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可能就是一个比较多情的动物吧,比较博爱。欣赏这个人的某一个优点,然后就会喜欢上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有的人就比较多情。会喜欢很多人,有的人就比较专情一生可能只会喜欢一个人。
情感待定的人,每一个人都会喜欢的,因为这些人跟我们表现出的不仅是睿智,而且是他性格的稳定性,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可能让他要考虑好几遍才能够圆满地完成每一件事情,所以这样的人不仅我们喜欢,而且他的感情一旦进入状态之后,他就永远不会改变
《怦然心动》里的喜欢是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傲慢与偏见》里的喜欢是 偏见让你无法接受我,傲慢让我无法爱你,可我们还是在一起。
《泰坦尼克号》里的喜欢是 you jump,I jump! 《天使爱美丽》里的喜欢是 你永远也不晓得自己有多喜欢一个人,除非你看到他和别人在一起。
想来,喜欢哪里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 无非不过是我喜欢的那个人是你罢了,才有后来的与众不同。
年轻时 喜欢一个人在暗地里鼓起十足的勇气想要和他说话,在人群里一眼就可以看到他却不敢和他碰面,这样的喜欢,热烈。 自己在心里会暗暗给自己打气,因为你喜欢的他在你眼里是带着光,那时候的你钟情于他,甚至不需要他知晓,就这样单纯地喜欢他。
那么成年后的喜欢是 喜欢一个人是要结果,我要的付出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 一个人出现在我的生活里,会提前分析他适合不适合我,我们之间会有之后吗?想清楚各种条件,才敢把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去。
我记得《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书被喻为爱情圣经。 书中里写了一百六十多种爱情的模式,穷尽了爱情的所有可能性, 书中阿里萨对费尔明娜的喜欢是 急切又狂热的,是为爱甘愿赴死的,像极了年轻时候的喜欢。 而乌尔比诺医生是费尔明娜的结果选择。 乌尔比诺医生不言喜欢她,他只向她奉献尘世间的东西:保障,和谐,幸福。像极了成年后的喜欢。
喜欢无论如何都应该是你变得更好的一种情感表达,喜欢一个人, 你会期待明天的清晨,温暖的阳光,你会心里定下几个原则,你会注重自己的行为,因为你知道你喜欢的人很好,你也不允许自己太差。
朋友许**喜欢s先生,s先生是我们朋友圈众所周知男神般的存在,他的优秀程度可以媲美于《我不喜欢这个世界,我只喜欢你》里的F君。脾气好,这么多年,我都没见过他对谁发过火。 温润如玉,谦谦君子在他身上毫无违和感。
许**是高中s先生的前桌,那时候的许**,是一眼就可以断定很普通的姑娘,许**发觉自己喜欢s先生后,做了很多高中那个年纪喜欢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比如,时常问s先生关于地理问题, 当时s先生的地理成绩每次都是第一,没有任何悬念。
谁都想不到许**先喜欢上了s先生,而先表白的人却是s先生,s先生不过是一次许**问他一道地理问题时,突然看着许**,语气平稳地说: 家里不需要两个地理都好的人。许**的脸红太明显,那时候许**没有表示,只是经历了这件事情,s先生和许**之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默契。
高考报志愿,s先生和许**录取在同一所大学,而s先生和许**也成为了男女朋友。喜欢一个人,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它会让你变得更好。
喜欢一个人,没有在一起。这应该不是很离奇的事吧,毕竟, 这世界上的人与人相互喜欢的概率那么低,所以你不喜欢我,也不是大不了的事。 村上春树说: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 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听话,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你不喜欢我,我不会因为你而自卑,因为知道我很好。 只是和你不适合,喜欢不是努力就可以得到的。
现在喜欢一个人,会去表白,表白被拒也没有关系,事后你回想起, 至于你不会因为遗憾而念念不忘,喜欢一个人爱而不得,也请保持姿态,优雅离开。
香港作家亦舒说:“ 真正的爱情不会叫你痛苦,爱你的人不会叫你患得患失,凡是辛苦的,即是强求,真正的爱情叫人欢愉,如果你觉得痛苦一定是出了错,需要及时结束,重头再来。”
关于喜欢。每个人都会自己的理解,在我认为: 自爱沉稳,而后爱人。这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基本的要求。
我是你的南囚一吻,今天下了一天的雪, 北方的漫天飞雪,格外让人心动, 不知道你读这篇文章脑袋里想起了谁,你现在有喜欢的人吗? 喜欢一个人的感觉太好了,感觉自己的世界糟糕到不行了,还是想为自己喜欢的人努力一把。
最后,我在我的南囚治愈馆里等你。
在这个浪漫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都会美化喜欢,也会去美化爱,认为心动是喜欢和爱产生的标志,实际上爱并不像浪漫主义形容的那样的虚无缥缈。
我们会喜欢谁、爱上谁,这不是由命运决定的,而是我们选择的结果。
我们喜欢和爱一个人的本质都和我们自己有关。
心理需求
你的妈妈爱你,也许她确实是在无条件地爱你,但真的是无条件的吗?她的前提就是你得是她的女儿,如果你不是她的女儿,她就不会无条件地爱你。
实际上,无论是爱情、友情,又或者是其他类型的关系,当我们不再神化这些关系,我们就能洞穿所有关系的本质。
任何一段关系的开始,都是由彼此的心理需求决定的。
尤其是在爱情中,这一点体现得是非常突出的。
你之所以会喜欢一个人,是因为这个人能够满足你的某种心理需求,但是没有人会承认他之所以喜欢对方,是因为对方满足了他自己的心理需求。
他只会告诉对方,对方有多么迷人、多么特殊,如何吸引了他。
这是因为我们的心理需求几乎都是来自于我们生命的早年的创伤经历。
比如说一个不受关注的人、一个缺爱的人,如果他在对方面前表现出这两点特质,他就会大概率地不被对方喜欢。也就是说在关系的初期,双方都是会掩藏一部分自己的特质的。
因为他们不确定对方是否能够接受,为了提高关系的成功率和避免自己受伤,大部分人都会这么做。
接下来我们会发现,随着两个人关系的深入,他们都会暴露出他们原来掩藏的特质,并且想要对方接受这些特质。
这个过程代表着关系往往是具有欺骗性的。如果我们在关系开始的初期没有能够鉴别出对方身上的自己不能接受的特质,比如说滥情,当关系深入的时候,我们付出过多,我们就会难以抽身了。
心血辩护效应(Effort Justification)
心血辩护效应是社会心理学认知失调理论中的一种现象描述:我们在一件事情上付出越多,对它的态度就会越喜欢。
富兰克林曾经为了说服自己的政敌,然后找这位政敌借书,化敌为友的故事就是运用了这个心理学效应。
我们付出得越多,我们就越喜欢这样的心理在心理学界弗里德曼对家庭主妇进行的等门槛实验中得出的登门槛效应(Foot In The Door Effect)也是如出一辙的。
我们喜欢一个人的程度是由这个心血辩护效应决定的,在爱情中,分手越难过的是投入越多的人。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女生离不开渣男,这是因为旁观者并没有发现在这个女生和渣男刚开始谈恋爱的时候,往往这个渣男对这个女生呵护备至,这个女生的防备心逐渐瓦解。
当她开始投入这段关系,到了后期就算她发现这个男生是一个渣男,她也难以果断了,除非她没有投入过真心。
生活中还有很多人单相思特别痛苦,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我们在衡量付出的时候,不能看那些表面的金钱、情感,一定要看我们投入了多少的自我,像自我规划、自我妥协等等。
一个人之所以没有办法忘掉前任,是因为他忘不掉曾经的自己,失恋对于他来说是割舍了一部分的自己。
我们在听那些失恋的情歌的时候,就会发现几乎都是以“我”为记录对象,记录了对“你”的难以忘怀。
那些失恋却很洒脱、以及老夫老妻却要离婚这样的现象并不是作为心血辩护效应的反例存在的。其实生活中特别多的这样的人:谈恋爱的时候不在乎对方,分手的时候也觉得无所谓。
他们自始至终都没有投入过多少的自我,又怎么会产生割舍自我的痛呢?
自私天性
喜欢一个人本质上就是“我”选择喜欢“你”,然后变成了“我们”,所以“我”付出的自我越多,我就会越喜欢“你”。
这确实是关系的本质,但是我们是无法操控别人喜欢我们的,我们只能控制自己喜欢他人的程度,这是因为别人喜欢你的前提是你的身上有别人需要的东西。
比如,一个颜控如果只会因为美丽的相貌而喜欢别人,你没有这个前提的话,你根本就没有办法吸引对方为你付出。
自私是人类的天性,我们会发现在聊天的过程中,人们总是喜欢谈论自我,总是不愿意倾听别人谈论自我。
我们谨记这一点的目的不是通过自私去操纵他人,而是让自己清醒,别人会喜欢我们,是因为我们身上有他们需要的特质,不是因为我们是特殊的。
记住这一点的好处是,在关系的后期,不会把别人的所作所为当成理所应当的事情,不至于因为自私而毁掉关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