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则无鱼”,这句话就是这样的有深意。这一名言警句从字面上的意思看讲的是,在清澈的河水里一定是不会有鱼的存在。因为太过干净的河水。水的里面一定会缺乏饲养,鱼儿们生长的必要的营养物质。所以特别清澈的河水里就很难会有鱼儿在那里生存。
当然古人用这些事情摆事实讲道理。其实主要的意思就是要用于警醒,世人。所以就在“水至清则无鱼”的后面。还留下了后半句话就是“人至察则无徒”。也许这后半句才是要表达的寓意寓意的重心。“人至察则无徒”。其实讲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太过精明或者苛责。那么他也许就会失去身边所有的朋友。又是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其实说白了也很好理解,一个人对别人要求太过苛刻。如果自己一旦犯了求全责备的错误。也许很快就会被身边的人给孤立。最终也是要落得孤家寡人一个。
其实在往深里说就是。这些理念也正好也契合了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法则。这个法则也告诉我们在世纪生活中,在为人处世的方面。能够做到严格的要求自我,同时也要以宽容的心对待其他人,这样他人也就无话可说了。
当自己宽容对待别人的时候,也就能明白了变通之道。也就才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总的来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是一个千古名句。也代表了古人很早就为我们,讲了一个哲学上质的问题。说的就是什么事情都不要过分的要求完美。否则也许就会导致物极必反的事情发生。
要求严格,以致于没有伙伴。
水至清则无鱼,要求别人太严了,导致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出处: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第六十五。
故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达诸民之情;既知其以生有习,然后民特从命也,故世举则民亲之,政均则民无怨。
故君子莅民,不临以高,不道以远,不责民之所不能,今临之明王之成功,而民严而不迎也;道以数年之业,则民疾,疾者辟矣。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统絖塞耳,所以弇聪也。
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故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民有小罪,必以其善以赦其过,如死使之生,其善也,是以上下亲而不离。
故惠者政之始也,政不正则不可教也,不习则民不可使也。
译文:
一个有学问有德行的人,在治理百姓时,不可以不知道百姓的本性,不可以不了解百姓的心理,知道了他们先天的情理和后天的习惯,百姓才能彻底的服从你的政令。
所以说,国家治理得好,百姓便爱戴你;政治清明平和,百姓自然没有怨尤,所以一个有学问有德行的人,在治理百姓时,理想不可要求太高,目标不可设得太远,不要责求百姓干能力做不到的事。
如果你用古圣先王成功的理想,来要求百姓即时达到,恐怕百姓要敬而远之,不敢欢迎了,你告诉他们长远未来的目标,百姓做得痛苦,当他们痛苦时,就要避开了。
所以古来帝王的冠冕上,垂挂着一串串的玉,正为着警惕自己,不可看得太明察了,用棉絮塞耳,是为着警惕自己,不可听得太精细了。
所以水太清澈,就没有鱼还能生存下去,人太精明,就没有人跟你做伙伴了。
所以把百姓邪枉的坏事改正过来,使他们自己心安理得,用宽大怀柔的办法引导百姓,使他们自己能寻求本身的完美,度量百姓的资秉,因材施教,使他们自己能找到前途。
百姓偶然犯了小的过错,必要找出他的好处,来赦免他,如果要判死刑的,想法子让他活下去,这样他就会好。
亲身经历,我今年五十五岁了,现在已经退休了。以前工作的时候朋友很多,多到我都分不清谁是谁,每天都会有酒场。那个时候其实心里很明白每一个酒场都是一个局,只要你答应了,就说明你要帮忙办事了。临近退休的时候,我突然就看开了,觉得自己活了一辈子都没有清廉公正一次,所以我开始变得顾家,不插手这些酒桌会议。很快就发现自己身边所谓的朋友马上就消失了。也许这就很好的诠释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这句话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