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笔记(认知,情绪,意识,情感,梦。。。)

书摘笔记(认知,情绪,意识,情感,梦。。。),第1张

认知是消耗精力的过程,它包含警觉、戒备和紧张,因此,它是使人疲劳的。

行为根本没有目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情绪是思考的产物。

神经病是由错误的、不合逻辑的信念组成的,这些信念导致某人会用自我毁灭的方式去感觉和行动。

威胁性冲突,灾难性冲突(没有选择或抉择的可能性,所有选择都是灾难性的或威胁性的)

冲突和挫折之所以致病,主要来自威胁,威胁实际上对有机体的基本需要或自我实现有阻挠作用。

性格是人们思考、感受和行为的方式。

思想,在人际关系下形成,是一种组织、调控的机能片段。思想也是一种内部结构,来源于由人际关系提供的外部结构。

乐观促进行动,行动有益生存。

在马斯洛看来,非超越者主要是更实际、更现实、更入世、更能干、更凡俗的人,他们更多的生活在此时此地的世界中,或生活在匮乏性的王国、匮乏性需要和匮乏性认知的世界。对人和物,他们主要是以一种具体的、实际的,此时此地的、实用的方式来看待的,也就是说,他们将人或物当作匮乏性需要供应者或阻挠者对待,或作为有用或无用、有帮助或有危险,对个人重要或不重要的因素来看待。他们生活在现实,并在现世达到自身的实现。他们把握环境、引导环境、利用环境达到有用的目的。

为避免产生对人性的失望,我们必须首先放弃对人性的幻想

1对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人们都有一个无意识的意图,所有人都在谈论有意识中的意图——这固然很真实也很重要,但并非全貌。

2当无意识意图和有意识意图冲突时,无意识意图会获胜。

奇迹的发生并非有悖于自然,而是有悖于我们所认知的自然。

如果"意识的时空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它也给我们带来了自我意识的一个严格的定义。我们应该能够给出一个不是模糊的、自圆其说的定义,而是可测试的和有用的定议。我们将自我意识定义如下:自我意识是创建一个世界模型和模拟你在未来的显现。

内心的矛盾意味着自我认知的改变。

但自己多年以来一直坚守的价值观产生动摇,前途未卜之时,我是谁这个问题就来了。

也就是说,当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转变,就会自然产生此类问题。这与身份无关,但意识到自己的新想法或新感觉与过去的价值观产生错位,人们心里便会失去宁静。

记忆的目的是为了预测未来。

人类意识是一种建立世界模型并在未来利用该模型达成目标的能力。

物理学定律也似乎表明,人类已经到达了智力进化的最大自然极限,因此,提升人类智力只能从外部进行。研究大脑神经学的物理学家得出的结论是,有一种"平衡预防机制"使我们无法再提升智力。我们每次有希望得到更大、或更致密、或更复杂的大脑时,就会遭遇这种负面的平衡制约。

可以适用于大脑的第一个物理学原理是物质的和能量守恒,你规定一个系统中的总物质和总能量恒定不变的法则。尤其对大脑而言,它要完成各种不可思议的大脑任务,就必须节约能量,因此,它制造出许多捷径。我们在第一章中讨论过,我们的眼睛所看见的东西事实上是拼凑起来的,其中发挥作用的正是节能机制,对每次危机都进行完整的分析要花去太多的时间和能量,因此,大脑就以情感的形式进行跳跃式的判断,从而达到节约能量的目的。遗忘是节省能量的另外一种方法。有意识的大脑只能调用影响大脑的非常微小的一部分记忆。

正如我们所强调的,人类的意识主要表现为大脑不断的构建外部世界的模型和模拟进入未来。这样问就代表了模拟未来的另一种方式,在这种方式中,自然规律和社会交往互动都暂时停止。

然而这留下一个问题:是什么生成了我们的梦世界梦研究权威之一,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精神病学家艾伦霍布森博士几十年致力于解开梦的奥秘。他认为,梦,特别是"快速眼动"睡眠。可以在神经学层面进行研究,当大脑试图理解脑干发出的基本上是随机的信号时,就产生了梦。

教练的价值在于能够为客户“赋能”,提升客户的“能量”,激发客户的潜能,而不是提升客户的“能力”。教练确实应该专注于“激发潜能”,这是教练的任务和价值。教练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以问题、事情进入内在潜能探索,点燃客户心中的生命动力,激发潜能发挥的动力。教练聚焦于客户本人,向内看,探索内在的生命动力及渴望,从“让我做”到“我想做”,“我要做”。

一,认识能量

注意力在哪里,能量就流向哪里?知道能量从哪里来?知道用自己的能量能做什么知道自己能量的极限。

情绪是能量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四大能量构建完美人生。1、身体能量,2、心理能量,3、情感能量,4、人际关系能量。

大卫霍金斯的能量层级图,分正能级和负能级,我们现用这个成果作用于我们教练中,250(淡定)是我们做教练最低的底线。作为一名教练,我们的能量层级至少在250(淡定)以上才可以和客户建立上述所说的亲和关系。能量层级越高,例如到了310(主动)、350(宽容)或450(明智)、500(爱),我们跟客户建立的亲和关系就越容易。如果我们是在负能级,例如我们在200(勇气)以下的话,恐怕我们跟客户之间所建立的那份亲和关系很难达到ICF所说的那种要求。能级250是一个人过上有意义,顺意生活的开端。因为这是一个人出现自信的能级。

 当某人的能级由于外在条件而降到200以下,他就开始丧失能量,变得更加脆弱,更加为环境所左右。

 一个人有时候的能级高,其他的时候低。他的能级水平是所有这些时候的平均数。能级的起伏跟一个人的心境直接相关。

教练的能量状态往往决定了教练场域的状态。教练的能量层级要在250以上,并且比客户的能量层级要高,才能为客户赋能。作为教练首先要自我内在修炼,提升自我的能量层级至少在250以上。

二,减少干扰,激发潜能

教练的关键作用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达:

P=P-I

第一个P是 Performance,代表的意思是高绩效。第二个P是 Potential,代表的意思是潜能。后面的I是 Interference代表的意思是干扰。教练旨在帮助高管做好人生的管理:减少干扰,激发客户潜能。

高绩效=潜能-干扰

教练是激发客户的潜能,再帮助客户做好自我管理,抗干扰,从而实现高效的人生的过程。而干扰可能来自外部环境,更可能来自内在干扰,诸如自我限制性信念(没有希望、无能为力和没有价值)或者来自内心的四小妖(对梦想的恐惧,不知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只知道不想要的是什么?其二对失败的恐惧,其三对冲突的恐惧,担心与周围人的产生冲突,过多考虑对利益攸关者的影响;对无意义的恐惧,对存在虚无主义,人生毫无意义的恐惧;这是人的内在障碍),四小妖是自我限制性信念,它是客户前行的绊脚石。

萨提亚模式的教练任务就在通过提问,帮助他们觉察自己的盲点。

当他们发现自己的盲点时,也就不再被盲点困住,新的选项往往就自然而然产生了。萨提亚模式提供了一套如何帮助他人发现盲点的提问方式,冰山理论告诉我们,只要改变冰山五要素中的任一要素,其他四个要素就会跟着改变。这意味着教练有更多的选择协助他人改变。

三,教练如何为客户赋能?

在教练对话的过程中,客户能量往往是由低到高变化流动的,也是教练赋能客户的过程。当教练为客户创造体验,突破瓶颈或障碍,客户的能量状态明显提升,从而产生新的觉察,激发内在的动力。如何更好为客户赋能取决于:

1 教练状态 :教练要自我尊重、专注当下、放下评判、欣赏与感恩、接纳自我。教练完全放下自我,放下工具和流程,放下执念,放下掌控感,保持中正、开放的心,放下自以为是的评判,真正地聆听。放下了对自己“我知道”的执着,才能放下控制,放下控制,才可以打开未知世界的无限可能,奇迹就在未知当中,让我们做一个学会“不知道”的教练放下即时的得失,放眼整体,放空自己,手中无招,心中有爱,无需用力,无需控制,只需要顺势而为,因势利导,随顺自然,即时生发。放下预设,永远用期待的心情开始每一次教练、每一个表达和提问。不是用语言来教练的。但似乎这种状态与教练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胸怀、慈悲心、与信心状态有直接的关系。同频同步,感受当下客户的感受。感受的感受往往呈现了一个人内在的积极动机,同理共情,又能保持抽离。深度连接,心有灵犀一点通,懂你的知音知己。

教练如水,水因地而自流,与客户共创心流体验。被教练的心流状态,当我在那种心流状态的时候,其实教练已经不存在了。教练时所说、所感、所思,都应该是自然的,流动的,非用力思索的,教练让自己先进入心流状态。这种心流状态会像涓涓细流流向对方,最好的教练是把自己的心流状态先达到了,

2 教练关系 :不强求他人,先从自己敞开,放下对安全的恐惧,体验敞开后的安全。当教练与客户有了连接,信任关系会逐步被建立。当教练的评判开启,好奇心便被关闭,适度,恰到好处刚刚好,过犹不及,接纳一切。跟随客户流动,随着客户的节拍共舞。跟随意味着内在完全与客户融为一体,深度聆听客户内心世界的流动,就像把脉博一样敏感捕捉客户内在期待的方向,紧贴着客户此时此刻内在的生命力与渴望的走向。

教练过程是与客户共舞的过程,而客户当下内在的情绪与身体感受是最敏感的,超越了话题本身,也是客户真实内在的需求,当情绪与身体反应被释放,智慧也才能被释放,在身体与情绪没被教练所觉察,就急于进入话题,过程中又忽略了照顾客户当下的感受,便会有被推着走的感觉,教练的节奏就变得过于猛烈,客户疲于应付,或可能产生抗拒,智慧也会被堵塞。教练在跟随的同时感受着客户整个人,创造着教练与客户共同的更大的内心世界的,客户也因为教练的跟随激发无限的想象。

3 4H动力模型: 手(hand),脑(head),心(heart),人(human)这一模型的关键点在于“心”---人的内在世界,

1)改变心态,面向未来,以成果为导向(而不是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正向思考,从“让我干”到“我要干”,“我想干”,教练为客户赋能,提升能量和内在动力,而不是提升能力。

2)改变思维:系统思考,打破固有思维定式,拓展、拉伸客户的思维边界,战略思考,创新思考,从“无资源”到“创造资源”。凡事有三,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3)激励行动:重在知行合一,承诺付诸行动,承诺长期做,循序渐进,从量变到质变。

4)关于“人”的成长,“内在的世界”决定了“外在的世界”,“外在的世界”只是你“内在世界”的反映。突破自我的局限,找到自我内驱力,激发潜能,企业领导者应该从“向外看”变成“向内看”。从“关注事”转变到“关注人”。教练是否可以超越“事”看到“人”,看到“人”里强大的生命力和生命动力?

4 闪光时刻, 从过去找资源,找能量。今天对我来说最闪光的时刻是什么 还有什么值得我感激的美好时刻 那些时刻有什么特别之处 这些天我怎么才能拥有更多这样的时刻 我该怎么做才能拥有更多这样的时刻 什么将会发生改变  谁将会被影响

5 导师桌: 从外部找资源找能量,导师桌是一个非常有力量的工具。它通过启发客户找到其生命中最智慧的三个导师,并逐一向这三个导师请教自己的人生困惑,从而让客户得到自己心中最想要的答案。导师桌也可以在教练对话中与其他工具整合使用,例如价值观逻辑层次、笛卡尔策略、平衡轮等。

6 视觉化愿景体验 :从未来借资源找能量。视觉化也是一种非常棒的教练法。在教练的对话过程中,教练用开放式的提问帮助客户不断创造画面,并帮助客户找到自己最想要的画面,客户就能找到自己内在的资源,并唤醒自己深层次的能量。视觉化工具在教练的方法论里面有很多,包括平衡轮、迪士尼策略、价值观逻辑层次、导师桌、笛卡尔策略、基于价值观的自我形象练习。

7从 逻辑层次上三层找资源找能量 。逻辑层次中的信念、价值观、身份和系统的逐层递升,跳出环境、行为与能力层次去探索。

8 通过四种语音语调来赋能; (魔法师语调,朋友的语调,智慧长者的语调,战士的语调)。

9通过 假如框架来赋能 。假如框架是破除对方的限制性信念的强有力工具,也叫破框。拉长时间线(时间转换)和拉深空间线(位置转换)两个维度。引发客户在更广阔的思维层级进行思考,发现自己的内在资源库。一共有八个,分别是“时间转换”、“观点转换”(也叫“视角转换”或者“位置转换”)、“价值观转换”“信息转换”、“成果放大”、“系统转换”、“合约转换”“按钮式问题”(又叫作奇迹式)。

10通过 高级隐喻来赋能 。就是当客户想不出一个问题的答案时,我们可以通过邀请对方用打比方的方式去找答案。在这个案例里面,询问对方想成为世界上的什么事物其实就是打比方。如果对方能量不高,直接问对方身份的问题,例如“你最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最想成为谁”对方一般是回答不上来的。而高级隐喻绕开了对方的意识脑,在潜意识脑上面注入一道亮光,就让对方瞬间找到了自己的深层次答案。

(1)假如在自然界里面有一样事物是你最想成为的,你想成为什么呢

(2)这个事物身上有哪些特质是你特别喜欢的

(3)你为什么要成为它

(4)假如在自然界里面找到一样事物代表你的同事们,那会是什么

(5)如果你想成为的事物与你的同事们代表的事物组成了一幅画面,那是什么样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1通过开放式提问, 存在式提问赋能 。邀请客户和自己内在做连接的问题。真的好奇客户自己是怎么想的,他是怎么认识的,他的资源是怎样的,接下来以什么样的节奏来进行?更重要的是让他身心合一,从心里冒出来的力量去做。真的邀请客户慢下来,和内心待一呆会儿。包括可以问他信念方面的东西:“如果你做到这些东西,背后对你来说更重要的是什么?”

真的邀请客户慢下来,和内心待一待。“好奇你和你的内心待一会儿,你会感觉你的内心想要告诉你什么?”

12运用 状态线及VBSI赋能。 状态线是提升能量状态的立竿见影的有效教练工具,只治标不治本。基于价值观的自我想象(VBSI)是一个关于个人内在价值观探索与整合的好工具。当我们陷入事务的泥潭时,会忘记自己的本真和自我内在的需要。VBSI是对高管人群非常有用的教练工具。当然,它也可以用于其他人群。它的主要流程如下:

(1)邀请客户选出自己最看重的三个价值观,并说出来。

(2)邀请客户分别回忆过去的经历,有哪一次自己完完全全地活出了这个价值观那件事情的画面是什么样的尽量回忆出画面的细节。

(3)邀请客户把三个价值观整合在一个画面里。让客户看到其在这个画面里的表情、姿势,与谁在一起在做什么在这个案例中我是邀请客户在未来的愿景中整合。当然,客户也可以选择一个当下的场景整合,只是面向未来的整合会更有力量。

(4)邀请客户分享这个流程的收获和觉察。

13运用 多位置感知法赋能 。转换视角,可以从时间、空间和角色的三维视角去探索,时间包括通过过去、现在和未来看,甚至放在时间长河中看,空间包括微观和宏观的视角看,角色包括自我、他人和第三方角度看。

      只有跳开困境,从更高处看问题,才有可能突破。有时看似障碍的事情放到更高、更远的空间里,就能看到目前状况在整体发展中的价值和必然性。

借用一句雷茵霍尔德•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的平静祷告(Serenity Prayer):将你的能量用于你能改变的事物上,不要将能量浪费在你不能改变的事物上,你要提高自己的智慧来发现前后二者的区别。

教练为客户赋能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值得去探索,保持开放度,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索欲,去为客户赋能。

什么是气场?

在讲解什么是气场前,先试着回答几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生活中碰到很厉害的人、高级别的人会感受到对方气场很足?

为什么佛都是金光闪闪带着一层光辉的?

为什么连大大也讲要宏扬正能量,能量有正也有负吗?

为什么我们累了深入大自然森林花草心情就会好起来?

是先人发现了什么秘密还是凭空想象捏造出来的形象?

带着以上问题我们来开启一段关于气场的猎奇之旅。

气场即能量场

气场(Aura)在超心理学、灵性思想,以及新纪元运动中,是一个微妙、神秘的领域。它是围绕着人类个体或是其他生物个体,具有 发光和多色彩特性的光环 ,并且呈现茧状。

气场可以透过心灵感应描绘出来,由 脉轮 所组成,并且可以反应出人类个体当下的情绪或思维。

在风水学中,世界万物都有自己的 能量场 ,因此会出现能量场重合与碰撞现象。

比如当你换了新的住宿环境,总是感觉不适应,一方面是心理作用,更多的是你自身的能量场(磁场)与周围的环境发生了碰撞。

人体的气场强弱主要决定因素在于自身的能量场是否符合周围环境的能量场。

在这方面,中西方难得达成了统一。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都认为气场是真存实在的。

二、气场是真实存在的吗 有什么证据?

可以确定的是,气场是真实存在的。很多人看不到并不代表它不存在,而且可以确定的是有些更高段位的人实际是可以看到的。普通人看不到是因为我们丧失了这部分的能力。

受伤的时候,你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你通常会触摸受伤的部位,甚至按在那里以便止痛。这种身体本能,会用手向受伤部位送去治疗的能量。如果你身体足够放松,并把手较长时间放在伤口上,会发生更深层的疗愈。

这些从穴居人时代就已经发生的个人日常经历,正是双手能量疗愈的基础。人类诞生时,它就已经存在。远古人类很早就意识到双手的疗愈力量。

从传承下来的关于人类身体的古老知识体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世界上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或深或浅地,在其知识和传统框架内探索并使用这种力量。

在古老文明传承的中国,这种力量叫“ ”,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其他更广为人知的名称,如:Prana(普拉那)、生命能、灵气、光环、辉光等等。

现代生物光子学研究表明:人体能够自发地发出电子和光子,产生肉眼看不见的 辉光 ,科学家把人体发出的电子和光子当作人体能量的表现。关于人类意识与能量的研究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盛行,并且不断的有新的发现。

有一种环绕在身体周围的能量场,以人的身体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发射。一个人所处的状态, 健康与否,情绪,运气好坏,甚至品行高下 等等,都可以通过人体的 能量场的颜色强度 来判断出来。

科学家们发现: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会因为身体中粒子的振动频率的改变,而对人的能量场产生影响。

人体辉光现象 ,最早在1911年,是英国伦敦一位叫基尔纳(Walter Kilner)的医生发现的,他意外地发现了环绕在人体周围宽约15毫米的发光边缘。当时医院的理疗暗室里漆黑一片,基尔纳正透过双花青素染料刷过的玻璃屏,观察病人的治疗情况。

突然,一个奇怪的现象产生了——裸体病人的体表出现了一圈15毫米厚的光晕。它色彩瑰丽,忽隐忽现,宛如飘渺的云雾,又像凝聚的气体,使人感到神秘莫测。这就是 人体辉光

1920年,他的书修订版出版,书名为《人体辉光》(The Human Aura)

基于基尔纳滤镜,发展出来一种眼镜,叫做 辉光眼镜(Aura Glasses) 。它的作用是,镜片阻隔了除紫外线光谱以外的所有光线,从而让你看到人、动物甚至物体周围的光或有活力的身体。

不过,这可能需要多加练习才行。

1939年,原苏联电学家克里安(Semyon Kirlian)模仿当年理疗室的环境,在高频高压电场中,成功地将人体辉光拍摄成了照片。1958年,克里安夫妇首次报告了他们的实验结果。

直到1970年,两位美国人,施罗德(LynnSchroeder)和奥斯特兰德(Sheila Ostrander),出版了一本书《铁幕背后的精神发现》(Psychic Discoveries Behind the Iron Curtain),他们的研究才被人们所知。

这种高压电摄影术很快被大众称为 克里安摄影(Kirlian Photography) 。(如果想深入研究可英文搜索引擎搜索)

1970年代,一位名叫盖伊•考金斯(Guy Coggins)的加州企业家,他拥有电子工程的背景,通过将他对克里安摄影的研究与生物反馈的研究相结合,发明了一款笨重的相机,得以实现拍摄整个人体的“辉光”。

准确的说,应称之为光环或光晕(Aura)。第一张Aura照片是由天才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于1891年拍摄的。

Aura就是围绕在生物体的电磁能量场的可视化展示。这个能量场的颜色和图案构成了一幅识别我们的情感、思想及身体状况的蓝图。

1995年,俄国量子物理学家康斯坦丁‧科罗特科夫(Konstantin Korotkov)发明了一种稳定的、不受环境影响的数位克里安摄影术——气体放电可视化(GDV,Gas Discharge Visualization)。

GDV技术和设备在1999年得到了俄罗斯医疗主管部门的批准,被用于一般的临床诊断。

GDV揭示的几个有趣现象

科罗特科夫发现,人们的精神和情感,能够对人体的能量场产生影响。当一个人发出积极情绪的时候,比如 高兴、开玩笑,他的能量场会增强

生气、妒忌、憎恨这些负面情绪 ,会使能量场缩小、缺损、甚至消失。

负面情绪的人不仅会削减自身的能量场,还会影响其他人的能量场

爱是人类最强烈的情感。当一个人向另一个人表达爱意的时候,在图像里可以看到一团清晰的能量物质,从示爱者的心脏部位,飞向被示爱者的心脏部位。

这就是为什么当一个人生病时,如果有恋人在身边支持和陪伴,病会痊愈得更快。

音乐对人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当人听摇滚音乐的时候,会使人的能量场短暂提升到一个高峰,然后开始不断下降,跌至低于起始的数值。

相反,古典音乐会对人的能量场产生正面的影响,并能够提升人的健康。

通过超视觉能力看人体辉光

人体辉光的能量微乎其微,一个人发出的超微弱冷光,相当于200千米外一只1W灯泡向四周散射的光芒。

对此,一般人的肉眼是看不见的,只有用特殊的仪器才能进行观测,比如藉由气场摄录仪才看得到。

但也有许多人,具有肉眼就能看到人体辉光的能力,一般称之为超视觉,或者灵视者。

气场的层级

水平较低的,可能只看到人周围的光。高水平的人,能看到人周围的光其实是分层的。

那气场分为几层呢?

著名的超视觉能力者布鲁耶尔(RosalynBruyere)、史瓦兹(Jack Schwarz)、布蓝能(Barbara Brennan)等都是使用的是 七层模型

这就是说,气场(灵光场),由七个层次组成。气场层有时也被称为能量体(bodies),它们相互渗透并且在各层中依序包围着彼此,下图就是每层的样子。

它也不像洋葱那样每层占据了不同的空间。我们的七个能量体,都同时占据着同一个空间位置,每一个能量体都向外扩展,超过前一个能量体。越外层的能量体由越精微的物质和越高频率的「振动」所组成。

更高频率的每一层都比前一层延伸到皮肤以外多几英寸。这种层就像蜡烛的火焰,譬如说,一层火焰,然后是火焰的光,然后是房间的光。很难去厘清每一条线。

如何看到气场

人人可以通过练习来看到气场,想省事的话就买辉光眼镜(Aura Glasses)来试试。

按照布蓝能的经验,最初只能在事物周围看见粗略的能量场:只到皮肤外缘约25公分左右。当变得更加熟练之后,可以看到能量场域从皮肤延伸更多,但明显地是更为精细或者是更疏松的光。

《光之手》里有看见人体气场练习,大家可以试试:

在光线昏暗的房间里,让你双手的手指尖彼此相对。将手放在你面前约60公分的距离。确认有面纯白色的墙壁当背景。放松你的眼睛,轻轻地凝视着在你的指尖之间的空间,指尖空间约相距4公分。别去看闪亮的光芒,让你的眼睛放松。

你看到了什么呢?约莫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在进行这项练习时能够看见一些东西,而人人都能感觉得到。

大多数人试图感知气场时,会看到手指与手周围那一片薄雾。它看起来有点像在散热器上的热流。有时看起来是不同的颜色,甓如蓝色调。通常大多数人最初会将它看成是无色彩的。

当每一个指尖的薄雾与另一只相对手指的薄雾相连时,指尖之间的能量体拉动起来很像太妃糖。当你移动手指让不同的指尖相对时,薄雾会先跟随着之前的手指,然后再跳转到较为接近的指尖。

当你对于看见较下层靠近肉体的气场感到习以为常后,你便可以进行超感知力(HSP)的练习。随着第三眼越来越敞开(第六脉轮:眉心轮),你将可以开始看见更高层次的气场。

就像脉轮不止七个一样,气场也不止七层。布蓝能(Barbara Brennan)可以看到第八、第九层,而辛迪‧戴尔(Cyndi Dale)则能看到第十层,甚至第十一、十二层。

激活并善用你的能量场

回到我们自身,其实每个人都可以使用能量场的能量,它就是构成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时时环绕在你的物质身体周围。

我们,很多人都能感知的这个能量场。例如,你即使没有看到别人,也突然感觉到有人盯着你;遇到某些陌生人一见倾心,你很喜欢待在他身边(气场);或者是你有一种模糊的感觉,知道一些坏事或好事将要发生,而且随后确实发生了。

这些时候,你就是在使用你更高的感知力,感应到了这个能量场。更高的感知超越了感官习惯的正常范围,有时也被称为第六感。

既然你能感知人体能量场,你就可以学习与它互动。按照你的意愿来改变你身体的能量流,让它为你服务。

比如,在你感到疲倦或紧张时,做做这个练习:

安静坐(躺)下来,放松你的身体。

想象你的胃部有一颗美丽的小太阳,它持续散发着柔和的光芒与热量,并扩散到你的全身。

持续观想着它,很快你的胃部感到温暖。

继续放松,呼吸逐渐变得缓慢悠长,现在你更加宁静了。

此时,试着回想你曾经拥有的某一次特别美好的感觉,比如一次美好的梦境,或是美妙的宗教或灵性体验,只要是让你感觉特别美好的事情,回忆那个美妙的时刻,让自己沉浸其中。

慢慢的,你感觉如此的欢欣、愉悦。你不再过多思考,继续让自己沉浸在那体验中,在生命寂静的怀抱里。

如此,你就改变了自己的能量流。你将自己置于一种强大的自我疗愈状态。生活中还有一部分人,由于体内的负面能量太多,无法感知及激活自己人体能量场,这就要用特殊技法潜意识点穴来打开人体的正向能量开关,把负面能量消除掉。然后才能感知到人体能量场。

认知科学是20世纪世界科学标志性的新兴研究门类,它作为探究人脑或心智工作机制的前沿性尖端学科,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一般认为认知科学的基本观点最初散见40年代到50年代中的一些各自分离的特殊学科之中,60年代以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根据奥尔登大学认知科学研究所所长席勒尔(E Sheener)的意见,“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一词于1973年由朗盖特•系金斯开始使用,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逐渐流行。1975年,“斯隆基金会”(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系纽约市的一个私人科研资助机构)开始考虑对认知科学的跨学科研究计划给予支持,该基金会的资助一直持续至今,对这门新学科的制度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为斯隆基金会通过组织第一次认知科学会议并确立研究方案,在推动认知科学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

  认知科学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然而却为揭示人脑的工作机制这一最大的宇宙之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认知科学尚未成熟,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也尚未得到足够的统一和整合。对于什么是认知科学,也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1978年10月1日,“认知科学现状委员会”递交斯隆基金会的报告,(席勒尔,仕琦译,1989)把认知科学定义为“关于智能实体与它们的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的研究”。然后,该报告作者们沿着两个方向展开这一定义。第一个是外延的:列举了人认知科学的分支领域以及它们之间的交叉联系。列举的分支领域有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人类学和神经科学。第二种展开是内涵的,指出共同的研究目标是“发现心智的表征和计算能力以及它们在人脑中的结构和功能表示”。以上对认知科学的界定集中体现了“符号处理”或“信息处理”范式,但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联结主义重新崛起之后,关于认知科学的定义也就出现了及其微妙的变化。但是,符号主义和联结主义二者的争执主要影响到的认知科学定义的内涵,而对其外延却是没有什么影响的,因为这两种范式都能包含上面所提及的认知科学的分支学科。

  对认知科学范围的了解,还可以从认知科学的内容上来看,到目前为止认知科学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有感知觉(包括模式识别)、注意、记忆、语言、思维与表象、意识等。这似乎都是心理学家们所关注的问题,但其实也同样是哲学家、语言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神经生理学家、人类学家们所关心的内容。只是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者,对这些同一个问题,所采取的具体研究方法不同罢了。我国学者李伯约指出,人工智能、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核心学科,神经科学、人类学和哲学是认知科学的外围学科。

  由于认知系统的复杂性,对它要进行多维度的研究,认知科学需要运用多门学科所使用的工具和方法,从完整的意义上对认知系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研究。可以说,认知科学迄今为止所取得的成就,是与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也给认知科学带来了不少问题和挑战。

  认知科学是研究人类感知和思维信息处理过程的科学,包括从感觉的输入到复杂问题求解,从人类个体到人类社会的智能活动,以及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的性质。认知科学是现代心理学、信息科学、神经科学、数学、科学语言学、人类学乃至自然哲学等学科交叉发展的结果。

  认知科学的兴起和发展标志着对以人类为中心的认知和智能活动的研究已进入到新的阶段。认知科学的研究将使人类自我了解和自我控制,把人的知识和智能提高到空前未有的高度。生命现象错综复杂,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说明,而能从中学习的内容也是大量的、多方面的。如何从中提炼出最重要的、关键性的问题和相应的技术,这是许多科学家长期来追求的目标。要解决人类在21世纪所面临的许多困难,诸如能源的大量需求、环境的污染、资源的耗竭、人口的膨胀等笛单靠现有的科学成就是很不够的。必须向生物学习,寻找新的科技发展的道路。

  一、知觉信息的表达和处理

  知觉信息的表达是知觉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研究其它各个层次认知过程的基础。知觉过程是从那里开始的?外在物理世界的那些变量具有心理学的知觉意义?作为知觉的计算模型计算的对象是什么?这些围绕知觉信息表达的问题是建立任何知觉和跟知觉有关的学说和理论模型,无论是人类的还是计算机的,都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知觉信息表达的研究可以有不同层次的问题,包括诸如知觉组织的问题、知觉学习的问题、知觉动态记忆的问题、以及面孔识别的问题等。

  将在计算理论层次、脑的知识表达层次和计算机实现层次上,把认知神经科学实验研究和计算机视觉研究结合起来,将对上述科学问题提出崭新的理论(或思想)和解决的方法。

  二、学习提升智能

  学习是基本的认知活动,是经验与知识的积累过程,也是对外部事物前后关联地把握和理解的过程,以便改善系统行为的性能。

  学习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是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结构突触的可塑性变化,已成为当代神经科学中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突触可塑性条件即在突触前纤维与相联的突后细胞同时兴奋时,突触的连接加强。1949年,加拿大心理学家Hebb提出了Hebb学习规则,他设想在学习过程中有关的突触发生变化,导致突触连接的增强和传递效能的提高。Hebb学习规则成为连接学习的基础。神经网络是由具有适应性的简单单元组成的广泛并行互连的网络。Kohonen提出自组织映射网络。Haken根据协同形成结构,竞争促进发展的规律,将协同的非线性动力理论与神经网络有机结合,提出了协同联想记忆网络。Amari提出用微分流形和统计推理来研究神经网络。在Amari理论的基础上史忠植等提出了一种神经场模型,由场组织模型和场效应模型构成。

  感知学习是发生在感知水平上的学习,主要研究如何从低级的传感器输入的原始数据获取相关的抽象数据。感知学习主要考虑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学习,研究从非结构与半结构信息到结构信息变换方法,研究图像的语义描述及其快速提取技术,研究感知学习中的注意机制与元认知等。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在人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相应的思维过程,行为的变化是可观察的,并且通过行为的变化也可以推断出学习者内心的活动。在认知学习理论中,如Ausubel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又称同化理论),其核心思想是获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概念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Gagne提出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则将学习过程类比成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过程,学习结构由感受登记器、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控制器、输出系统组成,认知过程可分为选择性接收、监控、调节、复述、重构。在这个信息加工过程中,非常关键部分是执行控制和期望。执行控制是指已有的学习经验对当前学习过程的影响,期望是指动机系统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这两个部分的作用下进行的。

  内省学习是一种自我反思、自我观察、自我认识的学习过程。在领域知识和范例库的支持下,系统能够自动进行机器学习算法的选择和规划,更好进行海量信息的知识发现。

  内隐学习就是无意识获得刺激环境复杂知识的过程。在内隐学习中,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或者陈述出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在80年代中期之后,内隐学习成了心理学界、尤其是学习和认知心理领域最热门和最受关注的课题,成了将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最重要课题之一。内隐学习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内隐知识能自动地产生,无需有意识地去发现任务操作的外显规则;

  内隐学习具有概括性,很容易概括到不同的符号集合;

  内隐学习具有无意识性,内隐获得的知识一般不能用语言系统表达出来。

  三、语言开启智能之门

  人类进化过程中,语言的使用使大脑两半球功能分化。语言半球的出现使人类明显有别于其他灵长类。一些研究表明,人脑左半球同串行的、时序的、逻辑分析的信息处理有关,而右半脑同并行的、形象的、非时序的信息处理有关。

  语言是以语音为外壳、以词汇为材料、以语法为规则而构成的体系。语言通常分为口语和文字两类。口语的表现形式为声音,文字的表现形式为形象。口语远较文字古老,个人学习语言也是先学口语,后学文字。

  语言是最复杂、最有系统、而应用又最广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不仅表示具体的事物、状态或动作,而且也表示抽象的概念。汉语以其独特的词法和句法体系、文字系统和语音声调系统而显著区别于印欧语言,具有音、形、义紧密结合的独特风格。概念是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概念与语词有密切的联系。概念的产生和存在,必须依附于语词。语词所以能够表示其它事物,就是由于人们头脑中有相应的概念。所以,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

  从神经、认知和计算三个层次上研究汉语,给予我们开启智能之门极好的机遇。汉语的认知心理学研究已有多年历史,取得了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多侧重于汉字与词汇,对更高层次的句法和语句加工尚需深入探讨。对整个言语链的研究还不够系统,特别是对脑的语言加工机制知之不多。在智能系统领域,我国对汉语计算机信息处理极为重视,曾投入大量资金,支持计算语言学、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理解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但就整体而言,语言信息的智能处理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其解决必须需要以认知科学的研究为基础,以新的理论为指导才有可能取得突破。

  1991年Mayeux和Kandel在Wernicke-Geschwind模型基础上提出新的语言信息处理模型。听觉输入的语言信息由听皮层传至角回,然后至Wernicke区,再传到Broca区。视觉输入的语言信息直接从视觉联合皮层传至Broca区。对一个词的视知觉与听知觉是由感觉模式不同的通路相互独立地处理的。这些通路各自独立地到达Broca区,以及与语言含义和语言表达相关的更高级区域。大脑中语言处理通路的每一步工作机理都有待深入研究。

  用数学方法研究语言,寻找语言结构的形式、模型和公式,使语言的语法规则能象数学符号和公式一样具有系统化、形式化的特点,可以用来生成无限的句子。美国著名语言学家Chomsky于1956提出了语言的形式文法,为语言信息处理建立了理论基础。1996年,Yip和Sussman提出在语音学规则中使用双向约束传播机理,可以解释神经水平的听觉信号怎样对应思维层次的符号。

  四、工作记忆蕴藏智能的玄机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中发生过的事物的反映,是新获得行为的保持。由于记忆,人才能保持过去的反映,使当前的反映在以前反映的基础上进行,使反映更全面、更深入。也就是有了记忆,人才能积累经验,扩大经验。

  人类记忆有三种类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刺激作用停止后,它的影响并不立刻消失,可以形成后象。视觉后象最为明显。后象可以说是最直接、最原始的记忆。后象只能存在很短的时问,如最鲜明的视觉后象也不过持续几十秒钟,这就是感觉记忆。短时记亿的时间间隔比感觉记忆的要长些。但是,存储材料的时间也只有一分钟左右,或者甚至更短些。长时记忆是指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信息存储。人类的记忆可以分为过程记忆和命题记忆。过程记忆是保持有关操作的技能,主要由知觉运动技能和认知技能组成。命题记忆是存储用符号表示的知识,反映事物的实质。命题记忆更进一步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前者是存储个人发生的事件和经验的记忆形式。后者是存储个人理解的事件的本质的知识,即记忆关于世界的知识。

  1974年,Baddeley和Hitch在模拟短时记忆障碍的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工作记忆的三系统概念,用“工作记忆”代替了原来“短时记忆”的概念。Baddeley认为工作记忆指的是一种系统,它为复杂的任务比如言语理解、学习和推理等提供临时的储存空间和加工时所必需的信息,工作记忆系统能同时储存和加工信息,这和短时记忆概念仅强调储存功能是不同的。工作记忆分成三个子成分,分别是中枢执行系统、视空初步加工系统和语音环路。大量行为研究和神经心理学上的许多证据表明了三个子成分的存在,有关工作记忆的结构和作用形式的认识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人们发现工作记忆与语言理解能力、注意及推理等联系紧密,工作记忆蕴藏智能的玄机。

  五、注意是智能的开关

  5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人们重新认识注意在人类大脑信息加工中的重要性,提出了若干注意模型。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注意的过滤模型和衰减模型,它们属于知觉选择模型。这两种模型把注意机制定位于信息加工的知觉阶段,在识别之前实现信息选择。与知觉选择模型形成对照的是反应选择模型,它认为注意的作用不是选择刺激,而是选择对刺激的反应。该模型认为,所有的信息都可以进入高级处理阶段,但只有最重要的信息才会引起中枢系统的反应。这两类模型的侧重点不同,知觉选择模型强调集中注意,而反应选择模型则注重分配注意。两者争论的焦点是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中的位置。注意的中枢能量模型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该模型的理论基础是信息系统的有限加工能力。它避开了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中的位置这个难题,使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实验结果在形式上得到了统一;但缺点是没有揭示注意所涉及的信息加工过程。

  随着脑成像技术和神经生理研究的迅速发展,使得把注意网络从其他信息处理系统中分离出来的努力成为现实。利用正电子断层扫描(PET)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可以较精确地测量在完成特定的注意任务时大脑各区域脑血流的变化(rCBF),从而确定各个注意子网络的功能结构和解剖定位。80年代初期,Treisman提出的特征整合模型把注意和知觉加工的内部过程紧密地结合起来,并用“聚光灯”形象地比喻注意的空间选择性。根据这一模型,视觉处理过程被分为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即预注意和集中注意阶段。前者对视觉刺激的颜色、朝向和运动等简单特征进行快速、自动的并行加工,各种特征在大脑内被分别编码,产生相应的“特征地图”。特征地图中的各个特征构成预注意的表象。预注意加工是一个“自下而上”的信息处理过程,并不需要集中注意。特征地图中的各个特征在位置上是不确定的,要获得物体知觉就需要依靠集中注意,通过“聚光灯”对“位置地图”进行扫描,把属于被搜索目标的各个特征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实现特征的动态组装。1989年,Gray指出集中注意可以引起与被注意事件相关的神经元的同步发放,同步发放通常表现为40周左右的同步振荡。这一发现为注意的特征整合模型提供了神经生理证据。

  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Posner把注意网络分为三个子系统:前注意系统、后注意系统和警觉系统。前注意系统主要涉及额叶皮层、前扣带回和基底神经节。后注意系统主要包括上顶皮层、丘脑枕核和上丘。警觉系统则主要涉及位于大脑右侧额叶区的蓝斑去甲肾上腺素到皮层的输入。这三个子系统的功能可以分别概括为定向控制、指导搜索和保持警觉。

  六、意识是智能的控制中枢

  意识也许是人类大脑最大的奥秘和最高的成就之一。自1879年现代心理学建立以来,意识就成为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James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的科学。但由于方法问题,不可能对意识进行具体的科学研究。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不承认意识的存在。50年代出现的认知心理学重新提出意识问题,并且从知觉和觉知入手研究意识。对知觉的研究已取得较大的进展,但目前对觉知及其它问题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

  对意识给予统一、确切的科学定义在当前是十分困难的。不同的领域,对意识的理解也是不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Crick认为,意识所涉及的是注意和短时记忆相结合的神经机制,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4]Crick关于意识的惊人假设和通过视觉注意和短时记忆研究视觉意识的具体建议,引起了大批认知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和计算神经科学家的广泛兴趣。

  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视觉生理研究方面有一个重大的发现:从不同的神经元的发放中记录到同步振荡现象,这种大约40Hz的同步振荡现象被认为是联系不同图像特征之间的神经讯号。Crick和Koch提出视觉注意的40Hz振荡的模型。并推测神经元的40Hz同步振荡可能是视觉中不同特征进行“捆绑”的一种形式。至于“自由意志”,Crick认为它与意识有关,牵涉到行为和计划的执行。另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Eccles,热衷于意识问题的研究。他与哲学家Popper合著的“自我与大脑”一书中,发表了“三个世界”的哲学观点。认为世界1包括所有物质世界(大脑也在内),世界2包括人的精神世界,世界3包括人的社会、语言、科学、文化等活动。他后期的著作中,根据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出“树突子”(dendron)的假设,树突子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由100个左右顶部树突构成。估计在人脑中有40万个树突子。他进而又提出“心理子”(Psychon)的假设,世界2的心理子与世界1的树突子相对应。由于树突中的微结构与量子尺度相近,所以量子物理有可能用于意识问题。

  意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应该找一个切入点,并且结合当前可用的技术手段进一步深入地研究。研究意识可以将觉知(awareness)和非觉知作为切入点,找到神经相关物在脑活动中的区别。

前言

查理芒格认为,每个学科都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去切入了解这个世界,都是一个摸象的瞎子;要超越普通人的认知决策,就必须掌握多个核心思维模型。以下内容是从查理芒格的100种思维模型中提炼出的15个,让人受益终身。

01

复利原理

爱因斯坦说:复利是世界的第八大奇迹。

巴菲特说:人生就像滚雪球,关键是要找到足够湿的雪和足够长的坡。

查理·芒格说:同时理解复利的力量和获得它的困难,是理解许多事情的核心和灵魂。

在有限的时间,把有限的精力和财富,持续而反复地投入到某一领域,长期坚持下去,最终产生的积极影响,会如雪球越滚越大,它带来的回报一定超过你的想象。 这就是经济学中典型的复利思维。

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不会去运用复利,也体会不到复利的威力。复利思维需要我们用发展和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02

反熵增思维模型

从一个系统、一个组织,再到一个星球,甚至我们每个人,都符合熵增定律。我们会变得混乱、无序、僵化、没有活力,直至在这种混乱中走向消亡。

值得庆幸的是,宇宙是平衡的,在熵增的大前提下,给了我们一条不同的路,反熵增,也即自组织、生命化。

亚马逊的CEO贝佐斯对于反熵增的理解非常深刻。他把亚马逊的服务做得足够开放,所以才有了亚马逊云;对于新生事物,哪怕是取得一点点的成绩,他都会大加赞赏,要求主管以上级别员工每周都要读一遍《创新者的窘境》。

反熵增就是重现生命。行星从星云中诞生,行星上产生了岩石圈、大气、河流、季风、泉水、矿藏,这些都是组织化的过程,是对无序的反抗。这种有序化、组织化进程的顶峰,便是生命的产生:DNA团块、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植物和动物,一直到最精巧的组织化结构——人类。

人老后,最好的状态就是复归婴儿和自然。 一个企业,要让自己反熵增,就是让自己更有活力,更开放,更多地适应外部变化,让其在环境中自我进化。 同时,可以不断生出独立的新的业务,新的业务也可以不断进化。

从本质上来讲,延续的发展就是一个熵增的过程,而要想突破非连续性,必须要“生”出新的曲线,这才是对抗熵增最好的办法。

03

反脆弱思维模型

事物可分为三类: 脆弱、强悍、反脆弱。

脆弱的事物,在受到外界压力时会破碎、受损,就像玻璃杯掉到地上会碎;强悍的事物,在遭遇外界压力时,不会受其影响。

而反脆弱的事物,可以在这个波动的世界中,伴随压力而进化,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不要被压力打垮,它是你进化最好的能量。外界的环境变化会筛选出真正的反脆弱者。反脆弱思维模型可以应用于:

1从困境中理性分析,提升认知,获得能量;

2从压力中回归内心,提升胸怀和气度;

3从局限中重新定位,提升眼光和格局。

而自然,也具备反脆弱性。在这个世界上,自然的事物很多都有弹性,具有反脆弱性。自然的特点有很多,在自然中有春夏秋冬这样普遍的规律,适应性强的生物从这样的波动中进化,而体型大笨拙的生物如恐龙因此而灭绝;人的身体也符合自然的规律,也具有反脆弱性,人骨折了,生出来的骨头会更加强壮,中过毒的人也会具有抗毒的特性。

反脆弱本身是可以面对风险,可以从风险中受益成长。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可以这样做:

1  利用不对称性,小投入,高产出。

2  成为多元化,让自己不只一种技能或身份。

3  相信未来的非线性,会给我们更多的机会与乐趣。这个世界,正因为有了非线性才会有新的生物不断出现,新的事物代替旧的事物,我们才会不断成长不断精进。

04

10+10+10旁观思维模型

面对一个决策或选择,当你犹豫不决时,可以想一下:

10分钟后,自己是怎么看待自己现在的决策,依然保持一致亦或会后悔;10个月后,你又会如何思考自己10个月以前的这个决策;10年后,自己如何看待自己这个10年前的判断与决策。

这个思维模型,可以应用在:临时的判断,大的决策,预测自己的未来等。

05

三层解释思维模型

对于一个事物,可以有三层解释:现实层、技术层、底层。

现实层会解释浅显的,大多数人能看到的因果;技术层会解释现实背后的规律,是现象之下,是一种背景带来的规律,是一种看得见技能的规律; 而底层,则是一种可以广泛适用的规律,是深层次思维模型,通达人性,洞悉法则。

三层解释思维模型,可以应用于深度剖析一个事件的原因,了解一个复杂事物的规律。

06

黄金圈思维

黄金圈是认知世界的方式,有三个层面。从why出发,探究问题的本质,是最快速透析问题根源的一把利器。

思考模式是先从Why出发,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的理念是什么,从内心激发出感性的情感,产生驱动力;近而再思考How,设定目标一步步解决;最后做出来的结果就是What,更加贴合最初的理念。

Why: 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的目标、理念;

How: 采用什么方法、措施;

What: 结果的表现形式。  

对一家企业、一个人思考why的过程则是对原则、边界、价值观的一个确定,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通用模型。

07

非线性思维

由于人类长期的进化结果,我们更倾向于用“线性”思维方式理解世界。

然而,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这个世界之所以有些人能取得巨大成功,而大部分人平平凡凡,关键于他们的思维方式是线性的还是非线性的。 非线性思维的核心:

- 理解世界是非线性、跳跃发展、不可精确预测的;

- 理解引起质变的核心原因,加速或者等待临界点的来临,获取质变期的巨大收益;

- 在积累期勇于放弃短期利益,做能够对促进上一条有益的事情(如在积累期投入更多本金、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等)。 

非线性思维方式具有系统辩证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五种基本形式。

08

完型融合思维模型

完成一件事情,除了要有完整、清晰的逻辑思路,还需要多种元素进行融合, 比如:人的资源、物钱的资源、时机大环境等。

这就像完成一个陶瓷作品的创作:

除了有创造的图纸、陶瓷还需要泥,相当于是物钱相关的资源;而水就像是人,需要把泥组合起来;陶瓷的烧制,还需要合适的温度,速度,这就像看不见的时机与背景环境;而陶瓷上的雕琢,就像是对事情细节的处理。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的顺序,也至关重要。

所以,一个项目要取得成功,除了要有可能实现的规划,还需要有充足的人力准备、事情分解分层、方法论支持、流程制度激励支持、 稳定明确的责权分解说明,还要有应急方案与思路。这样做起事来,才可行云流水,事半功倍。

完型融合思维模型可以应用在: 事情的执行、思考事物产生原因、预测人的判断等。 只有考虑足够多的因素,以及整体需要的相互支持,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更准确地判断与分析。

09

笛卡尔思维模型

笛卡尔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提出一个大胆的观点,你怎么能证明这个世界是真实的?这个世界有什么是不能被怀疑呢?

他思考再思考,一直没有抓到那个基石。直到某一瞬间,就像闪电击中了他。他意识到,只有一件事不能再被怀疑了,那就是: 我在怀疑这件事。

也就是:I think,therefore I am。这件事情是确定的,所以我是存在的,所以不管当下世界是不是真,一定存在一个世界。而当下世界,我不知道它是不是真的存在。

这就是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一切。我们以为科学的演化是继承,其实是颠覆。

下一代科学家几乎都颠覆上一代。就如乔布斯说:stay hungry,stay foolish;股神会说:我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在人的认知经验里,过往的成功范式越多,给自己的束缚也越大。

10

获得性偏差思维模型

人们对一个事物判断失误,往往不是因为他什么都不知道;而是因为把注意力太多都放在了已知部分。

从一个大的完型角度,你了解的信息,可能不足5%,所以,自己已经获得信息也许不仅不重要,很有可能还是局限的,有偏见的。获得性偏差会出现在哪些生活中的场景呢?比如:

1 人们在找新工作时,对自己曾经做过的部分,往往难以放下。

2 对固有观念的坚持,甚至是固执。

3 对没用旧物的留恋。

我们很多人都遇到过类似情况,很多东西明知没用却舍不得扔。殊不知,房间在熵增,你的生活环境因为不够简洁,你也会变得混乱、迟钝、得不偿失。此外,新事物也很难进来,你的生活逐渐陷入了低效与僵化。

如何克服获得性偏差呢?

1  放低自己,谦虚心态,虚怀若谷;

2  独立思考,从本质入手,更多用演绎法而不是归纳法,用事物的本质去推理,而不是持续的用之前的经验;

3  分类整理。把信息归类整理,把一切变得秩序化;

4  重新分析,评估环境和信息,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落后的,哪些是可以升级的;

5  懂得舍弃和放下;

6  动态心态,拥有只是暂时,变化是永恒的

11

排列组合思维模型

和复利模型一样,排列组合模型不仅是一种数学工具,也是一种可以提升我们决策质量的思维方式。很多时候,影响决策的因素很多,通过分类、分步,就可以形成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 

万事万物都是由其构成的元素排列组合成的;思维是知识的运动,是知识的排列组合、取舍;前所未有的知识排列组合就是创新,合乎客观的有价值的思维创新的外化和物化,就是理论创新、创造发明。

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本质就是一种多维组合思想,把不同的跨学科的知识汇集在一起,解决一个问题。不同问题和学科所占权重不一样,综合起来考虑问题就更全面,正确概率就更高。 一个大问题,可以分解成很多相关元素,这样方便我们看清楚整个问题,然后找到关键点,从关键点入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很多元素组合在一起,可以对一个问题看得更全面,避免陷入查理·芒格口中的“铁锤人”思维。

12

费马帕斯卡系统

在知识、能力、努力、耐心这些所有的品质中,查理·芒格最看重的是 理性 。

查理·芒格说: “你必须看到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而不是你以为的样子、或者你希望的样子,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 费马帕斯卡系统就是认识真实世界的基本工具。 

费马帕斯卡系统是概率论的基本原则。在生活中,充满了各种诱惑,人们根据经验和各种心理倾向做决定,从而掉入了很多的陷阱。

通过费马帕斯卡系统的学习理解,我们要从认知上明白,事情的实际概率是多少,在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再做决定将更加理性。

把这些基本的基础数学概率方法,变成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才不会将自己的优势拱手送给别人。

13

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是风险决策的一个重要思维模型,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心理学家卡尼曼提出,描述和预测人们在面临风险决策过程中的行为理论。

前景理论分析框架有三个特征: 一是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时,是风险规避的; 二是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爱的; 三是人们对损失比获得更敏感。

具体看:

1  确定效应:“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好处,落袋为安心理。

2  反射效应: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赌一把”。

3  损失规避:白捡的100元所带来的快乐,难以抵消丢失100元所带来的痛苦。

4  迷恋小概率事件:很多人都买过**,虽然赢钱可能微乎其微,你的钱9999%的可能支持福利事业和体育事业了,可还是有人心存侥幸搏小概率事件。

14

心流模型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事情完成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这是关于人幸福快乐的理论,让人沉浸在心流中的条件需要:

1  明确的目标,合适难度的任务——既不会焦虑,也不会无趣。

2  及时的反馈——对进步的满足感。为何游戏如此受欢迎,就是游戏的设计满足心流理论,如果游戏的定义扩大,把学习、工作、运动、教育包含进来,去评估自己在做的事是否满足心流三点,这样自然会过得幸福快乐。

3  发挥自己的某种能力。

4  精神完全集中,对手上的事情有控制力 。

心流状态,是我们能够在工作中达到的最美好、最平和的状态。通过一种心流状态又会产生新的心流状态。成功的人,能够成功地将他们的一生,变成一种单纯的心流状态。他们在生命中各个部分紧紧地连接到了一起,所有活动都有了意义。

15

奥卡姆剃刀定律

“奥卡姆剃刀定律”,又称“简约法则”, 这个原理最早至少能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界选择最短的道路”。核心内容为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即简单有效原理。 

依据最小能量原则,我们的生活应尽可能简单,而简单的有效途径就是养成好的习惯。自动挡汽车在逐步替代手动挡汽车,也是因为自动挡对大多数用户来说满足“简单有效原理”。

面对复杂的投资市场,应拿起奥卡姆剃刀,把复杂事情简单化,简化自己的投资策略,对那些消耗了大量金钱、时间、精力的事情加以区分,然后釆取步骤去摆脱它们。

最后我们以弗里德里克·迈特兰德的名言作结:“简单是长期努力工作的结果,而不是起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778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