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到汉乐府,再发展到南北朝乐府,民歌作为我国文学的源头,再次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且在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民歌史上的第三个春天,民歌的文学创作又一次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由于时代的特殊性,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状态,使得同一时代在不同地域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异,因此南北朝乐府民歌,按照地理区域的不同,也可以划分为南朝乐府民歌和北朝乐府民歌。而南朝民歌中的主要代表是抒情长诗《西洲曲》,北朝民歌中代表性作品是叙事长诗《木兰诗》,它们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以此为例可以来比较南北诗风的差异。 首先在体裁和内容上。作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的《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性的诗篇,尽管在诗中也穿插了采红莲,登楼望郎等情境,但总体上的主调还是在抒情的,这些情境的设置也都是为了抒发采莲女无尽的思念而服务的。《西洲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穿插不同季节景物的转换,以及女主人公在门口等郎君,采红莲,登楼望君等行动来展现写一个青年女子的无尽的相思之情,其中对女子服饰及仪容的细节描写丝丝入扣,深入人心,层层剖析人物的内心情感,又将这无尽的相思表现得极为细腻和含蓄。而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木兰诗》,则是属于叙事性的诗篇。诗中主要讲述了木兰代父从军,替父出征的故事,全诗主要以叙事为主,中间也穿插了木兰思念家乡等抒情性的诗句,它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人物形象,从一个闺中少女到金戈铁马的巾帼英雄,再褪去光环之后又甘愿回到父母身边尽孝。国难当头,她挺身而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待功成名就之时却又卸下光环,甘愿回到父母的身边。在她的身上充分地表现出了区别以往对古代女子柔弱形象的一贯概念的那种淳朴,勇敢,善良,机智以及一种超脱和博大的胸怀,在她的身上又具有北方的地域特色,豪放,洒脱,同时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女英雄形象。 其次,在风格上。整体上相比较来说,南朝民歌文辞华美,清丽,婉转而缠绵,而北朝民歌则朴实无华,粗犷,豪放而直率。回到诗中分析,《西洲曲》中的诗句“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女主人折下一枝梅,回忆起了曾经与郎君在西洲的梅下相会的情景,因为思念而穿起“杏子红”的单衫,梳起了“鸦雏色”的头发,这些看似随意的动作,都透露出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体会这一句句诗句,婉转缠绵,情新艳丽,还有“采莲南塘秋”这六句诗句,细节描写,丝丝入扣,表现了主人公含情脉脉的姿态,这些都可以充分感受到它委婉缠绵、清新自然的诗歌风格。而《木兰诗》则相对来说更具有北方民歌的特色,粗犷豪放,例如“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些语言在表达上都显得更为通俗易懂,朴素和更为口语化,“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等运用了 “溅溅”“啾啾”等象声词,使得语言形象生动,富有特色,又充分融入了生活的特色,极具艺术感染力。 最后,在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上。《西洲曲》这首诗将富有季节特色的景物描写与人物的生活情境和她的行为动作融合在了一起,通过季节的变化来逐步地展开情节,表现人物形象。诗中关于季节的描写有很多,如“折梅”表示早春,“单衫”则是春夏之交,“采红莲”应在六月,“南塘秋”该是早秋,“弄莲子”已到八月,“鸿飞满西洲”便到了深秋时节,而梅花、伯劳、红莲、飞鸿等这些意象的选择又是别有深意的,具有江南水乡的色彩,同时又充分地展现出女主人公深深的思念之情,从初春到深秋,一年四季,每时每刻都充满了浓浓的思念,特别是登楼望郎这一情景的设置,展现了一个传统的富有特色的思妇形象,表现了女子的忠贞不渝的情思。此外,这首诗歌的另一个特点它多变的修辞手法上,运用了顶针、钩句、比喻、谐音双关等。例如“折梅”和“折媒”,“莲子”和“怜子”,等大量运用的双关语使得诗歌的语言更为生动活泼,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的委婉含
蓄。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也体现出了南朝民歌清新淳朴,婉转缠绵的语言风格。在用韵上,全诗基本上是四句一换韵,同时又运用了连珠格的修辞法,从而形成了回环婉转的旋律。这些都体现出了南朝民歌的风格委婉缠绵、清新自然,善用汉语的谐音构成双关隐语等艺术特点。此外,南朝民歌大多体制小巧,多五言四句。个别也有较长的如《西洲曲》,但也是四句一解。而《木兰诗》是按时间顺序来叙述的,在叙述安排上也显得剪裁得体,有繁有简,详略得当。在一个相对跨度较长的时间领域里,作者没有平铺直叙,而是经过精心的挑选的,详写了故事的前奏,在准备出征和思念亲人上交代详细,而征战的十年却是一笔带过,这些是特意安排的,可以着重体现出木兰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有人情味的女英雄。同时,在辞官回家那一段,也是着重安排的,值得一提的是父母和兄弟姐妹在得知木兰回乡的那些表现都是极具生活气息的,在情节安排上也十分的合理。其中最后一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富有哲理,一语点出了木兰能在军营呆上十年而不被发现的原因。诗歌运用了排比、对偶、比喻、夸张、叠字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更有表现力。另外,诗歌以五言为主,兼用七言和九言,几句一换韵,节奏明快,富有感染力。从中,也都体现出了北朝民歌粗犷豪放,质朴刚健的风格,意境浑朴。此外,北朝民歌的形式除五言外,还有四言、七言、杂言等,相对于南朝民歌更为灵活多变,形式活泼新颖。
巧妙地引用了《西洲曲》里的诗句,把女主人公的淡淡的愁绪结合起来了,《西洲曲》里的少女们风姿绰约,她们荡舟采莲嬉戏,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而作者却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不难想象,‘颇不宁静’的作者对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是多么渴望啊!
《西洲曲》以四句为一组,使之“续续相生,连附接粤”的修辞手法是( )。
A反复
B比喻
C顶针
D借代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清代沈德潜评论顶针的手法效果时说“续续相生,连附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参见教材P209。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