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个月婴儿情绪发展的特征

0—3个月婴儿情绪发展的特征,第1张

0—3个月婴儿情绪发展的特征

0—3个月婴儿情绪发展的特征,情绪对婴儿适应生存有着特别的意义。婴儿天生就具有情绪反应能力,生后很早就表现出了他的情绪反应,是其重要的适应生活的方式。以下分享0—3个月婴儿情绪发展的特征

0—3个月婴儿情绪发展的特征1

情绪发展的特点

(1)易变性,即小儿的情感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支配,如遇到不高兴的事易哭闹,稍加劝导又破涕为笑,所以,这时儿童的情感不够稳定。此外,小儿的情感也易受他人的感染,倘别的孩子大声叫嚷,他也大声叫嚷;别的孩子表现害怕,他也害怕。随着小儿生活经验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小儿情感的稳定性就逐步增长起来。

(2)冲动性,即小儿不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如当小儿第一次看到墙上的电插座后表现出很大的好奇心,虽然大人因危险而不让摸,把孩子支开,但是小儿却大哭大闹,执意要去触摸一下。

(3)反应不一致,即同一刺激,有的小儿可以反应强烈,有的则无反应。2岁开始,小儿的情感表现日渐丰富、复杂,如喜、怒,初步的爱与憎等。在不正确的教育下,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与情感,如见人害羞、怕黑等。

发展过程

情绪是婴儿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婴儿生后不久,对人即有了泛化的认识,任何人逗都会微笑,2-3个月婴儿吃饱,就会全身活跃或笑出声。情绪情感直接影响婴儿的行为,对婴儿的认识活动起着激发和推动的作用。5-6个月开始新鲜的东西可能更能引起注意。婴儿在愉快的情绪下做什么事都积极,也乐于学习,而情绪不好时,则什么也不听,不学,不做。宝宝6-7个月开始表现认生情绪,并产生了与亲人相互依恋的情绪,这种情绪在13-15个月最强,1岁半以后逐渐减弱。1岁多的婴儿即可出现对人,对物的关系的体验,如有同情感。2岁时已出现快乐,兴高采烈,爱亲人,爱喜爱小朋友,害怕,厌恶,苦恼,甚至妒忌等情绪的表现。

意义

婴儿的情绪反应,大多因他们基本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所产生。并且,婴儿的情绪反应非常不稳定,转瞬即逝。但这些短暂、低级的情绪,正是培养和发展丰富、高级情绪的基本条件。孩子们以后个性和身心健康的形成,即是在这些情绪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注意事项

年轻爸爸妈妈们必须要注意一点:千万不能将提供积极刺激因素和溺爱相提并论。比如,用零食来让宝宝产生喜悦情绪,结果却造成不给零食宝宝就不喜悦的后果。

0—3个月婴儿情绪发展的特征2

婴幼儿情绪发育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多变性和爆发性,也就是忽而破涕为笑,忽而又转笑为怒,其变化很大又很快。这种巨大的情绪变化还具有忽然爆发的性质,譬如说发怒的时候会一下子倒在地上大哭大闹。如果不了解婴幼儿情绪发育的这种特点,就容易造成父母与孩子间的冲突,导致孩子情绪发育异常,有时甚至会导致身体发育障碍。二是年龄越小,痛苦领域的发育分化越明显,随着年龄增长,快乐领域的发育分化逐渐显著。

对于新生儿来说,情绪的引起基本上出于生理需要和防御本能的需要,是一种先天的无条件反射。新生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的较差,因而消极性情绪比较多,通常容易哭闹。随着适应能力提高,消极性情绪逐渐减少。婴儿、幼儿的情绪反应要比新生儿复杂得多,而且情绪易变换、易冲动、易传染、易外露,例如妈妈假装哭泣,孩子就会随之哭出声。

0—3个月婴儿情绪发展的特征3

0-1岁儿童的情绪特征

这时,宝宝的情绪非常平静稳定,偶尔会哭,这可能是由于身体不满意,如饥饿、嗜睡、换尿布或身体不适等。因此,父母的全面照顾是最重要的,让婴儿感到安全和舒适。设定一个正常的时间表,宝宝的情绪不会有太大的波动。

歪兔子特别提醒:避免恐惧

要注意的一点是防止婴儿受到惊吓,比如在他身边大喊大叫或突然大声喧哗,这会让他感到无助,害怕他无法理解的事情,并产生恐惧的感觉。

如何克服恐惧

如果婴儿表现出恐惧,父母可以通过触摸婴儿的身体逐渐平静下来,比如触摸和拥抱,这样婴儿就能感受到别人的关注和爱。此外,这个时期的宝宝也有探索周围陌生环境的'欲望,所以他不妨带他出去了解外面的事情,永远不要过分保护他,拖延他的学习进度。

1-2岁儿童的情绪特征

这一时期的婴儿容易哭泣和发脾气。不管你如何说服他们,都是没用的。平息他哭泣的最好方法是忽略它。

歪歪兔特别提醒:如何应对哭泣

1、转移注意力

婴儿用哭来威胁你的最好方法是转移他的注意力。例如,当你在晚餐时把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放在他的高凳上,他可能会弯下腰,双手挥舞尖叫。此时,你最好先让他失望,并采取一些有趣的事情来分散他的注意力。只要你哄他,让他忘记他不想坐在椅子上吃午饭,那么当你把他放在高椅子上时,他可能会顺从地合作。

不管纪律问题有多难,你都能找到最有效的方法来分散你孩子的注意力。当婴儿很小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通常会持续很短的时间,这就是为什么当他们看到有趣的事情时会流着泪微笑。

2、免费游戏

然而,当教这个年龄的孩子时,我们必须注意一件事,那就是,不要期望他做让你高兴的事情。例如,大多数婴儿喜欢户外活动。他喜欢自由奔跑和跳跃来学习新的有趣的东西。这时,父母应该耐心地观察,不要催促他。如果你不得不打断他,在他面前走来走去或者试图引起他的注意,他很快就会来找你。然而,婴儿可能会抗拒父母的抚摸或拥抱,不愿意接受父母的控制。管教孩子时,最好先放松,然后再收紧。孩子的脾气暴躁和哭泣是孩子情感发展的必要阶段。父母可以从荒谬兔子智能天堂的早期教育产品中选择“我好开心”,教导宝宝不要发脾气,让宝宝能够发展积极愉快的情绪和情商。

总而言之,管教这个年龄的婴儿并不容易。

2-3岁儿童的情绪特征

当婴儿两岁多的时候,他不需要那么多的训练技巧。然而,在两岁半的时候,他们进入了一个黑暗的成长时期,这让父母的大脑受到了伤害。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年龄的婴儿非常相似,简单的训练技巧可以控制他们。

歪歪兔的小贴士:

1、父母应善于利用婴儿的习惯倾向。

为他计划一个好的时间表。例如,如果我们能为我们2、5岁的孩子培养一个良好的就寝习惯,我们就能解决告诉他每天睡觉的问题。

这些习惯还包括帮他脱衣服、洗澡、穿睡衣、刷牙、敲门、带他进浴室、睡觉、睡觉前给他讲故事、拥抱和亲吻晚安,最后为他关灯。这些事情会花你很多时间,尤其是当你累了的时候。但是一旦它们成为常规,你可以让宝宝安静地睡觉,而不是敷衍或固执地叫他睡觉。

两岁的婴儿喜欢保持不变。他喜欢一遍又一遍地做同样的事情。他很难接受任何变化。因此,他可以尽可能地把玩具或个人物品放在原来的地方,家具也应该放在他想放的地方。这个年龄的孩子需要在正确的时间把所有东西放在正确的地方,他也需要在日常工作和休息中有一定的秩序。总而言之,他喜欢保持不变。

2、订购一个孩子时,尽可能为他留点面子。

不要硬要他。例如,为了避免说“午饭前你必须收拾好所有的玩具”,你应该建议“我们现在一起收拾这些玩具”,如果他不想,你不必坚持敦促他答应。最好的方法是改变话题或离开现场,尽量避免强迫局面。当他不愿意,而你坚持要他服从命令时,最终的失败者往往是你。万一发生这样的纠纷,你不妨转移他的注意力。

例如,如果婴儿不喜欢穿衣服,不管他是否想让你给他穿衣服,你都应该避免和他发生暴力冲突。也许你可以把他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在和他谈论未来会发生什么的时候,帮他迅速穿好衣服。

通过和一个两岁半的婴儿说话来转移他的注意力是非常简单的。通常与一岁半婴儿的谈话可能会让他感到困惑。然而,和这个两岁半的婴儿聊天,即使他不完全理解,也能吸引他的注意力,至少转移他对之前争论的注意力。

这个年龄的婴儿很难做出决定。

因此,如果你能提前为你的孩子做好计划,告诉他会发生什么,有时这对你会有帮助。

如果婴儿能按顺序重复,这意味着他理解你说的话,他会做的。婴儿发脾气的时候怎么样?许多父母发现,当他们的孩子开始发脾气时,最好的对策是忽视他。否则,一旦婴儿发现只要他发脾气,他的父母就会拿走他们想要的任何东西,然后发脾气将成为他们最大的武器。因此,让婴儿尽可能地知道如果他发脾气,他不仅会一无所获,甚至会失去父母的照顾,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父母最好防止他们的孩子发脾气。绝大多数父母知道婴儿每天什么时候或在什么情况下最暴力。因此,至少有一半的对策是让婴儿离开会让他失去控制的环境。

在婴儿成长的不同阶段,如果你想让他的言行如你所愿,你最好能及时纠正纪律方法,以适应他们成长每个阶段的优缺点。你越了解宝宝在不同阶段的行为特征,尤其是在黑暗时期,你的训练方法就越能有效地匹配宝宝的年龄和个性。

孩子几乎生下来几个月就有了简单情感。随着孩子年龄的逐渐增长,情感也越来越复杂了。在婴儿时期,只有高兴、不高兴等单纯反应而已。随着年龄增长和社会集体生活的增多,喜怒哀乐等比较细致的情感也发达起来。到了5岁,情感几乎与大人无异。同时,一到这个年龄,胡吵乱闹、烦躁、恐惧等情绪就少了许多,相对来说安稳多了。

关于婴儿的情绪

关于婴儿的情绪,情绪和情感是每个人都会有,也会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对婴儿适应生存有着特别的意义。婴儿虽小照样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下面来看看关于婴儿的情绪。

婴儿的情绪1

婴儿的情绪情感表现有哪些

1、2到3个月的时候,吃饱或者睡好之后都会笑;有人逗她的时候,她会全身都感觉很活跃;5到6个月的时候对新鲜玩具都会有欣快或者跃跃欲试的感觉;6到7个月的时候,就会开始对父母产生依赖感,并且对陌生人开始有怯生情绪。

2、8到10个月的时候,对于分离就会有焦虑的情绪,而且会越来越的强;12到16个月的时候,分离的情绪就可以达到高峰;18个月之后,这种情绪才会逐渐的开始减弱。

情绪情感对婴儿有什么意义

1、0到3岁的孩子会对照顾人很依赖,周围环境会对孩子情绪情感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譬如孩子在一个天天麻将声中长大,房间里天天烟雾妖娆,那么他长大后抽烟喝酒打牌会在他人生中首选,和爱因斯坦、牛顿一点关系都没有。

2、所以你假如要生孩子,健康的环境良好的修养,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时很有意义的。有些家里装潢的富丽堂皇,但是家里没有一个书柜,环境是给人一个好的生活,但是没有赋予文化的含义,哪些装潢显得苍白无力。

婴幼儿情绪的处理

1、留意自己对孩子成功或失败时的反应

简单说,孩子感到骄傲或自卑的程度,依父母对其成败反应而定。

如果父母在孩子成功时,予以有效的赞美,他会肯定自己的努力与收获,并再接再厉!如果孩子成功时,父母不理不睬,或只是空泛的应付“你很棒”、“好厉害”,孩子会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也不知未来方向为何。有时候还会因为父母空泛的赞美,害怕自己下次就“不棒”“不厉害”,而变得不想再尝试。

如果父母在孩子成功之际做出有效的赞美,具体描述孩子做到的事实,再加以归纳方向,孩子就会愿意朝目标前进。举例来说,孩子考了一百分,如果你说“你很聪明”,孩子固然高兴,但也许会害怕下一次考不到一百分就不聪明而患得患失。如果你说,“这次的考试你很努力复习,也都理解了,真的很棒!”对孩子而言,你赞美的是他的努力,一百分的意思也只是“全都努力理解了”,与他聪明与否无关,如此一来,他就会更愿意努力学习。

相反地,如果父母在孩子失败时予以支持鼓励,让孩子知道失败不是件不可逆的事情,只要继续下去或改正方向,父母都会支持;如果一遇失败就被责骂、讽刺、讥笑,那么孩子的反应从愤怒、羞耻到放弃都有可能。

2、留意自己对孩子犯错时的反应

孩子愧疚或羞耻的程度也依父母对违规犯错的反应而定,如果孩子弄坏玩具时,父母习惯性责骂孩子,也就是“对人不对事”,例如说“你这么坏,这么不听话!”时间一久,他就会相信这个“坏孩子”就是我!

如果父母换个方式“对事不对人”,说:“玩具坏了呀!那宝宝你接下来怎么做呢?”这样孩子产生的是一种“愧疚感”,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却可以去弥补,而不是“我是一个坏孩子”。又例如当父母在孩子成功堆叠积木时不予理睬,却在失败弄出声响时予以喝斥,那么孩子对自己的存在价值当然没有信心,也因此容易感到自卑。

3、了解情绪发展里程碑

复杂情绪对孩子未来怎么看待是很重要的。因此家长一定要花些心思来了解孩子的情绪发展,而不光是聚焦在动作发展或认知发展上,更何况复杂情绪与周围环境极其相关。

情绪发展里程碑:

0-2个月:挫折、满足、渐渐有笑意、好奇,开始会自我安抚,比如吸吮奶嘴。

3-4个月:主动笑,渐渐因不如意而生气,好奇心增强而互动增多。

5-7个月:快乐、悲伤、生气、好奇、厌恶、害怕越来越明显,开始对陌生人焦虑。

8-9个月:以上情绪加大,焦虑感也加大,开始有分离焦虑,好恶感变得明显。

10-12个月:害怕的事物增多,开始会拒绝,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挫折加重,开始主动寻求快乐。

12-18个月:分离焦虑明显,但更好奇探索、暴怒、快乐兴奋,主动寻求快乐。

18-24个月:上述情绪明显加剧,自我意识明显,成功时感到骄傲、失败时感动羞愧、羞耻、羡慕等。

24-36个月:基本情绪与复杂情绪都越发明显、好恶分明、可以同理安慰他人的情绪。

婴儿的情绪2

这些常见的婴幼儿情绪,该如何应对

常见情绪1:焦虑

在在幼儿5个月至1岁期间,就开始出现“陌生人焦虑”现象,到了1~2岁则出现与主要照顾者的“分离焦虑”现象,只要一眼看不见父母,就会开始哭闹,并且感到不安,这都是正常的情绪发展现象。一般而言,在进入幼儿园1个月后,分离焦虑就会逐渐缓解,如果持 续太久还未见改善,父母就需带孩子就医评估。

专家建议:

造成幼儿分离焦虑的原因,多半与幼儿生活环境以及亲子互动有关。一般来说,如果家长平日保护过度,凡事都帮孩子处理好,很少给他自己做的机会,就很容易造成幼儿的依赖心理过重,自然很难与父母分开。另外,亲子互动过于缺乏也是分离焦虑的原因之一。

根据临床观察发现,幼儿正是因为过度渴望父母的关爱与呵护,才出现比其他同龄孩子更为严重的分离焦虑。所以,父母应特别注意幼儿的情感需求,以免加重幼儿的分离焦虑。

如果幼儿的先天气质比较细腻、敏感,那么焦虑情况也可能比较严重,建议父母不要用过于严厉的方式教导幼儿,以免加剧焦虑现象。焦虑通常有许多表现形式,例如分离焦虑、抗拒上学、特定畏惧症、社交恐惧症等,如果幼儿的焦虑情况已严重到影响与人正常互动,则建议尽快采取治疗措施。

从医学角度来看,并不建议对6岁以下的幼儿实施药物治疗,心理疗法的成效反倒更为理想。具体方式可分2种,即“洪水法”和“逐步减敏法”。就“洪水法”来说,假如幼儿怕蛇,那么就让孩子一次性看见很多蛇,那么今后再看见一两只蛇的时候,他的恐惧感就会下降。

常见情绪2:耍赖

毕竟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都愿意得到他人的关心和注意。不过,如果幼儿长期持续以这种行为来索取他希望获得的人、事、物,那就有可能是完全不懂如何利用正面方式去达到目的。

专家建议:

如果孩子一直持续利用“耍赖”这种负面方式寻求关注,那么父母首先应该自我检查一下,平时多留心亲子互动的过程,注意孩子是否出现了太多负面情绪, 以至于他根本不懂得如何寻求正面渠道来表达自身需求。

如果情况果真如此,家长就要及时改变对孩子行为的回馈方式,避免只对孩子的负面行为表示关注。一旦孩子出现值得鼓励的行为,要马上给予足够的正面回馈。不论是纠正还是肯定,都要尽量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告知孩子,渐渐帮助孩子学到如何以正面方式获得别人关心。

当孩子出现耍赖情绪时,父母或老师不能坚持一贯的原则,反而与孩子妥协而满足他的无理要求,这更是造成幼儿长期耍赖的一大原因。父母一直没有对幼儿的耍赖行为采取有效措施,正好导致他持续使用这种方式来满足自身需要。

虽说幼儿的逻辑观念尚未完全成熟,但是他既然能够长时间地不停耍赖,那就说明他已经从单纯的回馈反应发展到自主行为阶段,也就是说他的耍赖是来自内心的自发行为,并不是主要由外因所触发。

要克服幼儿长期耍赖的弊病,家长可尝试用“忽略”的方式来处理,同时避免给予任何负面关注,直到幼儿停止无理取闹行为后,才给予正面关注并继续与之沟通,这就能让幼儿逐渐明白,用耍赖的方式并不能从父母身上得到任何关注,于是耍赖情形便能慢慢改善。

常见情绪3:人来疯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从众行为,也就是孩子看到别人“疯”起来之后,自己很快就跟着“疯”起来。查究“人来疯”的具体原因,主要是幼儿有过在众人面前勇于表现自己的经历,而且因此获得不少正面关注,比如他人的'注意和称赞,久而久之,他就学会继续用这样的方式获得情感满足。

专家建议:

就幼儿的正常心理发展来看,到了2~3岁之后,基本都有表现自我的念头,以获取他人更多的认同。除非是特别严重的自我表现行为,一般都可看作是特殊心理发展阶段的正常行为,没必要太过担心。

不过,一旦发现幼儿的人来疯情绪特别严重或者“疯”的方式很不恰当时,建议立刻向幼儿说明,以引导幼儿建立正确认知观念。例如说话声音太大很容易影响到别人,所以最好控制一下。

请父母时刻牢记一点,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本来就不成熟,所以不要对单纯说教的效果抱以太高的期待,不要认为“这次已经教育过了,孩子自然就会记住,下次就能改正”,而必须辅以实际的行为来处理。比如和幼儿事先约定好,下次再有客人来家里时,记得说话不要太大声,如果确实有明显改善,就给予一定的奖励。

对于大多数幼儿而言,情绪表现是传达自我想法的一种方式。当语言能力越来越进步、情绪控制也没有太大问题时,他们会渐渐懂得运用语言进行更有效的表达,情绪激动的情形也就随之减少。

婴儿的情绪3

婴儿的4种情绪

依恋

从7个月开始,宝宝开始出现了依恋亲近的人的依恋情绪。宝宝最喜欢和亲近的人接近,这样的接近会给宝宝带来舒服、愉快和安全的情绪。当亲人一旦要离开,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1岁之前的宝宝处于前依恋期(出生~2个月)和依恋建立期(2个月~1 2个月)。处于前依恋期的宝宝会用微笑、注视和咿呀言语同成人进行交流,依恋建立期的宝宝开始对熟悉的人有特殊的友好关系,能从周围的人中区分出最亲近的人,并特别愿意和他接近。如妈妈用身体同宝宝进行接触,如抚摸、搂抱、摇晃等,宝宝感受到这些触觉和运动觉的刺激,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如果亲近的照看者需要暂时离开,那宝宝也能忍受,但是会带有一点伤感的情绪。

喜悦

刚出生几天的宝宝就会笑了,爸爸妈妈好开心呀!但其实,新生儿的笑容是生理性的反应,这种微笑是脑干部位的脑电波活动的信号,而并不是爸爸妈妈们所认为的那样是孩子高兴的反应。从4~6周开始,宝宝的笑开始与他们的感受联系在一起了。这时候的笑是生理情绪的体验,宝宝感到身体内部舒服了,他就会用笑来表达。奶奶碰碰宝宝的脸,爸爸轻轻地触摸宝宝的皮肤,或者是他听到了妈妈熟悉的声音等,都会引起宝宝愉快情绪的反应。

从2~7个月开始,宝宝的喜悦情绪出现了分化,开始对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反应。4个月时,宝宝对熟悉的人脸比不熟悉的人脸笑得更多,甚至只对亲近的人微笑。这时妈妈会发现,妈妈笑,宝宝也会有意识地笑,这是宝宝应答,性的微笑。慢慢地,生活环境中的事件开始能引起宝宝的微笑和大笑,妈妈用玩具来逗弄宝宝,或是爸爸轻轻地给宝宝呵痒,他会因为觉得好玩又有人陪伴而高兴地咯咯笑起来。

愤怒

愤怒,也是宝宝常见的情绪。宝宝愤怒的反应,往往是由剧烈到缓和,由直接到间接,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婴儿时期的愤怒不发则已,一发总是来势汹汹,不能抑制:两手摇动,两脚乱踢,满面涨红,大声哭叫。尤其是一些“聪明”的宝宝们,他们会因需要(饥饿、口渴、倦等)没有得到满足而将愤怒情绪转变为哭声,在他们不会说话的这段时间内,宝宝基本上就是靠哭声来向爸爸妈妈倾诉自己的烦恼和不满。

恐惧

惧怕大约在出生后的第6个月发生。这是由于突然遇到强的刺激,心理失去平衡所发生的情绪反应。父母要注意,孩子有的惧怕是习得的,如听到了放鞭炮的声音,孩子会有似乎是惊怕的反应,父母无需紧张地用夸张的言语和动作去保护孩子,只需要轻轻地抱住孩子,用言语给他解释那是什么声音,就可以了。另外,害怕陌生人正是这时期惧怕情绪的突出表现,随着成长,慢慢会有所改变。

家长如何教2岁宝宝学会控制情绪

家长如何教2岁宝宝学会控制情绪,我们知道小孩子是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的,家长想要让孩子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下面来看看家长如何教2岁宝宝学会控制情绪的方法吧!

家长如何教2岁宝宝学会控制情绪1

挫折感:让宝宝的情绪像在“荡秋千”

尽管2岁宝宝已经开始有了语言表达能力,但与人交流的能力还是十分有限,常常不能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宝宝生气的原因,常常是因为大人不明白他的意思。

另外,2岁宝宝遇到自己不满意的事情时自控能力往往比较差。当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时,感觉就像到了世界末日。当妈妈对他说不能做什么事时,他感到完全没有可选择的余地。

所幸他们的沮丧不会维持太长时间。他很容易对某件事物发生兴趣,但注意力很快又被其他新奇的事物所吸引。

宝宝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的时间不会超过几分钟。因此,聪明父母只要充分利用宝宝注意力分散的特点,就能从容控制宝宝的情绪。

2岁宝宝的注意力往往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因此,父母们往往会感觉他的情绪波动非常大。这时的宝宝正在学着独立,对他们而言,每一次成功都会为他们带来无以伦比的快乐。

当他完成一项新任务,比如:用蜡笔画画,做拼图游戏,他会感到非常自豪。

如果宝宝不高兴或是遇到了挫折,你可以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去。例如:当思思在厨房里吵闹着要玩小刀时,妈妈会把她带到一水池的肥皂泡面前分散她的注意,她很快会安静下来。

另外,场景的迅速改变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安静地把思思从厨房带到房间里去,那里有许多吸引她注意的东西,玩具恐龙、图书都可以让她忘记刚才的不愉快。

和宝宝谈感受,教他区别不同的情绪

尽管分散注意力能阻止宝宝情绪失控,但对父母们而言,和宝宝谈论他的感受也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你不可能期待一个2岁的宝宝能告诉你他很愤怒、孤独或者无聊,因为他没有足够的自控能力和相关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你可以教他如何表达自己,“那件事一定让你很生气”,或是“你看上去很伤心”,诸如此类的话能帮助宝宝认识到有很多的语言能描述自己的内心感受。最终,宝宝会认识到这些感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比如:如果每次宝宝都拼不好拼图,你说,“哇,你真的很生气”,多重复几次,宝宝就会把这句话和他自己的感受联系起来。当宝宝快3岁时,开始能理解像生气、伤心等词的意思,很快,他就能谈论他的感受了。

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忽视宝宝那些不正确的行为。你需要了解宝宝的感受,例如,询问宝宝对丢了东西是否很伤心,或是对妈妈占着电话聊天感到生气,然后你应该让他知道因此而尖叫或打人都是不被允许的。

尽管宝宝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些讯息,但是这种交流能为他形成一种理念奠定基础,那就是:过激的情绪,甚至消极情绪都是生活中很平常的,但是伤害和破坏性的行为是绝对不被允许和容忍的。

要教宝宝区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当宝宝满意高兴的时候,你可以说,“我看你真的很喜欢吃冰淇淋”或者“和爸爸妈妈玩捉迷藏的游戏让你很快乐,对吗?”

这可以帮助宝宝区分积极和消极的情绪,可以教会他认知所有的情绪,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生活中很正常的。

家长如何教2岁宝宝学会控制情绪2

情绪表达指的是我们用来表现情绪的各种方式。宝宝的具体表现通常有以下两种方式。

1、使用姿态表达

使用姿态表达关于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非言语情绪信息。

比如,要求拥抱。模仿喝水或吃东西的动作。

2、移情

对别人的情感表现出移情的表现。

比如,安慰摔倒或者撞伤膝盖的小妹妹。对小朋友表扬时鼓掌拥抱等。

每个孩子理解和控制情绪的能力不一样,如果孩子们能够懂得"控制情绪",就能更清晰地分辨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而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锻炼习得的 。

教会孩子控制情绪小方法。

1、教会孩子合理宣泄

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家长要教会孩子进行合理的进行宣泄,就像我们自己在情绪不好的时候也是需要宣泄的,只不过宣泄的方式不是太一样。

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宣泄情绪的方法,比如:哭,或者与人进行交流,又或者可以进行运动,让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宣泄出去,负性的情绪需要疏导出去,不要憋着,这样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2、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家长在遇到孩子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时候,要想法设法的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将话题引导到孩子感兴趣的事件上来,

比如:他(她)感兴趣的故事里的主人公遇到这样的事情后,是怎样表现的,让孩子从榜样的身上吸取教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逐渐的成长起来。

3、交流沟通

在孩子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后,我们要待孩子冷静下来后,和孩子聊聊发生情绪的原因。

尽量用孩子能听得懂的语言去和宝宝交流,让宝宝明白这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那样做又会是什么结果,让宝宝自主选择结果,这样有助于帮助宝宝建立良好的沟通习惯。

4、正确认识和重视孩子的情绪

家长要正确的认识孩子的情绪,必须重视孩子的情绪。让宝宝明白情绪并不是不能宣泄,而是需要找到正确有效的方式转化为积极情绪。

5、教会孩子控制情绪的一些小方法

在孩子不会控制自己情绪的时候,家长要教会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

家长要教会孩子深呼吸,或是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呆一会儿,或者自己去数数字,等自己的情绪平稳后,再来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

最后,每个宝宝都是独立的个体,代养人及老师都是宝宝情绪的引导者,我们要找到适合自己宝宝的情绪引导方法,不要生搬硬套。

最后愿我们的每一位家长都能够了解宝宝的情绪并且能够帮助宝宝进行良好的自我控制。

0-1岁

0到1岁的宝宝大部分时间情绪都十分平和稳定,除了一些生理上得不到满足的原因,比如说肚子饿、身体不适、想睡觉等。当父母照顾得周全,宝宝觉得安全又舒服,作息 健康 又规律,那么宝宝的情绪是不会有太大的波动的。

但是年幼的宝宝一旦受到了惊吓,就会让他对自己不能理解的事物感到恐惧和害怕,让他无助,比如说突如其来的巨响,打雷,或者有人在他身边大叫等。

家长要避免孩子受到惊吓,如果孩子出现了恐惧的情绪,父母可以用抚摸、轻拍摇晃、紧抱等跟宝宝身体接触的动作,让宝宝感到被关爱而平复情绪。当孩子在这个时候对周围陌生的环境有 探索 的欲望时,不妨带孩子外出认识环境中的事物,家长也无须太过分地保护孩子,很容易耽误他们的学习进度。

1-2岁

1-2岁的宝宝情绪相当不稳定,很容易哭闹,大发脾气,无论你怎么劝都没有用。

无论家长碰到多么棘手的管教问题,可以发现,最有效的一招便是分散宝宝的注意力。宝宝小的时候,注意力往往持续不久,这就是为何他们一看到有趣的东西,立刻破涕为笑的原因。

比如说,当孩子吃饭的时候掉了餐具大哭,家长这时可以拿出有趣好玩的玩具给孩子分散他的注意力,让他忘记餐具掉了,他就不会哭闹了,会拿着玩具玩一会儿,这时候就可以去换新餐具了。

但是管教这个年龄的孩子并不是一件特别省心的事情。家长不要期待1到2岁的孩子去做讨你欢心的事情,在这个阶段可以适当松一点。比如说,宝宝热爱亲近大自然,在户外草坪上跑动,对野花树木鸟儿都很好奇,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这个时候,父母在一旁观看即可,催促孩子会让他不服管教。如果到带孩子回家的时候,家长可以在孩子面前来回走动以吸引他的注意力,或者用他感兴趣的事物吸引他,他就会向你走来。但当家长想搂抱孩子或触摸他们时,他们可能会抗拒。

还有一种非常好的管教方式,让宝宝正常的情绪宣泄,比如说让他们吸吮橡皮奶嘴或者拇指,会给宝宝带来心灵上的慰藉。

2-3岁

孩子到了2岁左右,就不需要这么多的管教技巧了。到了2岁半时,又进入了教养的黑暗期。这个阶段会令父母伤透脑筋,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这个年纪的宝宝都非常相像,所以简单的管教技巧就可以把他们管得服服帖帖。

对付招数:

1 给宝宝规划好良好的作息时间,养成宝宝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说按时睡觉。解决了这个问题,家长就不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天天叫孩子上床睡觉,还要帮他脱衣服、穿睡衣、刷牙洗脸等,甚至睡前为了哄宝宝睡觉,还要讲睡前故事、拥抱等,这些可能会让大人疲惫不堪。 

这个年纪的宝宝喜欢一成不变,比如说,玩具和他的私人物品放到另外的地方、家具的改动,他可能都会闹脾气,或者把东西放回原处。他对改变难以接受,喜欢做重复的事情,包括他的作息,必须有一定的秩序,因此家长要把握好宝宝的这个特点。当父母利用好了宝宝的习惯倾向,让孩子按时就寝,一旦变成固定的作息,宝宝就会乖乖去睡觉,大人也不用敷衍孩子或者强迫孩子上床睡觉,家长也省时省心。

2 孩子逐渐开始有了名誉感,开始爱面子,所以家长在命令孩子时,要尽可能为他留面子,不要硬绷绷地命令他。尽量用建议性的表达,如“现在我们一起洗手准备吃饭吧”,取代命令式的说法,如“吃饭之前必须要洗手”。如果孩子不乐意,最好的方法是改变话题,或者离开,避免强对强,也不用催孩子答应。如果家长执意让孩子服从命令,最后肯定会败下阵来,哭笑不得。所以遇到这种有争执的情况,最好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比如说宝宝穿衣服的问题,不管孩子愿不愿意,首先不能做的就是发生冲突。相对于1岁多孩子完全听不懂大人在讲什么,孩子处在2岁多的阶段,这个时候大人跟他闲聊,即使不一定完全听得懂,但是他的注意力会被吸引开来,就不会执着于之前的争执了。家长可以把孩子摆到很高的地方,或者自己蹲下来跟孩子好好聊聊,随便什么问题,一边聊天一边很快地帮他穿好衣服。

3 这个年纪的宝宝很难做决定,家长可以帮宝宝预先做出一些计划,并且告诉宝宝可能会发生什么。对于大一点的孩子,给他们选择的机会是很不错的管教方式。在多孩子的家庭,家长根据宝宝的个性给予他们不同的选择。像一些头脑清楚的宝宝们,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就很容易作选择,而且会坚持到底;另一种宝宝的个性就不适合作决定,这些困惑的宝宝们一点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他们选择,只会加深他们的困惑而已。

如果家长想让宝宝做什么,或者正在教孩子做事情,宝宝如果能依照顺序重新说一遍,就表示他懂得你说的,而且他也会照做。

对于乱发脾气的宝宝,家长如果能够防范于未然那是最好的。很多父母都知道宝宝每天在哪种情形或者什么时候脾气最大,大部分的对策是让宝宝离开这类会让他失控的情境,最佳对策就是不理他尽可能让宝宝了解,发脾气不但得不到任何东西,甚至会失去父母的关心。不能纵容孩子的脾气,父母如果因此对孩子予取予求的话,以后发脾气就成为孩子的武器。

别看孩子小,但凡正常的孩子都会观言察色,一旦大人忙起来把他(她)疏忽了,就会有反应,但反应强弱是不同的。脾气小的哭一会儿不见动静,或许就算了,脾气大的哭起来没完没了。在他们看来,你不搭理我,我就哭给你看,一直哭到你看我理我哄我才肯罢休。

也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虽说2岁也算是小孩的第一个叛逆期,但家长的引导也是很重要的。弄清楚孩子发脾气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不要让孩子越来越叛逆,日后更难管教了。伤心难过,或者是孩子情绪突然的低落或者不稳定的时候。遇到以上情形,家长一定要去哄哄孩子,避免负能量的积累,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及三观。

自己的一言一行孩子是有样学样的。孩子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要及时纠正,不要认为好玩逗孩子进行错误的引导。不要乱批评孩子,不要说孩子这不对那不行。不要为了哄孩子给予太多的物质。孩子是不可能向成年人一样控制自己的情绪的,他们心情不好,就会立马大哭,他们会通过哭来表达内心的不满,也会把哭当成“要挟”父母的一种方式,因为有些时候父母为了让孩子不再哭了,会选择妥协。

要么不哄 大人别在他身边让他一个人自己在那哭。要么就是注意转眼,拿他喜欢的玩具哄他。宝宝发脾气还得看什么事情去,看事情而来哄还是不哄。有些脾气是天生的有些是后天形成的用哭来引起家长的注意,我觉得家长需要分析宝宝为什么哭,是无理取闹?还是正当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因为,两岁的宝宝可能还无法用语言来正确表达自己,需要家长有耐心的进行引导。

宝宝的情绪反应多种多样,其中哭、笑和恐惧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同时也是最容易引起父母关注的几种。这几种基本情绪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宝宝个性的成长,所以家长有必要认真分辨每一种情绪反应,以便正确答理宝宝。

婴儿的哭

哭是婴儿的拿手好戏,所有的婴儿都会哭,只是有的婴儿哭得更厉害。不知你的宝宝是否爱哭,但可以肯定,如果宝宝哭得太多的话会引起你的担心,甚至让你无法忍受。你会想出种种办法来停止它,因为在人们眼中,哭是一种表达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反应。但父母也应知道,哭是婴儿惟一的一种情绪宣泄。

由于哭是婴儿最普通的情绪反应之一,因此很多心理学家对婴儿的哭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心理学家认为,尽管哭是消极的情绪反应,但在其意义上不一定就是消极的东西。事实上,哭对婴儿具有重要的适应价值,哭是婴儿自然的交流方式,回想一下,通常宝宝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哭的:疼痛、寒冷、饥饿或身体不适。再回想一下,在听到宝宝的哭声后,通常大人会做何反应:注意他,马上过来照顾他,消除不适因素,在他左右哄他、抚慰他等等。很明显,哭是宝宝和你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相互了解、建立联系的重要手段。仔细观察和分辨之后,你会发现随着宝宝逐渐长大,他的哭声也变得有些不同,使用的场合也越来越多。较小婴儿的哭通常会有以下几种:饥饿的哭。这种哭是有节奏的,还伴有闭眼、号叫、双脚乱蹬的动作。或许你比较熟悉这些情景,它从宝宝初生时就开始了,并且在第一个月内有一半的哭是由饥饿或干渴引起的,这种情况在宝宝半岁以内一直比较突出。有经验的父母听到这种哭声会马上喂食;发怒的哭。这种哭在初生时就可以有。比如,刚生下来的婴儿如果被包裹得过紧而使活动受到限制的话,他会愤怒地哭起来。由于发怒时吸气过于用力,哭声往往显得失真;疼痛的哭。也许你对宝宝打针时的情景留有很深的印象,因为疼,他大放哭声。这种大哭的最显著特征是很突然,事先既没有呜咽,也没有缓慢的哭泣。通常他是先直噪门连续大哭数秒,接着是平静地呼气、再吸气、又呼气。这种形式的哭也是一出生就有了,这经常使父母痛心不已,充满怜爱地去抚慰宝宝。这样我们不难看出婴儿的哭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其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一开始,婴儿的哭仅仅是由生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发出,到后来,加进了社会性的因素,出现了主动性的哭,把哭作为招引成人的有力手段,吸引成人的到来。因此,尽管哭是消极情绪的表达,但由于它具有重要的适应生存上的价值,父母应该分清原因,正确对待。

在对待婴儿哭的问题上,成人通常会有两种比较极端的做法。一种是把婴儿的哭声当作出现紧急情况的信号,只要一听到婴儿哭声就立刻赶到婴儿身边,将婴儿抱在怀里不停地哄,理由是“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另一种则是经常有意不答理婴儿的哭泣,等他哭一段时间甚至哭累了才过来看他,这两种做法都有充足的理由,也都有欠妥当之处。在第一种情况下,用不了多久,招之即来的父母就会发现,自己成了婴儿哭声的奴隶。想一想吧,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妈妈爸爸陪在身边的,当他发现只要一哭就有人做出反应时,为什么不用呢?何况这个办法又很灵;在第二种情况下,父母不去答理婴儿的哭声,继续忙于自己手头的事情,从眼前看来似乎没有什么,但从长远来看,在需要得到帮助的时候总是不被理睬,婴儿经常感受到的是冷漠和无情,体验到的是无望无助的消极情感,会严重影响婴儿良好个性的形成。

看来我们应在分清原因的基础上,对婴儿的哭进行酌情处理,既让婴儿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照,又不使自己成为孩子哭声的奴隶,这是一项需要理智的工作。对于身体健康的孩子,值得向父母推荐的做法有:

很快发现婴儿的哭声,根据情况及时判断出婴儿哭的原因,并尽快进行处理。

不要总是在婴儿哭闹的时候才去爱抚他,那样做会使他变得更爱哭闹,父母应在他不哭的时候也关注、爱抚他。

当你确信婴儿不饿,没有危险和病痛,也没有尿湿时,则完全可以等几分钟再去看他。比如,有时父母正在接听一个比较重要的电话时,婴儿感到无聊而啼哭,父母可以尽快结束电话,而不必马上挂断。

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让婴儿哭得太久。让孩子啼哭过度,既会导致婴儿的声带沙哑,也会使他对成人产生不好的印象,并由此而形成对人的冷漠和不信任态度。总之,0~1岁的婴儿常哭是正常的事,因为在还没有学会运用语言之前,哭是婴儿和别人交流的有效手段。正确处理婴儿的哭,有助于建立父母与孩子间的良好关系,对婴儿学会与人沟通有积极意义。

婴儿的笑

婴儿的笑是世上最美的东西,天真而又纯洁,叫人看了怦然心动,做父母的看了更是心花怒放,觉得自己的辛劳在这一笑中得到回报并衷心希望自己的宝宝笑口常开。

笑是最基本的积极情绪,也是婴儿与别人交往的基本手段。通过笑,婴儿使父母忘却了哺育的辛勤,尽享天伦之乐;通过笑,使婴儿和父母之间建立起了越来越深厚的感情联系。由笑而带来的愉快氛围,又是有力促进婴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婴儿的笑有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心理学家把婴儿的笑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自发性的笑

初生到第五周婴儿的笑属于自发性的笑,这个阶段许多父母都会不经意地发现自己的婴儿会笑,这种情况常常发生于熟睡中的婴儿,而且仅仅是扯动一下嘴角表达笑意,实际上这种笑的发生和体外的事情毫无关联,完全是内源性的,因此被称为自发性的笑。

出生后到1周时,婴儿在清醒的情况下,吃饱了或听到柔和的声音时,会发出嫣然一笑,好像在告诉父母自己很舒服,虽然是出自本能,但足以使父母感到欣慰。到第三周时,轻轻地抚摸婴儿的小脸和小肚皮,就能引出婴儿的微笑。到4~5周,当父母拿着婴儿的两只小手对拍时或是婴儿听到熟悉的说话时,都可能引起婴儿的微笑。由于这些微笑还不具备真正的社会性意义,因此也还属于自发性微笑。但无论如何,微笑起到了促进亲子交往的作用。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这种微笑出现在婴儿出生后5周直至35个月时。这一阶段的微笑明显地带有无选择性,主要是由人的声音和面孔所引起,大人的声音、大人的点头动作会让宝宝特别高兴,孩子眼睛亮亮的,动作也十分活跃。最让父母满意的还有,通常不管是哪一位亲朋好友,见过或没有见过的,只要他来逗宝宝,宝宝都会报以高兴的反应,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心理学家把这种不区分对方是谁,对父母、其他家庭成员、陌生人均给予不加区分的微笑的现象,称为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的基础。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从35个月尤其是4个月开始,婴儿的微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微笑。和婴儿朝夕相处、日夜辛劳的人们此时会无比欣慰地看到,比起那些和婴儿不太熟识的人来说,自己得到的微笑更多、更美。婴儿在熟悉的人们面前展现的是无拘无束的笑,特别是对母亲更是如此,而在陌生人面前,婴儿则显示出一种带有警惕性的表情,笑得越来越少,也越来越拘谨。

虽然说,婴儿刚生下来就会笑是一种本能,但笑的发展程度却不是由先天所决定的,而跟后天生活的空间、接触的人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学家曾经比较了不同环境下长大的婴儿,发现在家庭中抚养的婴儿到4个月时达到微笑的最高频率,而在孤儿院养大的婴儿要晚一个月才能达到同样的频率。因此,父母要十分清楚环境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孤儿院中,婴儿自发出现笑以后几乎找不到对象,犹如演员没有为之捧场的观众,无法提高演出的积极性。而在正常的家庭中,婴儿的微笑总是能够得到父母及其他家人的积极、及时的回应,如和他说话、微笑、给他爱抚等等,自然是笑得越来越欢啦。

笑能给人带来快乐,使婴儿容易和周围世界和谐相处,有利于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也有助于形成乐观、开朗、自信的性格。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笑口常开,要达到这个目的并不难,只要做到:

营造笑的氛围。父母经常主动地对婴儿笑,逗婴儿笑,特别是对那些不爱笑的婴儿更应如此。

在婴儿笑的时候给予积极的响应。父母响应得越多、越及时,婴儿就会笑得越好、越愿意用笑的方式与人沟通。

婴儿的恐惧

恐惧是一种消极情绪。在各种各样的情绪中,恐惧是最有压抑作用的,因而对婴儿的身心健康也最有害。在恐惧情绪的笼罩下,婴儿会感到极度的紧张,产生逃避和退缩行为。过度恐惧还会使婴儿出现肌肉紧张,导致身体僵化、动作笨拙甚至呆板不动。恐惧还能使婴儿对事物的认识活动受到抑制。不过,同前面提到的“哭”一样,恐惧除了具有消极作用外,它对于婴儿适应生存环境也有其特殊的意义。当危险事物来临时,恐惧可以作为警戒信号促使婴儿躲避灾难,呼唤亲人的帮助,及时得到亲人的保护。

从出生开始,婴儿的恐惧发展经历有以下几个阶段:

本能的恐惧

刚一出生的婴儿就有一种恐惧倾向,他们害怕巨大的声响,他们一听到巨响,都会表现出恐惧情绪来,这是不学就会的。看到婴儿出现恐惧的表情,父母总会加以安慰并迅速去除那些会产生危害的事物。

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婴儿大约从4个月开始,便出现了与知觉发展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被针扎过、被小狗咬过等等不愉快的经历,会给婴儿留下恐惧的经验,使他再看到同样事物时产生恐惧反应。比如,多次打防疫针而疼痛的经验,会使婴儿从最初开始的不知针为何物时的无所谓变得见针就怕。

对陌生人的恐惧

在婴儿5、6个月时,已经能够比较好地分清熟人和陌生人,于是出现了对陌生人的恐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怕生”。父母会发现,当陌生人走过来时,刚才还好好的婴儿立刻换上了警觉的表情,并且明显地不愿意和陌生人接近。这种情况常使父母在亲朋好友面前显得脸上无光,在对大人表示歉意的同时,无可奈何地对婴儿表示出自己的不满。父母还会发现,这个阶段的婴儿惧怕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不仅害怕陌生的人,还害怕陌生的东西,害怕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

预测性恐惧

也称“想像性恐惧”。怕黑、怕想像中的一些动物,如天黑时怕大灰狼、毛猴子到来等,都属于这种情况。通常在1岁以内的婴儿身上还见不到这种恐惧。当长到15~2岁时,随着想像能力和预测、推理能力的发展,婴儿具备了产生预测性恐惧的条件。如果父母或其他家人教育不当,经常使用某些动物、魔鬼等东西来吓唬婴儿的话,更是极易产生这种恐惧。一个孩子从小到大经历的恐惧不知有多少,但恐惧给孩子留下的效果却是不同的。恐惧之后,有些孩子仍然可以生活得无忧无虑,而有些孩子却变得整天担惊受怕,最终形成怯懦、退缩的个性。有些人在孩童时期经受的强烈恐惧,一直到成年时仍“阴魂不散”。比如,在成人后出现不敢当众讲话、在众人面前面红耳赤、紧张失态的社交恐惧,其根源很可能会追溯到小时候的某次意外事件。

教养有方的父母应该可以通过自己的有效措施,使孩子平安度过危险并免除后患。以下方法或许对父母帮助孩子减轻和克服恐惧有所帮助:

不要对婴儿的恐惧做出过度反应。一般说来,父母不会对婴儿的恐惧表情满不在乎,往往会大惊小怪、反应过度。这种做法只能加剧婴儿的恐惧,在父母的惶恐行为面前,婴儿会变得更加惊恐不安。

不要对婴儿表示过分的同情和关照。一些父母每当在婴儿受惊时就把他搂在怀里哄个不停,过分的关注和保护反而使孩子断定的确存在着很大的危险,无法消除紧张。比如,有位女青年一直怕狗,即使是袖珍型小狗也一躲了之。因为在她小时候,看一条狗走过来,父母就迅速抱起她,并一面注视着小狗走过,一面说:“别害怕!没有事!”结果,她就此认定狗是十分可怕的动物。

以泰然自若的神态帮助婴儿。有些事物并不具有真正的危险,出于某种原因,孩子却很害怕。比如,有的孩子害怕蚯蚓或其他一些无害的小虫子。事实上,一些孩子怕这怕那并不是由于他真正了解事物的危险所在,而是观察了别人特别是父母对这种事物的反应而来的,即所谓“观察学习”。当婴儿看到母亲惧怕小虫子的表情时,也会认定小虫子是可怕的。记住,婴儿是以父母的表情作为行为参照物的。父母应该做一个好的榜样。

恐惧之后,父母应尽快、尽量安抚受惊的宝宝,这能使宝宝尽快从恐惧中解脱出来。

要鼓励宝宝有勇气面对使他恐惧的事物,用强化的手法帮助他克服恐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09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