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变态史,情感方面的,不要唯美的爱情故事

徐志摩的变态史,情感方面的,不要唯美的爱情故事,第1张

自从那个非同寻常的死之后,徐志摩一直是文化界的热点,经久不衰且历久弥新。不说别的了,光他与几个女人的情感纠葛,就是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几个女人中,

张幼仪的名分最尊贵,原配夫人,感情最平淡,七年后离异。

  徐志摩经历过的女人有:张幼仪、林徽因、凌叔华、陆小曼、韩湘眉,不少了吧,这只是中国的。

  和张幼仪的感情,除了半篇《离婚通告》(另半篇未查出)和徐志摩的那封大话连篇的信之外,没有任何确实的证据。通常人们总是说,婚姻后不怎么融洽,离了婚反倒互相体贴。这些话都是徐志摩的朋友说的,怕靠不住,就是靠得住也是表象。实情是,无论离婚前还是离婚后,甚至徐志摩死后五十多年,张幼仪从不吐一点儿口风。

  这正是张幼仪的贤慧,论者又会这么说:太离谱了,怎么就不想想,让她说什么好呢。说徐志摩好吧,人家跟你离了,说不好吧,弃妇之外还得加个妒妇。吃不到嘴的葡萄是酸的,自己吃了一半儿,叫别人夺去的葡萄就更酸了。

  几十年过去了,这苦命人终于在去世前说了实话。她活了88岁,1988年在纽约去世。她的侄孙女张邦梅**,1996年9月在美国出版了英文著作《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由道布里几出版社出版。两人关系的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

  张邦梅是张幼仪的八弟张禹九的孙女。她的父亲是耶鲁大学的教授,她已是第三代移民,毕业于哈佛大学东亚研究系,主修中国文学,之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获法律学位,曾在纽约任律师。从1983年到1988年张幼仪去世前,

她和姑婆谈了五年, 先写成毕业论文,再充实成传记著作。“姑婆看过我的论文”,内容的真实性是可以信赖的。会不会肆意诋毁呢?也不用担心,作者反复强调,张家始终以徐志摩为荣,张禹九临终叮嘱孙女,写书时“对徐志摩要忠厚些”。就是这位爷爷,遗嘱中要家人在他的葬礼上朗诵几首徐志摩的诗。

  起初她是怀着敬仰的心情来探索徐志摩与姑婆的婚姻的,而事实却一次次地引起她的质疑与愤懑,为姑婆所受的屈辱,为徐志摩的冷酷无情。

  她万万没有想到,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那样鄙弃张幼仪。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我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

  1920年冬,张幼仪出国与丈夫团聚, 过去都认为是徐志摩思念妻子,

写了那封乞求父亲的信。现在知道了,这封信多半也是应张君劢之请而写的。分居数年又有了子嗣,当时的情势,没有理由不让张幼仪出国。

不是徐志摩要送她去的,而是婆家送她去的。 而公婆所以送她去的理由,也只是提醒徐志摩对家里的责任。再没有比张幼仪本人的这个解释更为合理的了。

  若是思妻心切,他不会那样去迎接她。

  三个星期后,轮船终于驶进马赛港的船码头。“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着条白丝巾。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是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中惟一露出不想到那儿的表情的人。”

  在由巴黎飞往伦敦的飞机上,张幼仪因晕机呕吐,徐志摩把头撇过去说:“你真是乡下土包子!”话才说完没多久,他也吐了,张幼仪也不甘示弱,轻声脱口说:“我看你也是个乡下土包子。”

  在伦敦、波士顿,以及后来在柏林那一段生活,过去总说徐志摩如何的仁义,如何的善良,现在也知道了。徐志摩对待张幼仪是很不友好的,简直可以说是惨无人道的。

  两人在波士顿住下,不久张幼仪怀孕,此时徐志摩正在疯追林徽因,无暇顾及,一听便说:“把孩子打掉。”

  那年月打胎是危险的,张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

  徐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过后不久,徐志摩带一位中国女留学生来家中吃饭,书中叫她明**。张幼仪发现,这位穿着毛料海军裙装的**,竟是裹过脚的。送走客人,徐问张,对这位明**有什么看法,张说:“她看起来很好,可是小脚与西服不搭调。”走来走去的徐志摩把脚跟一转,好像张幼仪的评语把他的烦躁和挫折一股脑儿宣泄出来似的,突然尖叫说:“我就知道,所以我才想离婚。”

  书名即由此而来。张幼仪是天足,徐志摩后来也很少穿西服,这只是一种象征,象征两种文化的冲突,中国和西方,传统和现代。

  徐要马上离婚,见张不答应,竟一走了之,将张一人撇在波士顿。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张给二哥张君劢写信求救,她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明知张的去向,却不予理睬。只在要办理离婚手续时,才找到柏林。产后,张幼仪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回国后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终于从小脚的阴影里走出,成为一个“穿西服”的、引人瞩目的新女性。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认作寄女),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纂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

  徐志摩对张幼仪是这样的,张幼仪对徐志摩的感情又如何?这是个非常微妙的问题。还是听听张幼仪的自述吧:

  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不是说不定,可以肯定地说,张幼仪是最爱徐志摩的,因为她对徐志摩的爱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甚至不管徐志摩爱不爱她。

  这本书的写法,可谓新颖别致。外国学者在写法上的殚思竭虑,实在让我钦佩,是严格的传记,甚至是口述实录,其勾人阅读的兴味,一点不亚于侦探小说。由一只桃心木箱里的一件黑绸纱写起,引出对家族史的兴趣,结尾仍旧到那件黑绸纱,那只桃心木箱。正文分两条线索,互相交叉又互为表里,一条是主线索,由张幼仪的叙述构成;一条是副线索,写自己在婚姻上的思考与追求。“小脚与西服”这一命题,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以前徐志摩确实喜欢过林徽因,林徽因对他是有过好感,但是在知道他已经结婚之后,就找父亲和徐志摩断关系了,最多就是个普通朋友关系。徐志摩在和张幼仪也是因为其实他一直都不喜欢她,所以才离婚离得那么干脆的。当然这是徐志摩自己说的,这就是典型渣男式的发言。

他之所以会去赶那一班飞机是因为那一班免费好像,原来徐志摩可是不缺钱的,之所以变成这样,就不得不说他后来的妻子,也就是他的真爱了——陆小曼了。陆小曼也是离过婚的,原先花钱一直大手大脚的,她的前夫也能养得起嘛,后来和徐志摩在一起之后,徐志摩和他被赶出了徐家。徐志摩原先也没有什么谋生的工作,他们在一起过得挺难,但是陆小曼还是大手大脚的花钱,导致徐志摩不得不四处挣钱。

而且她在嫁给徐志摩之前就已经怀孕了,为了让徐家可以接受她,去打胎了,结果落下了病根。为了这个病受了些苦头,因此开始吸鸦片,这个费用有多大就不用我说了吧,大家都知道的。后来徐志摩就一直四处奔波挣钱,那次也是因为为了省钱才坐的那班飞机,要是还是以前,徐志摩用得着坐那班飞机吗?所以徐志摩的死基本和林徽因无关。要是想了解林徽因,可以去看她的一些成就,比如文学,比如建筑学等等。

徐志摩还喜不喜欢林徽因不知道,应该对于这种渣男来说,他每个人都喜欢的,但是还是最喜欢他的陆小曼吧。毕竟为了陆小曼,原先一个大少爷,开始四处奔波挣钱的,所以应该不喜欢了吧。

徐的原配妻子张幼仪出身显赫富贵的家庭,曾就读于苏州师范学校、德国裴斯塔洛齐学院幼师教育专业。1915年嫁给徐志摩,由于是包办婚姻,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那样鄙弃张幼仪。张幼仪虽然出身富贵却不娇纵,相夫教子,恪尽妇道。而徐志摩对这桩“无爱的婚姻”始终心存芥蒂。 结识林徽因后,他决心离婚,1922年3月两人在柏林解除婚约。徐志摩还写下《笑解烦恼结》一诗送给张幼仪,痛斥封建礼教后说:“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 离婚后的张幼仪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回国后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 徐志摩一生浪漫、痴心,执著,他为人厚道,热情,但他对张幼仪是无情而残酷的,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旧礼教塑成的。 林徽因是在英国伦敦圣玛莉学院学习的时候,遇到了徐志摩,两人便一见如故,并互引为知己。从此以后,在柔柔的康河绿波边,金阳沐浴的垂柳下,他们漫步吟诗,互诉衷情,很快便坠入了爱河。可是,当徐志摩离婚后,林徽因在父辈的安排下,已与梁思成有了婚约。 胡适曾这样说过:“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林徽因恰恰把这三者水乳般地交融成完整的一体。透过她飘逸的才思、清丽的文字引领我们缓缓地走近她。原来徐志摩眼中的林徽因是他人生理想达到至美至善境界的女神化身。 林徽因也曾经透露过内心的蕴藏,她说:“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这便是林徽因为何不嫁徐志摩的真正原因。 林徽因不嫁徐志摩是明智的,这明智除了对徐志摩的怀疑外,还有对自身的怀疑——假如一旦进入形而下的现实生活,自己能永远保持让徐志摩心动的那种美好吗?很难。那么,到那一天,梦破灭了,水晶变成玻璃,情何以堪?林徽因知道徐志摩所爱的并不是真实的她,他只是把一些关于女性的美好的想象都加到了她的身上而已。这说明林徽因对于人性和情感是多么透彻和了悟。 她眼中的徐志摩也许是纯真的,诗性的,多情的,但她更知道正因为如此,多情如徐志摩就会像那一片云,偶尔投影在这片波心,偶尔又会翩然地投影到那一片,这几乎是嫁给徐志摩的必然命运,所以她不要这样的命运。 聪明的女子选择了做他一辈子的红颜。林徽因用理智战胜了情感,将对徐志摩的爱情放到了婚姻之外精神之内。有人说“得不到的美是最永恒的美,得不到的爱是最永恒的爱。”他们做了一生一世的朋友,创造了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个美丽的爱情童话。 事实上,林徽因不嫁徐志摩而嫁梁思成的选择是对的,眼看追林徽因无望,便很快地恋上了北京名媛陆小曼。陆小曼娇艳美丽,多才多艺。在女性刚刚被社会注视的20世纪二十年代,她确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女性。她娴熟两门外语,写得一手刚劲秀丽的毛笔字,懂得绘画,也读诗词,还擅长音乐、舞蹈,又习京剧、昆曲。她为人热情、豪爽、直挚、大方;她个性鲜明,我行我素;她聪明伶俐,圆润通达。那个时代,女人只能逆来顺受、循规蹈矩,而她却能冲破礼教防线,排除社会舆论,挣脱家庭束缚,去追求真挚的爱情。 陆小曼一生为了依自己的真性情生存,不去做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她是一个超越时代的新女性,一个真女子。正如胡适先生所说:“陆小曼是北京城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与徐志摩相恋时已是有夫之妇,两人的恋情成为当时最轰动的社会新闻之一,他们在经受了许多痛苦折磨后终成眷属。 婚后的徐志摩并非进了天堂,他父亲始终不承认陆小曼这个儿媳,而陆小曼整日沉浸在上海的社交场上使徐志摩痛惜她浪费才华,她挥金如土的习性也使诗人入不敷出。在种种矛盾中,徐志摩形容自己的创作陷入了“穷、窘、枯、干”的境地。 徐志摩在北平教书,而陆小曼坚持留在上海,于是徐志摩只得经常在平沪两地奔波,“总想飞”的诗人还特别喜欢乘坐当时并不普及的交通工具———飞机。悲剧终于发生。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机从南京飞向北平,因为他答应20日要帮助林徽因筹划一个学术讲座,飞机在山东党家山上空撞山。 徐志摩的生命被热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续: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为她唯一的心愿,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愿望最终没能实

徐志摩的爱情故事里,总共有三个女人:

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

第一夫人张幼仪。这是一个典型的父母包办之下的婚姻。可它是徐志摩一生中真正意义上的婚姻。因为他跟张幼仪才真正具有家的概念:上有高堂,下有子女,中有世人的普遍的认可。从常人的眼光来看,他们俩的的婚姻应该算是美满的。虽说是包办婚姻,可他们的关系却非同寻常。特别是他们离婚之后所保持的那种深厚的友谊,更是在当今开放的时代也是难能可贵的。

不过,有着美满婚姻的徐志摩和张幼仪最终是离婚了。

徐志摩生命中就有了第二个女人:林徽音。

这是导致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的原因之一。据说《再别康桥》即是为她所做。徐志摩认为他有幸而找到了他的"唯一之灵魂伴侣",于是,他离了婚,要找他的"灵魂件侣"去了。可不幸的是,林徽音却并不是徐志摩那一类人,她是那种为婚姻而婚姻的那类。对她来说,婚姻比爱情重要。林徽音并不想为爱情做什么,她不想介入徐志摩的婚姻(这是为婚姻做出杰出贡献者),所以她选择了离开徐志摩,并在父母的安排下,与徐志摩的恩师的儿子定下了婚约。也许他们的爱情如故(徐志摩死后,林徽音哭得最为悲切。),可林徽音却选择了婚姻,并没有选择爱情。这自然也在常理之中。选择爱情而放弃婚姻的,古往今来,都是稀有之物。

他生命中的第三个女人:陆小曼。

陆小曼与徐志摩可以说是志同道合:同样有着对爱情的共同追求。陆小曼的丈夫可以说也是一个相当出色的丈夫,作为婚姻的角色,无疑也是最称职的了。这从他同意离婚这件事上就可看出一二。在那个年代,肯放另有所爱的妻子出去的男人并不多见。我记得陆小曼请求他丈夫同意离婚时的谈话是这样说的:"我已经把生命的躯壳给了你,你就让我活一回吧。"(大意如此)

最终陆小曼活了:她终于离婚成功。

很多人都是从《再别康桥》这首诗,知道了徐志摩这位民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跟很多位女子有过瓜葛,诗词大多都跟浪漫的爱情故事有关,当时就有不少人把他当作情圣。在徐志摩的一生中,一直都是在浪漫和风流当中度过的,当初为了参加林徽因在北平举行的演讲会时,搭乘中国航空由南京去北京的飞机,途经济南南部时受到大雾影响,降低飞行高度时撞到了山上,不幸去世。

徐志摩很早就因为包办婚姻结婚了,只不过在他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就前往美国读书,不久又转往英国伦敦。在徐志摩看来,这场包办婚姻只是为了完成最基本的婚姻义务而已。据说他第一次看到张幼仪的照片时,一脸嫌弃的表情。即便是在婚后,徐志摩也从来没有真正重视过自己的妻子张幼仪,很多时候对她都是不理不睬。

在徐志摩看来,自己喜欢的人应该是一个接受新式教育,有着理想和目标的新女性,不是那种有着封建思想,只知道相夫教子的女性,他需要的是和他有共同理念的人,所以在船上遇到林微因后,才会展开疯狂的追求,为此跟自己的妻子张幼仪直接离婚了。可惜的是,林微因最后还是没有选择徐志摩,反而跟梁思成结为夫妻。

徐志摩后来喜欢上了自己朋友王赓的陆小曼,在他们两人离婚后走到了一起结为夫妻。这件事情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就连徐志摩的父亲都因为这件事情断了他的所有费用,他只能靠着教书和做兼职来养活自己和妻子。但是即便如此,他依然跟林微因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经常去他们家做客。特别是在徐志摩去世后,林微因将一小块失事飞机的残骸放在自己的卧室里一直珍藏着。

徐志摩的感情经历是丰富的,共有三个女人在他的爱情里出现过,爱他的,他爱的,每一段都值得我们品味一番。

张幼仪是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两人是典型的封建传统下父母包办婚姻。

1897年,徐志摩在浙江海宁硖石镇出生。徐家在当地是首屈一指的富商巨贾。

1913年,张幼仪的兄长张家璈见到了十六岁的徐志摩,他欣赏徐志摩的才气,且徐家与有着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的张家也可谓门当户对。因此这桩婚事就被定下来了。

13岁的张幼仪,第一次见徐志摩的照片,对父亲说到:我没意见。

17岁的徐志摩,看了一眼张幼仪的照片,如此评价张幼仪:乡下的土包子。

“乡下的土包子”这个标签仿佛就从这一刻开始,牢牢的贴在张幼仪的身上。

追求自由,接受新思想的徐志摩,反对包办的婚姻,但终究是无法摆脱家庭的束缚,迫不得已接受了这门婚事。

1915年,两人成婚。这门婚事似乎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注定是没有结果的。在亲友们闹过洞房之后,徐志摩离去,留下张幼仪独守空房。

1918年,在张幼仪生下一个男孩儿,四个月后,徐志摩毅然赴美留学。

在徐志摩留学的时候,张幼仪请了教庭教师学习文学,地理等知识,她期盼着下次和徐志摩的见面。希望能给徐志摩带来些许惊喜。

1920年,徐志摩在信件中第一次提及了张幼仪,要求张幼仪前往法国陪同。张幼仪满怀欣喜,穿着精心挑选的衣服,站到了徐志摩的面前。

徐志摩未仔细的看她一眼,便把她领进商店,挑着自己喜欢的洋装——裙子、黑色丝袜、帽子。催促张幼仪换上。据张幼仪之后的回忆:照着镜子,不认识自己了。

徐志摩接着和张幼仪合了影,将这张照片寄回了老家。或许这只是给家人的一个安慰,给他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照片中的徐志摩,微微倾向张幼仪,一脸书生气,温柔静谧。张幼仪好像略显拘谨,似乎是新衣服的不适应。

这是张幼仪与徐志摩的第一张合影 也是最后一张。

1921年,张幼仪发现自己再次怀孕,徐志摩要求张幼仪将孩子打掉,张幼仪惊慌说到:听说打掉孩子会死掉。谁知,徐志摩回应到:坐火车还会死人呢,还不是有人坐火车吗?

这让张幼仪伤透了心。这一天晚上,张幼仪破天荒的唯一一次没有做晚饭。

徐志摩再次离开了张幼仪。再次相遇是签订离婚协议。徐志摩,抛开责任、名誉,迫切的要求张幼仪签字。这源于与林徽因的相遇。

张幼仪无法明白,她侍奉公婆,打理家事,遵守妇道,婚姻为什么会破灭。

1922年10月,徐志摩追随林徽因回了国,张幼仪则到了德国柏林,生下了第二个孩子。

张幼仪的隐忍与付出,始终换不回徐志摩没的爱。他一直想找到自己在情感之路的灵魂伴侣,显然张幼仪不是。但张幼仪一直是最爱徐志摩的人。

林徽因是林长民最为喜欢的女儿。林长民和徐志摩则为挚友。徐志摩与林徽因在一来二去的交往下,产生了情愫。当时林徽因16岁,徐志摩24岁。

林长民并不同意徐志摩与林徽因之间的感情。

1921年10月,林长民回国,也把女儿林徽因带回北京。

1922年10月,徐志摩结束在剑桥的学业回国。在回国前夕,写下了《再别康桥》。

1922年11月,徐志摩登报声明:自己已经原配解除婚约。他还在此后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笑解烦恼结》送给张幼仪,这是徐志摩送给张幼仪的唯一一首诗。

1923年,徐志摩刚到北京,就接到了老师梁启超给他的一封长信,劝他“义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这时,林家已把女儿林徽因的终身许配给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然而,徐志摩不把老师的劝诫当回事,反而坚定地回答: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梁思成家住在松坡图书馆,因为梁启超时任松坡图书馆馆长。松坡图书馆有两处房子,其中一处在北海公园的快雪堂。快雪堂是一处幽静高雅的院落,星期天不对外开放。

梁思成是馆长之子,关系特殊,当然可以自由出入,这里便也成了梁思成与林徽因幽会的地方。

徐志摩竟然找到这里,理由当然是冠冕堂皇的,他是梁启超的学生,又是林长民的朋友,就是梁思成在,面子总是该给的吧。

但是,徐志摩来的次数多了,梁思成渐渐产生了反感。有一次,梁思成在门上用英文书了一张纸条“情人不愿受干扰”。

徐志摩见了,只得悻悻而去。这明晃晃的纸条贴在门上,想必林徽因是默许了。

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和林徽因都是诗坛中人,自然就一起接待,一起进出会场,还一起演出英文戏剧。一次次的接触,又点燃了他们昔日的情感。

但林徽因马上要随梁思成到美国留学去了,她也不可能成为他的妻子,两人终不能成为眷属已成定局。

同年5月20日,泰戈尔一行离开北京,徐志摩陪同前往,到车站送行的人很多,林徽因也在其中。

看到林徽因,徐志摩立即赶写一封信给她。可是,车子已经启动了,徐志摩情急之下,跳下车子把尚未写完的信送给林徽因。

信中写道:“这两日我的头脑总是昏沉沉的,睁着眼闭着眼都只见大前晚模糊的凄凉的月色,照着我们不愿意的车辆,迟迟地向荒野里退缩。离别!怎么的能让人相信?我想着了就要发疯,这么多的丝,谁能割得断?我的眼前又黑了。”

“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可以说林徽因是徐志摩一生中最爱的女人,是他千辛万苦要寻找的灵魂伴侣。

对于,林徽因为什么没有选择徐志摩,她曾经说到:“徐志摩喜欢的不是我,而是他诗人的浪漫想象出来的我。”

(1925年,徐志摩到达德国柏林,得知他的小儿子彼得逝世。)

在之后的日子里,徐志摩心情极为低落,这时他与陆小曼相遇了。

陆小曼是名满京城的交际花。陆小曼与丈夫王赓的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两人志趣并不相投。

王赓与徐志摩同为梁启超的学生,两人一起创建新月社。

陆小曼与徐志摩日久生情。

1925年,陆小曼打掉与王赓的孩子,离了婚。

对于,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姻,徐志摩的父母极力反对。对此徐志摩父亲徐申如提出:要他同意两人结婚可以,须做到三点,第一是取得原配张幼仪谅解和同意;第二是婚礼自己解决;第三,婚礼必须请来文化界名人,由胡适担任介绍人,梁启超担任证婚人。

1926年,最终举办了婚礼。梁启超作为证婚人不仅没送上对新人的祝福,还在两人婚礼上将新人骂了个狗血临头:

“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自误误人。”

婚后,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快乐时光并未持续多久。

陆小曼依旧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每天忙于交际享乐,不是约三五好友打牌,就是花钱捧戏子,甚至在翁瑞午的怂恿下,抽起了鸦片。(徐志摩与陆小曼因戏剧与翁瑞午相识)

为了生计,徐志摩只能在北京和上海的多个学校内任职教书,并拼命的写诗文赚稿费。当时徐志摩的月工资近千元,鲁迅在当时的月工资只有400元。

就算这样,徐志摩仍然负担不起陆小曼的无度挥霍。

生活并不是纸上的诗句,终要与茶米油盐接轨。幻想也始终是幻想。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在由南京乘飞机飞往北平途中 ,遇上大雾,飞机失事遇难,逝世,年仅36岁。到此徐志摩浪漫的一生结束了。

在民国的历史上,有过很多出类拔萃的世界级的文豪,想鲁迅先生、郭沫若先生等等,他们奠定了近现代中国文化的基础。徐志摩是这些天才人物当中的顶尖者,他对新诗的研究和在新诗歌方面的创作犹如在近代史的天空中投射的彩虹,缤纷绚烂。

徐志摩的一生是坎坷而短暂的,在辉煌的背后是一个对自由和爱情充满无限向往的赤城少年。

要了解徐志摩,就必然要了解他的情感,在他的情感中能够看到最为真挚的徐志摩,同时也能够最是理解徐志摩所向往的那种自由。徐志摩第一个最为众人所熟知的头衔是梁启超的弟子,第二个最为所熟知的头衔就是“中国离婚第一人”。

徐志摩是中国第一个离婚的人,这种想法在他同张幼仪成亲之后不久就已经表露了出来。对于这一次离婚,在当时和现在,人们对于徐志摩的评价都是比较复杂的,褒贬不一的。

从封建传统角度来看,张幼仪绝对是一个优秀的女性,从民国时期的新式思想的角度来看,张幼仪也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女性。但是最终徐志摩却也只能与她离婚,成为可以交谈的朋友。张幼仪始终认为,林徽因的出现造成了徐志摩与她的离婚,而徐志摩搪塞张幼仪的原因则是,自己是一个新式思想的青年,与她离婚是为了彰显和旧思想的势不两立,因为徐志摩和张幼仪是封建式的包办婚姻。

只能张幼仪和徐志摩所说到的原因都是存在的,但并不完整。从徐志摩生前的张幼仪的最后面当中或可找到导致两人离婚的真正的症结。

徐志摩从上海去南京再转机会北平前曾与张幼仪见面,张幼仪劝说徐志摩不要乘坐飞机,因为飞机太危险,火车要更安全些。

其实张幼仪是善意,因为民国时期,航空业确实非常落后,连一个像样的飞机驾驶员都没有,十分危险。但是徐志摩却放生大笑,满不在乎,很显然他对张幼仪的这种劝告是有些嘲讽意味的。

由此可见,两人的内在就存在很大的不同,徐志摩是一个对新事物敢于尝试,有着很强冒险精神的人,而且极富创造力。而张幼仪虽然在德国接受了西式的教育,但是骨子里依旧只是一个传统而保守的人,就像她晚年所认为的那样,虽然她与徐志摩是离婚了,但这并不应该完全归罪于封建式的包办婚姻,因为在那个年代这种形式的婚姻很多,成功的也很多,夫妻和睦幸福的也很多,并且她对封建式的包办婚姻依旧持肯定态度。

由此,可见张幼仪的确是骨子里就是保守的,或者说是沉稳的,与徐志摩完全南辕北辙,这样的两个人结合在一起如果能够像徐申如所期望的那样形成性格方面的互补,那当然能够幸福的生活下去,但很显然,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因为徐志摩对自由的向往是无限的,他根本容不下一点保守的思想。

回看徐志摩和张幼仪之间的情感之路,两人之间是没有爱情可言的,从一开始就没有,或许张幼仪还有一些,但是徐志摩绝对是一丁点都没有的。这样的一段婚姻,结束只是时间的问题,思想上的冲突和对立根本是无法被调和的。只不过,徐志摩选择结束这段婚姻的时间点有些太过冷酷,张幼仪刚刚为他生下第二个儿子,身体还处在虚弱的状态中,而徐志摩又在这个时候对她的内心进行一记重击,实在太不应该,太不负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751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