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一生可说是非常成功的,即使 三国 时代魏、蜀、吴三分天下,但 曹操 、 刘备 、 孙权 几位君王争了老半天,到头来天下版图还是尽归 司马懿 手中。
这其中有天意,当然也有 司马懿 的机遇与实力。其中在司马懿为人处世这方面,有2大特质,不知你有没有发现?
● 一路走来没敌人
“忍”是司马懿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质,或许有人认为那属于城府深,但一个人能够低调不张扬,外人自然难以猜透他心中所想。
《 孙子兵法 》中提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古代跟今日的战场,都非常讲究情报战,越能了解对方,就越有机会击败对手。当对手无法看透自己的时候,那么往往就能收到出奇致胜的效果,即使不胜,也能立于不败之地。此外,人生越能“忍”,就越可以为自己避免树立不必要的敌人。
在民间传说里, 杨修 与司马懿是死对头,两人一个支持 曹植 ,一个支持 曹丕 。杨修也多次想置司马懿于死地,可能都没能如愿。后来,杨修因为鸡肋事件被曹操下令处死时,司马懿向曹操请示想去探望杨修。
曹操好奇问他,为何要去看杨修?
司马懿告诉曹操,自己一路走来,没有敌人,看见的都是朋友和师长。这话也就摆明了自己不会和杨修计较,虽然杨修千方百计想整倒自己,但自己却不会将他作为敌人。
做人做事,给别人留有余地,对竞争对手和敌人保持尊敬和敬畏,这就是司马懿能够左右逢源的主因之一。古人也说,应该感谢给自己带来苦难的人,因为这样会使自己更强大。
● 败而不耻 败而不伤
司马家族能够成功,和曹氏家族的衰落也有一定关系。曹丕其实很优秀,可惜短命,继承曹丕之位的 曹叡 也是如此,都活得不够久。但不能否认的是,司马懿的儿子们也十分优秀,这与司马懿的教育也息息相关。
因为司马懿给孩子灌输的理念是:不要害怕失败,并从失败中汲取成长的经验。在一次与 诸葛亮 对阵失败,被抢了陇上小麦后,魏军众将士十分不满。因为明明魏军兵力是蜀军数倍,却输给了诸葛亮。
司马懿的两个儿子也坐不住了,跑去找父亲。只是当他们进了司马懿的大帐,却看到司马懿正在和管家淡定地打 五禽戏 。司马懿说,想要打胜仗,先要学的就是善败,败而不耻,败而不伤,才是最后的胜利者。
姑且不论这段故事的真假,但也不难看出司马懿不拘泥于成败,而更着重能在过程中学习到的什么。司马懿一生中打了不少胜仗,同样也吃了不少败仗,但他最后却成了人生赢家,靠的正是这一点。他的儿子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下,自然也差不到哪儿去。
毕竟人一生中总会有遇到失败的时候,在面对挫折和逆境,应该以一种坦然的心态面对。一个人的“ 情商 ”固然重要,但“逆商”也不可或缺。能够做到,人生即使处于低谷,也能迅速翻身,再创新章。
经历了XX年浙江公务员考试笔试洗礼,初战告捷的广大考生们,即将再次奔赴考场,准备用一场精彩的语言表达来敲响这最后的命运之门。很多考生为此精心备战,挑灯苦读,只希望能舌绽莲花般将那让人措手不及的面试题目回答得有理有据,亮点纷呈。那么当大多数考生都具备了一定层次清晰的表达之后,该怎么样进一步拉开与其他考生的差距呢。要想取得这最后的胜利,建议广大考生此时重点把握住以下两个环节:
一、气势如虹,坚定从容
当我们敲响考场大门的那一刻,我们就即将要面对“三面埋伏”的考场压力,如何成为这无形大网中的漏网之“鱼”,真正一跃龙门,金榜题名,想必是考生们最想知道的答案,面对强手如云的残酷竞争,首先,我们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我们很多考生本身实力不俗,可是,总是认为别人很厉害,某些方面比自己优秀,想着想着,无形中给自己人为制造了紧张的情绪,结果,未战先自乱了阵脚,就算有再强的实力,也没能很好的表现出来,实在可惜。其次,从进门之后到走到考生席少则几步,多则十几步,可谓步步惊心,每一步,考官都会关注着你,所以,每一步我们考生都要走好,步幅平稳,步伐有力,摆臂自然,幅度适中,目光如炬,注视前方,走到椅子旁,声音响亮的给考官问好,让考官感受到你饱满的精神状态,表情不需要太严肃,适当微笑更能体现你的自信,有礼有节,不卑不亢的深鞠一躬,相信一定会赢得考官们一个不错的第一印象。最后,在坐下答题的过程中,难免也会遇到一些自己思考得不够全面和充分的题目,这时候,往往是考验广大考生的心态的重要时刻了,倘若,此刻,无论你能回答多少依然能铿锵有力的作答,那么恭喜你,这里你已经取得了小小的胜利,因为,在同等难度和同等实力下,这个题必然也会给大多数考生带来很大的压力环境,但是,相比较而言,你回答得更从容镇定,更果敢坚毅,那么,给考官的感觉肯定会比其他考生优异的。
二、展示亮点,舌战群雄
有了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自信的语言表达,仅仅是第一步,当高手们在这一点上不分伯仲时,你需要做的就是在答题内容上有所突破了,这一点,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练就,需要广大考生注重平时的语言材料积累和思维深度训练,没有一定的积累,想要在考场上力压群雄,那只是一厢情愿的妄想,这种积累并不是漫无目的地阅读和记忆,单纯的靠识记想要提高面试能力是很难的,广大考生一定要学会发掘难点,挖掘热点,学会面对不同问题时都能做到有一个大致的答题思路,即“手中有剑”。这一点,通过一定的面试集中辅导训练基本都可以做到。但是,要想继续突破,就是困扰很多考生的问题了,如何活学活用,学会将语言能力转化为一种可迁移的思维表达方式,做到面试的最高境界“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却真的需要用心体会了,没有一定时间的实战模拟和演练以及有经验人士的指导和点评,靠自己突破确实需要下极大的功夫,所以,这一点建议各位考生可以寻找一些专业人士给自己点评和提意见,以便于自己真的能尽快实现面试表达能力的提升。倘若真的达到了这个阶段,那么请不要吝啬地去表达吧,展示你的实力,突出你的答题亮点,相信最终你必能舌战群雄。
论《孙子兵法》致胜战木思维的多元性
摘要:孙子的致胜战术思维不仅变化多样,而且富有明确具体的创新思路。孙子的致胜战术思维的多元性反映到现实作战层面,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攻击目标的选择具有多元性;二是攻击时间的选择具有多元性;三是自身攻击空间的选择具有多元性;四是战术手段的选择具有多元性。
关键词:《孙子兵法》;致胜;战术思维;多元性
《孙子兵法》是兵家圣典,历代将帅和学者对其蕴涵的兵学原理进行孜孜以求的探索,力图从中汲取孙子战略战术思维的精髓。“《孙子兵法》的思想是通过语言文字最基本的单位一字的不同组合来表达观点与思想的。不同的字在十三篇中有不同的作用。”其中,“胜”字在《孙子兵法》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它共计使用85次。根据《孙子兵法》中760个不同汉字在十三篇中的分布统计,“胜”字座次排在第十一位。除去九个虚词(“之、不、者、也、而、故、可、以、其”)座次之外,“胜”字座次仅次于“地”字,是排在第二位的实词。无论在战略思维领域,还是在战术思维领域,《孙子兵法》中“胜”字的亚字号座次,足以充分体现《孙子兵法》的致胜战术思维。
李浴日曾对《孙子兵法》中的致胜战术思维有所洞察,他在《孙子新研究》一书中指出:“一切战法,必须因时因地因敌而使用,决不可拘泥于一端。好比今日所用的战法为是,明日未必为是;在此地为良法,在彼地未必为良法;对此敌为制胜之术,对彼敌未必为制胜之术;要之,必须尽其运用变化之妙才可。”一定程度上,李浴日先生触及到了《孙子兵法》致胜战术思维的多元性。然而,他考察《孙子兵法》战术思维的视角更多停留在哲理思辩层面,解读《孙子兵法》主要聚焦于战术原理,却对孙子的致胜战术思维多元性所体现的作战层面尚缺乏进一步的探讨。
一、攻击目标的选择具有多元性
在军事行动当中,科学而又合理地选择攻击目标尤为重要。西汉人刘向辑录的《战国策》,形象而又生动地阐明了这一观点。战国时期,秦国派军队围攻魏国的一个城池。当时,秦国的谋士范睢对秦昭王说:“有攻人者,有攻地者。”秦国虽多次进攻魏国,但却没有给魏国造成多大损害,这既不是秦国自身不够强大,也不是魏国本身强大的原因,而是因为秦国攻击的目标选择的是疆土,疆土是国君的钟爱之宝,而且,国君也是臣民尽忠的对象。秦国一心夺取魏国的疆土,就意味着秦国同时进攻魏国的国君之宝和魏国甘愿尽忠的臣民,所以,这就是秦国多次进攻魏国却不能够取胜的原因。如果您现在一心攻打魏国,我希望您不要把魏国疆土作为攻击目标,而是应把魏国的臣民作为攻击目标。
从《孙子兵法》的内容分析,孙子的攻击目标选择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孙子以“人”为主要攻击目标;第二,孙子以“地”为主要攻击目标;第三,孙子以“国”为主要攻击目标;第四,孙子以“心”为主要攻击目标;第五,孙子以“器”为主要攻击目标。尤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孙子兵法》当中,攻击目标的选择不仅具有多元性,而且具有层次睦。
首先,以“人”为主要攻击目标可以分为攻击个体目标和攻击群体目标两大类。在攻击个体目标时,孙子尤其注重攻击敌国的军事精英和政治精英。军事精英主要是指军队的将帅,政治精英主要是指国家的***。孙子主张利用将帅的个性特点来攻击将帅,“覆军杀将,必以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孙子兵法·九变篇》)“必死”,“廉洁”,“爱民”是将帅的优点,而“必生”,“忿速”是将帅的弱点。无论将帅的优点还是缺点,只要因势利导,都可以用来攻击将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将帅的优点会转化为弱点。孙子主张利用各种计谋攻击敌军将帅,“利而诱之”(《计篇》),可以用金钱和官爵来招降和收买敌军将帅。“卑而骄之”(《计篇》),采取谦逊懦弱的态度,使敌军将领骄慢,使他不经意间露出破绽。孙子主张误导敌国的将帅,一旦抓住时机,集中力量,穷追猛打。“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九地篇》)在攻击敌国的***时,孙子主张“亲而离之”(《计篇》),破坏敌国***之问的团结。用兵打仗是理智的事情,如果敌国的精英——敌国的将帅和敌国的***,性情暴躁,可以“怒而挠之”(《计篇》),在孙子看来,使其神经错乱是攻击他们的最好法宝之一。
在攻击群体目标时,孙子把敌人分成许多不同的层次。诸如,“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军争篇》)。对于给养充足的敌军,孙子主张要用多种方式进行疲扰,使其“佚而劳之”(《计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孙子主张以敌制敌,“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作战篇》)。对于敌军的俘虏,应当善待他们,感化他们,把他们分散到部队,为灭亡他们的国家或军队而作战,利用敌人去打击敌人。
其次,孙子以“地”为主要攻击目标,有自己鲜明的主张。“远而示之近”(《计篇》),想要夺取远处的城市,却装作夺取附近的城市。对于难以返回的地形,如果敌人没有防备,就可以突然袭击,“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地形篇》);对于敌人和自己出来都不利的地形,敌人虽然引诱,也不要出击。而应设法引诱敌人出来进行攻击,对自己有利。“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地形篇》)如果敌人有重兵把守隘口,就不要攻击,没有重兵把守隘口,就可以攻击。“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地形篇》)敌人占领山地不要仰攻,敌军背靠高地不要正面迎击,“高陵勿向,背丘勿逆。”(《军争篇》)
其次,孙子以“国”为主要攻击目标,有丰富多彩的主张。孙子主张攻“国”要运用多种计谋和多种手段。“全国为上,破国次之”(《谋攻篇》);“毁人之国而非久也”(《谋攻篇》)。“其城可拔,其国可隳。”(《九地篇》)孙子认为,“屈诸侯者以害”(《九变篇》)。贾林注解其说,主张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攻击敌国。“为害之计,理非一途,或诱其贤智,令彼无臣;或遗以奸人,破其政令;或为巧诈,间其君臣;或遗工巧,使其人疲财耗;或馈*乐,变其风俗;或与美人,惑乱其心。此数事,若能潜运阴谋,密行不泄,皆能害人,使之屈折也。”孙子主张发展国防要充分保持低调,“能而示之不能”(《计篇》)。战争一旦爆发,挟其战力,决胜疆场。
再次,孙子以“心”为主要攻击目标的理论主张,“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军争篇》)。这已成为心理战的经典作战理念,这是破坏敌人心理平衡最好的方式之一。“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军争篇》),运用实力伪装来威慑攻击敌军之心理。
最后,孙子以“器”为主要攻击目标有独特的主张。孙子在《火攻篇》中提出,“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其中,“火辎”和“火库”就是攻“器”理论的最早主张。烧毁敌人的武器装备和烧毁敌人的军需品仓库,孙子选择的这种攻击目标显然在于“器”。时至今日,这种攻“器”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现如今所谓的电子战、网络战、信息战,乃至未来的太空卫星战,本质上都是一种以攻“器”为目标的作战行为。
孙子主张攻击目标的选择不仅要有多元性,而且要有灵活性和科学性。孙子从哲理和实战双重层面,阐明攻击目标的选择必须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孙子所以在《虚实篇》中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二、攻击的时间选择具有多元性
孙子认为攻击时间多元性的生成,一方醍来自于敌人。敌人防备懈怠使我有机可乘,或者通过误导敌人造成有机可乘;另一方面是来自于作战方式,比如孙子对水战和火战的攻击时间都有明确的论述。
孙子主张面对强敌,要选择敌人士气最为不利的时刻,或者选取敌人整体实力最为低下之时。这种时间进行攻击敌人,容易增加胜算。如孙子所言,“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军争篇》)唐人杜牧认为,“阳气生于子,成于寅,衰于午,伏于申。凡晨朝,阳气初盛,其来必锐,故须避之;候其衰,伏击之,必胜。”《左传》中曹刿有“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之说,这固然表明了战斗中士气逐渐消耗的趋势。然而,这次作战最终胜利与其说是利用敌军士气的消耗,不如说是曹刿科学合理地选择了攻击时间。这是因为双方都是处于紧张的对峙状态,双方都在消耗自己的士气,就在于那一方恰到好处地选取最有利的攻击时机。
孙子注重攻击时间选择的科学性。孙子主张攻击时间要善于伪装,选择敌人没有防范准备之时,“近而示之远”(《计篇》)。攻击敌人的日期虽然已经迫近,却让敌人以为尚未来临,甚至于还以为对方根本没有开战之意,使敌人疏于准备,从而使自己有机可乘。在敌人心理懈怠的时候,孙子主张,“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九地篇》)。孙子认为要善于观察理想攻击时间的出现,“以治待乱,以静待哗”(《军争篇》)。尤其是敌人实力达到根本转化的临界点时,要即刻发动攻击。唐人李荃解释是,“伺敌之变,因而乘之。”
孙子主张水战应选择合理的攻击时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行军篇》)“半济”就是孙子认为的理想攻击时间。孙子主张火攻应在“天之燥也”,“风起之日”(《火攻篇》)。在火战当中,孙子认为要根据实际,灵活制定军事攻击时间表。“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攻篇》)在孙子看来,当面对不同作战方式时,甚至有时是同一种作战方式时,自己都要科学地判断,并加以选择开始攻击的时间。
《孙子兵法》词简义赅,内涵丰富。在孙子的作战意识当中,攻击时间的选择是全天候的。以往解读“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军争篇》),更多是从心战层面加以强调心理威慑的重要性。不可忽略的是,这句话还潜藏着另外一个重要信息:春秋时代的孙子对作战的一种客观区分方法。孙子以作战时间作为区分标准,科学地把作战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昼战,一种是夜战。孙子的这种作战区分范畴,显然涵盖了全天候。
在孙子眼里,敌人的整体实力、总体士气并不是均衡不变、始终一致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六韬》也十分注重选择攻击敌人时间。“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孙子兵法》中,孙子正是借助五行学说形象地概括了这种攻击时间和攻击态势的变化,“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虚实篇》)中国古代阴阳家运用五行学说辩证地说明世界万物基本组成及其变化规律。孙子却从中为攻击时间选择的多元性找到了科学理论依据。
三、自身攻击空间的选择具有多元性
孙子重视自身攻击空间的选择,这是因为各种不同的地形,对攻击行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孙子主张,“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地形篇》)。而且,他还认为攻击空间多元性的生成,一方面是来自于敌人有计划地创设;另一方面是来自子自己有意识地创造。
孙子认为,当陷于难以生还的死地时,自己则应勇敢果断地发起攻击,死中求活。何谓死地孙子有明确的界定,“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九地篇》);“无所往者,死地也”(《九地篇》)。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就意味着自身攻击空间已经被动形成。面对敌人创设的这一环境,孙子主张,“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九地篇》);激励士气,“死地则战”(《九地篇》)。与敌人拼死作战,死中求活。
孙子主张作战时要注意选择攻击空间,否则会给自己造成损失,“火发上风,无攻下风”(《火攻篇》)。此外,孙子还主张不要从地势低处向地势高处发起攻击,“战隆无登”(《行军篇》)。唐人杜牧认为,“言敌人在高,我不可自下往高,迎敌人而接战也。”在孙子看来,面对不同的环境,要科学地判断这些环境是否就是自己理想的攻击空间。
孙子主张攻击空间不但要有多元性,而且要尽自己最大努力,主动地创造理想的攻击空间。孙子提出创造理想攻击空间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孙子主张将帅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将自己的部属“投之亡地”、“陷之死地”来主动创造新的攻击空间。这就是孙子所说的,“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九地篇》)。抗日战争时期的游击战就是选择了不同于正规战的攻击空间,把自己的攻击空间选择、定位在敌领区。
孙子认为自身如果有了理想攻击空间,或者理想攻击时间。就可以主动出击,“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虚实篇》)。尤其重要的是,孙子主张打破常识、常规创造出其不意的攻击空间,“迂其途,使人不得虑”(《九地篇》)。“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九地篇》)。合乎孙子这种主张的经典战例有,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出兵远征奥地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德军破坏国际法,从中立国比利时,对英法军队发动攻击。
四、战术手段的选择具有多元性
《孙子兵法》是一部集战术手段之大成的兵学理论经典,它包含有政治战、谋略战、外交战、武力战、袭击战、心理战、经济战、宣传战、破坏战、间谍战、恐怖战、火战、水战等多种战术选项。这些战术选项为孙子战术手段选择的多元性的最终实现,提供了前提条件。
孙子主张通过政治战来战胜敌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形篇》)。孙子主张通过谋略战来战胜敌人,孙子关于谋略战的主张,集中体现在“上兵伐谋”(《谋攻篇》)。“用兵计谋,为不可测”(《九地篇》)。孙子主张通过外交战来战胜敌人,利用外交手段,尽量加强自己的力量,削弱敌方的力量,使敌人屈服。孙子的外交战主张有,“其次伐交”(《谋攻篇》),“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军争篇》)。一定要设法防止第三国变成敌国,所谓“衢地合交”(《九变篇》)。孙子在用谋胜敌的同时,也不排斥武力战。诚如孙子所说,“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谋攻篇》),“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虚实篇》)。孙子主张通过袭击战来战胜敌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计篇》)。孙子主张通过心理战来战胜敌人。“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军争篇》)。孙子主张通过经济战来战胜敌人,“因粮于敌”(《作战篇》);“掠于饶野,三军足食”(《九地篇》)。这是一种掠夺式的经济战。“以饱待饥”(《军争篇》)是一种通过封锁式经济战来达到胜利的目的。此外,杨杰认为,“孙子的经济政策,不但要充分利用敌国的战争资源,而且还更进一步利用俘虏和战利品,用重赏去鼓励将士们奋勇作战,在战场上展开争取俘虏和战利品的竞赛运动。”孙子主张通过宣传战来战胜敌人,“乱而取之”(《计篇》),通过宣传使敌人内部发生冲突与混乱。孙子主张通过破坏战来战胜敌人,“二曰火积”,“四曰火库”(《火攻篇》)就是破坏战的具体战法,有计划地毁坏敌人的重要原料来源和设备。孙子主张通过间谍战来战胜敌人,“用间有五:有因问,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用间篇》)。孙子主张通过恐怖战来战胜敌人,孙子在《用间篇》指出,“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从内容主旨分析,显然是孙子关于使用间谍经验的悉心总结,但是同时言辞之中也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人之所欲杀”,那就是不排除使用一些恐怖手段,刺杀敌方一些关键人物,这样做是为扫除战争道路上的障碍。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曾采纳李斯的建议,“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这种刺杀手段的使用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恐怖战。孙子主张通过火战来战胜敌人,“以火佐攻者明”(《火攻篇》)。孙子主张通过水战来战胜敌人,“以水佐攻者强”(《火攻篇》)。孙子主张通过水战,来阻断敌人的联络,使敌军部队孤立无援,甚至水淹敌军。
尤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谋攻篇》),虽然历来是政治家、军事家所追求用兵的最高境界,但是。在孙子眼中,从不排斥战争的手段。而且,孙子一向主张,“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谋攻篇》)。这里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孙子对这些战术选项固然有高下之分,但在孙子看来,任何一项战术手段都不是万能的,不因为高明的战术选项而排斥其他战术选项。任何一种战术选项都不是唯一的致胜战术选项。孙子实际主张的这些致胜战术选项,不仅单独可以使用,而且也可以叠加使用。孙子实际真正所推祟的战术最高境界者是“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孙子这里尊奉因敌善变者为神明,不能不令人惊咤!
五、结语
总而言之,孙子在其所著的兵学圣典《孙子兵法》当中,极力倡导“应形于无穷”(《虚实篇》)的多元致胜战术思维,讲求致胜不拘泥于任何一种战术思维。孙子从来没有把致胜战术锁定在任何一种战术思维之上。孙子的这种多元致胜战术思维集中体现在攻击目标、攻击时间、攻击空间、攻击手段讲求选择的多元性和科学性。这是因为不同的攻击目标、不同的攻击时问、不同的攻击空间、不同的攻击手段的选择与其组合,必然会引发不同的攻击效果。因此,《孙子兵法》蕴涵的多元致胜战术思维的最高境界应是:最佳攻击目标+最佳攻击时间+最佳攻击空间+最佳攻击手段。孙子的这种多元致胜战术思维对于当今时代的斗争格局,仍然有着现实的启迪意义。
一个人抱持的是成长或定型化思维,或许看似小事,但试想,思维其实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个面向。从做决定、设立生涯目标、谈恋爱到为人父母,我们的思维深深影响我们观看世界的角度。而归根结柢,我们的思维也影响我们周围的人。
人类的智力、创意、体能及其他素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固定特质,而是可以透过时间和努力加以改变的可塑特质。
多年来,人们听信一种观念,就是某些天生的能力和素质是固定的。你可能听过某人说:「我没运动细胞」或「我跟数学无缘」,甚至你自己就曾说过类似的话语。到近期为止,有许多人已经接受,自己有某些部分是无法改变的。就像报章媒体中所呈现的「书呆子」、「运动狂」、「傻瓜」等典型形象,更助长这种观念大行其道。有些人就是注定会得到他人望尘莫及的某些成果─ 直到史丹佛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卡萝.杜维克(Carol S Dweck)的《心态致胜:全新成功心理学》(Mindset: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问世,全球数百万人拜读了为止。
成长性思维与定型化思维在《心态致胜:全新成功心理学》中,杜维克列举她和研究团队透过多年研究所收集到的种种证据,证实了一个简而有力的理论:人类的智力、创意、体能及其他素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固定特质,而是可以透过时间和努力加以改变的可塑特质。杜维克在研究中指出两种所谓「思维」的类型:成长性思维与定型化思维。
● 定型化思维:
认为智力及其他素质、能力和才华是无法加以大幅发展的固定特质。秉持定型化思维者通常自年幼时就相信一种观念:像智力、才华和能力这样的东西,都属于固定天性,是无法改变的。定型化思维相信人们在任何领域均拥有一定数量的才能和智力。换句话说,如果你不是在某方面天赋异禀,或不能立即进入状况,那最好还是趁早放弃。通常秉持定型化思维者会非常努力凸显他们「天生」优异的领域,而掩饰表现平平的领域。
● 成长性思维:
认为智力及其他素质、能力和才华是可以透过努力、学习与专心致力而发展的。抱持成长性思维者看待自己的方式,与秉持定型化思维者截然不同。在倾向成长性思维者眼中,像智力、艺术及运动能力这样的东西并非固定特质,而是可以透过时间和努力而改变与进步的素质。成长性思维者通常会假设我们每个人的素质并非天生固有,或是注定只能得到一定数量,而是取决于我们的学习意愿、努力及毅力,导致我们擅长于某些领域。成长性思维并不接受世上有「数学人」、「创意人」或「运动人」的观念,而相信透过勤奋与毅力,任何人在任何领域上都可以取得成功。
1986年,通用电气收购了华尔街一家投资金融公司--基德尔皮博公司,不久该公司爆出非法交易丑闻,几年后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公司证券交易人约瑟夫·杰特为提高个人收入,制造了涉案金额上亿美元的虚假交易。通用公司CEO杰克·韦尔奇亲自打电话给公司14名高管,告诉他们这个坏消息的同时并进行了相应的道歉。
李·艾柯卡就职于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担任该公司CEO,不久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之后的他固步自封,一次又一次推出同样的车型,浮于表面的改动使得很少有人购买,日本车迅速占领了美国市场。同样是CEO,为什么他们的行为会有如此差异?
卡罗尔·德韦克,是哥伦比亚大学威廉·兰斯福德心理学教授,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会会员。在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等方面有杰出的贡献,著有《终身成长》《自我理论:动机、人格和发展的角色》等书籍。
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的区别
《终身成长》一书中指出,固定型思维认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天才就是天才;而成长型思维则认为:先天遗传的才能固然重要,但个人的成功源于后天的努力。
举个例子:工作时,你很努力,加班加点完成了工作任务,你兴致勃勃的拿着方案交给上司,上司看完后评价方案完成,但依然不够好,此时的你是什么心态?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也会沮丧,但很快就从沮丧中走出来,继续修改稿件,直到领导满意,会反思自己的不足,不完善的点,加以改进。
两种思维的区别
人类在终生学习和大脑发展这一方面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有潜力。当然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先天遗传的才能,但很清楚的是个人的经历、能力培训、个人努力会对之后产生影响。
所以不难理解的是,从小被称为“天才”的人为什么后来没有取得大的成就,那是因为他们属于固定型思维者,习惯了成功,在面对第一次的失败后,内心深处备受打击,从此回避困难与挑战,他们害怕被别人嘲笑,很在意他人的看法与观点。
成长型思维模式让你相信“ 未来的你一定比现在的你更加优秀 ”,你会更加专注过程,不断应对挑战,最终获得好的结果,即使在面对重重困难时,你依然会勇往直前,而不是受挫,萎靡不振,在你的字典里没有“害怕”,没有“我不行”。
思维转化
了解到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区别,我们再来看看如何从固定型思维转变至成长型思维。
一、学会接受
《新世界:灵醒的觉悟》中提到: “不抗拒”是掌握宇宙间最强大力量的关键,学会接纳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部分固定型思维,比如我们习惯给别人贴标签,习惯只言片语的评价别人。当你发现固定型思维的出现,你需要正视他。
二、观察
当你学会开始接受固定型思维的存在,你需要通过观察固定型思维出现的场景,是遇到困难时还是承受压力下?你可以通过尝试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来获得答案:
1、最近一次激发个人固定型思维模式是什么事情?
2、当固定型思维模式出现时,你通常会有怎样的反应与行为?
了解清楚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出现以及你会发生的行为,不要着急评价,而是学会观察。
三、为固定型思维模式命名
你可以用你喜欢的名称(比如:书籍、影视剧中的人物名称等等)为他命名,因为他是你的一部分;当然你也可以用你不喜欢的名称进行命名,以此来提醒自己,不要成为固定型思维者。
四、 教育
我们需要了解: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保护我们,获得内心的安全,但想要改变固定型思维带来不好的影响,需要我们在接受现状、了解诱因之后进行教育。
当固定型思维产生时, 排斥只会让我们心烦意乱,会让我们距离成长型思维越来越远,此时我们需要接纳固定型思维的发生,与其沟通,邀请他加入成长思维模式的旅当中。
五、 制定计划,设立目标
制定计划很容易,但如何将计划落地?你可以通过问自己以下问题完成目标的落实:
1、对我来说,今天有哪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对我周围的人呢?
2、我将在何时、何地、用什么方式开始实行这个计划?
3、要保持不断地成长,我还需要做些什么?
知行合一才是致胜的关键,成长型思维者在面对困难时一定会越挫越勇,勇敢面对挑战。
成功的前提是改变你的思维认知,从固定型思维模式转变为成长型思维模式。
可查看:卡罗尔·德韦克的TED视频《请相信,你可以进步》,在这个演讲中,德韦克描述了面对困难时,两种不同的应对心态:我还不够聪明,或是,我正在解决的路上。这则演讲,会很好地带领你了解这个领域。
必胜——以最强自信为始,以最高目标为终
网球是一个对心理素质要求比较高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一旦上场过后就是一个人在作战,没有队友能帮你,没有别人及时给你反馈,给你加油鼓励;网球的赛程是一个有休息间隔的,每次发球都有准备时间,这段时间没有人给你说话,整个世界的都是只有你和对手,也就是说如果这个时候你的脑子里出现其他的思绪,不仅没有人来帮组你,而且因为时间问题如果你没有调节好,这种思绪很容易因为时间的影响被你放大,而网球的很多技术技巧是一个及其细腻的运动,一旦你的心理有波动,状态不佳,丢分就开始了,反过来影响你的心情,如此反复恶性循环。自己也过网球比赛,一旦心里分数开始落后,开始出现失误过后之后心里就会出现波动,心理的波动对于我们这样技术掌握程度还不够的人来说真的是致命的,这种时候我几乎就是开始送分,各种各样的失误,就算是自己的强项,也会出现失误。
如果你的以必胜的信念去打一场网球比赛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态?
你知道网球是一个细腻的运动所以你得告诉你自己每一个动作你都要处理的细腻;即时失误了,你明白你的策略是正确的。
你知道要赢比赛必须是能守得主,所以你打得没一个球你都有耐心,以守为攻,办证每个球都能接着而尽力不让对手打出致胜分;即时失误了,你明白你的策略是正确的。
你需要构建你的安全区,在你的舒适区,马上攻击,绝不留情;即时失误了,你明白你的策略是正确的。
在比分落后的时候你根本担心,你心理找就想象出来逆转的场面,你相信自己你今天就是比他强,
所以必胜的信念就是——以最强的自信为始,最高的目标为终
必胜的信念是一种思维方式,与他对立的是求胜思维。他们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求胜信念是没有退路的,求胜思维是能够允许自己失败的。人类大脑的机制里最强的能力之一做的就给自己找理由。
面对困难的心态不一样:在同样的困难面前,大家都精疲力尽了,求胜的人快坚持不住的时候,必胜的人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在跳动,因为必胜的人没有退路,求胜的人却可能已经给自己找到理由了已经想好怎么向大家解释了,而也许就是必胜的人多坚持了一秒,他就找到了解决方案。
做事的思考方式不一样:必胜的人是一种防守状态,求胜的是一种进攻状态,这两种心态最大的区别是目的不同,防守只需要在对的事情上做到极致,而进攻状态是最大的弊端就控制贪欲,进攻状态是要你在利益最大的事情上做到极致。必胜的人的思考方式是我已经赢了这场比赛,那么我在赢这场比赛的时候我现在应该怎么做,是逆向思维。而不是我们平时求证思维,我为了因这场比赛,我要做什么。
求胜受自己的欲望情绪影响,必胜让我们回归理性,必胜的信念是目标驱动,求胜是欲望驱动。不管是是在逆境还是顺境求胜的心理都会受到极大的挑战:消极,骄傲都是致命。而必胜的目标是我们理性思考出来的,我们为了必胜我们必须之做对的事情,而求胜却未必,求胜是可以失败的,你的欲望不能驱动你的时候你就放弃 了。
必胜不是一种心态,而是一种思维模式。
如何高效地促成用户消费转化?开门见山地讲关键在于:情绪。
为什么情绪很重要,先举一个真实的例子:2015年罗辑思维搞了一场卖书活动,罗胖打包卖书,一套六本,封装好了不知道有什么书,限量8000套。
一家淘宝店主根据以往经验判断这个套装肯定会有价值,因为只有8000套。所以他在开卖的第一时间就抢了10套,8000套书在一个小时之内就被一抢而光。
罗辑思维的留言区就有人在问,哪里还能买到这套书?
于是这位店主赶紧把这10套书上架销售,他想现在趁机加点价肯定好卖。
所以他提价到450元,结果放了两天也无人问津。然后他就降到了原价400元,还是没有人问。降价销售以后,依然无人问津,最后这套书在这家店里不了了之。
为什么同样的商品,在罗辑思维那里,8000套书在一小时之内被哄抢而空?而在淘宝店主的小店里,一再降价,放了10天还是卖不出去?
原因就在于所搭建的购买场景不同,说到底就是罗辑思维和店主所调动情绪的能力有所不同。
首先,罗辑思维团队封装了6本不透露书名的套装,限量8000份,给大家制造了神秘感和稀缺感,激发大家的好奇心和参与感;
其次,罗辑思维团队是有很强的营销能力,单就罗胖本人强有力的说服能力就能调动不少观众的购买动机,制造一种非买不可,错过就会有追悔莫及的认知恐惧;
最后,制造时间的紧促感,限定在同一时间,倒计时秒表飞快的转动,大家要在一起疯抢,你大脑还在激烈地斗争要不要买?看看时间,再看看急剧减少的数量,让人没有过多的的时间去犹豫,匆忙之下就要完成下单,这种仓促感对用户的理性进行了挤压和挟裹。极大地触发了用户怕后悔,怕认知焦虑,怕错失机会的损失厌恶情绪,从而形成购买转化。
反过来再看淘宝店主,没有时间上的紧促感,没有蜂拥而至的争夺感,更没有唤起大家认知焦虑的恐惧感,商品除了陈列在那里,没有任何情绪的挑动,自然也就没有预期促成转化的购买行为。
所以情绪是什么?
有个很贴切的类比,情绪就是触发行动的开关。恐惧了,人会启动防御,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开心了,人会喜形于色,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一面;伤心了,人会逃避现实,寻找疗养伤口的地方;愤怒了,人会进行抗争,捍卫自己的“尊严”……
这些情绪就像是内嵌在我们基因上的开关,一旦启动,就会直接地去影响我们的行为。那如何应用这些情绪开关,促成销售转化呢?
笔者分别从“产品”“营销”“设计”三个维度来一一举例,限于篇幅,每个维度,用一个典型的方法进行论述。
一、产品思维的情绪促成转化
互联网产品的核心要素就是产品、流量、转化率,实体多一个空间的要素。在产品阶段,如何应用情绪的转化来设计产品呢?我们知道产品的规划初期要做用户研究,用户画像分析,产品定位,用户使用地图……
在“用户使用地图”这个阶段就可以抓用户的情绪触点,这里引入一个概念“峰终定律”。
诺贝尔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研究发现,人们对一段体验的评价由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过程中的最强体验,一个是结束前的最终体验,过程中的其他体验对人们的记忆几乎没有影响。这个发现被总结为“峰终定律”。
以宜家购物体验地图为例,横坐标代表体验路径的各节点,纵坐标代表各节点情绪的好坏。我们在体验完宜家商场之后,所能记住的就只是在“峰值”(⑥⑧⑨)与“终值”(⑳)的体验感受上,而在其它过程中好与不好体验的比重、时间长短,对我们评判宜家体验几乎没有多大影响。
宜家就利用这个定律,在用户体验的结尾上做了一点点的优化就产生了巨大的效果,顾客只需要花1元钱就能买到一支冰淇淋,价格便宜,味道可口,这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吃到美味的冰淇淋即会缓解逛街后的疲惫,让人身心愉悦得到满足,同时又会让人觉得宜家的产品会有性价比很高的“错觉”。这个终值体验就应用地非常巧妙,花费成本不大,但却能得到用户更好地体验反馈。
因此在制定用户使用地图时,就可以利用这一规律,设计好用户体验情绪曲线,把握用户在关键节点的预期情绪,满足用户应有的需求目标,在用户没有预期的节点上制造意外的惊喜,打动用户。这也是小成本的破局打法——与其更好,不如不同,或许没有大成本的富丽堂皇,但可以有小成本的温馨体贴。
二、营销思维的情绪促成转化
营销是可以从产品(品牌)认知、情感沉淀、促成行动三个阶段做好情绪设定。重点说第二阶段的情感沉淀,情感是由情绪积累产生,有一个简单的公式:E=Σ T( FI)
情感(Emotion),情绪(Feeling),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
情感=情绪刺激强度,在时间维度上的求和。
举例说明:我在京东上长期购物,每次买到的商品又快又好,收到货物所产生的情绪就是满意的,长期积累下来,我就对京东的品牌以及购物体验形成了信任和依赖。如果有一次收货出现了问题,我也会找京东客服进行沟通,寻求解决方案。
如果换成一家新店,没有长期情绪的积累所形成的情感依赖,我可能就会做出非理性的行为,给差评,投诉,甚至直接拉黑。这就是营销在时间维度较长的情感维护,营销并不是我们狭义理解上的搞活动,而是自品牌建立以后,每一个引导消费的行为都应该称为营销行为。
短期的,“bug”营销就是典型情绪转化法。讲个很有意思的实例,一人去一个大卖场去买衣服,恰巧看中一件衣服,进门就问正在看手机的老板价格,老板装作看手机没在意,大声问里屋的老婆,这衣服多少钱。老婆吆喝道“560”,然后老板说“260”。那人听了二话不说赶紧把钱付了,心理暗喜,拿着衣服就开溜。这就是利用人爱占便宜的心理,让人产生意外的好运。
不要以为“bug”营销只是发生在互联网上的营销方式,而传统的行业没有什么“bug”,不会存在这样的营销方式,其实这个例子就很好的佐证了“bug”营销也可以很接地气,到现在依然有很多类似肯德基、拼多多、百度云等大公司乐此不疲地在用这类营销套路,还深得人心!
总之,运用营销促成情绪转化,就是要营造场景消费的氛围,渲染用户的购买欲望,抓住用户怕失去,怕焦虑等厌恶损失的情绪,适当地制造紧张感、竞争感、饥饿感……(当然这一系列的营销行为背后,也得用法得当,力度合适,让人自然信服,否则会适得其反。)
三、设计思维的情绪转化
人类的共识,人是视觉感知的动物,对美好的事物都有所向往。设计不必多说,从我们的视觉感知层就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产品界的大神乔布斯就是将“艺术”和“科技”完美的结合,设计出了具有颠覆意义的产品iPhone,引领了智能手机时代的革命。苹果的产品从设计体验来说,真的让人爱不释手。
从我的理解来说,设计是一门被动的艺术,它不会通过语言来主动推销自己,而是用既定的的形态来感染用户,传达给用户潜移默化的情绪,以此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就拿熟悉的金融产品界面设计举例。我以“用户体验五要素”来说明,设计金融产品安全可信性(确定性情绪)的落地。
战略存在层:产品定位明确,这款金融产品是做什么的,我们服务的对象是什么,他们有什么需求层次,他们的年龄阶段,喜好特征……以此来确定产品的风格、色彩等标准体系。
能力圈范围层:产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竞品是什么样的,给予用户什么确定的预期回报,以此来设计突出产品自身的特色,有别于竞品,优势在哪,怎么呈现给用户持久的依赖性。
资源结构层:组织结构能赋予产品的可靠性有哪些,权威机构、组织、个人的背书,知名合作伙伴的有力支持,权威媒体的报道,能力卓越的内部团队,以此来强化设计产品背景的可信性。
角色框架层:产品的结构框架,确定每个界面、元素的角色作用。在结构层面做到结构层次清晰,交互逻辑正确,操作流程明确,让用户在交互体验上感觉安全可信。
感知层:可以分视觉感知和交互感知两个维度。设计思路要考虑到:①简单清晰。一个页面只做一件事,删除冗余,信息明确;②高效贴心。减少等待,减少步长,缓解焦虑,反馈及时;③安全可控。信息脱敏,操作可控,安全提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