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王子》的诞生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包括镜头的变化、整体色彩的变化、光影等。埃及王子追求的光影效果的真实性和质感也与传统迪士尼大片大不相同,体现了场景氛围营造的立体化趋势。相比之下,我认为迪斯尼的《大力士》有点逊色。**中唯一突然的光线变化是缪斯女神歌唱的过程,而这只是一般的音调变化。
这部**的另一个特点是镜头的移动。
相机的飞行动作在埃及王子中被广泛使用。虚拟摄像机可以在场景中自由飞行,在烟雾中穿行,甚至在运动过程中不断改变焦距(如兄弟赛道中插入壁画的镜头)。这种镜头轨迹是其他非动画**无法实现的。这是一个超现实的夸张动作。哈吉斯也使用了大量的大角度翻转,比如哈吉斯学习射箭,但从宏观角度来看,哈吉斯的镜头技能大多局限于二维,而埃及王子则使用了大量的三维场景和复杂的镜头动作,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差异是拍摄理念的进步。
看《埃及王子》时,我明显能感受到好莱坞歌舞片的气息。**过程中的这种叙述和独白也出现在**《哈吉斯》中。例如,《哈吉斯》中缪斯的歌唱是一种叙述者,而《埃及王子》中摩西和他的妹妹的歌唱也是一种叙述者。它具有分离事件的功能,具有很强的可预测性,暗示了情节的发展脉络。**中人物的独白演唱无疑起到了叙事、省略和心理表达的作用,在音乐的背景下,情感更能震撼。
摩西建立小组的原因。人有心灵的世界,有情感的世界,都有一种需要,在小组里可以互相关爱,可以彼此祷告,交主内的朋友。现在有多少信徒没有归属感,上午在某个教堂听了一堂道,下午又跑到其它的地方去听,始终在游离,是无家可归的人。
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
*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
文艺复兴的精神代表——达芬奇
莱奥纳多·达·芬奇于达芬奇(1452-1519) :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科学家。达芬奇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小镇——芬奇镇,1519年5月2日卒于法国。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作卓越的代表人物,他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他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
达·芬奇的启蒙教师是著名的雕塑家兼画家委罗基奥,对于达·芬奇的影响不仅在严格的绘画写实方面,主要还在于培养了他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这是决定他日后成为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绘画奇才和多种科技研究家的关键。达·芬奇的兴趣极为广泛,除了绘画,他研究科学与哲学问题。他曾一个人亲自解剖了三十多具尸体,具有丰富的解剖知识。
盛期创作: 《岩间圣母》、《圣母子与圣安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蒙娜丽莎》描绘了一位端庄秀美的西方妇女肖像,她面庞秀丽,形象逼真,似乎是真人的存在。坦然自信的神态流露出不可捉摸的带有神秘的微笑,呈现出一种高贵而不可侵犯的尊严,看的人仿佛也随之自尊、自重起来,这是对人的一种赞颂。《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此前是中世纪宗教统治的时代,是对人类压抑的时代,其作品都是以神为题材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反传统,画的是活生生的人,以真人为表现内容,此可以领悟到其思想意义的内涵,这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打碎教会精神枷锁的革命。
《最后的晚餐》这是一个传统的圣经题材。坐在正中央的耶稣推开双手,把头垂向一边,作无可奈何的淡漠表情,这就加强了两边四组人物的变化节奏感,使场面显得更富有戏剧效果。而这十二个人,由于各自的年龄、性格和身份不同,他们的惊讶与疑虑表情也得到各自贴切的表现。人物之间互相呼应,彼此联系,他们的感情不是孤立的,这是大画家达·芬奇最重要的、也是最成功的心理描写因素。古代所谓“多样统一”的美学原则,至达·芬奇的这幅画上才获得了空前有效的体现,其艺术成就也即在此。作为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艺术家,达·芬奇的民主主义立场在意大利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是坚定的。事实上也证明,他的这幅《最后的晚餐》一直在鼓舞着世界人民为反对邪恶的势力而斗争。
文艺复兴时期第二位大艺术家——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475-1564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是文艺复兴盛期的代表。他少年时代就进入著名的"梅第奇花园",在那里接受了艺术训练,并接触到大量收藏在那里的古代艺术珍品,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已流露出不凡的气质。米开朗琪罗曾在著名画家古兰达约门下学习,但真正给他启示的是古代雕塑,他在致力于领悟古人成就时,也致力于解剖人体,研究人体的结构和运动,这使他成为量充分发挥人体.表现力的美术家之一。米开朗琪罗的作品以力量和气势见长,具有一种雄浑壮伟的英雄精神。在他的雕塑上,绘画中,一个个巨人般的宏伟形象挺立起来,就连他塑造的女性形象,也都具有刚勇的气概。代表作:雕像---《大卫》、《摩西》《哀悼基督》;《日》、《夜》、《晨》、《暮》
画---《最后的审判》(西斯庭教堂所作的祭坛画)
雕像《大卫》(1501--1504),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样,是美术史中最为人们熟悉的不朽杰作,也是最鲜明展示盛期文艺复兴意大利美术特点的作品。在用一块久被弃置的名贵石材雕刻大卫形象时,他真正实现了把生命从石头中释放出来的理想,以精湛的技巧、强烈的信心,雕凿出这尊完美的英雄巨像。米开朗琪罗惊人之处,就在于他摆脱了文字记述的束缚,根据自己的要求,把少年大卫塑造成一位发育成熟、体魄健美的青年男子,一位如神的人,从而极具表现力地传达出他对人的信心、对新社会理想的热情。从15世纪的少年大卫发展为米开朗琪罗的成人大卫,仿佛象征了从早期文艺复兴转入盛期文艺复兴的历程。
《摩西》:对理想的英雄形象的迷恋之情,著名雕像《摩西》上得到进一步发挥。与宁静的大卫不同,这位以色列人的领袖虽然坐在那里,但他肌肉强健的形体中蕴含着无比的力量和内在的紧张感,威严的目光具有震慑一切的气势,这是一位真正的巨人,鲜明体现着米开朗琪罗"令人生畏"的风格。
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拉斐尔·圣齐奥
拉斐尔(1483-1520):出生在意大利,师从画风柔和的著名画家彼鲁基诺。拉斐尔的一生虽然像莫扎特那样短促(两人的生平有许多相似之处)。一提起拉斐尔其人,提起拉斐尔的艺术风格,总离不开“超凡入圣”、“尽善尽美”这些始于瓦萨里的形容词,这使广大公众对拉斐尔(世界艺术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的作品无法深刻领会并与之沟通,无法立即把拉斐尔的作品与那些总想用“天才”、“天才表现”等词句来标榜的蹩脚作品分开,从而在他的作品中体味生命的苦闷、浪漫的热情及感情的折磨。
文艺复兴三杰中最年轻的画家拉斐尔,只活了短暂的37年。但他留给后世的作品,一直被人们视为古典美术精神最完美的体现。安格尔称他是绘画之神。
拉斐尔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安宁、和谐、协调、对称以及完美和恬静的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作品确实可被称为“人文主义及文艺复兴世界的顶峰”。
代表作:《美丽的女园丁》、《雅典学院》、《西斯廷圣母》
早期的名作《美丽的女园丁》(约1606)中,拉斐尔吸收了达·芬奇金字塔形的构图方式,以圆润流畅的线条把圣母、耶稣和圣约翰的优美形象和谐地组合起来,创造出充满人间气息的、亲切的"神的世界"。这一世界远离了中世纪的精神,它那纯洁、明朗、单纯、自然的情韵更接近希腊的精神。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就像人间的母亲一样,以其洋溢着温情的人性,打动了历代渴望美好生活和人间温暖的观众的心灵。作于他生命晚期的
《西斯廷圣母》(1513),完成了1514年,是拉斐尔最成功的一幅圣母像,是幅祭坛画,一直保存在西斯庭教堂里,故得此名。它兼具两种秉赋,她既象一位善良的民间女性,又具有女王式的严肃性。圣母抱着圣子降落人间是为了献出自己的儿子。西斯庭圣母所具有的文雅、温柔与美貌,致使一位俄国画家感慨地赞美道:“拉斐尔画的圣母,本身就是对人类的想象力的创造。”这一庄严而典雅的圣母形象,可以说是画家所有圣母像中集大成者,是他最成功的一幅圣母像。
简单概括:
1达·芬奇的主要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
①艺术特色:把自然科学知识引入美术,是15世纪意大利人的重大贡献,达·芬奇继承了这种传统并大大完善了它。如他的代表作壁画《最后的晚餐》完美的构图、和谐的形与空间、丰富的心理刻划,都显示了古典美术大师达·芬奇的艺术特色。
②代表作:木板油画《岩间圣母》、壁画《最后的晚餐》、油画《蒙娜·丽莎》;
2米开朗琪罗的主要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
①艺术特色:米开朗琪罗的作品以力量和其实见长,具有一种雄浑壮伟的英雄精神。他早年的雕塑《大卫像》是最鲜明展示盛期文艺复兴美术特点的作品。他真正实现了把生命从石头中释放出来的理想,以精湛的技巧、强烈的信心,雕凿出这尊完美的英雄巨像。
②代表作:雕塑《大卫像》、《摩西》、西斯廷天顶画《创造亚当》、祭坛画《末日审判》、雕塑《基督下十字架》、设计圣彼得大教堂穹隆;
3拉斐尔的主要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
①艺术特色:拉斐尔的作品一直被人们视力为古典美术精神最完美的体现。他是西方美术史上最擅长塑造圣母形象的大师。他那一系列圣母像,把感性美与精神美和谐无间地统一起来,从而传达出人类的美好愿望和永恒感情。纯真优美、庄重自然、明快清晰、和谐简洁,这些古典美术最为推重的品质,在拉斐尔身上获得了最鲜明的体现。
②代表作:油画《圣母的婚礼》、《美丽的女园丁》、《西斯廷圣母》、《座椅中的圣母》、壁画《雅典学派》;
*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主张和代表作:
印象主义绘画是19世纪法国绘画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派画家从19世纪光学研究的新成果中认识到色彩的变化源于光线的变化,于是走出画室在自然光下作画,努力描绘物象在特定时间内所呈现的鲜明的色彩。
印象主义代表人物的基本成就:
①马奈的艺术成就体现在绘画观念的革命和风格的演变;代表作油画《草地上的午餐》、《奥林匹亚》、《吹笛少年》、《牧人狂游乐场酒吧》;
②莫奈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抓住本质特征的迅捷笔法,把流动不居的光色效果固定在画布上,给人留下瞬间美的永恒图景。代表作油画《日出印象》、《睡莲》;
③雷诺阿:油画《糕饼磨坊》、《沙邦蒂埃夫人及她的孩子》、《阳光中的裸女》、《浴女们》;
被称为“后印象主义”的画派,除了表明这一画派的画家与印象主义画家有着密切的联系外,从本质上讲,后印象主义又是反印象主义的。因为,后印象主义绘画的主要特点,是反对忠实地描绘客观世界,而要求表现画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以至可以不受客观对象的形体与色彩的束缚。所以,同属后印象主义画派的三个最主要的画家——法国的塞尚和高更、荷兰的凡高,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除了体现这一画派的主要特点外,还具有鲜明的个性。
①塞尚试图实现一种新的坚实结构,并力求对所见事物进行高度理性的综合。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20世纪的艺术通常被认为“从塞尚开始”。它成为立体主义的先驱和20世纪各种理性化抽象艺术的开拓者。代表作油画《玩纸牌的人》、《圣维克图瓦山》。
②保罗·高更主张绘画的抽象性,亦即在;和概括的特性,一直在思考形、色和线的抽象意义。它特别创造了大块色彩的表现力,创造了一种既有抽象性又带装饰性的绘画。代表作有油画《布道后的幻想》、《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等。
③文森特·凡高在现代艺术中也许是最出名的,因为他的画具有最独特的个性和非凡的魅力。他画的日常物品都具有极强的个性特征。在形与色的处理上,他喜用夸张或简化的手法,削弱传统的光影手法,有意识地强化色彩价值,利用色彩对比取得价值。代表作油画《向日葵》、《星夜》、《乡间夜路》等。
*20世纪西方美术的特点:
①对传统的借鉴打破了民族、地区、国家、时间等人为的或自然的障碍而更具世界性;
②各门类艺术之间相互影响更趋密切,美术内部,各种形式也相互借鉴、融合,以致一传统的分类和观念已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③“反传统”成为这个世纪艺术的主流;
④20世纪西方艺术更趋向多样化,更具有多变性和主观随意性。
达达主义的基本倾向:
①1916年,一批逃避战争来到中立国瑞士的青年会聚在一起,成立了名为达达的艺术团体。达达形成了一场文学与视觉艺术的运动。“达达”是个杜撰的词,本身并没有什么特点的含义。达达主义攻击以往的文艺传统,包括20世纪初的实验性运动,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以往文艺的指导原则和美学观念。然而,在艺术方法上,达达主义者接受了未来主义的喧闹,立体主义的并置和任何艺术创造中都存在的偶然机遇。
②代表人物:
a苏黎世达达中最主要的艺术家是让·阿尔普,他主张偶然机遇应当是创造活动比不可少的部分,利用偶然事件是实现把无意识置于艺术之中的主要措施。代表作《躯干·肚脐》;《榔头花》,他所用的是拼贴画的方法,借助抽象化的有机形状和随意涂抹、非描绘性的色彩创造了一个超然于可见世界之外的幻想世界。
b纽约达达团体的核心人物是马塞尔·迪尚。他进行的是“现成品”的实验。“现成品”是指选取日常生活用品或废旧物品制成的艺术品。如《自行车轮》、《泉》、《新娘甚至被光棍们剥光了衣服》等;
他第一件现成品作品《自行车轮》(1913)就是一只安装在垫凳上的车轮。这种嘲弄审美原则、赞扬荒唐行为、宣传反艺术的态度对后来的艺术思想有特别重要的影响。最著名的解释是,他把一个现成品,一只尿斗放到展览会上,取名为《泉》(1917),他说,"我把小便器放到他们(观众)面前,现在他们走来赞赏它的美。"现成品这个概念似乎很适合于那些不是艺术品的东西,它也不是指速写,也不符合于艺术领域公认的术语。这个概念对后来装置艺术很有影响。他的《新娘甚至被光棍们剥光了衣服》以混合材料制成,表现了一种人为机器、机器为人的荒诞感。
民数记31章,“你要在米甸人身上报以色列人的仇,后来要归到你列祖(原文是本民)那里。” 摩西吩咐百姓说:“要从你们中间叫人带兵器出去攻击米甸,好在米甸人身上为耶和华报仇。 ……摩西就打发每支派的一千人去打仗,并打发祭司以利亚撒的儿子非尼哈同去;非尼哈手里拿着圣所的器皿和吹大声的号筒。 他们就照耶和华所吩咐摩西的,与米甸人打仗,杀了所有的男丁。 在所杀的人中,杀了米甸的五王,就是以未、利金、苏珥、户珥、利巴,又用刀杀了比珥的儿子巴兰。 ……祭司以利亚撒对打仗回来的兵丁说:“耶和华所吩咐摩西律法中的条例乃是这样: ……凡能见火的,你们要叫它经火就为洁净,然而还要用除污秽的水洁净它;凡不能见火的,你们要叫它过水。 (民数记 31:2-3,6-8,21,23 和合本)
1神通过话语作工的时候,魔鬼通过肉体的的想法也在作工,魔鬼让我们肉体的想法和神的话语为仇,让我们对神的话语产生不信和敌对,阻拦我们跟随话语过信仰。让我们跟随肉体的想法,成为肉体的奴仆,过属肉体的、体贴肉体的生活,至终跟随肉体的想法使我们的灵魂灭亡。罗8:7原来体贴肉体的,就是与 神为仇,因为不服 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
2欺压以色列的米甸人就是我们肉体的私欲和想法,因为肉体已经卖给了罪,成了神的仇敌。所以神让我们跟随非尼哈一样的仆人,起来吹传福音的号角,拿着神的应许和话语的兵器,与仇敌魔鬼的想法争战,杀死我们里面魔鬼放进的各种标准、观念、和想法。把我们属肉体里的标准和观念、想法在神的话语面前,经过话语进行审判,钉死十字架上,使我们脱离肉体的辖制,跟随神话语的引导,走侍奉福音的路,为福音而活着,得到神所应许的福。
摩西奶奶把“春水上行”变成了“渡边淳一”
最近,一直在读渡边淳一的《失乐园》,我发现他的一些小说里总会有医生这一职业角色的存在:
《失乐园》里凛子的丈夫是一位三四十岁的医院主任医师;
《紫阳花日记》里,省吾经营着一家医院;
《红城堡》里克彦是一位青年骨科医生;
《雪舞》里野津是一位年轻的脑外科医生;
小说里,医生的角色很多,而当中出现的一些专业术语也让人感叹作家真是太懂医学了,于是,专门搜了渡边淳一的生平,才发现,他和鲁迅的经历很像,都是弃医从文,唯一不同的是,鲁迅从文是为了救国,渡边淳一则是因为自己喜爱。
渡边淳一放弃医生,转而当作家,这当中少不了一个人的支持--摩西奶奶,1960年,渡边淳一还是札幌医学院毕业生,但他酷爱文学,从小想当作家,所以在医院当外科大夫让他很无奈,他不知该否放弃这份令人厌倦却收入稳定的工作,去从事自己喜欢的写作。
于是,28岁的他以“春水上行”这个名字给仰慕已久的摩西奶奶写信,希望得到大师指点。
这封信让当时已经100岁的摩西奶奶很感动,因为平时多数来函都是恭维溢美之辞,这封信却向她讨教人生难题。
于是,她给小伙子写了回信,信上写了一句至今还很鸡汤的话:“做你喜欢做的事,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现在已经80岁了。”受到鼓舞的渡边淳一决定弃医从文,专职小说创作。
事实证明,人不要总说自己不行,因为有些潜力总是隐藏着的,只是需要勇气和耐心,踏上作家这条道路的渡边淳一前后写出了许许多多轰动世界的小说,其中一些小说还引发了火热的效应:
《失乐园》讲男女发展婚外情,最后双双殉情的故事,小说发表后在日本文坛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甚至出现了"失乐园"现象,电视、**,几乎家喻户晓。
《男人这东西》、《 丈夫这东西 》、《女人这东西》则更像纪录片,深究了两性之间的不同,让男人更了解女人,女人也了解男人、了解丈夫的心理变化情感,确实给了两性之间相互了解的机会。
看一定量的小说,会摸索出作家的一些写作风格,渡边淳一总以天气时令去做标题,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搭配一起都将小说步步推向由浪漫到悲惨的结局,确实引发读者的好奇心。总之,可以说那个决定确实改变了他原本的人生轨迹,让他的生命有了不一样的分量,在文学界里的渡边淳一比当医生更优秀。
而影响渡边淳一的摩西奶奶,说她是鸡汤的霸主一点也不过分,摩西奶奶出生于1860年格林威治村的一个农场,是一个贫穷农夫的女儿,也是家中十个孩子中的一个,27岁时嫁给了同个农场的一个工人,同样生了10个孩子,此后,毕生都在农场度过。
76岁时,摩西奶奶因关节炎不得不放弃刺绣,倒开始拿起画笔绘画,虽然她从未接受过正规的艺术训练,但对美的热爱使她爆发了惊人的创作力,短短二十几年时间里留下了1600多幅油画作品,而这中间,她还举办过个人画展,收获了荣誉和人们的喜爱、崇拜。
我们一直说人生很短,总觉得成长就是到某一段时间就要有什么样的责任,该读书就读书,该结婚就结婚,该做父母就做父母,总遵循和执着于生命的规律和长度,却很少想过要挖掘自己的潜能,提高生命的质量。
其实,我们不缺努力,会认真的去学许多新事物、新东西,愿意为以后自己所喜爱的那个方向做准备,却总停留在汲取或当前的的阶段,不敢去实践。
“以后”还没有来到,年龄就过去了,内心总觉得:“在那个年纪错过了追寻的时机,往后也不可能再去实现”,于是就这么放弃。
放弃的机会太多,就越懒得深挖自己的潜能,越不想再在刚萌起的新目标上去闯,会想不会做,会做又坚持不住,安稳却毫无生机,大部分的我们都只是停留在遵遁表面自然规律的层次上,而已!
原著:虽然衍生作品大多都遵循原著内容,但由于时间篇幅等原因或多或少都对原著有所删减和改编。要更加深刻理解故事背景,人物逻辑动机等还是要回到原著的文字里面。比如读过原著才知道,原来松子从平稳的生活里掉入一个个漩涡不是自休学履行龙洋一偷钱事情开始,而是之前她和校长独自考察被性侵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所以在故事最后龙洋一选择离开松子是为了去杀了校长;原来八女川彻也自杀时没有给松子留"生而为人,对不起"的字条;原来松子吸过安非他命;原来小野寺是松子当土耳其浴女郎时的一个客人;原来土耳其浴老板赤木一直喜欢松子;原来土耳其浴里那个绫乃最后被喜欢的男人杀死;原来松子准备投河时遇到岛津时是晚上;原来岛津是唯一一个向松子求婚的男人;原来松子接龙洋一出狱那天不是下雪天,而是一个万里无云的晴天;原来杀死松子的不是那么小的孩子,而是一群十几二十岁的年轻男女等等细节。松子生命中的每一个人都无比鲜活立体,不再像是**中的那么脸谱化,其中最终让我震惊的就是原来龙洋一是警察安排在黑帮里的内线。他本想和松子远走高飞过平静生活,可惜入了卧底这个坑,想走却无法脱身。如果他能顺利带着松子走这也许就是一个喜剧了吧。
书中,明了了松子一生的侄子,是这样说的:松子姑姑的一生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我不想用悲剧或是不幸来形容她。她人生当中跌的第一跤就是当老师的第二年,在修学旅行地点发生的偷窃事件。不,应该是在那之前差点遭到校长强暴的事件。如果没有这些事件,她的人生或许会走得很平顺,或许也不会发生失踪的事,或许会和小时候的我一起玩,和我一起照顾生病的久美姑姑,然后找到一个好男人结婚,即使生了小孩,还是偶尔会回来玩,我也可以和她的小孩玩。我现在还没走到松子姑姑第一次跌倒的年纪,所以可以事不关己地看待松子姑姑的人生,但是我无法保证未来不会碰到和松子姑姑相同的遭遇。就像泽村女士说的,可能因为某种因素而杀人,这无法说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即使没有犯下杀人罪,人既然活在世上,就有可能遭遇许多自己意料之外的事吧!
摩西在诗篇90篇里说,我们经过的日子,都在你的震怒之下 。我们度尽了年岁,好像一声叹息。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苦劳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人生中的苦难,总是绵绵不绝,由始至终,以一种深入骨髓的方式与人的生命共生着。在这样强大的苦难之下,本来一死了之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但人却生来有一个名为希望的生存本能。希望有许多副产品,比如它会让人相信苦难的价值。因为如若苦难没有价值,那么为何我们要承受。但真相是,我们不得不承受。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吧,对于松子来说,爱与活着,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日影版本:我认为导演中岛哲也曾说这部**是前无古人的,看片不多的我还是挺认同的。导演很能get到作者的主旨,并用戏谑的方式展示了松子的一生,童话的色调,欢快积极的歌曲,都和松子悲剧的一生形成强烈反差。
很喜欢木鱼水心的文案:和**一样,我们每天面对令人厌恶至极的罪恶与苦难,却不得不给自己戴上搞笑的表情,给世界上的无趣加上种种浓烈的色彩。甚至让惨绝人寰的往事在记忆中扭曲成喜剧。但这并不是一种虚伪,这是一种从根源上的无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从小都被告知这样一个道理。人生是美好的,充满希望的,我们要伸手,去抓那个天上的星星。这是来自这个世界的善意,但当我们欣然领受后,成年后,走向世界,才明白并不是这样。这个世界上的快乐是短暂的,大部分的时间是由苦难来填充。我们不觉得,有可能是我们被身边重要的人保护着,还没有独自踏上台阶。罗马书里说,我们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有人对松子进行性格分析,认为她怎么做会更好;认为她太依赖别人,所以导致了自己的悲剧。这样想,其实是没有留意到导演的寓言笔法。松子的一生,是追求的一生,也是遗憾的一生,可以说是失败的一生,但却是认真活过的一生,导演对这种悲剧投入了赞美的情怀,他认为我们无奈却精彩的一生,是鲜花铺就的一生。影片最后,大家一起的合唱再直接不过地显明,这并不是松子的一生,而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我们谁不是松子呢?我们充满希望,被苦难达到,满身伤痕,几乎要绝望,却被希望的本能驱动着继续生存下去。答案在哪里呢?可能我们至今没有想到,也可能根本就不存在,也可能答案只是我们在行走的路上陪伴我们之物,也可能真理就在我们所看不见却相信的地方。人们选择不同的道路,但这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其实我们的愿望很简单,一个能够对自己微笑的爸爸,一个完整的家庭,一个爱着自己也被自己深爱着的妹妹。所以小小的我们,走着人生长长的楼梯,弯着腰,伸长手,想要抓住天上的星星,天上的星星永远在我们指尖的外面。擦肩而过的我们,怀着相似却不同的理想,走着相似而不同的道路,唱着同样的一首歌,演奏者这个世界的交响。
日剧版本:基本按照原著故事线来拍摄,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把原著叙述者松子的侄子变成了原著侄子的女朋友明日香,可能是为了后面编剧加了一段松子怀孕后又意外流产,悲伤加悲的剧情做铺垫?因为后面明日香也意外怀孕了,她要生下孩子,然后男友也没有像龙洋一一样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与她共同面对未来,给整个片子一种希望的结尾。剧版还有一个安排很巧妙,就是在龙洋一杀了校长后,其实松子有想去找赤木,但此时赤木已经为母亲送终,并看破人生转为牧师工作,他两也错过。后来赤木用圣经教育身为囚犯的龙洋一,让龙洋一也开始信教,并且认为松子就是那个愿意放下一切恨来包容所有伤害过她的人的上帝。可惜,当龙洋一出狱想找松子的时候,松子已经被几个20来算的青年因为看不惯而杀了
舞台剧版本:没有在剧情设置上过度用力,而是选择将技巧运用到肢体、舞蹈、音乐、灯光等多种元素中,使得情感表达的层次更加丰富,有压抑,亦有释放,为此起彼伏的情绪提供了流动的出口,崩溃与疗愈是同一趟旅程。在整体的舞台呈现上,松子虽然被各种渣男、厄运纠缠扼住喉咙,但始终有种温柔的力量在托举包裹着她。从舞美、灯光设计到导演的编排,再到主题曲、服装、视觉设计,最后到演员的表演,无一不是柔软而温和的。
比较惊喜的是舞台剧主题曲是**主题曲的调子,演唱是斯斯与帆。帆轻灵吟唱的主题曲如孩童般清澈酣甜,抚慰疗愈,瞬间将观众拉入松子一生的起点,跟随着她的脚步去穿越人生海海。
戏剧中有三个反复出现的意象值得玩味:风筝、行李箱、水,它们分别代表了松子的人生理想、真实境况与最终归宿。松子喜欢风筝,或许她希望自己可以像风筝一般,无论去往何处,都能心有所“系”;“行李箱”见证了松子被嫌弃的一生,与其说松子想要说走就走,不如说她准备好了为所爱之人随时停留;究其一生,松子的命运是水样形状,时急时缓,最后温柔到把自己窒息。当松子望向天空的时候,她比烟花寂寞;当浸入水面之下,她比任何人都纯粹。
总结: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松子的不同在于她不会停下追逐爱的脚步,因此丧失了无聊的一边,将人生径直推向了痛苦的深渊。松子的不幸恰恰源自她对于幸福的追求,看似悖论确是现实的一种。生活似乎对我们充满了恶意,时不时打你一拳踩你一脚,就看你认不认命。且相比于快乐,我们对于痛苦、沮丧、悲伤的感受有更直接和鲜明的体会。逃避虽然可耻但是有用,可逃避之后呢?勒内·夏尔曾说过:理解得越多,就越痛苦,知道得越多,就越撕裂。但他有着同痛苦相对称的清澈,与绝望相均衡的坚韧。愿我们也都能像松子一样,当知道生活的真相,看清它残酷无情的一面,经历过无数次失落绝望后,仍然会不甘心不服气,在绝望中反击,拥有向死而生、凤凰涅槃的力量,空是这份不低头不认输的执拗,这份坚韧与通透,就值得拥有更好更体面的未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