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朦胧诗,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向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掩饰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名这样一些特征。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种诗歌流派,以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江河、食指、芒克等先驱者为代表。
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艺术特征:
1、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2、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与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这种“移情说”应用到文艺创作便产生了象征手法。象征附丽并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3、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4、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宣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
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尤其重视把外部的韵律和内部的韵律结合起来,从而使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轻烟细雨湿平芜。——元朝·张之瀚《木兰花慢》
3 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宋朝·林逋
4 满川芳草迷烟雨。——元朝·徐有壬《贺新郎》
5 秋来秋色倍萧萧,空垂烟雨拂横桥。——清朝·蒲松龄《浣沙溪》
1蒙蒙烟雨蔽江村,江馆愁人好断魂。——唐朝·杜荀鹤《江夏》原文:”蒙蒙烟雨蔽江村,江馆愁人好断魂。自别家来生白发,为侵星起谒朱门。也知柳欲开春眼,争奈萍无入土根。兄弟无书雁归北,一声声觉苦于猿。“
2蒙蒙润衣雨,漠漠冒帆云。——唐朝·爆菊椅《秋江送客》原文:”秋鸿次第过,哀猿朝夕闻。是日孤舟客,此地亦离群。蒙蒙润衣雨,漠漠冒帆云。不醉浔阳酒,烟波愁杀人。“
3 一叶飘然烟雨中。——宋朝·陆游《长相思》原文:”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天教称放翁。侧船篷。使江风。蟹舍参差渔市东。到时闻暮锺。“
4 烟雨蒙蒙隔断桥。——宋朝·陆游《书怀》原文:”羸马常愁趁早朝,斥归幸复侣渔樵。青黄未胜沟中断,宫徵何殊爨下焦?心乐箪瓢同鼎食,身安山泽谢弓招。数间 茅屋 谁知处,烟雨蒙蒙隔断桥。“
5 策策桐叶风,蒙蒙菊花雨。——宋朝·陆游《秋怀》原文:”策策桐叶风,蒙蒙菊花雨。空堂一灯青,幽壁百虫语。嗟余岂愿仕,老病归无所。屈指计岁年,强半堕羁旅,荷戈北戍秦,挂席西适楚。名惭垂竹帛,文不谐律吕。所余惟一死,忍复类儿女。金丹或可成,青霄渺轻举。
李商隐被称为朦胧诗之祖,其诗大量运用典故与比喻,且比喻多为隐藏本体的借喻手法,往往将心中的朦胧情感,化为恍惚迷离的独特意象,观之如雾里看花,思之则飘渺难寻。《锦瑟》一诗尤为突出。该诗成为千古诗谜,甚至被称为中国文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主要原因是中间两联典故描绘出的四幅画面,包含丰富的象征意义,涵蕴着人生的几乎所有境界。而该诗之朦胧,也主要由颔联颈联氤氲而出――人生之大,莫若死生无常;处世之困,莫过真幻不分;情感之扰,莫非或喜或悲;学成之惑,莫如或用或藏。生与死,真与幻,悲与喜,用与藏,都是鲜明对立而易于分别的概念,但《锦瑟》一诗却有意羼杂之混淆之,故其不朦胧也难矣。
“庄生晓梦迷蝴蝶”,其典故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周梦蝶”的典故主要表现了庄子“齐物”的思想。人生在世,连梦与现实都不能分辨,连自己是人还是虫豸鸟兽都无法判定,又怎能确切地界定身外之物呢此为朦胧之第一重。
“望帝春心托杜鹃”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口中流血,动人心腑,名为杜鹃。为人的望帝早已仙逝,为鸟的悲啼依然挥之不去。无论从佛家的轮回转世说来看,还是从情感与精神两层面来看,孰能断言望帝是死是生此为朦胧之第二重。
珠生于蚌,蚌成于海。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泪以珠喻,自古而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沧海月明珠有泪”,眼泪因悲伤而坠落,却化为价值连城的珍珠,此处“悲”与“喜”相反相成,而老子的辩证法亦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且这两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明月朗照,沧海微澜,鲛人有感,泪落成珠。孰能断言这璀璨的“泪珠”,是悲大于喜,还是喜多于悲此为朦胧之第三重。
玉是君子的爱物,是才华的象征。《礼》曰:“君子必佩玉”,要求君子时刻用玉的品性要求自己,规范道德,用鸣玉之声限制自己的行为举止。蓝田是有名的产玉之地,蓝田玉跻身三大美玉之列,驰名至今。“蓝田日暖玉生烟”,此句写蓝田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玉气,冉冉上腾,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美玉深埋地下,对士子而言意味着不受赏识,或是不愿出仕。而其上若有若无的烟气,又隐隐暗示着李商隐对入朝为官的悠然神往和对湮没无闻的心有不甘。
从个人身世看,李商隐卷入了晚唐有名的“牛李党争”。无论是“牛党”还是“李党”得势,李商隐都没有机会晋升。官场失意和晚年丧偶使他笃信起了佛教,后不久即病故。李商隐原想置身于牛李党争之外,结果却两边不讨好。年少才高,却被卷入晚唐的政治漩涡,进退维谷,怀才不遇,竟致终生潦倒无为,经历之惨可谓古今罕见。古代的读书人,多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理想,连“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李白,也有“仰天大笑出门去”、“五侯七贵同杯酒”的得意与夸耀,何况命途多舛的李商隐呢然而严酷的现实,似乎又让他萌生了退意。真可谓欲走还留,欲说还休。此为朦胧之第四重。
《锦瑟》所呈现的,是一些似有而实无,虽实无而又分明可见的一个个意象: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暖玉生烟。死生无常,真幻不清,或喜或悲,或用或藏,这是自然人、社会人、情感人、学问人最大的困惑。从另一角度看,“庄生梦蝶”和“沧海珠泪”体现了李商隐的道家思想(前者体现庄子的“齐物论”,后者体现老子的“辩证法”),“望帝啼鹃”流露出他的佛家思想(轮回转世说),而“用”与“藏”的困惑其实就是儒家“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纠结。由此可见,通过本诗,李商隐从唐代盛行的“儒释道”三教的角度,对自己的坎坷人生进行了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列出了自己曾经百思难解的“四大困惑”。
本诗的主旨历来有多种解读,但无论“悼亡说”、“恋情说”还是“自伤身世说”,往往只涉一点,不及其余,自然难免聚讼纷纷,莫衷一是。如“悼亡说”主要依据“望帝啼鹃”,“恋情说”主要依据“沧海珠泪”,“自伤身世说”主要依据“暖玉生烟”,都不能对全诗进行整体解读。关于本诗的主旨,作者其实已经进行了明示:尾联中的惘然,指的就是这四大困惑。
烟雨朦胧的唯美诗词有:
琼瑶的爱情小说刚刚风靡大陆的时候,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是个人心单纯的年代。还用信纸写着信,一封信笺贴上邮票寄给远方思念的人,烟雨朦胧。
信那头的人在等,这头的人在盼,等着盼着的日子里含着有滋有味的甜蜜。那时邮政局是最有人情味的地方,只是现在快要被兴兴轰轰的快递公司挤兑没啦,实在感叹时代变迁太快。
从前的日子也很慢,还坐着火车日夜爬行,沿着铁路轨道慢慢延伸,只为走出那座山,去往一座陌生的城,那里是心之所向、梦之所往。人们的情感世界纯净而真纯,在故事里率性地哭着,笑着,相信文字里的大结局,那些或圆满或悲伤的爱。
那时我和姐姐正值妙龄,两个女孩子年龄相仿,最爱看的琼瑶小说里面就有《翦翦风》,总是不经意间便被戳中心之柔软处。缠绵悱恻的故事,唯美的画面,帅气俊美的外表,让多少豆蔻年华的少女魂牵梦萦。
而琼瑶用早春的翦翦风为意象,叹息亦暖亦寒、剪不断理还乱的缘聚缘散,只在烟雨朦胧处,为经年的爱情染上一抹怀旧的色彩。有些冷,有些酸,有些纯真,有些浪漫。这感觉或许每个人年轻时都曾经历过,但美好的东西都如烟花般只是转瞬的绚烂,那时又有几人真正懂得去珍惜呢!
琼瑶书里的许多名字,都有唐诗、宋词、诗经的影子。在水一方、庭院深深、情深深雨蒙蒙、月朦胧鸟朦胧、心有千千结……想来她一直浸润在中国的古典文化中,只愿活在那个唯美浪漫的世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