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四小姐和张学良是如何认识的,两人之间的感情是什么样的?

赵四小姐和张学良是如何认识的,两人之间的感情是什么样的?,第1张

关于赵一荻与张学良是怎么认识的,版本众多。并且赵四**从未著书立传,两人之间的姻缘一直是个谜。普遍的说法是,张学良与赵四**相识是在1927年天津蔡公馆的舞会上。笔者觉得不大可能,当时赵一荻只有16岁,是不应该进入这种社交场所,更重要的是,晚年的赵四**亲口说,她是在北戴河认识张学良的。因此又有一个版本说,一次赵四**在北戴河游泳中不慎被浪拍进水中,眼看被卷走,这时是张学良跳水将其救下,两人因此结缘。这个版本看起来很美,但总觉得有演绎的成分。

笔者也是多年研究张氏父子历史,经过对很多历史资料的研究,张学良与赵四**相识于1927年的北戴河是有历史依据的,但是并非张少帅水中英雄救美,而是,张学良与赵四**的哥哥姐姐早已熟悉,所以常找他们聊天,也常去游泳,共进野餐,自然,张学良与赵四**也就顺理成章地相识了。但是,两人是怎么在一起的呢?版本还是众多。有说是张学良从东北军中找来功夫高手,从天津赵家中救出了赵一荻;还有说是张学良给赵四**打电话,问她能否到奉天来旅游,几天后,赵一荻电话回复,已征得父母同意,准备应邀前往。于是,张学良派人到天津迎接。

但是,张学良本人的说法跟这些都不一样。让我们先说一下赵四**的家庭背景,笔者觉得,鲜为人知的有两点:一,赵四**在认识张学良之前已有婚配的对象;二是赵四**的母亲是盛宣怀家的丫头,属于姨太太。

赵一荻确实是出身名门,父亲赵庆华是北洋政府的交通次长,赵一荻出生时,海天交接处出现了一道瑰丽的彩霞,所以给女儿取名为绮霞。赵庆华膝下六男四女,绮霞在姐妺中排行老四,便被家里人称为四**。赵庆华先后有三房太太,赵四的母亲吕葆贞原是盛宣怀家的丫头,而大太太则是盛宣怀的千金**。盛宣怀是清朝著名的洋务派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其死后一个葬礼就花掉30万两白银。

按照张学良的说法是,1929年,张在奉天养病,赵一荻拎个小包从天津来看他。本来她看完是要回去的,因为她家中有个婚配对象,赵一荻对那人印象也挺好,但是,后来情况发生了变故,赵一荻同父异母的哥哥到老太爷那里告状,说妹妹私奔了,目的是借这件事来打击赵一荻母亲,老太爷一听,大怒,登报脱离父女关系。这下,赵四**就回不去了,只有跟了少帅。

西安事变

张学良在东北1934年2月张任豫鄂皖三省剿总副司令。1935年3月,任武昌行营主任,10月,兼任西北剿总副司令并代行总司令职权。

此时,日本侵华日亟,国民政府一再妥协。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在莫斯科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简称“八一宣言”),全国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到西安督战。张学良与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第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共同向蒋面谏,却遭到蒋拒谏。蒋介石令张学良、杨虎城立即进攻陕北红军,否则将其所部分别调往福建、安徽。

1936年12月9日,中国***组织大规模的群众游行示威,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特务军警开枪打伤一名学生,群众非常激愤,决定到临潼直接向蒋介石请愿示威。

蒋介石强令张学良制止学生运动,必要时可以向学生开枪。张学良接到命令后,赶上游行队伍,极力劝说学生回去。东北大学学生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等口号。张学良向群众表示一周内以实际行动答复学生要求。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共同逼蒋联共抗日,造成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当天,张学良、杨虎城向全国发出关于救国八项主张的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停止一切内战。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的要求。

扩展资料:

张学良是民族英雄。张学良最伟大的是他本可以做东北王,但是张学良热爱祖国,东北有独立的本钱却没有独立,比台湾大36倍的地方不肯独立。他的爸爸为此而死。他自己为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尊严,被蒋中正从36岁关到83岁。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逝世。李登辉执政后,1990年起,张学良全面恢复人身自由,之后到美国探访。1993年4月,受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5月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理事长。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在那里长居,直到逝世。

-张学良

我们常常说,女大三抱金砖。然而张学良和于凤至的感情却是很可悲的。于凤至的父亲曾经救过张学良的父亲,为了报恩,他们结下了儿女亲家。可以说,张学良与于凤至的婚姻是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的,没有任何的感情基础。

对于这样的婚姻,应该不是牢靠的。但是他们却有过幸福的几年,虽然张学良偶尔也会花开酒地,但是家还是会回的。这在于凤至眼里,原本也算满足了。于凤至为张学良生了一个女儿,三个儿子,照理说,这样的家庭也算幸福了。虽然他们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但亲情总是有的。

可是,爱情就是这样奇妙,当张学良遇到赵四**后,一切都不一样了。他的爱,再不肯给于凤至半分,他对于凤至和孩子所有的承诺与责任都变了样。他为了赵四**可以什么都不要,而赵四**为了她,可以跟自己的父母断绝关系。

于凤至靠着自己的聪明与才智,在美国的华尔街,拼下了一份自己的产业。一个人工作,一个人看病,一个人承担所有的痛苦,只为了能够死后可以张学良葬在一起。

哪怕生前不能同床,死后也只愿与他同穴。然而,张学良并没有满足他的这个愿望。张学良死后,虽然葬到了美国,但最后葬在他旁边的却是赵四**。于凤至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去爱张学良,然而张学良在遇到赵四**之后,却只钟情于她一人。三个人的爱情注定有一个人受伤,而这个受伤最深的就是于凤至。

张学良,大汉奸、卖国贼

纨绔子弟,“民国四公子”之首。丢失东北的千古罪人。

张学良总做令人大跌眼镜的事情,每每出人意料。1928年,一改从前奉系凡是失败出关,就宣布“独立”,跟中央政府对着干的惯例,出人意料地宣布“易帜”,归顺国民党政府。1930年,当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他突然冒出来,宣布调停,实际上是从背后插了冯阎一刀,全不顾狐悲兔死同病相怜的情谊,结果导致冯阎一败涂地。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在人们都认为家仇在身的他能抵抗的时候,他却一枪不发,拱手让出了东北。1936年,在蒋介石对他已经十分信任的情况下(因为张学良前面帮他的两件事),出人意料地发动兵谏,扣押了来到西北剿共前线督战的蒋介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张学良在历史应该说做过一些好事,比如易帜,比如办东北大学,但无论如何都属于大节有亏之人。身为东北地方的守土长官,居然在日本人发动侵略的时候,下令不抵抗,无论如何掩饰,都说不过去。当时,东北军虽说在关内有十余万人,但根据地东北依然有二十余万,发动事变的关东军,事先并没有得到日本政府的同意,因此只有1万多兵力。事变后统计,东北一共损失飞机300余架,战车26辆,各种火炮300多门,其中重炮200多门,轻重机枪5864架,步枪15万支,手枪6万支,有这样强大的武力,无论如何,都堪一战,居然拱手把大片国土让人,实在是不可思议。纵使不论家仇国恨,生民涂炭,经此事变,作为军阀的他,老家没了,家底没了,就算没有父亲被人炸死之仇,为了自己的根据地,为了自己的财产,也该一战,可是他却没有(有材料说,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家产损失金条80000余条,超过了当时东三省的官银行的全部损失,一方面可见损失之惨重,一方面则表明,张氏父子在东北搜刮之烈)。

九一八的过失,过去我们的史书一直是算在蒋介石身上的,说是蒋介石下令让他不抵抗,甚至还煞有介事地说什么,不抵抗的电报一直藏在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身上。其实,张学良本人一直都承认,不抵抗是他自己的决策,现在的档案也证实了这一点。而且,早就有学者指出,即便是蒋介石让他不抵抗,以当时他实质上属于独立军阀的身份,在涉及国家和自身利益的时候,也完全可以“抗命”不遵。所以,九一八的不抵抗,只能是他的责任,赖不到别人头上去。对于一个人来说,尤其是负有重大责任的人,某些错误是不能犯的,一犯就是千古罪人,百身莫赎。

当时的人们和舆论,并不像解放后人们那样看张学良,九一八事变之后,声讨声铺天盖地而来,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骂他卖国,骂他无耻。最有名的是马君武的两首仿李义山的《北齐》诗:“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赵四是指赵一荻,朱五是指朱启钤的女公子朱湄筠,常陪张学良跳舞的。蝴蝶是著名**演员胡蝶,当时确在北平拍**,但是否跟张学良有如此密切的关系,不得而知。)上海的报界还传说,德国有报纸提议把本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张学良,奖励他维护东亚以及世界和平的贡献,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因此,那个武力决定一切的年代,拥有几十万大军的张学良,不得不在1933年下野出国,可见当时他的不得人心。后来的历史书写,把这个经历也说成是蒋介石找来张学良,要他替自己顶罪,张学良出于义气,答应了。无疑荒唐透顶,既然当时人们并没有像后来一样,认为丢失东北是蒋介石的过错,蒋又何必要张来顶罪?

实际上,后来之所以出现那么多为张学良开脱的历史解释,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西安事变。因为西安事变,张学良成了民族英雄,一白遮百丑,所以,他之前的所有作为,哪怕非常不堪的作为,都有了借口,甚至有了正面的意义。

一位资历很高的党内历史学家讲过,说是在中国现代的历史上,不管你是流氓地痞,土匪军阀,只要最后跟党合作,就有光明的前途。反之,管你是什么绅士、学者,不跟党合作,就什么都不是。我想,这就是我们在很长时间段内的历史评判准则,在这个准则里,党是唯一的衡量尺度,所有的好坏,善恶,所有的扬抑,褒贬,都以跟党的关系为准,即使是历史本相,而且这个本相已经为档案材料所证实,也得根据党的需要加以改变,就像我们把不抵抗的屎盘子,硬是从张学良头上移开,转而扣在蒋介石头上几十年一样。

誉美自己所喜爱的人,是人的天性,只是这种天性,不好滥用在历史评价上,否则,我们的历史学家,就变成了护犊子的家庭妇女,追星的少男少女。谁都知道,这种家庭妇女加追星少年式的历史书写,对所有想要了解历史的人来说,都是毒药。

最后要说的是,虽然我们这边对张学良深情款款,赞美有加,但晚年的张学良却并不买账,宁肯客死万里之遥的他乡,也不肯叶落归根,回到自己的父母之乡。大概,其中最大的障碍,令张学良最担心的,恰是这种铺天盖地的不虞之誉。

您好哦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望采纳!

你好:下面是从百科上摘要下来的

张学良对中国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东北易帜。1928年,在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执掌了东北军政大权。面对日本人的步步紧逼,张学良毅然决定倒向南京,青天白日旗在东北飘起。从此,中国实现了辛亥以来的第一次统一。张学良功不可没。

九·一八事变大家都熟悉,张学良在九·一八的不抵抗,正是困扰了他一辈子的奇耻大辱。但是,让我们设身处地为少帅想想:东北易帜的目的,就是依赖全国的力量抗拒日本和苏俄。仅仅靠东北自己的力量,能同日本作战吗? 张学良打定主意服从中央。而此时的中央,根本没有对日开战的实力和准备。 不论有什么理由,不抵抗也是民族耻辱。抵抗打不过,不抵抗是民族罪人,这种两难之火,烤炙着张学良的良知。后来发动西安事变的动因,正在于此。

关于西安事变,是评价张学良的一个关键。 我个人以为,张学良洗刷自己不抵抗将军名声的因素,在事变起因中占极大比重。至于杨虎城和中共,则是出于另外的考虑。多年以后张学良在对西安事变的自我评价中,称其误长官,害朋友,毁部下,莫此为甚(见凤凰卫视专访),值得深思。关于西安事变的书籍非常多,其中《挽救危亡的史诗》(广西师大出版社《抗日战争史从书》的一种)较好,尽管该书的观点非常正统,但史料是最详实的,也是相当准确的。

另外,西安事变后的谈判也充分体现了几方的不同立场。大体上,张学良不要地盘不要钱,只要抗日;相比之下,杨虎城要地盘,中共既要地盘又要钱,而且为地盘和钱几致后来的谈判破裂。这一情况,在当时的记载以及后来宋美龄、顾祝同等人的回忆中有相当详细的描述。

赤诚之言,肝胆照人,充分显示了他大公无私、光明磊落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西安事变”发生不久,张学良就公开表示:“我们据全国人民的要求,发动这次事件,我们内心纯洁,完全是为国家着想,不是为个人利害打算。希望委员长能联合全国抗日力量,坚决抗日,以争民族生存,则学良和全国人民于愿足矣。”

张学良对赵一荻说:“若是真有不测,那我也是为抗日,为中国不亡,别说牢狱,就是刀枪相加,我也死而无悔。”

在送蒋介石上飞机时,他坚决表示:“学良主意已定,为了抗日,我万死不辞。”张学良为中华民族献出的是一颗燃烧的赤子之心,哪怕将自己焚毁,也要遗爱于华夏的明天。果然不出所料,后来蒋介石背信弃义,一回到南京,便把张学良软禁起来,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囚禁岁月。

1954年,在“西安事变”后的第18个年头,蒋介石召见了张学良,让他在晚年总结历史,撰写《西安事变忏悔录》(《自述》)。当时张学良与赵一荻有一段对话,张学良很严肃地说:自古以来写史的人有两种,一种是秉承帝王意志,无论是非曲直,指鹿为马,以博君主欢欣;另一种呢,就是杨刚那种人,刚直不阿,秉笔直书,纵使砍头也要维护历史的真实。我当然要作杨刚,否则十年、百年之后人们来看‘西安兵谏’,岂不要掉入一个大泥潭。”

夫人赵一荻听后感叹道:“我说汉卿啊汉卿,你这个刚直的脾气看来是没法改了。”“是啊,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嘛!”张学良笑着说。

著名史学家许卓云对“西安事变”的看法是:“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从四十五年来,我们所得知的资料,我认为当时张学良先生完全是出于一片爱国心才做出挟持蒋委员长的决定。当时全国都笼罩在一片抵抗外侮抗日的气氛下,而张学良本人更有杀父失乡之痛……因此,他被逼冒死兵谏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许卓云老教授对张学良老校长的爱国热忱表示由衷的钦佩。真可谓“龄遐神龟,赤胆立巍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892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