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otion,feeling,mood三者都可做“情绪”讲,sense则多指感觉器官得到的信息
mood指一种暂时的精神或感情状态
emotion 多指冲动:由主观引起而非理智作用的一种强烈的感情状态,并且经常伴有心理上的变化;一种强烈的感觉
feeling 多指由感情、情绪(如emotion和mood)或欲望引起的感知的情绪状态
从人的认知的角度讲,mood 和emotion是比较浅层次的(没有理性思考的,多是直观的反应,emotion做感情讲时稍复杂一些,但也多指与生具来的,应有的,如爱国),feeling则深一些
-------------------------------------------
emotion感情;情感;情绪
Love,hatred,and grief are emotion
爱、恨、悲伤都是感情
feeling触觉,知觉,感觉,情绪
sense官能,感觉,判断力,见识,感,意义,理性
mood 心情,情绪,语气,状态,1,
emotion和affection的区别:
一、词义不同。
emotion表示情感、情绪,泛指因外界刺激而引起思想情感从细微变化到最强烈的发作。affection含有喜爱、感情、影响、感染之意,指对人的爱慕或深厚、温柔的感情。
二、词性色彩不同。
emotion为普通用词,词义中性。affection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有褒义。
近义词辨析:
feeling : 普通用词,含义广。多指具体的或内心的感受,或表露出来的强烈情感。
passion : 指极强烈的感情、尤指愤怒、爱好等。也常指两性间的爱情。
sentiment : 一般指由一种思想激起的感情,含较大的理智因素。
扩展资料:
emotion短语:
emotion quotient 情商 ; 情绪商数 ; 情感商数 ; 情绪智力
Emotion Management 情绪管理 ; 情感管理
Voice Emotion 声音表情 ; 声响心情 ; 声响表 ; 声音表
negative emotion 负性情绪 ; 负面情绪 ; 不良情绪
sports emotion 运动情绪
emotion teaching 情感教学
Emotion interaction 情感互动
affection短语:
Conjugal Affection 夫妻情 ; 夫妻恩爱
new affection 新感
masked affection 掩饰性情感
Affection Bird 亲情鸟
affection mechanism 病变机制 ; 作用机制
positive affection 正向情感 ; 积极情感 ; 包含正性情感
Negative Affection 消极情感 ; 负向事物 ; 情感 ; 负性情感
base affection 黑心棉 ; 本底效应
temper吧???
这些词指一种暂时的精神或感情状态
emotion 则多为主观上的情感, 是自己的感情。
mood [ mu:d ] n 情绪,语气;心境;气氛 并且呢是范围很广的词语
Temper 通常指具有被激怒或大怒性质的一种精神状态
mood 和emotion两者其实都可以用,只是emotion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直接一点。temper 侧重于脾气暴躁与否 mood 侧重于心情好坏与否
什么是情绪情感和二者的关系
定义:情绪和情感 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 态度体验和行为反应 。人的情绪情感是由于 刺激情境 而产生的。但是,刺激情景本身不会引起人们的情绪和情感,而是当刺激情境发生的时候,人们根据 自己的需要对情境进行评估或解释 ,当其 符合人们的需要 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反之则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关系: 情绪和情感既 有区别 ,但是又 相互依存,彼此交融 。情绪和情感统称为 感情 。情绪是较为 低级的感情 ,适用于人类和动物;情感是较 高级的感情 ,只用于人类。
稳定的情感是 在情绪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通过 情绪反应 表达出来。情绪的变化反应情感的深度,情绪发生的过程中, 深含 着情感。
1 情绪是有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得到满足;情感是人 与社会需要相联系 。
2 情绪 变化快 ,受情境影响大;情感相对 稳定持久 ,受情境影响小。
3 情境 外显和冲动 ,情感 内隐和深沉 。
Lover physical needs, then social needs; ONS changes constantly, but relationship stable ONS impulsive and obvious, relationship implicit and deep
情绪的外在表现 / 表情的基本内容
表情emotional expression:与情绪情感有关的外显行为。
1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情绪伴随面部肌肉的变化,有些变化是微小的。
2 姿态表情gesture expression: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身体姿态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如高兴时,捧腹大笑;恐惧紧张时候紧缩双肩等。
3 语调表情intonation expression:语音语调表情是表达情绪的重要形式。
几种重要的情绪理论:
詹姆士朗格,看吧(卡巴),阿拉杀了一只(沙)腥龟(辛归),顿汤,一扎,喝了德了。
1 詹姆士朗格:James Lange Theory
刺激情景-机体反应-情绪,认为 情绪体验在生理反应之后 。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2 卡农巴德: Cannon Bard,认为 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同时发生 。
3 阿诺德拉扎鲁斯:Arnold Lazarus
刺激-评估-情绪。 认知评价情绪理论。 强调认知评价在情绪体验中的作用。
4 沙赫特辛格: 激活归因情绪理论。 即情绪的 双因素理论 ,认为情绪来源于 生理唤醒 和 认知标签 两个因素,人们对同一生理唤醒可以作出不同的归因,产生不同的情绪。
5 汤姆金斯和伊扎德Tomkins & Iszard :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汤姆金斯认为: 情绪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
“我应该比现在更开心才对。”
“我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有时候我感觉自己是个围观者,观望着那些真正在生活的人。”
“我为什么总是照顾不好自己?”
“我到底是怎么了?”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能意识到,我们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对我们成年后的生活有着无法回避的影响。有些影响是正面的,比如父母和老师的奖励或者一次比赛的胜利。有些影响是负面的,比如被父母打骂、被老师当众羞辱。
这些真实发生了的事情,我们很多时候都能回忆的起,事件的影响也可以被真切的感受到。可是还有那么一些“事情”,我们虽然记不得,但它们仍然可能对我们产生持久的消极影响。只不过这种影响的产生,并不是因为事情真的发生了,而是因为它们应该发生却没有发生。这就是童年期的情感忽视(Childhood Emotion Neglect, CEN)。
“童年期情感忽视“这一概念,是Jonice Webb博士基于自己二十多年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经验,正式提出并进行推广的。Jonice Webb博士认为:在一个家庭中,当孩子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父母足够的认可、接纳、和回应,孩子便学会了去隐藏或者压抑他们的真实感受,情感忽视的负面影响就发生了。
· 当孩子感到伤心难过,没人关心一下:“宝贝,你怎么了?”
· 当孩子需要得到安慰的时候,父母注意不到或者故意视而不见。
· 没人问询问一下孩子:“你想要什么?”
· 父母太忙,基本只管孩子吃饱穿暖,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
上面罗列的这些父母的行为,没有一个能被看成是虐待性质的,没有一个涉及到让孩子吃不饱穿不暖的,也没有一个能被看成是临床心理学所定义的“创伤性事件”。但是,如果一个年幼的孩子,在他们最需要被认可被关爱的年纪,经历了足够多这样的有意无意的情感忽视,那么他们在日后将会体验到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心理问题。
为什么在情绪上被接纳和认可,对一个孩子如此重要?作为人类,婴儿降生后的首要任务就是与其他人建立“关系”。这种关系,不但使婴儿在生理上得到满足而存活下去,而且还使婴儿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从而使婴儿的社会化能够正常健康的开展,帮助他们由自然人顺利过渡到社会人。
在这一过程中,“情绪”就如同胶水一般,把婴儿和母亲或者其他主要抚养者粘连在在一起。依恋理论认为,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年里,母亲要即时的连贯的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这样孩子才能和母亲建立和发展一种安全健康的依恋关系。母亲的这种回应,包括帮助孩子知觉自己的情绪状态,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反应,继而帮助孩子来管理自己的情绪。
可是,如果孩子的情绪感受经常的被父母忽视或者误读,那么父母就无意中给孩子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号:“你的情绪不重要”,“你的感受是错的”,“你的情绪是不被接受的”。当孩子的情绪自我被否定了,这个信号就等同于:“你,不重要;你,不被接受!”。
“你的情绪不重要”
· 父母喜欢替孩子做主,小到穿衣吃饭,大到选学校交朋友,经常不顾孩子的喜好和心情。
· 孩子看似无缘无故的哭闹,在父母眼里就是无理取闹,认为孩子哭累了就不哭了,哭完就好了,所以置之不理。
· 孩子恳求爸爸陪着一起看**,爸爸总是推脱: 我很忙,以后再说吧。
“你的感受是错的”
· 孩子告诉妈妈自己害怕去幼儿园,妈妈却说:幼儿园一点儿也不可怕,好玩着呢。
· 孩子考试有了提高很高兴,爸爸却说:有啥高兴的,考满分才值得高兴!
· 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欺负了很伤心,妈妈却说:小朋友那是和你玩呢,别伤心!
“你的情绪是不被接受的”
· 孩子害怕去看医生大哭,妈妈说:哭什么哭,胆子这么小?
· 爸爸接受不了孩子兴奋时的尖叫,报以白眼,让孩子停止尖叫。
· 家里的宠物死了,孩子非常悲伤,爸爸却说:有什么好伤心的,不就是只狗吗,别哭啦!
年幼的孩子,对父母的行为没有反抗和抵御的能力,但是他们有本能的生存策略。也就是说,孩子为了生存,会完全的接受父母对自己情绪的回应,从而作出相应的改变去迎合父母。一个孩子,如果经常体验到父母的上述行为反馈,便会逐渐的把自己的感受放下了并搁置一边,或者彻底隐藏了。只有这样,这些感受便不会再被父母发现,自己就能变相的取悦他们了。可是这样一来,时间长了,连他们自己最终都不能很好的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了。结果,外在的我和内在的我就割裂了。
在这样家庭环境长大的人,时常无法感知到自己真实的情绪,对自己的内心感受也时常表示怀疑。他们的情绪自我一直被否定被压抑,没能通过父母的肯定和接纳而真实的被体验过。他们的情绪没有根基,无法着陆,似乎总在一种飘渺的状态。他们的外表可能看似一个健全的人,但是内心深处却是彷徨、寂寞、空虚。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哪里有什么不对,但是又不知道具体少了什么哪里不对。
他们无法很好的知觉自己的感受,也不能很好的觉察和体会别人的情绪,因此他们很难和别人建立深刻的情感关系。总觉得有那么一堵墙横在自己和别人中间,因此内心时常没有归属感。他们总有种感觉,仿佛自己永远在别处,不知道这个世界哪里是属于自己的。
童年时期遭受过情感忽视的人,他们不能相信自己的内心感受,也就无法完全相信自己的决定。他们也因此经常对自己的决定十分纠结,常常发现自己做了不想做的事。对自己犯的过错,似乎又能很轻易的原谅自己。
临床心理学发现,遭受了童年情感忽视的人,他们似乎总是为别人着想,却很少为自己着想。他们或者因为意识不到自己的情感需求而无法表达,又或者体验到某种感受和需求却害怕表达出来。潜意识的声音一直在提醒他们:我的感受不重要,我的需求不重要。他们或许习惯了对别人报以微笑,但是对自己似乎额外的苛刻。当面对自己的时候,他们经常对自己感到失望,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
经历了童年情感忽视的成年人,他们的情感体验有盲点。他们不但无法很好的体会自己的内心状态,也很难准确的体会别人的感受。当他们自己做了父母之后,也自然比较难以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所以,他们的孩子也非常有可能与他们当年一样,在一个情感盲点里长大,遭受同样的情感忽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