的人际交往关系,促进交往行为的升华。例如:幼儿在玩“照相馆”、“理发店”、“图书馆”、“肯德基”等角色游戏时,初步了解图书、摄影师、美容理发师等职业规范,转化为自己的角色意识,并在游戏当中表现出来,让幼儿获得与职业有关的初步知识、技能、规范和价值观。在这些游戏中,幼儿个体能力、协作精神都得到发展。在广阔的社区环境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社区既是幼儿赖于生存与发展的“根据地”,更是幼儿社会化的第三课堂。幼儿来自一定的社区,又必然走向一定的社区。其社会性的品质可以在社区的大千世界中经受检验、磨练。社区中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如各行各业的人;有环境资源,如菜场、植物园、银行、广场等;还有物产资源,如地方土特产、风味小吃、民间工艺品等。我们充分利用这些社区资源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社交活动,从而加速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例如:去年重阳节,我园将社区内的老爷爷、老奶奶请到幼儿园来,让孩子们和老人们一起欢度老人节,幼儿与爷爷、奶奶一起唱着跳着,老少同庆,真实不亦乐乎。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兴致很高,孩子们为爷爷、奶奶送糕点,给爷爷奶奶献花等,扩大了幼儿的社会交往层面,同时也激发了尊敬老人的情感。 四、教授方法,掌握合作技能幼儿虽有强烈的合作意识,但没有很好的合作技能,可能产生事与愿违的效果。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争强好胜、不听别人意见、不愿作出退让的幼儿,虽有美好的愿望,却没有取得满意的合作效果,甚至发生纠纷,出现了“好强的孤独儿”现象。究其原因,是这些幼儿缺乏正确的合作态度、正确的合作方法等。1、态度。正确的合作态度是幼儿愉快合作的前提。要让幼儿明白:如果你不好好地与别人玩(合作),别人也就不会和你玩(合作);要想别人好好地和你玩(合作),首先必须你自己主动和别人玩(合作)。美工活动开始了,内容是《有趣的谷物画》。这个活动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达到教育目标,我就要求孩子们两两合作来完成一幅作品,前提是这个合作伙伴不是在老师的安排下指定的,而是要让他们自己来寻找合作伙伴,其实也是培养孩子们的一种自主性能力。2、教给妥善的语言。妥善的语言是幼儿能够合作的重要条件。要教给幼儿如:“你愿意和我玩吗?”“我们一起玩,好吗?”等。记得在《赶小猪》的体育活动中,发生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孩子们手里各自都拿了根小棒,把气球当作“小猪”向指定地点赶去。可容易滚动的气球根本就不听孩子们的使唤,这时一个小男孩夺过一位小女孩手中的小棒拼命地夹住“小猪”往指定点跑,小女孩显得很委屈的样子,于是我来到小男孩身边,附在他耳朵上说了几句“悄悄话”,果然小男孩跑到小女孩面前说:“我们一起赶‘小猪’好吗?”小女孩露出了甜美的笑容。看到这样的情景我深刻地体会到,在开展各项活动中老师不仅要做个有心人,也要善于语言的运用。3、教给恰当的方法。恰当的方法是幼儿保持合作的有效法宝。比如让幼儿轮流担当某一普遍喜欢的角色;让幼儿主持一个有吸引力的游戏等。吃早点开始了,以往发饼干都是由老师来完成的,为什么不尝试让幼儿来充当这个角色呢?我这样想着也就立即行动起来,我请来了两名小助手,把饼干和餐盘放在他们面前,要求他们每盘放十块饼干,分九个小组,交代完毕后,两个孩子忙开了,一个摆放盘子,一个往盘子里数饼干,一盘、两盘……孩子们灵活的小手很快就把饼干分到各小组桌上了,这不仅体现了他们友好的合作精神,也提高了对数概念的进一步认识。良好的合作态度和正确的合作技能,不可能在一两次的合作教育活动中就产生、形成。因此,必须贯穿于整个的幼儿的学前期教育之中。五、创设环境,产生交往与合作行为,培养合作精神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是在与周围的人、特别是同龄伙伴的交往中,互相学习,掌握社会规范,从而提高交往、合作技能,发展社会情感的。因此,要注意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创设一个、宽松的游戏环境,提供与同伙相互合作的空间、时间。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并能够唤起儿童良好的情绪。儿童要与同伴友好地游戏,必须克服困难,并使自己的行为适应游戏的规则。同时,游戏也是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最有效的活动。如要求幼儿每一组搭建一个建筑物,最后全班组合成一个小等,这种有共同目标的游戏,比较容易使幼儿达成良好的合作。当然,教师在组织幼儿游戏时必须针对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适当引导。2、营造一个合作生活、学习的环境氛围。团体具有良好合作氛围,有利于促进个体产生与团体想一致的行为。如在大班建立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体,各项活动的开展以小组为单位形式展开,努力:作到生活中小组成员互相照料、互相关心;学习中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从而促进使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共同取胜,以朋友幼儿的合作精神。再进一步,就可努力使小组间的合作走向班级间的合作,从小的体的合作走向更大的体合作。3、建立一个以家庭居住地为纽带的相对紧密的友邻环境体,保证园外活动与园内的合作教育活动的同步、一致。这要取得家长的支持,鼓励幼儿间相互交往、适当串门、共同游戏,努力促使幼儿在不断的交往中产生合作行为,增强合作意识,强化合作精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