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的心》读后感

《读懂孩子的心》读后感,第1张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读懂孩子的心》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懂孩子的心》读后感 篇1

 第一次知道樊登是在朋友的书店里,他的书店每周都会播放一部**,结束后播放一集樊登读书会的内容。此时,孩子们刚刚从**情节中走出,自由的坐在各个角落里读着书,家长们就围坐在投影幕前,细细品味樊登讲的每一本书。往往,家长们还没有看完,孩子们就会循声而来,一起和我们观看,《养育男孩》《养育女孩》《你就是最好的玩具》《叛逆不是孩子的错》每一集对我来说,都如醍醐灌顶,让我在育儿路上突然想通很多。

 我的儿子转眼已经进入10岁了,老师在开家长会时说:“现在孩子们都在不同程度地进入青春期,甚至有些青春萌动的小心思。而且学会了说巧妙的谎言,学会和其他同学搞恶作剧”在老师看来,10多岁的孩子开始叛逆,已经试着逃出家长的手掌心了。

 如果没有读过樊登所讲过的书,我的内心也许和其他家长一样充满了恐慌,害怕有一天,他不再受我控制,不再听我的话,开始反抗。甚至担心孩子会像比较激进的哪些孩子一样,跳楼,跳桥,弑母好在,我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前认识了樊登,如今手握这本《读懂孩子的心》,又把我从前从吸收的支离的信息重新整合,我感到,万分感恩。

 我们都是育儿路上艰难的践行者,即便有人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但在实际的过程中,又是那么难以持续。所以,我一直在努力,在反思,在改变。曾经,我和儿子的关系就是“毒刺”关系,我不愿意过分的表扬他,人多的时候不喜欢他大声说话,我曾经说我的孩子“哗众取宠”,我经常在人前否定他,即便看到了他羞红的小脸。但是,樊登让我认识了《正面管教》,我开始使用正面管教的工具,我感受到我们之间的关系的改变,以及他对我的无条件信任。这都是从我的改变开始的,虽然我曾经错过,但我们一直在努力修复。

 我的孩子,终将会从男孩成长为男人,如今的他认真,上进,积极,向上。最近,他纠结于我和爸爸对他和妹妹的不公平,对妹妹的表情更柔和,语气更温润。我正在想办法帮他走出困惑,他自己找了篇描写父子关系的文章,他自己读,给我们读,还郑重的告诉我们:“我知道,你们爱妹妹,也爱我,只是我们不一样大,要求也不一样。”听了他的话,我真是两眼泪,他能自己解决问题,比我们开导更有效。

 庆幸我认识了樊登,读了樊登的《读懂孩子的心》,读懂孩子,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为更好的人。

《读懂孩子的心》读后感 篇2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枯燥烦闷时,读书能使我心情愉悦;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我的心,让我看清前路;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我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我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我坚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读懂孩子的心》,在樊校长的带领下我加入了樊登读书,有幸读到这本书,这本书汇集了《童年的秘密》《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叛逆不是孩子的错》《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让孩子远离焦虑》《正面管教》《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不吼不叫》等17本优秀的家庭教育书,俗话说得好,“走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不论我是幼儿教师,还是一名家长,这本书对我来说,犹如雪中送炭。

 书中提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知性、优雅的女士有一天向他求救,说她辅导孩子写作业气的心脏都不好了,忍不住发脾气,孩子哭、老公生气,她自己也难过。她说:家教类的书也没少看,为什么一到辅导作业就不行了呢?”我想这几乎是每一个家庭里都在上演着和孩子相爱相杀的故事,家长们很委屈、很无助,但是绝不放弃继续用错误的方法“帮孩子养成好习惯”。那么父母尽到了教育孩子的责任,还是尽到了伤害孩子的责任?父母是爱孩子的人,但同时也是对孩子伤害最大的人。唯一的破解之道,是父母成为终身学习者。看到这个案例我内疚自责,这个事情曾在自己身上也发生过。我对孩子的高要求导致他在做一些事情时对自己不够自信,会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做好。因为他就是在不断批评中长大的。所以我非常认同书中的这句话,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从自己力所能及、能够学到的东西开始,让他获得尊严感、成就感,不要让他总是面对挫折,这样孩子就会更加容易热爱学习这件事。我很庆幸自己加入了樊登读书,每天与书相伴,让我能够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学习借鉴书中的教育方法,在情绪失控的时候,让我不再一错再错;在迷茫的时候给我指点迷津;在彷徨的时候让我更加明确方向。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时刻铭记做教育最核心、最重要的事情是,教育是人类升沉的枢纽。一旦你下定决心搞教育,就一定要有使命感,还要更专业。让我们一起终身学习,都来读书,读好书,真正读懂孩子、理解孩子,努力做一名好老师、好妈妈。

《读懂孩子的心》读后感 篇3

 读懂孩子的内心是一个很大的命题,'懂'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开始,如果我们不懂孩子,那么我们给孩子实施的'教育'于孩子而言就是一场灾难!因此我利用暑假的阅读了《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这本书,看完后对我受益匪浅。

 '让孩子做不听话的小朋友','听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意味着无条件的服从,不发出不同的声音,不能有不合'规矩'的行为,它是一种精神枷锁,牢牢的套住孩子。'听话'的孩子,他们温顺乖巧,让家长省心,但是他们不能自主,盲从,怯懦,谨小慎微……'我们是如何阻碍孩子的' 我们很多时候会嫌孩子给自己添麻烦而去阻止孩子。比如孩子想要自己吃饭的时候,我们担心孩子把饭撒得到处都是,难以收拾饭桌地板;孩子出门想自己穿衣服的时候,我们嫌他太慢又穿不好,还不如直接给他穿上;孩子想要洗衣服,拖地板,打扫卫生的时候,我们会担心孩子弄脏衣服,给我们增加洗衣服的负担……阻碍了孩子,也就阻断了孩子的学习机会,同时让孩子变得懒惰,只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读后感

 '不教孩子无原则的谦让' 家长们喜欢让自家孩子无原则的谦让,理由五花八门:比如你大一些,要让着弟弟妹妹;小朋友哭了,你让出来吧;小朋友们是客人,你是主人,你该让着他,等等。这些荒唐的理由会严重误导孩子:年龄小的要让——下次遇到比我大的',我也胡搅蛮缠,这样人家也应该让着我;别人哭了就要让——下次我也哭,哭就是武器,哭就可以得利。这些理由是经不得一丝推敲的,到了孩子不讲理的时候,家长又开始埋怨孩子怎么这么不讲理,殊不知,这些都是家长们自己暗示的……想想自己,是不是也因为所谓的面子,而让孩子无原则的谦让了呢?

 我曾以为:孩子像一团泥巴,需要我们去'塑造'我们想把他塑造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 孩子需要竞争,如果成人说看哪个孩子吃得最快,保证个个孩子都想吃第一,这样的竞争是非常必要的;孩子要坚强,不要动不动就哭,哭是懦弱的表现;孩子要懂得分享,孩子不愿意分享说明一个自私,小气的孩子;读懂孩子的心,明白他们真正想要的,他们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始终觉得,人与人之间的爱是相互,心与心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是相互。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一个从事小学教育的工作者,我们想要走进孩子的心里,得先敞开心扉,真诚地接纳孩子,让孩子住在我们的心里。孩子只有真心地感受到了我们的关心和爱之后,才愿意真正地向我们敞开心扉,让我们读懂他们的心。也许我现在还不完全懂孩子们的心,但我愿为此去努力,我愿意让孩子们长长久久地住在我的心里。

《读懂孩子的心》读后感 篇4

 一次刷抖音偶然刷到了樊登老师的视频,感觉他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有很多经验。其一自己是小学教师,小学阶段正是成长关键期,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再者自己也有一个咿咿呀呀的小娃娃,多多学习将来也不至于在教育方面没有头绪。结合实际情况,果断入手了这本书。

 这本书一共分为三章内容,第一章是无条件的爱的力量,一共讲解了6本书,分别是《童年的秘密》、《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母爱的羁绊》、《叛逆不是孩子的错》、《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和《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第二章是与孩子一起成长,讲解的5本书分别是《让孩子远离焦虑》、《关键期关键帮助》、《翻转式学习的》、《爸爸军团》和《正面管教》。第三章是亲子沟通的方法与训练,主要讲解的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不吼不叫》、《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养育男孩》和《养育女孩》这6本书。也就是说通过这一本书,一共可以读到17本家教育儿好书,真的是受益匪浅。

 按道理家长读更合适一些,但是老师换个角度也不就是家长嘛,管理着一大群依懒你的孩子。农村的孩子家庭教育本来就比较缺失,这本书既让我从老师的角度学会观察孩子成长的变化,又学会从家长的角度给予孩子温暖的教育方式,我觉得是极好的。

 印象最深的是提到的《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这一章节的内容。书里说到“经常采用大喊大叫的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很可能会有对别人人身攻击、语言攻击。其实有时候作为老师,我也有大声呵斥孩子的时候,现在想想,方法没用对,孩子当然会产生反向心里了。

 作为老师,不要总是用命令的口吻去要求孩子,孩子可能在很多想法上面还不成熟,作为老师不应该总是否定孩子,而是郑重地认同孩子,并端正他们的思想。同时,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和自由。可以以商量的口吻提出建议。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会有自己的隐私。假如孩子不愿意与老师交流,不要过于强迫,只要你对孩子尊重,才能够赢得孩子的尊重。最后,可以适度对孩子关心,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爱。但不要过度,孩子最反感我们无止境的说教。想想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也非常讨厌别人无休止的说教。

 除些之外,这本书还有很多真实的教育实例让我感同身受。书中的精辟的理论告诉我要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地进行角色转换。读懂孩子的心,让孩子在阳光下成长。教育这条路任重而道远,既然做了教师,呢就做好一个引路人,好好勾画、欣赏这一路的“风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心无杂念,方得始终。

《读懂孩子的心》读后感 篇5

 一直以来,自认为自己很重视教育,而且相对来说,还是稍微懂点教育的,因为我既是身为人母,又是有着许多宝贝的"老师妈妈",这是我引以为傲的称呼。也正是因为这个光彩鲜艳的称号,让它夺目的光辉遮蔽了一些我们没注意的角落。总以为自己了解每一个孩子,总以为能进入每一个孩子的内心,总以为孩子的思想自己都能准确掌握到。而这些总以为的背后躲藏着的是孩子们的每一份真实。虽然自己一直工作在幼儿教育的前线,从网上、书上还有单位的培训中看了、听了、学了不少关于育儿方面的理论。但是实际上遇上一些问题的时候,一个感觉,就是知识和生活联系不起来,不会融会贯通。尤其是在教育自己越来越大的孩子的问题上,更是有很多困惑。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这本书真的觉得很贴心,周令瑜老师本身就是一位园长妈妈,有着17年的幼教前沿工作经历,她根据自身教育孩子的实例加上引入240多个家庭亲子教育案例,才有了今天的这本《其实你不懂孩子的心》。,在周令瑜老师的书中,我像一艘独自探险的小船,伴随着海浪和波涛,发现一片片从未见过的美好天空。很多都是现实当中遇到而无从下手的问题,作者运用大量的生活实例,有正面的,有反面的,娓娓道出,答案不言自明。好的教育者必须首先是一个好的家长,如果没有自己的孩子天天的在磨炼,一个人不可能真正的做到懂孩子。

 我一边带孩子的同时一边学习怎样带孩子,就怕有些知识懂得太晚,会耽误了孩子,但是当我看到《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的时候,我还是遗憾了,要是两年前就能见到这本书多好!

《读懂孩子的心》读后感 篇6

 这是一本记录着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感恩故事的书,这些故事里面有只爱亲情,有深厚的友谊,有生命的点滴感悟。在这些经典的感恩故事中,每个故事后都会附有给孩子们的感恩寄语,能让读者引起心灵上的共鸣。

 在书中有这样一则故事让人印象深刻。故事是讲在一个严重缺水的地方,每人每天限定用水量为三斤,每天都是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水。一天,一头憨厚、忠实的老牛突然冲到运送车旁任凭驾驶员呵斥硬是不肯挪动半步。后来,牛主人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唉唉叫唤,但就是不肯让开。最后运水战士被老牛的这股劲感动了破例违反了一次规定,给了老牛三斤水。出人意料的是老牛并没有去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回转头,对着夕阳,仰天长哞,这时不远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就这样受伤的老牛安详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没等主人吆喝,它们掉转头往回走去。

 为了孩子,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每一位母亲都是那样的义无反顾,作为孩子常常是享受着父母为他们所创造的一切,索取得那样的理所当然。

 还记得刚开学那一阵子,每个孩子基本上都是两个以上的大人送到学校,有时甚至会出现四五个大人陪着一个孩子的现象,当这些可爱的宝宝从走近学校那一刻起,我们接受的不仅仅是孩子,更多的是一份责任,是那一份份沉甸甸的爱。

 面对着这一群活泼可爱,又天真的孩子,我不禁想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是让孩子在学校里学会一首儿歌?还是让孩子回家唱一首好听的歌曲?其实,教育归根结底还是育人,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那么就会发现生活原来是那么的精彩。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去感恩,感谢父母带他们来到这个世界,感谢长辈们不顾自己年老的身体风雨无阻地来接送他们,如果孩子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幸福,那我们又何必太在意会念了几首儿歌呢!

《读懂孩子的心》读后感 篇7

 前一段时间,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有人问他:“生活中什么最重要”他回答说是:“爱孩子”。的确,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最基本条件就是爱孩子。正如他书中所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是最大的幸福。只有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孩子放到心灵的深处,和孩子们一起共同活动,在活动中与孩子们进行活跃自然的、不间断的交往,要成为孩子的知心的朋友。

 当时的老师给我的建议就是要放下身份,怀着童心主动去找孩子们,主动与他们交流,与他们“打成一片”。随后工作中,我时刻记着自己是作为孩子知心朋友的身份去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最后我们都成为了好朋友,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对孩子付出了真心付出了爱,我也得到了孩子们对我的爱,深入孩子中间去,爱所有的孩子成为他们的朋友,与他们一起分享快乐与忧愁是我们做教师最应该做到的。

 当我们学会了尊重孩子,学会了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懂得用自己的心灵唤醒孩子的心灵,我想教育教学也就不会有力不从心和捉襟见肘的尴尬了,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越来越多的父母已经认识到孩子情商的重要性,如果说 智商决定孩子人生的下限,那么情商往往就决定了孩子人生的上限。智商决定一时,情商决定一世。

那么,到底该如何培养和提升孩子的情商呢?这是一个很大的范畴,通俗地说,孩子情商的培养,包括5个方面的能力: 理解与表达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管理人际关系。

本文介绍如何让孩子理解和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关于这项能力的培养,父母们可以分三个阶段来逐步进行。

1 -识别并表达孩子的情绪

孩子最早的情绪感知,是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家长自身要具有对孩子情绪的敏感度,随时关注孩子的言行表现及情绪状态,察觉、识别孩子的情绪,并通过询问和关心的方式表达出来。

比如女儿早饭前想吃干果没得到满足哭泣,我都会抱着她一边轻拍她的后背一边安抚:“没吃到干果,宝宝伤心了、难过了对不对?”如果她摔倒了磕碰到了哭泣(通常是真的比较疼她才会哭),我也会抱住她安抚:“宝宝摔疼了,很难受是不是?”

如果你看到孩子暴躁发飙,你可以表达:“看得出来,你很生气是不是?”如果你发现孩子闷闷不乐,你也可以及时关心:“妈妈发现你好像不太开心?”

这个步骤的关键在于家长要注意用对应的情绪词汇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孩子的情绪状态,并把它淡定平和地说出来。

有的家长会担心这样做对于还不会说话的婴幼儿有意义吗?答案当然是yes!婴幼儿虽然还不会说话,但他们除了能听到,还拥有天生对情绪的敏锐感知,你说得多了,孩子自然就对情绪有了一个潜移默化的认知和理解。所以,当襁褓中的宝宝哭泣时,你同样可以抱住她轻拍安抚:“哦,宝宝不高兴了,不舒服了对不对?”

2 -帮助孩子理解和定义情绪

孩子在7岁以前都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所以,要帮助孩子理解和定义情绪,你需要借助一些更直观生动的手段,比如示范、游戏、绘画、音乐等。

女儿还不到两岁,我用得比较多的形式是示范和游戏。我会抓住任何一次与她沟通的时机来进行情绪的示范,让她直观地看到妈妈的表情和肢体动作,感受到这种状态背后所代表的情绪。

比如她偶尔无理取闹时,我就会很严肃地看着她,用低沉的语调告诉她:“宝宝你再这样,妈妈生气了!”并特意做出一个严肃的皱着眉头的生气表情来,慢慢地她就知道了,妈妈用这种表情看着她时,就表示妈妈不喜欢她当下的表现,妈妈生气了。没多久她就学会了自己脱口而出,“哦,妈妈生气了!”通常我就会接上一句:“是的,妈妈生气了!因为妈妈不喜欢你的XX表现。”

她偶尔不好好吃饭闹腾时,我会趁机教她另外一个情绪“伤心难过”,我会撅着嘴巴用手托着下巴,告诉她“妈妈很伤心,很难过,因为你不好好吃妈妈给你做的饭。”几次下来,她就理解了这个情绪。所以当我想要抱抱她,而她故意捣蛋不让我抱时,我就会说:“宝宝,你不让妈妈抱,妈妈伤心了!”然后她就会兴高采烈地很快扑到我怀里来。

除了这种直观的示范和表达,我也经常利用手偶陪她玩简单的情绪游戏。(手偶是一种可以套在手指上表演的小玩具,通常有各种人物和动物等不同造型。)我会一边即兴编故事一边用手偶表演,一边引导宝宝也参与进来。下面我描述一个小片段,帮助大家直观理解。

我拿着一个手偶:“小象你好!我是小公鸡,我的名字叫动动,很高兴认识你!我们做个朋友吧!”

说完我就会问她:“高兴的时候应该怎样呢?是不是要笑一笑呢?”然后我就会笑出声来,女儿就会跟着我一起笑,然后我会接着问:“好朋友见面好高兴呀,是不是要抱抱呢?”接下来我会挥动手偶去抱她手上的手偶,她也会高兴地配合。

除了利用手偶,你也可以用“照镜子做表情”的方式来玩表情游戏,或者配合一些对应的情绪主题绘本,把绘本中的故事情节用游戏扮演的方式表现出来,也是很不错的方式。

另外,绘画和音乐来也是一个让情绪形象化具体化的很不错的方式。画个笑脸,代表高兴;画个哭脸,代表悲伤;**让人感觉开心阳光;黑色让人感觉压抑难过。欢快的音乐会让孩子情不自禁地开心跳跃,低沉悲伤的音乐也会让孩子慢慢安静下来。

在让孩子体验这些不同形象的同时,家长同样要注意表达出不同的情绪词汇,来帮助孩子认知和理解。 比如“太阳是金**的,照在人身上好暖和好舒服呀,所以这样的颜色是不是看到就让你觉得心情很好呢?”

3 -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情绪

有了前面两个阶段的基础之后,你就可以尝试逐步进入到第三个阶段,那就是,鼓励孩子随时说出自己的情绪,注意,这里的说指的是语言表达,而非只是单纯用肢体动作、表情等来表达,比如一味地哭泣,或者生闷气之类。

说出情绪的好处,一是“说”本身也是一个释放疏导情绪的途径,二是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没办法奢望人人都能和自己“心有灵犀一点通”,只有愿意说出情绪和感受的人,才会获得更多的理解和回应,这样的人,也通常因为更坦诚更容易相处而更受人欢迎。否则,孩子长大后很可能就成为一个孤僻或者是怪异难搞的人。

怎样才能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情绪呢,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敢于说,一个是善于说。

1、让孩子敢于说出情绪

敢于说出自己情绪的孩子,一定是一个有着足够安全感的孩子,因为他不担心说出来会遭到父母的否定、训斥,或者是让父母不高兴。因此,作为家长,无论再忙,你都要注意多多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多多关注他的情绪变化,多和孩子聊天谈心,同时也可以多多向孩子表达你自己的情绪,比如你一天中的高兴、难过与生气等。

另外,不要阻止和打断孩子的情绪发泄。比如,当孩子哭泣时,不要不停地要求孩子“不要哭了,不哭不哭”;也不要在孩子哭了一阵之后,忍不住训斥他“怎么还在哭,有完没完?”,前者叫阻止,后者叫打断。时间久了,都会让孩子觉得你根本不在乎自己的情绪,那么,也就没必要在你面前说出来了。

当孩子发泄情绪时,你要么就做个善解人意的知心天使去接纳宽慰他,要么就做个安静的美男子或者萌妹子就好了。

2、让孩子善于说出情绪

对于年幼的孩子,你可以先识别他的情绪,并且帮他表达出来,然后引导他做出判断和确认,比如“宝宝现在是不是很生气呀?”如果孩子说是,你可以接着问,“因为什么呀?”

对于已经掌握了情绪词汇的大点的孩子,你可以直接提问:“能和妈妈说说你现在的感受吗?”等孩子说出了自己的情绪,你可以接着问,“具体是因为什么呢?”

看到了吗?要教会孩子掌握说出情绪的基本表达句式:我很XX,因为XXX。比如“我很生气,因为爸爸不给我买变形金刚。”“我很失望,因为妈妈答应早点回来陪我过生日,可是她又加班去了。”

当然,对于某些比较内向的孩子,也许一开始不愿意直接说出来,你也可以鼓励他们写出来或者画出来,用文字。

喜欢今天的文章,请点赞,并分享给家人和朋友吧;在家庭教育方面,你还有哪些想说的,欢迎写留言和我聊聊。

青春期的孩子有哪些心理特征:

孤独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往往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不喜欢和身边的人走的太近,也不愿意和更多的人交流和相处,逐渐会表现出孤独感。孤独感也可以说是青春期孩子的自我封闭,这个时期的孩子因为不喜欢与人相处,往往更多的会产生感伤和孤独。这样的自我封闭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人格健全发展,因此家长们要多和孩子沟通,做好思想工作。

嫉妒

嫉妒心理也是青春期的孩子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特征,这个时期的孩子会拿自己和其他同龄人做比较,从家庭条件,外形样貌等方面进行比较和攀比,别人有的东西自己也要有,否则就会产生羞愧、消沉甚至是怨恨的情绪。

自卑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是比较脆弱的,也是敏感的,这个时期的孩子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否定自己,严重的会变得心灰意冷,产生自卑心理。由于青春期的孩子比较容易情绪化,因此看待的事情也容易以偏概全,一件事做不好就会衍生出对所有事情的否定,觉得自己一事无成,这个时候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帮助孩子消除这种自卑心理,尽快走出青春期的负面影响。

早熟

青春期孩子的早熟一般是会表现在性意识的萌芽和对性别角色的深化,青春期的男生女生都会对异性有好奇心理,容易被异性吸引,渴望了解异性,希望得到来自异性的夸奖和喜欢,因此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会有早恋的现象,而这时候父母老师越是不允许,越是禁止,就越容易激发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早恋影响可大可小,建议家长和老师正确引导,合理教育。

用儿童画解密儿童心理?美国医生教你这样读懂孩子

美国资深的儿科心理医生博士会让家长和他一起评论孩子的画作,从对话中,医生能够获得更多线索,帮助他正确解读孩子的内心世界。

医生们也同时提醒:不要过度解读孩子画作的意义,而应该把画作当作探索孩子内心世界的一个“入口”——和你的孩子谈论他们的画,这是一个绝好的交流想法的机会。你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谈谈你的画好吗”

“画里的人物都有谁”

“他们在做什么事情”

画心:从6副画中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以下是儿童心理医生对孩子几幅作品的分析,看过它们之后,不知道你是否能对自己孩子的画作有一个崭新的认识。

“连接妈妈的绳子”

第一幅画是医生的一位11岁小病人画的。画上的人物是孩子和她的妈妈。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在母亲和自己之间画了一条短短的绳子。

医生问妈妈:“你怎么看待这幅画”母亲于是开始骄傲地夸奖起女儿的绘画技巧来。不过,过了一会儿,就连妈妈也开始注意到了那根把两个人紧紧拴在一起的绳子。

女孩之所以来看心理医生,是因为她有交友障碍——她交朋友的速度很慢很慢 ,有时候她好不容易交到了朋友,可如果朋友邀请她去家里玩,她又会感到浑身不自在,她会拒绝朋友的邀请,而只愿意让朋友到自己家来……

心理医生一开始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从表面上看,女孩的身体和学业发展都很正常。直到看过这幅画,医生才总算弄明白了阻碍女孩正常交友的“病根”——原来,女孩在心理上用“绳子”把自己和妈妈紧紧绑在了一起,离开母亲就会觉得特别不安全——她和母亲过度紧密的关系影响了她的独立,而独立是孩子发展的关键部分。

从出生开始,画画的女孩就和单身妈妈住在一起,没有兄弟姐妹。而妈妈偏偏又把孩子保护得太过密不透风,孩子无论做什么她都要和孩子一起做,让孩子从小就缺少伙伴。

听了医生的分析,妈妈终于明白,治愈女儿交友困难的关键不是逼着她去交朋友,而是鼓励她慢慢斩断对母亲的过分依赖。

“火柴人家庭”

从5岁开始,孩子的绘画技巧就能达到可以讲故事的水平了。尽管这个年龄的孩子喜欢使用简单的人物形象(比如细胳膊细腿大脑袋的“火柴人”),你有时仍能在这些“火柴人”脸上看到丰富的表情。

如果这些“火柴人”代表的是孩子的家人,你可以通过观察他们的位置和所做的事情,来读懂孩子的心思。

第二幅画来自一位5岁的小女孩。她把自己的妈妈画在左边最远的地方,妈妈身后跟着家里的狗、她的爸爸、她自己和她8岁的哥哥。

女孩把自己画得比父母大——这是她拥有良好自信心的典型表现。

把自己放在父亲和哥哥之间,这个举动也很正常:当孩子长到4到6岁时,他们开始对自己的性别有了认识。作为一个正常的发展阶段,小女孩在情感上经常和父亲靠得更近(这个年龄的男孩则更亲近妈妈),不过,这样的偏好只是暂时的。

“丰富的细节”

第三幅画的作者是一位7岁的女孩,她是三胞胎中的一个,妈妈在生他们的时候发生了早产。心理医生需要借助绘画对他们的生长发育状况作出评估。

当医生问女孩“画中的人都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她先从最左边的哥哥说起(她的哥哥患有严重的自闭症)。“哥哥在洗衣服,妈妈在用电脑工作,我在晾衣服,爸爸在洗车,我妹妹在洗眼镜。”

女孩画出了完整的人的身体和衣服,这说明她已经有了成熟的视觉系统和运动技巧。

观察她画出来的人物服装,医生可以得知:她对于性别的差异已经有了正确的认识。

这张画还表明:孩子把自己和父母看作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他们喜欢全家人一起做各种事情。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每个人物在细节上都和其他人不同——哥哥的块头比较大,还有一个大大的脑袋;妹妹戴着眼镜……这说明孩子已经把每个家人都看作是独立的个体了。这是拥有成熟认知的表现。

“地上有个洞”

这幅画来自于一位7岁的小女孩,她最近和爸爸妈妈弟弟一起,去参加了爷爷的葬礼。

让医生感到印象深刻的是,女孩不仅拥有把大人和孩子区分开来的绘画技巧,她还成功地描绘出了人们脸上忧伤的表情。

女孩把自己和父亲都画成了相同的轮廓,这表明她和父亲之间联系紧密。

最让人高兴的是,在她的画作中,每个家庭成员都紧紧地聚在一起,他们相互接触、相互扶持,这说明在悲伤的时刻,在孩子的眼里,她的家庭成员是作为一个整体在共度难关。

“足球比赛”

这幅画非常棒:它在描述一家人共同参与体育运动的场景。

当这个9岁的男孩被要求描述画的内容的时候,他回答:“我们正在踢足球,爸爸说‘传球’,我就把球传给他,他把球传给了妈妈,妈妈把球传给了我弟弟,然后弟弟射门得分!”

孩子对画作的描述,说明他的家庭成员之间有积极的互动。

在画作中,妈妈是所有人当中“体积最大”的那个,看到类似的情形,我们可以问问孩子:“你把妈妈画得最大,这是不是说明她是家庭足球队的队长呢”

“俯视的角度”

这个7岁男孩画了一张俯视图,他告诉医生:“这是我们全家人在一起玩桌游!”

俯视的角度很独特,这说明孩子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对视觉空间进行描绘的技巧。这样的孩子往往很有艺术天分,特别擅长拼图和各种游戏。

从家庭关系的角度分析,这个家庭的成员愿意在家里一起玩耍,他们在彼此间建立起了积极的联系。

在自我评价方面,孩子把自己放在了最上面,而让父母和妹妹围坐在桌子的其他几个边上 ——看到类似的作品,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对孩子说:“画得真不错——你肯定是家里桌游玩得最好的人,对吗”看看孩子怎么说,然后,你们的交流沟通就愉快地开始了。

千万不要认为孩子把自己画得非常高大是不好的行为(比如傲慢啦喜欢显摆啦不重视家人啦),恰恰相反,这说明孩子的自我认知水平发展得非常健康,他是一个自信而快乐的孩子。

警惕:一个值得注意的特殊场景

如果在孩子的画中,家庭成员全部面带微笑手拉着手,父母的心都会感到暖暖的。然而,当孩子的画中出现这样的情形——爸爸妈妈被大火吞噬,或者在游泳池里溺水……这足以引起父母的警惕。

美国一位从事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和指导工作10余年的心理学专家,他告诉我们:“如果孩子在画作中描绘家庭成员遭遇一些特殊场景(比如溺水),你绝对应该询问他到底发生了什么。”

博士说,“如果孩子最近看了一个电视节目,里面就有家人被火烧被水淹的镜头,那孩子也会画出类似的场景。这意味着孩子产生了失去家人的担心和焦虑。”

画出灾难场景的孩子经常会做噩梦,也会对特定的家人产生“分离焦虑”。

在另外一些案例中,孩子们对某些家庭成员怀有敌意,所以他们就画出这个人的“倒霉场景”满足自己的愿望。

再说一次,询问孩子画作的内涵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

前提:必须了解孩子的基本情况

心理学家发现,即便是最富创造力的孩子,当他们感受到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绪时,也会反复去画同样的内容,或者反复使用相近的颜色。

但在我们开始解读孩子的绘画之前,心理学家同时提醒,不要把孩子的个性与他们的绘画作品割裂开来进行理解——那样容易造成过度解读。

“当你解读孩子的绘画作品时,很重要的一点,是你需要了解孩子的基本情况,”Hastings说,“有些孩子可能害怕特定的怪兽,像是吸血鬼这种,有些孩子则不怕。比如同样是看过吸血鬼题材的**,有些**把吸血鬼当成正面形象的主角,有些则把吸血鬼描写成恐怖的怪物……看过两种不同**的孩子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他们画出来的吸血鬼就会表达出完全不同的意思。”

方法:怎样了解孩子的情绪故事

下面五种在孩子画作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会告诉我们许多关于他们情绪的故事:

怪兽/吸血鬼

通常来说,吸血鬼和怪兽代表着强有力的事物。如果类似的形象出现在画作的中央,则可能意味着孩子希望自己看上去和他们一样有力量,但也可能说明孩子对一些事物感到焦虑。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孩子们究竟在怎样的情形下画出了怪兽——

如果大人让他“画画你自己”,而孩子画出了怪兽,这可能意味着孩子对自己有消极的看法;

如果孩子只是随便画着玩,则说明孩子希望自己变得更有力量。

房屋

孩子画作的主题有时候会很“老套”,房子、彩虹、太阳……对于这些主题表达了孩子什么样的情绪,心理学上有许多种理论。

一般来说,当孩子们画出一座房子的时候,那代表了他们对自己家庭生活的认知。房子代表着稳定,经历过负面家庭生活的孩子,房子可以代表着牢笼。

当孩子们长大一些以后,他们会在房子上增加更多的细节,最终孩子们会画出立体的房子。

如果你仔细观察,房子上窗户的数量会告诉你很多秘密。“过多”的窗户意味着孩子愿意与人交流,但也可能表明孩子希望人们能够透过窗户看到房子里发生的事情。

喜欢与人沟通的孩子很可能会在房前画上一条步道。

在房子上添加越多的“典型细节”,就越代表这个孩子对家庭生活持有健康积极的看法。

太阳

一个**面带微笑的太阳,通常意味着孩子心情愉快满足。

但不是所有的太阳都一样。一般来说,孩子们都乐意解释自己的画作,仅仅通过询问孩子“你画上的东西代表什么意思”你就能获知许多意想不到的信息。总的来说——

画上如果有一个完整的太阳,意味着孩子很快乐,并且对世界有积极的认知。

在纸张的左上角或者右上角画着半个太阳,可能意味着孩子对于权威人物怀着敬畏和焦虑的感情。

太阳从云层里露出一点点脸,是一种抑郁的信号,甚至可能表达孩子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感觉无趣或缺少希望。

彩虹

好消息,五颜六色的彩虹通常传达着积极的信息,它意味着孩子对事物的看法通常是积极向上的。

过度使用某种颜色

在图画中过度使用某种颜色,可以告诉我们许多孩子情绪的秘密。

大片的蓝色通常代表忧郁,大片红色代表愤怒……不过有些孩子就是特别喜欢一些特定的颜色,他们可能会用这些颜色来代替自然界中的另一些颜色,比如粉红色的天空。

但是,如果孩子平时的画作都很正常,但突然有一天,他的一张画上出现的全是一种颜色时,那么你就应该提高警惕了,特别是当他的画上全是阴暗的灰色的时候。这可能意味着孩子产生了心理问题。

其实很多人都有一种错误的思想,认为孩子的情绪、心情会直接表现出来,其实不然。因为孩子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所以家长一定要多关心孩子的心情。如果孩子有在刻意远离父母的接触,或者整天将自己关在房间当中,那么孩子的心情多半还是伤心难过的。

说起孩子的教育,大家都非常的头疼。孩子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想,而且教育孩子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家长不仅要带领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同时还要注重孩子的全方面发展。要知道孩子的心情也是值得父母在意的,因为心情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发育以及生活和学习。虽然孩子有时候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但是既然身为孩子的父母,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能够体现出孩子的心情,因此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多和孩子谈心。

另外发现孩子情绪不对的时候,就要改变自己和孩子的相处方法,也可以适当的利用亲情,来激起孩子内心的涟漪。帮助孩子打开心扉,这样孩子就会将自己遇到的一些事情,跟父母诉说,父母就能够给予孩子相应的意见,也能够让孩子解开心结。如果孩子出现抑郁的情况,就要帮助孩子排忧解难,另外也要给予孩子及时的关爱以及引导。而且孩子一旦出现了相应的事情,就要帮助孩子解决掉,如果任由孩子自己去思考、去解决,那么这件事情对孩子的影响,就会越来越严重。

最后小编想说,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父母对于孩子的情绪都要给予理解,同时也要容纳孩子的各种情绪。如果因为孩子生气,就训斥孩子、打骂孩子,那么孩子也不敢将自己的情绪,展现在他人面前,因此久而久之,就容易出现抑郁症。而且父母也不要对孩子挥之即来,呼之即去,会让孩子的情绪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多给孩子一些宽容或者是呵护。

直到一个星期后孩子灰头灰脸回来,在见到孩子瞬间父母的那种心情也只有当事人才能够清楚和其中的心酸和苦闷,哭过,开心过,在短短的几天内,一家人经历了悲欢离合的折磨,在面对孩子为什么会选择离家出走,在离家后是什么原因不会给父母音信,让孩子百思不解,在无助中一家人来到我们心理咨询工作室,希望能够在心理老师的帮助下解开家人之间的困惑和心结,能够真正去读懂孩子的心。 在咨询中,用父母的话说由于平时工作忙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只是关注孩子的吃穿,不要委屈孩子感觉就好,特别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把孩子放在老人身边,直到孩子入学,为了工作又选择寄宿制学校,当然也是为了给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平台,希望孩子能够拥有一个好的前程,把基础早打好,等孩子长大后父母可以放心,因为孩子上学需要大笔的费用,两人一直在努力工作,只是周末有时间与孩子相处,也不知道为什么,孩子平时话很少,几乎没有什么话说,问一句答一句,如果没有什么事情自己一个人呆在屋子里就不出门,父母也感觉出有什么不对,一直认为等孩子长大就会慢慢好起来,没有想到的是,居然在自己不知不觉中,孩子离家出走,只是留下“我走了”三个字就没有了音信,用妈妈的话说,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恨,在走后什么也没有留下,也没有给家里人电话留下,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这样选择,自己这样忙活,还不是想孩子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和生活平台。 在与孩子接触中,开始孩子不是怎么说话,在聊起孩子出走的话题还有内心的想法,孩子说得最多的就是妈妈就是会唠叨,会骂人,让自己真的不能忍受下去,爸爸每天都很严肃,根本不让自己接近,感觉这么多年,只有自己在上车的那个时间让自己感觉到解脱,感觉自己真的自由了,再也不用听妈妈的唠叨,也不用看爸爸的脸色,自己出去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己就像跑到远远的,让他们再也找不到,自己一个人就很幸福很开心,但在自己真正出走后,才真正知道生活的无奈和艰辛,就是坐车都是问题,因为没有身份证让自己就像逃犯一样一直在躲避检查,因为买票,就被票贩子欺骗,最后因为身上只剩下回来的路费,在自己几经考虑选择回来,其中的苦闷和历练还有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真的很后悔,也让自己明白,不该这样冲动,因为害怕被爸爸妈妈骂,一直没有敢给他们联系,就像回家后他们打骂自己都会认,用孩子的话说,结果出去这一遭让自己明白没有知识的可怜,没有亲情的孤独,如果稍不注意就会被骗,这也是自己离家出走收获最大的,回来后想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也让爸爸妈妈放心,自己一定不会让他们失望的------ 在咨询中父母与孩子在静静听对方的心声,特别是父母一直在说是第一次听孩子说这么多,经过孩子整件事让父母明白和懂得需要在自身重新审视和考虑过去与孩子的相处和沟通方式,不是孩子出现了什么问题,而是在孩子身上让自己看到也是因为孩子的变化提醒自己,需要在自身做出反思,而不只是把眼光盯着孩子,很多时候孩子是无辜的,只是父母无意识中用自己的思维去衡量孩子,让孩子背负本不属于自己的压力和无奈。(文:孙硕,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临沂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常务副会长)

他生气了

生活中每个人遇到不同的事情都会有不同的情绪,在我的印象中和表弟的那次生气对我印象很深。

那天表弟来到了我家,我想逗逗他,于是我大步走到他面前。他应该是以为我来迎接他,也向我跑了过来。我给了他一个深情的拥抱,并顺手摘走了他的帽子。他还没有察觉出有什么异样,过了一会儿他才发现帽子没有了。回头一看,咦,帽子怎么跑到你的手上了?一开始他还心平气和的跟我说:“哥哥你把帽子给我吧。”“不给,不给,你自己拿啊!”我逗他,一听我这样说,他就有些生气了。发出了警告:“你究竟还不还给我帽子?”“不还不还就不还。”我在心里想看你怎么办。弟弟好像看出来我故意整他,这下真的生气了,小脸涨得通红,眼里似乎闪烁着火光,他又一次用威胁的语气对我说:“最后一次,你究竟还不还给我帽子?”一听他那口气,我拿着帽子跑了起来,看见我这样做,他激怒了,跺起脚来,而且一边喊着:“你快给我,快给我”见我不理他,他便像一只小老虎一样,来抢我手中的帽子。

他先一跳一跳的来抢我手中的帽子,我便把手中的帽子举得高高的。他又想把我推倒来抢帽子。可是没想到我是一位重量级选手,根本推不动。弟弟咬着嘴唇使劲推我。可是还是不管用。

表弟见来硬的不行就来软的。用出了他的必杀技。只见他的大嘴一张。哇的一声哭了出来。眼泪像断线的珠子一样流了下来,我只好赶紧认输,将帽子还给了他。他一把接过帽子,破涕为笑。他真是我可爱的小表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02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