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爷保号》看潮汕电影

从《老爷保号》看潮汕电影,第1张

01 2021年第一部潮汕**《老爷保号》

1月15日,潮汕“家己人”的**《老爷保号》带着潮汕人的期待登录全国院线。这是近年来继《爸,我一定行的》和《英歌魂》之后取得龙标的潮汕题材**。

这部影片根据潮汕著名说唱团体壹指团体的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陈伟豪、大目和肉丸等三个热血叛逆、热爱潮语Hip Hop(嘻哈)音乐的年轻人经受嘲笑和质疑,凭借奋斗和冲劲最终收获音乐梦和爱情的成长故事。其中以主人公陈伟豪等人的音乐追梦线贯穿影片收尾,以主人公的家庭关系和爱情等情节线穿插其间。

为突出地道的潮汕风味,《老爷保号》将影片人物对话的潮汕话对白占比提升到90%,全潮汕人演员阵容,并将取景地拍摄的95%取景于潮乡——普宁。可见,这部影片的票房可以说是压在了全国潮汕人的身上了。

尽管在某些对白中人物肢体语言反应存在瑕疵,大目和陈伟豪的爱情故事在发展上缺少情节铺垫,尤其是前部分女主马琳的落水以及其与男主陈伟豪的相遇有些不合清理。两人感情的升温到结尾的结合这个过程显得略微仓促。从以上来看,影片在叙事的完整性上仍存在不足。

但《老爷保号》在剧情紧凑程度和矛盾的形成及化解上相对之前的潮汕题材**呈现得相对成熟,并没有刻意为了突出喜剧元素而无逻辑地拼凑喜剧情景。其中陈伟豪之母(由老一辈潮剧艺术家李莲香饰演的李金兰)去世后在庭院幻现这一情景渲染也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为了拍好这部**,总制片请来了潮汕著名说唱团体壹指团体的队长香菇担任这部戏的音乐监制。壹指团体是潮汕土生土长的嘻哈音乐团体,成员都是来自潮汕的年轻人,致力于潮语嘻哈的推广和发展。

作为小众方言的嘻哈团体,壹指团体多年来的发展可以说是“艰苦卓绝”。这样的经历也让团队的音乐充满了彰显地方标签、渴求认同的风格。而香菇也把这种风格延续到**音乐当中去。

                                                       壹指团体主要成员

潮剧作为潮汕的文化名片,是潮汕题材**热衷呈现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拍出影片的地道潮汕风味,剧组在片中大量出现了潮剧经典片段,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潮剧团的风貌,为观众打开了一个重新认识潮剧的窗口,也勾起了一大批潮汕人的记忆。

影片内容也讨论了“潮剧的衰亡”这一命题。影片中的陈伟豪母亲李金兰是一个资深潮剧演员。自己与儿子虽同样热爱舞台,但儿子对潮剧不感冒而热衷嘻哈,但母亲还是支持儿子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最终影片以李金兰的去世为暗语,并在肉丸失手烧掉剧团后台借潮剧团长陈楚鑫之口说出“剧团没了,潮剧没了”。

“现在潮汕发展太快了,我们找遍了潮汕,都没能找到老潮剧团的身影。所以干脆我们就自己砸钱,在空地上建出一个古色古香的潮剧团。”——《老爷保号》导演高峰

影片最后似乎给出了一种思考方式——将潮剧与流行音乐结合。

影片中,三个主人公从一开始不欣赏潮剧,到后来慢慢理解潮剧,最后在潮语说唱音乐的创作里融入潮剧的元素,将潮剧服装、唱词等带上说唱的舞台。他们通过满是潮剧元素的说唱舞台,唤醒年轻人对潮文化的传承之魂。同为潮汕人的总制片杜元骏也说:“潮剧是我们潮汕人的一个标志性文化,我想让更多的年轻人去喜欢它、接受它。”

02从小品到**

潮汕人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梦。

解放前老上海滩的四部卖座片——《姊妹花》《渔光曲》《都会的早晨》《一江春水向东流》,其导演郑正秋和蔡楚生俱为潮汕人。其中,蔡楚生的《渔光曲》曾连续放映84天,创下票房奇迹,他的另一部**《一江春水向东流》更引发了连续在上海滩放映3个多月的盛况。

但这都已是陈年往事。

潮汕题材的大众化影视作品一直是稀缺的,制作小众方言的影视作品仅靠情怀是远远不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潮汕人的屏幕梦想是由以潮汕小品来堆砌的。在潮汕本土, 潮汕方言小品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一直广受观众热烈欢迎和追捧。

                                                          小品《大笑西游》

上世纪末,潮汕民间活跃着一批曲艺话剧表演者,他们大多出身话剧团、潮剧团等组织,演绎潮汕方言情景喜剧,掀起了小品热潮。一些艺人相继成立工作室,推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小品喜剧,借助地方主流媒体的力量走进千家万户,并在后期诞生一批出家喻户晓的“笑星”,如水鸡、赵曙光、蔡汕长、方展荣等。

                                                                  方展荣

                                                                  赵曙光

从《个元两粒》《六合彩迷宫》《潮汕阿兄湖南妹》到后期的《牌坊街的故事》《厝边头尾》,在新世纪的前十余年里,潮汕小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在潮汕大地“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穿越题材小品《金牌家丁》

但小品大多为追求喜剧效果而主题老套平庸,情节平实简单,制作也相对粗糙,供大众茶前饭后娱乐消遣,搏人一笑之外并无余味。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老一批艺术家的相继退出舞台,资本看不到小品的未来,小品事业开始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不得不走向没落。

                                                2016年《我来激笑》总决赛

之后,以潮汕三市联合制作的潮语幽默演绎大赛和剧本创作大赛《我来激笑》为代表的选秀类节目一度重新掀起小品热潮,但纵观参加节目的选手多是民间素人,且节目方后期并没有完善的培养模式,小品的火棒难以递交到新一代手上。

尽管仍有一些有志人士依然坚持演绎小品,但很难再制作出像之前那么脍炙人口的作品。见不到小品复兴的潮汕人目睹了中国**市场繁的迅速繁荣,开始极力呼唤潮汕“家己人”的**。

2018年,第一部《爸,我一定行的》横空出世,潮汕人奔走相告。(2012年《鮀恋》打着“第一部”潮汕**的标签问世,但未取得龙标)《爸,我一定行的》主创蓝鸿春正是当年《鮀恋》的摄影监制。

尽管作品剧本和主题都无法与一线影片比肩,喜剧元素带着浓重的“剧场小品”味道,但终究在潮汕题材**这片戈壁上栽下了第一棵树。

之后的2019年,《英歌魂》也紧随其后问世,再到如今的《老爷保号》,近年来潮汕题材**有走向大众化的趋势。

03潮汕题材的**何去何从?

可以预知,未来还会有更多潮汕题材**问世。在未来几年潮汕题材**还将处于探索阶段。这个阶段是“情怀满足”阶段,潮汕**的任务和作用主要是满足潮人对家乡**的基本需求。这一时期本地观众还不会立马用过高的艺术标准来要求它。

有了第一个阶段的探索,第二个阶段将开启“引流”模式。如果说前期是把作品的每一处都贴上“潮汕”的标签,那么在第二阶段就是慢慢地撕下一些,进一步拥抱主流市场,探寻潮汕人之外大众人群的口味,更多地讲述潮汕和世界的故事。潮汕题材**市场的流量洼地将逐步形成。再者,一批本地流量新星也将在后半场冉冉上升,为此后真正意义上的大片制作做准备。

而“探求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的主题”或将贯穿其发展进程,这也是很多做潮汕题材**的影视工作者的初衷。

目前当务之急,是尽快摆脱“稚气”,在打造喜剧元素时要跳出“小品”的框架,杜绝为刻意搞笑而无逻辑地堆砌喜剧元素。在作品主题上可以继续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这一关键词,故事细化到典型的文艺工作者身上。另一方面,潮汕地区以“重商”闻名,也是著名侨乡,这片土地上诞生的商业故事也大有文章可做。展现改革开放后外来务工人员入潮的生活图景,用文化和人群的碰撞及融合反映时代的变迁或许更能引起潮汕群体以外人群的共鸣。

这条路才刚刚开始。将戈壁变成森林,还需要这一代人的努力。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GQI7Y3WtAiyvfSAk-Slvw

1、浪险

“浪险”就是厉害,好棒的意思。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潮汕人系靠海边生活的。

2、无影无迹

“无影无迹”一词表示没有发生的事情,骗人的,瞎说的,连个影子连个踪迹都没看到,说明根本没有的事。

3、猛猛食

“猛猛食”这个应该能猜得到,就是快点吃的意思,“猛猛”形容快速的,“食 ”代表吃。关于这个“食”也因为潮汕话中保留古汉语比较完整,所以潮汕话的一个“食”字也包含了吃,喝,饮,吸的所有意思,比如吃饭,喝水,饮用,吸烟等都能用“食”概括。

4、肚困

“肚困”就是肚子饿的意思啦,是肚子饿得发困了吗?

5、地豆

“地豆”这个就是花生的意思,因为花生是生长在土壤里的,地下的豆。

6、落雨

“落雨”就是下雨,从天水掉落下来的雨,只要是下来,去,雨,雪,冰雹等都是用落概括。这个跟粤语和客家话的叫法和字相似!

7、卵

“卵”就是蛋的意思,比如鸡卵,鹅卵,鸟卵,卵壳(蛋壳),卵仁(蛋黄)

8、胶己人

“胶己人”这个不用我说相信大家都知道吧,在外打拼的潮汕人听到家乡音都会产生自己人的情感,这也代表潮汕人的团结。

9、目涩

“目涩”表示困了,想睡觉了,困得眼睛发涩了。

天地之间有回应。

昨晚(4月2日)曾秋玲的潮剧《状元归乡》终于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而它似乎一一回应了我最近几篇文章。所以,我有更多的窃喜。

回应一:曾秋玲带来潮剧的新模式

在《潮剧《望海潮》是《故园明月》装的新酒》中,我们提到了潮剧的模式,半玩笑地说“故园明月模式”,《故园明月》的编剧杜美云则说:“其实这种模式挺老套的,只不过我目前还找不到更巧妙更高级的讲故事方式。我受传统戏曲的影响太深太深了!”

我回应说:“是啊。所以说它(指“故园明月模式”)成熟。要找到另一种讲故事的方式肯定更难了,尤其戏剧了。如果是小说还可天马行空,但总值得去寻找,然后叫它‘美云模式’。”

——注意,这里说“故园明月”模式,并不是说《故园明月》是这一模式的鼻祖,一方面限于本人知识面才这么说,一方面“故园明月”这四个字包含的两个意象就能明白地告诉剧情大概如何。

前头刚说着要找到另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很难的时候,这里曾秋玲的《状元归乡》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当然曾秋玲这位业内人士可能又要说一句:“其实这种模式挺老套的……”

是的,许多行家只认为是寻常的东西,我们老百姓往往又觉得很新鲜。其实这是一个曲高和寡的问题,业内觉得平常,但你可能不敢轻易逞现给观众,当然有些观众很超前,他们早就盼望变革,但是戏是做给大众看的,能接地气的戏,观众才能让你的戏进入他们的眼和内心。原研哉说最高级的“设计”是培育受众,移用这一理念,艺术家的创作,也是培育观众,培育一个爱观剧的受众市场,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观剧水平和趣味,当他们达成一定水平之后,你才敢把象牙塔里的精品拿出来让他们看,没有这个水到渠成水涨船高的过程,曲高依然是和寡。

刚好看到关于这部戏的一个评论:“尽搞这些不能下乡的戏,一看就忘了的戏,浪费财力。多培人才,把传统戏搞传下去最重要,多学学陈学希。”——这就是相应层次的观众尚未培育出来的一种表现。

但培育起观众的欣赏水平这是一个“危险”的动作,它会“反噬”,当艺术家把观众水平提高到约与自己等齐的时候,你,还有什么“套路”能满足观众的胃口呢?就像现在大家都用华为手机了,你再拿一只诺基亚给他,那是要逼疯人的,观众的趣味提高了就无法再回头满足于浅层次的了,你只能使出浑身解数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大众欣赏水平的需求了,好怕吧——但相信你更喜欢这种挑战,秋玲们。

说回《状元归乡》的新模式,它里面出现了三个“检场人”,三个插科打诨的小丑,你可以想象他们是《笑傲江湖》中的桃谷六仙,专门负责搞笑,我们称之为接地气,比如一开场,它不采用以前戏曲人物自报家门的做法,而是让这三个检场人互相调侃同时交代将要开演的人物的“小百科”,他们不忘跟观众互动,说关于出花园咬鸡头的事就跟这个剧中主角林大钦有关,你可以去百度。(本来想把百度的东西贴在这里,算了吧,你可以去百度)

这三个检场人的身份并不固定,随剧情需要,时而是剧中人,参与剧情的发展,时而又是剧外人,是一个上帝视角,什么事他都知道,就看他说不说,可以吊人胃口,比如上面说到的要你去百度,就是他划了一个缺口却不打开,你好奇的话,会自己去扒开发现更多惊奇,你不好奇的话,也不影响主体叙事。

曾秋玲这种“检场人模式”,来源于毛姆那本《月亮与六便士》,在毛姆之前,大部分早期小说都是用全知视角写的,读者该知道的、不该知道的小说叙事人都知道了,再复杂的故事也都能清清楚楚讲明白。还有一种是所谓的第一人称视角。这种视角真实性很够,但他没办法飞到天上去看每个人物的命运,只能告诉读者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东西。

毛姆现在的的做法是用叙述者的视角讲故事。在《月亮和六便士》里,叙述者“我”虽然被查理斯太太派去巴黎侦查她丈夫(主人公)的“背叛”行为,却基本没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这里的“我”更像是一个旁观者。受这个身份的限制,“我”观察到的内容当然不够全面。当叙述者的视角不够用时,毛姆会用别人的话来做补充,这么一来,读者获得信息的方式更多元,对小说主人公的认识也更完整,慢慢地,甚至会对主人公产生微妙的亲近感,叙述者和读者的观点也就得到了更好的统一。曾秋玲的这三个检场人就是发挥这种作用,检场人的设置,可以让剧情慢进快进,倒叙插叙,夹叙夹议,这就放开了编剧的手脚,东南西北上天入地都不再有难度。

隐隐觉得,曾秋玲把这一手法引进潮剧,是鼻祖级的存在。前文说到曾秋玲携《林大钦归乡》归乡,无意中为潮剧新生代开辟了一条道路。你看一个小小的研究生毕业作品就有这么多功效,这其实是时代赋予曾秋玲们的机遇,这是一片蓝海,因为大家一直不站出来这样开发,就让曾秋玲成为了第一人。

时代宠爱第一人,先是时间的第一个,然后变成地位上的第一名。因为是第一个,曾秋玲可运用的素材太多了。(详见后文“回应三”)

回应二:打了我的脸

我在《谈谈潮剧《状元归乡》这个名字》中说:“潮汕人谁不知道林大钦?”而《状元归乡》一开场就说:可能许多人还对将要出场的这位人物(指林大钦)不了解吧,balabala。当然这是一部剧完整性的需要,它不能假设观众什么都知道,否则就没必要有这部剧了。

回应三:示范潮汕习俗文化的植入

1 植入茶文化

前面说到这部剧回应了(当然是无意中的)我前面几篇文章的问题。说到曾秋玲可用的素材太多了,就是关于潮汕文化民俗在戏剧中的植入问题,无疑《望海潮》中关于功夫茶的植入过于生硬,《状元归乡》就自然得多,比如林大钦问袁士林为什么独爱单枞茶,两人的对话说出了一番哲理,又预示着各自的人生走向。

林大钦:为何袁兄偏爱单枞茶呢?

袁士林:单丛犹如一叶扁舟,承远古之韵,任雨打风吹,依然清香如初。

林大钦:不错。世间百态,人情变幻,唯一不变的是茶温暖人之初心。

一样米养百样人,一杯茶也可以是两种人生,有人是为抱清香如初,有人是求发展践波踏浪。

这是茶之植入。

2 潮州歌仔的植入

曾秋玲可运用的素材还有潮州歌仔,比如这首:

猫鼠拖猫上竹竿,

尼姑上山摸田螺,

狗仔落土呱呱叫,

和尚烧拍斗挽毛。

还有其他,这些歌仔的植入,你甚至可以想到曾秋玲的童年就是听着奶奶唱这些安然入眠的。

3 植入潮汕陶瓷土叽咕

相信许多人对《桃花过渡》里面的这段唱词张口就来:

“土叽咕,是土来做,火来烧,伊做泥就会啊会唱歌?”

《状元归乡》中通过林大钦的口,轻轻交代了“林大钦他妈吹给林大钦现在林大钦又吹给他小孩听的土叽咕”——写这句话时,不由惊叹这只有一小时的小潮剧其实信息量相当惊人,比如上面这句话,就交代了母亲如何疼爱林大钦的往事,而全剧根本不用这位母亲出场,一句话而四两拔千斤,这部剧就像我们现在在浏览网页,它有许多“链接”,随处可展开讲另一个故事,但它就是点到为止,前面我们说到的“你去百度一下”更是“疯狂暗示”了。

另一个信息量丰富的例子是三个检场人在“锄大D”,这里应该是借用了春晩的一个小品的,它把官场的黑暗和个中之人的身不由己,像中国画法一样,虚虚实实,指指点点,留白十足,让人浮想万分。

4 英歌舞的植入……

潮汕是敬神的地区,英歌就是娱神的舞蹈,它沟通着神与人,自带神秘的色彩,发生在两个潮汕人之间的事,也由这段潮汕色彩浓郁的舞蹈来解决,编剧导演都是文化人,易于陷入“知识的诅咒”,就像戏中所说,可能还有人不知道林大钦,那么这一段英歌舞,可能会有更多的人不知道个中逻辑了。

5 潮语歌曲《故乡是潮汕》的植入

曾秋玲可运用的素材,还有歌曲《故乡是潮汕》的植入,这一段用在尾声和谢幕中,整出戏你可以领悟到编剧满满的潮汕情怀,有时候,有些人会为一件事干到虚脱,你应该感觉到潮汕人曾秋玲在这部剧中的诚意。

就想问一问,这些都给你曾秋玲用了,叫别人以后怎么走?(走别人想走就路,让别人无路可走?)不过,据我制作灯谜的一些经验,往往看起来很难制成谜的素材,经殚精竭虑之后,反而成果更令人满意。别人摘取低垂的果实,我们可以种一棵树,结出自己的甜来,因为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的果实自己尝起来真的不一般。你,能。

今日五谜

10076

王令使心愁 僧人失常态(《状元归乡》创作人员)

10077

大刀上阵人敬茶 爱心建修化后来(《状元归乡》创作人员)

10078

与君祝贺年连年(《状元归乡》创作人员)

10079

同摹东郭之畔 颜体前后不一(《状元归乡》创作人员)

10080

洪教头较量豹子头(《状元归乡》创作人员)

(创作人员见下图海报)

本文相关

1 曾秋玲携《林大钦归乡》归乡,无意中为潮剧新生代开辟了一条道路

2 谈谈潮剧《状元归乡》这个名字

3 潮剧《望海潮》是《故园明月》装的新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800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